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政治时期,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政治运动的发生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与文化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生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运动,这些事件和运动的营造形成了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图景,尤其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冲击。

文化大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危机,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损失,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许多的遗憾。此期间,中国文化沉寂,失去了早期的光芒,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干涉,一度失去了对文化的关注和热情。

二、改革开放后的政治与文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再次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在于政治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步也需要政治的推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逐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政治生态也在逐渐稳定,逐渐成熟。

当前,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文化更加自由多元,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也更加方便。同时,在背景下,政治生态趋于稳定,中国的文明体系正在逐渐丰富、发展和壮大。

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支撑,只有在稳定和有序的政治生态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文化与政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和谐中国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政治与文化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影响政治,政治也会影响到文化。政治决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文化则影响人们的认知、思想和行为。

在中国,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政治体制逐渐开放、解放,文化环境也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文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政治上,中国也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今,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仍在继续。中国文化的内部变化正在推动政治生态的改善,而政治生态的稳定又在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推动,中国的文化将逐渐走向发达,促进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向世界输出。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世界政治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挑战也将从数量层面上转化为质量层面。因此,中国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真诚

的国际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总之,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系。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化的诉求将继续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并推动中国的社会文明进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政治与文化的挑战,始终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勇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

考研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 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考研究生,而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所有历史学专业考研的必修科目之一。掌握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考生的必修内容,也是提高我们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以帮助考研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备考。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鸦片战争和中国对外关系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明显不及外国军队,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2.洋务运动与自强思潮 洋务运动是指自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发动的,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和加强国防的一系列活动。自强思潮是因应洋务运动而产生的,其主要思想是要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加强国家的自主能力。 3.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1898年庚子事件后光绪帝为奋发图强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综合改革。百日维新则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清

