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提要本文在回顾40余年来北京市旧城保护和改造工作经历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北京市名城保护工作存在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对北京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在这次总体规划修订中确定了加强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控制以实现对城市的整体保护的观念。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故宫、万里长城和猿人洞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确立了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历史地位。

保护好北京这座历史城市,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一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发展加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北京旧城的保护与改造,40多年来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大量实践,这项工作正在逐步纳入比较科学的轨道。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城市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北京旧城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旧城改造的速度加快,北京旧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旧城的空地潜力已经挖尽,再要改造就要伤筋动骨。

回顾40多年的建设,前20多年,主要是利用空地进行建设。自从1974

年允许单位在自己的用地内自建住宅以来,不少单位在自己的大院里就地膨胀,拆少量平房建楼房,挖小块空地见缝插楼。鉴于空院大、密度小的旧房大多是明、清时代留下的王府和园林宅邸,分布在旧城中心地区,因此,见缝插楼造成了对古都风貌的极大破坏,搞乱了城市空间布局。现在可插楼的空地已不多,必须成片拆房改造,如改造不好,势必伤筋动骨,使古都传统风貌受到破坏。

2.旧城新建的房屋已超过旧有房屋,数量的变化已引起旧城风貌质的变化。

目前旧城区拥有的建筑总量为3300多万平方米,建国后新建房屋已占2/3以上(2000多万平方米),建国前留下的旧房只剩下不足1/3,在近1000 万平方米的旧房中,包括宫殿、王府、园林、宅邸和较好的四合院民居不足200万平方米。物以稀为贵,如再不珍视保护,势必倾家荡产了。因此,如果说在建国初期更多地强调改造是正确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更多地强调保护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高层建筑的发展给古都风貌造成严重威胁。

从1984年开始,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骤然加速,目前,旧城内高层建筑的数量已超过300万平方米,大量简陋的高层住宅破坏了平缓开阔、起落有致的城市轮廓,成片绿树掩映下的灰顶民居被“混凝土森林”所取代、吞食。不少地方阻断了重要景观走廊,破坏了古建筑周围的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败笔,古都风貌面临严重威胁。

4.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旧城保护与改造提出了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既为加速旧城现代化改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又使保护与改造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机遇与挑战并存,迫切需要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为详尽的规划指导。

二、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对历史城市保护的探索

规划工作者对北京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的总体规划。

在旧城总体规划中,保留和发展了城市中轴线,保持了棋盘式的道路系统,维护了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活泼的园林水系,保护了诸多文物古迹,划定了四合院保护区,以上措施起到了从总体上保持和发展北京城的艺术风格的作用,至今旧城的大格局没有搞乱,说明了当时总体规划的设想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也存在着两点不足:

一是,总体规划还局限在平面布局的研究,没有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旧城三维空间的布局;没有及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建设法规。因此,在大规模建设的冲击下,总体规划未能得到切实的贯彻,造成了旧城改建中诸多混乱。

二是,对于文物古建筑较多地注意了其本身的保护,当时还没有明确地提出要保护其周围环境和从整体上保护旧城的思想。

第二阶段:80年代的总体规划。

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编制的。这个期间大家经历了10年动乱给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空前浩劫,从反面教训中使对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持不同观点的各方人士统一了认识,一致呼吁要加强对北京旧城的保护。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了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名列榜首。因此,80年代编制的总体规划,正式把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词写入城市总体规划,弥补了50年代总体规划的不足,对北京旧城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古建筑周围环境,还要从整体上保护和发展北京特色的原则。

嗣后,文物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考古发掘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新公布了两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使北京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由78项增加到209项。还有近千项区级保护单位,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保护措施。市政府还颁布了202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法规。

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布了市区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定。1987年,又进一步作了调整,并规定了容积率的限制,提出了对景观走廊和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1990年,市政府颁布了25个街区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所有这些工作,都有效地加强了对历史城市的保护,对协调保护与改造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可以明显地看出对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从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90年代的总体规划。

也就是最近完成的总体规划修订方案。第一次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列为总体规划专题。进一步明确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如何保护历史遗产上,还应该对新的建设提出要求。规定了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传统风貌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发展,规定必要的政策,从三度空间的角度对城市的建设与改造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包括: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从城市格局、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上实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两部分。为进一步编制分区、详细规划提供较为完善的依据。

