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

开篇语

援引自《菊与刀》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论及其他非日本民族时,是不大会既说他们彬彬有礼,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倨傲。”他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无比顽固,又说:“但是,他们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也不会既说该民族性格温顺,又说他们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也不会既说他们忠诚、宽厚,又宣称:“但是他们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也不会既说他们勇敢成性,又描述他们如何怯懦;也不会既说他们的行动完全出自考虑别人的评价,即自己的面子,又说他们具有真诚的良心;也不会既讲他们在军队中接收机器人式的训练,又描述那个军队的士兵是如何不服管教,甚至犯上作乱;也不会既讲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渲染他们顽固的保守主义。他不会既写一本书讲这个民族如何普遍爱美,如何对演员和艺术家给予崇高荣誉,如何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另外写一本书来补充说,该民族崇尚刀剑和武土的无上荣誉。

然而,所有上述这些矛盾却成为有关日本论著中纵横交织的经纬。而且,都是千真万确。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

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历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选题有点大,具体的我想说说在中国战场的日本为什么会失败。具体的我先下几个定义:1、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打不过美国 日本军人素以野蛮和不要命著称。在二战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中,日军飞行员就发明了极其野蛮的战法,用以对抗美军先进的b29重型轰炸机。 美军b29重型轰炸机于1944年中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b29性能先进,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达到上万米。当时日军的飞机因为缺乏涡轮增压器很难飞到这样的高度。即使飞到了,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变得很差,而且不能装载太多的武器弹药。 而日军也缺乏能打到万米高空的重型高射炮。日军的雷达也十分落后,很难指引自己的战斗机提前爬升强占有利空域进行拦截。 怎么办?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撞!这样一来,战斗机本身就成了一个“人肉制导”的大型武器,可以将原先携带的机炮弹药和电台统统拆除,飞机就可以比较方便的爬升到高空。撞击需要的战术不复杂,也十分适用于很多经验不足的日本飞行菜鸟。撞击敌人在其他军队中一般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但向日军一样有组织的进行主动撞击作战,全世界没有第二家。 其实这么做纯属无奈,日本到了末期总共有十几种战斗机之多,可最快平飞速度都不超过650公里/小时!1945年欧洲战场喷气战斗机都出来了,700公里/小时超高速活塞式飞机一大堆了。

日本还在纠结于600公里量级设计取舍,而且就连这种量级的飞机都没法稳定投产!日本飞机都有一个死性就是高速下操纵性太差。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困难,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结构多增重几百公斤,可是日本人也没有这么做。 美军b29开始遭难。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根本就没想活着回去:他们的口号就是一人换掉美军10人(b29的乘员有10多人)。b29纵然再坚固,被一架战斗机直接撞中也难以幸存。 不过,日军中也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幸运儿:居然能从撞击战中幸存下来!他们一般在即将撞上的时候就迅速跳伞!有一个人居然参与了三次撞击作战仍然安然无恙。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撞击飞行员来不及跳伞就和目标同归于尽了。 日本进攻美国本土,至少有以下好处: 1、获得战略物资。美国的战略物资取之不尽。 2、攻占美国的兵工厂军事工业,获得先进武器。 3、吸引美军回师自就,减轻欧洲战场负担。 4、切断美国对盟国的物资援助,美国是二战盟国的大后方,攻击美国本土,就削弱了美国的海外支援能力。 5、扬长避短,日本陆军vs美国陆军。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梁永辉 学号:20111104545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该书在探

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

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最近读了《思想战—日本的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2006,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很有感触。作者巴拉克·库什纳(Barak Kushner)展示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日本宣传的全貌。 帝国宣传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有人叛逃,多数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宣传是“成功的失败”,不但维持了15年的战争,而且使民众接受失败,积极参与战后重建。 日本战争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国外和国内战线的统一,促使民众支持战争政策。1933年日本提出的口号是“解放亚洲”。 作者认为,日本战争宣传的核心不是天皇,而是所谓“现代化使命”—建设现代化的日本,把文化和进步带给亚洲,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和中心,成为进步、科学、文明的先驱,成为亚洲其它国家模仿的对象。 事实上,日本的帝国宣传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只不过是帝国宣传的延续。 多元化的宣传活动 日本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不同,它并没有单一的宣传机构,而是依靠政府和民间、军队和民间的合作,注重激发群众的 自发性。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只惩罚了几个军头,没有追究宣传人员的责任。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

