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

姚尚龙、黄文起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 一般体格检查;

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

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

血氧饱和度、pHi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7,8]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9-11]如血栓

弹力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12,13];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血量的测定,而不应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14-16];

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 活动性出血患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分数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200 mm Hg)] [17,18]

2. 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

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

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19,20];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的水平

[21];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

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

单位为mg/dl)[22]

(4)注意事项:

A.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B.少白红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

C.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O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

A.手工分离血小板含量约为2.4×1010,保存期为24小时;机器单采血小板含含量约为2.5×1011,保存期为5天

B.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 ~ 10)2109/L血小板数量

C.小儿输注血小板5ml/kg,可使外周血血小板增加约(20~50) 2109/L 血小板数量[6]

输血浆

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凝血因子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5%~20%,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使用FFP的指征:

A.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3)使用说明

A.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规格常为200ml,100ml

B.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冰冻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应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

C.普通冰冻血浆用于因子Ⅲ和Ⅷ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

D.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E.小儿使用FFP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23]

4. 冷沉淀

输入冷沉淀的目的是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输注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100mg/dl;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围术期纤维蛋白原浓度应维持在100~150mg/dl之上,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冷沉淀的补充量。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淀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

5.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对下列情况可考虑输入新鲜全血

A.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

B.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6. 大失血时药物辅助治疗

(1)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5g/L或血栓弹力图指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不足时使用[24,25],初次输注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剂量为25~50 mg/kg;

(2)凝血因子ⅩⅢ浓缩物:应用于凝血因子ⅩⅢ活性<60%时,治疗剂量为30 IU/kg[26,27]。

(3)凝血酶原复合物:若出现出血倾向增加和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30 IU/kg)。如曾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28,29],在运用其他凝血药品处理围术期严重出血之前,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PC)和维生素K。

(4)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大失血时,若传统的治疗手段均失败,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因子Ⅶ[30],它还可用于治疗合并低温或酸中毒的凝血障碍[31,32],其使用剂量为90-120ug/kg,可反复使用。

(5)氨甲环酸:应用于纤溶亢进时,可明显减少患者输血量[33,34],推荐剂量为20~25 mg/kg,可反复使用或1-2mg/kg/h静脉泵注维持。(6)Ca2+:维持正常的钙离子水平(≥0.9 mmol/L)有助于术中止血;

(7)去氨加压素:预防性应用可使甲型血友病和血管性性血友病患者术中出血减少,但重复使用可使疗效降低。

7. 相关因素的治疗

(1)避免围术期低温,当体温<34℃将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延长凝血酶激活。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和严重贫血,当pH<7.10也明显影响凝血功能。Hct明显下降也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四、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的输血反应、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1. 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

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

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署同意书,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估计术中出血量超过自身循环血容量15%且必须输血的患者;

稀有血型配血困难的患者;

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手术患者。

(2)禁忌证

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

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凝血功能异常和造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对输血可能性小的患者不需做自体贮血;

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3)注意事项

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可一次或分多次);

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2.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一定比例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待主要出血操作完成后或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1)适应证

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失血量大,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年龄不是该技术的禁忌;

手术中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时也可采用。

(2)禁忌证

血红蛋白<100g/L;

低蛋白血症;

凝血机能障碍;

不具备监护条件;

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3)注意事项

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25%;

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以及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4. 回收式自身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滤过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回收式自体输血推荐用于出预计血量较大手术如体外循环、骨科手术、脑外血管手术、胸腹腔闭合式出血手术及产科手术等,回收血的禁忌证如下: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3)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或羊水等污染;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5)和白细胞滤器联合使用可适当放宽使用适应证。

五、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 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 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 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

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 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 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8.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9.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是输血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于输血后1~2周出现,其机制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高达90%~100%。临床症状初期多为高热,全身皮肤剥脱和消化道症状为主,发展至终末期为骨髓衰竭。

10. 传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HIV,核酸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疟疾、SARS、Chagas病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症仍无法监测。

11. 免疫功能抑制

输入异体血可明显抑制接受者的免疫功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应严格遵循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六、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被掩盖,不易观察和早期发现,并且还可能会被漏诊,应引起麻醉科医生的警惕。输血前应由两名医护人员严格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此外,在输血过程中应仔细、定时查看是否存在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荨麻疹、发热、心动过速、低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峰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包括:

(1)首先应立即停止输血。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采

取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化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作细菌涂片和培养;

(2)保持静脉输液通路畅通和呼吸道通畅;

(3)抗过敏或抗休克治疗;

(4)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5)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利尿等;

(6)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有关凝血成分,如新鲜冰冻

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血小板等;

(7)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或换血疗法。

参考文献

1.Chee YL, Crawford JC, Watson HG, Greaves M. Guidelines on

the assessment of bleeding risk prior to surgery or invasive procedures.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

Br J Haematol 2008; 140:496–504.

