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

第四章谈到文学的发展时论述过文学与各种精神文化的问题,接触到文学发展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各种道德、哲学、宗教、心理的思想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文学形态呢?本章将集中探讨“文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综合形态”的问题。简言之:文学思想综合着一定的哲学思想、精神文化和审美创作原则而表现为文学思潮运动,文学思想观念和文学思潮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想观念、文学思潮和作家的审美创作个性综合形成为特定的文学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三者都是文学的综合统一形态,其中都有多重因素构成,需细致分析寻绎。

第一节文学思潮一、文学思潮总论

前面说过:文学家总是忠于某种思想,或反映了多种思想综合的时代精神,因此,文学往往反映了思想史或精神文化史。当一个时代的文学家普遍地关注某种思想观念,或一批文学家共同地关注某种思想观念时,就会出现一种文学思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往往反映了思想史或精神文化史。美籍华裔学者李瓯梵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时指出:“个人主义”这个名词常常在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肯定自我并与传统社会束缚决绝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这个时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自我与社会、个人与整体的对立时期,在当时,整个中国正经历一项巨大的变动,这个过渡时期的种种冲突和不断的动乱,以及革命性的剧变都会把旧中国转化成为另一具有新形态文化的新国家。在这个新的宇宙观中,个人可以扮演一个具决创力的角色,为创造一个整体文化及文明而贡献其力量。这个新的“自我”不仅仅是文学家的新世界观,首先是毛泽东主义、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思想形态(也是西方文化思想引进中国以后形成的用以反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最普遍的中国现代

性思想--引者注)。这种文学上的个人主义观念,由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周作人、鲁迅等最具影响力地提出来。诗人李广田在论述朱自清时指出:“‘人性解放’是当时的文化思想,‘表现自我’是当时的创作方针。”这种个人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用普实克的说法是:“在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便是主观成分普遍地存在。”李瓯梵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个人色彩的一位作家。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以至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所有作家都普遍地表现了这种“个人主义及主观主义”的文学创作倾向。而到了20年代以后,大多数的作家已放弃了个人主义,他们写作的重心已逐渐地由对作者本身狭窄的个人经验转移到一个更宽广的社会现实中去。李瓯梵:《现代性的追求》,45~6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文学理论基础

WENXUELILUNJICHU

从上述典型例子可以看到:文学思潮运动是一定历史时期和一个地域内形成的,与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以及人们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时代精神发生变化了,文学思潮也随之变化。文学思潮与时代、地域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下面概括地勾勒关于文学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1)从文学思潮的含义来说,它包括几个要点:①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

②它包括明确的文学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主要趋向;③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④它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大部分或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2)文学思潮的产生是由社会思潮、文化思想通过对文学自身内在各要素的调整、变化来体现的。文学思潮虽然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是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的组成成分,但必然体现为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形态。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歌颂爱情、自由、正直,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劣、善良与罪恶,着力描写人和人的个性发展,把中世纪的幻影、传说、秘密的宗教仪式和恐怖,同它的阴影和迷离恍惚逐出了艺术的殿堂等来表现人文主义文化思想,它以活生生的个性自由的人性形象来驱逐和对抗神性形象,以人欲形象来挣脱封建教会的桎梏。文学思潮不但反映在文学形象上,也反映在文学形式和文学风格上,如中国六朝诗歌的特点是过于“骈俪”,过于轻纤,于是初唐诗人将阔大的意境与纤丽的形式结合起来,从而生成盛唐诗雄浑鲜美的阔大意境,之后中唐又以平易和奇僻的风格意境来改造盛唐诗境,晚唐又以悒郁感伤、曲折华美来改变中唐诗风,在这些风格、形式的变化背后,是文学思想、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但文学思潮的变化必然通过文学自身内在各要素的调整、修正、扬弃来体现。

(3)有形成运动形态的文学思潮,有潜隐为文学创作时代风格的文学潮流。前者表现为以主义形态为中心的文学思潮运动,后者表现为以观念形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发展状态。文学思潮大于文学思想,它往往成为整个时代的主要倾向。西方文学基本表现为文学思潮运动形式,如古希腊罗马的模仿主义文学思潮→中世纪神性主义文学思潮→文艺复兴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后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文学基本表现为文学思想发展状态。文学思想是最初的文学思潮,它同样是文学的主张、理念、审美观念和创作经验的综合表现。以魏晋六朝到唐的文学思想为例来看:魏晋六朝文学思想发展的过程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逐步淡化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以老庄思想取代儒家思想对文艺的影响,使文艺回归心灵,从建安诗完全归之于抒一己之情怀,完全找不到汉代诗那种“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思想的影响,强烈地体现为“悲凉慷慨”的情思,赋也从汉代的歌功颂德大赋变为纯粹的抒情小赋到两晋清谈玄风,转入对生命眷恋体味的美的哲思,着力表现自我,晋人风度突出的是人的自觉、美的自觉、文的自觉,开始有意寻找形式美的表现,于是骈文、宫体诗、咏物诗、田园诗、山水诗、游仙诗、咏怀诗等既抒情又休闲娱乐之作大量涌现。作为魏晋六朝文学思想主潮的是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是人的文学、艺术的文学、美的文学的发现。进入唐朝以后,初唐是六朝绮靡文风的继承与一种新的追求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文学思想的结合;盛唐便形成了崇尚风骨、追求兴象玲珑与自然的美感风格

这三者统一的文学思想;安史之乱后,由理想主义的文学思想转为写民生疾苦、追求严格的写实传神、提倡苦学功力、创作上集大成别裁伪体的文学思想到大历时期则转为追求宁静淡泊的诗境与讲究高情丽辞和精美艺术技巧的文学思想;转入中唐后,形成了一派尚实尚俗务尽的文学思想和另一派尚怪奇、重主观的文学思想;晚唐则先是出现着眼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一面轻功利主义,一面在咏史怀古与爱情诗中追求细美幽约的情致,后来出现在唐代大势已去背景下的悲观主义文学思想,于是带着一种末世感,或抨击黑暗,或归隐淡泊,或及时纵乐,主要文学思想是追求淡泊情致与淡泊境界。参见: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从上述的概述可见,虽然一个时代的文学不一定形成一种运动形式,但依然体现为有明确的文学思想观念形态的创作潮流。

( 4)文学思想、文学思潮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从历史纵向来看,它有一个大势线索,既衔接继承又形成新质,其中原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本质演变的思想史、精神史的反映,大势之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思想精神本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总趋势是功利主义的政教文学思想与非功利主义重抒情重文学特征的文学思想不断交替、冲突的主要倾向,其背后则是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哲学思想的格局。日本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是前期以情-物哀文学思想为中心,中期以佛法-幽玄文学思想为中心,后期以义理-劝善惩恶思想为中心展开,其背后则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季节美感所酿成的文学的悲哀、幽玄、风雅气质,孕育了与之相应的日本特有的审美理念物哀、空寂、闲寂,加上儒佛道文学思想与神道文学思想融合而形成这样一种文学思潮发展总趋势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本质构成了文学思潮的本质,那么从历史阶段的横断面来看,则是总的文化审美本质与一时段社会文化形势结合形成了既继承又发展的复杂格局。如中国宋代文学思想的基本格局是一方面强调文学维系社会伦理纲常秩序的道德教化经

世致用思潮,另一方面则是对个体内在生命精神的珍惜,对情感性灵的省思、品味和感悟。但宋代的文学思潮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议论政治改革、呼吁爱国抗战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并不是主导倾向,反而是主张内向的治心养气和表情写意的文学审美观念成为文学思想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个中原因是宋代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衰退趋势,政治上对内高度集权专制,对外妥协退让,改革总是难见成效,于是造成士大夫文人以至整个地主阶级自信心的萎缩、进取精神的衰竭和脆弱伤感性格的形成,在内敛平和的文化心态里蕴涵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世纪末悲凉。另一原因则是宋代士人前所未有的文化修养的高雅幽远。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

(5)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背后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心理状态的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趋势,其逻辑是:历史趋势→文化心理→文学思潮→文学创作。像建安动乱、儒学思想失去主导地位形成了士人忧患悲乱、建功立业的志向心理,再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思想。盛唐的繁荣强盛、开放自由形成了士人强烈入世、向往功业,追求理想与明朗乐观的心态,再形成了崇尚风骨、追求兴象玲珑和自然的美的文学思想。宋代的重文轻武、政治衰退趋势造成了士人进取精神的衰竭和脆弱伤感性格以及幽深、淡远、细腻、婉约的心理,再造成了写心写意写性灵的文学思想。关于这一逻辑的论述在第四章“社会结构对文学影响的解释模式”中已有说明,旨在证明文化心理的中介作用。

(6)在世界文化和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某一文学传统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的移植往往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文学思潮产生的原因。其中规律是世界性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引起了一地的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了后发展地区的文化革新形势,文学思潮的移植体现了社会变革和文化革新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已成为世界化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封闭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后发展地区的文化革新构成了文学思潮移植的需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文学思潮的发生同时成为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在短短10年间将西方200年中流行过的各种文学思潮重演了一遍,借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旧传统的文化以及文化观念进行猛烈的冲击和革新。到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借西方现代派各种思潮对中国封闭落后的文学以及文化观念进行新的猛烈冲击和革新。所以文学思潮的移植往往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文艺复兴、文化复兴的历史转折运动契机。文学思潮的移入是文化移入和世界化、全球化的标志,也是一种文学传统全面变革以提升发展的强力手段,从而使此种文学传统迅速与世界文学的水平接轨,因此造成了世界文学格局的形成。日本近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7)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是多样丰富的,常常是既有社会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想主潮,又仍存在着其他文学思想。越是多元丰富的历史趋势和文化思想格局,越体现出多样丰富的文学思想格局。这一点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的来讲,文学思潮具有作家的集团性、文学纲领的共同性以及在社会上影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文学思潮的影响远远大于文学思想,它是流变于社会整体,包括时代、民族、阶级、地域各个层次上的共同的文学思想倾向,并对文学创作起着导向作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相一致,也与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文化心理相一致。

