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周敦颐易学思想研究

刘茜茜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周敦颐是宋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太极图说》中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这一命题;《能书》中用“神”这一概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太极”本身阴阳动静的原因;而心性论中所说的“诚”,修养论中有关孔颜乐处的论述,更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并大力倡导的。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周易;无极;动静;诚;孔颜乐处

中图分类号:B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54-02

自古文运动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面对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他们希望通过学术思想上的努力使儒家重新掌握和恢复正统地位。在宋真宗时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明复、石介不满花间派\西昆体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力推动儒学复兴运动。之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在此基础上成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牢固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广阔视域。可理学开山之祖周子著作流传下来的比较系统的著作只有两本,《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共有249个字,《通书》又叫做《易通》,共有2832个字。在其单篇诗文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爱莲说》《拙赋》。《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气度更是为后世子孙赞叹。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当中很多地方是选自《周易》的内容,然后周敦颐依据《周易》的内容和观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结论和思想体系。周易是五经之首,所以在《通书》中:“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并对周易六十四卦当中的乾、蒙、讼、复、元妄、家人、揆、损、益、良等卦作了详细的解释。古代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仪、乐经、周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天的道发用流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融合变化形成五行之气,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之气,二五之气凝聚在一起,四时行焉。然后才能彰显出宇宙价值仁、礼、信、义、智、信。应该说只有《周易》全面揭示了道的体用与天人关系。周敦颐认为:“《周易》是经典中的经典,囊括了圣人的深远而普遍的义理关系,宇宙价值和人文价值,天地和宇宙之间的特殊的奥秘。”可见《周易》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

按照周敦颐的理解,宇宙的开始是浑然的无形无象的。所以在《太极图说》中用一个空白圆圈表示宇宙之始。当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运动起来后,由静到动分化出阳气,由动到静又分化出阴气,由此阴阳二气就形成了。紧接着由表及里,阴阳二气相互斗争相互依存,不断的交融分离,上天入地,宇宙间两个最大的象就出现了。天和地这两个大象确立之后可以认为这是整个宇宙为之新的起点,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开始融合变化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气依照一定的顺序布散开来,四时也就形成了。五行中: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在无极状态,却有道在其中,理在其中,神在其中,无影无形,遵循自然规律,使宇宙有序的出现,有序的形成,不乱方寸。物极必反,出现了阴阳二气,这就是太初,起初阴阳二气是极其微弱的。阳动而阴静,这就是自然之道。随着阳动的增强,阴静也相对的加大,阴阳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当阴阳两仪形成时,宇宙呈混沌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而生的。在混沌之中,生出了五气,金,木,水,火,土,宇宙五气顺布,各含一性,万事万物都源自于五行。这样就进入了太始阶段,星云等形成了,云气之中含有五行,尚未形成有形状的元素。但已经分出了阴阳,分出了五行,给物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易经》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经典命题,周敦颐的太极图为了让我们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更加直接清晰明了。二、阴阳动静

《系辞》当中说过“动静有常”。周敦颐认为“动静有常”的“常”就是一动一静的根。也是就根导致分阴阳二气和“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规律。阴阳动静是整个“太极”理论具体运作的主体和方式。在《通书·动静第十六》中,周子提出:“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对一般事物而言,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在运动的时候不存在静止,静止的时候不存在运动。但在通书中提出了“神”这样一个概念。“神”是在事物都静止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的,它有动有静,在运动的时候有静止,在静止的时候有运动,它是事物动起来的内在的根源。它作为动力来源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我们不能肯定的说它是静止的或者运动的。事物在运动的时侯,“神”本身没有一个有形的活动,它只是提供运动的内在活力,所以通书中说“动而无动”。周敦颐“神”这一范畴提出来以后,顺理成章的解释“太极”本身能动静的原因了,也就是能解释“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是哪来的内部推动和作用,进而生出五行。阴阳二气交融变化生水木火金土五行,五行是阴阳的产物。“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所以五行中的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

