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市工业布局现状及调整方向

——北京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

内容提要:工业布局是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当前北京工业发展重心由城区向郊区转移、空间拓展方式由“分散式”向“集群式”转移;各功能区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在当前全市工业发展中,应注意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功能定位,确定各自的工业发展目标,同时全市应增强首都经济辐射力,与周边地区实现区域互补,协同发展。

工业布局是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式,既受自然、经济与技术、社会发展要求和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决策者意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城市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演变决定着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从首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工业行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一、北京工业布局的演变及特点

(一)北京工业布局发展历史

北京工业布局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至50年代末。初步形成东郊棉纺织区,东北郊电子工业区,东南郊机械、化工区和西郊冶金、机械重工业区,以上工业区分布在当时的城区之外。

第二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北京工业从产业结构上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倾斜。尽管新建大型企业开始在郊区布局,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分布在城区和城区边缘地带。初步显现了城市中心区地域扩展与城市功能的矛盾。

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北京城市规划的两次调整,开始实施以解决污染扰民为目的的企业搬迁和组建郊区县工业科技园区。当前面临的主要是解决中心城区内工业分布散乱,自身求发展及工业在郊区县合理分布等问题。

(二)北京工业布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尤其是近几年,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三次产业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内呈现出明显的积聚和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工

业生产功能下降,现代服务功能上升;在生产功能中,传统工业生产功能下降,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功能上升。

1、工业发展重心由城区向郊区转移

2004年,全市工业总占地面积260 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城镇建设用占地面积的15.8%。其中城区(城八区)工业占地137.7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的53%。2004年底,已累计完成210家工业企业的搬迁,转让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城区拥有工业企业14787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9.6%下降至39.7%;实现工业总产值3003.9亿元,占50.3%,比2000年下降11.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72.2 万人,比2000年减少11.5万人。与此同时,郊区(除城八区以外的区县)工业逐步壮大,拥有工业企业2244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970.9 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9.9个和11.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为88.5万人,比2000年增长43.1%。城区和郊区的工业投资比例由2000年66:34发展到2004年的40:60。

郊区工业发展明显快于城区。2000年-2004年城区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速为15.6%,低于全市工业增长水平。而郊区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0.4%,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和城区工业 8.5个和14.8个百分点。

现代制造业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郊区工业的主导行业。2004年,郊区通信电子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24.9亿元、583.5亿元和280.4亿元,占全市同行业的比重分别为42.1%、77.1%和67.6%,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22.8个、61.3个和35个百分点。

全市的工业布局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新格局。

2、工业空间拓展方式由“分散式”向“集群式”转移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市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结合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城市的郊区建设工业开发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增长点。2004年,国家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以后,全市共有28个工业开发区,区内有工业企业5633户,比2000年增长2.3倍,累计建成区工业用地面积43.1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1.8倍;区内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07.7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实现利润159.9亿元,增长84.9%。开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市工业比重显著上升,主要经济指标占到全市四成以上。2004年,开发区内工业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

45.3%,比2000年提升5.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41%。开发区工业企业多以加工贸易生产为主,外向型经济特征比较明显,2004年,区内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

值511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的比重高达72.8%。

二、新规划中各功能区的定位及对工业发展的要求

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和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进行新的规划。新规划提出北京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指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四类区域,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

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主要载体。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4

个区。对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可适度发展一些无污染、低耗能的都市工业。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

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对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加强新产品的科技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三)城市发展新区

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和亦庄开发区。对工业发展的要求依托各级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积聚效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争取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

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包括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对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发展消耗低、污染少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

三、各功能区工业发展现状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工业在各功能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

(一)总体概况

2004年工业在四大功能区发展情况

静态比较:四大功能区呈现“弱、强、强、弱”的格局。即工业总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业发展规模相对偏小。

动态比较:四大功能区呈现“慢、中、快、中”的发展态势。即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增长速度较快,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区工业增势平稳,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业增长速度低。