以下介绍五种文学思潮,分别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它们都是既具有极大的文化概括内涵,又有具体流行于特定历史时段的文学思潮运动,又可以其典型丰富的文化概括内涵代表全人类某一性质类型的文学审美哲学思潮。

二、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既有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古典主义”(欧洲17世纪文学思潮运动),又概指人类近代社会之前的文学思想类型。黑格尔的《美学》第一次试图作全面考察一切艺术的整个世界观,并且构成一个体系,他在他的时代对以往的艺术史作出了全面的概括,认为人类艺术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分别代表着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理想、艺术的衰落。黑格尔当然无法预见在他之后人类艺术的发展变化情况,但他关于艺术类型的区分却是对代表三个时代不同的世界观的概括总结,与艺术流派和具体的艺术思潮有别。他所说的象征型艺术代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是代表东方艺术,与法国19世纪的象征主义、象征派有别;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是代表希腊艺术,与17、18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有别;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是代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艺术,与十八九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运动有别。古典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学思潮运动,也是一种文学思想类型、一种艺术思想类型和美学思想类型,在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中都有古典主义的类型。

概括而言,古典主义有三种含义:①主张文学艺术经典的、典范的、达到完美程度的文艺思想;②指一种整体和谐统一,高贵典雅、和悦节制的规范化的文艺风格类型;③专指欧洲17~18世纪一种“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首先来看看古典主义风格的特征。例如人们都很熟悉并喜爱朱自清先生的美文,首先是朱自清的美文有一种古典主义的美感,温润圆熟的技巧,不火不躁的格调,带着一种女性般阴柔美和善良的品性,写莲花、月色--理想中的古代抒情风俗,写温柔多情的水的意境,语言甜美优雅,人物心理多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绝不过火,含蓄节制。《荷塘月色》的结构是一种严谨的圆式结构,从心里颇不宁静始,至结尾消释了烦恼终,从出门散步经过荷塘,神往于荷塘中的月色和古代采莲女的美妙风致,思念故乡,最后轻轻地回到宁静的家中,前后照应,结构圆合无隙,可说是一种和谐、统一、节制、圆熟的文学意境,内容和形式协调一体。朱式美文多有这种格调,并与他本人外圆内方的文化性格一致。这种文学范式来自哪里?从意象、意境、语言、结构、技巧都来自中国古代非常成熟的诗文理想,这是很规范、很有风度、很净化、很符合中和之美、很和谐、很传统的美的范式。朱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中说过:“‘温柔敦厚’是‘和’,是‘亲’,也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这代表殷周以来的传统思想。儒家重中道,就是继承这种传统思想。”朱自清的美文是以这样的古典主义文学美学思想为基础生成的,人们喜爱它,也是基于在深厚的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养成的古典主义情结。除了朱自清的文章,梁实秋、周作人等也是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家。

又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道:

荷马史诗中那种不可磨灭的出自神仙似的笑声所产生的效果就完全不同,那是从神仙的和悦静穆的心境中发出来的,只表现明朗的心情,没有什么片面的放肆。另一方面,啼哭在理想的艺术伤口里也不应是毫无节制的哀号,例如在韦伯的《魔术射手》里就可以听到这种抽象的悲惨的调子。一般地说,音乐听起来就像云雀在高空中歌唱的那种欢乐的声音,把痛苦和欢乐尽量叫喊出来并不是音乐,在音乐里纵然是表现痛苦,也要有一种甜蜜的声调渗透到怨诉里,使它明朗化,使人觉得能听到这种甜蜜的怨诉,就是忍受它所表现的那痛苦也是值得的。这就是在一切艺术里都听得到的那种甜蜜和谐的歌调。黑格尔:《美学》第一卷,204~2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堪称是古典美学的集大成理论大师,他全面总结了古典型艺术理想的美的特征,并以希腊荷马史诗为例子加以阐释。他指出:谈到古典理想在历史上的实现,这要到希腊人中间去找。古典美以及它在内容意蕴、材料和形式方面的无限广泛领域是分授给希腊民族的一份礼品。这个民族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创造出一种具有最高度生命力的艺术。希腊人生活在自觉的主体自由和伦理实体的这两个领域的恰到好处的中间地带。他们一方面没有产生宗教和政治的专制,而丧失掉人的自我,另一方面也没有使主体沉浸于自我,使个人、整体与普遍性的东西割裂开来。伦理的普遍原则和个人在内外双方的抽象的自由处在不受干扰的和谐之中。政治生活的理想和信条沉浸到个人生活里去,而个人也只有在全体公民的共同旨趣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自由。美的感觉,这种幸运的和谐所含的意义和精神,贯串在一切作品里,在这些作品里希腊人的自由变成了自觉的,它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因此,希腊人的世界观正处在这样一种中心,从这个中心上美开始显示出它的真正生活和建立它的明朗的王国;这种自由生活的中心不只是直接地自然地存在着,而是由精神观照产生出来,由艺术显示出来的;这是一

种介乎既有思索教养,却又不假思索这两种情况的中心,它既不把个人孤立起来,也不把个人的消极、痛苦和灾祸带回到积极的统一与和解里去;这种中心像一般生活一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168~1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从黑格尔的论述可以看到,古典型艺术的核心是古典型理想成为人的世界观、人的生活、人的艺术的中心。只有古典的人才有古典的美和古典的艺术,才会有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潮。自觉的主体自由和普遍的伦理生活原则的协调,人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和谐是古典型理想的核心,以这样的理想来形成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古典主义的中心原则。

欧洲十七八世纪是古典主义艺术思潮繁盛的时期。自从罗马的贺拉斯和朗格弩斯提出了向古典主义借鉴的原则,后世文学史家便制定了“古典主义”这一名称以表示这种思想。贺拉斯在《诗艺》中说:“你们须勤学希腊典范,日益不辍。”这句话后来成为法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运动的纲领。新古典主义的“新”是较之罗马提过的古典主义而言的,二者本质上都是古典主义思潮运动,都是属于古典主义类型的艺术。法国17世纪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相互妥协形成了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成为它的哲学基础。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宣扬中庸、温和、合理,强调人的理智,而不信任人的感觉。在这种政治基础和哲学思想决定下,古典主义提出了两个口号“崇尚理性”、“模仿自然”,于是文艺创作的特点便是尊重古典、崇尚理性,讲究共性和规则,带有明显的贵族气味,忽视个性、天才、想像、情感、激情和独创性。最典型的是戏剧创作遵循“三一律”。18世纪德国的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则从艺术史研究的角度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古典主义的规范,他把希腊文学与艺术的特征概括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宁静”是他的《古代艺术史》及其他论文的主题词,“宁静”即是古典主义思潮中“和谐的理想”的精神特征。与温克尔曼有同样的古典主义思想的画家门格斯则说:“完美是古希腊人的完美,不是现代人的完美,因为具有哲学的头脑才能作出美的选择。最好的审美趣味是中性的趣味,即不太粗犷也不太纤细。”在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中,流行着表现人物“古典的静穆”的节制的表情,尽量减弱激情表现,各种人物形象都被改造成贵族的形象,贵族的基本特征就是有节制的庄重,娴静的典雅,悠闲的冷漠,优雅端庄的高尚,温文尔雅的格调。古典主义于是形成了一条理论公式:“每个画家都应该加强脸部的崇高和庄严,掩饰自然的缺陷,就像古代画家们的惯例那样。”沃尔夫林:《古典艺术》,225页。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画家,他最负盛名的人体杰作《泉》被誉为整个艺术中最完美的人体,它拥有恰当的人体比例、文雅的姿态、恬静的表情、丰满纯洁的外形。这就是古典主义艺术永恒不变的美,美又体现了善的道德准则,在和谐中体现了规范、完美和理性。

古典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是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崇尚激情、个性、天才、解放、想像,现实主义以真实、客观、冷静、深刻为特征,二者都以表现矛盾为本质。一个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以追求理想为主;一个强调存在的现实性,以表现真实性为主;二者都突出两种极端的性质。但古典主义的特点却是代表着和谐、完美、综合、协调、规范、平衡、中和,追求形式上的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是一种古典主义的文学,它以封建主义社会为政治基础,以“中庸主义”为其文化精神,崇尚“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文学上讲究复古,以古代典范作品为规范,以和谐圆融的意境作为文学的最高理想,含蓄、冲淡、雄浑、神韵、宁静等都是中国文学最尊崇的品位。至于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创作则在中国传统古典主义风格范围内带

有较特异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但还是有和谐的古典主义色彩。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和中国画》中已有论述。中国文学本质上是古典主义的,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浪漫思潮,产生了《西游记》、《牡丹亭》、《长生殿》一类浪漫之作。到清代乾嘉之际,又有带批判色彩的写实主义兴起,产生了《红楼梦》、《儒林外史》一类现实主义之作。但中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西方式纯粹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质上还带有中国古典主义的特征。关于中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本质,可以参看周来祥的专著《论中国古典美学》一书(齐鲁书社,1987)。

