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认识符合幼儿的特点,很受幼儿的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自主意识强、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一、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

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发现室游戏探索中,对“磁铁的穿透性”,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有关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将小磁兔,各种材料制成的柄、磁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幼儿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材料柄吸住小磁兔。”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幼儿玩了另一种游戏,用磁铁“打捞沉船”,要求幼儿不用手拿,不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幼儿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幼儿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幼儿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幼儿的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关水的科学游戏,幼儿特别喜欢玩水,在玩水游戏中幼儿通过一次次动手尝试,逐步理解了水的浮力、水的压力、水的三态、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等内容。在玩水中体验到玩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了积极性。另外,选择的内容有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并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幼儿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容易接受,使幼儿容易产生兴趣。

三、科学游戏的过程要有情景性和灵活性

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自主探索能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是要看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过程,是不是肯动脑筋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为此科学游戏的过程必须要具有情景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首先,要创设游戏的情景,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又如:在玩水中,开展“什么沉、什么浮”的游戏时,我们在游戏中创设了游戏情景,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石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让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幼儿兴趣就更高。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什么物体是沉,什么物体是浮”,的结论。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观察、自主地动手;自由表达,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又如上例:游戏中,对幼儿动手操作没有任何指令和要求,也不作暗示,只是提出了规则:“可以把各种材料的物品放到水里,看看什么是沉,什么是浮。”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走动,自主选择材料放入水里尝试、发现、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观察、操作、比较,还不时地自言自语,“我拿**试试看”,并常常为自己和同伴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探索积极性高涨。

教师是科学游戏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是在通过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幼儿能主动投入游戏过程之中。教师指导作用主要是在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和对游戏目标的说明,以及实现目标方的提示。在科学游戏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胆识,使幼儿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探索性问题;才能做好幼儿游戏支持者和幼儿探索的指导者,使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充分体现自己活动、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的能力,并在老师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认知。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支持策略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进行式支持策略 四川成都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觉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我园在贯彻《纲要》试点研究中,力图去寻找师幼互动中教师操作性策略,实现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 一、形成师幼互动的进行式操作性策略 1.开起要素:观察与倾听 2.进行要素:判断、分析与评价 3.支持要素:理解、推动 4.反思要素:理性、敏锐 5.多元的师幼互动要素: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支持与引导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在关注的基础上去深入的分析,进而实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1.怎样才能支持幼儿活动,进行有效师幼互动? (1)教师积极调整角色定位,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多元的教师角色才能与幼儿进行多元化的互动。做孩

子的玩伴、朋友,教师不仅要和孩子玩,而且还要会玩,以幼儿乐于呼应的方式玩。 (2)建立真正亲密的师幼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孩子关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老师要分的支持和肯定每一个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而不去过分张扬其中的任何一个,这样可以让孩子放心的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点,而无需为迎合老师的赞扬而放弃自己的兴趣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愉悦的时间、空间、支持幼儿的表现和表达。 (3)优化师幼“对话”和“回应”,提高教师教育机智 在优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开启与幼儿的互动;儿童可以自主的,自由的,自我的表达。优化对话意味着师道不再威严,儿童也不再是接受的机器,有助于形成了宽松的教育民主的心理氛围。 当孩子面对问题时,老师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假设和推测出孩子可能会有的反应、行为、表情、情绪、语言……细致分析孩子面对问题后的需要。用充满童趣的、积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一、案例再现: 这是笔者的一次失败经历: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有较多的男幼儿选择“建构区”,女幼儿则基本选择“娃娃家”,个别幼儿选择“拼图”、“走迷宫”、“绕线”等区角。由于建构区幼儿太多,一时出现了轰乱现象, 笔者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便指定和重新分配了各个区角的人选和人数。由于这些建筑师很多不是出于本意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倒腾了一会以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他们东看看、西晃晃,跑出“建构区”又选择了“娃娃家”。于是“娃娃家”里面也是人挤人,出现了两个“妈妈”,两个“爸爸”,也多出了许多“爷爷”、“奶奶”。笔者发现“妈妈”这一角色不到位,烧饭做菜不像样,便主观的让幼儿看她示范,再让幼儿照着做一遍。笔者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还事先设计了帮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为娃娃做好了生日蛋糕,游戏中还叫了几个正在做其它游戏的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等笔者安排好一切后却发现所有的幼儿都很木然,畏首畏尾生怕做错了什么一样。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笔者在自选游戏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例中的游戏活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的权利,成了笔者精心设计导演的一场戏,“建构区”人太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主观地让幼儿服从自己的安排;教师可以以“建构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提建议的形式间接的引导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中“妈妈”这一角色扮演不到位,教师可以用“做客”形式参与到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间接、委婉的提出,和幼儿共同商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觉改进。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自选游戏就是随便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彻底地让幼儿自由、自主,老师不应当参与到其中,那就曲解了游戏的本质。事实上,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强调自选游戏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是否定成人对游戏的指导,而是为了澄清游戏的本质,还幼儿游戏的本色,让幼儿在成人适当引导下自主游戏,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创