不少西方人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压制民众,剥夺民众的自由,他们却忽略了日本民众对战争的主动支持。战时,日本的青年团体、儿童团体回收废品,支持战争;军人家属收集唱片、书籍,寄往前线慰劳军人;居民协会、村民协会动员本地居民支持战争;民众积极参与舞蹈比赛、歌咏比赛。 很多民众喜欢到火车站欢送日军。某小镇民众没有得到通知,错过了送别仪式,就写信给警察局表示不满。 1937年10月,有个年轻女性写信给《闪光旅》杂志,她说: 看到火车上的日本军人,我感到,这些日本男人变成了神。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我觉得,我似乎和他们在一起,身体闪闪发光,坚定的穿过中国大地。 旅游与宣传 日本认为,日本应该与亚洲其它国家不同,必须摆脱肮脏停滞、破旧不堪的落后形象。 日本注重旅游的宣传作用。政府改造了城市的厕所,以吸引国外游客。日本企图让游客相信日本是个热爱和平的伟大国家。 日本邀请美国的杂志编辑到日本旅游,以影响杂志的报道倾向,改变日本形象。 日本还雇佣美国写手,为日本说话。例如,美国记者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写了《中国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News in China),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指控在华传教士捏造报道。后来,邻居发现他常常去银行存钱,就报告了警方。 1942年6月1日,威廉斯遭到审判,被判有罪。 日本鼓吹,“新京”(中国长春)将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城市。日本还鼓吹,子弹头火车将要连接日本、朝鲜和沈阳、长春,当然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奥运狂热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 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

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 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 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二战日本军装

二战时期日本军服大全 2008-12-22 16:16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

二战中的日本谍报机构:气焰嚣张无孔不入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十分重视通过间谍活动来获得情报。那么,二战中日本设立了哪些情报机构?日军的情报工作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战时期的日本情报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 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资料) 日本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任伪沈阳市长时使用的办公桌(资料) 一是中央的情报机构,主要包括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设立的情报部,以及政府所属各部,诸如外务省、拓务省、兴亚院、大东亚省设立的情报机构。1940年,近卫文第二次组阁时,为了协调各情报机关的工作,还特意增设了一个内阁情报局,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其中,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主要负责日本外派间谍的指挥、调遣与组织工作,它们派出的间谍多以使馆武官的身份为掩护,刺探所在国的各种情报。陆海军的情报组

织是两个系统,互不统属。但有时也有联合,例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陆海军就在缅甸共同设立了“缅甸机关”。 二是日本侵略军于侵占地设立的特务机关。这类特务机关的数量和规模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深日益庞大,系统缜密、分布广泛。日军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特务机关是关东军于1916年在奉天设立的,1918年又在哈尔滨设立了特务机关。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又相继设立了很多特务机关。到1945年,关东军在东北共设立了15个特务机关和20个分机关。主要任务是监视和调查中国军民的动向、扶植汉奸、监视伪满的官吏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纷纷组建各类特务机关。这些特务机关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进行谍报和谋略活动,如设在宁波市的东机关的任务就包括了搜集共产党的情报、国民党军的情报和搜集英美在浙、闽沿海地区活动的有关情报,而设在上海的儿玉机关的任务则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掠夺战略物资并进行谍报谋略活动。日军的特务机关内除日本特务外,还搜罗、培植大批华籍特务。如设在上海日本海军武官府下的南城机关就有华籍特务59名,日本特务6名。类似情况在各地的特务机关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言而喻,这也是日军贯彻“以华制华”侵略方针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侧面。有些日军的特务机关为了便于活动,还设有外围机构,以社团、杂志社、经济实体等为掩护进行谍报活动。如设在上海的“梅”机关下面就有5个外围机构:第1工作委员会、第2工作委员会、东南贸易公司、海通贸易公司和富华贸易公司。 三是由一些殖民公司或大资本公司设立的情报机构,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调查课。 除此之外,日本中央警察机关———内务省的警保局及其下属的地方警察机关、隶属于日本陆军省的宪兵队都设有特别高等课(简称特高课),监管反间谍业务。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傀儡政权中也全部设有宪兵队和警察机关,它们因此成为搜集情报镇压中国人民抗日和侦缉抗日地工人员的血腥机构。 二战中国情报人员曾破获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Se p.2007 Vol.9,No.5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第9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7-03-22 作者简介:刘国华(1963-),男,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问题研究。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刘国华,李 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摘 要: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关 键 词:日本;经济外交;政治大国;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D 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7)052042920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 用。”[1] 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 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2]。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3]。 一、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 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的形成、发展时期 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 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准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 展”[4]。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 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5]。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应,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收稿日期]1999-11-09 [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解晓燕 (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 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 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 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 4 3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日本在二战中的N个战略失误