三、浪漫主义

从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一种文艺思潮造成了强烈浩大的声势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会产生一些新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心理,对前一段历史运动的思想加以纠偏,于是形成新的一轮文艺思潮运动,但并不意味着新的一定取代旧的,后者一定消灭前者。很多的情况是各种思潮共享一个文化空间,在主潮以外还有多种主义。这是思潮运动发展的规律。欧洲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就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运动,以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当时的新口号是“感情”、“想像”、“经验”和“渴望”,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康德强调“自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以自我的方式来诠释生命,于是浪漫主义者由此发展出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因此歌颂艺术上的天才。“天才”成了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心词。当时的浪漫主义运动涵盖诗、哲学、艺术、历史、科学各个领域: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最浪漫狂放的天才音乐家;画家席里柯、透纳、德拉克洛瓦、康斯太布尔等的油画或者表现那种向往雄浑伟壮的大自然的情怀--咆哮的飞瀑、砏峻的岩崖、隆崇萶肳、高不可攀的峦峰、狂奔咆哮令人敬畏的湍流,或酷爱用变化的、荒诞不经、光怪陆离、诡谲奇特的哥特式艺术来表现焦渴不安的心灵和纵横四方的骚动不宁的精神。灵魂里既有伟大的向往,又有迷宫般的神秘;既有悒郁凄恻的朦胧,又有混沌迷茫的想像。传奇与暴力、神秘与梦幻、疯癫与死亡、大自然的美丽与雄伟、恋人的孤独凄苦与神经质、发思古之幽情与中世纪的超凡脱俗、自由与革命、无比崇高与英雄主义、极端的出格和最纯粹的儿童气质等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常见主题。浪漫主义者是浪漫主义艺术最值得注意的中心,正如古典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是古典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的根源一样,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类型。浪漫主义者是19世纪前半叶欧洲兴盛蓬勃的都市文化的产物,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是年轻人,通常是一些并不一定很认真读书的大学生。这些人头脑灵魂里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才情气质,例如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渴望刺激的感情生活,崇尚超越现实、脱俗的爱情生活,认为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美德,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进入梦境,体验生活,成天做白日梦,日常事务留给俗人干就行了。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斯曾经说过:“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他写了一部叫做《海因里希·冯·欧夫特丁根》的中世纪小说,书中叙述年轻的海因里希一心一意找寻他曾经在梦中见到的、渴望已久的“蓝色花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立芝说:“万一你睡着了呢?万一你在睡眠中做梦了呢?万一你在梦中到了天堂,在那儿采下了一朵奇异而美丽的花呢?万一你醒来时,花儿正在手中呢?啊,那时你要如何呢?”拜伦、雪莱、诺瓦里斯、济慈等都是既任性又热情的人,他们诗中那些浪漫奇遇的情节都是个人生活的写照。拜伦诗中塑造的“拜伦式英雄”都是那些在生活和艺术上特立独行、多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歌德年轻时写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那种得不到结果的单恋式爱情,主人公最后举枪自杀。这种浪漫疯狂的行为影响了一大批维特式的青年,小说

出版后,自杀率立即呈上升趋势。总之,这个时代由社会的总形势形成了一批浪漫主义者,他们的灵魂和个性、才华与行为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浪漫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于是造成了浪漫主义艺术思潮。

“浪漫”一词的起源是这样的:在中世纪早期,“romance”表示一种用以区别学者语言拉丁语的新方言,在古法语里,“roman”描写的是一个以诗体写成的适合贵族品味的传奇故事,或者是一个通俗故事,这些爱情、冒险和异想天开的故事的特征,很快便与这个词本身发生了联系。我们都知道中世纪时骑士浪漫主义的精神,骑士以对贵妇人的崇拜和爱慕并为其游侠冒险为最高荣誉,这种“优雅的爱情”被中世纪西方人视为除了对上帝的感情以外的最高尚的感情。于是由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所创造的浪漫爱情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和文学艺术,别林斯基说过:“骑士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害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向无穷遥远的阴森中追求一切秘密的和神秘的惶惑不安的欲望--构成中古时期丰富生活的浪漫主义成分就是如此。”转引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59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但在17世纪“理性的时代”,“浪漫”一词被认为是“疯狂的浪漫故事”,以表示“虚假”、“虚构”、“空想”、“夸张”、“不可能性”、“夸夸其谈”、“荒谬可笑”、“幼稚”,在一个由条理和绝对真理控制的世界里,“浪漫”是一个贬义词。直到18世纪早期,人们的看法才在朦胧中逐渐发生了变化,“浪漫”一词开始获得了新的意义。在1711年,“浪漫”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在英国,这个词用来指“想像的魅力”,指以前被视为不守规则以至难以信赖的才能,特别用在指古老的浪漫故事发生地的山脉、丛林和荒蛮之地,接着又流传入法国和德国,指能引起人们联想的地方和景色。在这个词语含义的变化过程中,欧洲人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示人们用赞同的眼光来观察理想和感情之事。到1799年,德国的史雷格尔正式提出了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思想,逐渐影响到创作方式和对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观念,“浪漫”最终与“独创”、“创造”、“才华”联系在一起,浪漫主义思潮运动是这个漫长的思想态度变化过程的最高潮。[美]丹缅·格兰特、莉莲·弗斯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110~113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如果说古典主义的本质是在理性规范中体现和谐的美,现实主义的本质是在真实的原则下表现现实性,那么浪漫主义则是在个性生命的极度张扬中表现幻想和才情。浪漫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命、精神、灵魂的超越、归依、自由、无限的本体伦,中国古代主张逍遥游的庄子,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哲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美国的超验主义者爱默生,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学,20世纪初狄尔泰、西美尔、施宾格勒等人的生命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里尔克、盖奥尔格等新浪漫派诗群,荷尔德林、海德格尔,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马尔库塞、阿多尔诺、本雅明、布洛赫等浪漫诗哲,他们无一不强调人的生命的本体追求:这个本体即人的价值存在,人的诗意的自我沉醉的本体,人的超越性生成。在浪漫思潮的先导17世纪的帕斯卡尔那里,人的本体问题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即有限的生命到哪里去寻找永恒的归依。这一问题后来成为20世纪浪漫哲学、浪漫美学、浪漫文学的精神核心,其实中国的庄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理想。西方浪漫哲学、浪漫美学的传统中一直牢牢地把握着三个主题:①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②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本真感情为出发点,以人自己的灵性和直觉、信仰作为生命判断的依据,而

不是依凭智性;③追求人与整个大自然的神秘的契合交感,反对技术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这三个主题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主题:有限的一般的个体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超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去把握永恒的美的瞬间。既然个体生命的永恒超越成为浪漫思潮的中心,就必然产生出浪漫派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的一系列关键思想:生活现实与理想世界无法调和的尖锐冲突;自由至上;精神惟一;理想、情感、想像、超越、神话;等等。在浪漫派看来,诗的王国是根据情感、想像、幻想和爱这四个法则建立起来的。他们希望世界成为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其核心是爱的泛化。自由只有在审美超越、梦幻的想像中才可以实现。诗意的境界即是梦境和醉境。陶然忘我,诗意栖居,超验回忆,对神性的自我确信,心灵解放,生命体验,在创造中获得高峰体验等都是一切浪漫派思潮的口号。在各种各样的浪漫主义定义中,或主张“以一种想像的形式描述情感”(施莱格尔),或主张是“对心灵潜意识的解放,一种令人陶醉的梦境”(卢卡斯),或主张是“想像力的巨大拓展”(赫福德),或认为浪漫主义的三大标准是“天才、个性(自我)、自然”(艾布拉姆斯)。参见: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丹缅·格兰特、莉莲·弗斯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有各种各样的浪漫主义思潮或浪漫派: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历史的浪漫主义、感觉主义的浪漫主义、人道主义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神秘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的浪漫主义、天才式的浪漫主义、忧郁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等。依据浪漫主义的哲学、美学和文学宣言,我们最终不难理解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汤显祖、吴承恩式的种种浪漫主义文学,也不难理解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司各特、济慈、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是复杂的,但其哲学思想本质上都是对人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是一种关于精神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关于浪漫主义还可以参看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霍勒《浪漫主义艺术》、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等。

四、现实主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作为相对立的概念出现的。现实的人代表着客观,从实际出发,理智、冷静,遵循现实的逻辑,不改变实际的本来面目;而浪漫的人则代表着主观,从理想出发,富于感性激情,按想像的愿望逃避现实的束缚。这是一般常说的区别。文学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总是这样对比地论述。

真正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实际上要复杂得多。让我们先看一看数不清的现实主义的修饰语,就可以知道上述说法确实值得深入分析:有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能动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幻想现实主义、形式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嘲弄现实主义、战斗现实主义、幼稚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诗意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平凡现实主义、浪漫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梦幻现实主义等。丹缅·格兰特、莉莲·弗斯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4~5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除此之外,还有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无边的现实主义,等等。由此可见,从不同的文学思想立场来看,“现实”就如他所

认识的这样,他认为如他所认识的就是现实,他强调什么,那就是现实,于是他按他所强调的意识来命名现实主义。

但不管怎样说,现实主义既然对应于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它自然有它相对的基本原则。从相对、大致笼统的观念来说,现实主义强调的就是“现实”、“真实”这两个中心词,一般而言,这两个词就完全可以说明现实主义的一切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现实精神”、“理性精神”、“真实精神”等概念。所谓“现实精神”,或者解释为严格地忠实于现实,艺术地真实地反映现实;或者解释为深切关注现实,理性地审视真实人生;或者解释为从实实在在的生活存在过程中寻找真实的东西,以符合本来面目的方式表现最大程度的真实性;或者解释为不按精神的抽象观念来表现生活,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写实;或者解释为反映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写现实存在的问题;或者解释为从观察开始,写自己的真实经验,以逼真生动的生活形象取胜;等等。这些解释都只能作为一种大致的勾勒,现实主义、现实精神这样的概念是无法得出绝对明晰的定义。