质量比较:根据北京工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反映工业运行质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产品销售利润率”、“人均劳产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五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乘以各项指标权重(权重依次为30%、20%、10%、20%和20%),计算出各功能区综合得分,对各功能区的工业增长方式、运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市四大功能区中核心区得分最高,为88分,城市发展新区84分,功能拓展区67分,生态涵养区45分。

各区域工业运行质量指标

各区域各项指标得分

(二)发展特点

1、首都功能核心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地处城市中心位臵,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张,核心区功能也进一步得到提升。2004年,核心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5.1亿元,占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8.4%。都市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2亿元,占全区工业13.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占34.4%,目前生产服务型行业是核心区的主要工业行业。

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行业

总部经济特征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区作为直接的生产“车间”的功能被弱化,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功能逐步强化,总部经济特征愈来愈显著。2004年,核心区拥有工业企业1479户,仅占全市工业企业4%;而工业企业资产总计高达6794.4亿元,占全市工业50.5%;所有者权益5609.2亿元,占全市工业64.1%。在核心区工业企业盈利结构中,投资收益是企业获利主要渠道,区内企业营业利润为21.3亿元, 投资收益为84.4亿元,各占利润总额的19.7%和78.1%。

2、城市功能拓展区

重化工业特征明显。2004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28.5亿元,占全市工业39%。区内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的86.6%,高于全市5.6个百分点。2000年—2004年平均增速为15.1%,快于轻工业4.6个百分点。拓展区工业涉及37个行业大类,其中通信电子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占全区工业63.8%。

城市功能拓展区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行业

工业技术研发能力较强。2004年,拓展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8.5%。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销售收入1.8%,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核心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1.2个、1.3个和1.5个百分点。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93.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44.1%,比重位居四个功能区第二位。产业内部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两大领域支撑作用突出,分别实现总产值608.4亿元和156.6亿元,占区内高新技术产业68.1%和17.5%。

3、城市发展新区

主导行业带动力强。2004年,城市发展新区的工业生产活动涉及39个行业大类。年产值超过100亿的行业共5个,依此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及洗选业。五大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673.7亿元,占全区工业63.3%,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45.1亿元和518.6亿元,占全区工业40.2%。

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行业

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由于市内企业外迁、国际产业转移和区位优势,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2004年,发展新区内从事现代制造业生产的企业2776户,占全区工业企业的19.6%。实现工业总产值1491.8亿元,占56.4%;实现利润110.8亿元,占72.3%,比重分别高于全市9.3个和28.1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2004年,区内“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12.5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为45.9%,实现利润74.8亿元,占48.8%。发展新区内工业

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41.9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的63%,销售产值出口率为1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4、生态涵养发展区

轻重工业均衡发展。2004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内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9.3亿元,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8.6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8.6:51.4。

“十五”初期,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多以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为主的都市产业,2004年,涵养区都市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占全区的44.5%。由于北京现代汽车进驻顺义区后,其汽车零部件生产辐射到涵养区内,使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跃成为该区域的主导行业之一。2004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占全区工业的11.7%、10.5%、8.7%和6.7%。

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行业

小型企业支撑作用明显。2004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内的小型工业企业5140户,占全区工业的98.9%,实现工业总产值209.8亿元,拥有资产299.9亿元,实现利润69.2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的64%、65.8%和45.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都功能核心区仍存在一些高污染的行业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指出,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要任务之一,但该区域内部分工业行业的发展与该区的功能定位仍不协调。2004年,核心区内共有28户企业从事造纸、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以及电镀业等高污染行业,比2000年多1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2000年增长5.6%。另外,核心区内都市工业所占比重偏低,仅为13.7%,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

2、城市功能拓展区工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2004年,拓展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209.8万吨标煤,工业用水19940.3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市工业的47.4%和62%。万元产值能耗0.52吨标煤,高于全市

平均水平0.09吨标煤;万元产值水耗8.6立方米,远远高于全市5.4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在资源、能源高消耗的同时,产出效益却较低,区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3.3亿元,产品销售利润率为4.9%,低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城市发展新区0.9个百分点。正是由于能耗高、效益低,拓展区运行质量综合得分为67分,在四功能区中排列第三。

