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在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子之学“以易为宗”,其整体哲学建构都可以视为对《周易》原理的种种阐释和发明,《周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和影响。

故而,研究张载的易学思想是全面、深入理解张载整体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解宋代理学主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是:序论;一、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二、张载的易学观;三、张载的释易体例;四、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五、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的定位。绪论部分,着力阐述了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

通过对张载哲学及易学研究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专著的内容多偏重于张载气论的分析,对作为张载哲学之基础和源头的易学思想所做挖掘还不甚充分。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研究作为张载整个哲学根基的易学思想入手,沿着由本及干、溯源考流的途径,通过挖掘张载在《周易》诠释和解读中孕生出来的新思想,去对张载整体哲学提供一个关照。

同时,亦在理解张子整体哲学的视野下去解读其易学形式的内蕴和关怀,以

期在此双向回环的运动中打通其易学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的关联。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既把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看做目的,也看做手段。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此过程,了解张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周易》的态度和观点、对《周易》阐释的角度和方法,看他易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后者蕴示着,我们不仅仅为研究易学而研究易学,而是要通过溯源到张载哲学思

想立论之“宗”,看他怎样从《周易》中汲取养料,从易理中得到启迪,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哲学所一直追求探索的关于天人、道性合一的问题。

并且,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做的是,看张载是怎样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当时理论和现实的困境,通过创造性地诠释《周易》这部经典,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以回应时代课题,解答理论困惑,我们应从张载思想当中和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启示,用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服务当前已经变化了的现实。第一章,《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

本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扼要梳理了张载的生平和治学历程;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张载的主要易学著作《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和版本问题。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张载哲学代表作《正蒙》中的易学问题。研究张载生平,是为了透过他个人生活的特殊性去观视那个时代的普遍性,以厘清其易学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为更好地挖掘其易学意蕴提供外在依据。

致力于其易学著述的文本考证,目的是为之后的易学思想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横渠易说》是张载最主要的易学著作。

本章通过对《易说》成书年代的考证,探讨其在张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其可以代表张载成熟思想的观点;通过对《易说》的种种版本卷数的考证,辨析诸学者提出的此书可能存在残缺的说法,指出论定其为残本的理由还不充分。《正蒙》是张载哲学的代表作。

其中处处渗透着张子对于易理的理解与发挥,更单独辟有《大易篇》专论易学问题。通过对《正蒙》所论易学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不仅可以看到张子对《周易》文本训解的特点,还能看出他利用易理诠释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致思理路。

第二章,《张载的易学观》。“易学观”是易学家关于《周易》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通过分析张载的易学观,看他对《周易》的整体理解,可以更好地进入张载的易学思想世界。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易学观”的涵义,指出只有那些形成系统、较为深入地解答了关于《周易》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并获得“易学观”这一范畴的真正内涵。

易学家总是根据其所处时代和面临课题、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追求去形成自己的易学观。第二部分,接着详细论述了张载对《周易》作者、性质以及服务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的宏观认识。

由此指出,张载的易学观有继承,更有创新,显露出鲜明的理论特点和时代特征。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张载易学观的特点,指出,在张载对易的宏观认知中,体现出他排辟佛老、纠偏前儒的理性思考,彰显出他贯通道性、合一天人的高远追求,凸显出他高扬“主体”意识的独特视角。

这些特点与张载整个人生历程紧密联系、相互映诠,与其整体哲学思想彼此呼应、融会贯通。第三章,《张载的释易体例》。

本章承接张载对易宏观的认知,将张载的易学思想研究重点落实到微观层面,细致分析张载在其整体“易学观”统领下的具体释易体例。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张载的“爻位说”体例。指出张载强调在卦与爻所构筑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下运用“爻位说”理论,体现出“吉凶由时”的特点;他特别注重“当位”和“中位”释易原则的理论运用,彰显出他重视“正”和“中”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发展,在之后的《正蒙》中形成《中正篇》。