三、对北京历史城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

这次编制总体规划,在进一步研究了明、清北京城的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旧城保护与改造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历史城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

1.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北京旧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一方面要保护好传统轴线的原有风貌特色;同时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南、北两端延伸,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体现出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体现明清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廓形象为了弥补拆除城墙和填埋护城河带来的旧城轮廓不清的缺陷,要沿旧城墙原址保留相当宽度的绿化环,并在原城门口安排适当的标志性建筑。

3. 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北京旧城除护城河外,还有长河经松林闸进入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的六海水系,并有筒子河、织女河、金水河、菖蒲河、御河经前三门护城河进入通惠河的水系。庄严整齐的宫殿与迂迥曲折的河系形成北京旧城的独特风格,现在东、西护城河与前三门护城河以及菖蒲河、御河等河段已被改成暗沟,但是南、北护城河依然遥相呼应,六海穿插于景山、故宫西侧,仍为北京旧城提神之笔,一定要保护好。

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北京旧城,特别是东、西城的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体系,是从元代开始经数百年留传下来的。这种道路格局,主次分明,繁华的商业区与宁静的四合院既有联系,又互不相扰,城市结构非常合理。在改建旧区时,保护好原有道路格局,就可以把旧城的传统特点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貌。在当前危旧房改造规划中切忌把旧区视同一张白纸,完全打乱原有街巷系统,生硬地把已用习惯的小区规划模式搬进城来,使旧城的传统特点消失。

5.注意吸取传统城市色彩的特点建筑色彩是体现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北京旧城的建筑色彩作出规定,工作基础还很不够。但对一些特定区域规定建筑色彩要求是可能的。如皇城以内的建筑,规定为以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灰瓦为基本色调,禁止滥用金黄琉璃瓦屋顶,以维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拱托金黄色宫殿的传统色调。

在旧城内其他公共建筑也不宜随便采用宫廷专用的金黄琉璃瓦,避免冲淡传统色彩格调。

6.按照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特点,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以内,建筑高度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别按平房、9米、12米、18米控制;沿二环路及其它少数特殊地区按30米到45米控制,旧城以外一般不超过60米。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城市,对超过高度控制规定的高层建筑应该严加控制,绝不能盲目发展。今后,旧城区要严格禁止建设超高层建筑。在近郊区大量高层住宅出现,已连成一片,造成了缺少起伏的、单调的城市轮廓,从城市设计角度,需要建一些制高点以丰富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发展商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应该有一些超高层建筑。但是,这种建筑只能是个别的,它的设置应该服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需要。从已经形成的现状出发,西部、西北部地区以小西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是城市重要景观线,颐和园佛香阁和玉泉山塔是这一带风貌标志,显示了独特的天际轮廓,这个方向不宜再建设超高层建筑。景山南望故宫是显示古都传统建筑天际轮廓的重要景观线,也不宜有超高层建筑插入,南部地区对此类建筑也要控制。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传统景观的制约较少,还可以选择合适地点安排少数高点。

7.保护城市景观线北京市区以太行山脉尾端的小西山为依托,是城市主要背景。市区往西的干道,是观山的重要景观走廊,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看到西北部山景。

对传统城市景观线要加以保护。如景山南望故宫,天坛祈年殿遥望正阳门城楼、银锭观山等。景观线通过地区的建筑应按测试高度分别控制,避免破坏通视环境。

8. 保护街道对景街道对景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门大街北望箭楼,地安门北望鼓楼,北海大桥东望故宫角楼,陟山门街东望万春亭、西望白塔,以及体育馆路西望天坛等等。对已有的街道对景,必须注意对其前景和背景环境的保护,保持其风貌的完整性。对规划中具备街道对景条件的地段,在规划设计时,应明确提出景观要求。

9.增辟城市广场除了天安门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广场外,旧城各城门口、城市内环路上的东单、东四、西单、西四、新街口、北新桥、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等是旧城区体现城市功能和传统风貌的重要广场,要搞好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

10.保护古树名木北京有近千年的建都史,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和有特定意义的名木有3万多棵,这是比建筑更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格外珍惜,加以保护,对其周围环境要加以整治,为传统风貌增色。

