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

存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铁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铁在自然界中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常见的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常用来炼铁的有赤铁矿。

固态化合物居多,单质铁易氧化。因为铁的活泼性较强

铁在大海中一离子形式存在,结合空气中的臭氧离子形成许多三氧化二铁的极其细小的颗粒,这些小颗粒慢慢聚合在一块,在潮汐的作用下使其集中在了陆地上,最终以三氧化二铁形式存在。

铁(Iron)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地壳中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的第二位,仅次于铝,约占地壳总质量的4.75%。铁都是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以氧化铁的状态存在的量特别多。含铁的矿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工业价值可作为炼铁原料的铁矿石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镜铁矿、针铁矿、褐铁矿。此外还有一些含有铁的矿物: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毒砂和臭葱石等。这些矿物也含有大量的铁,但因硫和砷都是有害元素,不能用作炼铁的原料,其他含铁的硅酸盐和磷酸盐,也不能作为冶炼铁的矿物,因此都不算为铁矿石。

虽然这许多含铁的物质中只有极少部份是具有价值的铁矿石,但是它的存量已经是极为丰富。对于地球上铁矿石贮存量的估计,目前没有一个可以确信的数字。目前已经被发现的主要产铁矿国有美国、加拿大、巴西、澳洲、南非、印度、法国、英国、瑞典、西班牙、苏俄、中国、委内瑞拉等。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存在形式

存在形式 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自然来源主要是岩石风化,大多呈三价;人为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含铬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工业废水中主要是六价铬的化合物,常以铬酸根离子(CrO42-)存在。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中含有颗粒态铬。 铬在环境中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价态,其化学行为和毒性大小亦不同。如水体中三价铬可吸附在固体物质上而存在于沉积物(底泥)中;六价铬则多溶于水中,比较稳定,但在厌氧条件下可还原为三价铬。三价铬的盐类可在中性或弱碱性的水中水解,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铬而沉入水底。 环境中三价铬与六价铬会互相转化,所以近年来倾向于用铬的总含量,而不是用六价铬含量来规定水质标准。三价和六价铬对人体都有害,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要高100倍,是强致突变物质,可诱发肺癌和鼻咽癌。三价铬有致畸作用。铬渣(含铬固体废物)已成为铬污染的重要环境问题,亟待有效解决。 铬是银白色金属,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铬铁矿。化合价有+2、+3、+6三种。铬的天然来源主要是岩石风化,由此而来的铬大多是三价铬。 铬主要用于金属加工、电镀、制革等行业。为了防止工业生产过程中循环水对设备的腐蚀,常须加入铬酸盐。工业部门排放的废水和废气,是环境中铬的人为来源。工业废水中的铬主要是六价化合物,如铬酸根离子(CrO厈)。冶金、水泥等工业,以及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中,含有颗粒态的铬。 危害 铬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躯体缺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铬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可提高收获量。但如含铬过多,对人和动植物都是有害的。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人体健康都有害,被怀疑有致癌作用。一般认为六价铬的毒性强,更易为人体吸收,而且可在体内蓄积(见铬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水生生物都有致死作用。铬能在鱼体内蓄积。三价铬对鱼类的毒性比六价铬高。土壤中铬过多时,会抑制有机物质的硝化作用,并使铬在植物体内蓄积。据试验,水中含铬在1ppm时可刺激作物生长,1~10ppm时会使作物生长减缓,到100ppm时则几乎完全使作物停止生长,濒于死亡。废水中含有铬化合物,能降低废水生化处理效率。 国家环境标准 中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应低于0.05毫克/升;地面水中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工业废水中六价铬及其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标准为0.5毫克/升(按六价铬计);渔业用水中铬最高容许浓度为0.5毫克/升(三价铬)和0.05毫克/升(六价铬)。居住区大气中六价铬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5毫克/米3(一次测定值);车间空气中三氧化二铬、铬酸盐、重铬酸盐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毫克/

水的三种形态及重要性

水的三种形态及重要性 人们都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气态、固态、液态的方式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及研究,我发现:以气态存在的方式是水蒸气,以固态存在的方式是冰,以液态存在的方式是水。 但是,当时我有一个问题:水有什么重要性呢?是人们如此看重水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而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原来水对人的生长发育、生活等方面十分重要。就连水在自然界中也以三种形态存在,而这三种形态也十分重要。 水蒸气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以雨和雾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看来水蒸气也可以间接促进了大自然的生物(特别是植物)的生长发育。

