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08.11.25

一、学校组织概述

学校自其诞生起,即是一种组织化了的社会单位。所谓组织,是指有意识的组织起来以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它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起来的。这种社群有领导、有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工作制度,有明确的目标,故称为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各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根据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分为三类:生产组织(如各种企业和服务型单位)、整合组织(法院等)和政治组织。而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A.W.Etzioni)则根据权威的类型或组织的支配手段,把组织分为三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等人则根据受益者的类型将组织分为:互利组织、盈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四类。学校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但随着学校与广泛的社会系统之间逾益密切,很难将它归属上述任何一种类型。实际上,学校组织兼具上述组织类型中的不同特性。[1]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1.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性质界定为: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

规范性学校对于师生而言,是一种规范性组织。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数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对于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习规范、行为规范。

权威性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学校是极典型地以某种变相权威主义(教育人的部门)组织起来的。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以“文化专断”为内容,并以“教育的权威”或“知识的殿堂”为表现形式。

强制性学校组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体现为一定的强制性。这种“一定的强制性”区别于法律的严格强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学校组织的强制性最接近法律强制的方面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该阶段的学生强制纳入学校组织中;(2)学校组织是通过特有的奖励制度而对学生进行有限范围的强制;(3)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为维持自身权威的工作,尤其是“惩罚”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制约。

2.根据学校组织运作的过程,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被分为:服务性、生产性、整合性,此外学校还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聚焦点。

服务性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的生活水准主要由物质产品的数量决定,而信息社会关心的是生活质量,它由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水准决定。因此,学校作为一种服务性组织的作用将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这并非意味着学校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实际上,学校作为一种生产组织,一方面是通过培养“人力产品”(即具有文化知识、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成员所创造的“知识产品”(如科技创造、发明,社会

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等),而间接体现其经济及社会效益。

整合性学校不是通过法律强制的手段(如宪法)来实现整合,而是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以社会文化,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道德等为内容,使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等的儿童,都能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

社会关系的聚焦点学校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汇合点。学校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机构,是社会影响经过的渠道,是家长教育期望的实现机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培育机构等。学校社会关系的中心是师生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群体有他各自的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及对其团体成员的习惯性态度,而在每个群体内部又因社会阶层、地位、性格、知趣等而划分为不同的小集团。[2]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学校组织的结构是指学校成员的构成情况、内部群体的结构、内部事务、权利与地位的分配及其联系方式等。教育社会学着重研究学校组织结构的社会学特征,从而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1. 学校是一个异质结构

一是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组成实际上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一个是文化和知识的学习者,他们的社会地位、行为方式、角色特征、价值观念等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二是体现在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目的的差异、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差异、学校理想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方面。还由于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差别,所依据的规范不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3]。

2. 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具有权威性。这就使得权威的来源多样化。一般而言,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教师权威主要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校行政领导。在不同年龄的学生那里,这三类权威形象是不同的。这种多权威结构一般会导致下述现象:一是易使班级成为一个现对“封闭的群体”,二是很难出现师生所公认的权威人物,此外还易导致学校难形成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社会组织。

3. 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

学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现代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权系列:校长---分管处长(或主任)---年级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职权系列(学生会组织等)[4]。

(三)学校组织的功能

传统的学校组织侧重于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功能,这种学校组织的单一的、局部的封闭式的功能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组织的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学校组织的“多元功能”观,这种观点认为学校组织功能涉及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面是指从微观到宏观的个人、社区、社会等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学校组织的功能在类型上又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教育五种。概括起来就是学校组织的“三层面五种类”功能[5]。

二、组织理论介绍及其在学校组织中的应用

(一)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生产所需要,一些古典理论家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美国工业工程师德里克·泰罗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思考了社会生产管理问题,并构筑了现代组织乃“科层制”这一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和生产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他们强调要以一般科学的原则重新安排科层结构和组织控制过程,强调促成合理、有序、守纪的行为,从而使明确规定好的目标有可能达成。

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要点:(1)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2)设置职务序列,分工明确,分权管理。(3)在等级制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构。(4)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5)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6)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和合理的保障。(7)重视专家权威。(8)假定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一致。

科层制理论实际上是在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它建立在一系列对组织、劳动及人性所做的假设上。这一理论一经产生,便对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很快便越出工业界的领域,而影响到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部门的管理实践中。