第二部分,介绍了张载的“卦主说”体例。指出,张载在运用“卦主说”理论,通过挑选一卦之主以解易时,不仅重视该爻之“位”,亦重视该爻之“德”,体现

出“德位并重”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与张载既重视道德修养,又强调伦理秩序的整体哲学理念相互映诠。

第三部分,详细阐释了张载释易体例中最具特色的“卦变说”体例。通过对张载“卦变说”以《否》《泰》两卦的阴阳升降来说明三阳三阴之卦的生成、来解释其卦爻辞实例的详细解读,揭示出张载这种以乾坤相合、阴阳相对、《否》《泰》相转为特点的释易体例蕴含着他深沉的宇宙意识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最后,本章指出,张载对宇宙和人生的强烈关注和热切关怀正是经由这种《周易》所独有的特殊卦爻形式来加以表达,作为一位成功的哲学家和易学家,在张载的思想世界里,哲学普世关怀与《周易》独特卦爻形式二者之问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内外互融、表里互渗、彼此互诠的关系,其本人也是在这种双向往复的运动中,使自己的气化论哲学思想不断深入、不断完善。这是我们去诠释和理解易学象数体系的正确视角和方法。

第四章,《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张载易学观的树立和释易体例的运用,都是通过解读《周易》汲取其中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论述的理论营养,以便为自己新型气化论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根基,所以,在易学的视野下,看张载怎样构筑起天人合一的新哲学是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的特点,张载继承这一传统,言人必上达于天,言天必下及于人。故而,本章尽量遵循张载易学思想本身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张载的宇宙观。指出张载依据易学的原理,通过“太虚即气”的命题构建起宇宙的本体,并以“阴阳相感”的理论绘筑出一条万物气化而生的历程,为儒家的现实价值树立起超越性的终极依归。

第二部分,接着论述了张载的“天人观”,指出张载是在明确“人不可混天”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用“天道即性”的一气贯通,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提供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以“诚”的道德修养功夫去实现“性与天道合一”。这些都体现出他追求超越与关怀现实之两翼并进的纲维意旨。

第三部分,论述的内容从张载对个体的人、对天与人关系的关照,转向他对群体的人、对人与人关系的关怀,指出其易学中“礼”的思想是他对现实秩序的和谐规定,“民胞物与”的追求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终极诉求。这样,张载易学思想在他由树立天道本体到论述阴阳气化,从指明作为个体的人的修养到阐释作为群体的人的关系和谐之过程中得以贯通起来。

通过本章对张载易学哲学的着力论述,可以看到,张子哲学思想真是“一气贯注”、“大气磅礴”。第五章,《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定位》。

本章在全面了解张载易学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易学以气解易、推崇系辞和注重取象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的呈显,都是他理论关注重心的特殊性在《周易》诠释方式上的表现,由其易学观所决定,归根到底服务于其整体易学思想和哲学体系。

最后,指明张载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在易学论述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学研究获重大突破,《易经》千古之谜终于被解开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它是我国文明的源头,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至高无上。《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通过它可知过去,可知现在,更可知未来,真是奇哉怪也。《易经》区区五千多字,却包罗万象,整个世界都在其中。其深不可测,其奥妙无穷尽。自《易经》产生之后,多少人皓首穷经,首皓了,《易经》未穷。《易经》从产生到现在,还未有人真正懂。 《易经》为什么那么难呢?《易经》是古代卜官写的,与文王、周公无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易经》连帝、王、诸侯等用某一爻做某事,如帝乙用《泰》六五爻来嫁妹,作者都知道,一定是帝王身边的卜官才那么清楚。《易经》为什么写得那么隐晦呢?卜官为了世世代代垄断占卜,保住饭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使占卜之法秘不外传,所以写得晦涩难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占卜古法失传了,《易经》就成了千古之谜。我们看到的《易经》,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占断的结果,至于占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推理的过程,作者只字未提。所以,单凭《易经》提供的文字,是无法解开《易经》的,这就是许多人错解《易经》的原因。《易经》只是易学冰山之一角,在一角的下面,还隐藏着大量的易学知识。我们必须把隐藏的易学知识整理出来,找回上古占卜之法,才能解开《易经》千古之谜。 上古占卜之法到哪里找呢?我们还是回到故纸堆里找吧。《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尚书·洪范·九畴》记述了上古时代占卜的基本情况,虽然简略,但仍可窥一二。《尚书·洪范·九畴》说:“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