水的热涨冷缩是反常的,水在低于4度是是热缩冷涨,导致密度下降,而大于4度时,则恢复热涨冷缩。这水是最重要也是最奇特的特性之一。 这是保障生物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点,当水结冰的时候,冰的密度小,浮在水面,可以保障水下生物的生存。当天暖的时候,冰在上面,也是最先解冻。但如果冰的密度比水大,冰会不断沉到水下,天暖的时候也不会解冻,来年上面的水继续冰冻,直到所有的水都成了冰,那所有的水生生物都不会存在了。 你知道了吗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碳酸钙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酸钙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酸钙遍布于自然界,矿物以方解石、冰洲石、钟乳石、大理石、石灰石、珊瑚、贝壳、白垩等形式存在。 一、方解石 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它。其化学成分为CaCO3,因此,方解石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石。它是生产重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特性:有完全的菱面体解理,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条痕白色,,硬度3.0,比重2.71,加稀盐酸剧烈起泡。形状: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是粒状、块状等。色泽: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如含铁锰时为浅黄、浅红、褐黑等等。但一般多为白色或无色,也有少量的灰色、红色、棕色、绿色和黑色。

方解石 二、冰洲石 无色透明的方解石也叫冰洲石,这样的方解石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透过它可以看到物体呈双重影像。因此,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 产状:在泉水中可沉积出、在火成岩内亦常为次生矿物、在玄武岩的孔穴中、沉积岩的裂缝内常有方解石填充而成细脉或坑窝状。

冰洲石 三、钟乳石 石灰岩中可以形成溶洞,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等其实就是方解石构成的。自然界中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碳酸轻钙,溶有碳酸轻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轻钙就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石柱。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CaCO3+CO2+H2O= Ca(HCO3)2 Ca(HCO3)2=CaCO3↓+CO2↑+ H2O

地下水环境 第1章-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 地下水的赋存 ?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岩层的空隙。岩层的空隙不仅是地下水的储存处,也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及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的特点。 1.1 岩土的空隙性 岩石的空隙特征千差万别,按成因可分为三类:松散岩层的孔隙;非溶性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易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松散岩层的孔隙 松散的岩土(如土壤、砂、卵石等)是由大小不等的碎屑颗粒组成的。 常见粒级的划分:粒径> 2 ㎜为砾(砾状结构);2 - 0.06 ㎜为砂(砂状结构);0.06-0.004 ㎜为粉砂(粉砂结构);<0.004 ㎜ 为粘土。 图中给出几种典型的孔隙类型,(a)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d) 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e)具有结构性空隙(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的粘土;(f)经过压缩的粘土。 在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空隙,空隙相互连通,呈小孔状,故称作孔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 是指某一体积岩土V (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V n 所占的比例,可以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即 %100?=V V n n ● 孔隙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 颗粒排列方式:最疏松排列方式是当其呈立方体形态排列时〔见图中(a )〕,最紧密排列方式是呈四面体排列时〔见图中(b )〕,自然界中松散岩土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间,但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超过上述理论最大值,这是由于粘粒表面常常带有电荷,在颗粒接触时便连接成颗粒结合体而形成结构孔隙。 ? 颗粒分选程度:颗粒分选性愈差,大小愈悬殊,孔隙度愈小。这是因为大颗粒所形成的孔隙往往被小颗粒所充填,从而大大降低了孔隙度。 ? 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程度:岩石颗粒形状愈不规则,棱角愈明显,通常排列就愈松散,孔隙度也愈大。岩石的孔隙被胶结物充填,致使孔隙减少,孔隙度降低。 注意:颗粒的大小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 松散岩土的其它几个指标: )cm /g (V w γ)cm /g (V m ρV V e g s d s v 33======岩土的体积干土的重量干容重岩土的体积干土的质量干密度固体颗粒体积孔隙体积孔隙比 孔隙比和孔隙度一样,也是反映岩土密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干密度通常用于填方工程(土坝、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高中化学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①合成氨,制硝酸; ②代替稀有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以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 ⑧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以防止钨丝被氧化或挥发; ④保存粮食、水果等食品,以防止腐烂; ⑤医学上用液氮作冷冻剂,以便在冷冻麻醉下进行手术; ⑥利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使某些超导材料获得超导性能。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空气中含N278%(体积分数)或75%(质量分数);化合态氮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中,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常压下101kPa,-195.8℃氮气变成无色液体,-209.9℃变成雪花状固体。氮气的分子结构:氮分子(N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由于N2分子中的N≡N 键很牢固,所以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2)化学性质:氮分子化合价为0价,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说明氮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N2与H2化合生成NH3: 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②N2与金属反应(Mg Ca Sr Ba)反应: ③N2与O2化合生成NO: 说明:在闪电或行驶的汽车引擎中会发生以上反应。

