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冬季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流脑

冬季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流脑

冬季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流脑

冬季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流脑

每年的11~12月份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发季节,发病人群以婴最多见,其次为15岁以下少年儿童,成人较少患病。疾控中心专家提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尤其要防止感染流脑,其实冬季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全年都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常在冬春季节流行,可呈散发、流行及大流行。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颈项强直和败血症以及脑膜刺激等症状。

据介绍,根据脑膜炎双球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脑膜炎双球菌可分为A、B、C、D、X、Y、Z、29E、W135、H、I、K、L 等13个血清群。我国流行菌株原以A群为主,近年来C群在某些省份已成为发病的优势菌群,并在个别省份发现由W135引起的病例。人群普遍对脑膜炎双球菌易感,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更为多见,且婴幼儿得病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因脑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或粘连并发

流脑试题带答案

遵义市传染病医院流脑培训试题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0道题,每题5分) 1、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 A、突起高热,中毒症状,血WBC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神志变化 C、皮肤黏膜出血点,脑膜刺激征 D、脑脊液压力升高及化脓性改变 √E、血及脑脊液细菌学检查阳性 2、关于流脑的实验室检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B、鲎试验阴性有助于流脑诊断 C、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D、血清免疫学检测可协助诊断 E、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3、暴发休克型流脑患者,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A、迅速扩充血容量 B、纠正酸中毒 C、血管活性药物√ D、肝素抗凝治疗 E、输入新鲜血 4、造成流脑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A、细菌毒力增强 B、菌群变迁规律的改变 C、人群带菌率增高√ D、人群免疫力下降 E、普遍进行预防接种 5、4岁男孩,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240mmH2O,白细胞数948×106/L,多核0.92,单核0.08,蛋白4.5g/L,氯化物102mmol/L,糖1.5mmol/L。本例应考虑的诊断是:

A、病毒性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钩体病脑膜炎 6、4岁男孩,急起发热2天,体温40℃,伴剧烈头痛,呕吐多次,体查:全身皮肤散在瘀斑,神志不清,谵妄,脑膜刺激征阳性,已按流脑治疗。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 √A、普通型B、暴发休克型 C、暴发脑膜脑炎型 D、暴发混合型 E、慢性败血症型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A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8、流脑的传播途径是:C A.密切接触传播 B.间接传播 D.呼吸道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D.消化道传播 9、普通型流脑占临床发病的比率为:A A.90% B.70% C.50% D.30% 10、高热、毒血症持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颅压升高,有脑膜炎的炎症表现,是哪一期 C A.前驱期败血症期 C.脑膜炎期 D.恢复期 11、我国治疗普通型流脑的首选药物仍是:A A.青霉素G B.SD C.氯霉素 D.氨苄青霉素 B. 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哪项不正确:C A.感染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 B.主要表现内毒素引起

流脑防控教案

流脑防控教案(一)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流脑 了解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教学内容及过程: 讲解课文: 一、什么是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二、流脑的特征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提问:流脑的传播途径 小组讨论,交流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如何预防流脑? 儿歌:开窗换气常晒衣,盐水漱口练身体,流行季节少外出,

生吃大蒜药喷喉 四、“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后果等都不相同。“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的化脓性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实质,但以脑膜的病变为主。“流脑”经呼吸道传染,每年二、三、四月为发病高峰季节。“乙脑”则是乙脑病毒引起的大脑实质的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膜,但是以脑实质的病变为主。“乙脑”经蚊子叮咬而传染,每年七、八、九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脑”病人常会发热、头痛、呕吐、头颈强直、皮肤上有瘀点,脑脊水混浊,其中含蛋白与白细胞甚多,培养或涂片检查可以发现脑膜炎双球菌。“乙脑”病人常有高热、头痛、嗜睡、昏迷,但头颈强直不明显,皮肤上无瘀点。脑脊水尚清,含少量蛋白与白细胞,但无细菌存在。“流脑”采用磺胺药、青霉素等治疗效果较好。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很少有后遗症。“乙脑”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少数病人可能会有神经、精神障碍的后遗症。 五、作业 (课后检测站练习)

