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1005384.html,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作者:王敏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对其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剩余的1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上。8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2例囊性肿块。结论: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特征不显著,但是颞叶强化均匀的肿块,有瘤周水肿存在。

【关键词】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核磁共振;表现;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为临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主要为瘤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导致,在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1]。此类肿瘤为临床良性的病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为了更好地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进行诊断,我院分析了MRI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6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9.98±8.21岁。临床症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癫痫,其中9例患者使用抗癫痫治疗无效,3例患者有头痛,1例患者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4例有头晕,1例有记忆力降低。患者病史在7d~16年之间,平均为9.02±3.22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MRI检查,均为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及DWI。扫描仪器为西门子3.0T超导MRI成像仪。参数为:T1WI(TR/TE为300/8ms),FT2WI(TR/TE为

3000/110ms),层厚为8mm,矩阵为256×256,层间距为1.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每千克0.1mmol/l,速率为2~3ml/s。患者在注射后均完成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成像扫描。DWI检查为单次激发T2WI回波平面,序列为SE(TR/TE为

2500/60ms),层厚为8mm。使用MRI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并观察MRI信号变化及强化方式,观察周边的水肿程度,并计算患者的肿瘤囊性成分。

患者均给予肿瘤病理检查,将患者的送检标本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做石蜡包埋,做5um

厚度切片,并使用HE染色、EnVision染色。

七个有可能引起颅内胶质瘤的病因

7个可能引发颅内胶质瘤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得颅内胶质瘤?如同其他肿瘤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导致胶质瘤的病因有哪些呢,总的来说,引起胶质瘤有几个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辐射等,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讲一讲胶质瘤的病因。 一、胶质瘤起源 有理论研究说胶质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细胞的胚胎残留灶生长成为脑肿瘤,这类残留细胞可因炎症条件刺激而导致慢性增殖,产生脑肿瘤。多发性胶质瘤或称胶质瘤病则很有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胶质瘤发生。 二、遗传因素 在全人类仅有少数几种神经系统脑肿瘤与遗传相关:神经纤维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非常明显家庭病发趋向。 这类脑肿瘤经常在1个家庭中的几辈人产生,胚胎原始细胞在颅内残留和异位生长也是颅内肿瘤产生的1个至关重要根本原因。 如颅咽管瘤、脊索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畸胎瘤。颅咽管瘤产生于颅内胚胎颅咽管残留的上皮组织,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组织残留,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来源于皮肤组织,而畸胎瘤则来源于多种多样胚胎组织的残留。 三、生化环境

胶质瘤细胞中的色素氧化酶、磷酸激酶及ATP均较正常细胞为低,但β葡萄糖醛酸酶较正常脑组织高,LDH因脑肿瘤组织的高代谢而与正常脑组织不同。 四、电离辐射物理因素 现阶段己经明确,电离辐射能增加脑肿瘤发病率,脑肿瘤的产生时人和动物接受射线作用后最严重的远期病理变化。长时间暴露在有辐射的环境中,如Х射线、γ射线、核辐射等,患脑胶质瘤的概率便会增加。 五、亚硝基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己经广泛存有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特别是产生于食物的加工过程中。 六、不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偏食某类食物、饮酒、吸烟等,这类因素当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就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但己经确认与消化道肿瘤和肺部肿瘤等的产生相关。 七、污染的空气 己经确认不仅仅长时间工作在有空气污染环境中的员工产生脑肿瘤(颅内肿瘤)的概率显著增加,就是他的小孩子脑肿瘤发生率也大于别的的小孩子。这类职业主要与造纸、磨粉、手工业、印刷、化工、炼油和金属冶炼等相关,主要是空气中存有着大量的的烃类化合物。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胶质瘤,尤其好发于30到40岁的年龄阶段,所以对它的病理特征必须注重了解,可以用右眼观察了解是否有结节或者具它的状况,或者是在光镜下检查。 1,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2,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密度,血管内皮增生程度以及瘤组织坏死。

3,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5,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 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