三、心性论

《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在这一段当中,周敦颐写出了人的最高地位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性:中正仁义。道德修养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主静无欲”,按照这个方法用中正仁义去衡量道德品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极”。对于“人极”这样一个概念,在周子《通书》中“诚”的思想更进一步的阐明了它:“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之一:至诚无息。《易传》乾卦九三爻辞中也说到:君子终日乾乾。可见周敦颐将这两本著作融会贯通,使“诚”成为《通书》的核心观念,这个诚和《太极图说》中的中正仁义是相通的。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宇宙是以诚为其根基的,因而他所说的诚是真实无虚妄的。

四、修养论

《系辞》言“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出与天地合为一体的宏大胸襟,这是以宇宙为视野,非常有深度的身心修养,其意境可谓高远。《通书》中写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天地问,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大家都知道孔颜乐处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所乐何事?乐的内容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恢复传统儒家经典理论的方法之一。在当今这个充满物质利益的世界当中,“孔颜乐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帮助我们保卫心灵这最后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颜子不贪图富贵,但也不厌恶富贵,用很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心才能静下来,才能深切体认到生生不息的宇宙与自己身心的无隔相通,而只有掌握这种道的人,才是真正掌握财富的人。颜子在艰难条件下追求儒家的道,追求主体的精神超越,以达到乐观主义境界。以悟得人生之真谛、达致脱俗生命境界为乐,这是从物质贫困中不苦恼、不移志、不变节而泛化为顺从天命、安于现实的道德秩序,持久真正的乐。

在周敦颐看来,如果把人生理想定格为实现圣贤之人,就要和颜子一样去追求圣人的精神和

身心的统一。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也就是“孔颜乐处”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孔颜乐处”是一个身心统一的过程,所“乐”的要旨既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安贫乐道,也是指拥有身心与儒家道统思想统一的圣人境界,更是主体和客体完美的统一结合。在当今这个社会需要“孔颜之乐”价值的宣传,让人们知道人生需要乐在何处。帮助人们拥有平和的心境,使得人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这个价值的判断标准不是唯一以金钱多少衡量的。重要的是我们以平静的态度对待,才能体会到当下幸福的生活。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8 9:52:15 点击:1 [摘要]苏轼游弋于诗文翰墨,其中的批评思想丰赡渊深,他提出“无适而不可”的艺术融通思想; 主张“形不可失,理更当知”的形神观; 倡言“自然清新,简远疏淡”的审美旨趣; 强调“法而无法,萧散自适”的艺术创作,此种批评思想都根源于其博通圆融之哲思。 [关键词]苏轼; 诗文; 艺术批评; 儒释道 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融诗书画为一体。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承继前人,又博广独到,在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艺术批评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铭、记和书画题跋之中,涉及到的艺术门类主要包括书画、音乐戏剧、园林等。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基于其哲学根基,参悟于其人生阅历,对于苏轼而言,艺即道,艺即人生。 一、艺之融通无碍,无适而不可艺之融通的批评思想早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体现,其中张彦远将书画之源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认为河图洛书是古先圣王禀受天命之得,其流传更是天之祥瑞所至,这样书画自然是同出于天并传达天地圣人之意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时期,苏轼不仅主张“书画同体”,力倡诗文、书画、琴艺等融通,而且认为艺之“写意”是要抒发作者之意,强调作者之意与天地之意自然地契合,而不再是天意之规范,也不再完全附庸于社会,这种文人精神的高扬逐渐内化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苏轼在诸多的艺术批评中明确提出艺之融通的思想,最为熟知的“诗画本一律”的观点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明确提出,并依此评画。如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的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 P. 2209) 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评价二者的作品言道: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2]( P. 109 -110) 苏轼赞赏王维的诗画境界和创作特征,这不仅有助于王维在画史地位的确立,而且将“诗画一体”的理论内化为文人画的精神品质。 “诗画一体”观不仅着眼于艺术欣赏,且深入到艺术创作,如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苏轼抓取到诗画创作的共同性,一是“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强调艺术创作如同天地宇宙万物的创生,即如“天地造化”一般,自然而独创、块然而生; 二是艺术构思都具有“迁想妙得”之特质,“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并以“画中有诗”再三强调画师与俗士创作的区别; 其三,此《枯木歌》中对诗画创作共同性的强调进一步把绘画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并没有局限在诗画方面,在《跋君谟飞白》中讲道: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__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3]( P. 2181)这里的“物一理也”落实到艺术层面就是“艺一理也”,只要能“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绘画不受颜色的限制,不受外在物象的拘辖,书法不受各种书体的局限,也就是说书画艺术从本然上就是融通的。苏轼以医之不能分科为例,形象地说明艺术亦如生命,具有生命的整体性、融通性,不可分而治之。 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是建基在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思想博通者,各种思想的吸纳使其圆融通达,其中《周易》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寂寞闲愁”中开始注解《周易》,一直到生命垂危时仍念念在兹。苏轼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抽象的“一”的存在,《易经》之“易”即是“简易”,是天地万物的简之又简的极致,即是“一”,即是“致”:“致,极也。极则一矣,其不一者,盖未极也。四海之水,同一平也; 胡、越之绳墨,同一直也。故致一而百虑皆得也,夫何思何虑!”[4]( P. 376 - 377) ,又曰:“《易》曰: ‘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夫动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托焉。惟一者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万物资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