日本在二战中的N个战略失误 总的来说日本这个民族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暴发户式的狂忘、无知和浅薄,突然的富强使这些小国岛民爆发了与自身实力完全不相适应的狂妄心态,其田中奏折是其集中体现,失败因此是必然的。他们的家底真的很薄,他们的欲望真的太大。 一、视中国军队如草芥,一味蛮干,挑起芦沟桥事变,终至全面爆发中日战争,把日本拖进了一场并没有准备好战争中。 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军方如果以保有即得的成果为目标,潜心经营东北,不再继续向察哈尔、热河、河北鲸吞蚕食,是可以维持现状的。无奈,初期的大胜使那些狂妄的中级军官视中国军队如草芥。但他们所处地位,又使他们不能全面了解自身的实力,同时那些所谓的中国通对中国的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历史传统也一知半解,看不到中国人抵御外侮的决心,一味蛮干,挑起芦沟桥事变,终至全面爆发中日战争,把日本拖进了一场并没有准备好战争中。 二、没有通盘的战略计划,走一步看一步,逐次添兵,深陷中国不能自拔。 战争开始后,日军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进攻计划,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走,重兵投入水网密布的长江下游水网地区,溯长江仰攻,虽然给予中国军队重大杀伤,连陷上海、南京、武汉等中国最大的城市,但却没有达到迫使中国投降的目的,使日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若当时在战争一爆发即实行战争总动员,经济全面转入战争经济,动员二百五十万军队,除五十万驻守各地及本土外,以二百万军队投入中国战场。以一百万军队从东北南下或在沿海登陆保持对中国东南地区的压力,以主力百万大军投入中国西部,由察哈尔入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扑灭中国持久抗战的总基地,然后顺长江而下,与溯江而上的军队合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即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又失去了战略大后方人力、军火支援,以国民党军队表现出来的战争力总溃败只是时间问题,全部占领中国领土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即便这样也不意味着它小小的日本能够灭亡中国最后蠃得战争。 在日本军方看来,中国是一栋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破房子,用不着总动员,只用有限的力量就够了,照希特勒的话说“照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塌”。但事实上,中国已经觉醒! 三、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再次失去了结束中日战争的机会。 当日军攻陷武汉后,国民党中速败论占了上风,国民党政府有与日本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但是日本军队坚持吃下去的决不吐来的狭隘立场,终使秘密谈判以失败收场,国民党政府的投降计划迄未实现。在这事件中日本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目光短浅令人吃惊。 四、七十万关东军陈兵中国东北,屡次撩拨老毛子的熊腚,让老毛子的大熊爪子一而再地痛扁。这些矮东瓜,真不知怎么想的,真是白痴到了顶点。好象那个大白天到人家铺子里拿钱的蠢贼,只看见钱别的什么也没有看见。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金熙德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从联合国的“原敌国”地位出发,致力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并确定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日本在实现“常任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味追随美国、否认侵略历史等致命弱点。日本能否圆其“常任梦”,主要取 决于联合国改革能否取得突破以及日本能否赢得广泛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日本;联合国外交;常任理事国 【作者简介】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编:100007) 【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05-0020-06 2004 年以来,日本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了新一轮冲击。2005 年,日本能否如愿以偿地圆其“常任梦”?本文拟透过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最初定位 所谓联合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联合国开展的外交”和“在联合国内开展的外交” 的总和。对日本而言,联合国外交是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能源外交、经援外交等一道共同构成其整个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和演变,是与其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进程同步进行的。在目标设定上,日本从摆脱被占领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的最初目标出发,经过拓展国际空间、追求更大利益的中间目标,形成了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更高目标。在理念定位上,日本逐步超越本国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日益把“国际贡献”作为重要理念。在外交态势上,日本起初被动接受国际社会的安排,其后日益影响国际社会,为圆“常任梦”而积极创造条件。 联合国是由反法西斯同盟国于1945 年创建的,其初衷之一就是要防范法西斯势力的东山 再起。《联合国宪章》第53 条和第107 条的“原敌国条款”不时唤醒着人们对法西斯侵略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 2 争的记忆。日本于1945 年8 月15 日宣告投降,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①日本的联合 国外交,以战败和被占领为起点,从“原敌国”地位出发,以重返国际社会为最初目标。在被占领期间,日本的惟一“外交”对象是美军占领当局,其首要目标是早日与美国主 导的战胜国一方实现媾和。如何为未来对外路线定位,成了日本制定媾和方针的中心课题。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扶持下,战时曾受军部打压的亲英美派官僚币原喜重郎、吉田茂、芦田均等人相继成为日本首相和外相。他们上台后,在接受“战后改革”、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同 时,在对外路线上实现了与“亚洲门罗主义”的决裂和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②他们 谋求以此及早结束日本的孤立状态,重归国际社会,同时实现与当代国际上的强者——美英势力为伍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联合国是由美英主导势力的同盟国所创立,与美英为伍和以联合国为中心是一致的。于是,日本决策层逐渐形成了恢复外交权后加入联合国并置身于联合国机制监督之下的外交构想。美军占领当局起初也曾考虑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像瑞士那样的和平中立国家,使其置身于联合国监督之下。在具体操作上,美国惟恐失去驻日军事基地,因而并不急于实现对日媾和。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 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总计陆军241万。另海军35万。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 A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接着,日本即按其既定的战略计划,大量向我国增兵,并在国内和我国东北地区迅速扩充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我国华北、华中地区。至1937年底,日本陆军由七.