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一、庐山地质地貌(一)

庐山位在江西省九江以南约13千米,兀立在鄱阳湖西北,主峰海拔1,543米,高出附近平原约1,400多米,为江南名山之一。1933年,李四光教授在这里首先发现了冰川遗迹,1937年完成他的“冰期之庐山”名著(1947年出版),从此以后,庐山成为我国研究冰川地形的典型区域之一。1951年5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学,由马溶之教授和著者领队,往庐山作土壤和地形的实习,同行者尚有地质调查所于天仁同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祁延平和汪安球二同志,与南大地理系文振旺和刘振中同志。我们于5月5日离南京,5月31日返南京,在庐山及其邻近地区工作时间共11天。因为时间的短促,我们所到的地方不多,观察也不够深入,不过有几点可以补充庐山地形的知识,所以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以求于国内的地形工作者。

一、地质基础

庐山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上升的块状山(block mountain)。构成山岭的岩层很复杂,主要为震旦纪和五台纪的变质岩,但在汉阳峰一带,则有许多火成岩侵入体。关于庐山的地质情况,李四光教授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变质岩系包括许多不同的岩层,主要有牯牛岭层、大月山粗砂岩、仰天坪页岩、匡顶板岩和片麻岩等,它们的抵抗风化的力量差异很大,再加以褶曲的影响,因此造成了各种很不相同的地形。在庐山,岩石和构造对地形的影响,表现得特别清楚。

牯牛岭层主要分布在牯岭附近,包括两种不同的岩层,即(i)女儿城砂岩和(ii)砂质页岩与干枚岩。它们往往交互成岩,其中女儿城砂岩较为坚硬,页岩和干枚岩则较为软弱。在褶曲地带,女儿城砂岩往往突起成山,页岩和千枚岩则被侵蚀成为次成谷地。例如小天池附近的谷地,就是这样造成的。大校厂谷地居大月山背斜的西北翼,这里的地层大致向西北倾斜,自下至上为大月山粗砂岩,页岩和千枚岩与女儿城砂岩,因差别侵蚀的结果,页岩和千枚岩发育为大校厂次成保地,而粗砂岩和砂岩则耸起为山,即大月山和女儿城。牯岭市区位于大月山西北的一个向斜中,这里的岩层是砂岩及千枚岩交互成层,页岩和千枚岩被蚀成中谷、西谷和医生洼等谷地,砂岩则突立为牯牛岭、猴子岭等小山。在中谷与西谷之间,砂岩向东南倾斜540,因此,次成山成为猪背伏的狭山,岭上的道路两旁,种了很多黄山松,称为松树路,是牯岭附近著名的风景之一,在大于池和佛手岩一带,女儿城砂岩因层的关系,成为极陡的崖壁。著名的仙人洞则由女儿砂岩的岩壁中,夹有页岩和千枚岩,这里,岩层倾角很小,几成水平,侵蚀作用把软弱的页岩和千枚岩蚀去较速,因此,形成岩洞。

大月山粗少岩多由粗粒石英,加以矽质,结合而成,非常坚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在五老峰一带,粗砂岩向西北倾斜约20多度,形成了显著的单面山地形。在东南一面,受断层影响,为极高峻的悬崖,西北一面的倾角坡(dipslope),风坡斜平缓。在五老峰悬崖的陡坡上,溪流向源侵蚀很快,在若干地方,已切到悬崖顶部,造成显著的垭口,如狮子口等;从大月山顶上望去,这些哑口非常清楚。将来溪流循着哑口方向切割,七里冲的河流便要被其劫夺了。大月山粗砂岩和女儿城砂岩中,节理很多,凡岩层倾斜较平的地方,节理几乎直立,尤其是在大断层地带,溪流切割成为深邃的峡谷,峡谷的谷底上,常有宝塔状的危峰,孤峰使峡谷和峭壁的风景,格外奇险壮观,它们就是溪流循着岩层的节理切割而成的。

仰天坪页岩是一种破碎很烈的砂质页岩,质地软弱,在仰天坪的以南,常成为浑圆的山峰,与片麻岩或大月山粗砂岩所造成的峻巍山岭,大不相同,这大概是由于风华作用沿着侵入体的表面进行,火成岩表面层层剥落,所以就成为圆顶的山峰。站在大汉阳峰的最高点向东南

眺望,附近尽是圆顶的山峰,山上疏疏落落地长着苍老的黄山松,景色另具一式。

二、冰川地形的讨论

庐山在第四纪时,曾经有过冰川,目前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物都非常显著,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这里所要提出讨论的,是庐山冰川侵蚀的数量问题,换句话说,庐山的U谷、冰斗、悬谷等地形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呢?还是主要由流水和风化作用造成,而冰川仅把原来地形,略略加以改变?作者的观察,认为后者较合于事实。

研究冰蚀地形,必须与河流和风化作用所造成的地形联系比较来看。现在的某一种地形,是由多种营力造成的,我们决不能把某一种营力(例如,冰川作用)孤立地来观察。庐山的地形处处显示河流上游的地形发育原来已达壮年阶段,山上的U谷、冰斗等都是冰川在原有河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造成的。

为什么我们认为河流上游原来已达壮年呢?这可以从河流的纵剖面和横剖面来加以证明。在纵剖面和横剖面来加以证明。在纵剖面上,庐山的河流在下游几乎都是幽深狭隘的峡谷,河旁少平地,也绝少耕地和房屋。但到上游,则谷地较宽,可以耕种,庐山山区的房屋几乎都分布在上游的宽谷里。这种宽广的壮年的上游谷地,与狭隘的幼年的下游峡谷,成为极明显的对比。两者相交的地方,河流纵剖面的坡度突然改变,成为显著的裂点(Knickpoint)。例如石门涧在四野*子弟学校和交芦桥以下,坡度极陡,峡谷深,河旁山岭高出谷底的相对高度多在400米以上,但在子弟学校以上,则相对高度一般不过一百多米。从卫弟学校到石门涧出山的地方,相距4.5千米,高差差别约达820千米,即河流纵剖面的比降为18%。反之,从子弟学校到庐山管理局,距离1.4千米,高差110米,即比降仅7%。站在交芦桥上眺望,桥以下是陡峭的峡谷,水流湍急,往往成为瀑布;桥以上则为平广的芦林盆地,水流潺缓,宛然是两种全然不同地貌。子弟学校和交芦桥就是石门涧正流和支流的裂点的所在。

这种上游壮年、下游幼年的地形,在庐山的许多河流上,都呆以看到。如西谷的河流,窑洼的溪沟,都有这种情况。仰天坪以南,页岩和板岩成为许多馒头形的小丘,溪流蛇蜒曲折于其间,流势平缓,但仰天坪以北,则峡谷深邃,地形完全不同。大汉阳峰北面的筲箕洼是庐山垅河流的上游,谷地平宽,但其下的庐山垅谷地,则切割极深,相对高度至少在400米。又如三叠泉为庐山胜景之一峡谷陡削,瀑布高约三百多米,但其上游的七里冲则是一个宽平的谷地。

