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风云与特色必然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格产生影响,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

苍凉悲壮的曹操、通脱清丽的曹丕、豪迈忧愤的曹植、豪气直上的孔融、深沉秀丽的王粲,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分别概括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被称为“建安风骨”的风格。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悲歌慷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使思想飞越的空间感。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普希金和鲁迅的作品都是渗透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读者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会感受到俄罗斯式的民族风格——俄罗斯人可以流落他乡,可以故土离亲,但是不能抛却自己的文化国土,这些精神家园的永久守望者,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绝对、终极、永恒、超然的存在——这,就是普希金。鲁迅《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在双半社会中收封建礼教迫害而性格扭曲的激进知识分子形象。他是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性的第一人,也是民族性的奠基人。鲁迅的民族精神分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地域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里所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贞刚气质的《诗经》和清绮《楚辞》。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后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纪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4.文学的风格与流派文化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如豪放派和婉约派就是跨时代的,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就是跨国界的。后者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既有个人的独立风格,又有流派的共同风格。因此,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例如:一个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另一个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特点大体婉转含蓄,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前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就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当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清新婉约的小词,而作为豪放派头号人物的苏轼,有“大江东去”这类壮怀激烈的名篇.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1)理论内涵: 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2)代表人物: 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 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 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古诗词与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诗文学常识汇总 二、填空(8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的《》。 2、默写《石灰吟》中表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品格的句子:(六下)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的意思。 4、《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的意思。 五、默写关于黄河的古诗各两句(4分) 1. 2.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仙杜甫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被称作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六下) 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五上) 6、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6分) ①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要人才。清朝龚自珍的诗 “,”就表达了选择人才的重要性。(六下) ②从古诗文中古人对待朋友离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感觉到伯牙的消极人生观;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朋友的两句 诗,我们却能感觉王勃的乐观态度。(六上,课外) 8、在括号里点上合适的内容。(5分) ①中国古代月亮别称很多: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因传说()住在月中,故她的名字也成为了月亮的又一别称。 四、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8分) 1、《文心雕龙》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六下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外)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1、《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 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4、《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其实出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 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上。以评述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它以“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6、《共产党》月刊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间的关系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间的关系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研讨问题。千百年来,许多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如扬雄、曹丕之辈,似老舍、钱钟书之属,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针对该问题,学生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理解。 当我们谈到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我们需要掌握两个基础性的知识概念——什么是创作个性?什么是文学作品风格? 那么,什么是创作个性呢?创造个性明显区别于个性,它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特征、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以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歌德称之为“内心生活的标志”①。创作个性的形成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作家的个性,二是创作实践。谈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谈作家的个性及创作实践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那么,什么又是文学作品风格呢?在中国古代,风格最早是用来品评人的形貌、德行的,如说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 ②。用风格一词评论文学,始见于“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③。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

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文学理论上所说的文学作品风格是指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它既涉及作家的个性特色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是文学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发现或是总结出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某种联系。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家的创作个性始终是与作品的风格紧密相连的。创作个性是每个作家独有的,它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作家创作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决定了作品的风格。 针对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西汉扬雄曾提出“心画心声”说④:“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是说作家的独特人格与情性可以从文章和作品中见出。汉末也曹丕曾提出以“气”论文说⑤:“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气”看作作家的创作个性,将“体”看作文学作品风格。在此处,扬雄所说的“情”,曹丕所说的“气”,都强调作家的人格品性或个性气质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决定作用。作品的风格都特点只是作家内在情性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了语言的格调,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家作品的风格。这也造就了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存在