颅内胶质瘤的治疗策略

颅内胶质瘤的治疗策略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类型就是颅内胶质瘤。如果是高级别的胶质瘤,主要就是指星形的细胞瘤,胶质肉瘤或者是胶质母细胞瘤等形式。一般来说,如果是高级别的胶质瘤可以占据整个颅内体积的一半或者是以上,这种肿瘤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其生长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以来,治疗都具有较大的难度。颅内胶质瘤的治疗方式较多,因此,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标签:颅内;胶质瘤;治疗策略 对于颅内胶质瘤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以前的治疗方式都是对患者大脑半球切开,即使这样,患者仍然会受到肿瘤复发的困扰。现如今,医学研究人员会将手术切除、手术之后的化疗和放疗进行综合使用。近年来,一些新的观念和研究方式层出不穷,医学研究人员在不断进行临床研究,效果明显。 1胶质瘤的手术前评估和手术切除 一般来说,手术切除是治疗胶质瘤的一种具体的途径[1]。在进行手术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对肿瘤的生长速度,具体的部位以及血供情况进行全面地探讨和分析,做到全方面地了解。不仅如此,医学研究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年龄,遗传信息等进行调查,将其写到治疗方案当中,做好预测工作。 正常来说,手术应该以全切形式为主,现如今,医生所应用的手术形式就是以荧光引导。由于人体内部所含有的氨基乙酰丙酸是血红素合成的主要产物,这种物质可以被肿瘤转化为卟啉,能够用以辅助残留肿瘤,其本身的实用价值比较高。在实际的研究中证明,全切的手术方式不仅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还会减少复发率。 功能磁共振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式往往应用到无创性手术。研究人员可以在不造成任何损坏的情况下进行明确地定位,对于成像效果来说,采用弥散张量成像的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可以通过对白质纤维受压位移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才能够提供更为合理的建议。对术前的信息进行全面地了解,可以推动肿瘤切除手术的敏感程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脑功能,同时还有助于肿瘤切除组织的高效发展。 现如今的安全手术方式有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神经影像学。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的血流量进行判定。皮层功能存在着严重的误差,严重地影响到影像判定的精准度。另外,手术过程中的电生理监测也是一种标准的检测方式,对语言区肿瘤的切除手术的正常进行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为了对手术切除程度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地了解,研究人员做出

颅内肿瘤(大脑半球肿瘤临床表现)

颅内肿瘤(大脑半球肿瘤临床表现) [单项选择题] 1、颅内动脉瘤的最好发部位是()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前动脉 C.椎-基底动脉 D.海绵窦 E.颈内动脉系统的分叉部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2、感觉障碍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不是大脑半球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A.精神症状 B.癫痫,运动感觉障碍 C.失语症 D.视野缺损 E.闭经泌乳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枕叶肿瘤最常引起的视野损害为() A.对侧同向性偏盲 B.同侧同向性偏盲 C.中央视野缺损 D.同侧异向性偏盲 E.同侧同象限性视野缺损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患者,女,61岁。反复肢体抽搐发作1个月,头痛、呕吐3天,无发热。5年前曾行右乳腺癌切除术。头颅CT示右额叶有结节样强化灶伴大片低密度影。有明显占位效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脑转移瘤 B.脑梗死 C.脑膜瘤 D.脑炎 E.脑胶质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患者,男,44岁,发热、头痛、间断呕吐3周,既往有中耳炎病史,头颅MRI见右颞内圆形病灶,囊性,有液平,囊壁环形强化,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脓肿 B.脑动脉瘤 C.脑囊虫 D.脑转移瘤 E.神经胶质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7、患者,男,65岁,5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咳痰,10天来头痛、呕吐,出现2次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头颅MRI见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区及脑干部位多个小类圆形低信号影,胸部X线片示右上肺球阴影,颅内病变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脓肿 B.脑梗死 C.脑囊虫 D.脑转移瘤 E.脱髓鞘病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8、精神症状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1005384.html,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作者:王敏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对其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剩余的1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上。8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2例囊性肿块。结论: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特征不显著,但是颞叶强化均匀的肿块,有瘤周水肿存在。 【关键词】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核磁共振;表现;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为临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主要为瘤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导致,在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1]。此类肿瘤为临床良性的病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为了更好地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进行诊断,我院分析了MRI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6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9.98±8.21岁。临床症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癫痫,其中9例患者使用抗癫痫治疗无效,3例患者有头痛,1例患者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4例有头晕,1例有记忆力降低。患者病史在7d~16年之间,平均为9.02±3.22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MRI检查,均为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及DWI。扫描仪器为西门子3.0T超导MRI成像仪。参数为:T1WI(TR/TE为300/8ms),FT2WI(TR/TE为 3000/110ms),层厚为8mm,矩阵为256×256,层间距为1.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每千克0.1mmol/l,速率为2~3ml/s。患者在注射后均完成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成像扫描。DWI检查为单次激发T2WI回波平面,序列为SE(TR/TE为 2500/60ms),层厚为8mm。使用MRI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并观察MRI信号变化及强化方式,观察周边的水肿程度,并计算患者的肿瘤囊性成分。 患者均给予肿瘤病理检查,将患者的送检标本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做石蜡包埋,做5um 厚度切片,并使用HE染色、EnVision染色。