流脑防治知识

流脑防治知识 作者:hmj 一、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为5?G-10?G。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在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 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的病死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二、流脑是如何感染的?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飞沫直接在空气中传播。 三、流脑的症状和分型 流脑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一)普通型:约占90?G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G,婴幼儿可达80?G。 四、如何预防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冬春季节应勤换衣被,经常开窗通风,增加户外活动。 如果发生流脑流行,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幼儿园、学校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用0.3?G的呋喃西林或2-3? G的黄链素溶液滴鼻、喷喉,每天2次,连用3天。中草药用藿香、佩兰、板兰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都有一定预防作用。一旦发现流脑病人要立即隔离治疗。但是,目前预防流脑最有效的措施还是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脑症状。 五、流脑疫苗有哪几种? 目前,在我国有三种流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适用于6月龄以上所有人群)和A+C群流脑疫苗,A+C 群流脑疫苗又分为多糖疫苗(适用于2周岁以上人群)和结合疫苗(适应于6月龄以上人群)。A群流脑疫苗可预防A群流脑(我国流脑病例就是以A群为主,其他血清群少见),A+C群流脑疫苗可以预防A、C两群流脑的发病(2005年安徽省出现的死亡流脑病例以C群为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又称为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病情重、流行广、传播快的特点,高发于冬春季节。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人受Nm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我国流行菌株主要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来,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下降到0.2/10万以下。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 流脑的预防措施: 1、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法是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了解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预防流脑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3、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 4、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易感人群也可短期口服磺胺嘧啶或青蓝汤预防; 5、如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不要大意,尽快到医院就诊。 6、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的,要提高警惕,并把他送到大医院就诊。 7、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

流脑防治知识

流脑防治知识 -------------------------------------------------------------------------------- 发布时间:2005-2-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发生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它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的还会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一、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咽部、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它产生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它的细胞壁上有群特异多糖体,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制成多糖体菌苗或作分群及血清学诊断。根据群特异性多糖体的不同,可将该菌分为A、B、C、D、H、I、K、L、X、Y、Z、29E、W135等13个菌群。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在日光、干燥、寒冷或高温下易死亡,常用消毒剂均能杀灭该菌。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带菌者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多经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本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次年5月,3—4月为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冬春季室内活动增多,接触频繁,有利于流脑的传播和扩散。冬季寒潮侵袭、空气干燥、烟尘刺激、呼吸道感染较多,降低了呼吸道局部抵抗力,感染流脑的诱因增加。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取决于细菌数量及毒力强弱,更重要的是与人体防御功能有关。一般发病为轻型,部分为中、重型。 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亦可有广泛出血。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亦可在颅底,引起颅神经损害。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除脑膜炎症外,脑实质也会受到损害,可引起脑疝。

小学健康教育优秀教案预防“流脑”

小学健康教育优秀教案预防“流脑”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流脑2、了解流脑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讲解课文 1、什么是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2、流脑的特征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二、提问:流脑的传播途径小组讨论,交流(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如何预防流脑?儿歌: 开窗换气常晒衣,盐水漱口练身体,流行季节少外出,

生吃大蒜药喷喉 四、小常识“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两者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但它们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后果等都不相同。 “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的化脓性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实质,但以脑膜的病变为主。“流脑”经呼吸道传染,每年 二、 三、四月为发病高峰季节。“乙脑”则是乙脑病毒引起的大脑实质的病变,它虽然也涉及到脑膜,但是以脑实质的病变为主。“乙脑”经蚊子叮咬而传染,每年 七、 八、九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脑”病人常会发热、头痛、呕吐、头颈强直、皮肤上有瘀点,脑脊水混浊,其中含蛋白与白细胞甚多,培养或涂片检查可以发现脑膜炎双球菌。“乙脑”病人常有高热、头痛、嗜睡、昏迷,但头颈强直不明显,皮肤上无瘀点。脑脊水尚清,含少量蛋白与白细胞,但无细菌存在。“流脑”采用磺胺药、青霉素等治疗效果较好。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很少有后遗症。“乙脑”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采用中西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少数病人可能会有神经、精神障碍的后遗症。

流脑防治指南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发布时间: 2005-03-10 新闻来源: 中国卫生部网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根据Nm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Nm 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人感染Nm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尽管Nm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 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

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我国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 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为加强流脑的防治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流脑疫情的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治指南。流脑的防治采取以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加强监测、早发现病人、积极隔离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报告与监测 (一)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流脑的应急预案

