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的阅读教学

诗歌的阅读教学

诗歌的阅读教学
诗歌的阅读教学

诗歌的阅读教学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我国一向重视诗教,“诗言志”和“诗缘情”是古人对诗歌内涵的本质认识。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该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2.流利朗读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3.有感情地朗读,也称为情读诗是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新课标中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他的“知人论世”观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因作诗歌颂自由而被沙皇放逐南俄,后又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致大海》就是诗人在追求自由而又得不到的心境下写成的。因此,大海被拟人化,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了解了这些,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一步一步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

(2)进入角色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就要设想诗人当时的心境,读出昂扬振奋的豪情来。

(3)创造情境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学生并不愿意去诵读诗歌,或是由于胆怯,或是怕读不好被人笑话。此时,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当堂诵读的机会,多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作好范读,以自身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朗读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加深印象,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应多背下一些优秀诗篇来丰富自己的语料积累。

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2.从语言切入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同时还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教学尤为如此,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非确定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重性。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参和自身理解,而应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

度解读诗歌。例如《篱笆那边》的主题就有多种说法,在上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在诗歌鉴赏时,教师还要多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多用隐喻,“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我们知道,隐喻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闻一多的《死水》就是这样一首隐喻性的诗。很显然,这首诗的意义并不限于它所描写的那一沟死水,而是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理解的重心恰好就要放在言外之意上。

如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能够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并且注意及解决好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那么,我想成功地上好一堂诗歌鉴赏课是不会很难的。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于教师来说,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领略诗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生活经历和知识都有限的学生。所以现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群文阅读这一方式。 昨天听了海南华侨中学马青老师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一课,我获益匪浅。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她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一样愁字别样情,知人论世明本心”的主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带着学生读了阮籍、爆照、李清照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这三位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思考。 首先什么是群文阅读?百度上这样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可以说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现在还在尝试阶段,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群文阅读式的古诗教学与我们以往古诗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变。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酌词句间独特

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一、结合内容,巧选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既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其实根本就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充分地来学,就要巧选古诗词。 如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组古诗词为载体,我们可以将《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几首古诗词并在一起,利用不同意象共同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进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鉴赏能力。 二、把握主题,创设意境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一节课里读一群古诗词”,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古诗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摒弃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仅仅只有20几个字的古诗词却要条分缕析35分钟,既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能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这是人类情感本能的需要。为什么所有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都是诗歌?因为诗歌原本是内心的歌唱,是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的相呼应,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诗”与“歌”原本一体,最初甚至是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南北朝到唐代人们始终热衷于从音韵、格律的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研究,为什么宋代的词牌、元曲的曲牌,均从节奏与旋律音乐性入手变革诗歌。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即便不从思想内容上看,单看其韵脚、节奏、气势乃至虚词,均有酣畅痛快之感! 其次,诗歌还是人性的需要。人性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需要借助诗歌。诗歌确保人性与世界的联通。海德格尔醉心于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分的理性制造了逻辑严密的世界,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们用语言认知并思考表达这一世界时,给万物命名并且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语言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使得人类只能够以概念代替事物,以逻辑代替感情。诗歌,是对现代理性社会这一弊端的拯救。[1] 最后,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目标:实用与文学教育的协调发育。文学艺术的极致是诗歌,被誉为文字与灵魂之舞的诗歌,必然成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文体。 一、诗歌的体式特征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节奏和韵律。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有些诗歌也包含叙事成分。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在诗歌中比重的不同,人们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是否遵守格律规范这一标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白话诗)。[2] 1.古体诗体式特征 古体诗古朴、凝重,形式自由。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散文化特征:语序平直,意脉连贯清晰,只要在诗句间加上少许虚词即成散文。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体诗意脉连贯自有其缘由。因为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意义脉络,将为读者阅读带来困难。而意脉连贯这一特点,就成为古体诗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有教师教学《将进酒》,就用几个问题梳理了全诗脉络[3]: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李白自己怎样饮?李白为何如此豪饮狂饮?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很好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在层次,符合古体诗意脉连贯的特征。 2.格律诗体式特征 格律诗自南朝齐梁肇始而成熟于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精致周密的结构。[4] (1)在语音序列上,格律诗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对中国诗歌的音声序列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字与字、语与句(包括声调与韵脚)之间的变化,设计出一套声律样式,具体规定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韵调,使诗歌显现出铿锵抑扬、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从而实现了“诗”与“歌”的合体。 事实上,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通常都暗含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近代人谢云飞曾在其《文学与声律》一书中论及平声清扬平和,仄声急促凄切。开口呼有欢快妖娆意义,微灰韵有气馁抑郁之感。而王力《汉语史稿》亦称音韵与意义相关。赵元任解说《白雪歌送武判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作者:————————————————————————————————日期: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游子思乡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象 (一)泊船瓜州 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 ——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 ——柔和,让人安静 (2)是啊。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 “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我