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肿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异常。由于人们对脑胶质瘤了解不多,容易忽视其症状,当就诊时已是晚期。临床上,不少脑胶质瘤晚期患者需要做透析,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痛苦。透析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药物和毒药中毒等病症,那么,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呢? 患上脑胶质瘤后,尤其是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患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有很多,如肿瘤对肾脏的直接浸润或转移病灶的压迫、肿瘤代谢产物的影响、治疗副作用、低钠血症与肿瘤异位内分泌对肾脏的损害、低蛋白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利尿剂应用过度,以及患者本身患有的高血压、糖尿病对肾功能的影响等。由于肾功能损害会发展为不可逆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引起尿毒症,因而需要患者进行透析,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透析对脑胶质瘤本身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贫血、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心包炎、脑出血、抑郁症、心律失常等,不仅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生命,一定要特别当心。 当脑胶质瘤发展到晚期时,积极、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患者一定要尽快配合抗肿瘤治疗。此时,手术最佳时机已经错失,而放化疗虽然可以杀伤机体内癌细胞,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和组织,毒副作用明显,常令患者无法耐受而被迫中断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很多中药被证实具

有抗癌功效,而大量临床案例也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功效,尤其是在晚期患者的治疗上,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此外,中医药治疗还可以联合西医治疗,不仅增强整体疗效,还可以改善治疗副作用。因此,患上脑胶质瘤尤其是发展到晚期时,应尽早配合中医治疗,改善预后。 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很多患者和家属会选择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多年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方面以确切的疗效赢得了广大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由于患者的口碑相传,很多外地患者,甚至海外患者慕名来院寻求治疗。为提升医院的疗法,推广肿瘤疾病的先进诊疗理念,贯彻肿瘤疾病的诊疗指南,医院还成立了包括胃癌和肺癌、胰腺癌、淋巴癌、大肠癌、淋巴瘤、肝癌、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食道癌、卵巢癌、宫颈癌、结肠癌和脑瘤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这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以完善治疗为目的的系统化工程,力争使患者接受最正规的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除了疗效外,费用一直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临床上,不少脑胶质瘤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因此,建议患者在寻求治疗前一定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选择,避免因无法承受而中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采用纯中药治疗的中医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统一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严格遵循国家收费标准红头文件。所有费用项目全部受到国家物价部门的审核和监督,对一切费用做到公开、公示。对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 目的: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对其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剩余的1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上。8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2例囊性肿块。结论: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特征不显著,但是颞叶强化均匀的肿块,有瘤周水肿存在。 标签: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核磁共振;表现;病理特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为临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主要为瘤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导致,在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1]。此类肿瘤为临床良性的病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为了更好地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进行诊断,我院分析了MRI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6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9.98±8.21岁。临床症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癫痫,其中9例患者使用抗癫痫治疗无效,3例患者有头痛,1例患者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4例有头晕,1例有记忆力降低。患者病史在7d~16年之间,平均为9.02±3.22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MRI检查,均为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及DWI。扫描仪器为西门子3.0T超导MRI成像仪。参数为:T1WI(TR/TE为300/8ms),FT2WI(TR/TE为3000/110ms),层厚为8mm,矩阵为256×256,层间距为1.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每千克0.1mmol/l,速率为2~3ml/s。患者在注射后均完成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成像扫描。DWI检查为单次激发T2WI回波平面,序列为SE(TR/TE为2500/60ms),层厚为8mm。使用MRI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并观察MRI信号变化及强化方式,观察周边的水肿程度,并计算患者的肿瘤囊性成分。 患者均给予肿瘤病理检查,将患者的送检标本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做石蜡包埋,做5um厚度切片,并使用HE染色、EnVision染色。 观察指标:观察16例患者肿瘤的病理特点及MRI特点。 结果 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百科名片 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 编辑本段