3、城市发展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不足

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最具有发展潜力,但新区内部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2004年,发展新区内的顺义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3.5亿元,分别是大兴区、通州区的3.3倍和3.2倍。从单位产出看,各地区相差更为悬殊。亦庄开发区户均实现产值1.6亿元,分别比大兴区、通州区高出29.7倍和22.7倍。城市发展新区科技创新不足。2004年,城市发展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46.2%,位居各功能区之首,但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发展新区工业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依赖于外方。

4、生态涵养发展区行业分布分散,产值能耗、水耗较高

2004年,在全市39个行业大类中涵养区覆盖了37个行业大类,行业规模普遍偏小。通过分散度指标测算涵养区的分散度为0.3 ,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在四个功能区中分散度最高。

2004年,涵养区万元产值能耗0.49吨标煤,万元产值水耗7.6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06吨标煤和2.2立方米。主要是存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2004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39亿元,占全区工业的11.9%,这三个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区工业的37.9%。

五、对全市工业布局的思考

(一)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目前各功能区工业的发展与其功能定位存在着一定差距,各功能区应该根据功能定位,确立自身的优势产业,对于一些不适应本区域发展的行业通过淘汰、外迁及调整产品结构等方式进行优化。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的建设,逐步构建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善、产业梯次合理、相对集中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利用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等资源,重点发展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就业含量的都市工业;城市功能拓展区要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新区要利用顺义空港优势、亦庄开发区的后发优势进行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都市工业。

(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区域经济差距是由地理位臵、资源条件和区域功能定位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城市内部区域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但如果差距超出稳定发展的范围,就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市各功能区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差异, 2004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区域首都功能核心区与最低的区域生态涵

养发展区相差3.8倍。作为政府应结合各区域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加快工业布局调整,转变区域产业结构,从而加快小城镇建设,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调整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增强首都经济辐射力,实现区域互补、协同发展

北京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因此不能脱离环渤海经

济圈乃至全国大的区域环境来规划未来发展。北京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有别于周边城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其优势产业在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因此北京应强化这种优势,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流通速度,增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从工业行业内部结构看,北京与天津大致相同,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据初步统计,2004年这五大行业占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约为60%左右。由此看出,北

京与天津的工业尚未形成优势互补局面。北京及周边城市应尽快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利益壁垒,共同制定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规划,根据各城市自身的优势,确定其在经济圈未来发展中承担的角色

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细则

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细则 1

2

文档仅供参考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北京市财政局 京工促发[ ]75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贴息补助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保证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我市拟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增量部分给予贴息补助扶持的政策,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银行贷款。为规范资金使用,市财政局、市工业促进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实施细则> 二○○九年三月十七日 主题词:工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通知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 3月26日印发 共印100份 3