国学研究获重大突破,《易经》千古之谜终于被解开

《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它是我国文明的源头,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至高无上。《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通过它可知过去,可知现在,更可知未来,真是奇哉怪也。《易经》区区五千多字,却包罗万象,整个世界都在其中。其深不可测,其奥妙无穷尽。自《易经》产生之后,多少人皓首穷经,首皓了,《易经》未穷。《易经》从产生到现在,还未有人真正懂。 《易经》为什么那么难呢?《易经》是古代卜官写的,与文王、周公无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易经》连帝、王、诸侯等用某一爻做某事,如帝乙用《泰》六五爻来嫁妹,作者都知道,一定是帝王身边的卜官才那么清楚。《易经》为什么写得那么隐晦呢?卜官为了世世代代垄断占卜,保住饭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使占卜之法秘不外传,所以写得晦涩难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占卜古法失传了,《易经》就成了千古之谜。我们看到的《易经》,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占断的结果,至于占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推理的过程,作者只字未提。所以,单凭《易经》提供的文字,是无法解开《易经》的,这就是许多人错解《易经》的原因。《易经》只是易学冰山之一角,在一角的下面,还隐藏着大量的易学知识。我们必须把隐藏的易学知识整理出来,找回上古占卜之法,才能解开《易经》千古之谜。 上古占卜之法到哪里找呢?我们还是回到故纸堆里找吧。《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尚书·洪范·九畴》记述了上古时代占卜的基本情况,虽然简略,但仍可窥一二。《尚书·洪范·九畴》说:“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

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又说:“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复杂的占卜,简单的记载,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占卜也是不甚了解。从上面我们得到两个有用信息,“曰克”是指五行的相克;“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意思是卦体强旺,逢子孙则吉。此处的“身”是指卦身、卦体,不是指人的身体。如《诗经·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卜龟占卦,卦体没有灾祸。此处的“子孙”是指卦的子孙,不是指人的子孙后代。何为子孙?我生者为子孙。如水生木,木是水的子孙;木生火,火是木的子孙;火生土,土是火的子孙;土生金,金是土的子孙;金生水,水是金的子孙。《尚书·洪范·九畴》记述的是大禹时代的事,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占卜的。阴阳五行的思想最迟在黄帝时已产生。黄帝姓轩辕,之所以被尊称为黄帝,是因为轩辕禀有土德的瑞征,土色黄,所以轩辕被称为黄帝。金德主义,木德主仁,水德主智,火德主礼,土德主信,所谓“五常”观念,在黄帝时已非常流行。所以在大禹时代,用阴阳五行占卜是完全可能的。 用五行进行占卜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五行和八卦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其方法是:八卦有八卦的五行,爻有爻的五行。如乾、兑居西北,五行属金;震、巽居东,五行属木;离卦在南方,五行属火;坎卦居北方,五行属水;艮、坤在中央兼西南,五行属土。这是卦的五行所属;每卦的爻,也分属不同的五行。乾卦初爻是子水,二爻是寅木,三爻是辰土,四爻是午火,五爻是申金,上爻是戌土。离卦初爻的五行是卯木,二爻是丑土,三爻是亥水,四爻是酉金,五爻是未土,上爻是巳火。这就是“纳甲”,把花甲纳入八卦中。这样,卦的五行和爻的五行就构成或生或克或比和的关系,克我的叫官鬼,如金克木,金是木的官鬼;我克的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耶利米”咔撸⒐ㄑЪ摇⒄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