过去认为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识论,是科学理性精神的思想,这样的解释只适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狭窄范围,无法涵括现代的现实主义思潮,更无法包含一切现实主义文学。

既然“现实”和“真实”是现实主义的中心词,我们就先从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入手来看一看。

现实既包括当下社会生活广阔的无边无际的现实,也包括历史重构的现实;既包括外在环境的现实,也包括人的存在现实即人的命运人的关系的现实,又包括人性、人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既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观察过的现实,也包括间接感知到的现实。现实是多样性的、变化万千、不可穷尽、复杂的。真实有逼真、自然、细致的写实(所以有现实主义即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对象的说法),也有所谓本质的真实;有实证的真实,也有经验的真实;有主观的真实,也有认同的真实感。真实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真实认同。

由这样的分析可见:关于“现实”和“真实”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具有多面的定义,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人人认可的结论。在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们看来,由于受当时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他们坚信现实是完整的、可以把握的,客观世界为人的高贵理性所臣服,表现出内在的秩序与确定性,只要作家不动感情地冷静观察、客观剖析,就一定能将客观世界逼真地再现出来。理性规定、命名或定义了现实,现实有了确定的内容,人们就享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现实。古典式的现实主义自“模仿论”提出以后便有了一个再现世界的巨大梦想,趋近外部世界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作家成功与否的尺度,现实主义作家毫不怀疑他们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泰纳认为巴尔扎克小说的细腻描绘叙述足以与严谨的科学家媲美。从一根血管、一条神经、脊骨的曲直、脸上的肉丁到藓苔的颜色、古墙的窟窿、壁柜的年岁、田产款项的数目,这一切都逃不脱巴尔扎克明察秋毫的双眼。泰纳相信巴尔扎克“身上有一个考古家,一个建筑师,一个织毡匠,一个成衣匠,一个化妆品商人,一个评价专员,一个生理学家和一个司法公证人;这些角色按序次先后出台,各人宣读他最详细最精确的报告;艺术家一丝不苟地专心致志地听着,等这一大堆文件累积如山,形成火源,他的想像才燃烧起来”泰纳:《巴尔扎克论》,见《外国文学评论选》(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确实,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家那里,现实性、真实性、典型性、

再现性、客观性、观察与分析性等可谓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他们看来,语言的义务即是随物赋形,他们想像真实可以毫无阻碍地在语言工具的努力下毫不遮蔽。左拉说:“现实主义屏幕是一个简单的平面镜,很薄,很清楚,它力求自己完全透明,图像可以透过它,重现它们的现实。”转引自丹缅·格兰特、莉莲·弗斯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9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但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大师们忽略了三点:①正是在他们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背后,高举着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大旗--批判的、问题的、作为小人物代言人的、作为资本主义金钱社会否定者等的立场。在这之后的自然主义不过是坚定不移的对科学的信仰,以生物遗传学的观念来看待人性,加上科学实验和文件证明的科学方法在文学上的真实观。其他种种现实主义,无非都认为自己掌握了外部世界表面逼真的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可是,谁都坚持自己掌握了真理,真实性的法庭依据什么来评判呢?最大限度的真实性来自哪里呢?②在他们那里,现实和真实是存在在那里等待他们挖掘的,最后大家都可以达到认识的完整性。

“巴尔扎克的时代是稳定的,刚刚建立的新秩序是受欢迎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完整体,因此巴尔扎克表现了它的整体性。但20世纪则不同了,它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令人捉摸不定,它有很多含义都难以捉摸,因此,要描写这样一个现实,就不能再用巴尔扎克的那种方法,而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浮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转引自柳鸣九主编:《二十世纪现实主义》,2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③巴尔扎克和左拉都忽略了语言叙述带来的塑造性,语言对于真实实际上产生了截留、修改、凝聚、删削、调配的加工作用。文学的现实不过是语言叙述的现实,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

概上所述:一方面,纯粹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在建构主义看来,人的认识是主体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对文学而言,“真实已是一个代表了肯定价值的概念”。文学中的现实必然是人的主观认识和自我叙述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而且现实生活变幻莫测,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知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现实现象观和本质真实观,这是我们对现实主义所必然具有的基本认识。所以丹缅·格兰特提出了两种相对的现实主义:良心现实主义--按经验主义和认识论即对外在世界朴素的、常识性的现实主义信念来认识的现实主义;意识现实主义--按高级意识诸如梦幻、意志、直觉等所谓唯心主义创造出来的现实主义,即包括布莱克的“梦幻现实主义”,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怪诞现实主义”、奥托·路德维格的“诗意现实主义”等的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更强调作家创造想像对现实的加工性,这是一种艺术创造的现实,一种主客观高度综合的现实,更强调现实生活复杂性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的真实是一种语言创造出来的综合文化效果,是一种“语言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其中乔纳森·卡勒特别提到作家隐藏种种人工痕迹而创造“自然化”文本的五个层次:①真实,即使用实在材料以产生事实的真实感;②文化逼真性,即根据一系列文化范式或公认的常识创造的文化真实感;③体裁模式,即每一种体裁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逼真性;④约定俗成的叙述交代中制造故事来源的可靠性;⑤扭曲模仿与反讽。参看: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

总而言之,现实主义以“现实”和“真实”为中心,作家在构建文学现实和艺术真实时,必须谨慎考虑现实的变化性和复杂性、作家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语言的能动性和表现性。因此有传统经典的现实主义,也有现代开放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没有

“为什么文学要不断改变?这主要是因为真实性的概念在不断改变。”但所有的现实主义都会以他所认识的现实生活为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对象,把自己的精神观念化为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叙述话语,尽可能创造出一种现实的系统整一性和内在逻辑性,构建一种他所发现的真实存在。一切现实和真实都是相对的,谁都无法以自己认知的本质真实否认另一种文学的现实。

五、现代主义

在西方文学发展演变历史上,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转折。现代主义源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奠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一直延续到 20世纪中叶,其中包括众多的文学思潮流派,大致包括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隐逸派、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原样派、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愤怒的青年、新感觉派、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完全异于传统文学的带有深刻的20世纪文化、精神特征的文学思潮,这一流派众多的文学思潮既然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那么它们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带有人类的现代性特征,包括现代思维的先锋性(所以现代派又称先锋派),从现代化精神诉求出发的批判性,现代艺术的极端追求。现代主义的深刻性、复杂性、先锋性、精英性一方面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作品晦涩难懂的效果。

现代主义无疑为文学创造了人类第一流的大师和杰作,它的极大的艺术创造性使人类文学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以至后来难继的高度和难度。我们不妨看看它所产生的大师和杰作:王尔德的《莎乐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梅特林克的《青鸟》、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艾略特和他的《荒原》、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福克纳和他的《喧哗与骚动》、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追忆似水流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三部小说)、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及《城堡》、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奥尼尔的《天边外》、庞德的意象派诗、萨特的“境遇剧”

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戈尔丁的《蝇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永别了,武器》、川端康成的《雪国》等。20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是由现代派作家摘取桂冠的。

人类文明危机感和悲剧意识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思想根源。从1870年至1900 年这段时期,西方人对世界前途和文明前景普遍抱有悲观恐惧心理,即所谓的世界末日之感。西方19世纪后期的中心问题是追求人或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是人的第二次解放。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旧历史交错时期,所以这次运动表现出某些颓废和忧郁倾向,既有对日渐破碎的传统意识的追念,也有对新时代来临前的迷茫进行痛苦挣扎的成分。它既是西方现代文明走向危机阶段的产物,又是对这种危机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抗议。自19世纪上半叶始,西方思想界对法国大革命普遍产生怀疑厌世的情绪。西方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性”分为两大潮流:一种是启蒙主义经过工业革命所表现出的政治、经济等层面的“理性化”过程,工具理性、科学主义成为历史进化的主导面,人们对科技发展、理性进步的观念表示乐观;另一种是由浪漫主义运动

以来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现代性、崇尚人的灵性,和中产阶级的价值系统相抗衡。但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迅速显现出深刻的矛盾问题,城市生活随着工业的膨胀而在人类生活上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每天在都市的大机器中非自主地运转,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都是规范化、集约化,都是否定个性、情感和创作欲的冷冰冰的机器事实,在都市人中弥漫着一种烦闷、焦躁、痛苦不安、忧郁甚至绝望的情绪,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强烈。“世纪病”、“都市病”遂成为一种文化主题在文化界出现。于是在19世纪末出现了波德莱尔、王尔德、比亚莱兹为代表的具有近代颓废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艺思潮。据心理学家荣格观察:“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倾向,特有的偏见与心理病症,一个时代就像一个人,它的意识有自己的局限,所以需要补偿性的调整。这种调整由集体无意识来实现。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诗人、先知或领袖接受他那个时代难以表达的愿望的引导,并用自己的言行指出一条人人都在盲目追求和期待的成功之道--无论其结果是好是坏,能治愈一个时代或者毁灭这个时代。”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88。19世纪末的世纪末心理和文艺思潮本质上源于个人追求和世界秩序之间尖锐失调和痛苦的对立情绪,这种病症带有普遍的世界性和深刻的本体意义,它是人类在历史转型期普遍产生的对自我和世界关系根本处境的焦虑与探索。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悲剧意识和危机感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发展,主要是源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威胁。一方面是种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经济高度垄断和激烈竞争造成人类生活的不安定感,大机器生产造成的自我异化感、荒诞感;另一方面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对理性的怀疑态度和危机心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宗教精神的异化、哲学主体观念的变革和现代心理科学的深刻发现。