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庐山在断层没有发生以前,山上的河流已循向斜构造或软弱岩层而发育,成为壮年或壮年初期的谷地。后来山地因断层上升,河流的下游迅速向下切割,造成幼年期的深狭峡谷,并迅速向源侵蚀,把峡谷逐渐向上游推进,破坏原来的壮年保地。只有在向源侵蚀还没有到达的地方(即裂点以上),壮年谷地保存较为完好。在峡谷两旁,我们有时也可见原来的壮年谷地,残留在峡谷以上,成为小块的台地。例如在石门涧的庐山垅,都可看到这种台地。这种台地的形成并不是由于构造的关系,是显著的如大天池寺和天池新塔,都位在一块宽平的台地上,这台地就是切平倾角400的女儿城砂岩和千枚岩而造成的。

用冰川侵蚀来解释山上这些壮年谷地,也是不够的。冰川无疑曾经侵蚀这些谷地,但在冰种未发生以前,这些谷地显然已经存在,冰川不过把原有的地形略加修饰而已,据作者的观察,庐山最显著的U谷是王家坡,大校厂和七里冲谷地。这里谷地笔直,谷旁的山嘴(spur)似乎曾被切去(truncated),所以谷底常宽平。但王家坡和七里冲谷地都在向斜中,向斜槽中的牯牛岭层抵抗力较弱,所以发育为较广的谷地。大校厂谷地是一个次成谷地,切割于页岩和千枚岩中,这里的页岩和千枚岩的厚度大概较宽,所以也发育为极宽的平谷。反之,在较弱的地层较狭的地方,如谷中和谷西,虽然也曾经冰川流过,谷地却没有这样宽广,形状也并不成为显著的U字形,由于可见王家坡等宽广的U谷,并不完全是冰川侵蚀造成而是主要受构造控制,由河流和风华作用造成。经冰川侵蚀的修饰,才成为目前的形状。否则,芦林

盆地周围的谷地,据李先生的地图,都曾经冰川流过,但为什么标准的U谷却只见于构造上最适宜的大校厂谷地呢?

窑洼位在牯岭胡金芳馆*以北,是一个显著的凹地或宽谷,谷旁山坡平缓,高出谷地约百余米。它显然是一个原来的壮年谷地,并不是完全由冰川侵蚀造成的。窑洼以北,溪流深切,成为陡峭的剪刀峡峡谷,在峡谷谷底旁,可见零星的台地,高度约与窑洼谷地相同,台地地面切平倾角约300的女儿城砂岩。这种台地不但成为窑洼出口处的狮子山,并且在狮子山以北,也见有小块台块。按窑洼宽谷在狮子山以内,已为两旁山嘴所束,假如这些台地都是以原来冰窑的一部分,则照地形来说,窑洼冰窑应限于山嘴以内,在山嘴以外,似不应再见这种台地。因此,作者认为窑洼代表原来的壮年宽谷,它可能曾为冰雪储积的场所,但其地形的造成,却主要并不由于冰川的力量(当然,庐山也有典型的冰斗,如大月山东北端的大坳冰斗)。

在裂点以下的深切峡谷中,我们一般看不到冰川侵蚀的痕迹,这些峡保成为深狭的V字形,且常可见标准的交锁山嘴(或重叠山嘴)的地形(interlocking spur),如石门涧,这些事实指出峡谷是未曾经冰川流过的,换句话说,即峡谷是在大姑冰期以后造成的。因为假如大姑冰期时候已有峡谷,则冰川一定要在峡谷里流过,冰川在较平缓的上游壮年谷地里流动,已有的侵蚀力量一定更大,对于峡谷的形状就不可能不有所修改。现在,峡谷里几乎毫无冰川侵蚀的痕迹,则其造成一定的大姑冰期以后。假如以上的解释合乎事实,则我们从河流地形和冰川地形的研究,对于庐山上升的时代,可能作新的推测,又在石门涧和庐山垅*等处,我们看不到现代V状峡谷深切于冰蚀U谷之中,由此也可见庐山的冰川侵蚀U谷之中,由此也可见庐山的冰川侵蚀在这些地方,是很不强烈的。

据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志中所述,庐山造山运动的时代约在白垩纪末期,但在“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李教授也认为“山体上升,今日容未歇止”。从上面地形现象看起来,庐山的大断层和主要上升运动的发生,时代英尺较为新近。假如主要上升运动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三千万年,则上升后,循断层崖或山坡发育的河流,侵蚀很久,早已呈壮年或老年地形,不可能成为幼年峡谷。在中国其他地区,就是保存较好的断层崖或峡谷地形,地面上升运动的时期大都在第三纪末期(或更晚)。庐山恐怕也不能例外。在湖南南部,杨锤健先生等曾见第三纪红色岩层受强烈褶曲和断层,他们把这种造山运动称为衡阳运动,其时代大概在第三纪末期。衡山东面大断层的发生,大概也在第三纪末期,因此,断层地形还十分显著。庐山河流的下游毫无例外的是陡峭的峡谷,河道上有许多我刀流和瀑布,断层崖的切割也刚在幼年时期(如五老峰等),这些都证明庐山的主要上升运动和断层的发生,最早不过在第三纪末期,可能与衡山造成的时代相似。在第四纪初期,由于庐山高度升高,气候更冷,山上就发生了冰川,冰川漫溢到周围的平原,当时离上升运动的时间,或许并不很久,峡谷尚未充分发育,冰川主要循着原来的壮年谷地下流。现在庐山周围的深陡峡谷,大概主要是大姑冰期以后,流水所切割的。这样,庐山的峡谷未曾经强烈冰川侵蚀,就不足为奇了。

三、鄱阳湖的湖滨地形

为了研究冰碛物,我们曾在鄱阳湖西北岸姑塘、白石嘴和定江王庙*一带,小山起伏,高山湖面都不出100米,大部在100米以下。这些小山主要由志留纪的砂岩和页岩(即通过页岩)造成,白石嘴一带的小丘,则由黄龙灰造成。山上和湖滨,常有很厚的黄色土、红土和冰碛层。这些小山,在向湖一面,受湖水的不断冲蚀,常成为显著的湖蚀悬崖,在上下青山和西高岭一带,这种湖蚀悬崖高达30米左右,但在内部中的汉港沿岸,波浪较弱,湖蚀悬崖的高度也较低,如白石嘴的向鄱阳湖一面和向谷山湖一面,崖壁的高度就相差很大。在谷山湖滨的黄泥嘴,黄色土和红土(即红泥)被湖水蚀或高约6米的峭壁,峭壁底部的红土作深红色,中有很密的白斑,因受湖水冲蚀,白斑已被蚀去,成为蜂窠的小孔。这种峰窠状的小孔,

尤以在最下部0.8米一段最为发育,这一段崖壁微向内凹(成为湖蚀凹口(Notch)),显然是目前鄱阳湖和湖波浪冲蚀所成。湖水冲蚀山丘,有时蚀余的一部分岩石兀立湖上,成为湖碎裂,如著名的蛤蟆石就是一个湖,蛤蟆石由黄龙灰岩组成,高约16米,它的向湖一面(即东南面),历受波浪侵蚀,下部向内凹入,底部并已溶蚀成为岩洞,因此,它的上部就显然向湖中突出,空悬在水面上。这种头重脚轻的形状,完全是由于向湖一面波浪侵蚀较烈所致。现在,波浪继续打击它的下部,所以下部露出的灰岩,岩石面极为新鲜。这样继续下去,蛤蟆石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要倒坍的。