星形细胞瘤 临床表现与病情发展均有各自典型特征,预后较好。另一类星形细胞肿瘤则无明显边界,向周围脑组织广泛浸润,肿瘤细胞呈间变特性,包括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胶母细胞瘤等。此类肿瘤病程为进展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均较差。发病机制: 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有报道幕上占3/4 幕下占1/4。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1.星形细胞瘤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质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过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半数左右的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质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有囊性变的肿瘤可称为“囊在瘤内”。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常为一个大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 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型三种亚型: (1)纤维型:最为常见,可见于中枢神经的任何部位及各年龄组病人。在成人中多见于大脑半球;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多见于小脑、脑干与丘脑。生长缓慢,质地较硬韧,有时如橡皮。弥漫型肿瘤切面呈白色,与四周脑组织不易区别。临近皮质可被肿瘤浸润,色泽深灰,与白质分界模糊。肿瘤中心可有囊肿形成,大小数目不定。 (2)原浆型:为最少见的一种类型,质地软,主要见于大脑内,多位于颞叶,部位表浅主要侵犯大脑皮质使受累脑回增宽、柔软、变平为其特点,瘤体较大,灰红色,切面呈半透明均匀胶冻样。深部侵入白质,在

脑内能看到壁结节的5种常见肿瘤

脑内能看到壁结节的5种常见肿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Pilocytic astrocytoma,PA) 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的脑胶质细胞瘤,属于WHOⅠ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成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神经胶质肿瘤,它的发病高峰年龄在 5~15 岁之间。80% 的患者年龄小于 18 岁,仅约 17% 的患者年龄大于 30 岁。在儿童人群中, 2/3 的病变位于小脑;在成年人中,1/2 的病变位于幕上。小脑和第三脑室周围区域是起源最常见的部位。 因为 PA 的生长通常很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其最常见症状/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造成),步态不稳、颈部疼痛(小脑病变引起)及视力模糊(视神经病变)等。 影像学表现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CPA)可表现囊性、实性或囊实性。典型的 CT 影像特征是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大的囊性占位。实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高密度少见),增强可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在 T1 像肿瘤实性部分相对于灰质呈等 /低信号而囊 性成分相对于脑脊液呈等/稍高信号脑脊液(CSF)。在 T2 和 FLAIR 序列,实性部分呈高信号而囊性成分高于脑脊液信号。在 FLAIR 序列,囊性成分高信号不被抑制。囊壁偶可强化,但囊壁增强并不意味着肿瘤组织存在。 案例一7 岁男孩,确诊为小脑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图 1)

