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题目:局外人

学院: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授课老师:高顺洁

学号:1503602066

姓名:董文举

摘要:加缪是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局外人》展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来告诉我们对于荒诞的正确态度是在爱中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而莫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字】局外人悲剧荒诞冷漠反抗

引言:

小说《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翻开他的《局外人》,

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默尔索也是他的兄弟。

1、“局外人”的悲剧

加缪的《局外人》短短几万字中,莫尔索却是一个层面丰富,值得人们反复研究的人物。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并不妨碍读者从两个方面去想象。首先莫尔索是超脱的人,他是职员,他有自己的住处,他与女人来往等等。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他有一个看上去与寻常人一样的外表。然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莫尔索听命于自己的内心,活得自由。但他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却是像萨特先生的那样;越是不可理解和随心所欲,就越是难以控制。在这种泛滥于莫尔索内心的力量的摆布下,莫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彻底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1.1、成为“局外人”的原因

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徘徊在局外?社会的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在社会这个庞大事物面前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无法就范。而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要求你扮演自己,你尽可以对此表示反感,但人们又必须扮演。因此社会必然把莫尔索这样不适者甩出去。翻开加缪的《局外人》,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莫尔

索的年轻人。莫尔索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莫尔索么?莫尔索的生命看上去是那么的可悲,他总是那一副对待生命似有似无的态度,他不关心身边的一切。最后的悲剧结局让他的生命更添加了悲剧的色彩。所以我们可以说莫尔索的一生是局外人的悲剧。他的悲剧色彩还体现在他的孤独上面。他始终是一个人。他对于婚姻的态度,对于朋友的态度一直是有没有都无所谓。在那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这样孤立的人是绝对不会有生存空间的。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为伍的人,人们都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不理解,甚至鄙视,厌恶。在法庭上,没有人想听他说的话。而他所表达的却实实在在的是他内心的想法。然而,在他回答法庭上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他的律师不准许他回答,而是一切都由律师来掌控着他的回答。律师的回答连他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或者根本就不是他心里的想法,律师只是告诉他说这样会对他有利,仅仅如此,他的想法就完全由被人来诉说。莫尔索理解这种做法,然而他没有一点说话的权力。他唯一说的话就是他在一直重复说的那些话,为什么要杀掉那个阿拉伯人?为什么要开五抢?为什么第一枪和第二枪中间要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他自己的心里在说他没

有什么别的想法,但是所有的人都有别的想法,把每一种想法都扩大化。

1.2、“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在面对荒谬的世界时,莫尔索冷淡、默然、绝望,他的存在状况以及反抗荒谬世界都是采用了一种与自己无关的局外人的态度。莫尔索入狱是因为枪杀了阿拉伯人,但在后来审判的时候,重点却一直落在了莫尔索在母亲葬礼上麻木不仁的种种表现上,而对他的杀人行为却涉及较少,使得审判本身充满了荒诞性,检察官通过莫尔索的种种表现,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检察官把莫尔索的案子与杀死父亲的案子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弑父案与莫尔索的案子性质上是不同的,弑父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审判的重点发生了转移,莫尔索杀死阿拉伯人,这个行为理应成为审判的重点,但在审判中这个罪却处于次要位置,显示出审判的荒谬性和当时法国社会的荒诞性。在律师为莫尔索辩护的过程中,小贩的喇叭声引起了他对某种生活的回忆。在法庭上,尤其是在对他审判的法庭上,他都心不在焉,浮想联翩,似乎审判事不关己,他只是个局外人而已。在审判的过程中,莫尔索作为当事人,却一直处于局外的状态中,他们好像在处理这案子时把握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被告也是很重要的,我也有话要说呀。”判中,

莫尔索更多地实在被动地倾听检察官对他的审判,没机会辩护,他的话语权被剥夺了,他始终处在边缘位置,失去了辩护的权力,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审判的结果。法庭虽是体现公平与正义的权力机关,而莫尔索所处的荒谬法庭却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审判思维。法官在这样的法庭中也贴上了日常伦理的标签,而与真实严肃、公正客观的法庭相距甚远,失去了公平与正义。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荒谬的法庭中,莫尔索不能做到像其他人一样按照传统伦理模式去思维,而是希冀在这样的法庭之上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事实上,他只能做一个局外人,因为在他的周围,所有人,包括法庭的审判都无法逃脱传统伦理模式的怪圈,大家只能自欺欺人而毫无感知。