1.氮气 (1)氮的固定 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2)氮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 纯净的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4/5。 ②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N2化学性质很稳定,只在高温、放电、催化剂等条件下才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a.与H2反应: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b.与O2反应:N2+O2放电或高温2NO。 2.氮的氧化物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 完成NO和NO2的比较表: 特别提醒(1)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2)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4)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食品有固体状的、半固体状的,还有液体状的,它们不论是原料,还是半成品以及成品,都含有一定量的水,那么这一定量的水在食品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我们说食品中的水分总是以两种状态存在的。 一、自由水 Free Water(游离水) 游离水主要存在植物细胞间隙,具有水的一切特性,也就是说100℃时水要沸腾,0℃以下要结冰,并且易汽化。游离水是我们食品的主要分散剂,可以溶解糖、酸、无机盐等,可用简单的热力方法除掉。 二、结合水 Bound Water 1、束缚水 这种水是与食品中脂肪Fat、蛋白质Protein、碳水化合物CHO等形式结合状态。它是从氢键的形式与有机物的活性基团结合在一起,故称束缚水。束缚水不具有水的特性,所以要除掉这部分水是困难的。 特点:①不易结冰(冰点为-40℃) ②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2、结晶水 是以配价键的形式存在,它们之间结合的很牢固,难以用普通方法除这一部分水。 在烘干食品时,自由水就容易气化,而结合水就难于气化。冷冻食品时,自由水冻结,而结合水在-30℃仍然不冻。结合水和食品的构成成分结合,稳定食品的活性基,自由水促使腐蚀食品的微生物繁殖和酶起作用,并加速非酶褐变或脂肪氧化等化学劣变。 三、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食品中的水分,上面我们按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自由水、结合水。不论是自由水或是结合水均以加热至100~115℃时的减重来定量的。实际上,食品中的水分无论是新鲜的或是干燥的都随环境条件的变动而变化。 如果食品周围环境的空气干燥、湿度低,则水分从食品向空气蒸发,水分逐渐少而干燥,反之,如果环境湿度高,则干燥的食品就会吸湿以至水分增多。总之,不管是吸湿或是干燥最终到两者平衡为止。通常,我们把此时的水分称为平衡水分(Equilibrum moisture)

煤中水的存在形式

关于煤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全水分定义 煤中水分按其结合形态可分为游离水和结合水(即结晶水)两大类。游离水是指以物理吸附或吸着方式与煤结合的水。结合水是指以化合的方式同煤中矿物质结合的水,它是矿物晶格的一部分,如硫酸钙(CaSO4?2H2O)和高岭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合水。煤中的游离水于常压下在105 ℃~110 ℃的温度下经过短时间干燥即可蒸发;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 ℃,有的甚至要在500 ℃以上才能析出。我们所测定的全水分及空气干燥水分只是游离水,也就是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是指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外在水分是指:吸附在煤颗粒表面上或非毛细孔中的水分。 煤在收到状态时的全水分指煤中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的总和,以符号Mt表示。 全水分定义当中的内在水和外在水的概念是理论上的定义,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外在水,指的是在试验条件下,煤样与空气湿度达到接近平衡时所失去的水分;而接着在第二步测定条件下失去的水分称内在水。所以应注意理论上的内外水概念和实际中的内外水概念是不同的,在实际情况下,煤从脱去外在水到脱去内在水是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二者间难以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实验中是按照试验方法或者试验条件来定义的,在工作中要注意辨析清楚。事实上,在实际测定中的外在水包含了一部分理论上的内在水。 对于煤炭贸易而言,全水分超标扣重是惯例,甚至有的合同中还把它作为拒收的条款。水分超出不仅降低了货值,同时也增加了铁路、海运、装卸等环节上的费用。全水分过高也会降低煤的低位发热量,在以低位发热量计价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煤炭全水分对其加工、利用、储存、运输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全水分高的煤不易破碎;煤在锅炉中的燃烧时,若水分含量高,就需要消耗很多热量用于蒸发煤中的水分,这样不但会影响燃烧的稳定性,且消耗潜能降低热效率,一般来说每增加1%的水分,就会降低煤的发热量的1%左右。在炼焦中的水分高会降低产率,而且由于大量水分蒸发而延长焦化周期。 GB/T211标准共有A、B、C、D四种测定全水分的方法,方法A适用于各种煤;方法B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方法C适用于烟煤和褐煤;方法D适用于外在水分高的烟煤和无烟煤。测定全水分对煤样的要求以及制备如下: ①煤样:方法A、B和C采用粒度小于6 mm的煤样,煤样量不少于500 g;方法D采用粒度小于13 mm的煤样,煤样星约2 kg。 ②煤样的制备:粒度小于13 mm煤样按照GB 474制备。粒度小于6 mm煤样的制备:用九点取样法从破碎到粒度小于13 mm的煤样中取出约2 kg,全部放入破碎机中一次破碎到粒度小干6 mm,用二分器迅速缩分出500 g煤样,装入密封容器。 ③在测定全水分之前,应检查样品质量的损失情况,能确定煤样在运送过程中有损失时,应将减少的质量作为煤样在运送过程中的水分失过,并计算出该量对煤样质量的百分数,计人煤样全水分。 ④称取煤样之前,应将密闭容器中的煤样充分混合至少1 min。 目前已经出了最新的GBT 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例子: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例如: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