狄德罗

狄德罗 百科名片 狄德罗 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著述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艺术成就 教育理论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

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家长,对子女总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希望他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时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于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在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子女身上,特别是当子女的状态与自己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子女服从,而没有考虑子女的想法和实际,轻易地教训子女:“你不对。”或者说:“你距离我们的目标太远。”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狄德罗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狄德罗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周敦颐在世仅57年,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248字,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夫之曾称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究其一生,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创理学一脉。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以承接韩愈的“道统说”为引,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革新活动。周敦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说明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学说的人,他打破了“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周敦颐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张栻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伟大贡献。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二)开湖湘新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的文化基础。关于其起源,许多人认为其源于周敦颐的濂溪学。清代大学问家王闿运曾作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就点明了湖湘文化与濂溪学的渊源关系。著名学者梁绍辉先生曾说:“湖湘之学源自濂溪,创于胡宏而盛于张栻,流于明清而接续近现代,形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跨时代人才群体。”周敦颐的思想对湖湘文化及湖湘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立诚成圣”思想。周敦颐认为,无论是做官,还是学道,都必须先立“诚”,要无私无欲。历史上的湖湘志士,不管政治立场如何,都

苏轼哲学思想

从苏轼的文学作品看他的哲学思想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所谓?诗必李杜,词必苏辛?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苏轼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学中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先概括地说苏轼的哲学可谓是?融通三教?,也就是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介绍苏子最先接触的儒教思想。 佛 苏轼接触和学习儒家思想主要是父母家教以及古代的各种圣贤书,他的儒教思想核心为?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慎思笃行?和?止于至善?。在他的思想里忠君就是爱国,这也是古代人的思想限制所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虽然也少有战事,但基本是和平的,所以他的诗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不多但是情感也是很强烈的,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表达苏子对灭亡西夏的雄心壮志。下面我们来说一说?以民为本?体现在那首诗中。看这首《山村五绝》他是怎样为民请命的: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是说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吃食领着孙子去城里交?夏税?和?秋税?,还要数次去请贷并偿还青苗钱,缴纳助役钱,结果劳作整年而手无分文,但是农民要在城里白白耗费半年的时间,唯一的收货就是跟着去的儿童学会了城里的口音。这首诗很明显是批评当时的青苗法和免疫法,自然成为?乌台诗案?的?重要证据?。这也直接的显示了苏轼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敢于进言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除了政治方面的表现,还有?纯文学?方面的,在写诗作文方面,他对自己的作品(办公公文除外)要求尽善尽美,他描写老农,文人,豪士和自己的生活都相当细致到位,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本质。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从肺腑出,出则肺腑愁?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仅要求自己的作品细致准确还要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最终的不就是传神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易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易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黄黎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易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周易?系辞下传》曰:“天下同归而殊塗,一致而百虑。”