2、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

莫尔索称得上是西方文学史上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他不遵循常人的伦理规则,否定显眼的价值。不信仰上帝,是一个绝对孤独的形象。莫尔索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人生没有出路,处处充满着荒谬,加缪所描画的人间世界、人间社会的这种对立、不和谐:人对于他人的冷漠,对于自己的陌生,正是当时法国和欧洲社会人民关系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同时西方文化本身所积淀的人文底蕴也是莫尔索之所以冷漠的渊源之一。

2.1、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

《局外人》以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事件以及

自身的荒谬体验,透视出自身的当下处境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莫尔索这一形象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揭示了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而是作者赋予他对生命、世界的洞察与先知,从他的眼光找出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的种种不正常和虚假丑陋,表达对不合理生活的敌意与反抗。如果说唐吉坷德走向风车是因为他不知道,那么局外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整个时代是由于他的洞若观火。世界宛如一个大网,一个偶然的小事件即使能在大网上打出缺口,事件也会把它修补如初。局外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偶然被抛弃的,而且发现他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便得出结论“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以无所谓,毫无意义的口吻对待一切。不能忽视的是莫尔索和现实世界的这种奇特的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我念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改变生活的雄心大志,但是当我辍学之后,很快就懂得了,一切实际上无关紧要”。这就是说,莫尔索绝不是一个天生麻木不仁,以至于不能介入生活的人。他曾经步入文明生活的轨道。并努力把自己的设想和现实生活协调起来,他是通过自身的遭遇发现了这种不协调和不可能之后,在清醒理智的指导下自绝于社会,做了“局外人”。莫尔索虽然没有足够的洞察力认识到自己艰难险恶的处境,却无力摆脱这种境遇的禁锢,无力从荒谬的深处拯救起生命的意义。他看似超脱的外表,内心则藏着一般的痛苦。正是基于对人与世界荒诞关系的彻悟,莫尔索才表现出那种和红尘滚滚的社会极大的不协调,那种对生的淡漠和死的坦然。既然“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母亲的去世有什么可悲伤呢?在偏

僻的异国小城或繁华的巴黎工作不都是殊途同归?谈情说爱又有什么意义?既然人类只有死路一条,又何苦上诉、忏悔,请求上帝的帮助苟延生命呢?莫尔索是一个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怀疑主义者,如果莫尔索是一个感情滥觞多愁善感的人,他面对厄运的种种感情反而会显得虚夸、浅显。但莫尔索聪明地洞知人世的荒谬,在厄运之中,在死刑将要到来之时的感受就显得更为含蓄、深沉,更具张力。或许莫尔索是个愚昧、浑浑噩噩的人,那么也就不会成为局外人,而是以习惯而又标准的姿态自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正如鲁迅说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们。以上可知,莫尔索并非荒诞,而是一个充分彻悟到荒诞的人,貌似荒诞的行为,实则头脑清醒,与现存社会秩序和传统习俗有着对立情绪,因而与常规习俗唱反调,丝毫不掩饰对现实的敏感和直率的情绪。《局外人》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一种接受命运挑战,使之获得一种旁观者的清醒与超脱。

2.2另类方式的反抗

这种另类方式的反抗就是冷漠。以冷漠对待这个世界的荒谬。芸芸众生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行动都深深卷入世俗事物之中,或为其喜,或为其悲。莫尔索反其道而行之,不承认现实的合理性,不承认人类感情的合理性,不与荒谬同流合污,冷漠正是他对荒谬世界的一种反抗。在被称为是《局外人》最好的解读本《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加缪指出“ 反抗就是人不断地自我面呈,它不是向往,而是无希望