城市风貌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后一代人总是要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取舍,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适合时代特点的新面貌。城市就是在这种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越高,对文化遗产越珍惜,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就越重视。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和北京建设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规划工作者不能勉强要求去作当前条件还不能做到的事。但是,更加自觉地在旧城改造中加强规划指导,尽可能多地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余地,不把文章做死,这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北京老城区改造

北京老城区改造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千年古都,以往一说“旧城”,就想起大规模“旧城改造”。首都经贸大学教授赵秀池表示,几十年的“旧城改造”虽然救急救危,但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如影随形。 13年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 “多点一城、老城重组”“推进实施老城重组”“推进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从两年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2016年相继公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老城”理念,逐渐进入中央和首都决策者的视野。 今年5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明确“老城”提法。 “从字面上讲,‘老’比‘旧’更有历史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字代表的是认识程度的提高。说‘老城’,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是一种价值的认可和体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 “老城肩负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用“老城”替代“旧城”,反映了首都在城市规划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的转变。经过大量比较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典型首都城市治理研究”课题

组建议,北京加大对旧城改造和保护的补贴,为历史街区提供“保护网”,同时建设几个规模较大、功能全面的新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精细化管理。 “北京推动‘老城重组’的战略意义,还在于与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共同形成‘一体两翼’的首都空间战略布局,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连玉明说,“老城更加注重城市功能优化与空间重构。” 专家提醒,老城重组过程中,更要注意传统格局的维护、传统风貌的修复、传统文化的复兴。 从地处东城的安乐禅林、江西丰城会馆等11处文物,到地处西城的浏阳会馆、沈家本故居等15项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2017年北京东城区、西城区都制定了文物腾退的“小目标”,老城内一张张文化名片有望被“擦亮”。 “推动老城重组的初衷,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连玉明建议,优化调整东、西城行政区划,推动东、西城内部功能重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风貌整体保护。

北京地铁规划

北京地铁规划 昌平线二期全长10.6公里,将从南邵站向北延伸,依次经过昌平新区站、水库路站、昌平站、十三陵景区站,直达涧头西站,全部为地下线路,也真正进入到昌平城区。根据计划,昌平线二期2015年内开通,开通后从最南的西二旗站到最北的涧头西站,预计需要40分钟。 地铁14号线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中一条连接东北、西南方向的轨道交通“L”形骨干线,线路全长47.3公里,途经丰台、东城、朝阳等区。目前西段(张郭庄站-西局站)和东段(金台路站-善各庄站)均已建成通车运营。即将开通的中段(西局站-金台路站)长20.3公里,规划在沿途设置了20座车站。

点击进入:北京地铁16号线车站设计方案展示(点击查看大图) 一、功能定位 西郊线连接了颐和园、南水北调公园、玉东、北坞郊野公园、万安公墓、植物园、香山等景点,是一条服务于西郊风景区,以旅游、休闲、观光为目的的旅游专用轨道交通线路。 二、线路方案 西郊线西起于香山路停车场,沿香山路向东,下穿西五环路香泉环岛后,右转进入旱河路,沿旱河路向南经过万安东路后右转,沿万安东路向东穿过茶棚村后进入规划玉泉郊野公园,线路经过北坞村路前转向南并下穿北坞村路,而后沿北坞村南街向东,在规划金河路路口转向南,再沿规划金河路向南,同时线路穿过规划南水北调公园北端,在规划金河路终点处线路右转从南水北调公园东侧上跨四环路和京