在易学发展史上,每一个时代的学者,都曾因应时代变化,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而《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本根的意义,也正是通过历代学者“殊塗”、“百虑”的阐释发挥才得以体现的。当代的易学研究也必然因应着新的时代特色。从当代易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治经传统的延续与现代思维的发挥 滥觞于先秦时期的易学,经二千余年之发展而蔚为大观,形成了易学研究的传统,积累了易学研究的规范,作为从事易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对易学的传统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例如,易本用以卜筮,于卜筮之树绽放绚丽的哲理之花,从卜筮之书演成伟大的哲学经典,是《周易》所具有的独特性。就卜筮而言,其法式已基本可以考定,若对此缺乏了解,那么,在相关研究的某些问题上,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再如,延续已久的诸多“易例”,是解读《周易》文本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历代易学家之学说的要点,不加以理解和运用,整理评价古人之说,就容易隔靴搔痒、无的放矢,所作出的努力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纵观当代易学研究中富有创获的优秀成果,都不难看出对古代经学传统方法及成果的继承。对传统的继承,仍然是当代易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当然,当代易学研究又绝非拘束于经学传统,同时也充满了立足于新时代的现代思维的发挥,从而使古老的易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思维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各种古代文献资料被重新审视,运用了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的事实、材料等进行历史地具体分析,以作为考察研究之坚实基础;其次,在准确把握易学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概念、方法展开分析研究,进行恰当归因和合理判断;再次,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努力探索和凸显古老的易学思想文化体系对于当今世界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笔者认为,“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相辅相成地进行,必然是当代易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董理旧说是“返本”,是追溯,是“照着说”;创新发挥是“开新”,是前行,是“接着说”。创新发挥,具有重大的意义,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肯定创新发挥之意义。董理旧说与创新发挥这两个方面,固然可以各自设定目标,可以分别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合则两美,离则俱伤,创发新的学说见解时,也离不开董理旧有之说。毕竟,当代易学研究仍然需要把握历史传承。 二、研究领域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 易学研究的主体,无疑是《周易》经、传之象数、义理所蕴涵的哲理思想,此即先师黄寿祺教授所指出的“易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见《论易学之门庭》)。就易学中象数、义理这两大要素的来看,虽然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根本的旨趣,仍然统一于哲理思想。当代易学研究仍然是以哲理思想的探析、阐述、发挥为主流。在易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学者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现代哲学的观念来探究、整合相关问题,或弘扬乾坤大义,或阐解精微意涵,出现了针对易学与先秦文化、两汉易学思想、易学与宋明理学、清代易学思想、易学与道教佛教等专题进行研究,乃至于纵贯性地进行中国易学哲学史研究的丰富的学术成果。此外,对于古代哲学家易学思想的研究,也成果颇丰。这是易学研究在主要领域中获得纵向深入的体现。与此同时,易学研究领域的横向拓展,也正持续地进行着。由于易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尊崇地位及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因而“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总目提要?易类叙》)这一特色体现在当代易学研究中,就是以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医学、伦理、管理、宗教、美学、文艺、术数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与易学相结合,从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6月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 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 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 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 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 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 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 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 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 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 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 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 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 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 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 是假象的观点。 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 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 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 渠易说·乾卦》)。

