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这是人类情感本能的需要。为什么所有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都是诗歌?因为诗歌原本是内心的歌唱,是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的相呼应,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诗”与“歌”原本一体,最初甚至是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南北朝到唐代人们始终热衷于从音韵、格律的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研究,为什么宋代的词牌、元曲的曲牌,均从节奏与旋律音乐性入手变革诗歌。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即便不从思想内容上看,单看其韵脚、节奏、气势乃至虚词,均有酣畅痛快之感!

其次,诗歌还是人性的需要。人性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需要借助诗歌。诗歌确保人性与世界的联通。海德格尔醉心于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分的理性制造了逻辑严密的世界,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们用语言认知并思考表达这一世界时,给万物命名并且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语言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使得人类只能够以概念代替事物,以逻辑代替感情。诗歌,是对现代理性社会这一弊端的拯救。[1]

最后,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目标:实用与文学教育的协调发育。文学艺术的极致是诗歌,被誉为文字与灵魂之舞的诗歌,必然成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文体。

一、诗歌的体式特征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节奏和韵律。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有些诗歌也包含叙事成分。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在诗歌中比重的不同,人们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是否遵守格律规范这一标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白话诗)。[2]

1.古体诗体式特征

古体诗古朴、凝重,形式自由。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散文化特征:语序平直,意脉连贯清晰,只要在诗句间加上少许虚词即成散文。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体诗意脉连贯自有其缘由。因为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意义脉络,将为读者阅读带来困难。而意脉连贯这一特点,就成为古体诗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有教师教学《将进酒》,就用几个问题梳理了全诗脉络[3]: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李白自己怎样饮?李白为何如此豪饮狂饮?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很好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在层次,符合古体诗意脉连贯的特征。

2.格律诗体式特征

格律诗自南朝齐梁肇始而成熟于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精致周密的结构。[4]

(1)在语音序列上,格律诗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对中国诗歌的音声序列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字与字、语与句(包括声调与韵脚)之间的变化,设计出一套声律样式,具体规定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韵调,使诗歌显现出铿锵抑扬、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从而实现了“诗”与“歌”的合体。

事实上,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通常都暗含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近代人谢云飞曾在其《文学与声律》一书中论及平声清扬平和,仄声急促凄切。开口呼有欢快妖娆意义,微灰韵有气馁抑郁之感。而王力《汉语史稿》亦称音韵与意义相关。赵元任解说《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四句诗如果用当时的语言来读,“折”与“雪”是迫促的入声字,“来”与“开”是流畅的平声字。这种迫促与流畅的变化,从语音暗示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的转变与分野,表明“韵律象征着内容”。

(2)在意义结构上,格律诗的对仗句式成为一首诗意义展开的普遍样式。

对仗与声律是近体诗的基本要素。对仗是诗歌意义展开的普遍样式,是阴阳二元对立思维支配下的华人审美趣味。对仗的实质是将不能同时映入视野的事物并列成开阔的视觉图像,不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并举成为重叠的意象。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东方、西方、天上、地上四个方位的景物聚集在一个对句之中,造成视觉空间的辽阔博大之感;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则体现了时间关系的位移;“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则是情感意义的曲折与对比。

(3)在句型规范上,格律诗以律诗为代表,以“散行—对仗—对仗—散行”的次序,形成了一组对称而又错综变化的整齐句型,以八句为一个周期,形成一个基本的体验世界的过程。

3.白话诗体式特征

白话诗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用白话写作的诗歌。白话诗具有平易自然的特点。

分行是白话诗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没有分行意识,白话诗歌的分行源自西方。诗歌的分行不但是对诗歌语句的分割,也体现了诗歌节奏的变化。分行使诗意停顿,能够变缓或中断节奏,是一种强调语意的技巧方法。

白话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大量运用隐喻与反讽已成为白话诗的重要特点。白话诗的意蕴因此丰富,弥补了早期过于直白浅显的弊端。

二、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1.确定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

学生阅读诗歌主要的困难是没能掌握符合诗歌文体相应的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应该成为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据此,有研究者确定了如下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5]:(1)分拆诗句。

分拆诗句就是按句子结构拆解诗歌文本中的语句,深入了解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中各意象的内涵,直到能够分析诗句与主题的关系为止。

拆分诗句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词义解析。遇到不易理解的诗句,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其中词语的含义,尤其要关注一些反常规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如杜甫《望岳》中的“阴阳割昏晓”一句,“割”字就显得相当突兀。由于这一词语在句子中组合得异乎寻常,使得读者不得不仔细体会其特别的含义,最终体会到诗人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感受:泰山如刀片一般,将空间分为两个明暗迥异的区域。

此外,诗歌中的虚词往往具有语义承转等功能,也有助于理解诗歌句意以及主题。例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括号中这些几乎从未出现于古典诗歌的虚词虚字如“当然是”、“定能够”等,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思索与判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路与感情。[6]