政府实行的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然而,这两次变法均未得到成功,反而引起了当时传统势力的强烈反弹。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1.晚清政治体制 晚清政治体制的特点是皇权霸道。清政府通过设置官僚、分科设置、民众管理、海防重兵,保障皇权和封建领主阶级的利益。 2.辛亥革命和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中国摆脱了数千年封建帝制的束缚。191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在战争胜利后展开的一场广泛的社会主义革命,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独立和政治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 1.五四运动和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思想所取代。 2.文化大革命和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 响 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人通过多次尝试来实现近代化,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中国。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1861年,清朝重臣奕劻上奏朝廷,提议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提高国力。此后,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是清朝建立了现代化军队,并大力装备新式武器,打造自己的海军舰队。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很多困难,因为中国社会封建习俗重,难以完全融入新的现代思想,洋务运动也在封建观念下逐渐失败。 辛亥革命:中国封建政治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事件,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于1911 年发动的反清起义。这场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宣告新中国的开端。辛亥革命引发的革命浪潮,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此后,中国开始了自我建设,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从经济到教育各方面的大力发展。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主张西方现代思想,反对旧文化和儒家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站起来批判旧思想,提倡与时俱进,并且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现代建设的进程。因为只有在思想上解放,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进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四运动:推动国家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以学生为主体的抗议运动。这场运动由一群年轻的学生发起,反对外来势力,并呼吁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这场运动显示了年轻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让中国人意识到,仅仅拥有现代科技还不足以让国家在世界地位崛起,必须有一种强大的国家意识,才能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五四运动成为国民意识觉醒的标志,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总结 通过这几个重要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化理念,中国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实现了现代化的进程。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中国人稳步前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强国,这无疑是这些政治变革的巨大成功。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与文化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政治时期,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政治运动的发生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与文化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生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运动,这些事件和运动的营造形成了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图景,尤其是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冲击。 文化大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危机,许多文化遗产被破坏、损失,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许多的遗憾。此期间,中国文化沉寂,失去了早期的光芒,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干涉,一度失去了对文化的关注和热情。 二、改革开放后的政治与文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再次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在于政治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步也需要政治的推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逐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政治生态也在逐渐稳定,逐渐成熟。 当前,中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文化更加自由多元,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也更加方便。同时,在背景下,政治生态趋于稳定,中国的文明体系正在逐渐丰富、发展和壮大。 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支撑,只有在稳定和有序的政治生态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文化与政治的长期稳定,是实现和谐中国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政治与文化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影响政治,政治也会影响到文化。政治决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文化则影响人们的认知、思想和行为。 在中国,政治的变化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政治体制逐渐开放、解放,文化环境也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文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政治上,中国也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今,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仍在继续。中国文化的内部变化正在推动政治生态的改善,而政治生态的稳定又在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推动,中国的文化将逐渐走向发达,促进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向世界输出。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世界政治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挑战也将从数量层面上转化为质量层面。因此,中国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真诚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背景: 国际:政治:英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君主立宪制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发展,商品激增,需要市场,同时需要原材料) 文化:文艺复兴(1400s-1600s),宗教改革(1517年),启蒙运动 (1700s-1800s) 国内:政治:康乾盛世过后,清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茶叶,蚕丝,药材) 文化:宋明理学禁锢人的思想 1、1840s-1900s(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甲午中日《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①政治: 封建制度没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学习器物)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工业畸形 ③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自强 ●早期维新派 ④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⑤军事: 西方科技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政治: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使馆界)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垄断组织),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学习制度)、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政治上: ●二十一条,日本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护法运动)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 ②经济上, ●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列强回归,官僚资本主义倾轧)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学习思想) 4、十年对峙时期 ①政治上: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 ●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1931; ●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 ●形成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 ●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尖锐斗争,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中共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提下,进行了坚决反击; ②经济: 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国统区迅速膨胀的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大规模掠夺,使民族企业大量破产。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几个方面,探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重要的政治变革之一,是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结束的一次综合性的改革之举。由光绪皇帝和各级官员倡导,其主要目的是改革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以便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在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新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被建立起来。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军事的现代化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要方面。洋务运动带来的军事现代化包括炮兵、海军和军工业的改革。然而,洋务运动虽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但因其受到保守派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1898年在清朝进行的一次政治变革。该变法由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提议,旨在对清朝进行政治体制的革新。戊戌变法包括了各种方面的改革,包括文体、教育、司法、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推行,受到了当时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康有为等人被清廷软禁,戊戌变法失败。然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却并没有阻碍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对权力、自由和民主等理念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在中国的一次政治变革。这次革命的导火索是同盟会和光复会在各地掀起了反清爆发的浪潮。这次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专制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260年的清朝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国新近代史。 辛亥革命是一次全民参与的革命。在革命中,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逊留到中国,他一步一步为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的民族英雄。 革命胜利后,中国进入了士林民主时期。然而,某些因素如外部的侵略、内部的军阀混战等,导致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被迫停滞数十年。 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该运动发生在1915年至1921年间,是对旧思想、旧道德以及旧文化的对抗和挑战。该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新文化运动由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发起。这些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提出了新观念,要求自由、独立和革命等。这些观念的提出,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的现代文化的源头,它为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这些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进步,促进了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强调不断开展改革,增进全民和民族的利益,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晚清(1840——1912) 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政治: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经济与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文化: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与外国列强公开勾结起来,中外基本上维持“和局”。清朝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洋务派,他们以“中体西用”

中国近代史简介概况

中国近代史简介概况 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是中国从明朝灭亡到努尔哈赤建立了人民共 和国的一段历史,其夹叙夹议的文章既概括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又对比了古代和现代。中国近代史从清朝末期的明清历史演变,至清朝灭亡和持续至今陆续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迁活动,全方位、客观地展示出中国近代及其社会文化的状况及发展变化。 近代中国是以清朝末期明清历史演变为标志的。明朝以独特的中国文化和政治形式展示出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帝制王朝。清朝作为明朝的继承者,在西方文明和技术的强有力推动下,在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政治上实现了明显的改革,繁荣了中国社会。但是,清朝也有致命的弱点,清朝自身存在着不断恶化的社会矛盾,政治和经济上的腐败、动荡、失火政策,以及外族入侵等因素,都影响了清朝的末期。因而,清朝最终灭亡,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便此而言,在此段历史中,一系列政治变迁活动发生了,其中最突出的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建立的中华民国的尝试,它们均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自声明独立以来,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变革层出不穷,从全国性统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它们颠覆了明清以来传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例如,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的解放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战后的发