2.社会系统理论

在科层制理论十分风行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开始了一项著名研究,这项研究改变了组织理论发展的进程,导致社会系统理论的产生。梅奥等人的研究最重要之处,是发现了组织内部所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确立了满足工人及其团体的社会、心理需要的重要性。由此,一种被称为人际关系说的管理思想开始在美国的公共事业、商业和教育部门的组织活动中风行。这种观点强调:最令人满意的组织将是最有效率的组织。

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鲁曼等,在巴纳德看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而如果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问题。

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1)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2)各个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和发展。(3)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限,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着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了组织生存于社会环境中,并指出了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组织、权力分散于各子系统中、沟通渠道的多元化等事实,这为研究学校组织的“黑箱”提供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工具。实际上,学校的现实既有科层制理论所强调的现象,更有社会系统理论所指出的方面。

3.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其代表人物如英国社会学家伍德沃德(J.Woodward)(1965)、伯恩斯(T.Burns)(1961)、美国社会学家劳伦斯(https://www.doczj.com/doc/5d18975362.html,wrence)等人(1967)。这一理论视组织为一种开放系统,强调对变化着的组织环境的研究。

其基本观点是:(1)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故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2)组织的总目标要受到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3)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4)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5)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权变理论的出现对学校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尽管学校是一个相对正式的组织,但是学校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环境需求的变化,需要处理各种突发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序的事件,因而这一理论是适合学校组织系统的情境的[6]。

(二)组织理论在学校组织中的应用

1.学校是工厂

尽管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它在当代教育组织管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埃尔伍德·P·克伯利(Ellwood·P·Cubberley)把学校描绘成一所将原料制成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工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

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7]。作为教育科层组织的学校,人们往往着眼于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理性的看待学校教育过程,以提高学校组织的效能,大批量地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通过分级分类的筛选,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上。

2.学校是集合体

与古典组织理论观点相反,社会系统理论则把学校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或社会-政治系统。在这样一个社会集合体中,人们分享权力,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学校组织,从形式上看是由一个人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转,但实际上,学校组织成员对学校的经营也具有相当大的支配权,因为他们自视是专业人员,需要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一理论影响了学校组织的管理实践,人们发现,学校组织不是铁板一块的权力结构,而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体和团体的集合体。如果学校管理人员把学校当做一个联盟或集合体,那么他的任务就在于谋求把各种利益集团联结成网,并以半协调的方式去达成学校组织某种程度的稳定或发展。

3.学校是松散结合的系统,是“垃圾箱”,是有组织的无政府主义。

从学校组织的结构和技术、组织问题的解决以及管理人员的行为三个维度来看,权变理论对学校组织做了三个假设:

(1)所有的教育组织都是松散结合的系统。一个学校的不同部门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和分界线,这些部门尽管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彼此间的依存关系不但很少而且很弱,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允许一个教育组织在同一时刻针对不同的问题,从若干不同方面作出相应反应。

(2)学校是有组织的无政府主义。科恩(Cohen)、马奇和奥尔森(John P.Olson)认为,教育组织具有三个特殊性质,显示了学校组织的无序状态(或称“垃圾箱模型”)。第一,教育目标是不明确的,且经常变化,纵然可能有一个统揽全局的目标(如“教育儿童”),但它使人如坠五里雾中,让人莫衷一是。第二,行动的计划和技术对参与者甚至是不明确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说明了学校组织的这一特性。第三,组织无序状态的主要特征是人员的流动参与性。参与者在特定问题上所愿花费的时间、投入的程度各不相同,作为自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一方面要遵循某些契约,但另一方面,针对具体问题,他们又有决定该怎样做和做多少的某种自由。

(3)管理人员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特征是:以不松懈的步骤开展大量的工作;管理活动具有多样化、琐碎和短促的特征;管理者把当前的、具体的问题放在优先地位;管理者处于组织的联系网络之间;管理者只能控制他他们自身的事物。

这一理论并没有给出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但它确实提醒了学校管理人员,应对情境中即将到来的偶然事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8]

三、学校文化

(一)定义

关于文化的确切表述,学术界已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有人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大约有200多种。几乎成了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那类概念。[9]人们在对文化的共有要素的认识方面似乎已经有了统一的意见,这就是人们普遍认同: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一种人类生存、

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活动方式,不仅指文学、艺术、音乐等,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信仰、观念和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习得的和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10]。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 Waller), 早在1932 年《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e Teaching)一书中就曾使用“学校文化”一词, 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皮特森(Kent D. Peterson)

教授关于学校文化的阐述在西方,乃至整个学术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 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 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