地存在着。这种反抗实际上不过是确信命运是一种彻底的惨败,而不是应与命运相随的屈从” “ 如果人们并不想方设法在自我面前维持这种被意识揭示的荒谬,那在知道命运是荒谬之后就不会经历着命运,否认他所经历的对立中的任何一项,就是逃避这种对立,取消意志的反抗,就是回避问题”。纵观莫尔索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以冷漠的方式反抗荒谬世界可以概括为:保持心灵的真实不说假话。莫尔索爱他的母亲,但又不能忽视心中的冷漠,他无法在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均衡力量支配下看母亲最后一眼,只好听任别人的议论。他真实地听从了内心的指引,同样也没有办法在母亲的葬礼后,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和女朋友约会,看费南代尔主演的喜剧等。在法庭上,无论是法官和律师如何循循善诱,局外人一口咬定,他之所以扣动扳机,仅仅是因为中午的阳光。拒绝向人们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供词和回答,他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世界的荒诞或者自己行为的荒诞,而是真正展示他当时的内心。我们无可否认,有时人心的确会产生让自己都意外的想法,混乱而模糊,仿佛是内心的某种自然力量驱使自己去行动。莫尔索是拒绝表演的,他坚持真实地活着。不是不知道在一种场合下应该说什么,他有清醒的认识,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厌倦于去说不想说的话。撒谎不仅仅是说并不存在的事情,它也是不说出存在的事情。尤其在人情方面,说出的东西多于存在的东西,或少于存在的东西。莫尔索拒绝这样,坚持绝对的真实,任何夸张在他这里都是不允许的。受着自身本能的牵引,对性的渴望,对阳光的敏感,潜意识存在的毁灭情绪……这才是他的本能,而决不是适合外部世界

给予他的道德压力或是法律的约束。拒绝一切虚假的东西,谎言与上帝,承诺与眼泪。他如同一个婴孩般,保持着人的自然状态,尊重内心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量,藐视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本能地活着。

3、从局外人到反抗者

3.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区别

社会如棋局。身处其中之人即局内人,要么成为下棋者,要么成为棋子;前者是社会生活法则的制定者、掌控者,后者是法则规定下生存的小人物,其言说与行走方式均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或者说棋子是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人们从小就被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下进入局内。进入局内成为棋子或下棋者,这是天经地义的。在局外人中,以社会正义自居的检察官、预审法官及律师,代表所谓上帝正义的神甫,以及养老院院长等人,是社会棋局中掌握着话语权及游戏的规则的下棋者,正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审判并最终宣判了莫尔索从肉体到精神的死刑。雷蒙、马松、养老院的门房老头和沙拉马诺老头等,则代表着那些让社会感觉到安全,因而社会允许他们暂时存在的棋子。看似庞然大物马松在下棋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点尤其在法庭上为莫尔索所做证词的无效性可以推出,但他依然坚持要说:我甚至还要说,并说出一些没有新意的话来。以他为代表的小人物渴望通过语言表达确立自己在局内的地位。下棋者正因为他的话语

空洞无物、对自身利益构不成挑战和威胁,所以才包容了他的存在。小个子雷蒙因生活困顿遭到鄙视,但他却将生存的苦难用暴力的方式转嫁到比自己更为弱势的人,即作为民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人的阿拉比女子身上,以求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并建立虚幻的优越感。养老院的老门房因为穷困进入养老院,后来毛遂自荐当上了门房,他总是要用他们、那些人称呼其他被养老院收养的人,以此体现出身为“管理者”的“我们”的高人一等。而同样受穷困压迫的莎兰马诺老头则以狗的“主人”自居,对其任意责骂,一直到狗都失踪了以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和狗相依为命的平等个体。这些社会小人物都是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受害者,但是他们看起来不一样的行为都是和现行的制度相认同的,进而在麻木不仁和无知当中沦为维护社会不合理理性的“棋子”,社会自然也会在一定限度内保护着他们的生存状态,当社会发现某个“棋子”拒绝遵守这些规定和秩序的时候,便会彻底的被排斥出局的,之后就会被沦为边缘化的局外人,就如同莫尔索。上大学的时候,他充满雄心壮志,渴望在学业上和社会中都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他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莫尔索成为了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与光明的宇宙。被学校放逐后的莫尔索立足其边缘化的生存困境,对以往的生活追求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就明白,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对莫尔索而言,旧的意义世界坍塌了,新的意义世界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建立起来,因而他就陷入了精神空虚之中了,于是,当老板为其提供到巴黎工作的机会时候,他表示“实在是可有可无”。