流脑的应急预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这是春季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得这种病,但是,以15岁以下的儿童最为多见。 得了流脑以后,有哪些表现呢?轻的发烧、头痛、全身不舒服、咽红、咽痛,经过几小时或1—2天后,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有出血点等败血症的表现;出血点小的如针尖大,粉红色,大的成片状出血斑,这是由于细菌栓塞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破裂后血流外溢皮下引起的。严重的流脑还会有颈项强直、喷射状呕吐、甚至昏迷抽筋。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很快,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危及生命。幼小婴儿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筋。这时应及早送医院抢救。一般来说,流脑的诊断并不困难。 流脑是怎样传染的呢?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常常寄生在健康人的鼻咽部,这种人没有疾病症状,我们称他为带菌者。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病菌就随着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呼吸带菌的飞沫,受到传染,如果被感染的人抵抗力弱,就会发病,发病前常有潜伏期,一般1—5天。因此,切断传染源是预防“流脑”的关键。

脑膜炎双球菌在一般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利用冷、热、干燥、阳光和普通毒剂的作用都可以将其杀灭。冬春季节应勤换衣被,经常开窗通风,在“流脑”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玩耍,更不要带孩子到发病的小孩家去串门,外出要带口罩,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此外,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接种,注射吸附流脑菌苗。幼儿园、学校等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用0.3%的呋喃西林或2—3%的黄链素溶液滴鼻、喷喉,每天2次,连用3天。中草药用藿香、佩兰、板蓝根、蒲公英各9克煎服,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一旦发现流脑病人要立即隔离治疗。

流脑疫苗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流脑疫苗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每一年国家都会宣传,希望人们能积极接种各种流脑疫苗,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但是很多的儿童在接种流脑疫苗后都会出现发烧等现象,让家长担心流脑疫苗是否危害到了小儿的健康,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一起探究流脑疫苗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1、流脑疫苗不良反应 选择接种流脑疫苗的朋友,大多都会出现不同的身体反应,有些儿童一般会出现针头注射处红肿、疼痛并伴有轻微发烧的症状,这属于正常反应。偶有短暂低热,局部稍有压痛感,一般可自行缓解。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副反应即不良反应,是由疫苗引起的一种边际效应,与疫苗产生免疫的初衷无关。疫苗副反应包括发生在免疫接种后的任何不利反应。不利反应有可能是疫苗引起的,也可能是巧合事件。流脑疫苗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副反应,如果有,一般都是低烧,极少数为高烧,你的宝宝是低烧,所以你不必担心,只能用物理降温,如用冰块敷或用冷毛巾降温,千万不能用药,过了

反应就没事了。 2、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禁忌症 流脑疫苗并非适合所有人群,一些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是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的,例如严重慢性病、发热及急性疾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3、流脑疫苗的危害 很多家长都担心流脑疫苗会给儿童带来危害,由于疫苗内装有的物质也是病毒,错误注射流脑疫苗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过量注射会使发烧、疼痛等副反应加剧,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可根据状况治疗。如果5天内无异常反应,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孩子接种疫苗之前一定要检查身体,要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接种疫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感冒等病症,应延期接种;有病儿童在接种流脑疫苗时严重的还会引发流 脑或其它脑病,如果出现疫苗异常反应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流脑疫苗接种时,希望您能先对自身情况做个调查,如果您属于禁忌症的范围之中,一定不要接种疫苗。如果您的身体允许,我们希望在接种后的15-30分钟内,留心身体的生理变化,不要洗澡,多喝温水,若出现发热,红晕、硬结,在1-2天后不能消除,请及时就医诊治。