图 1(a)T2 加权图像显示囊肿内侧缘可见明显的软组织结节,右侧小脑半球高信号肿块周围无水肿(黑箭头)。(b)FLAIR 像囊性成分呈低信号强度,软组织结节均匀稍高(黑箭头)。(c)在 DWI 像壁结节呈等信号(白箭头)。(d)增强 T1 加权图像显示壁结节明显强化(黑箭头) 血管母细胞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是一种良性、缓慢生长的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 1%~2.5%。血管母细胞瘤约有 90%~95% 发生于后颅窝,而其中 80% 的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是成人最常见的小脑原发性肿瘤。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轻微头痛、恶心及共济失调等。血管母细胞瘤属于WHOⅠ级肿瘤,60% 为囊性部分囊壁结节;40% 实性。 影像学表现 1. 大囊小结节型:其中囊液呈大致均匀的长 T1 长 T2 信号,囊壁呈等 T1 等 T2 信号,而瘤结节呈等或稍长 T1 长 T2 信号,其内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瘤周水肿很轻或没有水肿。FLAIR 上囊液呈等或稍高信号,瘤结节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瘤结节明显强化; 2. 实质型:肿瘤在 T1 上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FLAIR 上肿瘤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型肿瘤

脑胶质瘤晚期病人为什么恶心呕吐

脑胶质瘤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恶性神经肿瘤疾病,一旦患上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重视。一旦脑胶质瘤到了晚期,意味着病情加重,不良症状也会越来越多,有不少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状况,降低患者生存质量,那脑胶质瘤晚期病人为什么恶心呕吐呢? 脑胶质瘤晚期患者恶心呕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患者由于肿瘤的侵害,消化功能减退,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脑胶质瘤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往往会伴随绝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当心理压力过大时,也会导致恶心呕吐;在脑胶质瘤晚期的治疗方法中,放化疗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消化道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当患者电解质紊乱时,也会恶心呕吐。 当脑胶质瘤晚期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时,每天摄入的饮食量减少,机体内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得到补充,会引起或加重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如果恶心呕吐长期得不到缓解,还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并不利于患者机体的恢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患者恶心呕吐,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可以选择一些酸味、清爽可口的食物,避免过甜、过腻、怪味食物。家属也应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消除负面的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对于疾病本身或者放化疗副作用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可以通过中医药的调理。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并注重调节患者的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另外选择放化疗的患者,可以给予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肝补肾等中药,调节患者脾胃,缓解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和耐受力,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治疗是我国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疗时注重患者全身的机制平衡,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袁希福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指出脑胶质瘤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 “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2012年4月26日,赵俊义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仅用药1个月,胳膊疼痛减轻了;2个月后,胳膊能缓慢抬起了。看到治疗希望后,赵俊义此后

婴儿促纤维增生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二例_张忠德

·病例报告 · 图1 婴儿促纤维增生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纤维母细胞束状排列,部分呈席纹状,胶原纤维丰富 HE ×100 图2 胶原纤维丰富,网状纤维染色示丰富的网状纤维 Gomori 银染色法×100 图3 示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的神经节细胞及星形细胞区域 HE ×200 图4免疫组织化学GFAP 染色,示梭形细胞强阳性 ×200 图5 免疫组织化学突触素染色,示神经节细胞阳性 ×200 作者单位: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病理科 婴儿促纤维增生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二例 张忠德 奚政君 殷敏智 例1 患婴男,6个月。因1个半月来头围进行性增大,近1周来出现抽搐、呕吐、拒食等症状于1998年11月18日入院。体检见头围增大为51cm ,前囟张力高,颅骨缝分离。CT 示右侧额顶部囊实性占位。术中见肿瘤直径约10cm ,囊实性,囊壁与硬脑膜相连,囊性部分见淡黄色清亮液体,实质部分5cm ×4cm ×3cm ,灰白色,质地较坚实,似橡皮样。肿瘤几乎完全切除,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3.5年随访,患儿无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例2 患儿男,16个月。因头围增大伴呕吐、抽搐于2000年4月26日入院,出生史无殊。患儿7个月时,因感冒去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头围增大53cm ,当时小儿已能自坐,因无呕吐、抽搐等症状,未引起家长注意,未经特殊诊治。入院体检,患儿不会行走,也不会说话,头围增大至55cm ,前囟1.5cm ×1.0cm ,平软。CT 示右侧额顶区较大囊实性占位。考虑:(1)表浅脑星形细胞瘤。(2)婴儿型促纤维增生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额顶部,较大,直径约12cm ,囊性及实性,实质部约3cm ×2cm ×2cm ,灰白色,质地较坚实。囊壁与脑室壁相邻。囊性区为多个囊腔,囊内为淡 黄色液体。手术切除肿瘤后,行放射治疗。至今术后2年。患儿无呕吐、抽搐等症状,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稍差。 本组2例,分别为6个月及16个月,第2例生后7个月前起病。肿瘤常位于额顶叶,枕叶相对少见。本组2例均位于幕上,肿瘤主要侵累额叶,部分累及顶叶。肿瘤巨大而表浅,直径10、12cm ,侵犯皮质和软脑幕,表浅部分与硬脑膜紧密黏连,但不侵犯颅骨。2例肿瘤均由实质及囊性两部分组成,且囊性占肿瘤的大部分,多个囊腔组成肿瘤的囊性部分,囊内含有淡黄色液体,实质部分灰白色,坚实如橡皮样,未见明显坏死,肿瘤无包膜,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楚,但不侵及脑室。 病理检查:肿瘤由以纤维母细胞为主的结缔组织及神经上皮混杂而成。其神经上皮细胞成分表现为星形细胞和神经元的分化。纤维母细胞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席纹状结构,某些肿瘤细胞较肥胖。胶原纤维丰富,这是导致肿瘤外观坚实的原因。在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间可见单个或小灶性体积较大的神经节细胞及星形细胞,未见畸形的大细胞,也未见明显的核分裂象,肿瘤未见坏死,见灶性淋巴细胞