湖滨港湾很多,大部是湖水淹没丘陵中的低谷而成。最显著的姑塘镇公公岭北端的一个小汊港,就是湖水浸淹一个小向斜而成,向斜构造非常明显。现在的许多鲫鱼,过去本为湖中孤岛,后来因沙滩逐渐堆积,才与陆地相连。如姑塘镇原来是湖中的一个小岛,后来岛的西南,沙滩堆积,现在就在沙滩的基础上,修了两条石堤,作为姑塘通到九江和星子的大路。姑塘北面的定江王庙位于砂页岩的一个低丘上,本来也是一个小岛,现因连岛沙嘴的生长,才与陆地连成一片。白石嘴也是以连岛沙嘴与大陆相连,这个连岛沙嘴很长,当地称为野猫颈。在定江王庙附近,沙砾沿着湖岸沉积,把一部分湖水围在沙滩里,成为两个很小的泻湖。从浸淹的汊港、湖蚀悬崖等地形来看,鄱阳西岸在最近时代可能有下降运动。随着地面的下沉,湖水侵入谷地,造成港湾和岛屿,山岭也直接与湖水相接触,开始被侵蚀后退,或为湖蚀悬崖。同时,湖滨丘陵的岩石受湖水侵蚀和风化作用而碎裂,成为沙砾,这些沙砾被沿湖的水流挟带,堆积在湖滨的其他地方,造成连岛湖嘴、沙嘴和河滩。这一切都是幼年期下沉湖岸的特色。

四、总结

从上面所述,庐山地形发育的历史大致可以分做三个阶段:

1、山顶壮年谷地的造成。从大校厂等次成谷地发育的情形来看(大校厂次成谷地与其东北的次成谷间,分水岭极为低平),山面河流似已充分适应构造,这表示地形发育至少已达壮年初期。在山顶区域,相对高度很小,坚硬岩石(如大月山粗砂岩、女儿城砂岩等)所造成的山岭,高出于其附近山上的谷地,一般不过100多米。大月山为庐山的最高山峰之一,海拔1512米。但高出于其西北侧大校厂谷地的上部,也不到150米。在仰天坪以南的页岩和板岩区域,相对高度只有30到50米,小山低缓,河谷曲折,宛然是壮年中期的景象。这种壮年地形的造成,决不能完全用冰川来解释,尤其是仰天坪以南的曲折河谷和低丘,更不可能由冰川作用造成的。

2、大断层发生,庐山剧烈上升。上升运动的时代大概在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随着庐山的上升,其东面的鄱阳湖岸可能发生下降运动。庐山上升以后,就发生了冰期。

3、现代河流的下切。随着庐山的剧烈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开始造成谷地深流我刀的幼年期峡谷。但在峡谷还未充分发育之前,冰期已经发生。目前的峡谷大概主要是大姑冰期以后所切割的,庐山冰期的范围限于山上较高的地方,对于峡谷的发育可能没有阻碍。现在峡谷向源侵蚀大概已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1000米以上的壮年谷地尚未被峡谷切割破坏。庐山的奇险伟丽的风景,主要就在现代峡谷区域里。

(摘自《地理学报》1953年第19卷第1期)

注:1。原文中‘公尺’、‘公里’长度单位名称改为国际通用的‘米’、‘千米’长度单位;

2.原文中插图删去

3.标有*的地名为旧时所称,今日已难以寻觅

一、庐山地质地貌(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一)构造地貌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1、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3)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4)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2、断层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3、谷地地貌类型:

(1)、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社会实践报告

(2)、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3)、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三)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冰斗(大坳冰斗等)、冰川谷(大校场等)、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冰窖(东谷等)

2、冰碛地貌:终碛垄(如花寺内)、侧碛(如裁缝岭侧碛)、漂砾(如西谷的“飞来石”)

二、庐山植被

庐山处于我国东部亚热带中部的北缘,与长江以北的亚热带北部相邻,气候上具有亚热带中部过渡到亚热带北部的特点,反映在植被上属于常年湿润的常绿阔叶树林带,而渗入部分亚热带,北部的夏绿林带植物成份。其主要特点是:

(1)常绿阔叶树林为庐山海拔600米以下的典型植被类型;

(2)常绿阔叶树林的种类成分在南麓分布多于北麓;

(3)植被垂直分布上,常绿阔叶树在南麓分布高于北麓,可达海拔800米的地带。

庐山的植物区系成份也表现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林的特征种类:樟科、山茶科和壳斗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林成分主要有樟科的樟层Cinnamomum,桢楠属Machilus,楠木属Phoebe,山胡椒属Lindera等;山茶科的山茶属Camellia,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杨桐属Adinandra,柃木属Eurya等;壳斗科的苦槠属Castanopsis,青冈栎属Cyclobal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等。其次为冬青科、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芸香科、杜英科、木兰科、大戟科、木犀科、蝶形花科、蔷薇科、桃金娘科、紫金牛科等等。夏绿林树种除了上述科属中的落叶树种之外,还有榆科、胡桃科、桦木科、桑科、苦木树、楝科、椴树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安息香科、漆树科、蓝果树科,大风子科等。

针叶树种成分仅有松属Pinus、金钱松属Pseudolarix、杉属Cunninghamia、桧属Juniperus、三尖杉属Cephalotaxus以及红豆杉属Taxus等亚热带针叶树种;此外为引种栽培种类。

庐山的植被类型也反映了山区复杂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植被类型有:

(1)常绿阔叶树林;

(2)常绿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3)夏绿林(落叶阔叶树林);

(4)亚热带针叶树林;

(5)针叶与阔叶林混交林;

(6)毛竹林;

(7)灌丛;

(8)山地草甸;

(9)荒山草地;

(10)高位沼泽;

(11)水生植物群落;

(12)人工植被等。

其中常绿阔叶树林为亚热带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沟谷以及避风南坡,而以山南最盛,可达海拔800米。夏绿树林为温带的典型植被类型,在庐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而与山地灌丛草甸交错;在低海拔地区仅见于人为影响的次生林地,常与残余的常绿阔叶树林交错,形成为常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针叶树林由低丘陵至山地均有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为台湾松林、杉木林等,而低海拔的丘陵地则为马尾松林所分布。毛竹林主要分布于土层厚、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山腹或沟谷中,而常与杉木林或阔叶树林交错。山地草甸和荒山草地出现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之后,土壤冲刷较剧而荒秃的山地或丘陵地区。高位沼泽仅见于“U”形谷或积水的山间盆地,面积极小。人工植被除人工林(柳杉林、落叶松林、扁柏林、花柏林、金钱松林等)、油茶林、果园等之外,主要为梯田、旱作地以及水稻田等,分布于丘陵坡地或盆地中。

庐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植被类型相互交错,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大致上海拔600米以下的沟谷,丘陵地区以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为主,也渗杂有少量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而海拔600–1000米地带为亚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成分相互交错的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为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和亚热带山地针叶树林所分布。

三、庐山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它的气候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庐山是一座中山,受海拔高度因素的影响,山上与山下与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它又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色。

1954年底,江西省气象部门在牯牛岭最高点(1165米)设立气象观测站,进行系统的气象观测,记录有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研究庐山气候提供了科学的基本数据。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庐山设立了云雾研究所。

1、气温

根据全国年辐射统计资料,江西、湖南一带为100~120千卡/厘米2·年,牯岭一带年幅射值为120.584千卡/厘米2·年(1960-77年平均),比南昌的年辐射值(111.87千卡/厘米2·年)为高,可见庐山辐射能资源比较丰富。