流脑预防知识问答

1、什么是结合疫苗? 为加强疫苗对婴幼儿的免疫原性,近年来开发的结合疫苗是将细菌的荚膜多糖的水解物化学联接于白喉类毒素,为细菌的荚膜多糖提供蛋白质载体,使其成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结合疫苗可以引起T细胞、B细胞的联合识别,B细胞产生IgG类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2、何为流脑以及引起流脑的病原体是什么?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为冬春季节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菌藉飞沫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颈项强直和败血症以及脑膜刺激等症状出现。且儿童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3、流脑的危害性如何? 由于流脑发病常以15岁以下儿童为多见,且婴幼儿得病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因脑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或粘连并发颅神经损害,出现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肢体运动障碍。偶尔也发生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特别是暴发型流脑的病死率很高,对儿童的健康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什么临床症状? 流脑在起病时症状可能象普通感冒、发热、头痛,但很快病情加重。 典型症状有:高烧、寒战、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可出现瘀点或瘀斑。 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多会出现囟门膨胀,精神萎靡。 严重的甚至引起败血症型流脑。 5、流脑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流脑是人传人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均可传播,如:咳嗽、喷嚏、怀抱婴儿、接吻、共用饮水器具等,人群聚集的共用场所会增加流脑感染机会。 6、每年什么时间接种流脑疫苗? 流脑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从12月到次年的1月发病开始上升,2~4月份达高峰,5月份迅速下降,8~9月份处于最低水平,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接种流脑疫苗最好是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也就是在上一年年底11~12月份进行。 7、流脑是不是全年都可发生?有没有流行期? 流脑在全年都可发生,但是有明显和季节性,冬春发病较多,夏秋时显较少,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开始上升,2-4月达高峰,5月迅速下降,6月后处于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预防接种的开展,流脑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表现已不明显。 8、流脑疫苗接种对象应是哪些人? 流脑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6个月~15周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个月龄开始,3岁以下接种2针,间隔3个月,3岁以上接种1针,经监测如有疫情流行可能的情况下,可扩大年龄组应急接种,一般来说接种应在流行前完成。

流脑

诊断较为困难,如延误治疗,即使存活,也易发生后遗症。流行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为关节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后遗症有耳聋、失明、肢体瘫痪、智能及精神改变、脑积水等。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需采取综合性措施,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行季节(2-4月)和地区,要警惕流行性脑膜炎的发生,千万不能只当感冒来处理,以免延误病情。密切接触者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皮肤有出血点,应按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

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未春初,尤其是2~4月份。原因是此期气候多变,日夜的气温变化相差很大,人们的鼻咽部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加上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病菌借咳嗽飞沫传播,更增加传染机会。 病菌进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与病菌斗争的谁胜水负。如果人体健康,有免疫力,则不发病。如体弱免疫力不足,病菌在人体的进程为开始停留在鼻咽部,继而进入血液,以后到达脑膜。 患者的症状由病菌侵犯作崇始可划分三个阶段。病菌在鼻咽部繁殖时,可产生上呼吸道炎,患者可有流鼻涕、咽喉疼痛和咳嗽。病菌侵入血液时,病人高热、寒战;皮肤可出现出血点,开始时玫瑰红色,很快变为紫红色,可为针尖大小或指甲大小;手足冰冷,脉搏增快,血压也可下降。 病菌到脑膜后,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频频呕吐,颈项强直(脖子发硬),屈颈时下颔不能触到胸部。由于病情发展往往迅速,上述三个阶段常常不易明显区分,病情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大片出血紫癜、休克、抽搐、昏迷等。抢救不及时会很快死亡。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 普通型 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 普通型流行性脑膜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予知量输入液体,使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角膜溃疡形成。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防止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给氧。

流脑试题

第六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脑休克型的治疗中,下列哪项是不妥当的E A.积极扩容治疗 B.纠正酸中毒 C.及时治疗DIC D.大剂量青毒素、氯霉素控制感染 E.积极用脱水剂预防脑疝 2、流脑在我国的流行菌群是:A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W135群 3、流脑发生皮肤瘀点的病理基础是:D A.血管脆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消耗 C.广泛血管内凝 D.细菌及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细菌外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4、四岁患儿,发烧、头痛、皮疹12小时,频繁抽搐、昏迷2小时,查体:全身可见多数瘀点瘀斑,两下肢有融合成片的紫癜,血压测不出,瞳孔右侧扩大,光反应消失。下列哪项处理是不正确的?B A.立即瘀点涂片以明确诊断 B.立即腰穿,做脑脊液常规检查 C.急验血常规 D. 5%碳酸氢钠500ml,立即静脉推注 E.20%甘露醇,125毫升立即静脉推注 5、上述患儿,首要急救措施为: C A.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注射 B.654-2 静脉注射 C.脱水剂的应用 D.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 E.止血药应用 6、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多数人表现为: C A.普通型流脑 B.暴发型流脑休克型 C.隐性感染 D.出血点型流脑 E.无症状带菌者 7、在流脑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 A.内毒素 B.外毒素 C.溶菌酶 D.自溶酶 E.溶血素 8、造成流脑大流行的主要因素是:A A.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增加 B.菌群毒力增加 C.菌群变异 D.带菌者增多 E.细菌产生耐药:D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强 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血小板减少 D.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E.凝血功能障碍 10、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B,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11、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A A,内毒素B,外毒素C,肠毒素D,直接致组织坏死作用E,神经毒素 12、暴发型流脑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C A,内毒素所致DIC B,脑膜炎球菌直接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皮损害 C,内毒素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D,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E,内毒素所致脑水肿、颅内高压 13、流脑和乙脑的重要鉴别点是C A,发病季节B,意识障碍程度C,皮肤、粘膜的淤点淤斑D,脑膜刺激征是否明显E,血白细胞总数是否增高