密引水渠进入巴沟路,终点进入巴沟车辆段与地铁10号线巴沟站衔接换乘。 西郊线全长约9.4公里,新建7座车站和1座巴沟车辆段。 图上所载站名为命名预案。正式命名方案,将在市规划委就车站站名做专题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并请示市政府同意后确定。 从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获悉,作为一条房山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连接线路,地铁燕房线主线计划于2015年底实现线路基本贯通,力争在2016年底开通,并将在阎村北站实现和房山线的同台换乘。 主要服务房山新城居民 对于住在房山新城的居民来说,进出城一直是件难事。地铁房山线只开到苏庄站,从苏庄站下车,必须搭乘公交车回到房山新城。因此,正在施工建设中的地铁燕房线,对于他们是个福音。 燕房线分为主线和支线,主线自燕化产业区南段起,沿燕房路、京周路、大件路接入阎村北站;支线起自周口店地区,沿兴房大街、京周路在饶乐府站接入主线。 燕房线主线长度约14.4公里,设8座高架车站,分别为阎村北站、大紫草坞站、阎村站、星城站、顾八路站、饶乐府站、老城区北站和燕化站,并在阎村北站和西延的房山线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旧城改造的前世今生 “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所有的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克?达?莫利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高度进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对城市旧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对旧城改造的原因、主体、作用机制展开了研究,即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改造的三个主体(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居民)遵循什么样的行动逻辑?三者间的博弈怎样进行并对社会空间重构会产生何种影响?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不同利益主体为旧城改造寻找理由的不同角度;第二个问题是三个参与主体对旧城改造目标的不同认定;第三个问题是三者为实现各自目标,在博弈过程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及这些效果在社会空间重构中的体现形式。 一、改造的理由:旧城之“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旧”字的解释为:“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由此可以看出,“旧”是与“新”相对应而言的,因为有了“新”所以凸显了“旧”。那么,旧城也仅仅是与新城相对的一个概念吗?旧城之所以为“旧”,是处于怎样的“过时”状态呢?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和塔内尔?厄奇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中这样描述: “任何一座建筑或一个区域过时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过时’是一个与最终状态相对的概念,因为‘作废’可能从来也不会发生。举例来说,除非一座建筑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核电站),否则很难想象它不具有潜在的可变性而且无法转变其使用方式。因此,一座建筑极少会达到完全的过时状态。同样,过时也很少是绝对的,不管是一座建筑或一个地区,充其量是或多或少地比它的竞争对手过时一些。”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物质性角度和功能性角度两个方面看待旧城地区的过时问题: 1、物质性过时 旧城地区物质性过时是指旧城地区的房屋质量、建筑风貌与城市环境处于一种残损衰败的状态,是从建筑与旧城环境本身的衰变角度与新城地区相比而言的过时。 (1)房屋质量的过时 正常的使用损耗、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甚至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因素都会使旧城地区的房屋建筑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与维护,旧城地区的许多房屋都严重损坏。因此,旧城地区往往也是危旧房集中的地区。针对这种房屋质量的物质性过时,旧城改造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2)建筑标准的过时

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

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 发布日期:2008-12-01 浏览次数:131 为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京发[1999]21号)的精神,结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相关政策,制定以下办法: 一、危旧房改造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区、县危旧房改造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市危旧房改造办公室负责有关的协调工作。 二、市和区、县危旧房改造办公室在对全市危旧房情况重新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房屋破损程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编制所辖区域危旧房改造计划,进一步明确近期和远期工作目标。 三、有关部门要简化危旧房改造项目审批手续,加快审批速度。本市计划部门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对经市政府批准的危改小区,市计划部门会同市建设部门在接到区县计划部门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审批手续。 四、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编制本市危旧房改造区(以下简称危改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不同地段的限高和容积率,明确用地性质,并考虑文物保护等问题。 五、危改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由符合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设计要符合规划设计指标和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经济指标,以确保各项规划设计指标的落实。 六、本办法所指危旧房改造安置对象为,在危改区内有本市常住户口和正式住房,并且长期居住的居民。 七、安置危改区居民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原住房建筑面积安置;用于安置的房屋原则上只售不租;安置房费用根据不同情况由居民、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就地安置、异地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鼓励异地安置。 八、在危旧房改造中,对被拆除成套住宅房屋的居民,按照原建筑面积予以安置;对被拆除非成套住宅房屋的居民,按照下列标准给予安置: (一)原住宅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安置1套一居室; (二)原住宅建筑面积超过20平方米(含)不足30平方米的,安置1套二居室; (三) 原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含)不足40平方米的,安置1套三居室; (四)原住宅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含)的,对于超过部分可以比照本条前三款标准予以分套安置或者增加居室间数。 按上述标准测算,安置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可以按照人均建筑面积5平方米安置。 九、对被拆除房屋原建筑面积,属自住房屋的,按照产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计算;属承租房屋的,按照租赁合同标明的使用面积的1.33倍计算。 十、对在危改区内有本市常住户口,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危改区内无正式住房,长期居住在自建房内,单独立户,并且本人在本危改区外别无正式住房的居民,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确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居民,视为在本危改区以外有正式住房: (一)本人或者其配偶在危改区外国有土地上自有或承租住房的; (二)本人在危改区范围外的国有土地上住用其父母、子女自有或承租的住房的; (三)本人或者其配偶在本市近郊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集体土地上自有正式住房的。 十一、危改区内居民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购买安置房: (一)对被拆除的非成套住宅房屋和公有成套住宅房屋,属安置房建筑面积未超过原建筑面积以内的部分,