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及病理分析

16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及病理分析 作者:黄文才, 李国雄, 曾晓华, 金德勤, Huang Wencai, Li Guoxiong, Zeng Xiaohua,Jin Deqing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影像科,湖北,武汉,430070 刊名: 肿瘤基础与临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ONCOLOGY 年,卷(期):2008,21(6) 参考文献(6条) 1.罗泽斌;潘恒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期刊论文]-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01) 2.周东;李昭杰;林志俊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期刊论文]-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02) 3.刘金龙;陈昆;闵登梅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期刊论文]-中国显微外科杂志 2006(03) 4.Erdogan C;Hakyemez B;Yildirim N Brain abscess and cystic brain tumor:discrimination with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weighted MRI[外文期刊] 2005(05) 5.郎志谨星形细胞瘤影像学诊断及WHO新分类法的介绍[期刊论文]-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07) 6.李春和;姚振威;冯晓源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期刊论文]-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胡高军.吴建国.张宗军.於建军.吴宇强.王宁兰.HU Gaojun.WU Jianguo.ZHANG Zongjun.YU Jianjun.WU Yuqiang.WANG Ninglan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诊断与病理分析[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3) 2.李作青术前化疗对进展期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切除率及疗效的影响[学位论文]2007 3.邓亚.解天梅.Deng Ya.Xie Tianmei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分析[期刊论文]-西南军医2009,11(5) 4.刘罡.舒慧珍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诊断10例临床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 5.曹代荣.王弘岩.李银官.游瑞雄.林钊.方哲明.郑贤应成人幕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会议论文]-2008 6.徐宏治.陈衔城.顾宇翔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6) 7.谢泽宇.庄明华.许宏武.孙德麟.Xie Zeyu.Zhuang Minghua.Xu Hongwu.Sun Delin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诊治与预后[期刊论文]-医学研究杂志2007,36(7) 8.周文科.周国胜.王剑新.李强.张新中.史跃亭.梁宗浩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期刊论文]-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2) 9.郑春红.曹代荣.林征宇.陈正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附10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1) 10.彭振鹏.李子平.王晓燕.许达生.郑可国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期刊论文]-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4) 引证文献(1条) 1.何飞.李飞.李梅.陈志.林江凯.朱刚.冯华小脑星形胶质瘤临床特点与治疗[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12(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e11005384.html,/Periodical_hnzlxzz200806020.aspx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 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 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 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 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 及内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 CT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返回首页 [概述] 显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形21(2%-51.6%。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则多见于幕下。有报告幕上占3,4,幕下占l,4。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颓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病理]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我们将有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溜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at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我们称之为“疤在囊内”。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细胞型三种亚型。 [临床表现]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当脑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 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