幼儿园流行性疾病预防基本常识

幼儿园流行性疾病预防基本常识 一、春季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抱耳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由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经空气传播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或更长的时间内排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人亦可再次感染。患者受感染后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常见的并发症有三种即脑炎、急性胰腺炎和睾丸炎。 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学校、幼儿园每天晨检发现疑似病人要劝其及时就医。 2、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为止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锻炼。 4、室内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 5、进行腮腺炎疫苗的预防接种。 6、易感者在流行期间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冬春季要做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病死率为5%—10%。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流脑于冬春季节高发一般在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的病死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三千人患流脑死亡近二百人左右。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流脑特别是居住、生活、学习环境拥挤的人群。近年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是发病的主要人群。 流脑是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打喷嚏、咳嗽等形式使病菌随飞沫进入其他

美国CDC 2016年流脑疫苗免疫程序

流脑疫苗推荐免疫程序: (最小年纪:Hib-MenCY(MenHibrix)6周龄;MenACWY-D(Menactra)9月龄;MenACWY-CRM(Menveo)2月龄;MenB10周岁:MenB-4C(Bexsero)、MenB-FHbp(Trumenba)) ●常规免疫程序: - 11-12岁接种1剂Menactra或Menveo,16岁加强1剂。 - 11-18岁感染HIV的青少年接种2剂Menactra或Menveo基础免疫,2剂间隔至少8周 - 2月龄-18岁高风险人群,见下 ●补种免疫程序: - 13-18岁:无接种史的人群,给予接种Menactra或Menveo; - 若在13-15岁接种了首剂,应在16-18岁时加强1剂,2剂至少间隔8周; - 若≥16岁接种首剂,无需加强免疫; - 其它补种指导,见Figure2 ●临床考虑: - 16-23岁的年轻人可以接种2剂量Bexsero或3剂Trumenba来提供抵御大多数B群脑膜炎疾病的短期保护。两种疫苗不可交替使用,同一种疫苗必须使用完所有规定剂量。 ●高危人群及其它疾病风险增大的人群接种: 结构性/功能性无脾儿童(包括镰状细胞疾病): ACWY脑膜炎结合疫苗: 1.Menveo 首针于第8周接种的儿童:在2、4、6和12月接种。 此前未接种的,在7-23月龄间接种首剂的儿童:接种2剂,第2剂应与第1剂间隔至少12周,且须在1岁生日之后。 24月龄及以上,没有完成接种程序的儿童:接种2剂基础免疫,每剂间隔至少8周。 2.MenHibrix 首针于第6周接种的儿童:在2、4、6月龄和12-15月龄间接种。 若首针在12月及以上接种,应总共接种2剂,每剂至少间隔8周,以保证对C、Y群流脑的保护。

流脑的防治知识

流脑的防治知识 1、什么是流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 2、流脑的病原体是什么? 流脑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分为A、B、C等13个菌群,A群是常见的菌群。但近期在安徽等地发现的脑膜炎是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C群脑膜炎双球菌的传染力比A群强,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 3、流脑的传染源是什么?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在发病后10天内都有传染性。 4、流脑的传播途径是哪些?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带菌者或病人的咳嗽,讲话、打喷嚏时的飞沫散播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种带有脑膜炎双球菌的空气就有可能感染流脑。与带菌者或病人握手、拥抱、接吻等密切接触也有可能会感染流脑。 5、哪些人容量感染流脑?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流脑。但儿童是流脑的高发人群。 6、流脑在什么季节最容易流行? 每年的1一4月是流脑病的高峰期。 7、得了流脑有哪些症状? 得了流脑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咽痛、全身酸痛、颈痛、喷射状频繁呕吐,四肢躯干以及粘膜可以发现瘀点(出血点)、瘀斑(出血斑)。症状重的出现高热、抽筋、昏迷。严重的病人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 8、预防流脑有哪些措施? 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是:(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多晒太阳,勤洗衣服,勤晒被服;(4)多到室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5)不去或少去人群集聚或通风不良的场所;(6)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适量大蒜;(7)15岁以下的儿童要打流脑疫苗进行预防;(8)养成不随地吐痰、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吐口水和勤洗手、勤剪指甲等良好的卫生习惯;(9)有发热症状就要到正规的医院诊治。 9、以往打的流脑预防针对预防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有没有效果? 以往我区打的流脑预防针是针对A群脑膜炎双球菌的,对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没有预防效果。我区在今年1月初已对满2周岁的年龄组儿童开展了“A+C群流脑疫苗”接种工作。建议15 周岁以下未接种“A+C群流脑疫苗”的儿童,到当地卫生院(医院)接种点接种。 10、单位或家庭已经有了流脑病人怎么办? 单位或家庭内发生了流脑病人就要立即向领导和卫生部门报告,对病人要立即送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药预防,应急接种“A+C 群流脑疫苗”,对一般接触者要应急接种“A+C群流脑疫苗”,对环境要进行消毒。