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说成为时代思想情绪的代表,也成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基础: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尼采的超人哲学和“上帝死了”的观念,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揭示了人生的痛苦、生存的荒诞、精神的空虚,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崩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人的本性角度揭示了人性本能的非理性倾向和欲望心理。这些学说揭示了人类精神状态的苦闷、怀疑、厌世、孤独、焦虑、反叛、失落、离异、萎顿、愤激、悲观甚至绝望,更揭示了人类本性的丑恶、黑暗、恶魔主义、病态等心理。从此现代人对精神病态、人性丑陋面、非理性意识、人类生活的荒诞性、人类内心自我的复杂性有了极深刻的关注,这种关注可统称为“现代忧患意识”,在作品中普遍表现为危机感、孤独感、失落感、幻灭感、荒诞感、丑恶感、无意义感、非理性心理等。这些内涵遂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内涵。

大致说来,现代主义的精神探索和文化批判是极其深刻的,在美学和文学表现上,它表现出完全异于传统文学、美学的“审丑”倾向,着重表现人性的非理性、异化、潜意识、本能冲动(但不能说现代派是非理性的),在艺术表现上以精心探索、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深度表现为特色,多用象征手法、神话手法、意识流手法、变形手法、荒诞手法、自由联想手法、黑色幽默手法等,表现主体精神状态成为现代主义惟一的、至上的追求。由于现代主义的出现,传统文学的模仿写实方式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写作方式完全被改造了。

六、后现代主义

历史的发展迅疾复杂,现代主义思潮尚未让人类好好消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又接踵而来。德国学者科勒在他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史的考察》中指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之一,法国学者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开篇便说:“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有关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我决定以后现代一词表述这种状态。该词目前在美洲大陆的社会学家和批评家中间颇为流行,人们用它来指示我们眼下的文化处境:历经19世纪末以来的多重变革,从科学、文学到艺术的游戏规则均已改换。”

这种文化处境是怎样的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集中剖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境遇,指出之所以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而不叫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或专业社会,是侧重于指出西方社会仍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现有的权力结构、资产阶级的文化都正在迅速销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技和文化两方面。如果说过去社会的“伟大修饰语”总是用一个“超”字如超悲剧、超文化、超社会,那么,今天我们似乎已经用尽一个“超”字,而只能以“后”(post)字取而代之,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后意识形态、后文学文化、后历史人类、后匮乏社会。“后”这一缀语,是对过去已逝、对尚未到来的未来先进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意在说明人们正在进入一种过渡性时代。世界正处在新变革的前夜。如果比较起来,可以说:前工业社会中开展的“意图”是因“自然界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前工业社会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着重考虑适应性调整,强调根据趋势作出推测和估计;后工业社会面向未来,强调预测。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专业社会、从商品生产社会转变为信息或知识生产的社会,在知识方式上从经验主义的或试验成败的修修补补转变为指导发明和制订政策的理论和理论知识的汇编,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中轴原理)。在这个社会中,它的矛盾分别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对立:经济领域的全部活动都严格遵照“效益原则”,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原则。在这非人化的单维性中,人的丰满个性被压榨成冷冰冰的分工角色,而仅仅在选择就业和社会福利上得到某些补偿,但总体上个人已消失在他作为各层组织谋求利润的工具之中。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合法性,这种合法统治的暗含条件是平等观念。但其管理方式带有技术官僚倾向,官僚体制与平等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构成了当今社会冲突的格局。文化领域的轴心原则是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个性化、自由化和反体制化精神和经济、政治体系的非人化、类型化模式产生紧张冲突。参见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122~1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知识信息化、高科技变成了当代人的图腾,经济主宰一切,文化商品化,而影视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等进一步推波助澜,科技理性、世俗精神、中产阶级趣味、享乐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思想从根本上毁灭性地打击人类的宗教精神和终极价值,人类遭遇全面的信仰危机。经济和科技崇尚的是飞速的历史进步、发展变革的创新(政治与之同谋),但文化却是变化缓慢、步步退却(寻根,继承传统)的,

不断返回存在的本源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二者的冲突愈演愈烈,迄今尚未找到出路和对策。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就是由上述文化境遇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决定的,我们可以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来看一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

①深度模式;系统的精神意义

②严肃的纯粹性;有目的的预谋性

③有中心的整体结构;等级序列

④一元的、权威的、永恒的

⑤精英文化的

⑥虚构的、审美的、形而上学的语言系统

⑦阐释的

后现代主义

①平面感;无精神性意义

②游戏的包容性;无目的的偶然性

③解构主义;无序开放;反形式

④多元的、无权威的、变是一切

⑤大众文化的

⑥符号的、欲望的、游戏的语言碎片

⑦反阐释

总之,后现代主义一反现代主义的怀疑、焦虑、忧患、探索、深刻、精英,而变成“无”的文化哲学,无绝对之真善美,无绝对之伪恶丑,无永恒的理念、概念,无权威,无中心,无结构。解构主义是它的哲学思想方法,人们用平面感、断裂感、零散化、复制、不确定性、无序性等概念来指称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这种文本是由许

本身几乎就是片断,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缸》是一部长达900页的小说,出版时颇为轰动,但它实在是难以卒读。全书包罗万象,以二次大战为基本情节,但又穿插了无数杂乱的片断,包括导弹技术与性变态,在文体上也是虚构叙述、随笔札记、

议论评说的混合体,意义毫不相干甚至互为歧义。巴塞尔姆说:片断是我信赖的惟一形式,而拼贴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中心原则。冯格尼特说:别的作家要赋予混乱以秩序,我则要赋予秩序以混乱。拼贴、并置是后现代文学文本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代表有: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理查·罗蒂、丹尼尔·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等。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思想家有罗兰·巴尔特、伊哈布·哈桑、伊格尔顿、保尔·德·曼·米勒等。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有约翰·巴思、W

等。

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时代,我们还是不忙着下结论吧。

这一节叙述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风格类型,基本方法是从社会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状态、哲学社会思潮来看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再分析文学思想风格类型和文学思潮的特征。上述五种类型或思潮只是人类文学历史中的最突出者。在各个国家的情况则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主潮之外可能会有别流,在一种主要的文学思想类型范围中,会有特异的别的文学思想风格的存在,这需要具体加以分析的。

第二节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文学的群体化现象,创作繁荣、思潮流行、风格成熟就会产生流派。大致可以这样为文学流派定义: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一、文学流派的形成与产生

从上述文学流派的定义可见文学流派具有两大特点:①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②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相近、相同、类似,作家们才会形成一个志同道合的作家团体,通过创作活动、创作成果、同人刊物来推动某一种文学观念或文学思潮,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文学流派的形成和产生有以下规律和特殊情况:

(1)在文学发展的早期,文学基本上是以个人的创作才华表现为主。文学流派的出现

大多在文学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才出现,这时作家的创作自觉性日趋提高,流派是在自觉的文学观念和美学追求中形成的。在近代文学史中,文学流派的出现就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中国文学在魏晋六朝时才逐渐出现流派,如建安文学、竹林七贤,到唐代便逐渐多起来,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元白诗派、韩孟诗派等,到宋代、明清又更多。据郭绍虞在《明代的文人集团》中统计,明代文人社团就达176个。有论者综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文坛,认为每隔七八年就会产生一个文学流派。《法国作家论文学》,161页,上海,三联书店,1984。

(2)文学流派的产生总是受到时代文化思潮和哲学观念的很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大批文学流派(详见上一节),另一个例子就是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流派之多,都是各种外来思潮的产物。

(3)文学流派的产生往往又是文学思想冲突、斗争的一种结果。正因为相同的文学思想使一批人聚集,不同的文学思想形成不同的流派,于是产生论战或通过流派的共同追求以反对另一种文学观念。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生派小说与浪漫抒情小说之冲突,京派与海派的冲突。有时因为新的文学观念与传统流行的观念发生冲突,于是一批作家形成一个流派,以集中冲击原来的文学势力,如唐代古文运动对骈体文传统的斗争,又如西方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新小说派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观念的否定等。

(4)有些文学流派是自觉结合形成的,有公开的文学主张,有组织,有刊物,有活动园地。如京派作家是学院派,主张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有“读诗会”(朱光潜住宅内)、“太太客厅”(林徽因家),有来今雨轩聚会,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但有一些流派是不自觉结合而成的(自然形成),无纲领,无组织,但有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和追随者,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宋代的豪放派、婉约派等,这些流派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文学史上的追认。

(5)在同一文学思潮下会产生多个不同的相互斗争、对立的文学流派,它们的哲学文化思想相同或相近,但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审美理想、风格追求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流派。如明代以复古为主的文人思潮中,前后七子主张以秦汉为学习榜样,但唐宋派却主张要以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圭臬。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6)文学流派的创作中有类似的流派风格,但同一流派的不同作家创作也会有独自的个性风格。风格是流派形成的决定因素,决定走在一起的是流派风格,但不排除作家的独特风格。

(7)流派的界定或划分依据差异很大,或以创作题材分,或以创作方法分,或以创作风格分,或以地域分,或以社团刊物分,或以作家名号分,但基本的标准还是存在的(参见定义)。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的地域因素往往构成一种文化母体,即一种地域文化的传统,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影响到相同的文化性格,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学观念或风格,如京派、海派、山药蛋派、芙蓉派、荷花淀派、江西诗派、公安派、桐城派等。