气温高低受大区域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因素,气温高低还与海拔高度及局部地形有密切联系。庐山的牯岭(29o35′N,海拔1165米)年平均气温11.5℃,与北京(39o48′N,海拔31米)的年平均气温(11.6℃)相当,北京是温带气候,这等于把牯岭纬度北移了约10个纬度。与山下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牯岭的年平均气温约低6℃,冬季(1月)低5℃,夏季(7月)低7℃(表6.1.1)

表1.1 庐山与同纬度各地气温(℃)比较(1961-1970平均)

站名纬度海拔(米)1月平均7月平均年较差

庐山29035′1165.0 -0.1 22.6 22.7

黄山30008′1840.0 3.4 17.8 21.2

星子29028′37.1 4.6 29.3 24.7

九江29045′32.2 4.4 29.6 25.2

岳阳29023′51.6 4.7 29.2 24.5

盛夏季节,常因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长江流域河谷、盆地出现酷暑天气,一般以气温超过35度为炎热天气。据多年统计资料,武汉炎热日数平均每年有22.0天,南京17.1天,九江为25天,安庆为21.8天。在这期间,上述各地早晚气温可达28-30℃左右,早晨室内气温反比室外高,极端最高气温在40℃上下,例如武汉.为41.3℃,南京41.7℃,九江40.2℃,加以河湖众多,河谷空气密度大,相对湿度高,异常闷热。

庐山正处于我国夏热中心之一的长江中下游河谷与鄱阳湖盆地之间,却与上述各地形成鲜明对照:山上7月平均气温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山上牯岭早晚气温只有20℃左右,很少超过25℃,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同时,还由于山上空气密度较小,空气与地面热量交换过程较快,云雾多,植被茂盛以及环绕庐山的长江、鄱阳湖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冷却功能的水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庐山的气候显得凉爽宜人,成为避暑胜地。夏天单衣短裙的旅游者从九江匆匆上山,来到山镇之中,早晚会享受“秋日爽凉”之苦之乐九江与庐山牯岭夏天最高气温的巨大温差除了海拔高度外,与九江处于东南季风控制下的庐山背风坡形成的‘焚风效应’及九江市的‘人工热岛’效应有一定关系。

1.2表山上与山下气温(℃)比较1978.7.6晴天

地点观测时刻

02时08时14时20时

庐山牯岭23.8 25 27.6 24.6

星子县城29.1 30.0 35.4 33.2

九江市区30.8 33.0 37.6 34 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据资料统计,≥10℃活动积温,山下九江(西北坡)为5393.8℃,星子(东南坡)为5450.6℃;牯岭只有3295.5℃。前者符合亚热带标准,后者仅相当于暖温带标准的低限。按星子、九江与牯岭高度差推算,大致每升高100米,≥10℃的积温减少100℃。

庐山气温垂直递减率(γ)的平均值为-0.6℃/100米。冬季小于平均值,夏季高于平均值。牯岭海拔比九江、星子高1100多米,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6℃左右,这与自由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米)基本相符合。应当指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的γ值是不一致的。庐山云雾研究所1963年上半年曾在北坡的不同高度进行过气温梯度值观测,最后得出结论:700米以下:γ=0.5℃/100米;700-1300米,γ=0.3℃/100米,温度梯度明显偏小。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同期,牯岭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为16.0天,九江为15天;牯岭降水量≥0.1mm的有雾日18天,九江为0天。很显然,700米以上γ值显著减小,与该高度以上阴雨日、雾日多、水汽凝结释放潜热有重要关系。由此可见,山地气温的变化要比平原地区为复杂,而这种情况对山地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都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2 、风

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在强大的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大气环流系统,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分界处,盛行风向和降水量的季节转换十分明显。冬季,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以偏北风为主,降水量减少;

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降水量显著增多。庐山受大范围气流活动

影响,风向的季节转换相当明显,这是季风气候的重要标志。

2.1表1961-1970年间庐山山上与山下各月风向频率(%)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牯岭NNE

14

NNE

14

S

11

S

18

S

14

S

14

S

29

S

23

NNE

16

NE

14

NNE

12

NNE

11

S

12

星子NNE

26

NNE

34

NNE

24

NNE

24

NE

19

NE

14

SSW

10

NNE

15

NNE

40

NNE

35

NNE

29

NNE

25

NNE

24

九江

NE

24

NE

25

NE

25

NE

21

NE

14

NE

11

SE

13

NE

32

NE

32

NE

25

NE

21

NE

24

NE

20 庐山地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与此地的地形条件有密切关系。庐山山体走向呈东北----西南

向,而长江河谷的发育受淮阳弧的制约,塔在九江附近由西北再转向东北,转折点就在九江附近,自九江向下游长江河谷的延伸与庐山山体走向基本一致,气流运动也顺应当地地形走势。所以,九江、星子两地,全年以东北风最多。但是,庐山海拔高,却不受其约束,夏季以南分为主,冬季多为偏北风。

庐山山上的风速与山下的星子、九江有明显的不同,牯岭的风速为最大。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分析,≥8级大风日数,牯岭全年平均有120.8天,最多的1961年有168天,最少的1970年也有84天。山下,星子平均为45.3天,最多的年份(1964年)有79天,最少的年份(1961年)有26天;但是,九江平均只有13.1天,最多年份(1963年)有19天,最少年份(1964年)仅6天。

年平均风速,牯岭为5.4米/秒,星子3.9米/秒,九江2.7米/秒。由于庐山为块状隆起山地,山上摩擦力比平原小,气流沿陡坡山地抬升,山地上部流线密集,风速也相应地增大。星子比九江风速大,则主要是由于前者面临辽阔的水域。

长江中下游处于我国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的过渡带,南北强气流频繁到达。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暖湿气流异常活跃,庐山的地形引起空气强烈不稳定,因不稳定的暖空气活动所引起的大风远比冷空气活动产生的大风为强烈。例如,1979年3月29日,牯岭瞬时风速为36米/秒,达12级,这在大陆上的平原地区是罕见的。

3、云雾

古往今来,每提及庐山,人们就很容易将它和云雾联系起来,而苏东坡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多少谒山者对庐山云雾充满了一种神秘感。那么,这太虚幻境般的庐山云雾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际上,它与庐山特有的气候特征、地形条件、地理因子等因素有关。庐山因受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热带海洋气团在春末、夏季活跃,空气中水气含量比较丰富,相对湿度增大,气流遇山地抬升,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气凝结,因而多云雾,降水量也相应地多。降水量增多,又导致气温降低,更有利于水汽凝结。这种情况,在山地尤其明显。

牯岭年平均相对湿度78%。3-9月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83%。牯岭的年平均有雾日数达190天,1961年多达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以5月为最多,平均有21天,7月最少,也有12.4天。而山下的九江,星子全年有雾日数分别只有4.2天和8.0天。

庐山的云雾主要有两种成因。一是,主要由于地形原因形成。春末夏初,每年3-6月中旬前后,庐山先后受华南准静止锋、梅雨锋的影响,空气水汽含量显著增多,潮湿的气流循一系列峡谷或谷地抬升,并伸入到山体内部形成浓雾和云海,山上为云雾所笼罩,云雾线的高度较低,大致在600-700米。