二是语法解析。省略与错综,是古典诗歌在语法层面上的主要特征。古典诗人试图通过成分省略这一方式实现自己的表达效果。而成分省略之所以具有这一作用乃是由于汉字本身具有意义和形象,可以脱离句法结构而独自显示内容。例如,表示时空位置的介词“于”的省略,虽然模糊了时空位置,但却拓展了诗歌广阔的时间空间;主语代词的省略,则使诗句

视觉角度模糊产生蒙太奇般的效果;判断系词“乃”、句尾虚词“乎”、“也”、“焉”等成分的省略,使诗句从“直线的叙述”变为“并列的组合”,为读者的联想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例如,“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两句,不仅省略了介词“在”,方位词“上”,还省略了谓语动词“吹”“立”等,但这些省略反造成了诗句丰富的意义交织:既可以理解为“微风(吹动)岸(上)细草”,也可以理解为“微风(吹拂)着(长满)细草(之)岸”,还可以理解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轻摇)”。

中国古代诗人还尽可能追求字词的错综,尽可能使句式变化,以便把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特有的表达效果。词汇的错综组合,使得诗境变得更加朦胧,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

20世纪兴起的中国白话诗还有一个语法自觉的时代背景。五四以后的白话诗人不再像古代诗人那样完全依据语感写作,而是凭借清醒的语法意识来组织诗句。因此,阅读新诗更需要借助语法来理解有关诗句。在新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中心词、修饰语、词类活用等是否具有特别意义及效果,引导学生借助分析句子成分促进对诗句的理解。

三是句间关系解析。诗人经常通过打乱句与句之间逻辑链条的方式促使诗句之间出现“跳跃”,“跳跃”间的空白可使诗歌充满张力。古典诗词通常运用平行呈现一组意象来营造“跳跃”,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白话诗则多采取句内通顺、句间难“通”的方式形成“跳跃”,于是形成了白话诗的一大特点:分开看每一句可以理解,合起来却常常难以诠释。此时,必须通过研究句间结构,通过研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方式来促进对诗句的理解。

(2)意象赏析。

诗歌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赏析意象。对诗歌意象的赏析通常有如下途径:

一是了解意象的整体情感倾向。诗歌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外在事物在人们生活经验中通常具有或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倾向,这一事物成为诗歌意象后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情感倾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青山”、“大树”的感受通常是正面的,因此,诗歌中的“高树”、“青山”意象基本上也是正面的;同样,闻一多诗歌《死水》中的“死水”意象令人反感也是有其生活基础的。所以,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意象,是诗歌解读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是关注特殊意象。意象在文本中的形象与色彩如果和通常的理解有差异,就需读者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诗人所创造的这一独特意象可能具有某种特别的意义。

例如,舒婷《致橡树》一诗用男性化的“木棉”意象来指代恋爱中的女性,就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木棉的感受有所不同。通常,木棉因为具有坚贞不屈、屹立不倒的特点而被人们称为英雄树,但诗人在诗中却用以指代女性,这就表明了这首诗主要不是写爱情的甜蜜、温馨和浪漫,而是在赞美爱情的坚贞与伟大。

三是分析意象的组合。看诗人如何修饰意象,看意象与什么词语搭配,理解作者凸显意象的哪一方面……

如分析郑愁予《错误》一诗中“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与“莲花的开落”几组意象的修饰、搭配,就有助于理解与欣赏诗歌。

四是分析意象群,把握诗歌结构。诗歌通常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依据一定关系组成的意象就是意象群。意象群使诗歌结构变得严谨,还可以使读者突破诗歌的线性关系,从而对诗歌作跳跃式欣赏。意象群大致有如下几类:

“从属关系意象群”:由一个意象统摄全局,在其下衍生其他同类意象。如闻一多《死水》一诗,在“死水”意象下衍生出诸多意象。

“连锁关系意象群”:由不同种类的意象组成,表现事物的不同过程、步骤或阶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如此,诗人用手掌逐一摸索祖国的山山水水,抚摸自己的亲人、

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断壁残垣,完全按照抚摸的先后过程组织起诗歌意象。

“并列式意象群”: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采用了“名词性并列”式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了一种浸染着感伤的别样的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意象群并不是诸多意象的简单堆积。诗人在运用意象群表情达意时,这些意象总体上是有着类似的情感基调的。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涉及诸多意象,但在总体上传递了一种迷茫朦胧的情绪。这种“迷茫、惘然”的情感氛围笼罩全篇,成为解读诗中各个具体意象的总基调。

(3)篇章分析。

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也有助于理解诗歌。

不同诗体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律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大致有“起承转合”的框架;现代诗歌的篇章结构则通过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构成。