二、文学流派与文学大家

文学大家是文学中的大师,他必须具有以下的一些条件:他是某种文学思想或文学思潮的代表者,或者是某个民族、国家文化的集大成表现者,或者是某种审美理想、某种文学风格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有一批成熟的创作而形成一种“文学范式”,产生极大的号召力或影响力,于是他以及他的作品成为同时代人或后代人学习、模仿、永远阅读的范本,他还往往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屈原是楚国文化、楚文学美学的集大成表现者,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骚体诗范式”,成为“楚辞方式”的杰出代表,而且对整个中国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传统,以后才会有田园诗派;杜甫对中晚唐以及宋代诗风的影响;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对诗、词、文的影响;等等。这种影响必须靠其审美理想、风格和创作范式产生作用。所谓“文学范式”是指文学创作上典型的模式、范例,这些模式和范例对文学观念、理想、方法、风格具有一种定向作用,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规则和典型的例子,它既是文学元素的集大成创造,又是新方向的指示,它的创造性组合既代表了时代的灵魂或一种新思想的内涵,又具有美学上的生命力,成为文学创作具有很多新的发展余地的领域。文学大家的价值就在于这种“文学范式”的开创性上,如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完美融合的文学范式,巴尔扎克作为整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的研究者,以时代和社会的整体观察研究与完整的典型塑造以及历史批判结合起来的“文学范式”,鲁迅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国民性解剖相结合的“文学范式”,等等。总之,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纪。

文学大家的文学范式开创性常常成为文学流派形成的契机,因为这种文学范式总是代表着一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想、新风格,代表了时代、历史、社会、民族的文化新追求,于是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因此引来了一大批追随者。有些文学大家可能只是在文学风格上具有新的开创性,因而成为后来时代模仿学习的范本,但这种风格本身就代表着对过去风格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纠偏或反拨,而且又适合后代文学思潮或时代风尚,于是他就会成为一种范本。例如宋代欧阳修开创了宋代平易纡徐的文风,这种文风区别于唐代散文的雄肆峻切,这种风格正是宋代文化时尚的表现。

文学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文学大家的带动下形成新的文学思潮、新的文学风格,在形成新的文学流派中一步步演变的。可以这样说,凡是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都必然有它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文学流派的兴盛代表着文学创作和发展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生机正在于此。既然流派的出现是文学思潮、文学理想、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产物,那么流派的成熟和流派的众多竞争正是一时代文化积极探索和蓬勃发展的表征。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的碰撞、文学理想的多样追求、审美趣味的丰富对比、文学风格的争异斗胜中,文学才可能探索出许多的可能性,才能互相冲击,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才可以见出文学、文化、思想的开放自由。个性差异和类似趋势互补促进了作家的成功,流派的冲突和对话交往构成了文学发展的深刻动力。文学创作必然在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中才可能得到优化进步,这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创造性的综合表现,是文学创作成熟的标志。文学风格的内涵是复杂的,由内而外有多样的审美元素兼融而生成。文学风格既可指类型风格,也指个别风格,因此风格有多种层次的分别。

一、文学风格的内涵

文学风格是一个常用的评判性的概念,用在不同的对象都是一种综合定性的说法,而且“风格”又常常用在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美学的方面,如生活风格、文化风格等,有各种风格理论的观念。下面列举一些评论家、文学大家对作家、作品风格分析的实例,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中国古代形容作家和作品的风格,常常喜欢用概括性的词组(范畴)作为定性语,例如钟嵘《诗品》说曹植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苏轼《与苏辙书》说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说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的文学史家就会详加分析,例如说陶渊明的诗声韵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和蔼之感。他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他开创了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达到了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79~8 1页。从这段分析中可以看到人物品格、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形象特征、语言手法等的说明,从各方面分析出特色而构成一种综合定性。法国19世纪大批评家和历史学家泰纳的名篇《巴尔扎克论》分六个部分:生活和性格、巴尔扎克的精神、巴尔扎克的文笔、巴尔扎克的世界、伟大人物、巴尔扎克的哲学。这是对一个作家的系统研究,但没有像中国学者一样用一句高度概括的术语给巴尔扎克的风格定性。我们可以在详细系统的分析中看出风格批评的方法:巴尔扎克是一个负了债的买卖人,他成了金钱的猎获物和奴隶,他了解到金钱是现代命脉。他的生活习惯、精神和倾向都是巴黎式的,像野心家和角斗士一样患着执一狂症,在他身上,动物的生命十分充沛,他是个胖子,力大气粗,闹闹嚷嚷地往前挤,性情粗鲁,说话琐屑,好说好闹,自吹自夸,又温厚善良,迷恋上种种梦想,体格魁梧,眼睛射着胆大的光芒,有“愉快的野猪一样”的神气,又有些笨拙的傻里傻气。充满豪兴,手舞足蹈,动作粗率。他的精神思维方式既有科学家的解剖习惯嗜好,又有哲学家的观察思想能力,他耐心地、笨重地、学问渊博地、乏味地、琐屑地解剖社会风俗。他的解剖式描写冗长,但富有力量,追究所有的细节和完整的系统,研究联系各个细节的规律,对人进行哲学研究。他是文学中的哲学家,但思想是烟雾缭乱的;他是文学中的科学家,但头脑是学究气十足的。他的文笔十分笨重、熬煎不安、过分夸张,他的文章是一个混沌的世界,里面一切都有:艺术、科学、技术、整个历史、各种哲学、各种宗教。他在书里照东西的实相加以描写,很丑恶,描写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也不加美化,他拿出来的世界是放大了的残疾、病态和巨大的怪物。他缺乏理想和莎士比亚式的想像。他的学究习气,浮夸的文笔,冗长而枝蔓的辞句,半掩半露的肉欲感,胆大放肆的笔调,鲁莽而混浊的辞风,艺术家式的敏感,对于奢侈和享乐的爱好,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的文章中累赘重叠的思想和复杂的故事情节互相拥塞,既充满活力、生气、神气,又充满情欲、狰狞、肮脏、丑恶、腐败,惊心动魄,是一场广阔无垠的噩梦。他把人看作一股力,把力当作人生的理想,描写人性里解放出来的完全自由无碍的力,让不受理性束缚的力在执一病狂者和恶棍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个性恶论者,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情欲和利益是社会的力量,虚伪和浅见、礼貌给社会戴上美丽的帽子,而恶俗卑下的情操反而大行其事,奇妙动人,他本质上崇尚极权主义,憎恨民主制度,向往宗教暴政。但他用博学而巧妙的构造和热烈的想像诗意,加上神秘色彩、详实的解剖写实,光怪陆离的社会幻景构

成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最丰富的文献馆……泰纳:《巴尔扎克论》,见《外国文学评论选》(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从上面的实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风格”的表现是非常复杂的,越伟大的作家或作品,越难给他的风格综合定性。泰纳从人的气质、性格、生活、精神、文学世界、哲学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征等方面系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风格构成元素和分析的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关于风格的诸种理论。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式。

东西方古代都曾把“风格”定义为独特的表达形式。在西方,风格(style)一词本源于古希腊文“雕刻刀”,比喻“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文明就是风格,他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后世有风格就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这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包括词藻(词语的运用特征)、句子的结构和用法、修辞语言的频率和种类、韵律的格式、语言成分和语言形式的手段和特征等。今日还有不少作家强调风格就是言语的独特表达,言语就是风格。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可以专门谈作品、作家甚至流派、思潮、民族、国家的文学语言风格,但“文学风格”则是超越言语形式的,虽然整体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言语的背后还有其他复杂的决定因素和构成内涵。

2“文如其人”说和创作个性自然流露说。

在西方广泛流传过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法国布封语),流传到中国后,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事实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文如其人”的类似说法。中国古人称风格为“体”,体可以指文体风格,如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说:“铭兼褒贬,故体贵弘润。”又可以指作家风格,如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曹刘体、陶体、谢体、徐庾体、沈宋体、陈拾遗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又可指时代风格,如李东阳《麓堂诗话》说:“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研究风格时常常以“体”与“性”对举,于是体与性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性指作家的情性、才性。最早从作家创作个性角度来说明作品风格的是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气指的是人的先天禀赋、气质、个性。比如他认为“王粲长于词赋,徐干时有齐气”,“应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刘勰专论“体性”,认为“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性,其异如面”。意思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实浸透他的思想感情、审美情志,思想感情、审美情志决定语言格调,文章的风采才华都是创作个性的表现。他举例论述说:贾谊才气英俊,所以文辞洁净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行为狂放,所以文理虚夸而文辞夸饰;扬雄性情沉静,所以辞赋含意隐晦而意味深沉;刘向性情平易,所以文辞的志趣明白而事例广博;班固文雅深细,所以文章的体裁绵密而思想细致;张衡学识广博通达,所以考虑周到而文辞细致;王粲急躁而勇锐,所以锋芒突出而果敢有力;刘桢性情偏急,所以言辞雄壮而情思警人;阮籍行为豁达,所以文辞音节高超而声调卓越;嵇康豪侠,所以兴趣高超而文采壮丽;潘岳轻浮而敏捷,所以锋芒毕露而音韵流动;陆机庄重,所以情事繁富而辞义含蓄。他的