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 一起解决问题, 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11]

广义上,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主要群体,以别于其他社群,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

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各个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群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12]。

(二)学校文化的结构

1.学校精神文化

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

2.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或条例,包括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

3.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的折射。

4.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13]

(二)学校文化的特点

1.先导性

学校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人才荟萃的地方。学校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学校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以及宇宙空间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变化,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天下事事事事关心”。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学校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所创造的思想、理论以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等对整个社会包括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和超前性。

2.教育性

教育性指学校文化中对教育价值的重视,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学校的物质环境, 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物、教室里课桌的摆放以及名人明言、格言警

句等无不散发出教育的气息,使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不可避免的接受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对全体成员都有规训、教育的作用。如良好校风校纪对学生不当的行为具有纠偏的作用,使不当的行为走向“正轨”,从而体现其教育意义。再如,我们说教师要为人师表,就是说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教育的意义。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及辅导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课下和学生的谈话或解答学生的疑惑,均应重视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3.整体性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整体概括和综合。这种综合性要求文化被每一个教职工在心理上认同,并能为组织成员共同享受。学校文化一旦形成, 其包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的精神因素,会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和氛围弥漫于整个学校之中,渗透到学校所有成员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并以此自觉规范言行。如果学校组织文化形成时间长,影响力大,有时还会弥漫渗透到与学校系密切的公众中去。

4.独特性

学校文化的独特性首先表现为从整体上来看它与其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等等,都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较少具有的。

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它内部构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学校文化的是由一所所学校的具体文化所构成的,这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同一领域甚至是只有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学校文化正是由一个个富于特色的学校所具有的富于特色的文化汇聚而成的。[14]

四、我国学校文化存在的几个问题

1.弱势文化占主导

弱势文化是指一个学校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学校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特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导致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超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学校的办学活动基本上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踏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教育界对学校文化的接受也就刚刚开始。大多数学校没有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如何去建构自己的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了。大多数学校在谈到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时候,都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的口号,千篇一律。既没有特色, 也更不能起到激励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价值取向的作用。学校员工的行为受目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很深。比如目前社会文化中:“浮躁、小富即安、摈弃传统品质、讲关系、不按照规定办事”等文化现象就在一个学校里占有主导地位。

2.重情的文化

中国人重情义,这是多少年来的优良传统。中国人人情味比西方人重,这也是许多与国外接触的中国人感觉最深的一个方面。将人情加入到学校管理中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学校的特征。许多学校一方面由于制度定的不完整,不系统,使得考核结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即使学校很多制定的很系统的制度也没有依照去执行。应该说,将感情适当地融入管理中,会给员工带来正面的激励作用。尤其是我们将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化,则更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

用。但是,如果单纯由于感情的因素,就破坏了制度的执行,则只能给学校的正常运作带来负面影响。[15]

3.学生的反学校文化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统的学校教育文化及其精神的反叛、挑战以及抵抗。具体表现为挑战学校权威、违反校规、侮辱师长、校园暴力等失范和越轨行为,以及迟到、旷课、考试作弊、课桌文化、酗酒、打架、赌博、偷窃等。除此之外,青少年一代还通过歌曲、童谣、小说等其他较为间接地表达方式对学校教育及其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校制度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调侃、戏谑和批判,以此表达他们“反学校文化”的情绪。[16]

五、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一)学校文化对学校组织的作用

学校文化通过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和赋予其行动一定的意义而对学校组织的长期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1.目标导向

一个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使学校成员知道自己的期望,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楚。学校文化强调通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成员的心理,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自觉自愿的把组织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使个人与组织目标尽量统一起来。

2.约束与规训

学校的制度(成文的规章制度) 对学校组织成员约束具有“刚性”,是一种硬约束。而学校文化是通过在学校组织中培养出与制度硬约束相协调、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来实现其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功能,在这种环境下组织成员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使其符合组织的行为准则。这种软约束与硬约束相比较而言, 具有更为持久、有效、稳固的力量。

3.凝聚作用

学校文化凝聚了学校组织成员的理想、期望、要求,满足了成员共同的合理正当要求,因此,它能在学校组织内部产生强烈的凝聚力量和激励力量,使个体对组织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学校文化愈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容和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就愈大。

4.激励作用

学校文化能使学校成员明白学校的整体目标,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结合起来,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目标明确了,任务清晰了,这本身对学校成员就具有激励作用。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创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全校师生员工产生为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动机,有了这样的动机也就有了工作的动力。从而整个学校都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最终促使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17]