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又说:“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复杂的占卜,简单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占卜也是不甚了解。从上面我们得到两个有用信息,“曰克”是指五行的相克;“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意思是卦体强旺,逢子孙则吉。此处的“身”是指卦身、卦体,不是指人的身体。如《诗经·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卜龟占卦,卦体没有灾祸。此处的“子孙”是指卦的子孙,不是指人的子孙后代。何为子孙?我生者为子孙。如水生木,木是水的子孙;木生火,火是木的子孙;火生土,土是火的子孙;土生金,金是土的子孙;金生水,水是金的子孙。《尚书·洪范·九畴》记述的是大禹时代的事,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占卜的。阴阳五行的思想最迟在黄帝时已产生。黄帝姓轩辕,之所以被尊称为黄帝,是因为轩辕禀有土德的瑞征,土色黄,所以轩辕被称为黄帝。金德主义,木德主仁,水德主智,火德主礼,土德主信,所谓“五常”观念,在黄帝时已非常流行。所以在大禹时代,用阴阳五行占卜是完全可能的。 用五行进行占卜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五行和八卦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其方法是:八卦有八卦的五行,爻有爻的五行。如乾、兑居西北,五行属金;震、巽居东,五行属木;离卦在南方,五行属火;坎卦居北方,五行属水;艮、坤在中央兼西南,五行属土。这是卦的五行所属;每卦的爻,也分属不同的五行。乾卦初爻是子水,二爻是寅木,三爻是辰土,四爻是午火,五爻是申金,上爻是戌土。离卦初爻的五行是卯木,二爻是丑土,三爻是亥水,四爻是酉金,五爻是未土,上爻是巳火。这就是“纳甲”,把花甲纳入八卦中。这样,卦的五行和爻的五行就构成或生或克或比和的关系,克我的叫官鬼,如金克木,金是木的官鬼;我克的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从高一年级加入了京北四中科技俱乐部,开始我的科学研究活动,转眼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 两载光阴,虽不甚长,感悟颇多。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流能力。 这其中,不仅仅是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与老师教授之间的交流。 与同学的交流,是乐趣,更是学习。 譬如在我最初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时候,就曾经与学长田昊枢同学进行过大量的交流。 田昊枢曾经研究过足球的构造问题,因此对于几何有很深的研究。 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就从足球说起,一步步拓展思路,最后基本上是自己摸索出了阿基米德多面体的定义(即我的论文第一稿,《复正多面体的研究》)。 其间,我还有幸借到了田昊枢的数学书,在许多我们平时看来绝对正确的叙述旁田昊枢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质疑,有的是自己的引申与拓展。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颇大———原来平常见到的许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就可以得到许多新鲜的感悟;我们身旁并不缺乏可以研究的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可以研究的东西的眼光。 于是在这之后,我也努力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仅对我的研究影响很大,还使我对许多课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使我的求知质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实践,做一个有心人。 再比如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过程中另一位对我帮助很大的同学郭一鸣,在看过我的初稿后也曾与我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他常常提出许多问题,一些是质疑性的,促使我的研究向更加严谨的方向改进;而另一些则是启发性的,使我的研究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展。 郭一鸣最擅长的除了数学,还有化学,所以他对于晶体结构等方面很有研究。 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就学到了许多包括晶体空间结构晶体空间镶嵌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后来,郭一鸣还与我一起在查阅了英文原版资料后,在学校给其他同学讲解欧拉多面体公式,这无疑也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很好的锻炼。 与老师的交流,学习的成分就更多了,而且不但是学习科学知识,还学习一种做人做学问的态度。 记得在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终评活动第一天的项目展示时,王长平教授就给我讲了一堂课。 从图形的对称到两个图形对偶性,还有不同的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完整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8篇)