2.Fries D, Innerhofer P, Perger P, et al. [Coagulation

management in trauma-related massivebleeding. –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for Coagulation (AGPG) of the Austri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Resuscitation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OGARI)]. 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 2010; 45:552–561.

3.CosmiB,AlatriA,CattaneoM,etal.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bleeding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r invasive procedures: Guidelines of the Italian Society for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SISET). Thromb Res 2009; 124:e6–e12.

4.Liumbruno GM, Bennardello F, Lattanzio A, et al.

Recommendations the transfusio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Blood Transfus 2011; 9:19–40.

5.Bidlingmaier C, Olivieri M, Stelter K, Eberl W, von Kries

R, Kurnik K. Postoperative bleeding in paediatric ENT surgery.

First results of the German ESPED trial. Hamostaseologie 2010;

30 (Suppl 1): 108–111.

6.Kozek-Langenecker, Sibylle A.; Afshari, Arash; Albaladejo,

Pierre; Santullano, Cesar Aldecoa Alvarez; De Robertis,

Edoardo; Filipescu, Daniela C.; Fries, Dietmar; G?rlinger, Klaus; Haas, Thorsten; Imberger, Georgina; Jacob, Matthias;

Lancé, Marcus; Llau, Juan; Mallett, Sue; Meier, Jens;

Rahe-Meyer, Niels; Samama, Charles Marc; Smith, Andrew;

Solomon, Cristina; Van der Linden, Philippe; Wikkels?, Anne Juul; Wouters, Patrick; Wyffels, Piet. Management of severe

perioperative bleeding: Guidelines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Eur J Anaesthesiol. 2013

Jun;30(6):270-382. doi: 10.1097/EJA.0b013e32835f4d5b

7.Chee YL, Crawford JC, Watson HG, Greaves M. Guidelines on

the assessment of bleeding risk prior to surgery or invasive procedures.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

Br J Haematol 2008; 140:496–504.

8.CosmiB,AlatriA,CattaneoM,etal.Assessmentoftheriskofbleed

ing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r invasive procedures: Guidelines of the Italian Society for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SISET). Thromb Res, 2009; 124:e6–e12.

9.CoakleyM,EvansC,CollinsP,HallJE.Predicting blood loss

using novel thromboelastometry assays in cardiac surgery.

Anaesthesia 2010; 65:99–100.

10.Coakley M, Hall JE, Evans C, et al. Assessment of thrombin

generation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ostoperative bleeding. J Thromb Haemost 2011; 9:282–292.

11.Dai Y, Lee A, Critchley LA,White PF. Does thromboelastography

predict postoperative thromboembolic ev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esth Analg 2009; 108:734–742.

12.Gurgel ST,doNascimento P Jr. Maintaining tissue perfusion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nesth Analg 2011; 112:1384–1391.

13.Hamilton MA, Cecconi M, Rhodes 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e use of preemptive hemodynamic

intervention toimprov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 moderate and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Anesth Analg 2011; 112:1392–1402.

14.Marik PE, Cavallazzi R, Vasu T, Hirani A. Dynamic changes

in arterial waveform derived variables and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mechanically entilated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rit Care Med 2009;

37:2642–2647.

15.Mythen MG, Webb AR. Perioperative plasma volume expansion

reduces he incidence of gut mucosal hypoperfusion during cardiac surgery. Arch Surg 1995; 130:423–429.

16.Noblett SE, Snowden CP, Shenton BK, Horgan AF. Randomized

clinical rial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Doppler-optimized fluid management on outcome after elective colorectalresection. BrJ Surg 2006; 93:1069–1076.

17.Kilgannon JH, Jones AE, Parrillo J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pranormal oxygen tension and outcome after

resuscitation from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2011; 123:2717–2722.