(二)学校组织对学校文化的影响

1.学校文化依存学校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必须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组织内形成。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不同组织的文化特性。学校组织不是个全然封闭的环境,它往往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根据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要求,来制定子自己的活动目标和发展战略。因此,学校文化的发展也必须依据现时代的要求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任何有悖于时代要求的学校文化都是难以立足和发展的。

2.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组织成员为文化主体的。任何文化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文化主体、创造文化的手段以及一定的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文化主体是其中的首要条件。学校组织成员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他们都是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他们通过交往互动的方式,以各自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活动影响学校文化的发展。[18]

3.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组织为载体的。离开了这一载体,学校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学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学校组织基础上的,学校组织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相应地,学校文化也会随之改变。

4.学校组织为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有其必要的制度、规范,通过规范组织成员的言行举止和整个组织的活动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4][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庄西真,杜立云。学校组织及其功能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3)

[7]马克·汉森著.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黄志成,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睦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1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15]特古斯.学校文化:问题与思考[J].前沿,2008(3)

[16]周晓燕.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教育学报,2006(4)

[17]李战英.学校组织文化探析[J].教育研究,2005(2)

[18]张来.普通学校管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树立“大安全”管理理念 构造校园安全文化

树立“大安全”管理理念构造校园安全文化 学校创建平安校园纪实 加强全面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提出了“大安全”的管理思想,即:全面梳理影响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的所有因素,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模式,将消防安全、饮食安全、教学实习安全、治安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集会安全、心理安全、校园暴力预防、校园设施安全、流行病防治、自然灾害预防等全部纳入安全工作的管理范围,形成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人身、设备、财产安全事故,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大安全”管理理念的主要实施措施 消防安全方面,贯彻《江苏省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标准》,科学测算、配备齐全消防设施,并定期检查,始终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实施目视管理,每个教室配备班级疏散图,每个楼层配备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灯、安全标识及“上下楼梯,请靠右走,既是礼仪体现,更是安全需要”等温馨提示标识;对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等进行严格规范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消防技能;制定详细、明晰的“火灾事件应急预案”,每年模拟火灾事故发生进行消防疏散演习。 饮食安全方面,建立涵盖食堂所有区域、加工器具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在内的《食堂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并长期贯彻执行;设专人每日进行17个项目的饮食安全卫生检查;进行食堂配菜营养分析、食品搭配禁忌分析,避免食源性食物中毒;饮食加工实施从“食品原材料检疫检验—粗加工检验—精加工检验—主副食检查—食品留样”全过程的检验控制。 教学安全方面,严格执行《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对全校的每个专业制定《安全文明操作规范》、对每台设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并根据专业变化、新进设备情况进行及时增添和修订;学生每学期进入实习车间都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和深化教育,使其逐步养成职业安全习惯;每节实习课实习指导教师详细编写相关安全操作教案,并不间断进行安全巡查,达到课课必讲安全、事事必讲安全、处处必讲安全;针对教学实习的学生,制定并严格执行《学生教学实习管理规定》,细化各部门安全工作流程、事故处理流程和安全管理责任,使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创新教学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由学生自己分析身边的安全隐患,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写出自己看到、听到的安全事故,进行学生自我安全教育。 治安安全方面,校园内配备系统的治安技防设施(红外报警器、监控摄像机、越界报警器、电子巡更器等),并每天检查其工作状态,保证100%的完好率;加强治安巡查的频次和力度,特别是早操、午餐时的治安真空时段的巡查,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学校警卫人员全天候立岗值勤,既展示校警的精神风貌,又起到震慑作用;赋予值周学生公寓管理和车棚管理新的工作内容,全天候值守,对非正常期间进出公寓、车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登记检查;在洗手池、餐厅、公寓等容易遗忘物品的场所设置“请勿遗忘您的贵重物品”等财物安全提醒标识;学生乘坐校车上下车时,车长提醒同学不要遗忘随身物品。同时,车长在同学全部下车后,仔细检查座位、地面、行李架是否有遗失物品。 网络安全方面,加强校园网络维护,设立管理员账户,限制自装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购买正版的计算机杀毒软件、操作系统软件、办公系统软件,防止网络黑客攻击;进行学生上网安全教育、建立家长联系卡、加强住宿学生管理,防止学生迷恋网吧,避免黄赌毒网站的侵害。 交通安全方面,签订《校车安全运营协议》,明确校车驾驶员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其的安全教育;定期进行校车安全检查,保证校车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建立《校车管理制度》,明确两个校区的督导人员、警卫人员、学生会干部、车长在“上车点名—途中运行—下车随

