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脑防治指南

流脑防治指南

流脑防治指南
流脑防治指南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发布时间: 2005-03-10 新闻来源: 中国卫生部网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根据Nm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Nm 分为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人感染Nm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尽管Nm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

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

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我国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 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为加强流脑的防治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流脑疫情的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治指南。流脑的防治采取以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加强监测、早发现病人、积极隔离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报告与监测

(一)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任何临床诊断为流脑的病例(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当出现暴发或者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有关程序逐级上报。

(二)监测

流脑的监测包括对病例的监测与主动搜索,健康带菌者监测,病原学监测,特殊人群监测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咽拭子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开展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和药敏实验。

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收集流脑病例的脑脊液或急性期血液标本或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要求以县为单位的报告首例病人必须采样,出现流行时病例的标本采集率要达到50%以上。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流脑首例病例后应在病例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采集10—20人咽拭子标本,分离到的菌株要及时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鉴定,必要时送国家实验室鉴定。

3、发现首例病例后,对病例所在县(市、区)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4、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要开展健康人群中2岁以下幼儿、学龄前与学龄儿童及成人Nm带菌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抽样调查,要求全省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分别布点,每年采样100-300健康人标本,开展咽拭子细菌培养和血液标本的抗体水平检测,并对分离的菌株进一步分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菌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开展进一步实验室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公布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

5、当出现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 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主动监测范围、频次和持续时间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突然寒战、高热、全身疼痛、头痛、淤点淤斑等症状的病人,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应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要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6、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开展流脑疫情报告情况检查和

督导,及时进行疫情分析和预测、预报。

流脑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下发。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预警预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脑是一种隐性感染率较高,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当出现一例流脑现症病人时,标志着周围人群的带菌率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由于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因此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监测资料分析结果,及时对流行和暴发预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实诊断、病例的个案调查、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内容。

通过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照流脑的病例定义,对报告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必要时邀请高年资专家进行排查,确定首例病例至关重要。

通过对病例的个案调查,了解病人的发病过程,密切接触者人员的姓名和居住地的发病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形势做出初步判定。一旦发现有流行或者暴发的迹象,或者病例为学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学习接触密切的人群时,应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包括病人居住地周围的病例搜索,病人发生地医疗机构的病例主动搜索等。当病人为幼儿园儿童、学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触的人群时,对幼儿园、学校、工地等要进行详细地病例搜索和追踪观察。

由于流脑隐性感染率高,直接接触病人感染发病的概率较低,暴露的家庭成员的流脑发生概率为0.4%—4%,难以发现病例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根据病例的时间聚集或者地点聚集和易感人群积累状况等因素对疫情做出初步估计,必须再结合实验室结果等相关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判定疫情趋势。

(二)预测与预警

预警、预测必须建立在相应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历年来流脑疫情数据、实验室检测、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当地流脑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各级卫生主管部门根据预测和预警的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免疫预防

各地应根据历年来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开展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有条件的省(地区)应将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流脑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的动态,在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

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管理规程及国家对流脑疫苗使用的有关规定实施,要特别注意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目前,根据我国现有疫苗情况,推荐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

1、A群流脑多糖疫苗:起始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18月,接种2针,第2针与第1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针,与第2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

2、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

(1)2岁以上者已接种过1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2)2岁以上者已接种2次或2次以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3)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三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四、疫情控制综合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内流脑防控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医院流脑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诊治,并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流脑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流脑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各项措施落实的督导检查。

(二)病人治疗与管理

流脑病例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要按照监测要求在对病人进行抗生素治疗前采集脑脊液、血液、咽拭子等标本,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参见卫生部下发的《流脑诊疗要点》。

(三)密切接触者管理

密切接触者是指密切接触者包括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至少为7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所

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2、预防服药:发生流脑流行时,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的应急预防性服药。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往年流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情况选择当地预防服药的种类,也可以参考卫生部网站上公布推荐使用的预防药物目录。

(四)应急接种

当发生流脑流行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并根据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并尽快组织对病例周围高危人群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

(五)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开展和指导社区、学校等疫源地和周围环境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

防护,及时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同时注意避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

(六)加强区域联防

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两县或多县交界地区,由该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如属不同市,由省卫生厅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的疫情。