二是,系统性天气,尤其是在静止锋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系。云层高度

在800-1000米。当云层薄,云层高度只有数百米时,则山地上部在云层之上,山上出现晴天,山下呈现阴天。此时,在仙人洞、小天池、含鄱口一带可以观赏翻滚的云海。

6月中旬以后,雨带北移,雾日、阴雨日显著减少。但盛夏季节,上午天气晴好,中午

以后山上对流作用增强,山地西南部有积状云生成,15时前后出现雷雨,17时左右雨止转晴。

9月上旬开始,秋高气爽,多晴天,天空仅飘动淡积云。

10月下旬以后,冷空气渐趋活跃,系统性云系增多。冷锋过后,以生成云雾,庐山为

云雾笼罩机会增多。但是,由于两种成因的云雾高度相差不大,两种影响因素在时间、空间

上的相互作用,便把二者结合起来统称为云雾。一般把近地面的叫雾,较高的叫云,远观为云,身在其中时,感觉为雾。

此外,庐山的云海与地方性天气系统也有关系。庐山山体孤立于平原之上,对平原地

形下的地面锋行径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例如,冬季从西北方向来的冷锋,锋的前缘因冷空

气较薄,受庐山阻滞不能越过山体,锋面与地形相吻合。此时,庐山山体西北部将出现云海。雨后,山体上部往往出现层积云,如果云层薄,云层低,同样可以出现云海现象。由于地形

的原因,庐山出现的云海,以小天池、仙人洞、含鄱口等地表现特别明显。

4、降水

庐山山上的阴雨日数比山下同纬度平原地区多。据牯岭气象台的统计资料,牯岭24小

时降水量≥0.1mm的雨日数年平均为167.7天,比“天无三日晴”的贵阳(175.9天)仅少8天,比山下九江、星子多30-40天,九江为138天左右。牯岭的年平均降水量1833.6mm (1961-1970 年平均),1954年高达3362.6mm,1970年2359.4mm,1978年只1181.7mm。庐山雨季长达3个月以上,4-7月各月降水量均在200-300mm,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2.1%,12-2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1.7%。

表4.1 1961—1970年间庐山各月降水量(mm)与同纬度地区比较

站名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总量

56.4 90.1 157.6 205.6 283.4 284.7 212.2 149.6 152.3 82.6 90.8 68.3 1833.5 庐山

牯岭

星子

37.7 64.1 131.4 176.9 224.7 271.5 163.6 85.5 49.4 34 66.8 38.6 1344.7 县城

九江市47.6 75.3 133.3 166.3 202.9 218.6 140.1 84.2 62.6 47.7 73.6 47.8 1300.0

66.4 99.2 178.9 239.7 309.6 348.4 324.6 254.5 185.6 96.8 95.3 65.4 2263.9 黄山

光明顶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牯岭的年降水量比山下平原多500mm左右,这个数值大致相当于

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的年降水总量。

资料显示,庐山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前后,原因是在北纬270-340的长江中

下游地区出现梅雨的缘故。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充沛、降水多、连续性强,还会出

现阵雨和雷雨,且常出现大雨或暴雨。例如,1975年第4号(7504号)台风登陆,庐山这

个台风暴雨中心,8月12日至18日共7天,降水总量1051毫米,相当庐山多年平均降水

量的52%,最大强度480毫米/24小时。山下九江的最大降水强度维209.6毫米/24小时(1969

年6月24日);山下星子的最大降水强度为235毫米/24小时,(1967年6月19日)。可见,

山地的降水强度要比山下平原大的多,显示出地形对降水分布和强度的影响。另外,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大、云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7月上旬后,随着太平洋高压进一步北移,雨带中心北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进入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燥而晴热的盛夏,庐山地区的降水量日渐减少,常有对流性热雷雨和冷锋雨出现,降水时间较短。至9月下旬后,则进入一年中的相对枯水季节。

庐山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33.6mm。但是,年际分配极不均匀,这可用降水变率表示:降水变率=100×(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以1970年为丰水年(2359.5mm),年降水变率Cr(1970)=28.68%,以1978年为枯水年(1181.7mm),年降水变率Cr(1978)=35.5%。

在空间分布上,山地降水量通常随高度升高而增多。庐山云雾研究所曾在不同高度进行过观测,我们选择1963年6月3、4日降水情况列表如下:

表4.2 庐山南坡降水(mm)垂直分布

地点海拔(米)

6月3日6月4日

08时20时08时20时

白鹤涧650 13.5 8.2 7.9 0.0 太乙峰1358 42.9 16.8 16.8 0.5

一般来说,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分布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有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的趋势,具体增递状况,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流运动、水气含量和露点温度等条件。由此可见,庐山地区降水量随高度的增高而降水增多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并不是越高越多。分析庐山具体地形和气流来向可知,庐山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在庐山植物园、含鄱口一带,其最大降水高度大约在1300米左右。

气候的湿润程度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两者的对比关系。牯岭与星子、九江的年降水量(水分收入部分)与蒸发量(水分支出部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牯岭的年蒸发量只有1008.6mm,即年降水量比年蒸发量多724.9mm,这是由于牯岭海拔高,降水较多,气温低,所以蒸发量不大,因而空气湿度大。山下九江,星子2-6月降水多于蒸发,其余各月水分不足,7、8两个月明显缺少。九江、星子的年蒸发量比年降水量分别多312.9mm和482.2mm。

由此可以看出,庐山自山麓到山地上部,不仅气温存在着垂直变化,而且降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局部地形的不同,导致地方气候和小气候具有明显差别。

5、四季

气温的变化,决定季节的形成与季节的变换。气温随海拔高度而降低,山地地区山上与山下气温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季节上的早晚与长短的不同,山地延伸、排列方向与日照时间长短相关,日照时间的长短又影响到气温的高低。对于山地来说,还有坡向的影响,人们常说‘山前桃花山后雪’就是坡向对季节影响的真实写照。

季节的划分,我国以候(5日为一候)平均温度≥22℃为夏季,≤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两季。按此标准,山上与山下季节长短情况如表6.1.5。

表5.1 牯岭、星子、九江四季比较表

站名春夏秋冬

庐山

17候85天

4月中旬-

7月上旬前期

10候50天

7月上旬后期-

8月下旬前期

13候65天

7月上旬后期-

8月下旬前期

32候160天

11月上旬-

4月上旬

星子13旬候65天

3月中旬-

27候135天

5月中旬后期-

12候60天

10月上旬-

20候100天

12月上旬-

5月中旬前期9月下旬11月下旬3月上旬

九江

13候65天

3月中旬-

5月中旬前期

27候135天

5月中旬后期-

9月下旬

11候55天

10月上旬-

11月下旬前期

21候105天

11月上旬后期-

3月上旬

上表说明,牯岭的夏季短而冬季长,春季长于秋季。与山下比较,牯岭春季比星子、九江长约20天,但春季开始约晚1个月。因此,庐山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说。夏季短75天,季节开始落后一个月,又提前一个月结束。秋季差别不大,但牯岭先于山下一个月来临,又早约一个月结束;冬季比山下长两个月,提前一个月到来,延后一个月结束。

庐山季节长短与开始早晚也直接影响到霜期长短与开始早晚,同星子、九江相比,牯岭初霜早20-22天,终霜晚约23-25天,无霜期短46-50天。

物候可以揭示季节动态。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气候的季节转换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有些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的改变直接受受气候因素制约,反过来,也就指示气候上的季节转化。庐山缺少午后方面的纪录资料。根据多年来的调查,列出几种植物的开花期(表6.1.6)。