建筑风格流派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 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 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 德意志制造联盟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 59题 一、填空题 1.新月社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2.川岛是语丝社社团的代表作家。 3.成仿吾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 4.《弃妇》的作者是李金发。 5.《罗大斗的一生》的作者是路翎。 6.《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7.“开电车人开电车”是张爱玲小说《封锁》中的主题句。8.《小说月报》是新月派的文学会刊。 9. 文学史上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戴望舒。 10.绿原属于七月诗派诗派作家。 1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诗过渡的一种“半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全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 12.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3. 以“土地”和“太阳”为诗歌中心意象的诗人是艾 青,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二、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答:五四时期流行问题小说。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顾名思义,即是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鲁迅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他只是把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问题小说,是指那些在明确的创作目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人生问题而自觉创作的小说。至于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是专指文学研究会作家在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指导下,以小说形式表现新时代到来之际的种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2.新诗戏剧化 答:新诗戏剧化: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3.新感觉派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室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一、古典时期 A、希腊、罗马式 代表:帕提农神庙、斗兽场、凯旋门 特点:三角形山墙、拱券、风格厚重。 五种柱式: 1、希腊立克柱式(DORIC) 2、罗马式立克柱式(DORIC) 3、希腊爱奥尼克柱式(IONIC) 4、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5、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B、哥特式 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飞扶壁、尖券、窗口上部火焰形线脚装饰、卷蔓、亚麻布、螺形等纹样装饰来创造至高无上的严肃神秘气氛。造型华丽、色彩丰富明亮。 C、文艺复兴式 特点: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建筑:开敞、明快、讲究构图。 室:强调表面装饰、细密描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多不露结构部件;而强调表面雕

饰,多运用细密描绘的手法,具有丰裕华丽的效果。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和家具木雕饰技艺精湛为其主要的装饰手法。 英国文艺复兴样式似可见哥特式的特征,但随着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室工艺占据了主要位置。 D、巴洛克与洛可可 建筑:强调曲线变化、装饰繁多、华美厚重 室:庄重豪华、墙面多用建筑符号 比起巴洛克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 “洛可可”一词来自法国宫廷庭院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传开来。 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运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特点。 E、拜占庭式(土耳其) 建筑:穹隆和尖塔、墙面多用镶嵌马赛克。 室:券式(马蹄形、尖券、火焰式、花瓣式)、马赛克镶嵌画、多用地毯。 F、日本和式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060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 .艾青 .田间 .袁水拍 .田汉 2、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 .“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 .“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 .创造社 .沉钟社 .未名社 .文学研究会 4、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陈独秀 .梁启超 .黄遵宪

.裘廷梁 5、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 .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 .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6、属于“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的作品是 .《短裤党》 .《二月》 .《孩儿塔》 .《为奴隶的母亲》 7、“汉园三诗人”是指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 .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 .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8、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 .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 .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 .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 9、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春蚕》、《秋收》、《残冬》 .《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幻灭》、《动摇》、《追求》 .《幻灭》、《动摇》、《腐蚀》 10、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 .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 .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11、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冯雪峰 .冯至 .徐志摩 .戴望舒 12、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 .朱自清 .周作人 .陆蠡 .苏雪林 13、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 .刘半农 .艾青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透纳和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这一阶段的终止,不过也因此开始了一些反战运动,比如达达主义和杜尚的作品以及超现实主义。另外像风格派和包浩斯学派也影响到日后关于艺术、建筑、设计和艺术教育之间关连的发展。

艺术风格和派别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包豪斯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派别 新古典主义美术 简述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反对旧制度下的陈腐艺术风格,他们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艺术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他们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 特点 1.采用古典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选取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等大题材。 2.在造型上注重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人物充满着为自由和共和而战的英雄气概; 3.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强调线条的清晰和准确,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构图上具有完整性。 影响 19世纪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它题材新、风格新,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的创新。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指希腊美术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与衰落的巴洛克美术﹑罗可可相对,它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中,建筑师有英国的R.亚当﹑W.钱伯斯,法国的J.-G.苏弗洛,德国的K.F.申克尔;雕塑家有法国的J.-A.乌东,意大利的A.卡诺瓦;画家有德国的A.R.门斯,英国的B.韦斯特,法国的J.-M.维安。新古典主义至维安的弟子J.-L.大卫及大卫的学生J.-A.-D.安格尔,取得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新古典主义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但同时又由于它对远古和异国的热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倾向,也构成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在斯托拉时代的德国一度也流行”新古典主义艺术”这一概念,但内涵则异样。在埃及美术﹑现代建筑和日本现代美术中,也常借用这一名称指某种追慕古典的美术样式。 代表人物:大卫代表作品:《马拉之死》;安格尔代表作品:《大宫女》;格罗代表作品:《埃罗战役》 深入分析: 浪漫主义 简述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

18春西南大学[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业答案

1、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 1.“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 2.“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 3.“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4.“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 1.创造社 2.沉钟社 3.未名社 4.文学研究会 3、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1.陈独秀 2.梁启超 3.黄遵宪 4.裘廷梁 4、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 1.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2.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 3.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4.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5、“汉园三诗人”是指 1.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 2.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 3.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 4.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6、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 1.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 2.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 3.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4.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 7、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1.《春蚕》、《秋收》、《残冬》 2.《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3.《幻灭》、《动摇》、《追求》 4.《幻灭》、《动摇》、《腐蚀》 8、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1.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 2.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 3.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 4.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9、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1.冯雪峰 2.冯至 3.徐志摩 4.戴望舒 10、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 1.朱自清 2.周作人 3.陆蠡 4.苏雪林 11、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 1.刘半农 2.艾青 3.臧克家 4.何其芳 12、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 1.主张新诗格律化,主张“三美” 2.主张诗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3.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4.主张诗歌远离政治,否定文学的阶级性 13、与“左联”进行论争的“第三种人”指的是 1.胡秋原 2.沈从文

现代艺术流派的风格与特点

现代艺术流派的风格資料一: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最早的代表是建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校。其主题是:要创造一个能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省力的环境---机械的环境。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室内用品或装饰品如灯具、家具(如布艺沙发及软床)等都是工厂生产的工业产品,然而并不是说把由机器创造的家庭用品组合在一起就形成现代风格,可以称为风格的必定是一种艺术思潮,事实上现代风格也可分为几种流派,而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高技派和风格派。 高技派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表现,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喜欢使用最新的材料,尤其是不锈钢、铝塑板或合金材料,作为室内装饰及家具设计的主要材料;其次是对于结构或机械组织的暴露,如把室内水管、风管暴露在外,或使用透明的、裸露机械零件的家用电器;在功能上强调现代居室的视听功能或自动化设施,家用电器为主要陈设,构件节点精致、细巧,室内艺术品均为抽象艺术风格。 风格派是本世纪初以荷兰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流派,严格地说,它是立体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认为艺术应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只有点、线、面等最小视觉元素和原色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艺术主题。其室内设计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木工出身的里特威尔德,他将风格派的思想充分表达在家具、艺术品陈设等各个方面,风格派的出现使包豪斯的艺术思潮发生了转折,它所创造的绝对抽象的视觉语言及其代表人物的设计作品对于现代艺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 现代风格软床https://www.doczj.com/doc/bf16275644.html,/baike/abpic/item/d5462bfa574266a19e51469c.jpg 现代艺术流派的风格資料二: 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国际艺术运动。风格派艺术从立体主义走向了完全抽象,即绝对抽象的原则,也就是说艺术应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而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2]风格派的主要成员荷兰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认为,只有用最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绘画。其作品多以垂直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色彩为三原色,红、黄、蓝及黑、白、灰的组合。他反对用曲线,完全摒弃艺术的客观形象和生活内容,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直角的美”;他还认为通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可以创造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平衡,物质与意识的平衡。他的作品主要隐喻是海边沙丘、辽阔的天空和运河、苹果树等。他追求的是一种冷静、理智、分割的美感,美术界称这种几何形体的抽象画派为“冷抽象”画派。 风格派思想不仅关心美学,也努力更新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在创造新的视觉风格的同时,它力图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于20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设计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涉及到绘画、家具造型、室内装饰、书籍装帧等多个方面,尤其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冲击。风格派最有影响的实干家之一是建筑师兼设计师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他将风格派艺术由平面推广到了三度空间,通过使用简洁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创造出了造型优美而功能完善的建筑与家具,以一种实用的方式体现了风格派的艺术原则。 风格派设计在舞台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出生在纽约的著名舞台设计师阿德林妮?卢帕(Adrianne Lobel)设计风格多样,广泛涉猎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创作领域。198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德?拉?默纳剧院演出的大型舞蹈《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是卢帕最喜欢的设计之一。她选择用抽象的方法设计,并且从风格派的绘画中得到了灵感,整个舞台由直线和方格组成,色彩单纯而宁静,纯白色边缘框作为两侧垂幕,富有很强的装饰性。根据色彩草图试验,分为冷、暖两个色调;冷色以蓝、绿、赭石和黑白色组成,暖色由桔红、赭石和黄色构成。通过运用抽象色块的反复组合创造一种液体流动的感觉和富于表现力的环境,以及大自然中优美景色的境界:绿色的原野、蓝色的天空、日落和黎明、修道院和城市、以及欣喜、悲伤、平和、骚动的情绪,风格派的表现力由此可见深远。 由刘军设计的《英语教学》小栏目也是典型的风格派作品(如图6),整个背景是一块近似平面的很多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格子组成,所有的格子线条横平竖直,格子里以桔红色、桔黄色,灰绿色、赭石色为主,但颜色纯度都很低,接近灰色调,各个颜色方格在明度上穿插变化,错落有致,在满足整体色调的前提下,将桔红色点缀分布。再用黑色英文English by TV的标题放在显要位置,起到烘托背景主题的作用。整个栏目背景简洁明了,风格独特,带有明显的风格派设计思想。 现代艺术流派的特点資料一: 近代中国画家,参考西方绘画以及现代派的作品,将其精华融汇于中国画之中,至于更有抽象式的新派国画,其用色、构图等都与传统绘画大相径庭。 现代艺术流派的特点資料二: 并不是人们喜爱现代艺术,而是它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它才是犹如心肝五脏,只中用,不中看。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完全可以厌恶现代艺术的这种或那种风格和方法、但是不能回避它。因为它最少有四个方面不容回避。 第一,现代艺术的基本性质是创造。就是说,现代艺术专门以创造、创新作为它的特征。这与中国经济要领事创造性地发展科学技术的思路一致。艺术和科学都需要创造精神,但是只是适合观众的创造,就象科学技术是合乎逻辑的创造。而现代艺术的创造旨在突破现有局限,是一种纯粹的创造。作者不创造不行。越是超常,越是奇特,其创造价值就越大。可是在局外的常人看来,真作品就奇巧古怪,不合常情。七十年代末以来,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流行后摩登。(Post-moden中文常译“后现代”)是针对在此之前极端理性原则的新的创意,更是怪诞而丰富,所含的创造实验依然。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只有一种行业是专门练习和实验人的创造力的,有了这个,又可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这就是现代艺术。 第二,现代艺术侧重揭露罪恶,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着犯罪和腐败现象,甚至有些已司空见惯,(如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更不用说其他社会。所以现代艺术一开始就充当社会的哈哈镜、显微镜和探视镜。它用奇异的形象反照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用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和深度显现人间问题的原因;用常理不能体察的方式来展示宇宙和人生的内含。相对装饰、美化的艺术门类,现代艺术就显得丑陋肤浅,但是它揭露丑恶,最终却为引起人们的警醒。 然而,一般人就看不懂,也就不想看。那么,这就不得不涉及下面的二点。 第三,现代艺术是在刺激观众的自觉性,传统艺术常常把影响、感动观众作为最大的成功。电流、小说,根不能让他人为之掬一把热泪。在个人意识薄弱的时代,人们渴望被别人拯救,在精神上也愿意追随,崇拜天才的艺术家与他们的杰作,就象十几岁的少年追逐歌星。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步使每个人成为自觉而独立的人。他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选择),同时又敢于对之负责(责任)。在精神上他的判断力和感觉都不再那么轻易在受到感动,他要追问,他应该内心坚强。现代艺术就是为这样人准备的,是为艺术上的“成年人”所预备。现代艺术一般不给人一个现成的观念和意象,而给人半个,另外半个由各人自己从心里计升起。现代艺术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互相印证,在现代艺术中,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第四,现代艺术是直接诉诸人类的觉悟境界。单独地看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只是创造性地揭示某一个现象,以激起观众的自我反省。而现比艺术作为整体却不是某一个活性分子,而艺术现象只是艺术本性在单个时间、某个地方对某个问题变现。此次双年晨的题目就是“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展览很快会过去,作品也会渐渐被淡忘,而现代艺术的精神因此也就在这块地方,这一群人中孕藏,这种精神靠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业1-6次答案全