教师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自主性游戏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教师在游戏中主要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指导儿童的游戏,对自主性游戏的指导主要有以下环节: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的经验 教师在考虑组织游戏时,必须为儿童做好相应的材料、时间、空间、经验等条件准备。 材料准备对儿童游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及教师期望儿童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儿童。准备游戏材料,也是儿童参与游戏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儿童能力的机会,省去了教师花大量时间为儿童制作精美玩具的不必要劳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儿童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如果时间过短,儿童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而且会慢慢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 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等,对儿童游戏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游戏前教师要考虑空间是否有利于儿童各类游戏的开展。足够的空间可以使儿童在游戏时玩得尽兴,而狭窄的空间会使儿童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且容易引起儿童因相互间的碰撞而产生纠纷。 儿童游戏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儿童只有具备了某种经验,才可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儿童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儿童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这种游戏经验的准备包括已有的经验和预先的经验两个部分。儿童就是通过游戏将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及简单的知识经验进行实践、尝试,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

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支陆叶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而区角活动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教师是如何创新的支持幼儿开展各类活动的呢? 教师支持性行为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给以鼓励、帮助和推进首先它包括直接支持性行为和间接支持性行为。 一、直接支持性行为包括:非物质支持和物质支持两类 (一)非物质支持主要有五个支持策略: (1)口头支持:言下之意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广大幼儿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口吻,让幼儿在老师的激励下成功的完成各种活动。在主题活动的资料收集中,很多都是我们老师不断地与幼儿进行谈话、沟通,从而极大地引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在回家收集主题材料的过程中,十分积极和主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一回家就很认真地、主动要求准备材料。 比如小班有一个主题,“苹果和桔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幼儿园附近的水果店。之后,教师何幼儿又进行了很简短的谈话,孩子们看了、听了老师的语言支持,积极地参与亲子小制作的活动和爸爸、妈妈共同用新鲜的水果制作了一个个形象生动、人见人爱的“水果娃娃”。 (2)符号支持:是对幼儿进行操作活动的隐性支持。 孩子们每天都会玩区角,而且是自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教师不可能每天都向幼儿讲述一遍活动的规则与要求、玩法等等细节。况且这也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我们知道外国的孩子很小就会看着示意图对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拼装了,在中国孩子们就比较缺少这方面的锻炼。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一切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借助操作示意图、操作照片、操作文字、形状符号等等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当然不仅仅是游戏活动方面,在生活活动方面我们也运用了符号支持。 (3)肢体支持:运用动作来鼓励和支持孩子进行活动。 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中,教师都会与幼儿有肢体的接触。 例如,早上来园教师除了会和幼儿主动打招呼外,作为小班的老师还会抱抱孩子,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分析

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容丰富多彩,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幼儿的个性。本文笔者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时机的选择、指导策略的选择来探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介入指导。 关键词: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游戏特点,使其成为最适合儿童和最受儿童喜爱、在儿童阶段又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人格的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本笔者研究探讨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时机的把握及影响教师选择介入时机的因素,宗旨在为提高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发展幼儿的个性。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在“小工厂”游戏中有包糖果、做饼干、裁衣服、照相和洗照片等情节,幼儿不喜欢。因为角色没有表现得经验和机会,没有扮演角色,没有角色的语言,体验等只是一种手工制作而已。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全面反映了游戏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景、规则等组成,它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象、游戏动作、情景的假设、游戏的规则和主题。本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角色的扮演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儿童扮演角色对发展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幼很大作用。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如: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妈妈、爸爸、警察、司机、医生、老师、营业员、理发师等。