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例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 ①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来体现  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1/3=0.33333...... =1.4142...... ③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岩石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有结合水、重力水及毛细水,另外还有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岩石的矿物中则有矿物结晶水。 1.结合水松散岩类的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的裂隙壁面均带有电荷,水分子受静电作用在固体表面受到强大的吸力,排列较紧密,随着距离增大,吸力逐渐减弱,水分子排列渐为稀疏。受到固体表面的吸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便是结合水。结合水被束缚在固体表面,不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运动。 2.重力水距离固体表面更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影响大于固相表面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由运动,这部分水就是重力水。 3.毛细水 松散岩类中细小孔隙通道可构成毛细管。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地下水沿着细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这种既受重力又受毛细力作用的水,称为毛细水。毛细水广泛存在于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中。 2010-07-29 17:03 提问者采纳 地下水往往是处在岩石层的。泥,也就是土壤是岩石风化产生的,其厚度很有限,再往下就是岩石层,而所谓的地下水是具有稳定水面的重力水,并不是泥里面含有的水,和泥搅和在一起的是孔隙水,非重力水,不能为我们所用。在两个岩石层中含有的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比较慢,其水的稳定性好,水质相对也好,这是所谓的承压水,承压水的补给是远端的;另一部分地下水在岩石层上也有稳定的水面,叫做潜水,由于沙粒等的净化作用水质也不错,因此水很清澈,这部分水和地表水关系密切,是直接补给的。地下水是会被抽干的,如果抽取量过大的话,所以抽地下水必须要有核定的量,其值小于地下水的补给,这样一边有补给,一边抽,才不会干,否则过度抽取,当然是会没有的。你所谓的饭店抽了一年也没有抽干,就是其量小于补给量,也就不会干啦。 非重力水主要是结合水和毛细水;而当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挂毛细水含量)时,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毛管所吸持,就会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的大孔隙向下渗透,这部分受重力支配的水称重力水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2005年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1信息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1信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的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2客观性3中介性4无限性5扩散性6可知性7可贮性8共享性 3知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结晶。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玉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类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4知识的属性:1意识性2信息性3实践性4规律性5渗透性6继承性 。 5情报: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搜索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6情报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知识性和信息性2:针对性3:竞争性4:时效性5:保密性 7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 8文献的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内容2信息符号3载体资料4载体形态5制作方式 9文献特点:1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2载体多样化3文献类型复杂4语言种类复杂5内容广泛分散交叉重复。6文献知识周期缩短,文献实效性强。7传播速度快 白色文献:白色文献是一切正是出版并在社会成员中公开流通的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这类文献多通过出版社,书店,邮局等正规渠道发行。向社会所有成员公开。其蕴涵的信息大白于天下,人人均可利用,这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黑色文献:一,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二,处于保密状态或不愿公布其内容的文献,如为解密的档案,个人日记,私人信件等。 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 一次文献:指首次公开的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和生产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最初公布其发现或发明内容的文献。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一次文献尽心加工,整理,简化,压缩,组织之后形成的系统或,条理化的文献。是为了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积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 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文献。是以二次文献为线索。通过二次文献插件一次文献,选用一次,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研究和评述而写出的文献。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1.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1.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重点解决办法】 l、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看,突出这一点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性质,在承认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观性就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解,真正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一间题本身的意义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产生之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其基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服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第三,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分为两层:一是"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讲解时抓住"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只是自然物的本身属性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层"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讲解对抓住"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由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结构和具体形?quot;这两段课本中的话,讲解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说明:“是的,人们可以创造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但是……"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以突破重点。 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