论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论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从来都是一个高频词。因为,它代表着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是众所公认的。而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当然少不了儒家经典的研究。毕竟,儒家经典也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 在稍浅地了解过儒家经典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真正研究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了。 首先是横向主线: 一、伦理学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二、政治学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三、历史学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四、经济学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五、科学观 儒家不重视分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子曰: “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通过分析法国资本主义革命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狄德罗的自然神论思想,结合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神学观点,以阐明狄德罗朴素的自然神论的哲学理论和观点。为宣传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狄德罗;自然神论;哲学思想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上帝创造万物的言论被彻底怀疑,教会和传教士给人们灌输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言说不再是亘古不变的了,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这一专门研究神学体系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社会不断发展,神学体系受到冲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着意抨击封建制度和作为这种制度帮凶的僧侣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上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其哲学体系囊括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及科学哲学等方面。自然神论思想在狄德罗的哲学体系中影响深远。 一、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有如下特点: 1.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 2.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 3.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上帝存在的根据 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录》所认为的自然神论 《哲学思想录》系狄德罗写于1746年,早于他担任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总编辑的时间(1751—1772)。故而这篇文章反映了狄德罗早年的自然神论的思想,他的自然神论思想既肯定了神的存在,又反对教会所宣传的神作为一种存在又不存在的客观实在干涉和影响着万物的生存与发展。 《哲学思想录》的自然神论观点 “自然不说谎,承认神的存在,不过是我们的偏见”。狄德罗认为。字宙的运行必然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却与神的安排、神性的参与毫无关系,纯粹是建立在物质的原始本性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神的存在只是造物时期的事情,在地球上有生命伊始,生生不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上帝便退出,不再参与下一环节的过程。在狄德罗的自然神论中,他认为基督教宣扬的神存在于万民之间,只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欺骗。 狄德罗用一个反证指出了他的观点:“是谁把这些痛哭流涕的死尸都关在这些牢狱中的呢? 是谁罚他们受这些苦的呢?是他们触犯了的上帝?.”说明上帝是一个威严、高高在上而看不到人间冷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残忍而不关心世问疾苦的神。然而上帝却是“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然而“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竟会欢喜把自己浸在眼泪里!这些恐怖不会伤害他的仁慈吗?”由此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被宗教用来愚民的工具,是凌驾在人民头上的无形的法度。因此,“不应该把上帝想象得太好,也不应该把他想象得太坏。”在封建主义的中世纪的欧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以《东坡易传》为例 付俊龙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 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本于易学的普遍原理,追求天与人的整体和谐。这是由易学传统世代相传承长期凝聚而成的理想,并且由易学传统朝外横向辐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理想。苏轼对易学的理解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及时代的特殊感受纳入此理想中,使之充实丰满,有血有肉,成为自己毕生真诚追求的对象,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原动力。这成为我们理解苏轼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点。 关键词:苏轼;易学;东坡易传;卦辞 Su Shi Thought - To "Dongpo Yi Chu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Su Shi's cultural values and ideals of this was to 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e pursuit of days with people's overall harmony. This is easy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cohesion formed the ideal long-term commitment, and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outwards from the horizontal radiation,as the Chinese people in various areas of spiritual ideals. Su Shi's right to learn in understanding his unique personality, with his own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time into this ideal of a special feeling to make it enriched plump, flesh and blood become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the object in good faith, an everlasting spirit of the driving force.This became our understanding of Su Shi's philosophy of a point. Key words: Su Shi ;Yi Chuan learn Dongpo ;Hexagram ;Statement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久远的博大中,正因为一些卓越的文人,才使这渊远的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便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文化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尤以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 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苏轼便是这一文化特征最集中的代表。 他的人格是复杂的,儒家、道家、佛家杂取而互用,所以单凭一方面的理解很难客观评价苏轼一生的行迹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苏轼是杂家,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从苏轼后期(从贬官黄州到去世)的著作,《易》、《书》、《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始终在占主导地位。苏轼

现代易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代易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周易》素有“五经之首”、“大道之原”之称。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易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学问,自春秋孔子儒家治《易》始,经过历代不同学人的诠释和阐发,至今已积淀成为凝重深沉、气势恢弘而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易文化。审视当今易学发展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多元化、哲理化、国际化三个明显的特点。 多元化,是指由不同的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周易》进行探讨,形成一些以易学为纽带的交叉学科的理论,使易学界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交叉研究的新局面。易学研究多元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大陆学者的思维异常活跃,学者们很快把目光转向经济与文化,兴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而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周易》和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易学所蕴涵的丰富智慧在这场“文化热”中重新浮现,成为众多从事不同专业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形成了见仁见智的多元化的易学研究局面。 哲理化,是指用哲学的概念、思维探讨和整合易学问题。现代易学虽然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局面,但从其主流看,则偏重于哲理化的研究。易学哲理化研究是现代易学的重要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一大批学者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用这种新观点和新方法研究《周易》,将易学研究从传统的经学研究中解脱出来,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易学的观点。