幼儿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10-15T08:39:16.95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5期作者:吕艳华[导读]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辽宁省凌源市幼儿园122500 摘要: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 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那么,如何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呢? 一、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它有利于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然而我们进行游戏活动时大多是教师辛苦准备材料,然后带领幼儿游戏,孩子总是被动地充当服从者和执行者,这种做法抹杀了游戏的一部分重要价值。游戏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玩”的过程中,在准备游戏时,游戏已经开始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了。 二、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而好问、好探究,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我们要抓住幼儿这种心理,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孩子设置各种游戏活动,当为孩子提供了拼插玩具时,他能搭出幼儿园、立交桥、商店、游乐园。当你为孩子准备好橡皮泥时,他能捏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当你为孩子准备剪刀、浆糊时,他能拼出各种你想象出的美丽图案。他们在游戏中主动积极,快乐、无拘无束地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构建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权利,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与家长交流探究,帮助他开拓思路,更好地感知、创造。 三、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周密的有计划的观察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超出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教师是指导幼儿游戏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事情,只要没有危险教师就可以任其自由玩耍,或者置之不理,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没有观察的方向目标,出现了不会观察的现象。因此,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玩具材料,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解决,如何解决的,幼儿平时和谁在一起玩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宰 通常游戏都是由教师精心安排的,从游戏目标、过程到游戏结果都要控制,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的游戏都会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她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合常理,那要做违反规则。只要孩子与教师的预设出现偏差,教师便会千方百计引导孩子朝自己的预期目标而去。教师过分干预,孩子只能是被动地机械地听从调动,在孩子心里只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不认为是在游戏活动,使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影响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极大受挫。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可以根据自主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游戏的玩具材料、情节、内容,游戏中出现矛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布置游戏环境,制定游戏规则,因此,教师让幼儿自己主动控制活动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重中之重。 五、教师是儿童游戏的引导者 小朋友在玩插片,忽然,豆豆走来对我说老师:“沙沙抢我的玩具了。”我看着她说:“你想个办法看看怎么办好呢?”她发愁地说:“怎么办呢”我建议道你去告诉沙沙说:“你抢我的玩具不对,把我的玩具还给我,行吗?”她想了想,点点头:“行。”只见她走到沙沙面前,对沙沙说了我教她的话,沙沙毫不犹豫地拿了玩具还给她,她高兴地接过来玩了。小班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还不会自己去解决,需要求助,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初步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逐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小伙伴之间的摩擦,引导他们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用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交往,使幼儿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在友好欢乐的氛围中学会共同游戏。 总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有“放”有“导”有“抓”,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就像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足以体现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所在。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丹阳市云阳幼儿园步宛翀 212300 137******** 一、案例再现: 这是笔者的一次失败经历: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有较多的男幼儿选择“建构区”,女幼儿则基本选择“娃娃家”,个别幼儿选择“拼图”、“走迷宫”、“绕线”等区角。由于建构区幼儿太多,一时出现了轰乱现象, 笔者为了使游戏顺利进行,便指定和重新分配了各个区角的人选和人数。由于这些建筑师很多不是出于本意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倒腾了一会以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他们东看看、西晃晃,跑出“建构区”又选择了“娃娃家”。于是“娃娃家”里面也是人挤人,出现了两个“妈妈”,两个“爸爸”,也多出了许多“爷爷”、“奶奶”。笔者发现“妈妈”这一角色不到位,烧饭做菜不像样,便主观的让幼儿看她示范,再让幼儿照着做一遍。笔者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还事先设计了帮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为娃娃做好了生日蛋糕,游戏中还叫了几个正在做其它游戏的幼儿到娃娃家做客。等笔者安排好一切后却发现所有的幼儿都很木然,畏首畏尾生怕做错了什么一样。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笔者在自选游戏中忽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例中的游戏活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的权利,成了笔者精心设计导演的一场戏,“建构区”人太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但不能主观地让幼儿服从自己的安排;教师可以以“建构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提建议的形式间接的引导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同样,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中“妈妈”这一角色扮演不到位,教师可以用“做客”形式参与到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间接、委婉的提出,和幼儿共同商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觉改进。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自选游戏就是随便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彻底地让幼儿自由、自主,老师不应当参与到其中,那就曲解了游戏的本质。事实上,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强调自选游戏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是否定成人对游戏的指导,而是为了澄清游戏的本质,还幼儿游戏的本色,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 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 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 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 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 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 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 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 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 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 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 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 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 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的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要求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并在“情感体验”、“认知”、“同伴交往”和“动作练习”等方面关注和引导幼儿。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适当介入。幼儿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幼儿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料理台”游戏 恺恺正独自忙着配莱,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盛器里有蛋、面包、果冻、饮料等,教师见状就对他说:“你今天准备在料理台做什么,等会儿我来看你。”恺恺愣了一下,重新回到料理台张罗起来。不一会儿,恺恺忙完了料理台的i作.只见他手拿一只咖啡壶当喇叭,爬上了原本放塑料筐的空架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吃,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说:“你在做什么?”他回答:“开巧克力冰淇淋店。”“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要这样招揽顾客?”看他坐在高高的架子上,教师就一边和他说着话,一边示意他下来,但他没有听从教师的劝告,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他的话,略作停顿后说:“那好,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可以让我买来尝尝的?”恺恺纵身跳下,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料理台”游戏变成了“巧克力冰淇淋“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入。此外,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对幼儿构成危险时,教师必须立即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必须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浅谈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浅谈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儿童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认识符合儿童的特点,很受儿童的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儿童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儿童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自主意识强、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一、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发现室游戏探索中,对“磁铁的穿透性”,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有关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将小磁兔,各种材料制成的柄、磁铁,交给儿童,让儿童自己去玩、去操