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 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 生:家书。(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 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齐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 ——珍贵 (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 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 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 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 ——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教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锋【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 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 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 里看出来的。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 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 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①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①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主题类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主题类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望月怀远》《商山早行》《秋思》《月夜忆舍弟》《乡愁》《边界望乡》《思乡——致我的兄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自我感悟等方法,明白诗歌大意。 3.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4.感受诗文的魅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意品诗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那么,在诗人的眼里,乡愁是什么?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惆怅。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行又一行浸满离愁别绪的文字中。现在,让我们再次叩开诗歌的大门,用心灵去触摸与感受诗意的故乡。 二、对话《望月怀远》 1.出示课件,教师配乐朗诵 2.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他彻夜难眠,多情的人啊,也怨恨起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不得入眠。月亮啊,你虽然明亮,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只盼在梦中和家人相会,可是这漫漫长夜,如何才能入眠呢/ 2.孩子们,指导老师刚才的朗诵,指的是其中的哪首诗吗? 3.出示课件《望月怀远》,自由朗诵这首诗。

4.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指生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 6.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望月怀远》,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7.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看看下边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8.学生谈感受。 9.教师总结:怨恨这漫漫的长夜。诗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愁眠,由愁眠而怨长夜,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啊! 三、感悟《商山早行》 1.同样是明月,同样是愁眠,同样的是牵挂,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一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更将离愁别绪的情感写到了极致。 2.课件出示:《商山早行》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4.带着问题读注释部分,诗人此时“人”在哪儿?“心”又在哪儿? 5.教师总结:诗人此时或许正在茅店,或身在旅途中,心啊,却留在了杜陵,留在了家乡,于是,在思乡的夜里,故乡,进入了诗人的梦乡啊!让我们带着这满满的思念,再来读一读《商山早行》 四、触摸现代诗歌 1.同学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都是相通的。《乡愁》,是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看一看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是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乡愁》,并思考填空: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古诗中儿童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修改版)

《群文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 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 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 真的千古名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 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古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什么事,爱玩什么游戏?他们会有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在群诗诵读中积累佳句,在群诗阅读中寻找答案。(板书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二)共读一首,打开思路。 1.咱们先来共读第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桑茶坑道中》。 请同学们熟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强调“着”的读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 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古代 的儿童在______(放牛),写出了儿童的______。(悠闲、自在……)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眠正着)为什么?你觉得这首 诗还有哪些写法上的好处?(这首古诗前两句写出了天气由雨 变晴,大地由湿变干,溪水由浅变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 然充满了“动”感;第三句写牧童在柳荫下酣睡是“静”,第四 句一头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吃一会儿又向前走一点,再吃一会 儿,再走一点,越走越远,是东。动静结合。)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带着感情再读这首 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播放视频《桑 茶坑道中》。(每出一句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4.小结:欣赏这首小诗,我们不仅醉心于江南原野自然景色的

核心素养下的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听了海南华侨中学马青老师的《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一课后,我获益匪浅。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它博大精深,内容繁杂,而入选课文的诗歌往往受到体制容量的限制,不可能把诗歌文化较为全面地展示给学生,编入教材的诗歌文本,它只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例子,所以学生仅仅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去大量的时间来一篇篇地学习诗歌,这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也许值得一试。 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她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一样愁字别样情,知人论世明本心”的主题,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带着学生读了阮籍、爆照、李清照这三位诗人的诗歌,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这三位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思考。 一、教师层面 1、转变角色。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是平等,老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这就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有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踊跃发言,才会出现期待的生成。马老师用她的亲和搭建了和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其次是首席。每个阶段,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对高中同学而言,帮学生选阅读材料,提供可供选择的议题,这些对他们是必要的帮助。 2、学识须高。 马老师在课堂上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心境作了阶段性总结,体现了深厚、渊博的诗词学养,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读书非为诗也,而学诗不可不读书。诗须识高,而非读书则识不高;诗须力厚,而非读书则力不厚;诗须学富,而非读书则不富。”带着学生读诗、读一组诗的教师更要有丰厚的底气,只有拥有了丰厚的学识,懂得了诗学的理论,对诗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素养,才能驾轻就熟地使用和重组诗歌教材,才能机智地处理诗词,才能保持对诗词鉴赏的鲜活感。 二、选文层面 1、给学生选择空间。 在诗歌的群文阅读中,如果教师把所有的任务都安排得很周全,学生就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学习,只是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从课题的提出,到分工搜集资料,到课堂,再到结论的得出,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由学生去完成。尤其是选择读哪些诗,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选诗鉴赏,吃吃“自助餐”,教师只是对同学们在解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予以指导,而不是越殂代疱,包办一切。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对诗歌的独到见解有时是让我们惊叹不已的。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从实践中来,他们的积极性从成功的体验中来。 2、选文要有代表性。