律诗篇章具有“四联八句,两散两俳,起承转合的特征。律诗前两句的散行诗句以舒缓的节奏从容地将读者引入诗境,三四两句对仗则以抑扬密集的节奏闪现变幻的意象,五六两句再以蒙太奇手法拓展意境,最后两句又一次舒缓下来引申道理或宕开一层,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词通常按“上阕景下阕情”的形式安排结构。例如,毛泽东两首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佳作,在上下片之间又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过渡诗句予以衔接。

现代白话诗有几种篇章结构。①平面组合结构:是最简单的结构方式,将诗歌几个部分平面展开,并列设置;②纵向组合结构:由一个起点出发,逐渐向深处、远处推开,如余光中的《乡愁》从小时候一直写到晚年;③辐射式结构:以一两个意象为核心,通过暗示、联想等方法从不同侧面展开。如闻一多《死水》以“绝望的死水”为圆心,从色彩、形状、实用等方面展开全诗。

2.诗歌阅读教学设计要点

诗歌阅读教学需考虑到如下现实: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诗歌没有感觉,也缺少阅读诗歌的基本经验与知识;少数学生能够大致读懂诗歌,却难于体会其间幽微的情韵。

根据这样的学情,诗歌教学设计大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熟读背诵诗歌。

当学生对诗歌没什么感觉时,教师不必急于教授诗歌阅读方法,而应使学生通过默读、诵读等方式形成基本的诗歌阅读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诗歌阅读的“默会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欣赏诗歌的前提。

同时,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非反复朗读背诵无法品味其中韵味。此外,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也需要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得到。因此,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诗歌教学是符合诗歌学习规律的。

这一阶段的诗歌教学要多作点拨、少作分析。此时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诗意解说,入境的体验胜于枯燥的方法传授。

这一阶段属于诗歌学习的“暗里摸索”阶段,却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2)教给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了一些基本解读方法后,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指导就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学生的阅读水平将永远停留于原始阶段。

根据程序性知识教学的一般规律,诗歌阅读方法的教学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直接讲解。教师根据不同的诗歌体式教给学生相应的解析诗句、意象、章法等诗歌阅读方法。这时诗歌教学已进入“明里教授”阶段,这一阶段需特别关注诗歌文本自身,教

师应依据诗词曲以及白话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执教李商隐《锦瑟》一诗,就可以教给学生有关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诗歌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中间两联的一组意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执教白话诗则需要侧重分拆诗句或者领会诗歌中的隐喻或反讽手法。

二是心理示范。所谓心理示范就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呈现自己阅读诗歌的思维过程,将诗歌欣赏时内隐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确地呈现给学生。例如,有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句时说:“我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一句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用‘惊’字来形容浪涛呢?将‘惊涛’换为‘怒涛’或者‘巨浪’效果又如何呢?于是我仔细研究‘惊’字的本意——‘惊’乃‘马受惊吓’之意,‘惊马’具有猛烈迅疾和势不可当之势,因此,用‘惊’来形容江涛,就比较容易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可以想见迅猛的急浪拍打江岸的气势。”

这样的心理示范实际上是将难以被观察的内隐的阅读心理过程变成具体的外显的操作程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体会到运用诗歌阅读方法的具体过程,从而减少模糊的认识和猜测。[7]

三是活动训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情设计相关活动,通过活动使此前教师讲授的方法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例如,有教师曾通过《乡愁》一诗设计了“意象”知识的教学活动。[8]

(3)交流、分享诗歌阅读经验。

当学生业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之后,或学生所面对的诗歌文本与其掌握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阅读体会和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同学们相互触发,教师适时点拨,往往能获得新的语文经验,加深、丰厚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阅读:

①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②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倪文尖《现代诗歌阅读(新课标语文学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白云开《诗赏》,台湾学生书局2008年。