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儿童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材料柄吸住小磁兔。”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儿童而是让儿童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儿童玩了另一种游戏,用磁铁“打捞沉船”,要求儿童不用手拿,不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儿童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儿童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 二、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儿童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儿童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儿童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儿童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儿童的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关水的科学游戏,儿童特别喜欢玩水,在玩水游戏中儿童通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重要) ——给教师的建议 作为新教师,我想,大家肯定对“游戏”这个“时间长、空间大、自主性强”的课程内容感到有很多的困惑,尤其对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介入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看什么、怎么看?”这是我们在游戏中首先要思考的;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也是需要判断和思考的。 今天,我想通过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和思考,交流一些自己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和介入更加从容,更加有效。 一、扫描观察与定点、追踪观察有效结合,让观察更从容 其实,角色游戏的观察也不外乎这三种: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要把握好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我通常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的5-10分钟和游戏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进行的是扫描观察。主要是比较粗线条地掌握全班孩子开展了哪些的游戏主题;幼儿选择了哪些游戏内容,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的行为特点。我是这样想的:在角色游戏刚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情绪还没有稳定,孩子们要寻找游戏内容、玩伴,有的孩子还会争抢角色,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而在游戏快结束时,有的孩子又会因为游戏热情减弱,产生无聊、逗留、打闹等消极行为。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我觉得教师是有必要进行扫描观察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站位应该是在一个视线相对开阔的区域,要能够环顾到所有的孩子,避免产生视觉的盲区。 那么在游戏的中间环节,大概20-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通常采用的是定点与追踪观察。定点观察也就是定点不定人,即对某一游戏内容进行观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交往、游戏情节发展等动态信息,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而追踪观察也就是定人法,即根据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可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真实的全游戏状态。 但是这两者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我们要根据前一次幼儿的游戏来确定。举个例子:在前一次的游戏中,某某孩子在点心店中表现特别兴奋,出现多次打翻餐具、扔点心的现象,那么,今天的游戏,我可能就会去跟踪这位幼儿,看看他在今天的游戏内容中的表现如何。如果换了一个游戏内容,他还是出现类似的行为,那么,我就要来分析孩子最近情绪上是