表5.2 山上山下几种植物开花期比较

地点海拔(米)植物名称

桃花映山红油菜

牯岭一带1100 3月底4月中旬3月中旬

南坡秀峰寺约60 3月初3月中旬2月中旬

北坡莲花洞约150 3月上旬末3月中旬2月中旬

庐山的春季,山上天气多变,云雾、阴雨连绵不断,气温偏低,制止6月上旬。6月中旬以后,雨带北移。庐山的夏季,自7月上旬开始进入初夏,云雾、阴雨显著减少,山下进入酷暑季节,山上早晚十分凉爽,午后气温很少超过30℃,是登山、疗养的好季节。盛夏时节,午后常有雷阵雨天气出现,由东南或者西南方向来的气流,温度高、湿度大,鄱阳湖水域可以提供大量的水气,下垫面蒸发旺盛,受地形影响,空气极不稳定,中午前后在庐山的西南部(大汉阳锋一带),通常先有积状云(Cb)生成,14—15时前后,出现雷雨,17时左右云消雨至,天空放晴。庐山的秋季,庐山天高云淡,云雾少,显现庐山真面目的机会也最多,早晚气温偏低。冬季,庐山山上要比山下冷的多,1月平均气温已低于0℃,系统性云系又显著增多,云雾常见,并有大风、雨淞、冰凌出现,积雪深达数十厘米厚。

6、垂直气候带

一般规律,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增长而增多,气温与降水及其相互结合情况,表征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对山地来说,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气候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

气候的冷与暖,通过气温高低来说明,气候的干与湿,以水分多少来反映,地表热量与水分分异,形成水分气候一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等。对山地而言,热量的垂直分异状况,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及其相对高度,即纬度愈低,相对高度愈大,热量的垂直分异愈显著。在我国,热量带的划分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的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即:

∑t=8000-9000℃……热带;

∑t=4500-8000℃……亚热带;

∑t=3400-4500℃……暖热带;

……………………………………

按上述标准,庐山东南坡的星子∑t ≥10℃为5450.6℃,西北坡麓的九江∑t ≥10℃为5399.8℃,庐山山麓符合亚热带标准;牯岭∑t ≥10℃为3295.5℃,虽不到暖温带的标准低限,但山地气候垂直分异不同于水平气候带的分异,高度,山地积温的有效性比平原要大,以10℃积温3200℃定为暖温带标准低限是合理的。因此,庐山至少存在两个热量带——亚热带,暖温带。根据牯岭与星子、九江的高度差,对照≥10℃活动积温值,大至海拔每升高100米,≥10℃活动积温值递减200℃,这样,庐山南坡的亚热带上限约在550-600米,北坡约在500米,牯岭海拔1165米(∑t=3295.5℃)海拔只要上升不到100米,其积温值符合温带标准,因此,庐山大约在1250米上即属于温带,以星子——大汉阳峰为例,其垂直气候带如图6.1.1所示。 0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星子鄱阳湖200

1600

1400

1200

1000800

600400

1200~1250m 550~600m

汉阳峰

图6.1 庐山南坡垂直气候带示意图

四、庐山水文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33.6mm ,年蒸发量为1008.6mm ,水分有余,庐山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庐山是一座中山,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以致天然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使地表水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它们既是庐山风景名胜的组成部分,也是居住居民和疗养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水源。

1、水文特征

庐山是一个典型的断块山,断裂显著,岩层节理发育,为地表水储存、排泄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庐山是我国旅游重地,山上植被相对说来保存较好,对水源的涵养、径流调节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旅游事业发展,水环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用水和电力及在山上增设旅游点,相继建成了人工湖,如芦林湖、如琴湖、芦林水库等。

庐山地质、地貌条件,为瀑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匡庐瀑布天下奇”。庐山瀑布数量多,规模大,形态美、气势雄,素与雁荡龙湫、黄山石笋并称“天下三奇”。著名的有三级总落差达120米的三叠泉瀑布;有20米宽、落差60米,由一股逐渐分为十一股倾泻而下的谷帘泉,即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有被李白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开先(庐山)瀑布。另外,还有玉帘泉、石门涧、马尾、王家坡双瀑等十多处。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著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玉渊潭、青玉峡、碧龙潭等。

庐山地质、地貌条件为瀑布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四周多为垂直的断层崖。随着山体的剧烈上升、河流的迅速下切,造成“窄峡、深谷悬瀑”为

特征的幼年峡谷,这些幼年峡谷的上源,是高度在900-1000以上的壮年宽广谷地,山顶上的溪涧泉流,沿上游宽谷奔流而下,在抵达上游宽谷与下游峡谷相交的裂点处,迅速跌落下来,成为飞泻的瀑布、急流,而庐山溪涧裂点的高度,大部分在900左右的半山上。于是在裂点分布的地方,好像挂上了一条条白练(瀑布)和串串明珠(急流)。

在流水、冰雪等外力因素侵蚀、塑造下,山上山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大致以位于庐山中部,海拔1374米的仰天坪为水系分界线,将庐山的水系分成两部分。仰天坪以北的水,北流下山;仰天坪以南的水,南流下山。对此,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此坪则为庐山最高也,坪之阴,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水俱南下,属南康(今星子县)”。

据不完全统计,北流九江入长江的溪涧湍流有:锦绣谷水流、剪刀峡河流、石门涧水流、王家坡谷水流,东谷水流、西谷水流、黄龙潭水流、芦林水流、青莲寺水流、大坳里水流、白鹿洞水流等。南流注入鄱阳湖的有九十九溪水流、三峡涧(栖贤谷)水流、香炉峰瀑布、庐山垅水流、桃花谷水流等。它们与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组成庐山水文网,通过水系的不同运动形式,导致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决定着庐山水化学特征。

根据庐山若干水样分析表明:庐山水环境素质较好,接近自然状态,一些主要离子含量,均在正常含量范围之内。作为庐山各种天然水体主要补给来源的大气降水,为洁净的天然水,其PH值、硬度及各类离子组成均宜于作饮用水。物理性状基本优良,大多为无色、透明、无臭、无味、水化学成分为洁净天然水体,PH值多在中性范围,硬度低,属软水,重金属铜、锌含量甚微。从以上分析可见,庐山水体基本上属于未受污染水质。

但是,有个别水域,如花径的如琴湖水,庐山大厦向东北的东谷,由于近几年来,其上游段众多宾馆、饭店、疗养院、招待所、幼儿园、中学、小学、居民、商业流动人口、旅游者大大增加;青莲寺谷地数十个小饭馆、花径西南西谷中住有数个以捡垃圾为生的半固定家庭,养猪、养鸡腥臭不堪,生活废水直接排放进入水体,进入的生活污水量不断增大,湖岸周围可见各种废弃的固体废物飘浮,因而水体PH值比其他水体明显为高,感官性状表现为灰黑色、气味腥臭。电站水库由于黄龙寺憎人生活用水和游客产生的废水排放电站水库内,水体PH值比庐山其他水库明显偏高,有酸化的趋势。,这些都是庐山环境素质变差的表现,为确保旅游环境质量,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另外,仰天坪已经建成了数十栋住宅、疗养院,成为一个新的人口集聚区,而水体利用和环境保护并未可虑

庐山水,首先作为庐山生活饮用水源,其PH值、硬度、主要水化学成分、重金属Cu、Zn含量及某些物理感官性状,都符合卫生标准,至于未加处理地直接作为饮用水,应当进行严格的卫生检验,即使水化学性质符合饮用卫生标准,还需注意生物学卫生标准。