旧城改造经验

旧城改造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对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区形象、促进区域发展意义重大。天心区是长沙旧城改造任务较重的区,近年来,我们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结合,有效推进了改造步伐。 一、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旧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推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着力把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改造的有序推进。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定位。在认真摸清底数、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政府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统一编制改造规划,明确改造定位。如将太平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来改造,将黄兴南路作为商业步行街来建设,将坡子街作为美食街来改造,等等。同时,将政府由作为协调各方利益的第三方“转型”为最大化保障群众利益的“第一方”,着力解决拆迁中的住房、就业、就学、就医等老百姓的实际难题,为改造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坚持市场模式运营。面对旧城改造过程巨大的资金需求,我们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旧城改造,达到了既完成当前改造,又兼顾后续管理的目的。如在黄兴南路步行街、坡子街等项目的建设中,我们通过严格“招拍挂”程序,成功引进了三兆公司、大韵公司分别承担其规划、建设及整个后期运作、招商、管理等工作,切实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目前由北京华远公司运作的金外滩项目投资将达100个亿。三是坚持

联动方式管理。作为政府主导的工作,政府在做好规划、定位等工作的基础上,注重通过与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联动与协调,以保障改造的顺利推进。近年来,我们先后成立了黄兴南路建设指挥部、坡子街建设指挥部、南湖片区指挥部、顺之安棚改公司等一系列机构,服务各个项目的加快建设。在后续管理上,建立了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统一配置各方资源和调度重要工作,为项目运作和后续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二、注重改善环境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作为传统商业区和居民聚集区,旧城区提质与否直接决定了百姓的生活品质和生存环境。我区坚持从提高百姓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着手,大手笔推进了一系列惠民工程、亮点工程。 (一)积极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自2006年开始,我区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全区63个社区综合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形成了以涂新、白沙井、仰天湖社区为代表的精品改造工程20余个,有力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一是科学确定整治规划。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根据区情实际及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确定了社区整治规划,着重就社区基础配套、脏乱治理、窗口亮化、管网改造等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严格管理整治环节。围绕强化整治工程程序管理和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由区、街两级联动配合,规范了调查摸底、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工程建设等八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并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公司管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上海新天地 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占地52公顷的太平桥改造项目的第一期计划,座落在市中心淮河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三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订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气氛。漫步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每个人都能体会新天地独特的魅力: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在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石库门里弄在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处,曾占上海市区全部住宅面积的六成以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石库门建筑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是代表了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单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石库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走过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有些石库门的空间结构也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观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了大型的重建和开发。不少石库门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楼,一片又一片充满怀旧风情的老房子渐渐消失,人们才意识到要去保留这些上海独有的“艺术品”。 上海新天地是由香港瑞安集团牵头开发的项目,瑞安占有新天地项目的百分之九十七权益,上海复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占其余的百分之三。瑞安集团早在一九九七年就提出了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美元,于一九九九年初动工,第一期的新天地广场于二零零一年底建成。由于新天地概念超前,一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开发初期遇到重重障碍,遭到很多反对声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但由于上海新天地的主要投资商瑞安集团的管理层对这个项目信心坚定,新天地终于顺利地在二零零一年中诞生,而且迅速成为上海的潮流热点,并吸引了国际注视。这背后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其具代表性和反映历史文化的建筑,并已成为举世知名的旅游点。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而新天地正好提供了一个让上海把自己的历史、文化、旧建筑物保留下来的方案。 新天地开发借鉴了国外经验,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引进新的生活内容,这一做法在上海甚至是全国尚属首创。如果把“新天地”视作一个单一的大型楼盘项目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港人的思路了,即实施保留--改造--联动--拓展四步曲,解读新天地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主要有五方面: 一、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新天地广场既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一个旧建筑保护项目。地块中原有的旧式里弄建筑建造质量差,经过七八十年来的年久失修,基层下沉,地层潮湿,上下水道东修西补,所有木构均不同程度的腐朽,这就需要花比重新建筑大得多的力量和资金保留并修复这些石库门建筑的外皮。通过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使之适应办公、商业、展示、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经过修复的旧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旧建筑的历史感也大大提升了广场的品位和魅力,这种开发项目带了商机,所以说这一项目具有保护和开发双重特征。 二、经济与文化相促进。新天地广场原有旧石库门里弄由于年久老化,为了保留里弄格局和建筑外观所进行的保护性改造,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投资超过万元,所以修复后就不能再作为住宅之用。更重要的是,新天地紧临淮海中路,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将其开发后功能转向公共性的商业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地段的潜在价值,并以石库门建筑文化为淮海路锦上添花,与淮海路产生互动作用。 三、明天与昨天相辉映。按照上海1996年制定的太平桥地区规划,太平桥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新天地是其中的历史保护区,起着延续人文历史脉络,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太平桥的规划一方面注重保留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强调新的太平桥地区要达到新世纪的国际水平,除了历史保护区、商务区和住宅区外,地区中心还修建了一个大型人工湖,使这块“新天地”的品质和价值大大提升,形成一个新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区域,太平桥地区也成为了上海一处新景观。而新天地广场由于旧建筑外观历史感