浅论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认识符合幼儿的特点,很受幼儿的欢迎。通过科学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科学,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内容。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积极性高、兴趣浓,参与游戏自主意识强、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指导策略。 一、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 科学游戏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科学发现室游戏探索中,对“磁铁的穿透性”,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知道磁铁有穿透的本领;二是学会用磁铁的穿透性来解决有关科学问题。首先,我们将小磁兔,各种材料制成的柄、磁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幼儿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材料柄吸住小磁兔。”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幼儿玩了另一种游戏,用磁铁“打捞沉船”,要求幼儿不用手拿,不把磁铁伸入水里,把沉船打捞上来,让幼儿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二、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幼儿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幼儿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幼儿的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有关水的科学游戏,幼儿特别喜欢玩水,在玩水游戏中幼儿通过一次次动手尝试,逐步理解了水的浮力、水的压力、水的三态、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等内容。在玩水中体验到玩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了积极性。另外,选择的内容有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并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幼儿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容易接受,使幼儿容易产生兴趣。 三、科学游戏的过程要有情景性和灵活性 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自主探索能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是要看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过程,是不是肯动脑筋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为此科学游戏的过程必须要具有情景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首先,要创设游戏的情景,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又如:在玩水中,开展“什么沉、什么浮”的游戏时,我们在游戏中创设了游戏情景,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石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让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幼儿兴趣就更高。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什么物体是沉,什么物体是浮”,的结论。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自主选择、

最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福州玉佩侨育小金星幼儿园陈建敏 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幼儿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支持。那么,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提供怎样的支持和指导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 环境保证游戏。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游戏环境是影响幼儿游戏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如何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动幼儿在材料准备过程中的主动性。游戏中孩子们是主人------------ 既是游戏的主人,也 是材料准备的主人。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我们既重“物”更重“人”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参与到游戏环境、材料的准备上来。 2、提供丰富且具动态性的玩具材料。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应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逼真的成品玩具固然有其优点,并且出现时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但这会使幼儿创造性行为减少,有时甚至会使幼儿成为玩具的奴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越多彩,幼儿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而富有启发性、并随着幼儿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环境,能有效保持其对幼儿的适度刺激,激发幼儿进一步探求的好奇心;提供可变性强的玩具更能启发幼儿积极地想象和创造。如在“美味串串烧”游戏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半成品游戏材料(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软塑片及塑料棒等),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顾客的需要制作出各种美味的串串烧(如:茄子、青菜、牛肉串串烧等),这样一来,幼儿游戏兴致大为增加,游戏情节也丰富了许多。 3、保证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满足幼儿自由选择、愉快游戏的根本保证。每天教师要保证幼儿有一小时以上的自主游戏的时间,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另外,根据幼儿的需要,分隔游戏角,便于幼儿取放、交往和选择。 二、注重实效性的观察反思 ------ 观察激活游戏。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地一种活动形式.本文拟通过剖析幼儿自主游戏中存在地问题,对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自主游戏提出一些建议. 一、幼儿自主游戏中存在地问题 自主游戏即幼儿在定地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地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地,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地积极主动地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地过程.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幼儿自主游戏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教师主导幼儿地自主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有些教师往往以成人地眼光、指导者地角度看待孩子地游戏,急切地希望孩子在游戏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游戏规则不严谨,于是紧张地注视幼儿地游戏,寻找教育地机会,不时地中断幼儿地自主活动,千方百计地把幼儿地自主活动引向事先设计好地教育目地,不时地穿插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地内容,于是,游戏成了老师导演地一台戏.幼儿地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地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幼儿地自主游戏变成了教师强加于幼儿地教学任务,从而使幼儿自主游戏地积极性受到很大地挫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自主游戏地主导者应该是幼儿而非教师.幼儿自主游戏地主题、玩具地选择以及游戏地进行与结束都应该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游戏地顺利进行做一些必要地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地真正主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教师经常中断幼儿地自主游戏 幼儿自主游戏地主题与过程都是幼儿自己感兴趣地、自己确定地.然而,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中断幼儿地自主游戏,要么是对幼儿游戏中出现地问题做一些指导,要么是因为游戏时间不足而中断游戏,使幼儿自主游戏地兴趣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我认为,当幼儿在自主游戏中面临困难时,教师不能轻率地中断幼儿地游戏.因为幼儿地注意力容易受其他事物地影响而转移,游戏地中断可能导致幼儿后期游戏不能顺利进行.正确地做法是教师在不打断幼儿自主游戏地前提下,适当地给幼儿以启发、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保证幼儿自主游戏地时间,不能困为时间不足而使幼儿意犹未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教师放任幼儿地自主游戏 有地教师认为,幼儿地自主游戏就是幼儿地自由活动,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幼儿地身心健康就可以了.他们只是为幼儿自主游戏地开展准备适当地环境及玩具,根本不关心幼儿自主游戏进行地情况,不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出现地问题,也不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出现地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提倡以儿童发展为本地今天,教师放任幼儿自主游戏地行为是否就是我们所倡导地充分尊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张伟琪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教师科学的有目的的指导分别渗透于区域游戏的各个阶段,包括:游戏前、游戏中与游戏后的评价。 《纲要》中说,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就教师如何对游戏前的指导、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笔者希望能对幼儿园区域游戏指导方法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实施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与借鉴。 一、游戏前的指导。 游戏前的指导是相对于整个游戏过程而言的。主要包括: 1、材料的投放 操作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进程,投放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教育目标。区域游戏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大班的孩子对棋类和各种拼图很感兴趣,老师就可以多投放制作这方面的操作材料,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与半成品,而小班则应多投放功能简单,色彩鲜艳的操作材料及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操作材料。 2)体现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孩子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操作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孩子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有效方式,促进幼儿发展。例如:一次,在科学区域中,玩数字与点的对应找好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怎么也不知道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 幼儿园角色游戏教师指导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扮演,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游戏的指导。师通过导入指导策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情景,通过介入指导策略及时干预学生的游戏行为,使游戏顺利完成。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通过探讨如何给幼儿营造宽松良好的游戏氛围、如何扩展游戏情节和如何注重区域融合及区域讲评等内容为教师和家长更好的了解角色游戏的价值,知道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提供可依据的实证性资料。 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具特色、典型的游戏,对幼儿智育发展、性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干预和影响,以保障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实现。本文结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内涵与特点、开展角色游戏的意义以及教师指导策略进行探究。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不仅使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得到满足,更是创造性与主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深入幼儿角色游戏,对游戏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观察、评价与指导,从而真正发挥出角色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一、营造自主宽松的游戏氛围 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是尊重儿童人格的具体体现。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幼儿是独立的人,因而有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显然,幼儿在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活动时,他们对活动有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在游戏的开始、进行、结束中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尊重,而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经验或实际生活就不予以理睬,批评,甚至强行制止。例如在角色游戏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在角色区玩,你们都有角色,那我是什么角色啊?”“老师你当顾客”“你当服务员吧”“我觉得老师像店长,店长就是什么都得管,有时候在店里,有时候不在。”“对对,我也觉得老师是店长”“哈哈,店长好”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对于孩子们关于我角色的想法很多,这样的环境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提高了他们玩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二)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幼儿游戏时的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的结果,是游戏“假想”的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教师不能因是游戏就随