附件: 北京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贴息补助政策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实现北京工业增长目标, 北京工业发展资金使用作适度突破,对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增量部分给予贴息补助政策支持。 根据<北京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北京市支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资金使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补助范围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工业企业可享受该补助政策: (一)在本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依法纳税、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和结算在北京; (三) 与银行正式签订借款合同,贷款资金已到位,且为经核实的流动资金贷款增量超过500万元(含)。 (四)贷款发生在市属和本市管理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二、补助原则 (一)流动资金贷款增量指当期相对于底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增长的部分; (二)重点支持当年有市场、有订单、有增长,符合本市产业政策, 4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县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强攻工业战略,紧紧围绕“做大总量、提升 质量”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植主导 产业,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县县工业经济保 持快速增长。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3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户,入园企业 87户,形成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矿产品精深加工、绿色 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我县坚定实施“强攻工业”发展 战略,积极筹备“省级工业园”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进位赶超,今年1-7月全县工业税收4314万元,同比增长19.6%;全县工业增 值税3776万元,同比增长40.11%;2014年1-7月全县工业用电量3984.08万度,同比增长28.66%。1-7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累计增速14.12%(增速列全市第四位);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04%;实现主营业务 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20.2% ;实现利税总额0.72亿元,同比增 长32.61% 。 二、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目前具有四大主导产业,一是新型机械制造业,主 要是以我县传统矿山机械产业为主,其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57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258万元,同比增长80.37%;二是矿产品精 深加工业,主要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为主,其中采掘业由于市场行 情不景气矿价一直在低位徘徊,1-7月份国税累计入库80万元,同 比减少65.96%。同时因房地产不景气等原因,万年青水泥、建邦混 凝土、万年青新型建材等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现代轻 纺电子业,服装轻纺行业实现税收21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892 万元,同比增长71.3%,现代轻纺电子业目前是我县发展较快,纳 税贡献较大的产业,但由于受部分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影响,国 税部门对轻纺行业加大监督管理,使得部分企业开不出票限制其生 产规模;四是绿色食品业,我县绿色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 展较好的企业有xx恒鸿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石诚牌“手工米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1-2005年北京工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 (1)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1)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3) (四)国企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 (4) (五)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5)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6)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6) (二)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机拓展了发展空间 (6) (三)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北京工业指明了方向 .. 7 (四)适应资源与环境是北京工业调整的重要课题 8三、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目标 (9) 四、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要点 (11) (一)高新技术产业 (12) (二)传统产业 (20) (三)都市型工业 (28) 五、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主要措施 (30)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产权制度 (30)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31) (三)形成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32) (四)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33) (五)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33) (六)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34) (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4) (八)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环境 (35) 附件一北京工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发展目标 附件二建设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概要) 附件三实施10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概要) 附件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投资动态项目库(第一批)

新世纪初的5到10年,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按照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北京工业要紧紧围绕“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发展首都经济,构建新的产业群体。到2005年,北京工业要基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总量翻番,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提供重要的经济、技术和产业基础。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不变价)从“八五”末期的1174.4亿元,增至2000年的2286.6亿元,增长了94.7%,实现年均递增 14.3%。 工业增加值从“八五”末期的459.2亿元增至2000年的737亿元,增长了60.5%,实现年均递增9.9%,五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126.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74.5%(现价)。 工业产品产销率从“九五”初期的98.4%,到2000年的98.5%,五年期间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主要经济收益指标显著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八五”末期的85.3亿元,增至