《群文阅读--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整体说明: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令人神往。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古诗意境、内涵的解读。这也是本设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设计理念: 以“综合性学习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诗词的内容为经,为一首具体诗词的赏析为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就能稚声稚气地背诵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你在幼儿园的愉快生活中,就能够像模像样地吟诵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你刚跨进小学大门时,就能流畅地背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经典博大的文化一定让你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去领悟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板题).一起去感受诗词独特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魅力。 二、学习《春夜喜雨》 (一)、读诗文 1、出示《春夜喜雨》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 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 一、激情导入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

古诗中的童年-群文阅读课例

群文阅读课例 古诗中的童年 榆中县一悟小学董俊荣执教 教学材料: 《舟过安仁》、《所见》、《夜书所见》、《小儿垂钓》、在,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观游鱼》、《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四时田园杂兴(雨后)》、《四时田园杂兴(斗草)》。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在对诗行诵读中感悟童年的美好,在对生活的体味中享受童年的美好,在对学法的总结与亲历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学习古诗《舟过安仁》的内容,再度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再运用此方法自学品读经典诗行里的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天真无邪。 阅读材料准备:PPT课件,自编教材(童年古诗十首)。 阅读活动: 一、述说童年,导入本课内容。 1.谈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同学们,你们课余都有哪些活动呢? 有同学说读书,有同学说下棋,还有人说打篮球…… 2.教师述说自己的童年游戏。 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都很丰富,可见同学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少年,或读书以增加阅历,或下棋以陶冶情操,或运动以强健体魄……老师小时候也有许多有趣的经历,请大家看老师准备的图片。 教师向学生自己童年的生活画面,然后顺势引出古人在诗中的童年:

3.那么,古人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童年》,来感受他们的童年。(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读。 1.学习古诗《舟过安仁》,并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品读经典诗行里的童真童趣,背诵积累充满童趣的古诗词。 三、学习《舟过安仁》,初探古诗中的童年。 1.结合注释讲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古诗变成一个古诗讲出来。 2.读准字音,划出节奏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3.试扮两小童,学动作,将他们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验古人的“童真童趣”。 4.背诵积累本诗。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说说,遇到一首古诗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呢? 学生根据学学习古诗的经过总结出诵读、讲故事、表演方法,教师板书。 四、学法迁移,群文学习 1.教师出示PPT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其他古诗。 《牧童》、《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所见》《夜书所见》(学生小组内自学、交流) 教师提示: ○1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诗在组内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然后在组里汇报,以供大家学习。 ○2建议:你在哪些词句中找到了童年?什么样的童年?

“古诗词中的梅花”群文阅读活动课堂展示教学案例

“古诗词中的梅花”群文阅读活动课堂展示 教学案例 濮阳市第五中学雷利鸣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词中的梅花理解其文化内涵。 2、通过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剖析每首诗词梅花独特的意象。 3、通过写推荐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介绍诗词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梅花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 性格。 活动方法: 课下:资料搜集法、分类整理法,写推荐辞;课上:个性解读法和小组交流法。 活动时间: 二课时 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老师: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更是国画大师们最钟爱的绘画内容。“岁寒三友——松、竹、梅”,“花种四君子——梅、兰、竹、菊”更有梅花的位置。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梅妻鹤子”的感情寄寓于

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那么到底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何独特的内涵?每首诗词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又有怎 样的教育意义?今天让我们品析鉴赏,首先请每个小组展示说明收集的诗词资料。 二、小组展示 学生展示: 第一组: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绝句《梅花》 第二组:唐朝诗人王维的《杂诗》 第三组:元朝画家、诗人王冕的《白梅》 第四组: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的《题唐解元小景》 第五组: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雪梅》 第六组: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梅花绝句之一》 第七组:毛泽东主席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第八组: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第九组:宋代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三、诵读展示 老师:请每个小组推选出诵读最优秀的人朗诵本组推荐的诗词。 学生展示: 第一组:《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组:《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的阅读教学

