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5、夏、商、西周更替表格比较记忆

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7、夏商周朝代灭亡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①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②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分封制的主体:同姓亲族。还有前朝贵族、功臣、姻亲等。

③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成语);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

秦、燕、赵、魏、韩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合纵家:公孙衍)

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连横家:

张仪;成语:朝秦暮楚。)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社会变革(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意义: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国最早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大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出现、推行新的字体---隶书(小篆和隶书多书写在竹木简和丝帛上)

2、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说创始人。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构成:“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秦的统一:

背景(原因):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元前260

年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纸上谈兵)

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的灭亡: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成语:破釜沉舟)。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成语:四面楚歌)。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废分封制推郡县制。影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⑵经济文化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⑶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目的;防

匈奴;

影响:这一政治体制为以后历代王朝加以沿袭和发展,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大一统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意思是排斥和抑制其它学说,把儒家确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措施: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⑶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2、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都采用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通了丝绸之路。

2、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中国的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茶叶、瓷器西传,佛教、皮毛、瓜果等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2、医学: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东汉“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雕塑:秦汉时期代表作是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从此鼎立局面形成。

第21课 南方经济发展

1、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2、淝水之战: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苻坚)和东晋(司马睿、谢安);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作用: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证了南方的安定,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第22课 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北魏,鲜卑族)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2、农学:贾思勰,北朝(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1252条河流)是一部优秀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书法:“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东晋。

2、绘画: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3、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北朝(北魏)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南北重归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结束)。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联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

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

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

的重大贡献。(隋对历史的贡献:创立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度)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

为唐高祖。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的教训(2)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得失的一面镜子)(3)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4)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5)完善科举制。

3、三省六部制----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政令(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4、评价: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唐朝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3、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4、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僵化: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内容为四书五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止: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八股。1905年,科举制废除。

2、唐时出现了“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

2、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唐朝实行开明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第6课开放与交流

1.唐与天竺:天竺是唐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贞观年间,玄奘西去天竺取经,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

2.唐与日本: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4、唐朝首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隋朝时,李春设计修建了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2、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有关,唐初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第一次记载了火药配方。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

3、雕版印刷:唐初发明。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杜甫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其作品作品后人称“诗史”。人称“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2.石窟艺术: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11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916年(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都城在上京(内蒙),后改国号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1038年(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银川),史称西夏。4.澶渊之盟:(宋与辽)

(1)时间:在宋真宗统治时 1004年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的双方在边境的贸易发展。

5、金和南宋的对峙

(1)1115年,女真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靖康之变),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

1.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时间: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开始);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完成)。

2.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越南引进优质水稻——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手工业的兴旺: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贸易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出现在宋代的“瓦舍“是娱乐场所。到瓦舍来娱乐的人主要是市民,风行蹴鞠运动(足球)。

2、宋代“士农工商”中“士”是指读书人。

3、宋代最受重视的三大节日是元旦(今春节)、寒食、冬至。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统一蒙古: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人是被誉为“一代天骄”的铁木真,1206年他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他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2、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忽必烈改制的内:

(1)建立行省制度: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2)推行重农政策:把牧场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4、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阿拉伯与波斯的穆斯林人来华与汉族通婚后形成)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此时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宋代指南针(也叫罗盘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4、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5、在棉布成为主要衣料之前,多数的中国人主要的衣料是麻。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在制面工具和织造方法上作出重大革新,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注与《史记》作对比)

2.文学和绘画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主要措施:(1)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设锦衣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

(2)明成祖时设特务机构东厂。

(3)清朝雍正时增设了军机处,标志着皇权的高度膨胀。

(4)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1、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

(2)过程: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洲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2.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

(2)1685和1686年,康熙帝率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重创俄军。

(3)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蒙古:准噶尔部是蒙古族的一支。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2、新疆: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3、西藏: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外八庙和承德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1.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营建了新的北京城。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2.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1.李时珍的代表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

2.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著作,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4、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较西方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1.1405年-1433年,明政府(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他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他的远洋航行比欧洲早半个世纪。

评价: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

影响:清朝实施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1.康乾盛世: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盛时期。

2.社会危机:

(1)原因: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鄙薄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2)结果: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无力抵御殖民主义的劫掠,遭到西方列强的宰割。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2、第一次鸦片战争: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评价:长技为战舰、火器、练兵之法,即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清政府落后守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但魏源对西方的学习,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上。在腐朽落后的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四个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帮凶.

2.俄国通过《中俄爱辉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的太仓地区痛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1、为什么说火炬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因为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内藏有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2.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等地开展起来。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

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1.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2)代表人物: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内容:洋务派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80年代中后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3)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 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1872年,经营沿海和内河航运事业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唐胥铁路1893年通车,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2)“状元实业家”张謇就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了大生纱厂。

(3)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1909年建成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1、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宣传维新思想。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译述《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大师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高潮: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事”诏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开始。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京师大学堂)。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4、失败:9月,慈禧太后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废除变法仅持续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5、影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变法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2)维新派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第8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从革命的直接目标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革命成功了。从革命的根本目的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革命失败了。(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并承认它们在中国的特权;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去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反动势力,尤其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夺取政权,从中破坏。)

4.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⑴1894年建立兴中会;⑵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⑶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⑷1912年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临时大总统;⑸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⑹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⑺创办了黄埔军校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旗帜:“民主”和“科学”

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礼教

4、列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5、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中国近代化是怎样起步的?