(完整版)《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06章组织文化

第六章组织文化 一、教学要点 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五要素。 3、麦金瑟的7S的基本内容。 4、系统论观点的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表现形态和构成要素的基本内容。 5、组织文化的功能。 6、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7、关键名词:组织文化、麦金瑟7S结构、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_____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化的精神。 3.文化具有如下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总和。 5.组织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 6.组织文化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 7.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构成组织文化的要素有五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麦金瑟-7S结构中的七种文化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有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从最能表现组织文化特征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组织价值观具有___________性、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14.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6.对组织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组织文化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8.作为组织灵魂的组织精神,一般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9.选择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 (二)选择题 1.关于组织文化,正确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变化较慢,一旦形成便日趋加强; B.变化较快,随时补充新的内容 C.变化较慢,但每年都会抛弃一些过时的内容 D.变化较快,特别企业管理人员变更时 2.下列关于组织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组织文化A校学校管理论文

普通小学学校组织文化研究 【摘要】学校组织文化是能让我们把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区别开来,并影响着学校中人们行为的背后力量。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管理的引导力量,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价值观与基本假设的认知、内化过程,是学校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考虑到组织文化概念的抽象性,本文以个案的形式,通过事实途径来研究学校组织文化的实质,并对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进行思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A校组织文化进行了分析,从教师和管理者两个纬度,分析组织文化在教师 群体之间、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影响组织文化效用的管理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A校的实际,从学校精神的提炼、组织结构扁平化、非正式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建议。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A校组织文化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呈现了A校组织文化状态,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影响A校组织文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分析了影响A校组织文化的良性因素以及A校组织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改善A校组织文化的对策与建议,主要针对A校组织文化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更多还原 【Abstract】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the hidden power to distinct schools from one another, can influent the behaviors of school personnel. It is also the leading power

of school management, whose purpose is to solve problems. The procedure of forming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a procedure to recognize the school value and basic hypothesis, and also a procedure of forming a standard of school behaviors. Because of the abstract of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ess... 更多还原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A校;学校管理; 【Key words】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school;The school management; 【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目录 中文摘要7-8 ABSTRACT 8 绪论9-15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9-10 (一)研究背景9-10 (二)研究问题10 二、相关文献与研究方法10-15 (一)相关文献10-12 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校園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如何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是县域中小学的重要课题。甘肃省会宁县立足本县教育实际,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从四个行动层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具有县域特色、可供推广和借鉴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 一、主旨:校园文化发展演进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校园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提出,将其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1]。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文化在国内大学校园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进入21世纪,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xx年又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校园文化建设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二、背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育人先育德,育德靠文化。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要使学生的发展趋于“真、善、美”的目标,最恰当的方法莫过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诗意、智慧、友爱和快乐的校园文化环境[2]。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文化育人”作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并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校园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2.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会宁县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会宁县是一个地处大西北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艰苦的环境中却走出了一条“薄弱经济办大教育”的成功之路,孕育出“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就。但会宁教育也面临四大困境:一是教育教学仍然聚焦于智育的思维怪圈;二是教育质量提升存在瓶颈,难有新的突破;三是校园文化的传承、发展存在断裂现象;四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亟需新的发展举措。对此,会宁县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思路。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要实现学校内涵

试论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4-15-2-040480A 试题(Test) 课程名称(Subject):管理心理学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专业必修考试形式(Test type) : 论文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2级人力资源专业; 要求: 一、论文题目 1、试论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2、浅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3、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4、浅析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5、浅谈员工的心理健康 6、员工心理援助浅析 7、浅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 8、情绪管理对企业员工工作的影响分析 9、试论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10、员工工作满意度与职业价值观关系研究 二、写作要求 1、以上10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内容不得超出此范围。 2、文章不少于3000字,亦不宜超出5000字。 3、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内容充实 4、写作须由本人独立完成,可以参考来自于网络、书籍或学术论文的相关资料,但不得 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 5、论文须采用A4纸打印;标题字体为四号字,正文字体为小四;使用学院规定的统一封 皮装订。 三、提交时间 2015年6月29日-2015年 7月5日 四、评分标准 优:

1、论文内容新颖,有创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2、论文内容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3、论文要求打印,排版合理,符合字数要求。 4、按规定格式设计论文封面。 良: 1、论文有自己观点,在论文中能够合理论述,但缺少创新,不能标新立异。 2、论文内容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3、论文为打印形式,排版符合要求,字数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中: 1、论文有自己观点,在论文中能够合理论述,但缺少创新,不能标新立异。 2、论文内容基本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的大部分内容。 3、论文为打印形式,排版符合要求,字数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及格: 1、论文题目符合论文要求,论据基本能为论文服务。 2、论文内容基本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内容。 3、排版基本符合要求,字数基本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不及格: 1、论据模糊或有大篇幅抄袭的论文。 2、论文内容不齐全。 3、字数不符合要求。 4、排版不规范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呼伦贝尔副教授杜国民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 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 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 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 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 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 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 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的社会发展上,学校文化会加速学生的成熟步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等。 二、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几个维度 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判断评价,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发现其文化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系统及功能。本文主要从学校组织的文化类型、组织氛围、组 织行为、发展层次等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维度研究。在文化类型上,学校文化有着一般组织理论所不能 刻画的个性特征。斯坦霍夫和欧文斯(Steihoff,C.R.& Owens.R.G.)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机器文化(machine culture)、表演文化(cabaret culture)、恐怖场所文化(little shop of horros cuture),分别隐喻了相互关爱、友善合作的,学校作为完成任务 机器的,学校是表演舞台的和受专制强力控制的,冷漠冲突的几种学校文化形态,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根”。汉迪( Charles Handy)提出学校组织文化存在四种理想模式:权力 文化模式( Power culture)、角色文化模式( Role culture)、任务文化模式(Task culture)和人的文化模式( People culture)。他用四位希腊神话人物(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和狄俄尼索斯) 来分别作为上述四种文化模式的象征,对崇拜“英雄”的组织、工具理性特色明显的组织、 注重集体合作精神的组织和彰显人的地位尊严的组织进行了文化描述,但其四种文化模式更像组织或管理模式,理想化特征较为明显。此后,舒尔·多普森和伊安·莫克内进一步提出 大学的四种组织文化模式:学院模式(Collegial Model)、官僚化模式(Bureaucracy Model)、团队模式(Corporation Model)和企业模式(Enterprise Model)。学院模式代表了一种学者治校、教授治教的围绕学术权威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权力文化色彩的、部门连接相对松散的组织运行 模式,不足之处在于极易滋生学阀专制、组织战斗力不强;官僚化模式代表了高度规范、等

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是现代社会文明、文化发展的方向。构建高效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对于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培养学生获得待人接物的智慧和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安全意识。因此,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和管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标签:高校;教育;和谐校园;方法 引言 近年来,政府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原国家教委还颁布了针对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安全是高校的重要工作,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以及保障学生安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明显缺陷。高校时常性发生校园盗窃、学生聚众斗殴、校园火灾、学生杀人或自杀事件及各种刑事案件,不安全因素加多,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迎难而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完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安全文化和和谐校园的促进关系 1.1 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安全意识的支配和安全保障下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概括为三大点:一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积累的有关安全意识、安全防护技能、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安全制度等,从而形成了安全文化;二是,由于我国处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都因为地震、洪涝、台风、雷击、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许多灾难。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因为灾害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人数也令人心惊。这些情况引起大家对如何“科学防震减灾”的深思,人们对于安全方面越来越重视,安全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高校正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三是,安全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把安全的意识和要求传达给人们,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防范和杜绝人为的伤害,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 1.2 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安全稳定。和谐校园的基石是安全稳定。高校作为一个集文化引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思想活跃功能于一体的小社会,与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和谐校园,若没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不行的。此外,校园安全稳定建设要加强对安全稳定的宣传、加强校园安全方面布局和检查以及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管理学 组织文化 (8.5)--案例分析《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 文化,即文明演化。很显然,文化是个历史概念。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是反映人类认知自然、解放自身、改良社会、协谐环境的尺度。从这里看出,文明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伴随着又衡量着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企业又是什么呢?是个体的人的企望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分布与整合的利益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而文化又是因人而生发,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而文化更是从深层次,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企业又是以既定的发展目标将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却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便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而是企业的精神主宰。这里,企业的内涵是组织,因此也可以称作“组织文化”。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更是这样。就像个人的能动和创造力不可求极一样,组织的潜力更是无穷无极的,而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其形式也好,内容也好也都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精神空乏时附庸风雅借以掩怯的幌子。那样的文化不仅组织成员听了雲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就连倡扬这种“文化”者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难怪“企业文化”如此乏弱,企业如此没有点精神和个性,也难怪我们的企业可以生死同路! 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其一是内沟通,也是企业文化产