旧城改造失败案例

广州荔湾广场 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集合,每条传统老街、每幢文物建筑都记忆着独特的文化,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的传统文脉,已成全社会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在过往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广州既有过许多成功的典型,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个案,其中“荔湾广场模式”就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旧城改造不成功的一个范例。 “荔湾广场模式”的败笔究竟在哪里?有专家认为,荔湾广场是典型的香港模式的移植,把一两层的老房子拆除后,建起几栋几十层的楼房,把一条完整的上下九路拦腰切断。它对旧城的文脉以及建筑群的肌理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这种伤害对上下九路可以说是永远的痛。类似的例子还有广州市的农林上路、新河浦路、东皋大道、梅花村等等。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破坏老城区原有风貌的改造模式至今似乎仍未完全绝迹。“近来广州市农讲所一带开发了很多高楼,将农讲所团团包围,这么重要的文化区域怎能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开发?”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坦言,“‘荔湾广场模式’又回来了。” 然而,对于旧城改造的“荔湾广场模式”,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谈到旧城改造,我认为广州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成功的模式。”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荔湾广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造的,一直作为城改失败的范例而遭诟病。但我觉得这个项目却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旧城改造项目和模式之一,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显然有些不公平,它在当时的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和范例。” 姑且不论“荔湾广场模式”在今天看来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旧城改造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广州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都市建筑既具有岭南特色(以骑楼为代表),又具有西洋特色。但这种特有的城市风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一定破坏。现在的旧城改造中,广州建筑整体风貌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潘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原汁原味”保存城市记忆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 荔湾区是广州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如陈氏书院、锦纶会馆、华林寺、上下九步行街、恩宁路及龙津西骑楼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等等。这些都是城市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尤其值得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 “旧城保护最重要的是成片街区的保护,有了街区这个母体,文化才能成长与保存。如果只留下几栋彼此分隔的旧建筑,把所谓无价值的建筑都拆掉,那么就等于将敦煌壁画中保存好的才切割下来保存,不好的就任由它继续风化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专家这样认为。 谈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恩宁路改造,广州大学教授杨宏烈有些担忧。他曾强烈地建议,要尽量保留一些历史街巷格局,这种格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西关许多漂亮的石板路及其历史地名,常常能引发游人无限的联想。 事实上,无论你保留一些传统民居建筑也好,文物建筑也罢,都没有成片成线、原汁原味的保护来得更有意义。虽然沿恩宁路边留有保存完好的恩宁路骑楼长廊,沿多宝路一带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但孤点之和远小于整片。仅仅孤立地留下一栋“名人故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0】19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京政办发[2000]1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崇文区、宣武区、丰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先期试点组织实施,并注意总结经验,为今后在全市范围推广做好准备工作。城市危旧房改造是一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试点工作要大力支持,确保其顺利实施。 二OOO年三月二十三日 《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 为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京发[1999]21号)的精神,结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相关政策,制定以下办法: 一、危旧房改造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区、县危旧房改造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市危旧房改造办公室负责有关的协调工作。 二、市和区、县危旧房改造办公室在对全市危旧房情况重新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房屋破损程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编制所辖区域危旧房改造计划,进一步明确近期和远期工作目标。 三、有关部门要简化危旧房改造项目审批手续,加快审批速度。本市计划部门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对经市政府批准的危改小区市计划部门会同市建设部门在接到区县计划部门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审批手续。 四、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编制本市危旧房改造区(以下简称危改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不同地段的限高和容积率,明确用地性质,并考虑文物保护等问题。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对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的回顾与展望 提要本文在回顾40余年来北京市旧城保护和改造工作经历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北京市名城保护工作存在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对北京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在这次总体规划修订中确定了加强城市设计和宏观环境控制以实现对城市的整体保护的观念。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故宫、万里长城和猿人洞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确立了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历史地位。 保护好北京这座历史城市,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一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发展加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北京旧城的保护与改造,40多年来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大量实践,这项工作正在逐步纳入比较科学的轨道。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城市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北京旧城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旧城改造的速度加快,北京旧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旧城的空地潜力已经挖尽,再要改造就要伤筋动骨。 回顾40多年的建设,前20多年,主要是利用空地进行建设。自从1974 年允许单位在自己的用地内自建住宅以来,不少单位在自己的大院里就地膨胀,拆少量平房建楼房,挖小块空地见缝插楼。鉴于空院大、密度小的旧房大多是明、清时代留下的王府和园林宅邸,分布在旧城中心地区,因此,见缝插楼造成了对古都风貌的极大破坏,搞乱了城市空间布局。现在可插楼的空地已不多,必须成片拆房改造,如改造不好,势必伤筋动骨,使古都传统风貌受到破坏。 2.旧城新建的房屋已超过旧有房屋,数量的变化已引起旧城风貌质的变化。 目前旧城区拥有的建筑总量为3300多万平方米,建国后新建房屋已占2/3以上(2000多万平方米),建国前留下的旧房只剩下不足1/3,在近1000 万平方米的旧房中,包括宫殿、王府、园林、宅邸和较好的四合院民居不足200万平方米。物以稀为贵,如再不珍视保护,势必倾家荡产了。因此,如果说在建国初期更多地强调改造是正确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更多地强调保护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高层建筑的发展给古都风貌造成严重威胁。