展,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还涉及到中国政治自治的变革,从古代统治结构上看,自秦朝以来,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体系仍然根深蒂固。清朝实行以皇帝为中心,以封建统治者和官僚体系支撑的政治体制。清朝末期,实行的革命性改革,包括政治体系的自治和司法体系的改革,也都未能改变这一封建官僚体制。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在这种封建体制下发生的改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了消除封建专制,而在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尽管它未能长久,但它是中国近代政治自治变革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近代史,不仅表现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还表现出比较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西方文明的进入,改变了中国的文化观念,挑战了传统的文化模式。在明清时期,中国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为主,中外文化比较孤立,受到封建阶级和传统文化的阻挠,国外文化的影响主要停留在一些接触西方文明的阶层,没有被普及。而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都得到了改变,西方文化这一挑战更加全面,得到了更多的接受。 总之,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从明清历史演变到清朝灭亡的重要历史转折,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及发展变化。这段历史中,一系列政治变迁活动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近代史,也提示我们,任何时期的变革都不容轻视,而追求自己的未来解决办法,也是中国发展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一、考点突破 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 1.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特点 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 互相配合,相互联系。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 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本部分内容从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并重,内容侧重于三方面: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

近代中国的政治象征与文化建设

近代中国的政治象征与文化建设 近代中国的政治形势不断变幻,各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象征。政治象征 是指表达某种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的符号、标志或象征。同时,文化建设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议题。文化建设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推动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政治象征和文化建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朝末期的政治象征主要是皇帝和朝廷制度。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 的危机,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陷入瘫痪状态。清政府面对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困难,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政治象征的代表是皇帝和朝廷制度。皇帝是清朝的统治者,他代表着清朝的权力和威信。朝廷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它代表了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状态。皇帝和朝廷制度作为政治象征,既有可能激发对清朝的忠诚和信任,也有可能引发对其反感和厌恶。 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辛亥革命时期,政治象征的主要代表是国旗和国歌。辛亥 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之一。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 式成立,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国旗和国歌成为了中国建立新政府、宣示独立的重要象征。国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旗帜,国歌则是中国人民斗争的歌声。这两个象征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抗战时期的政治象征主要是党、军、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是中国近代 史上关键的时期之一。中国人民在这场全民抗战中,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党、军、民成为了集结全国抗战力量的关键因素,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代表着革命事业的方向,军代表着抗战力量的基础,民代表着人民的力量与动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代表着全民族团结的方向和目标。这些象征的发生和存在,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象征主要是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 代表的一系列权威。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的崛起,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

中国近代史知识解析

中国近代史知识解析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中国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外来侵略、政治 动荡以及社会变革,对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全面解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 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政治变革 1. 清朝衰落与外国侵略 在19世纪前半叶,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其中最著名的 是鸦片战争。中国人民面临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和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中国开始逐渐丧失主权和独立。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华民国的成立给了中国人民以民主和自由的希望。 3. 内战与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动荡的时期。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 方面形成了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始进行合作抗日。他们在内战中互相 斗争,最终中共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