意识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

一、意识研究现状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最一般的,或者说它是指与物质和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它包括了人们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情况便有所不同。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识”是特指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知活动。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这就是说,人可以借助语言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进而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人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就再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外部世界时总带有目的性或自觉性,这就是意识的反映。 另外,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抽象或概括性,这一点也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交往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他不只是思维的外壳,就其根本意义来说,它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认知功能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就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特性,即抽象、概括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意识活动可以探及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能使人借助于意识活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所讲的意识有时是相对无意识而言的。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察觉一部分。虽然在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经由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但是,对于进入大脑中的刺激,人只能意识到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以外的刺激,只能是无意识的反映。 显然,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的意识概念是不同的,它既不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也不是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研究它。心理学主要是从形式和机理方面着眼看待意识,至于它的内容,则是其它学科譬如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 医学上,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反应,而是一种全脑的功能状态,使人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做出适当反应。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或活动的背景,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过程,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意志行为的基础。意识发生障碍,会累及许多心理过程,因此,在研究病理心理的时候,也需要研究意识障碍。如果意识不受损害,而有思维障碍时,医学上则用“意识清楚,思维障碍”这种和哲学概念相抵触的方式来表达。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弥散性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唤醒皮层,维持觉醒状态。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是意识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脑干的损伤、受压,脑代谢紊乱,包括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递质紊乱,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 医学中使用意识这一概念又是侧重另外一种意义,与心理学、哲学等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或者叫做具有一定张力。临床上所谓“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等等,都是说大脑皮层的张力异常,无法正常地加工外来信息,无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深度昏迷的指标之所以取用角膜反射丧失就是这个道

1自然界的客观性.解答

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注意:分析时使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客观性 原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反作用)。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的理论学说,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条件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2.因果联系 原理内容: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整体和部分。整体或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方法论: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6.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原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是客观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 7.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坚持两分法。 8.矛盾的特殊性

水资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初中地理知识

水资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 【知识点的认识】 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 13.9 亿 km3,其中约 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淡水的总量仅为 0.36 亿 km3,而且这不足地球总水量 3%的淡水中,有 77.2%是以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 2/3 的地下水深埋在地下深处;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大约只有 23 万km3,占淡水总量的 0.36%.因此,只有约 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 0.3%.可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是水体(液态和固态)所覆盖的地球空间.范围上自大气对流层顶部,下到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内的水等.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储量为 13.86 亿 km3,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和土壤中;部分以固态形式成为极地的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分;小部分以水汽存在于大气中.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水资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 1:(2014?海宁市模拟)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A.陆地上的冰川B.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湖泊水、地下水D.海洋水和河水 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故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阅读水资源是有限的示意图. 例 2: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水,仅占全球资源的0.3%. 分析: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 2.5%. 解答: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 0.3%. 1/ 2

煤中水的存在形式

关于和全水分定义 煤中水分按其结合形态可分为游离水和结合水(即结晶水)两大类。游离水是指以物理吸附或吸着方式与煤结合的水。结合水是指以化合的方式同煤中矿物质结合的水,它是矿物晶格的一部分,如硫酸钙(CaSO4?2H2O)和高岭土(Al2O3?2SiO2?2H2O)中的结合水。煤中的游离水于常压下在105℃~110℃的温度下经过短时间干燥即可蒸发;而结晶水通常要在200℃,有的甚至要在500℃以上才能析出。我们所测定的全水分及空气干燥水分只是游离水,也就是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内在水分是指吸附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外在水分是指: 吸附在煤颗粒表面上或非毛细孔中的水分。 煤在收到状态时的全水分指煤中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的总和,以符号Mt表示。 全水分定义当中的内在水和外在水的概念是理论上的定义,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外在水,指的是在试验条件下,煤样与空气湿度达到接近平衡时所失去的水分;而接着在第二步测定条件下失去的水分称内在水。所以应注意理论上的内外水概念和实际中的内外水概念是不同的,在实际情况下,煤从脱去外在水到脱去内在水是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二者间难以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实验中是按照试验方法或者试验条件来定义的,在工作中要注意辨析清楚。事实上,在实际测定中的外在水包含了一部分理论上的内在水。 对于煤炭贸易而言,全水分超标扣重是惯例,甚至有的合同中还把它作为拒收的条款。水分超出不仅降低了货值,同时也增加了铁路、海运、装卸等环节上的费用。全水分过高也会降低煤的低位发热量,在以低位发热量计价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煤炭全水分对其加工、利用、储存、运输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全水分高的煤不易破碎;煤在锅炉中的燃烧时,若水分含量高,就需要消耗很多热量用于蒸发煤中的水分,这样不但会影响燃烧的稳定性,且消耗潜能降低热效率,一般来说每增加1%的水分,就会降低煤的发热量的1%左右。在炼焦中的水分高会降低产率,而且由于大量水分蒸发而延长焦化周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