各级疾控机构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适时向社会通报疫情。

(七)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流行季节前,各地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引导群众加强营养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在卫生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参与或监督下,托儿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3、发生流脑疫情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疫情,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避免处置过度造成社会恐慌。当疫情严重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

群防群控。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医疗机构的流脑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08年)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为类固醇激素。VitD 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早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科学育儿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作到“抓早、抓小、抓彻底”。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 400~1000 U/d(10~25μ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OH)D浓度,如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1万U/d。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方案章程制度

鼠害虫害防治管理制度 1. 目的与编制依据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公司虫害、鼠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保障产品质量与作业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 《质量手册》(××公司,2008) 《环境手册》(××公司,2008) 2. 主题内容 本制度规定了防治虫害、鼠害的管理职责和实施要求,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3.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厂区范围内虫害、鼠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4. 职责 4.1 质量保证部(以下简称“质保部”)为公司防治虫害、鼠害的职能管理部门之一,负责组织虫害、鼠害防治措施和改进措施的制订,并监督其落实,检查操作记录。 4.2 行政部为防治虫害、鼠害的另一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厂区公共区域的虫害、鼠害防治和清洁卫生检查。生产部、中试部、设备动力部(以下简称“设动部”)、财务部(仓库)负责各自管理区域室内虫害、鼠害的防治。

4.3 质保部负责组织本制度的编制和修订,行政部、生产部、设动部、财务部(仓库)、安全环保部(以下简称“安环部”)等相关部门参与。本制度经公司管理程序审核、批准后,由行政部颁布实施。质保部负责将本制度及其修订版本报行政部备案。 5.术语 5.1 虫害 飞行类或爬行类昆虫进入办公、生产和仓储区域对员工健康、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造成的危害。 5.2 鼠害 鼠类或其他小型动物(鸟类、蛇类、猫、狗等)进入办公、生产和仓储区域对员工健康、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造成的危害。 5.3 公共区域 厂区道路、绿地、综合楼、门卫室、生产和仓储建筑物周边室外区域。 6.虫害防治 6.1 公共区域虫害防治 6.1.1 行政部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消除蚊蝇孳生地,并定期进行清洁卫生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及时消除卫生死角,保障厂区卫生,并做好检查记录(见附件1)。 6.1.2 行政部负责联系有合法资质的卫生防疫专业公司或具有合法资质的人员对公共区域定期喷洒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并做好杀虫剂喷洒记录(见附件2)。喷洒频率见下表: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最新资料推荐------------------------------------------------------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大家利用中午读报时间一起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 你们好,今天我们大家利用中午读报时间一起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 一、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引起 AIDS 的病原---HIV 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人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 T 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部分感染者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死亡。 二、艾滋病如何传播?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 HIV 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只有三个传播途径! (一)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可以通过生殖器或直肠粘膜传播。 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 HIV 的危险。 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二:血液传播输血传播。 1 / 18

1、如果血液里有 HIV,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 2、血液制品传播: 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取的某些成分制成的生物制品。 有些血液制品如含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3、共用针具的传播: 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例如: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 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美容针、刀等,都十分危险。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三: 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 HIV 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故建议 HIV 感染者不要生育,如已生育要禁止母乳喂养。 三、艾滋病的病程 (一)急性感染期通常出现在感染 HIV 后的 1-6 周。 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咽痛、关节疼痛和肝脾肿大等症状,另外,还可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感染者甚至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的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维生素D( vitamin D,VitD)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VitD不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VitD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也属类固醇激素o VitD受体在全身许多组织细胞表达。 Vit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为缺乏Vit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 育,也与Vit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在卫生部领导下1986年制定了“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规范了佝偻 病防治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本病防治工作,《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 出本防治建议。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本建议主要针对婴幼儿佝偻 病。 一、预防 佝偻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佝偻病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育儿的综合 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l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o (一)综合防治措施 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 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 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 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 对于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 (四)母亲孕期预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妇女宜适当 补充VitD 400—1000 U/d(10一25pug/d)。如有条件,孕妇在妊娠后3个月应监测血25-( OH)D浓度,存在明显VitD缺乏,应补充VitD,维持25-(OH)D水平达正常范 围。使用VitA、D制剂应避免VitA中毒,VitA摄入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第17条: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在第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红丝带——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感染了HIV病毒后通常会进入一个无症状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液艾滋病抗体检测为阳性,这样的人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HIV感染者的潜伏期一般为8~10年。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当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逐步受艾滋病病毒破坏而导致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时,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HIV感染者就发展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无特殊性,主要是因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