三、经济改革 1. 开埠运动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 使得中国经济受制于外国列强。中国开始实行开埠运动,引进外商并 签订了很多经济特权。 2.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借鉴西方的制度 来改革中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改革最终失败。改革开放则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它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命运,使中 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四、社会变革 1.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提倡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对中国 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 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思潮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爱国运动,它标 志着中国现代思想的崛起。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文化繁荣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以期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并且提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本文档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 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时刻。这些事件和时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主权 1861年辛酉条约,中国赔款赔地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海陆军覆灭 1898年戊戌变法,改良未果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1919年五四运动,文化新思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党派强大 1927年南昌起义,全面抗日民族革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全面爆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和重大历史变革。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各种变革都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政治特征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政治特征之一是封建专制的瓦解。封建制度长期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的瓦解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自辛亥革命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不断发生变革和重塑,先后出现过民主共和、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种政治形态。虽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存在着差异和局限性,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2.经济特征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发生在 1898年,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 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变法的内容与影响、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逐渐陷入 半殖民地化的境地。传统万方节省的治国思路已不能适应时局,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方案。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改革以及颁布的双十八诏,明显告诉人们不能依靠清朝的统治来解决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这次战争的失败更 让人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治体制的落后。 此时,中国的不少思想家开始呼吁变革。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积极成立“政教会”,倡导变法,号召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然而,在当时,由于帝王官僚的既得利益,改革呼声虽然很高,但终究没有得到实施。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在光绪帝离世后通过声明宣布临 时执政,宣布了所谓“新政”,其中包括“废除八股,成立近代

学堂,实行选举,成立议会,废除官绅分开。”等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堪称中国现代化思想的一次浓缩和具体化。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冲击力和开创性的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1.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制度。 2.成立新军队,加强军事实力,并抽调了原来的满洲八旗,实 行补充派及黄旗、标旗改派。 3.改革官制,取消世袭官爵,减少印刷费,改革税收、货币和 军粮制度,制定民主选举负责人的程序。 4.设立外交使团,向欧美各国派遣顶尖人才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和理念。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此次变法创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教育制度,并强调了思想变革,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然而,戊戌变法的光芒没有持续多久,它就面临了来自内外部的重重压力。在中国内部,皇帝和太后富于野心,压制变法的行动。慈禧太后等反对派打出的“扶清反洋”、“保守反动”的旗帜,使变法的动作收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

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多元化

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多元化 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多元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产物。19世纪晚期以后,中国先后遭遇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战败与侵略,经济衰落、国家危机四伏,传统政治体制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改革刻不容缓。政治体制多元化便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运动,直至新政权的建立。 1.传统的官制瓦解 中国古代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明清两朝达到了最终成熟,但在19世纪末期却面临着严重的瓦解。当时的清政府衰弱不堪,皇帝权利被瓜分,地方势力反弹、士人力量强大。这种官制的瓦解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列强控制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思想触底反弹,民间声音愈发高涨。面对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经不起考验,最终解体。 2.改革的运动探索 在官制瓦解的过程中,中国建立了一些新型机构和制度的尝试。 一、戊戌变法 1898年夏天,慈禧太后亲政,废黜光绪皇帝,八国联军抵达。这催生了戊戌变法运动,改革推出了多项新制度,包括"共商国是"、"设立议案处"等,但是该运动 最终失败。但从中可看到的是各方面在探索,有对民主体制的考虑。 二、新文化运动 由于新科词人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社会,这也推动了另一波民主化、思想与文化 变革——新文化运动。也是一个女性信仰的运动,这个运动聚集了众多思想家,如鲁迅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彷徨》等。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重要的工作是让各种新思潮能够充分展示出来。思想领域的变革推动了政治领域的变革。 三、国共合作 联共和国的合作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政治力量,并最终推动了国民政权的建立。这借鉴了苏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重新构建党国体制,抗议战争胜利后,开始民主化建设进程。 3.政治体制的进化 伴随国共合作的进展,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断进化,从单一的官制逐渐转向多元化。官方政治与党派政治的离合,拉开了中国多党制发展的序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民主政治的开端和政治体制的多元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改革。多种政治形式的并存,中国特色政治体系的建立慢慢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中国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地向民主、法制、多元化发展,也漸行漸遠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己所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 二、市场经济的开放 1978年中国政府宣布改革开放政策,沿着一条深化改革、开放大门、增强内外竞争的路线大力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上下两级政府也逐渐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不断地努力追寻政治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多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社会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在经过数次波折之后,终归还是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将形成自己多元的特色和颜色。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经 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展开探讨。 一、政治变革 以辛亥革命为标志,中国的政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中华民国的立宪政治。但在接下来 的历史中,中国的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两 党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内部分裂、民族团结等多样化的挑战,政治变革也因此日趋复杂。 二、经济变革 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外关系、农业改革、工业发 展等方面。中国筹建了许多铁路、港口、矿山等基础设施,推动了国 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使中国与世界经济更 加紧密相连。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中国面临着经济依赖、不平等 条约、经济割据等问题,经济变革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文化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表现在思想解放、教育改革、科技进步等方面。传统封建观念被挑战和颠覆,西方文化、新思潮逐渐引入中国, 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文化观念。教育改革以培养现代人才为