庐山水又是庐山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风景点主要是由水环境构成,这些水域供游人休息、游览,有较大水面的芦林湖、如琴湖,还可供游人划船、钓鱼、游泳。由于庐山水体多数尚未受污染,水环境生态平衡未受破坏,这是庐山环境素质较好的一面。

土壤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它同植被一样可直接反映自然景观的特点。同时,土壤的发生、发展和性质、形态特征又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

五、庐山的土壤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这五种成土因素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对土壤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其中以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形成,特别是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庐山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庐山南(坡)部、北(坡)部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山体内部受外力作用塑造,形成起伏和缓的褶皱构造各种地貌形态。山体外围地势低平,丘陵、阶地广泛分布,丘陵高度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之间,为古剥夷面的残存部分。阶地一般可分三级:10-15米,15-40米,80-140米。这些地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本区因受东亚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同时,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并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的特点。因此,就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类型而言,庐山属于湿润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壤的发育和类型与其相适应。形成丘陵平原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的垂直带普。

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生喜湿沼泽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过程,从而发育着山地沼泽土。在江边和湖滨平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本区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含碎石块。在丘陵和山地平缓之处,却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在湖滨及河谷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组成物质较细,土层深厚。第四纪风积母质分布也较广泛。

庐山海拔900-1200米处,广泛分布着网纹红土母质,其中SiO2—Al2O3在2.0—2.3之间,SiO2/Fe2O3在1.70-1.86之间,它们与山下及江西其它地区红壤的硅铝比率和硅铝铁比率基本一致,而目前海拔900-1200米处,已是山地黄棕壤分布的地区,网纹红土已经成为现代土壤的母质。据研究,这种网纹红土形成于更新世(Q2),而中更新世时,我国东部的气候,大都较现代湿热,适合于网纹红土发育的湿润的中亚热带森林气候区的北界可达北纬340左右,大致相当于现在山地黄壤的上限,同时,中更新世的庐山海拔较现在为低,网纹红土形成。庐山发生强烈的断块上升,中更新世以后的新构运动使网纹红土抬升到目前这样的高度,中更新世以后,庐山大约抬升了200-300米,因此,山上网纹红土母质是在庐山新构造运动抬升之前的中更新世时形成的。

2、主要土壤类型

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现将主要土壤的形成和有关特性分别简介如下。

2.1、红壤

广泛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残积--坡积物。

在山下岗丘地带还广泛分布着一种古老的红壤,它以具有明显的网纹层而区别于其它母质上发育的红壤。网纹红壤主要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它的成土母质多样,既可是基岩的

风化物,又可是各种沉积物,由于中更新世的红壤过程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这种第四纪的网纹红壤不应是母质,应属于红壤的组成部分。其剖面形态特征是:土层深厚,但表层一般浅薄,除表层略带棕灰色外,全剖面土体均呈深红色、棕红色或黄红色;结构块状或棱块状,结构面有棕黑色胶膜和斑点;坚实板结;质地粘重;各层次均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铁锰结核;发生层次不明显;剖面底部可见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纹层,侵蚀严重的土壤,网纹层裸露。

2.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沉积物。

黄壤及山地黄壤,其富铝化程度与红壤相近或略低,由于黄壤受局部低洼地形影响,排水不良,而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它们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为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及有机酸的作用下,岩石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遭受破坏,产生游离的硅、铁、铝的氧化物,其中氧化铁与氧化铝便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使土壤呈黄色。

2.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2.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2.5、山地草甸土、浅色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这类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汉阳峰一带,现在由于人类建筑利用,已逐渐减小。在生长季节中,土层并不过低,草本植被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2.6、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等处。

2.7、水稻土

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种而成。本区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

3、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中的内容、性质及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可将土壤形成过程的总体,划分出以下几种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原始的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使矿物分解,从中吸取养分,借少量的水分生长,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在母质中进行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使土壤肥力发生,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累积量少,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二)腐殖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情况不同,腐殖质累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腐殖化过程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

(三)粘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一般在土体内部(20-50厘米左右)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地淋洗。因此,一般在土体心部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四)富铝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富铝化过程,即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节的条件下,由于硅酸盐发生了强烈的水解,释出盐基物质,使风化液呈中性或酸性环境,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却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淀,滞留于原来的土层中,造成铝、铁(锰)氧化物在土体中残留或富集,而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五)泥炭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泥炭化过程,即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湿生植物因空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六)潜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潜育化过程,即指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整个土体或土体的下部,因长期被水侵润,空气缺乏,几乎完全处于闭气状态,Eh一般均低于250毫伏,有的甚至为负值。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性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从而形成颜色呈蓝灰或者青灰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七)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潴育化过程,即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到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在雨季升高,旱季下降,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发生移动或局部淀积,形成明显有锈纹、锈斑以及含有铁锰结核的土层,称为潴育层。

4、土壤的垂直分布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土壤垂直地带性规律。

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其基带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黄壤。因此,庐山土壤的垂直带谱是建立在红壤、黄壤这一基带基础之上的。同时,庐山又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内,其土壤垂直地带谱,属湿润性质。庐山山势雄伟,但相对高度只有1400米左右。这些因素,对庐山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海拔400米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及草类,广泛分布着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海拔400-900(800)米,气候湿润暖热,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及杉木等,发育着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山地黄壤;海拔900(800)—1100(1200)米,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发育着具有

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灌丛,分布着山地棕壤;山顶由于气温低,风速大,木本植被少,多灌丛,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形成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排水不良,生长喜湿植物,形成山地沼泽土。

由上述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和结构可见,基带土壤的上限海拔较低,带幅不足400米,山地黄壤自海拔400-900(800)米,带幅达400-500米,成为庐山山地的主要建谱类型。山地黄棕壤的带幅,虽只200米左右,但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庐山南、北坡土壤均主要由四个地带而组成的垂直地带谱,因此,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在南、北坡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坡向的不同,却影响到各个土壤带分布的高度,如山地黄壤带在南坡分布的上限在海拔900米左右;而在北坡的上限只达海拔800米左右。山地黄棕壤的上下限与山地棕壤带的下限也有类似的情况,其界线,南坡高于北坡约100米左右,从湿润程度来看,南、北坡差别不大,均属于湿润型,但从热量条件来看,南坡向阳,北坡向阴,同一海拔高度,南北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南坡高于北坡。