(近代化就是建立近代工业,大机器生产。

近代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近代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

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此后,各地逐步建立起新式学堂。1905年,科举制正式废除。

3、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4、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40年代以后,照相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2、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称呼改为“先生”“君”。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1.五四运动(青年节)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

(3)领导:先进知识分子。

(4)中心:前期在北京,后期在上海。

(5)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

(6)结果: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签字。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指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中国共产党诞生(建党节)

(1)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2)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4)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3)中共一大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1922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1.黄埔军校的创办:

(1)背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建立: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为总理,廖仲恺为党代表,蒋介石担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意义: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作战方针是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锋,连克湖南、湖北交界处的汀泗桥、贺胜桥后,直逼武昌城下。赢得铁军称号。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功。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 革命摇篮井冈山: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之后,率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长征:

(1)原因: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时间:1934年10月,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行程二万五千里。

(3)转折: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举行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5)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精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不朽的民族战歌:人民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世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进攻,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在那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3、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两党再次合作(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1、血战台儿庄:1938年春国民党李宗仁将军率军血战台儿庄,消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

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2.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3、众志成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中迅速传遍全国。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科学家侯德榜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的召开:

(1)时间: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2)内容: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政治路线;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3)意义: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割占50年之久的台湾光复)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在半年多得时间里,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总结:国民党与共产党重庆谈判的目的:

国民党:⑴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后期消极抗日,大多龟缩在大后方,需要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⑵欺骗舆论蒙蔽人民,掩盖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

共产党:⑴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人民思和,要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⑵利用谈判的机会,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以利教育和团结人民,争取中间势力

4、战争的性质如何?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的率领下,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2、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进入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是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邓小平等率中原、华东野战军,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华北野战军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从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战线上,强渡长江。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3、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的英明决策、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

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

第1课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BC2070年-BC1600年) 1、时间: 夏朝:BC2070年-BC1600年 商朝:BC1600年-BC1046年 2、政治制度: ⑴王位世袭制 ①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 ②特点: a、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b、神化王权 ③影响: a、标志着我国氏族制度的瓦解,奴隶制社会的确立 b、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 步。 ⑵初步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内容: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候和伯,候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②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西周 1、时间:BC1046年-BC771年 2、政治制度 ⑴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内容: a.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燕、鲁、晋、卫、吴)、功臣(齐)、古代帝王的后代(宋、陈、许、楚),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b.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c.被封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③特点: a.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b..纵向联系:严格的等级序列 ④评价: 积极性: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b、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C、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消极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侵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 ⑤兴衰过程: 分封制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说法不一,西周时,分封制相当发达,进入成熟时期,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衰落原因 a、周王室衰落,诸侯势力的发展。 b、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2)宗法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严格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2018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元谋人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地点:云南元谋县 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 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 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3、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 的根本区别。 1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农业:以粟为主 5、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畜牧业:猪、狗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4、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 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 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2 梁程安整理东津一中2017年9月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 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 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 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 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 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 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 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 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 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 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 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 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 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有往来。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供大家借鉴。 【篇一】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

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篇二】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0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級下冊 第1課俄國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結果:①推翻了沙皇の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②二月革命後の兩個政權並存の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二.俄國十月革命 1.時間:1917年11月(列寧到彼得格勒の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の苦難。②臨時政府繼續實行反人民の對外政策,(繼續進行世界大戰)並力圖撲滅國內の革命火焰。 3.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建立了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 寧當選為主席。 4.蘇維埃政府采取の措施:①建立新型の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の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5.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の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の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為了戰勝敵人蘇維埃政權采取:①加強紅軍の建設,②實行了經濟上高度集中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7.十月革命の曆史意義: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の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②十月革命の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の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の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の解放鬥爭。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の探索 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の首要任務是:恢複被戰爭嚴重破壞了の經濟。一.列寧の探索 1.在列寧の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の恢複和發展。(1924年列寧逝世) 2.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後來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二.斯大林の探索 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②蘇聯加快了實農為化の步伐。 2.作用:蘇聯由全傳統の農業國變成強盛の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3.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の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の經濟政治體制の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特點:政治上——高度集權,忽視民主;經濟上——計劃經濟,排斥市場) 4.斯大林模式の影響:在一定曆史階段裏發揮過積極の作用,但後來它嚴重阻礙了蘇聯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复习提纲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

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x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南诏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梳理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梳理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20 万年,保留猿的特征, 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能的是——山顶洞人。 3. 华夏之祖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与能”。 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1.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 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 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4. 相关成语:一鼓作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卧薪尝胆 5. 争霸实质: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6. 争霸影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减少,民族交往增多,客观利于国家统一。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 260 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3. 相关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朝秦暮楚、合纵连横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1. 元谋人是我国境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 5.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用麻做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2.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泥活字。 3.火药:唐中期有配方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并传入欧洲。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二、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记述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文学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 2.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3.宋词:著名词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4.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5.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四、文字、书法和绘画 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铭文”。 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2.书法: (1)东晋王羲之,后人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五、医学华佗(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六、天文和数学张衡(东汉)——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祖冲之(南朝)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