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1]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1]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1]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1]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二)赏析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三)赏析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

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

..()()女娲.()神妪.()

根蒂.()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

..()

..()泣露

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神妪.()(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李凭箜篌引》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ā)泣.露(qì) 箜篌.(hóu)歌行.(xíng)

B.芙蓉

..(fūróng)奢.望(shē) 昂.然(áng) 纠.缠(jiū)

C.倚.靠(yī)神妪.(qū) 巨擘.(bò) 谦恭.(gōng)

D.颓.然(tuí) 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李凭箜篌引.()

(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

..弹箜篌( )

(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6)露脚斜飞

..湿寒兔( )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昆山玉碎凤凰叫,。

女娲炼石补天处,。,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导学案答案】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练习题答案】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

(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4、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5.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6.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较实在。 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 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讨李贺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涵咏 探讨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堂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

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三.题解: 李凭是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弹奏箜篌名躁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与歌、行一样,表明这是乐府诗。《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四.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生生互评,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 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划分句群,找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 3叫一学生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本校推行了导学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了解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使用后的教学效果,使导学案在教学取得更广泛的应用,特开展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 靖边四中九年级全体学生及任课教师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问卷调查在九年级进行,共发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达到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教师座谈会三次,学生座谈会十五次,个案调查三十次。这些座谈会和个案调查,不仅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更为导学案推行积累和总结了经验。 四、调查时间: 2012.10.8-----2012.11.20 五、调查结果: 调查教师情况: 1.教师们比较认同导学案教学模式,也表现比较浓厚的研究热情。 2.《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正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它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展示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整个学习过程,是一

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导学案用一系列利用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导学案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可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发放。在上课前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4、使用导学案教学后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抽批学生的导学案,学生自学情况了解更详细了,课前准备更充分了,更加明确课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增强,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发言的多了,小组讨论实了,展示的方法丰富了,后进生也能有表现了,优秀生更突出了,学生的兴奋点多了;老师不再独占课堂,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堂检测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课后学生主动讨论问题的、问问题的多了。老师课下讨论课堂成败的多了。 5、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不仅较好地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并在自己学习中得到有效落实。而且注重了知识点的能力价值。每个知识点的内涵,每个知识点的分析整合过程,都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导学案设计中强化了问题设计,思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足够思维量,强化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6、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较好地体现了能力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依案引导,学生有序而学,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从问卷中也可看出,老师们都很想了解导学案教学,但是仍存在着部分老师对导学案教学了解不深、不透,甚至误解或理解偏差,以及实践中的困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4 ::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

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完整版)“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

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页 1 第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导学案教学基本步骤

导学案教学基本步骤 一、自主学习阶段 1.安排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可将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堂),作业用铅笔完成。教师下组指导。 2.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科组长进行导学案学习内容的培训,重在思路讲解,不直接给答案(这是导学案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3.合作交流课前,检查批改学科组长的导学案作业(如果学科组长没完成作业,意味着上一阶段的培训没有消化,势必影响下阶段自己对组长的培训)。 二、合作交流阶段 由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导学案学习内容的培训,并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小组之成员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从第一堂课开始,由学科组长公开随堂使用;《班级之小组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从第一堂课开始,由科代表公开随堂使用(若前有自主学习课,都移前课开始使用)。教师下组指导。 三、展示讨论阶段 1.科代表针对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安排各组展示内容和顺序,展示讨论课即将开始前才告知各组(防止有的小组不重视非自己展示的学习内容)。 2.展示讨论课由学生主持。教师观察把控课堂,以备作课堂总结。 3.展示讨论课毕,收集各小组对本课存在的其他问题(记录到小组“积极质疑”的分数中去),准备个别或全班解答。 4.授课完毕,可将导学案重要题目的答案发送各组,以便学生修正。学生用黑色或蓝色水笔修正和完成导学案所有作业。 5.学科组长检查组员的导学案全部作业(包括拓展提升作业和自主反思)。若没有问题,每道题都用红笔打勾;若有错,退回修正,再打勾。 四、达标测评阶段 完成本课“达标测评”后,学科组长将组员成绩记录在其导学案讲义的相应处。 五、结题阶段 1.学科组长完成本组的《小组之成员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公示后,将此表与本组导学案讲义一起提交科代表。 2.科代表完成《班级之小组导学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公示后,将此表与各组评价表及本班导学案讲义一起提交学科教师。 3.学科教师检查学生提交的导学案讲义和评价表,完成导学案讲义中的“自主反思”。