七事变前的17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扩充为24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其中部署于国内3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部署于我国东北5个师团,在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参加作战的有16个师团。 日军侵占徐州后,大本营将原定1939年攻占广州、武汉的作战提前到1938年秋进行。大本营对军事部署作了调整,将全部陆军编为34个师团、6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1个骑兵集团。将侵华的“临时航空兵团”改编为“航空兵团”,新编成华北方面军飞行队。上述兵力的部署:除皇家师团、近卫师团、第11师团驻国内、第19师团驻朝鲜外,其余全部用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计驻中国东北(满洲)的有8个师团(第1、2、4、7、8、12、23、104师团,其中第104师团归大本营直辖)、1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驻华北的有9个师团(第5、14、20、21、26、108、109、110、114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1个飞行队;驻华中的有14个师团(第3、6、9、10、13、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回顾 1945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日本经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在工业方面,由于空袭、原料不足和疏散工厂等造成日本的钢铁、炼铝、石油、飞机、化学武器等生产急剧下降,已不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粮食严重不足,海上供应线路断绝,粮荒问题加剧,鱼类供应锐减。绝大多数城市的居民皆因房屋毁于空袭而无家可归,被动员和征调到军需工厂劳动的工人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物资匮乏和大量的战费开支,又加重了通货膨胀。战争末期与侵华初期相比,日本中央银行券的流通额增加了24倍以上,零售物价平均上涨一倍半,黑市物价平均上涨约29倍人民生活遭到了全国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接受了《波茨坦宣言》,向联合国表示投降。于是战争经济宣告结束,战后经济从此开始。 纵观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见图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动]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变动 1.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在这个时期的十年里,日本经济不仅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而且为下一阶段的高速增长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 2.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0)。这个阶段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0%。 3.稳定增长过渡时期(1971年以后)。这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4.9%。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除农业增长了1倍多外,其他各项均是跳跃式地发展(见下表)。 工业生产 单位或基期 (1)工业统计(2)生产指数 工厂企 业数 从业 人员 制造品出厂 交货额等 产业综合制造业综合 1000人百万日元1960年平 均基准 1934~1936 年平均基准 1960年平 均基准 1934~1936 年平均基准 1934~1936 年平均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 84805 57980 84393 108340 100286 108731 156173 166347 168059 172564 184432 187101 195566 215015 212725 2625 2210 3321 3583 3677 3395 3860 4233 4305 4658 4737 4958 5506 6042 6112 10897 43966 84266 288108 825072 1442329 2294109 4027909 4616107 5708235 6053989 6561887 8473910 10226878 9880928 29.0 20.5 9.1 11.8 14.7 19.0 23.0 31.4 33.7 40.7 44.1 47.4 58.4 67.9 67.0 100.0 70.7 31.4 40.7 50.7 65.5 79.3 108.3 116.2 140.2 152.1 163.5 201.4 234.1 231.0 28.6 19.6 7.4 9.2 12.3 16.3 20.4 28.8 31.1 38.5 42.2 43.7 56.4 66.9 65.7 100.0 68.5 25.9 32.2 43.0 57.0 71.3 100.7 108.7 134.6 147.6 159.8 197.2 233.9 229.7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工商系09(2)班第五组学号41至50号 一、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有两大阵营:以德意日为主要代表的轴心国和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国为主的同盟国两大阵营。日本作为轴心国中重要的一员,在二战中,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开始走向法西斯道路。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不久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之后日本在亚洲发动多次战役,主要有名的是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上的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发动“中途岛战役”,取得胜利。日本在亚洲地区,从中国大陆,然后延伸到太平洋岛屿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国内的资源比较稀缺,加上这样拉动的长战线,日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火资料到战场上。这对日本资源采用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对日本自身发展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受到缺少。 2、虽然二战的战火在战争中没有烧到日本本国,但是日本实行军事化政策,强行征大量的青少年去参军,国家的后备人才大量缺失,并且本国国民无心发展军事外的生产,至专注于战事。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无非是个重大的受挫,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1945年8月,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为了报复日本两次的袭击,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代号为“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广岛和长崎死伤人数无数,从此变为荒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才恢复。广岛和长崎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两地经济的影响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是重要的打击。 二、二战后日本对本国经济的整顿措施和外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二战后日本本国对经济的整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主要从内外两部分进行整顿: 1、日本本国内部主要采取措施是以下几点: ⑴、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⑵、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日本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