3.2,局外人的反抗

肉体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生死边缘,是人所能遭遇的最极端的生存环境,无疑也是人生中最大的、最能发深刻的思想的处境。莫尔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即将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和改善联系起来,与世界、与他者形成了某种关联,做一个创造式的反抗者。莫尔索的改变可以作为是加缪关于“反抗者”思想的文学体现。“何为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然而,他虽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就说“是”的人。莫尔索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报有希望和美好的理想。所谓说“不”的人,即坚持自我本真、不伪装、不妥协的人。当律师以人间正义及当事人权益辩护者两个人分别劝告莫尔索怎样做自我陈述时,后者斩钉截铁地说:“不,因为这是假话”;在上帝正义的化身即神甫面前,莫尔索拒绝与之拥抱,拒绝他为自己祈祷,拒绝称之为“父亲”。莫尔索用一个个响亮的“不”拒绝与社会同流合污,但是他并不放弃生活本身。尽管律师曾告诉他不会有上诉的机会,他当时似乎也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但他依然对上诉问题牵肠挂肚,并要求自己对即将到来的黎明有所准备;尽管他知道“被处决在精神上不能与不整个机制配合”,但他依然好几次在想象中指定法律、改革刑法制度。如果说对上诉问题的思考更多关涉莫尔索个人的生存与毁灭,那么改革刑法制度则更多地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与社会体制的完善相关联,也就是说在面临死亡的极端情境中,莫尔索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个人中心,开始深入思考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只有在行动中我猜制造出我的现实和发现我自身,而行动就是在交谈中呈现自己”。正是在与神甫的独特交谈即呐喊中,莫尔索向我们呈现出了他作为创造式反抗者的一面。他告诉神甫自己的理想生活是那种可以回忆现在这种生活的生活。然后从未来的死亡的深渊中向神甫喊出了一大串话,作为神甫的应答。加缪的反抗者与局外人之间是一种相生的关系,而非彼此脱节。而加缪的反抗者,绝非局外的孤独者,而是置身于社会关系之中,能够突破个人及利益的狭隘性,遵循在一定范围内为人群的合作与聚集。我们看到《局外人》的主人公在其肉体生命将尽之际,终于体会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而且是正视荒诞对抗荒诞对抗的方法就是在爱与对话中创造性地再活一次,为了社会的改善和大众的利益。可以说,如果有来生的话,莫尔索必然像里厄那样积极地联合他人向属于诞的世界开战。作者用同情的笔调赞扬了莫尔索蔑视世界包括神明和死亡在内的傲然态度——他不再对他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激烈的抨击。

结语:在《局外人》中,小说以非理性审视这个世界。用主人公莫尔索的看似荒谬的行为来展示加缪对待生活的哲学态度。看似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不屑一顾的主人公,实则是最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真实。加缪是以这样的一位人物形象来唤起世界的注意,是要摧毁荒诞,反抗荒诞,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服从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生活,建立一个全新的人类生

存方式。

结论:在流于形式而感情匮乏的社会,身心高度受役于文明的时代里,莫尔索是一位特立独行者。在他冷漠与懒散的姿态中,充满的是对生命的忠诚,对生活的激情。莫尔索从社会的文明中悄然隐退,自得于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阳光、大海,对于生命本能的无限满足。然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阿尔及尔一家货轮公司的职员,安分守己,勤勤恳恳——他是一个靠着文明社会吃饭的人。这也是现代人所普遍显现出来的二重性。在醉心于文明时,也往往试图脱离文明所制造的樊笼,以使身心得到喘息。在精于社会生活的同时,或多或少在庞大的文明面前感到无望。略有不同的是,莫尔索根本无心介入社会。然而社会要将他纳入其中。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命消耗在文明这个世人的上帝的手中,他用一生做着反抗。像西须弗斯一样,他是一位荒诞的英雄。或许,将莫尔索与社会之间的荒诞比喻为惩罚西须弗斯的那道神谕,而将莫尔索看做西须弗斯,社会乃是那块巨石,能更好地理解莫尔索的反抗。母亲的去世,枪杀阿拉伯人,被判死刑,在荒诞的墙对莫尔索越收越紧的过程中,他反抗的方式由天然的自在反抗逐渐转向有意识的自为反抗,反抗腐朽的道德,反抗虚伪的法律,反抗泛滥的理性,用冷漠的姿态对抗社会,用激情的行动拥抱自然。他为生命竖立起了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在现代文明陷入荒诞之中的时候,他标志着回归古希腊的人本价值观,打破了道德与法律的偏见,重新界定了理性的界限。莫尔索否定者的姿态,使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创造文明,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我们丧失掉了自己真实的存在而活在种种的虚假之中时,这个根本目的是否已经丧失了?生命个

体的自由同文明的发展往往体现的是一个二律悖反的悲剧。文明的整体化发展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莫尔索的反抗及其命运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利自由地选择生存方式。社会在为人类谋划幸福的时候,应当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提供独立选择生存方式的空间,而不至于常常为了整体的发展制造个体的牺牲。这就如同道家哲学之于我们的意义。