北京地铁15号线线路图

北京地铁15号线线路图、车站设置情况、工期计划及规划方案 北京地铁15号线路简介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线路西起八达岭高速东侧北沙滩,沿大屯路向东,下穿奥林匹克中心区后,继续沿大屯路向东至鼎成路转向南,穿过京承高速至望京西后,沿湖光中街进入望京核心区域,再向北至望京北扩地区,折向东沿香江北路敷设,逐渐由地下出地面,线路以高架形式沿京顺路向北,跨过机场南线、温榆河、枯柳树环岛、机场北线后转向东,沿顺于路敷设,在南法信府前街前由高架过渡到地下,沿顺义区府前街敷设,向东过潮白河后到达河东地区。一期线路全长约38.3km,其中地下线24.6km,高架线13.7km。 北京地铁15号线路车站设置情况 全线共设车站17座,地下车站13座,高架车站4座; 车站表 序号车站名称备注 1 北沙滩站地下车站(土建未设计) 2 奥林匹克公园站地下车站(土建未设计),8号线换乘 3 安慧北里站地下车站(土建未设计) 4 大屯路东站地下车站(土建未设计),5号线换乘 5 指挥中心站地下车站(土建未设计) 6 望京西站地下车站,13号线换乘 7 望京地下车站,14号线换乘 8 来广营东路站地下车站 9 香江北路站地下车站 10 孙河站高架车站 11 新国展站高架车站 12 新国展北站高架车站 13 后沙峪车站高架车站 14 南法信站地下车站 15 顺西路站地下车站 16 府前街站地下车站,S6线换乘 17 河东站地下车站 北京地铁15号线路工期计划 北京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计划在2009年3月开工建设,2013年7月建成通车,其中望京西~后沙峪区段(长约20.2km,地下线路长10.1km,高架线路10.1km,8座车站(4座地下车站,4座高架车站)计划于2010年底先期建成通车。北京地铁15号线规划方案已获批:站点减少一个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地铁15号线规划方案已正式获得批复。从13号线望京西站至顺义区河东站的一期工程,将率先开工建设。与此前公布的线路全长约43.3公里、共设车站22座相比,获批的规划方案中,15号线长度有所增加,但车站减少1座。最终15号线西起西苑,终点在顺义区潮白河河东地区,途经北四环和北五环,全长45.7公里,其中地下线约32公里,高架线约13.7公里;新建车站21座,新建车辆段和停车场各1座。“车站地点可能会随着具体施工情况微调。”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15号线的具体车站地点不便透露。但15号线分一期和二期建设,从13号线望京西站至顺义区河东站的一期工程,将率先开工建设。它的建成可有利于缓解奥林匹克中心区和亚北地区的交通压力。 此前有消息称,15号线主要经过圆明园南路、清华大学、清华东路、奥林匹克公园、大屯路、望京地区、新国展、京顺路、顺于路、顺安路。一期工程由大屯路至府前街,线路全长约32公里,设车站15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旧城的改造与更新