自此以后,哲理化一直是易学研究的主流。哲理化研究成为现代主流还取决于《周易》博大精深的内涵。众所周知,《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但由于孔子儒家的解说和阐发,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使《周易》这部书具有了比卜筮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哲学内涵。《易传》成书标志着《周易》已经成为儒家哲学典籍。汉代独尊儒术,《周易》因孔子整理和解说被尊奉为五经之首,确立了其官学地位。至此以后,它作为哲学典籍在中国思想界统治几千年,其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民俗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周易》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符号体系、对称图式、整体性原则、中庸方法等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文化建构、人格塑造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周易》精华在于其哲学,易学哲理化是易学昌盛和哲学繁荣的标志。 国际化,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日,《周易》和易学不再是中国或东南亚独有的文化,而是发展成为超越狭隘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世界文化珍贵遗产。自17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周易》以它那独到的符号语言和东方人那种特有的神秘智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立足于不同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周易》这一古老中国文化加以探索,使今日之易学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财富。 这三个特征反映了当代易学研究是宏观的、整体的。具体地说,当今易学从主流看,多元化不是西方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的研究,而更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泰州学派的兴起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王艮和泰州学派 王艮(1483—1541),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他创建的泰州学派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他灶籍出身,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著有《王心斋先生全集》。三十八岁时造访王阳明,听讲“致良知”,认为是“倡明绝学”,遂拜为师。早在师事王阳明之前,王艮就以“某谈格物”而自命与“王公论良知”不同。到晚年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他的格物论被称之为“淮南格物”。王艮基于“天地万物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浑沌一元”的一元论出发,提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答问补遗》)的命题。他解释说,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所谓格物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本与末之间的关系。王艮一反理学倡导的“格物穷理”和王学的“格物”、“格心”以求达到对封建道德伦理纲常的格求而“存天理,去人欲”,而是把“格物”落到了由端正自身出发的对于天下国家“正”的实处。由此出发,他提出“修身立本”、“反己自修”、“正己物正”等强调完善自我的观点,显示出他的“格物”说与传统格物说的不同。由此,王艮进而提出“尊身”、爱身和保身的观点,主张人己平等和爱人思想。王艮的“安身”,除了物质条件的安,还要求人格道德上的“尊身”。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自尊,才是至善。”(《答问补遗》)他把“身”等同于“道”,从身、道统一出发,提倡尊身立本,把“尊身”与他所倡导的“百姓日用之学”的“道”相结合,并给予了辩证的说明。为了“尊道”,还必须爱身和根据客观的险恶条件做到“明哲保身”、“爱身如宝”。尽管王艮的格物说不符合阶级社会的现实,且还保存了大量封建伦理思想,如推崇孝道等,但他的“尊身立本”思想,却展示了他重视人身,提倡平等、爱人等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特点的新的思想观点。 此外,王艮的《乐学歌》将乐与学联系在一起,也是他的一个创造。他认为,人心本体就是自然,自然之乐是生机畅通的表现;而学是为了发展人心本体的自然之乐,故“百姓日用即是学”。学的方法是简捷明了、不费力气而无边快乐。故而他反对烦琐的读经解经,提倡到百姓日用中去学,这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之言。他重视讲学,说:“经世之学,莫先于讲学以兴起人才者”(《语录》)。他的讲学对象主要是下层百姓、士农工商,后又发展到中上层知识分子。他以“百姓日用之学”取代正宗儒学,提倡“人人共同共明之学”①①王一庵:《会语正集》。,以达到“人人君子”,故而讲学遵循“有教无类”,颇有发展平民教育的趋向。 王艮和他创建的泰州学派,以其“百姓日用之道”和“淮南格物”说的独具新意的早期启蒙色彩和“异端”旗帜,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被李贽称之为“真英雄”的王艮,他所创建的富有平民色彩的理论,虽不能摧垮专制的封建统治,亦无力冲决封建伦理纲常的藩篱,但是他的闪烁着启蒙色彩的理论,他以“万世师”自命的“狂者”风格和鼓动家、传道者的热忱,以及从事平民教育、传道讲学而终身不入仕途的“气骨”,却深得下层百姓的拥护,而且成为泰州学派的思想传统:徐樾“解官善道”而后死在战场,颜钧不入仕途、终生讲学而又遭诬陷,罗汝芳一生遭排斥,何心隐“以布衣倡道”而惨遭杀害。正如《明儒学案》所说,泰州学派“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钧)、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可见,对封建统治的叛逆精神以及独具的早期启蒙思想色彩,正是泰州学派的根本特征。泰州学派的这一思想特征,对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①。 泰州后学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字夫山,江西吉州永丰人。他曾得省试第一名,因随颜钧学“心斋立本之旨”而不参与科举考试。他怀着建立一个家家富足、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以家族