⑤李翠瑛《细读新诗的掌纹》,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06年。

阅读指导课-《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阅读指导课:《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五首现代诗歌,为了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了解,我从现代诗歌的特点着手,让学生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借助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的丰富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了解诗歌,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韵,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现代诗歌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2、提高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法: 举例法 学法: 搜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现代诗歌的特点,写摘记,每人搜集三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一本现代诗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诗文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的千古名诗我们耳熟能详。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 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是诗人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的。代表人物有贺敬之、郭小川、艾青、席慕容、闻一多、海子等人。 今天我们就以前学过的《乡愁》这首诗为例,和大家一起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品味现代诗歌,感悟诗境之美。 (视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 (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齐读整首诗。 6.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引导想象。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5.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语文组戎承谦 教学目标: 1、理解修辞含义; 2、熟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理解赏析诗歌修辞手法,并且准确组织语言回答诗歌修辞手法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之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准确组织语言回答诗歌修辞手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含义: 修辞,也就是“修饰文辞”,运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 二、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借代; 4、夸张; 5、对偶; 6、设问; 7、反问; 8、双关; 9、互文;10、反复 三、修辞手法的效果 1、比喻:生动形象、化虚为实 2、比拟:感情色彩鲜明启人联想 3、借代:特点突出含蓄凝练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7、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8、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 9、互文:言简意赅相互解释 10、反复:强调突出 四、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7.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8.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9. 秦时明月汉时关 10.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五、(一)课堂示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①、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③、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 喜爱之情。 (二)课堂示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中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 答:①、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②、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③、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三)小结古诗词“修辞”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一:修辞名称) 2、结合诗句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步骤二:修辞诗句)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抒发情感及效果) (四)课堂示例 次潘别驾韵 汪莘shēn (南宋)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注: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1.举例说明这首送别诗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答案: ① .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 ② . “殷勤织”运用拟人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把绞缠无绪的柳丝比喻成“黄金缕”,将“柳色新”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对比,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的易衰老、凋残对比。 ③ .突出诗人友人离去后的千愁万恨之情和悲凉、寂寞之感。 六(一)课堂练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鉴赏第2讲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教学案

第2讲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现代诗歌阅读成为高考的新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又是重中之重。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现代诗歌这两类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因此,一轮复习中,要在答题方向和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 考法1 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把握意象的内涵,鉴赏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对现代诗歌而言,如何把握意象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熟知类题通法 解答意象鉴赏题“3环节” 1.抓关键词语 对现代诗歌内涵的理解,需要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反复揣摩,弄清表层意思。 2.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内涵。 3.关注思考层次 现代诗歌意象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表层属性+深层内涵。作答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思维模式。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 郑敏 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见声音 像我听见树的声音 当它悲伤,当它忧郁 当它鼓舞,当它多情时的一切声音 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 你走过它,也应当像 走过一个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 你听不见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吗 当春天来到时 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

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 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 像我从树的姿态里 所感受到的那样深 无论自哪一个思想里醒来 我的眼睛遇见它 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 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 在它的注视下细水慢慢流去 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 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 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 【注】选自诗人诗集《金黄的稻束》,本诗集所收诗歌写于1942—1947年。 “树”这个意象有何含义?(4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 题干中有“意象”“含义”等字样,是考查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树”既是诗歌的题目,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 第二步:依环节,找对应 [答案] “树”是自然物象,但郑敏通过内心所感受到的是树的声音,树的宁静,这两

教研组学习记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 xx年5月10日地点:阅览室 参会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xx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形式是通过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中心主题来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主题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教学框架,是按照“精心筛选内容、寻找主题——用导语引入、直击主题——研读并讨论、参悟 主题——实践拓展,强化主题”,在这样一个开放性、整体性的引导学生对规 律感知的思路下,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选择。但是,摆在教学工作者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我们确 定了以下的基本模式。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 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 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 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 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 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 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 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 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 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 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模板 古诗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 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 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 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 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 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 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 想象的能力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 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体会 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乡思亲、孤独寂寥、壮志难 酬、与友人依依惜别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 所描绘的画面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 要表达的情感四、【课前准备】六、【教学过程】一、上课导入: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

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 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感受一下??请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 的热情]二、解诗题,知作者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 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 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 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过渡:你看,这些都离 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 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三、“三读”知诗意1、趣读,体会音韵美要你来读,你怎么读?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 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 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 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 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 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 导b展示汇报: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语文诗歌鉴赏课教案设计案例

语文诗歌鉴赏课教案设计案例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举行诗歌朗诵会。 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从要求看,前四项为必学内容,最后一项为选学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节,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还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开展活动。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与其他单元明显不同。教师要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长春版202012051117

《也许》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县,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探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睡”字面而来。所以,这“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亡而下,—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美好的环境。在第—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青蛙号叫,蝙蝠夜飞。这都是诗人想象之词。但这—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闪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映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当时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末节连用“我让你睡”,不仅是为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每行保持相同的字数和顿数),也表达了作者的切切之情。重复叮咛,也有依依不舍之意。结尾“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点明了这是葬歌,用“轻轻”、“缓缓”等词,与全诗哀婉之情,惜

浅谈小学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这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可以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身阅读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采取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一、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补充,使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单元主题开展群文阅读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学生在回顾

课内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需要对几篇拓展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小组合作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片段分享”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一同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予以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把课文讲得过于深刻,而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赏析,一般有价值的话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文体特征及作者的表达风格;四是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有了课堂上的例子,再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主题拓展”阅读,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寻找文章关联,巧妙萃取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这给了教师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极大的自主权。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预设群阅读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从文章内容等方面多角度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 主要说以下三点: 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把握语言风格:清新绚丽平淡(质朴) 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

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 【篇一: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 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 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 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 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 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 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 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