首先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个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等集体课题,“个人课题”是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独立主持,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而微观的教育问题的课题,也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范围。 我主要负责的是后期资料的整理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很高兴能够参加到我们这个课题的大家庭里,大家群策群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没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个人课题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教师自我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积少成多,使科研进入常态化。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得到发展。

走上工作岗位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教学方式,不断地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模式(课题学习)慢慢的有了一点点理解。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有一些这样的特征,首先它有一个主问题,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去搜集资料组成小组,寻找资源,最后解决问题。 一、课题学习的的意义 1、课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把英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用英语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因为我们的学校在农村,现在学生家长买地下六合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此我设计了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课题学习有利于向学生渗透英语思想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认为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渗透英语思想方法和用英语思维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课题学习中蕴涵着大量的英语思想、英语方法,需要我们去挖掘。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英语问题。 3、课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张载思想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 齐超 (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 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 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正蒙,诚明篇》)意思是人一出生他的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有些人个性偏于刚急,有的偏于柔缓,有的很有才,有的却才浅或平淡,这都是受社会环境

【地道正能量】十句话读懂易经

【地道正能量】十句话读懂易经 《易经》是中国第一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句话: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 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 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解析: 1、严格说来《易经》和《易传》构成了《周易》;而《周易》、《连山》、《归藏》又构成了《三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2、《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 前。《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而《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 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3、史学界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 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第二句话:易经的核心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解析: 1、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2、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3、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 变的。 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易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易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黄黎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易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周易?系辞下传》曰:“天下同归而殊塗,一致而百虑。”在易学发展史上,每一个时代的学者,都曾因应时代变化,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而《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本根的意义,也正是通过历代学者“殊塗”、“百虑”的阐释发挥才得以体现的。当代的易学研究也必然因应着新的时代特色。从当代易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治经传统的延续与现代思维的发挥 滥觞于先秦时期的易学,经二千余年之发展而蔚为大观,形成了易学研究的传统,积累了易学研究的规范,作为从事易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对易学的传统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例如,易本用以卜筮,于卜筮之树绽放绚丽的哲理之花,从卜筮之书演成伟大的哲学经典,是《周易》所具有的独特性。就卜筮而言,其法式已基本可以考定,若对此缺乏了解,那么,在相关研究的某些问题上,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再如,延续已久的诸多“易例”,是解读《周易》文本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历代易学家之学说的要点,不加以理解和运用,整理评价古人之说,就容易隔靴搔痒、无的放矢,所作出的努力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纵观当代易学研究中富有创获的优秀成果,都不难看出对古代经学传统方法及成果的继承。对传统的继承,仍然是当代易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当然,当代易学研究又绝非拘束于经学传统,同时也充满了立足于新时代的现代思维的发挥,从而使古老的易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思维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各种古代文献资料被重新审视,运用了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的事实、材料等进行历史地具体分析,以作为考察研究之坚实基础;其次,在准确把握易学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概念、方法展开分析研究,进行恰当归因和合理判断;再次,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努力探索和凸显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对于当今世界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笔者认为,“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相辅相成地进行,必然是当代易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董理旧说是“返本”,是追溯,是“照着说”;创新发挥是“开新”,是前行,是“接着说”。创新发挥,具有重大的意义,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肯定创新发挥之意义。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这两个方面,固然可以各自设定目标,可以分别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合则两美,离则俱伤,创发新的学说见解时,也离不开董理旧有之说。毕竟,当代易学研究仍然需要把握历史传承。 二、研究领域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 易学研究的主体,无疑是《周易》经、传之象数、义理所蕴涵的哲理思想,此即先师黄寿祺教授所指出的“易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见《论易学之门庭》)。就易学中象数、义理这两大要素的来看,虽然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根本的旨趣,仍然统一于哲理思想。当代易学研究仍然是以哲理思想的探析、阐述、发挥为主流。在易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学者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现代哲学的观念来探究、整合相关问题,或弘扬乾坤大义,或阐解精微意涵,出现了针对易学与先秦文化、两汉易学思想、易学与宋明理学、清代易学思想、易学与道教佛教等专题进行研究,乃至于纵贯性地进行中国易学哲学史研究的丰富的学术成果。此外,对于古代哲学家易学思想的研究,也成果颇丰。这是易学研究在主要领域中获得纵向深入的体现。与此同时,易学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也正持续地进行着。由于易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尊崇地位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因而“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总目提要?易类叙》)这一特色体现在当代易学研究中,就是以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医学、伦理、管理、宗教、美学、文艺、术数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与易学相结合,从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6月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缪晓艳刘宗国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生产的方式与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被提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重视在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现代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和这次课题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参与。 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l、根据帮助信息自主获取知识: 许多软件中都设置有帮助信息,且绝大多数定义为功能键Fl。通过帮助信息,可以更好地掌握该软件的使用。另外,有的软件还有readme.txt文件,可了解该软件的运行环境、特点、安装、操作、使用等。我在教学过程教会学生使用功能键F1和帮助菜单,并且适时提示、启发或引导使学生在软件中所提供的信息下自主学习使用该软件。 2、根据提示信息获取知识 在执行命令或操作软件时,软件常会予以提示,它将对下一步操作或命令的功能给以提示。例如:当用户没有保存就关窗口时,软件会提示“是否保存某文件的更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计算机所提供的提示信息,使其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易学泰斗邵伟华