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发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肿瘤和感染是艾滋病的主要死因艾滋病的治疗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的药物。但已有较好疗法,可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艾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性病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一个协同因素,已被许多流行病学、生物学及人群中干预研究所证明。 三、艾滋病的流行特征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美籍阿根廷游客)。1989首先在云南发现经静脉注射吸毒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血液传播通过静脉注射毒品的人共用未经过消毒的注射器;输用未经过艾滋病抗体检测的供血者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或器官移植;注射器或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母婴传播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不会传播的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空气(包括咳嗽和打喷嚏)、饮水、食物握手、拥抱、浅吻、办公用具等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等公共设施和公用工具传播。吸血昆虫如蚊子、跳蚤、虱子不传播艾滋病有防护的照料、护理艾滋病人不会感染艾滋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 (1992年7月于北京通过)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 三、科学喂养 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 四、利用日光 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 五、加强护理 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

一、预防 胎儿期 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 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 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 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 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 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不能口服时可肌注。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 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

2018年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

2018年纪集村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 职业病定义与范畴 总论 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疾病。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且是使人类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因此,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防止发生职业病,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因而职业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二、有哪些职业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存在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对人体产生健康损害的因素称之为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

桉树病虫害手册

THE HANDBOOK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N EUCALYPTUS 桉树病虫害手册 黄小红、奚福生、弓明钦、顾茂彬、钟永立、洪富文等编著 (内部参考文件,不得外传,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国林务总部研发处 (2006.05)

桉树青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苗木和3年生以内的幼树。急性型病株叶片萎焉,保持青绿,稍卷曲而不脱落。茎、枝干上出现黑褐色条斑,根部腐烂。远观时整株或顶端或中间枝叶干枯。慢性型病株发育不良、较矮小,下部变紫红色,最后落叶枯死,根腐烂。如将清水滴在根、茎部横切面上,不久切面的木质部即显现白色到淡黄色的细菌脓液,并呈环状溢出,急、慢两型中病株解剖特性相同。

病原: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曾用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发病时间: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台风暴雨使病害流行。5月逐渐增加,7、8月最重,11月后逐渐减轻。 防治要点:目前防治有效的化学药剂甚少,主要依靠选用抗病力强的良种。林地发现病株要及时连根挖出,集中到空旷处暴晒后烧毁,植穴在翻土后对病穴及其周围用生石灰消毒,再补种其它抗病桉树或其他树种以减少损失。 桉树茎腐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苗圃育苗过程中,引起大量苗 死亡。感病后,初期症状是离地面0.5~1厘米的 茎基部出现黑褐色斑,扩展至茎部一圈后,茎部 腐烂,下陷,严重者全株枯死,叶片下垂不易脱 落。 病原:菜豆球壳孢菌Macrophmina phaseolina 发病时间:茎腐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病菌,在高 温高湿条件及通气不良时容易感病,7~10月均 有此病发生,而以8、9月最为严重。 防治要点:基质消毒彻底,苗木生长健康,避免 苗圃地积水,发病率会显著降低。发现病株及时 拔除、烧毁,发病初期用40%根腐灵、敌克松、 1%波尔多液、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防治效果较好。扦插用的穗条在采穗开始知道扦插结束均要严格消毒;扦插苗床要及时遮荫和揭开保湿薄膜,促进通风透光。 桉树焦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桉树苗木和4年生以下的幼林,病叶和枝梢变为焦枯状,俗称落叶病。感病叶片初期有不规则的灰绿色病斑,边缘呈水渍状。后期病斑中部变浅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晕圈。枝条、茎部的病斑扩大绕枝、茎一圈后,病区缢缩纵裂,呈黑褐色,上部失水干枯。