【参考文献】1、阿尔贝﹒加缪中短篇小说,郭宏安译。北京外国语文学出版社,1995年2、局外人《鼠疫》,郭宏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3、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阿贝尔加缪传》,顾家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张荣《加缪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吉林长春出版社,1995年5、《形而上的反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李森,荒诞而迷人的游戏——20世纪西方文学大师、静电作品重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7、康纳克鲁斯奥布莱恩加缪赵建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冯季庆。特殊话语标记和语义无差异性——论加缪《局外人》的叙述意义《外国文学研究》8、杨龙,自我的坚持与毁灭——“局外人”之死浅议国外文学,20069、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0、林庭,《我反抗,故我在》——作为反抗者的阿贝尔加缪,名作欣赏。2010年11、《加缪中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

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明 天 又 是 新 的 一 天 系别:11级人文系 专业:语文教育2 学号:44 姓名:袁路亚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概述: 《飘》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嘉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我们读者为之倾心。无数男女为之侧目,伤感,流连不已。故事发生在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贵族的优雅生活被新生的强大的北方资产阶级打败,个人命运溶进了时代的变革中,庄园、骑士、佳丽、奴隶主、奴隶、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闲暇安逸……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南方庄园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评述: 横看全书,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似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杨绛 自我评述: 凄美动人,语言细腻,人物形象刻骨铭心:有血有肉有性格。精神之高尚,毅力之坚强,是无数少男少女的模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深刻的道出了倔强的背后总有一句话支撑着脆弱时的人。 关于故事: 这部小说描写的就是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南方的一位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一个敢恨敢爱让人着迷的经典女性,有点叛逆,但很坚强。为所爱的事、为所爱的人执着奋斗。她有一双宝石似的绿色眼眸,木兰花般的洁白皮肤,两道触目惊心的剑眉,还有“自私的叛徒”“大无畏小姐”的个性。她美丽而任性,并不是一个被大家欢迎的人。她会耍手段,但很坚强,很热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喜欢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虽然她有点任性、有点叛逆、还有一点自私,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正是她的这些缺点,让我感到她是那么的真实存在于生活中,而在她的身上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她说过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从现在开始,我和我的家人不会再过一天没有东西吃的日子,我最讨厌饥饿。”这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们的生活一点点地恢复起来,然而为了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她和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瑞特)结了婚。但到失去他的时候,她才发觉这个人原来就是她最爱的人。

音乐鉴赏期末论文

浅析电影声音对于画面的重大作用 ----基于电影《霸王别姬》赏析 摘要:我们告别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时代,现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可以说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声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样,新的语言组合方式也被艺术家们不断推出。声音的运用丰富扩展了电影的时空,声音对于画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声音对于整部影片都是异常重要的。那么在霸王别姬中不仅仅只是人声,自然音响,最独特的是加入了京剧的色彩等音乐形式,霸王别姬的配乐不仅仅是精彩,更是一种经典。从霸王别姬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键词:声音;画面;作用;霸王别姬 一.电影声音与画面简述 电影声音:电影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使电影从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使得过去在无声电影中是通过视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变为通过视觉和听觉因素表现出来的相对时空结构。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是声源的3种不同形式。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电影画面: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我国的影视画面大致分为五种:远景画面、中景画面、近景画面、全景画面以及特写。二.霸王别姬声音之于画面赏析 1.影片简介 影片改编自中国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巩俐领衔主演。主要讲述的是程蝶衣(小豆子)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幼年时被母亲切去手指卖进了戏班子,开始了地狱般的训练,而后几经波折的成了一个角儿。本以为可以与大师兄段小楼(小石头)永不分离,可以唱一辈子的《霸王别姬》,无奈世事难料,蝶衣生于乱世,他处在中国的混乱时期,一生坎坷,最终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法就如同他的人生一样悲剧却又唯美,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人生唱出了《霸王别姬》,自杀在段小楼的怀中,正如虞姬在楚霸王面前自尽一样。霸王别征服戛纳我认为确实是理所当然的。 2.声音之于画面赏析 霸王别姬加入了很多声音,除了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一些乐器的声音、,更令人赞叹的是京剧精粹的加入。其中有很多声音是十分让人印象深刻的,而这些声音之于画面也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本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片头是‘四人帮’粉碎后,程蝶衣与段小楼二人阔别二十余年后的再次合作,经过与戏台管理员的寒暄后,京剧所独有的吹奏乐想起,尖锐却又婉转,伴随音乐回到了蝶衣幼时。抖嗡的声音表现了当时蝶衣心里茫然。母亲为让蝶衣如戏班剁了他的第六指时,低沉的鼓声和抖嗡声的再度响起直到京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 课题论文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12信工1 姓名:魏思奥 学号: 20124000