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和调整

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和调整 城市性质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城市性质一旦确定,对城市将来的发展会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当然城市性质不能依据人们主观意志而定,而应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是说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城市性质也会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调整城市性质,才能保证城市建设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北京城市性质的确定 北京自金建都,经元、明、清到今天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是政治中心。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时编制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把北京城市性质定为“政治、军事中心、特殊之观光城市,可视作商业城市”。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北京改称北平。1946年编制的《北平都市计划大纲》,把城市性质定为“将来中国之首都,独有之观光城市”。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定都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当时北京经济十分落后,工业总产值只有1亿多元,各种企业1.3万多个,100人以上的企业不过十几家。当时城市人口165万人,而企业职工只有8.3万人,仅占城市总人口5%,有失业人口十多万人,所以人民政府把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 1949年5月都市计划委员会邀集中外专家研究北京城市规划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城市性质除了政治中心外,还应是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 195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提出: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规划草案上报后,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审议。国家计委于1954年10月16日对北京城市性质和规模提出不同意见:不赞成“强大的工业基地”的提法,主张在北京适当地、逐步地发展一些冶金、纺织、精密机械制造和轻工业。 北京市随后对规划草案进行了局部修改,于1954年10月26日将《关于早日审批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请示》和《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两个报告同时上报中央。报告中就首都的性质与规模作了说明:“首都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学艺术中心,同时还应当是也必须是一个大工业城市。如果不建大工业,而是只建设中央机关和高等学校,则我们的首都只能是一个消费水平极高的消费城市,缺乏雄厚的现代产业工人的群众基础,显然这和首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们在进行首都规划时,首都就是从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的前提出发的”。还说“工业建设的速度不应过慢或过迟”。 中央对报告和规划虽然没有批复,但实际城市性质已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二、在建设大工业城市方针指导下的北京建设和发展 北京在“建设一个大工业城市”方针指导下,经济建设自然以工业为中心来进行,北京工业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北京市区工业按规划布局逐步建设 1953年市委规划小组提出了《改造与扩建北京规划草案要点》,在这规划草案中,北京市区工业规划布置了6个工业区,用地73平方公里,占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3.1%。这6个工业区是酒仙桥、通惠河北、通惠河南、南郊、丰台、石景山衙门口。 北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基本上是按照1953年规划草案要点进行的。在这期间,市区新建了35个工厂、新建工业建筑186万平方米。 1953年,在通惠河以北新建了第一棉纺厂,扩建了通惠河南的度量衡厂、制药厂、酿酒厂、化学试剂厂,在丰台扩建了丰台桥梁厂。 1954年,在通惠河北又兴建了第二棉纺厂。在通惠河南新建了玻璃厂,在酒仙桥建设了电子管厂、无线电器材厂和有线电厂。扩建了通惠河南的光华木材厂和清河地区的清河制呢厂。 1955年,在通惠河北新建了第一机床厂、在通惠河南新建了第三机床厂、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灯炮厂等。 1957年,在通惠河北新建了第一热电厂、扩建了人民机器厂、合成纤维厂、教学仪器厂。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课题指南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教策[2016]15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2.28 【实施日期】2016.1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指南的通知 (京教策〔2016〕15号) 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市教委直管直属单位: 201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自即日起启动,课题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指南》经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要求 (一)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规定,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分为十个研究领域: 1.教育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

2.教育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研究 3.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4.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5.学生发展研究 6.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7.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8.教育信息化研究 9.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研究 10.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 (二)各领域分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三)2017年度课题类别包括以下六种,分别为:重大课题、优先关注课题、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一般课题。 1.重大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请者不得更改研究题目。重大课题的研究内容应具有创新性,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2.优先关注课题应以课题指南为准,申请者不得更改研究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选取独特的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 3.校本研究专项课题用于资助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任校(园)级领导主持的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与学校改革实践紧密相关、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来源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问题、教师群体参与的课题。 4.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一般课题的申请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基础,从十个研究领域自行设计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申请课题。 申请者填写课题申请书时,需明确填写课题所属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课题类别。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06.12.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二、“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三、“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四、“十一五”北京工业产业优化及发展重点 五、“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空间布局 六、政策与措施 前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总量增长显著 “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2707.4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20.1%,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13.4%的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比“九五”时期提高2.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7.1%,提高了6.7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782.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13.5亿元增至517.5亿元,实现年均递增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发展战略)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聚乙烯工业的发展状况 特约作者石公 摘要介绍了聚乙烯的供需状况及技术发展特点,对世界聚乙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指出,由于我国聚乙烯产品品种单一,且专用料品种偏少,限制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国内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聚乙烯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聚乙烯产品技术市场预测 1前言 聚乙烯(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主要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产品。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性能较好,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包装及日常生活中,在塑料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2年,全球聚乙烯生产能力达到67530kt/a,产量为54580kt,消费量为53150kt。除非洲、亚洲、大洋洲、中南美和西欧有缺口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是产能大于需求。 从消费结构来看,低密度聚乙烯的主要用途仍将集中在膜、片制品和注塑制品;而在高密度聚乙烯的消费结构中,吹塑制品、注塑和膜片制品仍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聚乙烯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1995年,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为1400kt,产量为1350kt;到2002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650kt/a,产量达到3552kt,分别增长了161%和163%。从国内聚乙烯使用状况来看,薄膜、中空容器、电线电缆、涂层料是目前聚乙烯最主要的用途。 2世界聚丙烯工业发展状况 2.1 世界聚乙烯供需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世界聚乙烯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产能平均增幅达到了6%。特别是亚洲和中东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为聚乙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后来的世界经济低迷,降低了对石化工业的投资热情。在此情况下,亚洲和中东一些乙烯项目被迫下马和推迟。预计到2007年,世界聚乙烯能力增幅为3.7%,低于需求4.8%的增幅。因此,未来世界聚乙烯装置的开工率将会不断提高。 1997~2012年世界PE供需状况见表1。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市工业企业稳增长奖励政策实施细则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附件: 北京市工业企业稳增长奖励政策实施细则 为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实体经济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建设,确保经济转型期我市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特制定北京工业稳增长贡献突出企业的奖励规定。 一、奖励对象 在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以当年统计快报数为准,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含)以上,增速高于当年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一定幅度,且单位产值能耗不高于上年的本市重点工业企业(纳入单独考核的控股公司和集团管理的企业除外)。 二、奖励原则 (一)企业纳入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 (二)符合本市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产业功能定位,连续生产两年以上。 (三)考核指标为市经济信息化委及市统计局共同认可的工业总产值及单位产值能耗。 (四)企业有比较健全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能够配合国家、北京市和区县工业主管部门开展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