1936年12月生,湖北鄂州市人。是宋朝著名的哲学家邵雍的后人。从事过工、农、商、兵、当过干部,后落根于易学、相学、四柱、建筑风水、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等学科的研究。邵伟华主要为大企业、大公司的总裁、老板及政府高官预测决策和调整风水,被社会喻为“古文化周易行业”荣誉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周易研究家、预测学家,也是新中国易学领域的拓荒者,对推动易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5年受到中央国防科工委张震寰副主任的亲切接见;1989年被接收为国际易经学会会员; 名著《周易与预测学》、《周易预测例题解》、《四柱预测学》、《周易预测学讲义》从1990年起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成为国内外"《周易》热"的热点。 1991年被应邀去新加坡、泰国讲学,因教学有方,预测准确,被新加坡授予"易坛泰斗"崇高荣誉称号,被国家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1993年在湖北省创建了“邵伟华易学研究服务中心”1995年被列入《世界十大异功奇人》;1996年创刊了我国第一个周易学术刊物《周易与应用》 1996年12月召开了我国和世界易学史上第一次“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同年在泰国创建信息预测公司。1996年创刊了我国第一个《周易与应用》的学术杂志,1996年12月召开了我国和世界易学史上第一次"中国首届《周易》应用学术研讨会。"他为把易学应用走出国门,1996年在泰国创建了曼谷邵伟华信息预测总公司。由于应用研究成果显著,不仅国内外常有报刊杂志争相报道,而且海内外出版他的自传就有四种版本。 1997年列入《世界名人录》,同年10月和夫人陈园受到国家人体科学领导小组组长伍绍祖的亲切接见,被列入《东方之子》 1998年11月8日与夫人陈园被国家有关部门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联合国第十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同年被列入《世纪名流》; 1999年和夫人陈园被列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华魂》,在《人民日报》社主编的《中华大地》2000年、2002年特刊上,对其为社会作出的特殊贡献和科研成果予以了专题报道。 2000年又录编《特区风流》和《留下世纪的回忆》,因他在破译人的生物遗传密码的基因研究方面成就卓著,2000年底被美国有关单位邀请去作学术报告;因他在《周易》等信息科学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突出贡献 2001年10月被写进《丰碑——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与辉煌》的党史(风采卷),并明文写上:“《周易》研究家、预测学家邵伟华”,这是党对我国传统文化——《周易》行业的代表人物邵伟华先生的鼓舞与鞭策。 2005年元月8号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国家分部颁发了工作证。