病缓侵,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小脑的星形细胞瘤由于较早地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干的星形细胞瘤进展较快,病程短,早期出现颅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见于晚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 [辅助检查] CT检查: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因组织含水量达81,一82,,CT多里低密度彤,CT值介于14—25Hu,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注射造影剂不增强或稍有增强。因肿瘤所在的部位和其大小而异,表现相应的占位效应。第三脑室星形细胞涸可见阻塞第三脑室及Monro氏孔后,引起两侧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肿瘤本身呈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可见造影剂强化。视神经肿瘤可见视神经段梭形肿大,位于眶内或颅内,有时呈哑铃状。小脑星形细胞瘤在cT 上肿瘤的实质部分呈低和,或混杂密度病灶,造影剂增强后可有轻度增强,而囊腔部分则始终保持低密度影。囊壁部分可呈环形或弧线状增强。脑干部位的星形细胞瘤CT上可见脑干增粗,左右不对称及出现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肿瘤病灶影。但cT 显示脑干胶质窟不如MRI理想。 (5)MRI检查:良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的生长,使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 2延长,表现Tl加权像呈低信导,T 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注射Gd一DTPA增强不明显。随着肿瘤的生长,瘤内发生囊变使得MRI不均匀,瘤体与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不如T 2加权像容易区分开来,肿瘤可有轻度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在T1加权像里混杂信号,以低信号为主,间以更低或高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

脑胶质瘤晚期切勿轻易放弃治疗 否则后悔莫及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脑胶质瘤发病部位特殊,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情况,当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脑胶质瘤到了晚期不少患者因康复无望,不愿意再拖累家人,从而选择放弃治疗。此外,对一些失去治疗价值的患者,某些医生往往也会暗示其家属放弃治疗,以免最后“人财两空”。那么,脑胶质瘤晚期真的只能放弃治疗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轻易放弃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因此,脑胶质瘤晚期切勿轻易放弃治疗,否则后悔莫及。 近年来,脑胶质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癌症早期发现困难,临床上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甚至是晚期。此时,治疗的最佳时机已经错失,患者康复几率往往较低,加上很多治疗往往会令患者更加痛苦,甚至加速死亡,因此,脑胶质瘤晚期是否应该放弃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患者和家属的关注。一些人认为,晚期脑胶质瘤治愈几率较低,而且患者此时非常痛苦,就不应该让患者再多受苦,家属多花钱,因而支持放弃治疗;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应该轻易放弃,即使到了晚期也要积极治疗,以尽可能延长生命。 那么,脑胶质瘤晚期到底是否应该积极治疗,还是应该放弃治疗,坐以待毙呢?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有很多不愿意放弃的晚期患者和家属,其中更有已被医生判为“死刑”的晚期患者。经医院特色“三联平衡疗法”的治疗,多数患者都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晚期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因此,虽然脑胶质瘤晚期患者的康复几率较低,但却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甚至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患者和家属切勿轻易放弃,否则后悔莫及。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由抗癌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中华名医、著名肿瘤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教授创办的一家以中医治疗肿瘤和疑难病症为主,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医院。凭借确切的治疗效果,以及优质的诊治服务,医院先后被评为“中国知名专科医院”“消费者信得过特色医院”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命名为“全国中医肿瘤临床康复基地”,成为肿瘤患者重获健康、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复园地。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康复经历值得很多患者去借鉴: 基本情况:贾书平,女,49岁,河南郑州市人,脑胶质瘤 2009年5月,贾书平被确诊为左额叶胶质瘤。确诊后,贾书平做了左额叶胶质瘤切除术并进行了六个的化疗,但半年后病情依然复发了。复发后贾书平又做了伽马刀,但半年后再次复发。再次复发后,医生建议再次手术,但贾书平及家属考虑到手术后康复希望渺茫遂放弃手术,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2010年6月1日,贾书平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了解病情后,袁希福院长以“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为她开具药方。吃了2付药后,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