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51网格作图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知识点51网格作图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知识点51网格作图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知识点51网格作图中考真题分类汇编

4 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在图①中已画出线段19.(2019·吉林)图①,图②均为4

AB,在图②中已画出线段CD,其中A,B,C,D均为格点,按下列要求画图:

(1)在图①中,以AB为对角线画一个菱形AEBF,且E,F为格点;

(2)在图②中,以CD为对角线画一个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CGDH,且G,H为格点,∠CGD=∠CHD=90°

解:

【知识点】菱形,勾股定理

20.(2019·长春)图①、图②、图③处均是6×6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B、C、D、E、F均在格点上.在图①、图②、图③中,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给定的网格中按要求画图,所画图形的顶点均在格点上,不要求写出画法.

(1)在图①中以线段AB为边画一个△ABM,使其面积为6.

(2)在图②中以线段CD为边画一个△CDN,使其面积为6.

(3)在图③中以线段EF为边画一个四边形EFGH,使其面积为9,且∠EFG=90°.

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

最新中考英语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英语知识点汇总中考英语知识点:名词所有格 【速记口诀】 名词所有格,表物是"谁的"。 若为生命词,加"‘s"即可行。 词尾有s,仅把逗号择。 并列名词后,各自和共有。 前者分别加,后者最后加。 若为无生命词,of所有格。 前后须倒置,此是硬规则。 【妙语诠释】

①有生命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加s,但如果名词以s结尾,则只加"‘"; ②并列名词所有格表示各自所有时,分别加"‘s",如果是共有,则只在最后名词加"’s"; ③如果是无生命的名词则用of表示所有格,这里需要注意它们的顺序与汉语不同,A of B要翻译为B的A. 中考英语知识点:宾语从句用法巧记口诀 【速记口诀】 宾语从句须注意,几点事项应牢记。 一是关键引导词,不同句子词相异。 陈述句子用that;一般疑问是否(if,whether)替; 特殊问句更好办,引导还用疑问词。 二是时态常变化,主句不同从句异。

主句若为现在时,从句时态应看意; 主句若为过去时,从句时态向前移。 三是语序要记清,从句永保陈述序。 【妙语诠释】 宾语从句应注意三点: ①引导词,陈述句一般由that引导,这时的that可以省略;一般疑问句则由if或whe-ther引导;而特殊疑问句则由特殊疑问词引导。 ②时态,主句是现在时态,从句可用所需要的任何时态;但如果主句是过去时态,从句时态所表示时间一般往前移一个时间段。 ③语序,宾语从句永远要用陈述句顺序。 中考英语知识点:语法学习口诀 1、最初的简单动词的学习。

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再见要用goodbye,谢谢要说thankyou. 2、关于Be的用法:BTH 我用am,你用are,is用在他、她、它,凡是复数都用are.不能错来,不能差。 3、关于冠词的使用:BTH 不见原因(元音),别施恩(n)。 4、不用冠词的部分情况:BTH 季节、月份、节假日,三餐、球类和星期。 5、以-fe结尾变复数只加s的单词: gulf roof chief serf belief proof handkerchief 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绝对好)

第一章 知识点总结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有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日、菲、文、马、印尼)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五江(疆)二宁青陕甘, 江西、江苏、黑龙江、浙江、新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 重蒙台海福吉安 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云贵西四北上天 重庆、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澳门喜回归, 祖国一片好河山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0.“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 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1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大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临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的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1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1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2)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一周为一天,就是24小时。(3)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4)自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①昼夜交替现象 ②地方时: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o,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相差N 个时区,则相差N 小时,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 注:北京时间就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o经线上的地方时。 2.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就是公转,公转一周(即周期)为一年。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注: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o34′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①一年四季的变化。(注: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 ②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 ③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 ④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 3.地球的五带 (1)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2) 。 二、地球仪 1、地球绕着固定的轴转动,称之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N )、南极(S )。 2、几个重要的分界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分布 低、中、高纬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三、地图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 :方向:(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判断: B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方式:a 、数字式 如1:100 000或1/100 000 b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 、线段式 0 1 2 3 4千米 C :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出主意有,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 注记。(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2、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4)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北极圈 (66.5°N ) 南极圈 北回归线 (23.5°N ) 南回归线 (23.5°S ) 赤道 (0°) 赤道0o 低纬度 中纬度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60oN 30oN 30oS 60oS 90oN S 北寒带 北极圈(66.5°N ) 南极圈(66.5°S ) 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赤道(0°) 北温带 热 带 南温带 南寒带 赤道北半球 南半球 o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最新最全)