性病知识讲座

性病知识讲座--常见性病的防治 性病的病原菌和性病的种类 至今所说的性病,全名应是性传播疾病。可引起性病的病原菌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原虫、体表寄生虫。一种病原菌可以引起几种临床症状,同样的症状也可以由几种病原菌引起。 我国当前常见的性病主要有淋病、梅毒、艾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生殖器念珠菌病、股癣、阴道滴虫病、阴虱病、疥疮等近30种。 什么是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可侵犯全身脏器和器官而产生多种症状。但也可呈无症状的潜伏梅毒。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极少数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播,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梅毒的潜伏期为2~4周,一期梅毒主要症状为硬下疳,在生殖器部位发生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二期梅毒出现皮肤粘膜损害,可以有全身皮疹等;三期梅毒除有皮肤粘膜损害外,还可有心血管、骨骼、关节、眼、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 诊断梅毒可作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和梅毒血清学实验,早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处可查到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分为初筛试验(RPR或USR)及确诊试验(TPHA或FTA-ABS)。治疗后可根据RPR或USR滴度改变情况判断疗效。 梅毒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必须规则、彻底,首选长效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后需定期随访2~3年,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 什么是淋病 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在一定条件下,淋球菌也可以感染眼、咽、直肠、盆腔,个别出现全身性感染。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男性常见的是尿道炎,有尿频、尿痛、尿道口红肿发痒、脓性分泌物流出等症状。女性常见的是宫颈炎,表现为阴道分泌物(白带)增多、发黄,但也有很多感染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诊断淋病需从尿道或宫颈取分泌物化验,女性必须作淋球菌培养。治疗药物有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疗后一周取材作涂片、培养,症状消失,查菌阴性即为痊愈。 什么是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潜伏期平均1~3周。男性有尿频、尿痛或烧灼感,分泌物一般比较稀薄,早晨起床尿道口可有粘液性分泌物。女性症状不明显,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不适等症状。 诊断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需取分泌物化验,有条件时可以作衣原体和支原体的特异性检查。治疗药物有多西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阿齐霉素等多种,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疗后自觉症状消失、无分泌物、病原体检测阴性或涂片检查无白细胞即可认为痊愈。 什么是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主要感染在生殖器部位发生增生物的疾病。潜伏期平均3个月。初发为柔软的淡红色小丘疹,为肉质赘生物,可逐渐增大,表面颗粒状增殖而粗糙不平,或互相融合呈菜花状。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具传染。怀孕期间尖锐湿疣增长较快,如果没有治愈,可能会在分娩时传染给新生儿。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小儿佝偻病防治新概念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科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佝偻病已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如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只要补钙就可以预防佝偻病、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现将佝偻病防治的一些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什么佝偻病 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涉及全身各系统产生病变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它还可引起小儿并发症(如肺炎)和后遗症(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以婴儿最常见。 二小儿佝偻病常见原因1、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最主要)2、户外日照时间少3、生长发育过快,需要的钙及维生素D较多,而补充不及时4、人工喂养或过早添加谷类食物5、体弱多病,经常腹泻,呼吸道感染等也影响钙及维生素的吸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三、佝偻病早期表现: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佝偻病最主要变化在骨骼病变引起的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佝偻病表现 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园林病虫害防治手册