南 红壤 黄壤1200 m

900 m 600 m 水稻土

山地棕壤

山地黄棕壤 1100 m

800 m

400 m

北坡

山地黄壤

4.1 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 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位于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环保意识将逐渐在学生心中萌生,进而养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这篇课文共有12个自然段,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课文中有大量生动的对话,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角色朗读来理解课文。 二、说学情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大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形式单调的课堂教学很难产生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我制定了如下几条教学目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2、借助动作、实物,理解字词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反馈资料的能力。 我是这样过渡的:“复习了生词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读课文前,谁当小老师给大家提提要求?”学生再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要读准字音;有的说要读出感情;还有的说要把句子读通顺……当我说:“请打开书自己大声读吧!”教室里顿时一片书声朗朗。这里通过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3、激发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有参加卫生扫除的愿望,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第8自然段。 课前准备:教师:幻灯片、投影仪、生字卡片。学生:课前考查: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2、这些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2、朗读感悟法。结合课文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良好的语感。 五、说学法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院:xxx专业:xxxxxx 班级:姓名:学号:xxxxx 指导老师:关英斌李海梅刘海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经济自然概况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结束语 地质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 前言 一、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 于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二、实习时间及安排 6月11日至7月6日。6月18日至22日观看由美国拍摄的《国家自然地理》录像,25日至29日进行野外,30日至7月6日写实习报告。三、实习地点 武安:西寺庄北洺河、柳家河硅镁采石厂、柳家河渡槽处(灌溉渠道)、北洺河上游。 涉县:一五零电厂、中原村槐树岭、弹音村北。昌乐县:古火山群 青岛:栈桥、汇泉广场、汇泉湾、五四广场、石老人浴场、黄岛金沙滩。四、实习任务 1.认识识别断层特征,认识岩层受力后的连续变形; 2.认识河流中游沉积物、阶地,会观察生物群落的演替、河滩植物、河流的地质作用。 3.识别断层的存在,认识分水岭、向斜构造以及丘陵,会观察接触带的特征。 4.认识变质岩,了解流域、水系及河流的地质作用,了解不同土壤上的植物分布状况,认识崩落及崩塌地貌。 5.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植物的群落结构。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实习 **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 地理系**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分述:庐山植物实习报告实习**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内容: 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实习路线: 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 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 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

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 ①、黄山松: 松科、直条型。 ②、扁柏: 柏科。 ③、马挂木: 木兰科。 ④、化香树: 胡桃科,落叶阔叶树。 ⑤、金钱松: 松科。 ⑥、小叶柏了树: 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 回照科,落叶阔叶树。 ⑧、大花金鸡菊: 菊科。

我们爱你啊_中国教学设计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抒情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诗中写道:“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让读者读后通过想象形象地体会到祖国大地的季节、时空反差如此之大,从而感受到祖国幅员的辽阔。第二、三、四、五、六节使用诗歌惯用的简洁直白的语言写出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丰富物产、兄弟民族、历史成就,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内心油然产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想象,再现画面。 (3)、观看相关的图片,增强直观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准备相关音乐、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学情分析: 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针对我们这里不太出家门的农村孩子来说,可使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的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吗? (安徽黄山、杭州西湖、桂林山水、山东泰山、苏州园林……) 每一个地方除了景色不同,还有不同的特产。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特产吗?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X 王乃昂 张铭杰 陈发虎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兰州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自然地理学联合实习的总结,对比了两国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某些差异,着重指出了这种差异中的“差距”部分,旨在明确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实践教学 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在培养高水平地理学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强化这一领域的工作是提高地理学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的必由之路。从1993年起,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达成协议,两校不定期开展联合实习,共同培养优秀学生。为进一步促进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实践教学及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科学研究技能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2002年夏天由兰州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各选派15名学生,于8月19日至8月31日在青海、甘肃、内蒙古3省区开展了一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实习。通过这次联合实习,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与德国在地学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异。 一、准备工作 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室内准备、野外调查和室内总结等3个阶段。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对于实践教学来说,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野外考察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野外考察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 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对这次联合实习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兰州大学教务处为这次实习给予了业务指导和经费支持。参与本次实习的学生是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从相关专业选派的15名优秀生,涉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环境科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水资源与水文、地质工程等10个专业。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参与这次联合实习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两名教师经历了博士后研究,柏林自由大学选派了两名资深教授(中德中心德方主任、地质系主任、中德中心学术秘书)参与野外实习。 中德双方教师共同确定了实习计划、考察路线和教学内容,结合兰州大学地理学国家基础科 X收稿日期 2003—06—13 资助项目 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和兰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王乃昂(1962-)男,山东郓城人,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总结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总结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实习时间: 2020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分述:庐山植物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0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8日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庐山最神奇的就要数庐山的云雾了,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1)出示词语。 变幻无常增添千姿百态笼罩系在 遮挡一泻千里流连忘返幽谷游览 弥漫天幕瞬息万变马蹄 (2)指名读,齐读。 3.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 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充满,布满。 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溪流:从山里流出来的小股水流。 变幻无常: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流迅速,也用来形容文章奔放。 千姿百态:形容形状非常多。 4.全文共有几自然段?开火车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5.讨论交流。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第三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变化得快。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云雾流连忘返。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什么特点?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 2.导读。 庐山的景(),那里有(),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先总体概括了作者对庐山的感受。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 2.自渎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 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之间”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6.讨论学法: 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度: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五)齐读最后1自然段。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诵。 2.练习背诵。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Natural Geography (070501)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 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哲学Philosophy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2)学位基础课: 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3)学位专业课:

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 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 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 2、选修课程: 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程序设计Programming 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 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 3、实习 4、专业调查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 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

庐山实习总结

庐山实习总结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庐山实习总结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实习时间:2003年8月1日至2003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着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庐山植物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03年8月1日至2003年8月8日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一、植物概况: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范本 一、说教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 本课我安排3个课时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年段特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在读中赏,在品中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法迁移。学法:一找、二品、三读。“找”:找中心句;“品”:描写云雾特点的词句;“读”:有感情地朗读以至背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品读感悟 1、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板书:千姿百态)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插图,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的语句,) a、品读。 b、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庐山云雾还像什么?(板书:像……像……像……像……) 3、了解“总起分述”的写法。(第三课时练习仿写)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的喜爱之情;熟读背诵。 5、总结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找、品、读。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 【主要内容】: 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 【主要内容】: 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 【主要内容】: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科1102班占俊毅 111080058 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1级1、2班进行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实习路线: 6月6日——梅州出发 6月7日——匡夏宾馆——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天桥) 6月8日——含潘口——五老峰——植物园 6月9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6月10日——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五龙潭) 6月11日——九江——浔阳楼——九江城市规划展馆 6月12日——到达学校 实习内容 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形、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掌握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4.山区河流水文特点考察

5.河流袭夺现象考察 6月6日,我们背着行李和工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北上的火车,开往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风景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出发前,我对庐山做了详细的了解: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雄伟。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她是一座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遗产——我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下了火车,坐上开往牯岭镇的盘山公路,这段路曲折连环,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2003级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陈漫遥 学号:032614239 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撰写时间:2005-7-9——2005-9-4

7月1日 7月2日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全体学生 及带队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潘颖君等。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 基本方法;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初步掌握土壤的分层、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 值等的感知、辨认、校对、验证方法和实地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内容:分析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观察庐山山地的主要土壤剖面(9个); 掌握野外土壤颜色、pH 值等简易实验方法。 实习用品:专业野外土壤地理实习用具。如,铁锹、小刀、皮尺、门塞尔色卡、 蒸馏水、滴管、pH 试纸、色盘(6格)、牙签、纸等。 实习路线: ① 2005年7月1日8:30——14:00 锦绣宾馆——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 路旁——大较场:观察土壤剖面(山地棕壤、 覆盖黄棕壤+草甸土) ② 2005年7月2日8:00——11:00 锦绣宾馆——大月山公路旁:观察土壤剖面(黄 棕壤+埋藏古红土) ③ 2005年7月4日6:30——16:30 锦绣宾馆——五老峰——三叠泉:观察土壤剖面(石缝土)

④2005年7月5日7:30——13:00 锦绣宾馆——回龙路——黄龙寺——电站 大坝:观察土壤剖面(山地黄棕壤——主要剖面 一个;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两个) 7月5日1.庐山概况 1.1 地理位置: 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庐山山体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115°30′E——116°20′E, 29°20′N——29°50′N。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三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地质概况: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 扬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地 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 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 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 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庐山及其临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图2),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