优化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优化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新《纲要》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指出:“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以各种方式(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给予幼儿帮助,支持和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和将来生活以及终身发展的各方面的经验,使幼儿的游戏更有意义,更富有成效。实际生活中,教师对怎么在幼儿游戏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幼儿的游戏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反思、总结。 一、教师幼儿游戏中存在的认识问题 (一)以为幼儿游戏是完全由幼儿选择内容进行,教师不需要给予任何指导和帮助,在游戏时让幼儿随心所欲,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放任自流,对游戏活动不闻不问,教师处于旁观者地位使游戏成了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活动。由于幼儿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使幼儿不能明辨是非,缺乏行为约束,幼儿表现为散漫,自由,我行我素,至使正常的教育活动不能良好的开展。同时,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制止和干预,易被其他幼儿所模仿。 在提倡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教师放任幼儿游戏的行为是否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表现呢?我以为不是。幼儿游戏的内容大多与他们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中,他们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探究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细心的观察,适当的干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不能因为游戏是幼儿的自我探究活动而放任不管,须知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导航者、解读者、支持者。 (二)另一种认为不论是游戏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当幼儿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创设某些其他活动时,教师立即制止,强迫幼儿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游戏,使幼儿处于一种受约束,被强制的氛围中,丝毫体验不到游戏的乐趣,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阻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幼儿在游戏中没能充分体现主体性,一方面不信任儿童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力量。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游戏规则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