园林病虫害防治手册 (简本) 二〇一五年九月八日

目录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2) 二、园林植物害虫防治 (4) 1.食叶害虫 (4) 2.蛀干害虫 (6) 3.枝条害虫 (9) 4.地下害虫 (10) 三、园林植物病害防治 (11) 1.叶花果病害 (11) 2.茎干病害 (14) 3.根部病害 (15) 4.草坪病害 (16) 四、常用的农药 (16) 五、石硫合剂 (17) 六、波尔多液 (20) 七丶园林病虫防治原则 (23)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1.园林植物病害的含义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和储运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的非正常影响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导致生理丶组织结构或形态上产生局部或整体上的不正常变化,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品质变劣,甚至引起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降低绿化效果及观赏价值,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 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大类。 生物性病原主要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的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和寄生瘿螨类等,通常将这类病原也称为病原物或寄生物。 非生物性病原是指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营养和有毒有害物质等多种因素。 3.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植物与病原在特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相互斗争,最后导致植物生病的过程。所以,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 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和传播是植物侵染性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各种不利的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讲稿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 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经过平均5-10年的时间(即潜伏期)才发病。发病之前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之后为艾滋病病人。无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还是艾滋病人,都能把病毒传给他人。 特别要注意的是,艾滋病感染者本人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人也不能从外观上判断出来,只有通过血液检测才能确诊。目前,世界上90%的艾滋病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感染。因此,潜伏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非常危险的时期。 二、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这几种体液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性传播: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越大。 血液传播: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吸毒是我国目前感染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行为。另外,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针具、剃须刀等刺穿人体的物品也能够传播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怀孕、生孩子过程和喂奶也可能会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播艾滋病 我们已经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1、一般的社交活动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怀子; 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一起居住、购物、使用钞票、劳动和学习; 2、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眼泪、汗水和尿液中不含艾滋病病毒 3、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四、怎样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避免通过性生活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卖淫嫖娼,只有一个固定的相互忠诚的性伴侣; 如果有多个性伴侣,那么每次性交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女性有权要求男性使用安全套,因为女性在性交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明显高于男性。 注意: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得了性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注意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吸毒; 不非法卖血贩血;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必须注射时,要求使用一次性针头和针管,或者使用经过严格消

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土流网)

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 一、动植物药剂防治有机蔬菜病虫害 有机蔬菜使用的商品药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并且必须经过有机认证,自制的药剂应符合有机蔬菜生产的要求。剂使用的前提是在采取一切可以预防有害生物的措施后,仍然无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所采取的措施,不是简单地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和替代物质,使用时必须遵守国家农药使用准则。 1、植物和动物来源 植物源农药一般用天然植物加工制成,此类农药优点:一般毒性较低,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有害生物不易产生耐药性;缺点:来源有限,药效低,用药量大,残效期短,品种单一。 (1)印楝素(苦楝、印楝等提取物)是从印楝果实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和拒食等作用,防治害虫范围广,对鳞翅目、同翅目、双翅耦、鞘翅目、缨翅目、膜翅目、直翅目、蜱螨目等8个目的40余种重要蔬菜害虫均有显著活性,既能防治菜粉蝶、甘蓝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黏虫、斑潜蝇、红蜘蛛、蚜虫等,又能防治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多种病害。 (2)茴蒿素是植物毒素类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持效期1~5天,对害虫的击倒速度较慢,可防治菜蚜、菜青虫、棉铃虫等。 (3)双素·碱水剂主要采用药用植物,经过提炼配制的植物性杀虫剂。该药具有毒性低、对人畜、作物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对环境污染较小。该药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蔬菜蚜虫。 (4)天然除虫菊素(除虫菊科植物提取液)是一种高效、广泛、普遍的活性杀虫成分,对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防治效果好。 (5)鱼藤酮类(如毛鱼藤)可防治菜粉蝶幼虫、小菜蛾和蚜虫等。 (6)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苦参等提取物)苦参碱为天然植物源农药,可以麻痹害虫神经中枢,虫体蛋白质凝固,使害虫窒息而死。对人畜毒性低,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分别用于防治蔬菜地小地老虎,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蚜虫,韭蛆,红蜘蛛等。 (7)动植物油包括橄榄油、茶树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薄荷油、松树油等。2009年,杜学林将棉籽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葵花油等6种植物油乳油稀释至一定浓度,对黄瓜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因动植物油可能会烧伤植物,使用时要注意用量。 (8)牛奶牛奶本身含有的歧化酶和独特的单糖结构可有效地控制黄瓜、南瓜、番茄等蔬菜的霜霉病和白粉病。

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培训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一) 1. 艾滋病患者可以和哪些人结婚(20分) A:艾滋病感染者 B:艾滋病病人 C:非艾滋病患者 D:可以和上述任何人结婚,但应接受医学咨询 E:不能和任何人结婚 2. 艾滋病患者未将其感染的事实告知配偶,哪些机构可以告知其配偶(20分) A:医院 B:疾控中心 C:确证机构 D:上述均可 E:上述均不可 3. 患者为成年人,医疗机构可以将其感染艾滋病的事实告知哪些人(20分) A:本人 B:配偶 C:成年兄弟姐妹 D:父母 E:患者所在单位 4. 感染者在就医时未将感染的事实告知接诊医生,导致院内感染,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20分) A:患者 B:患者家属 C:医院 D:患者和医院均应承担 E:患者和医院均不承担 5. 在校就读,且家在异地的大学生被确认感染了艾滋病,医院可以将其感染的事实告知哪些人(20分) A:本人 B:恋人 C:父母 D:同学