目标,发展了教育事业,推动了科技进步。然而,文化变革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抵制等挑战。 四、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旧的封建等级制度被推翻,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剧烈变化,农民、工人等劳动群体逐渐觉醒。同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的改变,例如《妇女解放宣言》的发表,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步。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社会不稳定、劳工问题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与挑战凸显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转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变革相互影响,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发展道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中的变革与挑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政治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总结 1. 中国近代政治 . 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次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需处理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富强富强和持续进展(目的、要求)。 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进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2. 中国近现代史的体会心得 鸦片战斗: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历史转机点,中国近代史志开端其次次鸦片战斗: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列强经济实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宏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夫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于崩溃新思想的萌生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朝中心政府开头半殖民地化的标志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开头公开勾结,联合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法战斗: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中日战斗: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构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民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进展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民革命运动国共政权对峙局面构成日本对华侵略: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公证券对峙局面的转化国共两党其次次合作的实现: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打算性的作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吸引和抗击了日本的次要力气,为中共开拓敌后战场制造了条件中共开拓敌后战场抗日战斗的对峙阶段抗日战斗的对峙阶段抗日战斗成功阶段重庆谈判: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被国民政府撕毁,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化为泡影人民解放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

中国近代史文化变迁

指导老师:王艳娟 姓名:徐振文 班级:10级动画(2)班

关键字:北京传统历史美国出版社世界知识现代化 日本 摘要: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主张: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才会发现其运动的方向并对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必须承认整个中华文明在衰落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生。中国的现代化自有其内部的动力。如果说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这就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有其国际影响,各国人民都不能不受到同样的刺激,因此现代化总是使一切国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国的人必定是依据他们自己承袭下来的境况、制度和价值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现代化。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做到与历史传统相统一。尽量利用历史传统并从中受益。由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表层以下就是招之即来的历史。虽然目前中外传统合璧的倾向已经很明显。但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中国人民将在他们的历史传统下继续他们的生活。费正清的历史主义现代化观清楚地表明:他既不同意割裂历史传统的现代化,但也不赞成固守历史传统的反现代化,而是主张一种从历史传统受益的新现代化。这给我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个有独特历史体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对现代化过程有着深邃的历史洞见。[2]基于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经验,他认为,只有通过中国历史,才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因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感受到传统的存在,通过历史我们就能够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方向并对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3]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当作如是观。“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4]历史的悠远沉重、人口的“内向爆炸”和文化经济的先进,造就了一个“高度平衡的发展圈套”,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束缚较深的社会里,尝试建设新的道路只能够先破后立。”[5]中国至今仍然在追求的现代历史发展的两大动力,即科学和民族主义这两方面,西方早在19世纪就已经处于领先地位。[6]但也必须承认中国在科学和民族主义方面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不可否认,“整个中华文明在衰落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生”。[7]现代化总是使一切国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国的人必定是依据他们自己承袭下来的境况、制度和价值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现代化。中国曾经学习过英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现代化经验,但发现它们并不很适合中国,甚至使中国走了更多的弯路,反而拖滞了中国的发展。“维系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们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并且自古一直延续到今,可以说是更加源远流长。”[8]因此,费正清主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做到与历史传统相统一。 一、东亚概念的三种含义:地理东亚、种族东亚与文化东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