三、奖励标准 (一)奖励标准分为以下三档: 1. 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含)以上,增速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增速5个百分点,且单位产值能耗不高于上年,每户企业奖励金额50-100万元; 2. 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含)-5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增速7个百分点,且单位产值能耗不高于上年,每户企业奖励金额30-50万元; 3. 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元(含)-1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增速20个百分点,且单位产值能耗不高于上年,每户企业奖励金额20-30万元。 (二)根据符合上述条件企业的实际产值总量和增速以及单位产值能耗情况在相应档次内确定具体奖励金额。 四、资金申请、受理、审核和拨付程序 (一)奖励申请:企业提出申请,提交以下材料 1.《北京市工业企业稳增长奖励资金申请表》; 2.经年审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企业当年和上年度财务报告及报表。 以上材料一式一份按顺序装订成册,加盖企业公章(骑缝),在规定时间内送至受理部门。《北京市工业企业稳增长奖励资金申请表》需同时报送电子版。 (二)申报时间:原则上为下一年度的2月1日-2月

工业发展概况

工业发展概况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一节工业发展概况 25年间,禹城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条飞跃发展之路。 1986年,全县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化工、建材、机械、电力、塑料、印刷、自来水等行业门类,主要工业产品有发电量、自来水、纱、布、服装、丝、丝织品、食用植物油、棉籽油、面粉、白酒、混合饲料、化肥、水泥、机制纸、塑料制品、家具、耕作机械、脱粒机、中小农具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84个,全部为小型企业。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13个,职工总数12286人,工业总产值17192万元。 至1988年,企业普遍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三项制度”(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建成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禹城安鹏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9月9日,禹城撤县设市,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1994年,企业改革开始探索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并伴以加大兼并、破产、重组力度,以后逐步确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公司制为主导形式,改制、改组、租、卖、破并举的改革途径。“八五”期间,热电厂500吨木糖项目投产,是省内第一个木糖生产企业;禹王制药公司被省科委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德州市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本市生物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25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1个,有2户企业实现利税超千万元。 1996年,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组建了山东兴禹化工集团、山东贺友集团、山东禹王亭集团、山东光大电力集团和禹城环宇集团。“九五”期间,生物产业初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完整版)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2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北京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特制定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第三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完备的外观特征和场址情况进行梳理并登记、建档。记录应包括对物质、非物质遗产的描述、绘图、照片、影像等资料。

