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专题复习  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逆温现象出现时间:

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伴随平静而晴朗的夜晚的冬季的早晨。(早晨日出前气温最低。)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

逆温现象影响: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出现大气污染。

逆温现象消除: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过程为:

【热点链接】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高考真题】

例1.(2012重庆卷文综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1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斩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答案】B

例2.(2009 年高考广东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例3.(2009 年高考广东卷)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B

例4.(10年山东文基)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

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0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答案】C

例5.(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

【答案】

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例6.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例7.(2014海南卷)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4—5题。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例8.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问题。

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A. 甲站—乙站—丙站

B. 甲站—丙站—乙站

C. 乙站—甲站—丙站

D. 乙站—丙站—甲站

【答案】:B

【解析】: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的;故得答案B.

例9.(2013高考题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

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

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

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

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 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答案】5.B

例10.

(2013高考题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5.B

【实战演练】

训练1.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读上文回答1—2题

1.“天雨新睛,北风寒彻”,一定“是夜必霜”在下图中: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co,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烟气”的主要成分是2

③“放火作煴”使地面温度直接升高

④“放火作煴”对大气起到加热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训练2.

据石家庄机场透露,7日,16时30分,受雾霾影响石家庄机场能见度由1400米骤降能至100米,导致55个航班被迫取消。10时58分石家庄机场能见度提高,达到起飞标准,第一个离港航班NS3267石家庄至深圳顺利起飞,机场航班陆续恢复正常。下图为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回答3~4题。

3.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图中四地深秋初冬时节多雾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训练3.

(2013·济南模拟)下图是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及对应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训练4.

5.图中③地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原因是()

A.海拔低,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受东南季风影响,增温显著

D.位于盆地,受冷空气影响小

训练5.

(2011年江西省抚州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1~3题。

6.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B.②

C.③D.④

7.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有关()

A.①B.②

C.④D.⑤

8.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A.①B.②

C.③D.④

训练6.

(2011年广东省增城中学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读图完成10~11题。

9.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或16℃ B.23℃或14℃

C.17℃或18℃ D.19℃或15℃

训练7.

10.(2011年厦门质量检查)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

材料2:图甲为福建省7 月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甲由A 地经戴云山、B 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9·江苏马坝高级中学上学期期中)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大气受热过程]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⑦表示射向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D项正确。 2.[考向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的影响]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 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 答案 C 解析图中①表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故温度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故温度低,由此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C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3~5题。

3.[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4.[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10°~10° B.40°~60° C.70°~90° D.70°~90° 答案 B 解析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高,故B项正确。 5.[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 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 答案 D 解析对流层热量来源于近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得越快,故D项正确。 (2020·河北邢台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下图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内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9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易误辨析] 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削弱掉吗? 提示 不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大气受热过程 [易误辨析]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 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易误辨析] 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 提示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

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尝试自解] (1)________(2)________ [错因诊断] 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大气循环为整个地球生态圈带来了生存的供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1.(2014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配套K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生答]大气辐射的波长>地面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 [承转]做完热身运动以后,让我们来正式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学生齐声朗读]课本第28页第二自然段文字 [学生填图]完成学案上的第4~8题。 [学生活动]根据某一学生填图,由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不同之处。留下疑问大气的受热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投影]“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学生活动]根据课件提示,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辐射箭头的含义。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提示引导。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1-2题。 1.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2.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表1),回答6-7题。 纬度(°N)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 现象的成因。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 下而上可分为层、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 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吸收热量并产生 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__________ 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T____________ 热量T ________ 热量 3. 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______ 波辐射 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__________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________________ ,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________ 作用。\ / 【课堂探究】 1.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 )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 )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 )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 (1)大气成分及作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 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 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 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对平高层-80oC -50oC -10oC 20oC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 B. 太阳高度角小 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云层厚而且夜长 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 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 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 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 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 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汇编

第I卷(选择题) 1.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如左下图)。地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如右下图)。据推测,这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根据材料回答55~56题。 55.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 A.地壳厚度较薄地区 B.地壳比较薄弱地区 C.地形崎岖多山地区 D.板块边界的地区 56.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明 A.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 B.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 D.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 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3.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3、4题。 3.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4.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专题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每日一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参考答案】1.A 2.C 解题必备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 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 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 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

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 作用。 【课堂探究】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 (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 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 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案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1.大气的受热 过程 2.大气保温作 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 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 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 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 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值得关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 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 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典例引领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3)题。(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 甲乙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D.大气逆辐射弱 (1)A (2)B (3)D [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即两箭头所示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

第(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送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二、考点透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图: 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

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三、题组训练 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1—3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风试题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 1?2题。 1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 A ?对流层一水汽一紫外线 B ?对流层一水汽和二氧化碳一红外线 C .平流层一臭氧一红外线 D ?对流层一二氧化碳一可见光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图,完成3?5题。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 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a 、b 、c 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 a 、 b 、 c 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 a v b v c 3. 当地面辐射最强时 ①地面温度最高 ③太阳辐射最强 A .①③ C .③④ 4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 a C . c 5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 可能增强②箭头b 可能增强 A .①②④ ( ) ②大气接收的热量继续增多 ④大气逆辐射最强 6 ?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 .②④ D .①② B . b D . d ) ③箭头c 可能增强 ④箭头a 可能增强 B .②③④ D .①②③ ( )

C . b 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 . c 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 A . .增强a 辐射 B .增强 b 辐射 C . 增强c 辐射 D .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9?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④⑤⑥ D .②④⑤ 10.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 . 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 . 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 D . 10月5日夜晚气温最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 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C 。据此回答 1?2 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削弱作用 C .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 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读图,回答3?4题。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