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中。这不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也屡有尝试和创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繁荣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尤应指出的是,在后一阶段,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视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有效工具,领导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专制政治和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探索和创造了能使工农劳苦大众获得教育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效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共产党人的早期教育实践为其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建设道路,作了有重要意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正是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种种教育探索和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转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简析民族、时代、地域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简析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摘要: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地域民族 影响文学风格的三大要素 第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关系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和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只属于这个特定的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建安七子面对着礼制崩坏、世风日下的显示,既能面对现实,有怀有拯救苍生的宏愿。尽管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诗歌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特点,“梗概以任气”、“志深而笔长”,这也是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逐渐发现骈文的陈腐,于是要求摒弃六朝以来的骈俪旧习,提倡古文,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骈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能体现在一个个体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了一些跨时代、跨世纪事情,因此特点尤为明显。由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杜甫,早期作品多以歌颂盛唐光景和人生理想为主,如《望岳》;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多以描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和期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为主,如《春望》。再如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韵调优美。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期凄凉悲苦生活,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的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因此,在作品中,总能从这样那样的细节当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正如普希金所说:“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如在巴黎圣母院中关于敲钟人的描写:“敲钟人,即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即使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也能很清晰的明白,这不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籍,在名字上,对外貌的描写上,用词上,都和中国式的描写大相径庭。又比如说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识刺小说是(),作者是清朝的()。 2、“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场合是()。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他一生共写重话一自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 5、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是《》 6、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是()。 7、“盛唐诗酒无双,青莲文苑第一家”这一对联赞的是诗人()。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须眉”指代男子,“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布衣”指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本,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3、“岁寒三友”是指() A、松、菊、兰 B、梅、菊、兰 C、兰、竹、菊 D、松、竹、梅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B、苏轼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C、《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是这项伟大功绩的重要贡献者。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峰之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范年华”。 6、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论语》和() A、《礼记》《孟子》《大学》 B、《孟子》《春秋》《大学》 C、《孟子》《中庸》《大学》 7、被苏轼称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8、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哪一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到题干中的括号里。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9、下列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一一青莲居士 B、欧阳修一一六一居士 C、苏轼一一东坡居士 D、白居易一一五柳先生 10、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西汉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一唐朝

新文化运动高考题章节汇编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 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2.(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 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2010·广东文综·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 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4.(2009·全国文综一·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 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2011·海南单科·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 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精选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先秦文学生活中,尽管我们平凡,但不能因 自己不卓越而自惭形秽,就算是芸芸众生中纵然我们不能脱颖而出, 然而,只要我们依旧勤勉。相信如果没有过春花的芳菲,那么秋叶 一定要有花的绚丽。 1、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后来失传,故后来陈五经)。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 大六艺,就是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vbGnrtS。2.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E8aBG62。 (一)春秋时期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 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yuvebnj。 2、《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 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季氏将伐颛臾》xZWfkcb。 3、《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之战》0OOl4ET。(二)战国时期 1、《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vXUWA4c。 3、《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4、《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 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5、《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 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f82eoGN。 6、《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

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运作的活跃期,这种活跃的表现之一就是社团的萌生与迅速繁荣。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继续深入的一个重要营垒,他们百舸争游的壮丽景观为新文化运动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和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以及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北京大学社团为研究个案,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的类型和运作,探寻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功能与意义,以期再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世界的生动图景。 一、北京大学知识分子①个体独立、群体自觉与社团勃兴 新文化运动②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一场表征中国文化转型的启蒙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启迪和激荡之下,北京大学知识分子逐步挣脱老教条、老八股的精神枷锁,如饥似渴地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主体意识逐趋觉醒和增强。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为越来越多的北大知识分子所认同,北大也日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和指标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大知识分子主体意识日强、个体独立日盛,争取民主自由、追求真理和探求新知逐渐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这为北大社团勃兴准备了前提条件。 若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北京大学知识分子的个体独立提供了原动力,那么“新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蔡元培入主北大③和《新青年》刊物的编辑部迁至北京,一校一刊实现完美结合,联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则进一步培育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之所以涌进北大,就是基于改革后的北大一改以往被外界视为老爷机构的现状,业已成为培养新思想、新风尚和独立思维的自由学府、兼容并蓄思想的熔炉、科学民主思潮的摇篮和新文化运动的指标地。正是这种独特的氛围使北大变得开放、自由且多元,昔日胸无大志、抱残守缺的旧学生,变成了勇攀科学高峰、思想敏锐、忧国忧民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不再崇奉宿命观,不再迷信圣贤,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人生的真谛,更为注重个人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渐趋形成了以个性主义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这正是社团成员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素质。 在主体意识觉醒的同时,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也日渐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蔡元培校长改革的激发,“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不可能,“一心只读圣贤书”更办不到。有了多元思想,处在社会急剧转化的旋涡里,“在…先知先觉?、…舍我其谁?使命的感召下,”④在文化争论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日益深切地感受到“个人能力有限,非合多数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文化常识试题

九年级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枣庄)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2.(2018山东枣庄)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非常渴望投身到这项惠及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 B.九年级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王丽女士的讲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家长就“如何做好家校配合”这一专题踊跃发言。 C.班主任王老师因病请假半年,教物理的陈老师说:“一个班不能没有班主任,我愿意屈就班主任一职。” D.王晓川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说道:“奶奶,您老身子真硬朗,今年高寿?” 3.(2018山东潍坊)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是用天干地支纪年,《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B.《陈涉世家》中“足下事皆成”的“足下”和《惠子相梁》中“子知之乎”的“子”,都是古人称呼对方的敬辞。 C.《公输》体现了道家反对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思想。 D.“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