世界名曲鉴赏 ——莫扎特《魔笛》赏析 面对《魔笛》,这样一部登峰造极的歌剧,哪怕我们连唱词都不明白,或许也能从头至尾听下来。它流畅优美,包含了错综复杂的隐喻。《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莫扎特的戏剧禀赋依然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无与伦比的运用。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精美的弦乐声流畅华丽,如泉水源源涌出,给人以童话般的柔美、宁静的气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迪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迪诺与帕帕迪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院—系:数学学院 科目: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班级: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A班 姓名:沈铁 学号: 200805050149 上课时段:周五晚十、十一节课

奋斗了,才有出路 ——读《鲁宾逊漂游记》有感小说《鲁宾逊漂游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读完这篇小说,使我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奋斗历程而受益匪浅。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绝境的时候,还能够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和挑战生活,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使我认识到,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当今社会只有努力去奋斗,才会有自己的出路!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的去面对它。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是冒险了,就连小小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活都不会做,你能在那里生存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宾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得救吗?恐怕我早已经被大海所淹没;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洗自己的衣服还笨手笨脚的。”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宾

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含冤入狱,可它依然在狱中完成《史记》一书,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书,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不断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爱迪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科学方面的天赋。长大后爱迪生着力于电灯的发明与研究,他经过了九百多次的失败,可它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第一千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鲁宾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他自从大船失事后,找了一些木材,在岛上盖了一间房屋,为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以后,鲁宾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一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鲁宾逊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果;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宾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宾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宾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

外国文学论文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简单的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哈姆雷特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哈姆雷特》这部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到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它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为它惊奇,被它吸引。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的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是为这位可怜的王子而心痛,更是为了人类丑陋的灵魂感到心痛。 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的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哈姆雷特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可当他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被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界地虎视眈眈试图请略。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的担子。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的。他只好去实施,于是他装疯卖傻,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然而这个复仇的任务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完成的。 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于是就

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姆雷特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与此看来主人公既是戏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哈姆雷特本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格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他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同时,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是一门艺术,她可以牵动人的感情,人们炽热的情感又可以衍生出美好的乐曲;她更是一种文化,记录着远古和现在,各国各大洲,但是她又穿透着时间空间,打破着种族的隔阂,因为音乐她没有界限。爱音乐,爱她的小桥流水的恬静,也爱她策马奔腾的炽烈,心灵、肢体伴着音乐一起舞蹈,这是世间多么幸福的事。 通过大一这一学年的《音乐鉴赏》的学习,我懂得了更多的声乐类型,课堂内外接触了男女高音、男女中音、男女低音的各种歌曲,在美声民族通俗的乐曲里流连忘返。教学过程中,我对艺术歌曲的喜爱是最多的,她是诗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如同一杯美酒,细品之则愈香。 一关于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致的技巧写成有钢琴伴奏的歌曲。 1她是诗与音乐的结合 艺术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 2她是以钢琴伴奏(独唱) 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如舒柏特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她的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4她的内容丰富 由于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二关于舒伯特 舒伯特这个伟大的作曲家,他被人们冠以“歌曲之王”的美名,他在艺术歌曲尚有卓越的成就。 他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作为浪漫派的先驱和后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在他短暂的31年生命中,总共谱写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就有600多首。除了旋律动人之外,他为这些曲子所写的钢琴伴奏比他的钢琴独奏作品更令人惊叹,因为在这些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仅仅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诠释歌词的效果,声乐、歌词与钢琴三者融为一体。更重要是,他把从诗词中所得到的灵感,用音乐来描述,从而成为一种风格。 在舒伯特其他的抒情歌曲里,流露的思想感情也很丰富多样。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1814年),“魔王”(1815年)的创作算起,舒伯特在15个年头的歌曲创作中所留下的声音强烈地反映了处于压抑人们思想感情的反动社会中,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舒伯特他追求美好的东西,却又不能得到它。 三关于《魔王》 《魔王》是舒伯特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颇高,在课堂上欣赏这首歌的时候,很多人的神思都被他所牵引。 歌曲开始的时候,我似乎可以从歌曲中听到一段马蹄声,很快整首音乐被带进了紧张恐惧寒风凛冽的氛围中。在了解了,这首钢琴曲所描绘的故事之后,再回味这首歌,我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歌曲里人物的形象特征,父亲是无知麻木不知儿子所处环境过分乐观的,儿子是天真纯洁但矜持不住诱惑的,魔王是狡猾阴险内心充满罪恶的惺惺作态者。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紧张,歌曲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情入境。词曲结合完美、结构统一,充分体