现代易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代易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周易》素有“五经之首”、“大道之原”之称。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易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学问,自春秋孔子儒家治《易》始,经过历代不同学人的诠释和阐发,至今已积淀成为凝重深沉、气势恢弘而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易文化。审视当今易学发展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多元化、哲理化、国际化三个明显的特点。 多元化,是指由不同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周易》进行探讨,形成一些以易学为纽带的交叉学科的理论,使易学界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新局面。易学研究多元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大陆学者的思维异常活跃,学者们很快把目光转向经济与文化,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而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周易》和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易学所蕴涵的丰富智慧在这场“文化热”中重新浮现,成为众多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形成了见仁见智的多元化的易学研究局面。 哲理化,是指用哲学的概念、思维探讨和整合易学问题。现代易学虽然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局面,但从其主流看,则偏重于哲理化的研究。易学哲理化研究是现代易学的重要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一大批学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用这种新观点和新方法研究《周易》,将易学研究从传统的经学研究中解脱出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易学的观点。

自此以后,哲理化一直是易学研究的主流。哲理化研究成为现代主流还取决于《周易》博大精深的内涵。众所周知,《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但由于孔子儒家的解说和阐发,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使《周易》这部书具有了比卜筮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哲学内涵。《易传》成书标志着《周易》已经成为儒家哲学典籍。汉代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整理和解说被尊奉为五经之首,确立了其官学地位。至此以后,它作为哲学典籍在中国思想界统治几千年,其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民俗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周易》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符号体系、对称图式、整体性原则、中庸方法等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文化建构、人格塑造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周易》精华在于其哲学,易学哲理化是易学昌盛和哲学繁荣的标志。 国际化,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日,《周易》和易学不再是中国或东南亚独有的文化,而是发展成为超越狭隘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世界文化珍贵遗产。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周易》以它那独到的符号语言和东方人那种特有的神秘智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立足于不同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周易》这一古老中国文化加以探索,使今日之易学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财富。 这三个特征反映了当代易学研究是宏观的、整体的。具体地说,当今易学从主流看,多元化不是西方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的研究,而更

研究心得体会

研究心得体会 这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基本功的新修炼,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所以,我对这次培训很满意。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第二天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

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观念上的更新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二天的时间,但是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 4.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授课教师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不仅教给我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旧知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 通过二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些须的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心得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第四个年头了,从来没有接触过课题,也从来不敢去接触,因为我一直感觉“课题”是个遥远的东西,不敢去触及。直至今年有同事跟我提起要一起研究一个课题,我才打破这种不敢去触及的思想,勇敢地去尝试一下。 我一直都觉得我是幸运儿!包括这次也是,因为当我想要去做课题,而又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分宜县教体局邀请了新余市教科所袁剑芳老师来到咱们分宜进行《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一堂讲座听下来,我真是受益匪浅。刚开始不知道“课题”是什么?听了讲座之后,我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甚至在课堂中我就有了我要研究课题的大概思路了。 袁老师告诉我们:“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我才明白,原来在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课堂内外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之前我不知道如何去选题?选什么题?听了袁老师的讲座,我才明白,选题是如此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1、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的教学现象与问题。2、从工作中的问题、困难与缺点中去发掘课题。3、从教育改革的热点、重点问题中去发掘课题。4、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去发掘课题。5、从对某教育现象进行调查而形成课题。

袁老师在讲解选题时给我们举了很多错误的课题题目例子,看到这些课题时,我当时还觉得这些题目不是挺好的嘛!听了袁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题目也是要咬文嚼字的。 接着袁老师给我们讲解如何填写课题申报书,其中,袁老师强调课题论证是整个课题申报书填写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对所选课题及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进行评价性研究的过程。 最后袁老师给我们介绍如何给课题结项。课题结项不容忽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包括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整理结项成果附件、填写结项报告书。 一堂讲座听下来,总觉得还没听够,因为我之前对课题是一点都不懂,现在听了袁老师如此用心、细心的讲解,我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构思,我会努力把我的第一份课题做好!