E:学校 艾滋病相关法律解读(二) 1. 艾滋病患者需要手术,但医院不具备手术的诊疗条件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20分) A:拒绝收治 B:让患者出院 C:放弃手术改为保守治疗 D:让患者自己联系其他医院 E: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 2. 患者已婚,尚健在,哪些人可以复印他的病历(20分) A:患者本人 B:配偶 C:配偶委托的律师 D:患者的子女 E:患者的父母 3. 哪些人可以要求他人检测艾滋病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艾滋病(20分) A:配偶 B:其性关系者 C:就职的单位 D:入学的学校 E:上述都不可以 4. 医院为某单位员工进行集体福利体检,如果有HIV检测项目,医院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20分) A:需要告知员工,并征得其本人同意 B:不需要告知员工本人,直接检测即可 C:告知员工本人,但不需要征得其本人同意 D:员工所在单位同意即可检测 E:都不正确 5. 在哪些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当采取防护措施(20分) A:为HIV抗体阴性的患者进行手术时 B:为HIV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手术时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

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另附上幼儿睡觉出现的其它相关状况和分析: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

虫害防治知识(新)

培训手册 虫害防治知识 编制: 审核:

虫害防治知识 虫害控制基本知识 虫害(“四害”)定义 “四害”一词人们一点也不陌生,最近,蟑螂也被人们归入“四害”之列,并起名为“新四害”。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四害”中的“三害”———苍蝇、蚊子、老鼠稳居“宝座”外,另外那一“害”也在更新换代。 在五六十年代,麻雀曾身居“四害”之一,原因是麻雀吃粮食,全民动员围攻麻雀,后来人们认识到麻雀除了吃粮食也吃害虫,它也就不算一“害”了。尤其到了最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虽然麻雀是极普通的鸟,人们也知道不能随便捕杀了。 臭虫也进过“四害”之列,那是在人们生活条件不好的年代,恶劣的生活环境成了臭虫、虱子、跳蚤的“乐园”,在低矮潮湿的平房中臭虫最多。随着人们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的改善,高楼多了,平房在经过装修改造之后,臭虫也无处藏身了,自然不能再为“害”了。 近些年,人们吃的好了、住的好了,又引来了新的害虫———蟑螂,被研究专家称为“富贵虫”,五星级宾馆饭店100%有蟑螂、75%的居民家里发现了蟑螂,现在蟑螂已经无处不在,几乎荣登“四害”之首,除掉这一“害”已经刻不容缓。 怎样做到简单防鼠和灭鼠: 1、老鼠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在人居住的环境里,常见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黑家鼠等;在野外生活,有时进入住宅的有黑线姬鼠、田鼠等。家鼠多在仓库、厨房、鸡舍、猪圈、下水道、地板下掘洞栖息。鼠的食性杂,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老鼠的寿命一般1-3年。 2、老鼠的危害 老鼠的危害众所周知,它不但偷吃粮食,咬坏家具、衣物、书籍文具、毁坏建筑物、咬断电线等,造成经济损失,在“四害”中危害最为严重。老鼠主要通过其体外寄生虫(鼠虱)对人的叮咬、吸血或其排泄物污染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传染病。 3、防治措施 堵:经常清除杂物,搞好室内外卫生,在仓库等地加放防鼠板,下水道、处放防鼠网;把室内外鼠洞堵死,墙根压实使老鼠无藏身之地,才易被发现便于捕杀。 查:查鼠洞,摸清老鼠常走的鼠道和活动场所,为下毒饵、放捕鼠器提供线索。 捕:用特制捕鼠用具如鼠笼、鼠夹、电猫、粘鼠胶等诱捕。 老鼠控制的步骤和方法 一、全面检查实地检查,判断老鼠的种类、严重程度、鼠患源头及入侵通道,综合分析造成鼠患的原因及条件。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 西寺小学六年级 一、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恶性传染病。引起AIDS的病原---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人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部分感染者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死亡。 二、艾滋病如何传播?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只有三个传播途径! (一)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可以通过生殖器或直肠粘膜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二:血液传播输血传播。 1、如果血液里有HIV,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 2、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取的某些成分制成的生物制品。有些血液制品如含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3、共用针具的传播: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美容针、刀等,都十分危险。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三: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HIV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故建议HIV感染者不要生育,如已生育要禁止母乳喂养。 三、艾滋病的病程 (一)急性感染期