诗歌的阅读教学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我国一向重视诗教,“诗言志”和“诗缘情”是古人对诗歌内涵的本质认识。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该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2.流利朗读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通过群文阅读走进古诗词情与境

通过群文阅读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 ——浅谈怎样在课堂上提高小学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资阳市简阳市实验小学:李林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具有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的特点,因此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更何况是阅历和生活积累上都有很大局限性的小学生。再加上不少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析和翻译古汉语的基础上,往往把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当作一般的文章同等对待,使得小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很难提高,甚至有扼杀孩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趋向。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浅显易懂、节奏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学生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能力 优美的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的特点,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节奏鲜明、形象生动,但是小学生毕竟刚刚接触古诗,阅历和生活积累都很有局限性,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就以以“月亮”为意象表达思乡及思念家人的古诗词为例,谈谈通过群文阅读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从而提高小学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从古至今以“月亮”为意象的古诗词不凡众多,如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军行.其二》里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些古诗词大部分都是通过“明月”这一意象,传达诗词本身的意境,从而表达诗人对故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为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我我打破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把一首诗词单例出示,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群文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结合意象,巧选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及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其实根本就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小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充分地来鉴赏古诗词,我就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选择在一起教学,如在教学王昌龄的边关诗《出塞》时,我就同时选择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关山月》这三首古诗并在一起。因为这几首古诗不仅是边关诗而且都是利用意象“明月”来表达诗人对故乡及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

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红色文化-中学语文论文 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章林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本文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探析在诗歌阅读中如何有效渗透“红色文化”。 一、知人论世,感受“红色”意味 新的阅读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诗歌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自身特定处境之下的情感外露,离不开文本的作者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阅读诗歌要注重诗歌本身的写作意义和社会意义,知人论世,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沁园春·雪》入编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等历史只在小学生活中有一些肤浅的了解和认识,但他们并不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更不能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环境和背景下的内心情

怀。因此,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去揣摩诗人的创作意图。教材在文本标题下面标注“1936年2月”,这仅仅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对学生解读文本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可以借助辅助资料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特有的情怀:1936年1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准备渡过黄河东征的战备步伐。同年2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这时恰好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他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沁园春·雪》。而这首诗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被公开传抄,它以宏伟的意境、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博大的胸怀赢得了世人的推崇,令国民党非常震惊,有诗赞:“主席弘词一首,抵过百万大军;大军征服敌人,弘词赢得民心。”学生有了对这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一方面初步感受到文本的“红色”意味,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一方面又认识到这首诗的历史意义、“红色”价值,为进一步感知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深刻主旨奠定了丰厚的情感基础。 二、口诵心惟,品味“红色”意趣 诗词一般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倡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口诵心惟,方能品味出诗歌本身的意趣。 “口诵”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正字音、读懂意思以至熟读成诵,更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韵律节奏的和谐优美。“心惟”就是要求学生“沉浸醲郁,含

诗歌群文阅读理解答案

诗歌群文阅读 以下几首小诗都选自诗集《繁星》《春水》,读一读,完成练习。 (一)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母亲啊! 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 (三)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么?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诗集《繁星》《春水》的作者是我国女诗人冰心。()(2)这三首诗表达的都是诗人对母亲的爱与思念。()(3)读第三首小诗,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选一选。 (1)“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句诗让我们想象到() A.儿时那令人怀念的景物,那些天真浪漫的快乐时光。 B.儿时与母亲的美好回忆,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儿 时的快乐的情感。 (2)“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这句诗() A.把母亲比作春光,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B.把春光比作母亲,体现了春光的温柔。 (3)“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句诗() A.用万缕柔丝(头发)作比喻,表现出诗人的母亲那数不尽的温柔如丝的 母爱。 B.母亲的头发披在女儿的膝上,表现出母亲的温柔。 3.诵读这些诗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母亲的样子,请你试着用诗的方式表达 自己对母亲的爱吧!(可仿写,也可自由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答案 1.(1)√(2)√(3)× 2.(1)B (2)A (3)A 3.林中散步 院中乘凉 溪边浣衣 母亲啊! 餐桌上, 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米饭, 一盘盘芳香诱人的食物 是你赠予我深厚的爱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