《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

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及学案设计 石嘴山市二中尚永丽 一、教师用案: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利用视频材料将本课的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明确四个保护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树立热爱法律的意识。 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教材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查找并阅读相关法律读本;搜集有关漫画、案例、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打印导学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导学案教模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启发,引导讲述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

件,情景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一. 课前设境,引生入境: 设计的问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最害怕或担心的事是什吗? 学生观看亲身父亲打死儿子的视频案例引入新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二. 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学生自学解决课本知识点。问题见导学案。 三. 师生交流,尝试成功的环节 1.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图片回答,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什么需要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和两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家庭保护以学生活动为主从四个方面突破:(1)谈谈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哪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2)讨论课本P104漫画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家庭保护并能正确对待。(3)指导学生读课本认识家庭保护的含义和作用。(4)从家庭中存在的溺爱的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家庭保护的内容。 3.学校保护 以视频穿不起的校服,自然过渡,提问学生,教师不让阿毛上学是一种什么行为?阿毛受到了来自哪方面的侵害?引导学生学习学校保护的内容,并结合我校实际让学生谈谈我校为学生健康成长举办了哪些活动?最后通过内蒙古丰镇二中学生踩踏受伤伤事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校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4.社会保护 通过视频学校周边的环境,自然过渡到社会保护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共同交流学习: (-)、社会上存在哪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未成年人为何不得出入营业性舞厅,酒吧,网吧?哪些场所适合未成年人进入? (三)、未成年人为何不能观看有淫秽暴力内容的书刊或音像制品? 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认识社会保护的内容,并感悟到身边的诱惑哪些是不良的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教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 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检测】 1.字词书写及注音。 ①k ōng h óu (箜篌) 教(ji āo )神y ù(妪) ②露(l ù)脚 暴露(l ù) 揭露(l ù) 露(l ù)天 露(l òu )马脚 露(l 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④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句子。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整体感知】感悟鉴赏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①(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②(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 【学习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学法指导】 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练习巩固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二)预习自测达标: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 ..()()神妪.()蛟.舞() 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 3.补充完整句子: ,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 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 4.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检测练习】 C级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8.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

导学案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杨富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杨富昌,是来自桃映中学的思想品德老师。我代表 桃映中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做开 题报告的陈述,恭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斧正。本报告共分以下九个 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二、课题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任务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及意义 八、课题完成的条件和课题的组织管理 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范围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除了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以外,他们对知 识的渴望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急于成熟、独立的特征,影响了他 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还十分幼稚,还不

稳定。 由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忽上忽下,或者努力了,成绩还是很低,事半功倍。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问题 的之一——学习不得法。想学,又不会学,走弯路。为此我们为学生 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大多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 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 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 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 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想品德素养,应 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进一步完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倡

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自主赏析导学案参考答案 李凭箜篌引 1、诗歌前四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成功地运用了拟声和通感的艺术手法。“昆山”句是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形容乐音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形容乐声的和缓; “芙蓉”句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形容乐声的惨淡;“香兰笑”兰花盛开宛如笑靥,形乐声的清丽欢快,此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构成了通感。 3、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2)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3)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4)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5)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6)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7)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8)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9)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虞美人李煜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最美好的事物唤不起李煜的欣赏兴趣,一个被

导学案教学模式初探

导学案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六个步骤: 一、第一步:引 引是铺垫,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导入新课。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激情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第二步:读 读是基础,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也就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就有了读的目标和兴趣。 三、第三步:问 问是深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敞开思想,把握新课的疑难重点。学则需疑,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似懂非懂,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担负起领路人的角色,引领学生向深度、广度去思考。当然也可由老师或学生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让学生质疑、甄别;或以析错设疑的方式,以观点或材料辨析,诱使学生提问。总之,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启迪他们的思路。 四、第四步:论 论是中心,目的是利用学生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与教师成人化的讲解相比,一个学生对某个疑难问题的分析理解,更容易使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而且,在论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不能料想到的疑难点都可以在论的环节中得到体现和解决。为了提高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注意两点:

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教学 1、什么是导学案? 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导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知道,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导学案”与教师的关系是怎样的? “导学案”是每一位教师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因此,教师应积极的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和掌握学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与编与、修订和完善导学案,真正把导学案变成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有效的方案。同时,要充分理解把握和使用好导学案,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在充分利用导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导学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兼容并蓄,不断研究与创新,多方收集资料与信息,反过来再用于指导导学案的修订与完善,把教学实践的过程变成修订完善方案、推进其提高升华的动态过程。教师在编写、使用、修订与完善导学案的过程中,自身得到锻炼,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

《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书人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