流脑疫情分析

流脑疫情分析 分析成都市1950-2008年流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控制流脑暴发及流行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50-2008年,全市共报告病例19119例,死亡病例1004例;1950-1982年间,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以后无明显周期性,1990年以后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全市20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以双流县、金堂县、金牛区、成华区等发病病例较多;各年2~4月发病例数占全年发病总例数的75.89%;年龄组发病数前3位分别为15~19,10~14,6~9岁组,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16.21%、15.02%、13.83%,农民发病最多占34.11%,其次为学生占28.04%,第3位为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占23.36%。结论1950-1982年流脑的流行具有周期性,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后,流脑呈高度散发,改变了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规律,且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可看出我市流脑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综合防治可能出现的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化脓性脑膜炎发病中居首位。在没有实施计划免疫之前,具有流行强度大,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接种A型流脑多糖体疫苗后,流脑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但近年来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时有发现[2],发病呈不稳定状态①。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地区流行趋势,制定更好的防控策略,现将1950-2008年的流脑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950-2008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1950-2008年,全市共报告病例19119例,死亡病例1004例。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67年,发病人数6280例,发病率368.89/10万,死亡259例,病死率4.12%;最低为2007年,发病3例,发病率0.028/10万,死亡1例,病死率3 3.33%。其中1950年-1969年20年间发病11305例,占总报告病例的59.15%,死亡534例,占了总死亡数的56.75%。 1950-1982年流脑的流行具有周期性,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图1),1983年后即未出现流行周期性。发病率逐年降低,1968-1985年在5/10万至25/10万间波动,1986-1989年降至1/10万以下,1990-1995年发病率降至0.3/10万,1996-2000年发病率降至0.11/10万,2001年有所回升,发病率达0.44/10万,2002-2008年发病率降至最低,为0.028/10万。 2.2 地区分布1950-1975年成都市包含中心城区及近郊区的龙泉、青白江,1976年增加了金堂县、双流县,1983年增加了都江堰市、大邑县、崇庆县等10区县。1990年中心城区重新区域划分,将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3个城区划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五个城区,1996年成立了高新区。各阶段各区县累计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布见表1和1950-1975年以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累计发病数多,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24.00/10万、22.30/10万、35.26/10万;1976-1982年以金堂县、双流县、金牛区发病数较多,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31.62/10万、20.41/10万、18.73/10万;1983-1989年以双流、金堂、邛崃发病数较多,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6.17/10万、 3.31/10万和22.13/10万。1990-2008年,成华区、双流县、金堂县累计发病数较多,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0.32/10万、0.19/10万、0.14/10万,其它区县累计发病数均低于20例。 2.4人群分布 2.4.1 性别分布1950-2008年报告所有的病例中,男性病例占总病例数52.44%,女性占