关于旧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有限的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的 控制、科学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以单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获取城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应有的限制。 旧城更新:一般有三种含义再开发或改建、整治、保护 注意旧区改造与旧城改造的区别 北京旧城改造政策创新建议: https://www.doczj.com/doc/5d9530769.html,/detail.aspx?m=24&n=120 (一)限制和引导开发模式的应用。1.旧城改造不套用一、二级开发分开的土地政策:总体上,旧城改造对象分为以保护为主和以改造为主两种内容。凡是以保护为主的对象,包括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适用的政策应彻底摒除房地产开发政策的影响,否则,只要套用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二级开发分开的政策,不论如何谈保护,都不可能有保障。因此,要重新梳理现有政策,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政策,甚至建议中央补充或调整现行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明政策适用范围,纠正由于对旧城改造性质认识不清和政策滥用导致的破坏。2.限制改造规模:在规划上,要体现改造规模的不同,原则是把改造规模限制在不对旧城肌理造成严重影响的程度。在项目审批上,支持小规模、滚动式的改造,要逐步完善制度,减少自由裁量的成分。3.限制改造烈度:在改造烈度上,根据房屋保护价值的大小分类加以适当限制。现在的房屋分级主要是为了区分危房,以确定改造先后顺序。对改造烈度的限制大致也是基于这个分级,但依据主要是房屋的价值,目的主要是尽量减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衡量改造规模和烈度,一是靠定量指标,如投资额、改造面积、拆迁户数、建筑面积、容积率等;二是靠定性比较指标,如改造前后的外观和功能对比、项目与周围环境对比、改造对城市系统的综合影响等。4.“肥瘦搭配”的政策:吸取香港等地经验,一是政府组织拆迁和一级开发,先改造哪儿后改造哪儿,以及改造规模大小,即使实行企业主导,政府也可以主动控制;二是在土地出让的时候“肥瘦”搭配,尽量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建立旧城改造资金可持续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旧城改造,资金缺乏的问题不会自动解决,必须建立一个保证旧城改造资金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关于资金原始来源。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从市、区财政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后注入基金;二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三是发行旧城改造债券;四是完善房改政策,吸纳社会资金;五是从旧城土地一级开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原始资金只是基础,如果仅限于此,难免坐吃山空。要长期支持旧城改造开展,必须有自我增值能力。关于资金经营增值,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理事会,负责资金的募集、投资、经营、管理,要同时建立起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三)拆迁安置政策2.制订配套的就业安置政策居民不愿意搬迁,还有一个经济生态的原因。在熟悉环境下谋生显然要比在陌生环境中谋生要容易,因为一是文化认同,二是人脉关系资源丰富,三是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并在产业生态链中占据了固定的位置,成本低,收入来源可靠。比如许多旧城居民靠做小买卖为生,拆迁以后脱离了市场,很可能原来做的生意就不存在了,即使能够重新开张,也要重新开发产品和客户,而经营情况还是未知数,风险大大增加了;上班族则面临辞职重新找工作,要么就得长途跋涉,增加工作生活成本,压缩休

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一)波士顿昆西市场 1.概况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 2.地方特色 2.1优越的区位 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 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 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 3.改造亮点 3.1市场调研先行 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在市场周围的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生活着超过20000名居民,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的消费需求。 3.2直面公众质询 改造初期,当地居民组织和不少建筑师对改造提出异议,认为此举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但波士顿再开发局承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令改造后的市场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