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建设我献计 ——大学文化建设的深度调研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响应校团委“决定今年寒假组织开展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以“学习践行十八大,青春奉献闪光彩”为主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党史国情、省情、校情,增长经验阅历,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提高综合素质。我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家乡的高校,通过访谈、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掌握家乡高校的发展情况、特色优势、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充分考虑我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本篇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调研背景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高校新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民族振兴

基石的教育事业显得日益重要,作为教育基地的学校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 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加快提升高水平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有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文化。 二、调研方式 1、在寒假期间,走进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几所家乡的高校,亲身体验不同高校的办学条件、文化氛围。 2、利用同学聚会的机会,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大学,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阅览报纸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参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北京大学精品课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学校组织与管理论文

学校组织与管理 姓名:熊润青 学号:2012105040224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月)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一个学校怎样去合理地进行组织与管理呢?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人文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措施。 (1)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分校长要加强学习,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者和科学管理的促进者。坚持校务公开,增加学校管理透明度,提高分校长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民主管理作用。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 (4)以规程为向导,以评比为杠杆,努力向管理要质量。 2、提升师资素质。 以“让教师与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目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教师培养活动为载体,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训措施,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从而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适应教育信息化、优质化要求的理论水平高、学科造诣深、业务技能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责任感强、求真务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现代学校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组织文化名词解释

学校组织文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一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反映一类企业的整体文化面貌和一般精神状态。 3:企业价值观:是企业 __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乃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躯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5: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是指用以调整企业内部各种关系以及企业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或者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7: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 8:企业文化传播:是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9: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10:企业文化整合:是指企业内部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11:企业文化变革:是指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它是企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 12: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最新管理学(组织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填充题 1 ?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3C”力量即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 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_____________ 最为重要。 2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________ 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 ___________ ,以适 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3. 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以分为变革和变革。 4?按照工作对象不同,可分为以__________ 为重点变革、以 _________ 为重点的变革和以 _______ 为重点的变革。 5 ?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 必须考虑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 __________ ,以及 ________ 等问题。 6?人员的变革是指员工在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上的改变。 7.结构的变革包括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个人阻力和团队阻力,其中个人阻力包括 ________ 的影响和 _______ 的影响;团队阻力包括__________ 的影响和 ________ 的影响。 9 ?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 、________ 、_____ 等,只有如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10?_______ 是导致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组织变革的主要目标是要。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革中主要的压力因素有和。 12?人员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成员之问在___________ 的重新分配。 13?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 三个阶段。 14?变革中________ 的目的是要能通过对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15?组织存在两种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冲突,分别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16?组织中只有当目标结果具有___________ 和________ 时,潜在的压力才会变为真实的压力。 17?常见的组织冲突来源于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等。 18?______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_______ 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 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组织的发展。 19 ?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线关系是一种 _______ 和 _______ 的关系,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 ___________ 和_______ 的关 系。 20?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总和。 21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_________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 等物化的精神。 22 ?文化具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 的特点。 23?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的总和。24.组织文化包括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 以及________ 等。 25.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结构,即 __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层。26.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_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摘要]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赋予学校文化以意义,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文化系统,将有利于探察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建构理想的学校文化模式,创造适宜的学校组织氛围,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维度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①;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学校理念系统: 1、学校简介——文字叙述(待完善); 2、核心理念——人文博雅、美术特长、中西融合、英语加强; 3、校徽——待设计; 4、校训——德至真善、学贯中西; 5、校风——待考虑; 6、教风——爱生、乐教、博学、善导; 7、学风——乐学、善思、自信、笃行; 8、校歌——待普及; 9、校务公开——决策公示; 10、教师风采——待完善; 二、学校文化的主题系统: A、党建文化: B、课堂(余)文化: C、德育文化: D、制度文化: E、环境文化 F、行为文化 G、年级文化 H、班级文化 三、学校的形象系统 (一)、升旗仪式:立正、注目、唱国歌(?) 旗杆两侧标语:“共爱协和高中同升五星红旗” (二)、文化长廊 1、北楼三层南面玻璃窗:高二年级——文化长廊(学科名人榜) 2、北楼四层南面玻璃窗:高三年级——文化长廊(国学) 3、北楼三至四层东楼梯墙壁:高一年级——文化长廊(《弟子规》) 4、北楼三至四层西楼梯玻璃窗:待考虑; 4、从中楼到北楼两侧:待考虑; 5、所有的顶棚;待考虑;