流行性脑膜炎防治

流行性脑膜炎防治 流脑好发于冬春季节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在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在冬春季尤为多发。脑膜炎双球菌主要有A、B、C、D、E、X、Y、Z、W135、H、I、K、L等13个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 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 警惕流脑“三级跳”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典型流脑的将上演“三级跳”的“拿手好戏”: 第一级,细菌侵犯上呼吸道。早期侵入咽、喉、气道的黏膜组织,引发咽痒、喉痛、发烧、流涕、咳嗽等急症炎症表现,这时最易被误诊为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未被人充分重视。 第二级,败血症期。细菌经呼吸道入血,并在血循环中大量繁殖,出现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皮肤出血点、淤斑,甚至虚脱、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等全身症状。 第三级,侵犯脑髓。细菌进入颅脑和脊髓,在脑脊髓中生长繁殖,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囟门膨出、视乳头水肿、抽搐、惊厥、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特殊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在24小时内死亡。 早期诊断是关键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治疗流脑的关键。早期诊断流脑,应掌握以下几个要领: 1.流行季节:11月至次年5月多发,3月至4月为高峰。 2.易感人群:以14岁以下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3.核心症状:高热,自始至终不易退热; 4.注意观察皮肤出血点及淤斑; 5.注意观察婴儿脑门膨隆; 6.不要拒绝腰穿,它可提供一目了然的诊断。 出现类似感冒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后,可在临床医生指导下选择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进行抗菌治疗,并进行降体温、降颅压、纠正休克、激素、维护呼吸等对症治疗。 预防流脑有办法 在流脑的高发季节,应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尤其不要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外出要戴口罩。搞好居室通风,并经常用过氧乙酸消毒;养成个人良好的健康行为,勤晒衣被,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勤洗手,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密切接触过流脑病人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磺胺类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打流脑疫苗注意事项

打流脑疫苗注意事项 流脑疫苗这种东西是用来预防流脑这种疾病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多去了解这种疫苗的作用。然而,我们给小孩子打流脑疫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宝宝在生活中是不能有感冒或者发烧的情况,因为感冒的时候,我们接种流脑疫苗不仅对于身体健康是没有帮助的,而且对于病情的恶化是有影响的。 我们在生活中都是会打流脑疫苗的,所以我们在接种流脑疫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体质,这样对于我们接种流脑疫苗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妈妈们在给宝宝接种流脑疫苗的时候应该要错开感冒或者发烧等疾病。 流脑疫苗属于季节性接种,接种流脑疫苗后有可能会出现发烧、接种局部疼痛等不适,所以,一定在宝宝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做接种。同时,接种之后,接种部位24小时之内不要着水,防止感染;注意给宝宝多喝些温开水,吃的清淡一点,让宝宝休息好了;如果出现什么不适,可以暂观察,必要时及时就诊是关键。

打疫苗之前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冒,打完之后注意保暖,不要急于给孩子洗澡,可以三天后再洗。其余没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抗病毒口服液是中药制剂,成份很复杂,对打乙型脑炎疫苗后在体内生长的病毒有有影响的可能性很大,但因为此病毒在体内长2天后就不再增长,已打了5天了该产生的免疫力已经产生,所以不会影响接种效果。 接种流脑疫苗后的反应比较轻微,偶尔有人出现短暂低热,有些大孩子(8~12岁)偶尔出现过敏反应,即在接种后的十几小时皮肤出现疱疹等,此时应请医生诊治。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红晕和压痛,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不用特殊处理。 根据文章对于打流脑疫苗的注意事项的分析,相信你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接种流脑疫苗了。为了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的接种流脑疫苗,希望妈妈们对于文章介绍的内容要好好的理解一下,以免接种流脑疫苗而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幼儿疾病预防知识

班级:日期: 流感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预防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区; 3.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日光下晾晒衣被;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班级:日期: 水痘 水痘是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一般由水痘病毒经呼吸道传染或接触传染,起病时可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可见皮疹,有的直接出皮疹。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为14~21天,多为15~17天。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皮疹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蔓延到四肢。 医师介绍,水痘患儿的疱疹液、血液及口腔分泌物中,有病毒存在,故与患儿接触或吸入患儿咳嗽、说话时喷出的飞沫后,易感儿童或成人可被传染。(幼儿园、学校等),如未及时发现、隔离水痘患儿,可导致易感儿童中水痘流行,发病率达80%-90%。但发生水痘是初次感染水痘病毒的临床表现,此后,患儿获得免疫力,一般终生不会再出水痘。 家有水痘患儿,家长的护理特别重要,患了水痘的患儿一经确诊,应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上学或入托的患儿,一般可在家中隔离,家中如还有其他未患过水痘的小孩,有条件时应另择居住处或不与患者同住一房间。发热时要让患儿休息,饮食要清淡,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喝开水和果汁。病情好转时,给予半流食。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要将患儿的指甲剪短,双手保持清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