《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一)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术领域思想开放,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热点,《易经》成为研究的主流,很多学者把《易经》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之成书博大精深,孔子晚年序《传》而“韦编三绝”,以至《易》为儒学六经之首、道学三玄之一。孔子序《传》解《经》形成了怎样的思想体系?其《经》《传》的统一性,承诺并推定了怎样的一种思想理论?而孔子的亲传弟子为什么不理解,致使有“子贡三疑”。[1]《易》学史表明,由于后世学者不理解孔子的《易》学的思想体系,使《易》说繁多,从而走向了杂论乱章,学理无宗的状态,以至导致了疑、误孔子“尽性知命”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因此,在现代易学研究中,需要对《周易》的思想体系进行追溯,以正其本,以清其源。显然,这是当代《易》学研究的前沿性工作。很多学者自觉的为这一目标而辛勤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注重以哲学为主体性解读古代文献,并建构了“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的鞠曦先生。鞠曦先生以其独创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基础地位、与儒学的哲学关系及其在未来人类文化中将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鞠曦先生发现了古今学者对《周易》的解释性误区,并在《易道元贞》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现代易学研究指点了迷津、指出了正确的研究方向。笔者经过数年对《易道元贞》的深入研究,认为要走出《周易》的历史性误区,重新认识《咸》卦的思想原理,对其思想误区进行正本清源,应当是主要工作之一,理应引起《易》学界的重视。一.鞠曦先生正本清源的易学思想鞠曦先生是一位辟世隐居修学的学者,是一位忧心天下,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者。[2]他在追寻中国的科学精神中,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他的“承诺推定法”推定了中国哲学的自在性。鞠曦先生在《中国之科学精神》一书中,以深厚的中西哲学、科学之学养,对《周易》思想体系进行了推定,把“卦”推定为时空的主体形而中性,由此承诺和推定时空的自在本体性,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3]发现了自在的中国科学精神,以此反思西方的科学精神,批判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唯科学主义”思潮;推定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为形而下性。进而推定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中论”,并以“形而中”的哲学方式,承诺和推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从而得出了中国科学为形而上的生命终极关怀,走出了以西方科学为坐标系推定中国科学的误区,建构了中国生命科学体系。对黑格尔认定中国没有哲学的错误论点进行了正本清源,厘清了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科学的误区。自《中国之科学精神》之后,先生又在“易道三书”之一的《易道元贞》中,进一步阐述了其易学思想,考定了孔子周游列国离鲁返鲁的时间,推定了孔子作《传》解《经》的时间,对孔子作《说卦传》解《易》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以“承诺推定法”为方法,进行了推定。对“子贡三疑” [4]、和曾子误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5]以及有史以来的有关问题进行辨误,厘清了孔子对《周易》的创造性转化,最终以《说卦传》为思想纲领使《周易》形成了哲学性与科学性的思想体系,从而对汉降以来诸儒,以及近、现代学者的易学思想在理论上进行了正本清源。[!--empirenews.page--]在《易道元贞》中,鞠曦先生对易学史上形成的《说卦传》研究误区与现代研究误区,以哲学与科学的理路给以正确的推定,推定“象数学”、“卦气说”、“先后天图”、“卦序”等问题,其都不能“一以贯之”的解释《说卦传》,以至于不得不用篡改肢解其文体结构的方式进行曲解,从而解决了古今学者怀疑否定《说卦传》与《周易》思想体系的统一性问题。关于圣人作《易》的目的: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上》)虽然《易》以“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但是,孔子认为“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巳者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承诺的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以此实现使生命生生不息的价值。所以孔子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理路,以对性命的终极关怀为目标,将“昔者圣人”所作之《易》转化为承诺“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价值的《周易》思想理论形式。[6]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一)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二)自主性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三)过程性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四)实践性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k=11 沈志勤 学校开了每周两节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使我们在学习课堂的知识外还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的知识加以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参加的是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是“近视与课桌椅高度的关系问题”。在这里面,我们首先通过对同学们的近视情况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了对各种类型课桌椅高度的调查,并制作了几十份问卷调查、访谈活动、实地考察、制作模型等等。 在这样生动而自由