2008年浙师大《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考试答案

(一)文学常识 一、古希腊罗马 1.(1)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了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与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2.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称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3.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6.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代表作《阿卡奈人》。 4.索福克勒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5.欧里庇得斯,古希腊重要悲剧作家,代表作《美狄亚》。 二、中世纪文学 但丁,意大利人,伟大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神曲》以幻想形式,写但丁迷路,被人导引神游三界。在地狱中见到贪官污吏等受着惩罚,在净界中见到贪色贪财等较轻罪人,在天堂里见到殉道者等高贵的灵魂。 三、文艺复兴时期 1.薄迦丘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著有《十日谈》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2.莎士比亚,16-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另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17世纪古典主义 9.笛福,17-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10.弥尔顿,17世纪英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失乐园》,《失乐园》,表现了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气概。 25.拉伯雷,16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巨人传》。 26.莫里哀,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主要作品为《伪君子》《悭吝人》(主人公叫阿巴公)等喜剧。 五、18世纪启蒙运动 1)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11.斯威夫特,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情节讽刺了英国现实。 12.亨利·菲尔丁,18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琼斯》。 六、19世纪浪漫主义 (1拜伦, 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恰尔德。哈洛尔游记》 (2雨果,伟大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惨世界》写的是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吃一片面包被抓进监狱,后改名换姓,当上企业主和市长,但终不能摆脱迫害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拉.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忧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的粉身碎骨。 (3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写的是不满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于连,千方百计向上爬,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红”是将军服色,指“入军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当神父、主教的道路。 14.雪莱,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15.托马斯·哈代,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16.萨克雷,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名利场》 17.盖斯凯尔夫人,19世纪英国作家,代表作:《玛丽·巴顿》。 18.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简?爱》19艾米丽?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20.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21.柯南道尔,19世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代表作品侦探小说集《福尔摩斯探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小说。 七、19世纪现实主义 1、巴尔扎克,19世纪上半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人间喜剧》,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其“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音乐鉴赏论文《蓝色多瑙河》赏析

周六7、8节 《 蓝 色 多 瑙 河 》 鉴 赏 系别:国际教育学院 姓名:陈童 学号:1221215326 任课教师:卫志强

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 一、作者介绍 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三、作品介绍 1.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人物形象【摘要】 《飘》的创作凝聚了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的心血,它一经面世,立即轰动美国,随后又飘扬过海,飞向国外,成为世界性的畅销读物。多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却始终众说纷纭,其女主人公郝思嘉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郝思嘉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从十六岁登上人生舞台,到二十八岁孤单一人,在这十二年间,她经历了别人不曾经历的一切,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她始终能够沉着应对。在此过程中,她坚强的性格和直面困难的勇气,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她所表现出的性格的复杂性,也让郝思嘉成为了学界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郝思嘉复杂性格成因典型人物文化性格女性主义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book "Gone with the Wind" costed the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ten years of effort, as soon as appearing on the market, it immediately hi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n flied over the sea to be a worldwide best-selling books. For so many year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an’t have a consistent evaluation about the book .The novel hero Scarlett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mage of female in the nove molded by the author. Scarlett liv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ivil War, from mounting the life stage in 16-year-old to being alone when she was 28-year-old, she experienced everythig that other people hadn’t experienced in the twelve years .The commendabl e thing is no matter how many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ppear, she has always been able to calmly deal with. In the process, her resolute character and courage to face difficultie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every readers.At the same time she has shown the complexity of her character, which let Scarlett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debate. 【Key Words】:Scarlett Complex Disposition Origin Typical Character Cultural Disposition Feminine Princip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本文是一篇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论文题目:《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 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 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 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 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三、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