通常出现在感染HIV后的1-6周。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咽痛、关节疼痛和肝脾肿大等症状,另外,还可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感染者甚至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的表现。 (二)潜伏期 潜伏期约2~15年,平均8年。潜伏期间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往往是传播HIV的最大传染源。 (三)艾滋病前期 在此期间,一些患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并可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最终会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另外,也可能会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和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 (四)艾滋病期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如结核、病毒疱疹、真菌感染等;第二类为各种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卡氏肉瘤等;最后一类为HIV直接造成损伤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如AIDS痴呆综合症、外周神经炎等。 (五)终期 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未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平均只能存活约18个月。 四、日常生活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 大量的事实已证明,HIV在人体以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相当弱,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则很快会死亡。一些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漂白粉、次氯酸钠、戊二醛、福尔马林等均可杀灭HIV。因此HIV传播途径是十分有限的,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共用餐具(碗筷);咳嗽、打喷嚏;使用公用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办公用品;使用公用厕所;在公共游泳池里游泳等不会传播HIV。 五、艾滋病预防 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可以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但艾滋病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来预防! 主要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恪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2、提倡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瓜类病虫害防治手册

瓜类病虫害防治宝典济南春秋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市场部 2007年元月

一、霜霉疫病类(黄瓜霜霉病、丝瓜霜霉病、西瓜疫病、甜 瓜疫病、丝瓜疫病、瓠瓜、葫芦疫病图)防治方法:(1)50%霜品1500倍液喷雾。 (2)64%阿米安400倍液喷雾。 (3)58%霜必康500-600倍液喷雾。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喷洒,视发病程度一般7-14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二、白粉病类(黄瓜白粉病、西葫芦白粉病图) 防治方法:(1)美世1000倍液喷雾。 (2)维安500-800倍液喷雾。 (3)70%好白津600倍液喷雾。 (4)12.5%比锐3000-4000倍液。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喷施,间隔7-14天喷1次,根据病情决定喷雾次数,几种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抗性形成。 三、炭疽病类(黄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甜瓜、哈密瓜炭 疽病,丝瓜炭疽病,瓠瓜、葫芦炭疽病图)防治方法:发病初期(1)炭星2000倍液。 (2)好白津600-800倍液。 (3)一世功500倍液。 (4)美世1500倍液。 (5)80%果丽奇500-800倍液。 以上药剂最好交替使用,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黑星病(黄瓜黑星病、甜瓜黑星病、丝瓜黑星病图) 防治方法:(1)10%美世1500倍液。 (2)12.5%腈菌唑4000倍液。 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使用,隔7-10天1次,连续喷 3-4次。 五、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西瓜病毒病、甜瓜病毒病、 丝瓜病毒病图) 防治方法:(1)吸杀3000倍液防治蚜虫,防止传毒蚜。 (2)发病初期使用20%毒泰500倍液喷雾, 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六、蔓枯病(西瓜蔓枯病、甜瓜蔓枯病图) 防治方法:发病前(1)10%美世1500倍液。 (2)洁斑3000倍液。 (3)希克600倍液。 根据病害轻重程度,隔7-14天喷一次,连续2-3次。 七、其它病害 1、甜瓜叶枯病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希克拌种。 (2)10%美世1000倍液喷雾,喷雾防治应掌握 在发病初期,隔7-10天视病情再喷一次。 2、瓠瓜、葫芦黑斑病 防治方法:(1)种子用美世800倍液浸种2小时,晾干播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