周敦颐《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文言字词的识记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手法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接受正直不屈精神的陶冶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材、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看着PPT上的这个卡通人物,她呀,是刚刚热播完的一部古装偶像剧中的人物,想必很多同学都知道其扮演的角色吧?谁愿意起来告诉老师?(抽生答)是的,她就是那位仙萌可爱的小师妹芙蕖。电视剧里的“芙蕖”是一个人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是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水生植物的别称,猜猜看?(学生思考)答案是——莲花。(给出莲花的百科简介及曹植《洛神赋》里用它来形容美貌无比的甄宓的句子。) 再请大家看看各种颜色的莲花。(播放相应的图片) 今天一起学习《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周敦颐的《爱莲说》。翻到课本。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齐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板书题目、作者) 2、生字词的识记 蕃fán 淤yū濯 zhuó蔓màn

亵xia噫 yī鲜xiǎn有闻 注意:“噫”是文言叹词,表感慨、悲痛、叹息。(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鲜:很少。 (齐读字词,每个两遍,要求学生于原文中做好相应的标注。) 3、再次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三、翻译课文,联系课下注释,抓住重点字词 蕃濯蔓亵玩焉予噫鲜之 (每翻译一段,全班朗读该段一遍) 四、深入研读,共同探究 1、概括全文大意 2、题目名“爱莲说”,为何花笔墨提及菊与牡丹?(衬托:正(菊)、反(牡丹),做好板书) 3、全篇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课文里提到的莲特征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 (201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1Vol.29 (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牛 秋 实* (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徐建芳《苏轼与〈周易〉阴阳观》[1]注意到了苏轼作为易学研究者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周易〉谦德对苏轼的影响》[2]注意到了易学对苏轼道德践履以及诗学创作的关系,但是都失之于浅陋,笔者认为,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蕴藏,传统的易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对其文学观念的影响,只有了解了苏轼居儋州时的易学思想,才能理解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由经典著作中获得的学问对他的诗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为文之中存在着苏轼的一种对“道”的深刻理解。 一、苏轼居儋州的易学及其哲学观 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当他流放儋州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易学的研究之中。当时岭海地区文化落后,书籍稀缺。东坡在儋州时最大的痛苦不是缺少食物,而是无书可读。情急之下,他的儿子苏过便动手抄书。后来幸亏友人郑嘉会从惠州寄来一批书籍,东坡大喜过望,父子两人一齐动手,把书籍整理上架,从此与这些得来不易的图书朝夕相对。有了书籍,东坡便动手续写《易传》[3]177-178。在此穷困厄运频遭打击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苏氏易传》完成之后,苏轼在一封信中提到他注释《易经》的寓意:“就使无取,亦足见其穷不忘‘道’,老而能学也。”[4]宋儒的研究经典,“至于经文的训诂,虽委曲求全地保存古说,但宋儒不但轻视古训诂,而且就是经文也怀疑。例如欧阳修的疑《系辞传》,修及苏轼兄弟的毁《周礼》,指摘《尚书》的缺点,晁说之的斥《诗序》,司马光、李觏的难《孟子》。宋人虽是对于古传说,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以定是非曲直的。在千载后欲把千载前的事从证据或道理上去论证的,虽是哲学的,却不是历史的。两汉人全然避掉活动头脑去推论,在这点虽是谨厚,然也是误解自明。故宋儒的方法,全然是不可舍的,因为经学归纳、演绎两方都成必要”[5]225。可见苏轼都对易经的研究总是带有自己的创获。苏轼认可并采纳了老师欧阳修的观点并写道:“《易》者,圣人 * 收稿日期:2013-03-26  作者简介:牛秋实(1968—),男,河南洛阳人,历史学博士,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