广东工业发展状况

方网讯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共形成了九大产业的10个综合报告 和61个分行业报告,以及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合计350万字左右。这些研究成果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纵向、横向比较,把广东的产业竞争力放在省际、国际环境中进行分析论证,对广东工业主 要产业的现状,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广东 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点或 瓶颈,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究竟如何?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与机遇?又面临什么 样的压力与挑战?记者从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所作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结合九大产业的10 个综合报告,挑出了七大看点,对广东工业产业的家底进行解读。 看点一:骄人速度 20多年工业增长91倍 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 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 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 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总产 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 之首 2002年,广东进出口总额2211.0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 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其中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以建国初期的1952年、改革开放的1978年、报告调研所用的2002年为节点 进行纵向对比,可以反映解放以来广东从农业大省到成为工业大省的发展历 程。 建国初期,195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15.7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4.5%。 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0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全国 各省市排位中列第7位,与辽宁、江苏、上海等工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002年,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18909.91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1.55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79%。1979年至2002年的24年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6%。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合计、就业人数、全年工业 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总额八大指标均位列全国各 省市之首。工业增加值自1996年、产品销售收入自1997年首次超过江苏后,已 连续多年排全国首位。与1978年相比,2002年广东的电视机、发电量、成品钢材、水泥等产品分别增长了1041.8倍、13.6倍、12.0倍、14.7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4种产品产量全国第一,7种产品产量占全国三成以上,电饭锅、电风扇产量占全国90%多,微波炉产量超过全国的50%! 此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 工业产值比例为49.83∶50.17,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1998年至20 02 年,广东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9%,比轻工业增速高出11.2个百分点。九大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传统产业比 重有所下降,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组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产业集中 度有所提高。 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十强省市中,广东 以2211.0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中国外贸十强省市之首。2002年广东共完成出口1184.7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北京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word资料14页

北京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和WT O规则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工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工业发展资金是指市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的工业结构调整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和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一、使用范围 凡在本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生产经营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均可申请使用本资金。 二、使用条件 企业申请资金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企业的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北京市工业发展规划。优先支持列入《北京市工业投资导向意见》的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及与之关联度高的项目。 2、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应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项目和首都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项目。

3、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支持大工业企业、集团技术改造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 4、符合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北京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通过市经委网站(b je c.go v)发布的《北京市工业企业申请工业发展资金使用条件》的规定。 三、使用方式 资金原则上以贷款贴息为主,适当安排引导性投资入股和拨款补助资金。 四、项目与资金管理 1、市经委、市财政局负责每年修订和发布《北京市工业投资导向意见》、《北京市工业企业申请工业发展资金使用条件》。 2、市经委负责按照国家现行项目管理规定审批项目,对申请资金支持的项目组织论证和评估,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跟踪、调度,对竣工投产项目的效益评价。 2、市财政局负责每年在预算中安排资金,对列入北京市工业技术改造备选项目库的项目资金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市政府批文下达资金使用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追 踪问效、监督检查,支持产业技术成果转化。 五、监督管理

医药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医药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 ustr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医药工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医药工业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休戚相关,是符合新型工 业化发展要求的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广阔的特点,被国际上称为是“永不衰落的 朝阳产业”。近年来,xx市医药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 产值从1998年5千万元增加到XX年1.2亿元,入库税金从1998年180万元增加到XX年350万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 有相当的比重,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亮点。 目前,xx市医药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但在快速发展 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制约生产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去作深层次地研究、逐一解决。因此,保持清醒头脑,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帮助和服务力度,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医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现状

xx市医药工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北药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医药工业的发展。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在监管中服务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监管,目前,xx市的红叶制药有限公司、蓝天 制药有限公司和神树阿胶厂3家制药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政策导向,紧紧抓住宏观调控机遇,投入了资金实施设备和技术更新,都按时限要求通了国家gmp认证,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拥有片剂、丸剂、栓剂、胶囊剂、颗粒剂、固体胶制剂等个9剂型,103个品种。全市医药工业呈 现五大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二 是亏损企业少,3户企业全部盈利;三是经营效益好,产值利 税率达10.2%,销售利税率达12.3%;四是资产负债低,资产 1.5亿元,负债1.2亿元,资产负债率仅46%;五是带动力强,医药产品的合理流通,促进了全市102家药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药,对北药种植业起到了 巨大的拉动作用。 xx市的制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剂 型少、规模小,三家制药企业共有9个剂型,净资产8千万元,产值不超过1.5亿元。二是新“庙子”与旧“菩萨”共处。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各企业都按照gmp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