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面对课改的大潮,现代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学教师,将如何面对新的形势,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做为一线教师的在不断地努力着,努力地让自己与课改的精神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我觉得要先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因此,我便参与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索,我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有了很多很深刻的体会。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就观念而言,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学生是一个有想法、有活力、有创新的独立群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而并非是在预设的教育情境中指挥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活动。就行动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就是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多进行形成性评价;还要关注教学效益,并具备一种反思意识,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改变,既是根本又是关键。我们的观念转变成功了,角色改变成功了,这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谈成功的课程改革。刚好课题的题目与些相吻合,以下谈谈这次参加这次课题的几点体会,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充分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和谐、互动合作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还体现在激励和赞赏学生上,要寻求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以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得到努力奋发的动机。尊重学生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前提条件。其次,首先要理解、接纳学生,理解可以遵循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思想上接纳学生。再其次还要信任学生,信任的前提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任最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这样的信任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鞭策,它的激励是其他任何力量无法比拟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引导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共同探究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无原则的批评和抱怨说达不到的。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_杨建宏

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 杨建宏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 礼 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关键词]张载;礼学思想;礼与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6)02 0038 05 Zhangzai s Thoughts on Confucianism and His Exertion YAN G Jian -hong (College o f H ist or y Culrnr e,Sichuan U niv 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T he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 of Zhang zai s Guan Scho ol a branch o f Co nfucianism ,w 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de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in Wudai Dynasties (a perio d dur ing the end o f Tang Dy -nasty),Confucianism style gov ernm ent oper 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 hree M asters and Lig ou s thoug hts to reconstruct state and social order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Confucian value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Nev ertheless Zhang zai s Confucianism differs from Confucianism in the Pre -Qin Day s,Q in Dynasty and H an Dynasty in that Zhangzai dev eloped the Li (social rites)from a w orldly (physical)tool in -to a m etaphy sical doctrine (the Tao),and em ploy ed it a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Song Dynasty s state and social order.Zhangzai not o nly made metaphysical research about Co nfucianism ,but also influenced by classic tho ug hts so that he made attem pts to ex ert Confucian social rites,and changed,to certain extents,folk habits and customs. Key words:Zhangzai;Confucianism ;r ite;exertion 张载(1020 1077)北宋前中期陕西横渠镇人,祖籍河南大梁。著名哲学家,宋代关学开创人。张载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由前期传入中期的时代,此时宋代社会外忧内患,矛盾十分突出,最终酿成了庆历新政和熙丰革新,这两次革新从根本上看,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重建国家社会秩序,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有志于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卷14)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张载身逢其时,他以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审视了当下的社会境况,创立了极具礼学色彩的关学,本文不揣浅鄙,拟对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履践 作一尝试性探测,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 张载在北宋前期创立的关学具有浓厚的礼学特色。这一点宋明以来的思想家都有过相当精辟的论述。与张载同时的史学家司马光论张载平生思想云: 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2](卷63)又称张载: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百王前。 [2](卷5)与张载同时的理学家二程论张载学术特点时则称: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 [3](卷2上) [收稿日期]2005-02-08 [作者简介]杨建宏(1965 ),男,湖南长沙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长沙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秦汉史、宋史. 第20卷 第2期2006年03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20,N o.2M ar.2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