第一次作业: 1.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是(B) B:许地山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刺刺猬博报 (A) A:《文学改良刍议》 3. “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一呼唤出自(C) C:《沉沦》 4. 下列属于京派成员的是(A) A:沈从文 5.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D) D:周作人 6.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A) A、《呐喊》 7. 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C) C:《热风》 8.执着地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小说作家是。(C) C:郁达夫 9. 巴金的《家》、《春》、《秋》被合称为(A) A:激流三部曲 1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B) B:1930 第二次作业: 1.下列作家中属于"京派”的作家是(B) B:萧乾 2.茅盾的作品中,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的黑暗统治的作品是(D) D:《腐蚀》 3. 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诗人是(D) D:戴望舒 4. 1921年成立于北京,"文学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C) C:文学研究会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巴金的作品是(B) B:《虹》 6.下面说法不符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是(C) C:讽刺笔调 7.具有国民性批判内涵的作品是(A) A:《四世同堂》 8.下面属于闻一多创作的诗集是(B) B:《红烛》 9.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的是(C)

C:陈独秀 10下列诗人中属于早期象征诗派的是(A) A:李金发 第三次作业 1.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D) D:苏雪林 2.文学革命后在"爱美剧”口号中发展起来的爱美剧是一种(A) A: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化戏剧 3.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B) B:冯至 4. 与"左联”进行论争的"第三种人”指的是(C) C:苏汶 5.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论争中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论争的双方是(C) C:胡适与李大钊 6. 《礼拜六》是哪一个派别的主要刊物(B) B:鸳鸯蝴蝶派 7.中国诗歌会的主要成员有(A) A:穆木天、蒲风等 8.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论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C) C:胡适 9.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A) A:刘半农 10.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C) C: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第四次作业: 1.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D) D:裘廷梁 2.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D) D:文学研究会 3. 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A) A:艾青 4.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C) C: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5. 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B) B: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6.“汉园三诗人”是指(D) D: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7.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C) C:《幻灭》、《动摇》、《追求》 8. 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D)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伦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着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埃夫尔特(1874-1948)、奇里(1861-1947)等。 三、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

现代艺术思潮 简答

二简答 1、简述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是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主要著作《论自然意志》、《叔本华全集》等。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形成于黑格尔活动时代的后期,他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他的哲学是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坚持物自体,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是在本身。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在意识之绵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讲话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主要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生命与意识》等。 3、以《布道后的幻想》为例简述高更艺术的意义 高更1888年的作品,描绘农夫们在听完牧师讲解圣经后产生的幻觉。强烈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表现范围,由红、蓝、黑和白色组合而成的图案和弯曲起伏的线条,表现了农民式的宗教幻想。这是以色彩和结构表现出的空间。 高更放弃了以光影效果塑造形体的传统手法,也不用融合的互补色,而是以平涂的色块取得形的自由,他把色彩本身当成表现目的,而不是对自然界的某种描绘。强烈的色彩,都是非自然主义的,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情所决定,充分显示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画风。就此而言,它标志着西方绘画时代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美术中心有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 19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二不是注重绘画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惨任何感情的表现。 1960年代波普艺术,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19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 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强调以抽象形式表现情感和内在精神的画家。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把艺术活动看做是纯粹精神领域的事情,他认为被感受的东西能唤起和振奋感情。 他认为艺术家的意图,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不要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映或决断。任何表现形式都是来自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是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想象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因此有直线、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抽象作品,并从抽象角度对点、线、面做出全面深刻的元素分析。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西南大学《新文学思潮与流派》部分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诗戏剧化 2.文学研究会 3.主观战斗精神 二、简答题 1.简论《边城》的思想主题。 2.简述九叶诗派的平衡美学主张。 三、论述题 1.鸳鸯蝴蝶派主张“游戏”、“金钱”、“消遣”文学观念,请谈谈您的看法。 2.《女神》是新诗的代表作,以它为例,分析自由诗的贡献和局限。 本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诗戏剧化: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机关刊物是经过改造后的《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文学成就是叶绍钧、王统照、冰心、许地山的小说,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和冰心、周作人的诗。文学研究会还翻译了西方文学著述,参与过“国故”的整理工作。 3、主观战斗精神:它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搏斗”和“抗争”,是一场发生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战斗。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与主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战斗和统一的结果。因此,有人也把胡风的现实主义称为主观现实主义。该主张曾受到现代文学界的误读和批判,事实证明,它不失为20世纪中国文论中的一个很有个性色彩和理论价值的主张。 二、简答题 1、它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它借助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翠翠与祖父的相依为命表现了生命的坚毅和世事的无常,敞露了湘西“边城”世界风俗的独特和生命的悲剧。它是一首艺术的牧歌,有纯美的抒情、精致的语言和自然的结构。

风格流派——艺术运动)

抽象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 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 反写实主义Anti-realism Arabesque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贫穷艺术Arte Povera又称贫民艺术 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垃圾桶派Ashcan School 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 巴洛克Baroque 包豪斯Bauhaus 色面派Color Field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立体派Cubism 达达主义Dadaism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 (also know as Neo Plastic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幻想现实主义Fantastic realism 野兽派Fauvism 具象主义Figurative 新浪潮Fluxus或激浪派 未来主义Futurism

哈林文艺复兴主义Harlem Renaissance 印象派Impressionism 国际哥德International Gothic 那比派Les Nabis 矫饰主义Mannerism Massurrealism Metaphysical painting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叫最低限艺术 现代主义Modernism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表达主义Neo-expressionism Neoprimitivism 奥普艺术Op Art 奥费主义Orphism 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 点描主义Pointillism又称点描派 波普艺术Pop art又称普普艺术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Primitivism 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Renaissance Classicism 洛可可Rococo Romanesque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社会写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 Stuckism 绝对主义Suprematism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象征主义Symbolism (arts)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59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新月社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2.川岛是语丝社社团的代表作家。 3.成仿吾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 4.《弃妇》的作者是李金发。 5.《罗大斗的一生》的作者是路翎。 6.《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7.“开电车人开电车”是张爱玲小说《封锁》中的主题句。 8.《小说月报》是新月派的文学会刊。 9. 文学史上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戴望舒。 10.绿原属于七月诗派诗派作家。 1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诗过渡的一种“半 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全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 12.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3. 以“土地”和“太阳”为诗歌中心意象的诗人是艾青,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它主要活跃于20年代,代表作家有冰心、王统照等,主要集中探讨社会、家庭中的命运、爱情、婚姻等人生问题。在创作中善发议论,结构简单,人物单纯。 2.新诗戏剧化 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3.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的得名来源于1924年10月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于同年11月在此刊物上发表了《新感觉派的诞生》,“新感觉派”由此而得名。中国的新感觉派则是一个深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兴起于上海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者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最为有名,他们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流派,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三、简答题 1.简论《边城》的思想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