流行音乐赏析期末论文

方舟流行音乐赏析2班外国语学院14级英本2班1450210068 布鲁斯音乐的发展及影响 通过一学期的流行音乐赏析课程的学习,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老师最先开始讲述的布鲁斯(蓝调)音乐。 布鲁斯(Blues)是南北战争后,由美国的非洲黑人在困苦的底层生活中创造出的音乐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黑人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风格上经历了不同的转变。其对当代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更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布鲁斯的起源有两类,一是在17-18世纪流行于非洲黑奴之间的种植园歌曲(Plantation Song),其特点是洪亮高亢奔放,以田园呼喊(Field Holler)式的独长音为主,没有歌词,情绪伤感。二是产生于19世纪初的灵魂歌曲(Spiritual),其是美国南方黑人在美国白人赞美诗影响下形成的宗教歌曲,英文演唱,五声大调,七声小调,表现了对上帝的诉苦。 布鲁斯的分类又有六种,从时间顺序上排序,分别是: 1.乡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产生于19末至20世纪初,是布鲁斯的最早 风格,主要乐器为班卓琴(Banjo),形式单纯、音色质朴、歌中充满了呻吟和大量的不协和音。乡村布鲁斯虽然简单,却有比后来的布鲁斯更为直接和刻骨铭心的悲伤。代表人物是查理·柏顿。 2.古典布鲁斯(Classic Blues),产生于20世纪初,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商业化 的布鲁斯,以稳定,舒缓为主要特点,与乡村布鲁斯相比,虽被叫做古典布鲁斯,但却显得较为流行,代表人物是妈咪·史密斯(Mamie Smith)。 3.城市布鲁斯(Urban Blues),产生于一战后的美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张如怡201300051104 中文2班 【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 导论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还有数十篇期刊论文同样作了相关讨论,但就角度和深度上没有超出上述两篇文章。本文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并在一些环境、人物细节上体现出的哥特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哥特小说的起源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中的“哥特”(Goth)一词来源于古代北欧条顿民族(即古日耳曼族)的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原是游牧民族,“曾以野蛮剽悍、嗜杀成性而著称”。大约公元5世纪条顿民族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人称哥特人为蛮族、未开化的民族。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l——1574)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齿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哥特式建筑”曾风行于12至15世纪的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其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隘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这样,“哥特”的派生词“Gothic”就具有了“野蛮的”、“粗野的”,“中世纪的”、“黑暗的”等多重意义。而瓦尔马认为,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8世纪,主要具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 到了18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名称最初来自1764年贺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发表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其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k Story)——发生在中世纪古堡里的关于家族败落的故事。随后,哥特小说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于英国,佳作频出,影响深远。“英国哥特小说,简言之,即一种恐怖和神怪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的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的不寻常故事。在这种小说中,一切都被夸张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

大学论文范文2000字(音乐鉴赏)

大学论文音乐鉴赏 学生: 班级: 日期:年月日

前言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体的最初生命运动,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音乐鉴赏》这门课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中国到西方,从丝竹到管弦,从声乐到器乐,一步一步将音乐渗透到我们的心中。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西方传统音乐则以神秘浪漫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写照,钢琴的加盟使它越来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风格。经过中世纪时期、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空灵与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乐器的协奏和声调的组合,正如中西方意识形态一样,中西方音乐也呈现出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韵味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第一章、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第二章、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说到西方音乐,贝多芬,莫扎特两位大师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他们的大作也具有对音乐的革新性。其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我们也是通过《命运交响曲》进入了交响乐的大门,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交响乐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

世界经典轻音乐欣赏

●幽默曲——德沃夏克 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 “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诙谐”的成分在内。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其中《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升f小调,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作品于1852年创作。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因其旋律优美,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大独裁者》中作为插曲出现。理发师按此音乐的节奏为顾客刮胡子的片断,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g小调,稍快的快板,2/4拍: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一部音乐剧想要获得喝彩,一首优美得令人难忘的歌曲是不可或缺的。「Don’ 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首强调爱家爱国的抒情宣言最是赚人热泪。歌曲中贝隆夫人愿生死与人民同在的誓言,满溢热爱人民的情思,也表达愿以一己之力革除国家弊端的决心。整首曲子在麦当娜充满感情的嗓音发挥下,更加令人动容。麦当娜演绎的的贝隆夫人,刚强有余,歌曲中充满了坚毅的情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体现了一位性格刚毅,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伟大女性。 麦当娜无疑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唱快歌出身的她,在这首既大气恢宏又凄戚婉转的歌中,扮演了困境中争取尊严的角色。让人吃惊的是,她竟然以那种饱受不平而近乎哭泣的女低音开始,在管弦乐队隐隐约约的伴奏下渐渐抬起了头,而且还挺起了胸,用女性特有的那种弱小但坚强的声音一再在向一个民族唱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那或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让一个人释放出了她自己所没有的光芒。就像小草钻出了地面,顶翻压在头顶的石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