(三)、艺术长廊 1、玻璃房道路两侧:美术长廊名人名家作品、学生优秀作品等; 2、进门左侧道路两侧: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展示、优秀拓展课展示; (四)文化名人雕像统一设置外国名人:左侧;中国名人:右侧 1、文化广场:名人雕像集中摆放;(新增) (五)良好习惯终生受益(食堂墙壁) 1、举止文明的习惯; 2、遵守秩序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勤俭节约的习惯; 5、诚实守信的习惯; 6、守时惜时的习惯; 7、懂得感恩的习惯;8、严己宽人的习惯; (六)、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祖国大好河山图片展常态) 1、北京故宫; 2、长城; 3、杭州西湖; 4、苏州园林; 5、安徽黄山; 6、桂林山水; 7、西安兵马俑;…… (七)、门口电子屏幕常态展示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天道酬勤” 3、“聚精会神抓教学、真心真意为学生” 4、“我学习、我快乐” 等等(待考虑) (八)、学校的标准—— 1、标准logo:已有; 2、标志性建筑; 3、标准字:宋体? 4、标准色:蓝色 5、规范的英文翻译;已有; 6、办公用品的标准设计:信封(已有);信纸、教案纸(已有)、学案纸、名片、传真纸、便函纸、便签纸、请示报告、各类简报纸、会议记录本、笔记本、文件夹、档案袋等、纸杯等生活用品。 7、学习用品的标准设计:练习本、英语练习本、五线谱本、纠错本、课堂笔记本等; 8、展示类的标准设计:前厅的标准设计和装饰、校车、橱窗、前台等

浅析我国中学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浅析我国中学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以XXXX第二中学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王玥 指导教师沈镝 摘要: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自身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要素在内,而中学则是承担着培养中国未来各领域人才的重任,由此可见中学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应只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讨论中。因此笔者运用了“目的性抽样”方法选择了个案中学,从其不同层面,诸如学校物质表现、规章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来考察中学学校组织文化的实际表现及影响。通过对个案中学表现出的一些事实迹象可以看出,中学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思考笔者提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中学学校组织文化;管理者;教师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China’s Middle School ——Take the HebeiBaodingSecondMiddle School as the Example Student majoring inPublic AdministrationWANGYue TutorSHENDi Abstract:The school as a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ontains a certain cultural feature, however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take heavy responsibility that cultivate China’s talented person in the future various domains.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iddle school cultural org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it should not only pause in the abstract writing discussion. Therefore the author uses “sense of purpose sampling”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安全文化是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础。它包括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精神因素,贯穿于校园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师生员工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切活动中。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教育人、警示人、影响人。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设,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现制定我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部《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 O 07]9号)为总纲,以鲜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针对教师职业特点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深入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活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师生安全观念,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保障和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学校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广大师生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提高自我防范、自我救护、防护能力,并通过他们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促进“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的形成。 工作思路:通过教育教学、课堂渗透、开展活动、制度建设等,对教育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教育资源,使教育效果达到“四个明显”: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明显加强,教师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安全环境明显优化,青少年安全教育体系明显形成。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 主要内容:根据青少年各学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树立安全意识、培养防范、救护能力为目标,结合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纪律教育,围绕教育部《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安全常识教育、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应年龄阶段的安全防范知识,具有一定的自护、救护能力。 方法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省编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按年级段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相应的阶段能够较好的掌握应有的安全知识,具备应有的安全防范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各年级段的课堂教学时间要达到小学不低于1 2课时。 二是建立安全教育基地。校园首先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教育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各校要在校门内外、学校主干道两侧设立2-4块永久性安全警示标语,校园内的宣传栏、班级黑板报要定期刊出安全教育专版或专栏。有条件的时候还将建立安全教育室,集中全校安全教育图片等设施,开展教育活动,和当地的交巡警中队、派出所以及相关企业等单位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安全教育资源,拓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渠道。 三是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抓住“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月"等契机,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在这些教育活动中,要确立教育主题,有的放矢。以安全教育主题班队会、观看安全教育电视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书画比赛、安全征文、发放安全倡议书、开展安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安全常识、去收集安全故事、安全新闻,直接体验身边人、身边事,把安全认知内化为自身信念,逐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四是健全校园安全制度。安全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师生安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安全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