侧面是曲面 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 ?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 ?? ? ?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 ???----)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 这个n 边形共有 2 )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2020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分类归纳汇总 一、最早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 3.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 5.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 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8.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0.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 13.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2.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

5.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 6.北宋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7.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 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 6.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 7.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8.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 11.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 12.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 13.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 14.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 15.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 1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

a 32a n a n a a a )(121n x x x n x +++=Λ)(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ΛΛ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Λ2s s = b b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 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5)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 19.概率: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量 (1)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0〈P (不确定事件A )〈1。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完整版)2018年中考地理试题七年级上册试题汇编,推荐文档.docx

专题一地球与地球仪 考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一、选择题 【2018 ·滨州】地理活动课上,小辉制作了一个简易地球仪。读图回答1~2 题。 1.从小辉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中,我们能获得的信息是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沿赤道环地球一周需要走 4 万千米 C.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上有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 D.给地球做一件外衣最少需要 5.1 亿平方千米的布料 2.在地球仪上,符合“ 东半球、低纬度、无阳光直射现象” 条件的是 A. 甲 B. 乙 C.丙 D.丁 【答案】 1.C 2.A 二、综合题 考点二地球仪及经纬网 ? 一、选择题 【2018 ·衡阳】图 2 为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完成 3 -4 题。 3.甲的纬度是 A . 40° S B . 40° N C. 20° E D. 20°W 4.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既位于中纬度,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BD 【 2018·青岛】北京时间 2018 年 5 月 5 日 6 时 32 分夏威夷群岛发生了 6.9 级地震,并伴随着火山喷发。读图 2“夏威夷群岛局部图”,完成 3-4 题。

3.地震发生时,夏威夷群岛 ( 西十区 ) 的区时是 A. 5日12时32分 B. 4日12时32分 C. 5日0时32分 D. 4日0时32分 4.夏威夷群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欣赏到 ①峡湾景观②海滨风光③极昼极夜④火山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3.B 4.C 【2018 ·岳阳】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部的基拉韦厄火山(19.43 °N、 155.29 °W)于今年当地时间 5 月 3 日发生熔岩喷发。据此回答1~ 2 题。 1.该火山位于() A .东半球,南半球B.东半球,北半球C.西半球,南半球D.西半球,北半球 2.该火山喷发,说明当地() A .位于太平洋板块中部的“活跃区”B.位于太平洋板块中部的“稳定区”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D.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 D。 D。 【2018 ·济宁】读右图,完成1~2 1. A. 东半球、北半球 B. 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 【答案】 B 2. A.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 B.丙地位于北温带 C.丙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 D.从丁地一直向北,可以回到原地 【答案】 C 【2018·苏州】 26、沿经线一直往北走,可以回到原地。 【答案】 B 【2018 ·临沂】 2018 年 5 月 12 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据此完成第l ~ 2 题。 表1 时间9 月 9 日9 月 10 日 9 月 11 日 9 月 12 日 9 月 13 日 9 月 14 日 台风中 (15°(17°(20°(23°(26°(27° 心位置 N, 143°E) N, 139°N , 133° N, 128° N , 125° N, 124° E)E)E)E)E) 1.根据表 l :2017年 9 月 9 日至 9 月 14 日“泰利”台风中心位置 (台风中心位置的经纬度保 留了整数 ),判断台风“泰利”移动的大致方向是 A .向西北移动8.向东北移动C.向东南移动D.向西南移动

语文中考知识点汇编

语文中考知识点汇编 (一)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知识点归纳: 1、与衡阳燕去无留意相照应,写将士们因为没有建功立业,击败敌人而无法回家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抒发征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上阕写了哪些景,有何作用答: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将士们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主题: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乡思之情。 (二)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归纳: 1、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最高层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 结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着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

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2019年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中考地理生物复习指导计划 完整复习计划 一、复习方式 分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地理的应用方面,注意地理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经济决策专题、开放性问题、方案设计型问题、探索性问题等),向

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理解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中考地理复习黄金方案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初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学生所关心的。为此,我谈 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地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 例如辽宁省2019年中考第17题:AB是圆O的弦,P是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