18.Cabello JB, Burls A, Emparanza JI, Bayliss S, Quinn T. Oxygen

therapy 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6):CD007160.

19.Carson JL, Grossman BJ, Kleinman S, Tinmouth AT, Marques MB,

Fung MK, Holcomb JB, Illoh O, Kaplan LJ, Katz LM, Rao SV, Roback JD, Shander A, Tobian AA, Weinstein R, Swinton McLaughlin LG, Djulbegovic B; Clinical Transfusion Medicine Committee of the AABB. Ann Intern Med. 2012 Jul 3;157(1):49-58.

20.Carson JL, Terrin ML, Noveck H, Sanders DW, Chaitman BR,

Rhoads GG, et al; FOCUS Investigators. Liberal or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after hip surgery. N Engl J Med. 2011;365:2453-62. [PMID: 22168590]

21.Stainsby D, MacLennan S, Thomas D, Isaac J, Hamilton PJ.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massive blood loss. Br J Haematol 2006;

135:634–641.

22.Morley SL.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in acute paediatrics.

Arch Dis Child Educ Pract Ed 2009; 94:65–73.

23.Sorensen B, Spahn DR, Innerhofer P, Spannagl M, Rossaint R.

Clinica review: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thrombogenicity. Crit Care 2011; 15:201.

24.Rahe-Meyer N, Pichlmaier M, Haverich A, et al. Bleeding

management with fibrinogen concentrate targeting a

high-normal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 pilot study. Br J Anaesth 2009; 102:785–792.

25.Rahe-Meyer N, Solomon C, Winterhalter M, et al.

Thromboelastometry-guided administration of fibrinogen

concentr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n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surgery.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9; 138:694–702.

26.Gerlach R, Tolle F, Raabe A, Zimmermann M, Siegemund A,

Seifert V. Increased risk for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after intracranial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decreased factor XIII ac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prospective study. Stroke 2002;

33:1618–1623.

27.Fenger-Eriksen C,Tonnesen E,Ingerslev J,Sorensen B.

Mechanisms of hydroxyethyl starch-induced dilutional

coagulopathy. J Thromb Haemost 2009; 7:1099–1105.

28.Pabinger I, Brenner B, Kalina U,et al.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Beriplex P/N) for emergency anticoagulation reversal: a prospective multinational clinical trial. J

Thromb Haemost 2008; 6:622–631.

29.Pabinger-Fasching I. Warfarin-reversal: results of a

phase III study with pasteurised, nanofiltrated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Thromb Res 2008; 122 (Suppl 2):S19–22.

30.PhillipsL E, McLintock C, Pollock W, et al.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 in obstetric hemorrhage: experiences from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Haemostasis Registry.

Anesth Analg 2009; 109:1908–1915.

31.Fergusson DA, Hebert PC, Mazer CD, et al. A comparison of

aprotinin and lysine analogues in high-risk cardiac surgery.

N Engl J Med 2008; 358:2319–2331.

32.Molenaar IQ, Warnaar N, Groen H, Tenvergert EM, Slooff MJ,

Porte RJ.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tifibrinolytic drug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Transplant 2007; 7:185–194.

33.Meng ZH, Wolberg AS, Monroe DM 3rd, Hoffman M.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activity of factor VIIa:

implications for the efficacy of high-dose factor VIIa in hypothermic and acidotic patients. J Trauma 2003; 55:886–891.

34.Bladbjerg EM, Jespersen J. Activity of recombinant factor

VIIa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vitro: effect of

temperature, pH, and haemodilution.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8; 19:369–374.

3围术期血液的管理专家共识(2018年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围术期输血指征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得策略,血红蛋白>100g /L得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 /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 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就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得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 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得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得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得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得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得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得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 g/L得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 (Hb单位为mg/dl) 2.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得 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就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得限制;

13.(中文)2013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 “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 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 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 进步。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 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 泛的检索。共纳入2 686篇文献。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 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 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 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 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 凝血状况评估 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 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 取(1C)。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面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的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小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此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N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胜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又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是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行,排除缺铁因素,不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行和/或全身支持治行,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木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益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木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泡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除常规应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包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围木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测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 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02<267Pa(20mHg)] 2、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包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用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围术期输血指南

围术期输血指南 血容量评估:正常成人血容量约为70ml/kg;Hct>30% 不同程度失血临床表现 输红细胞指征:(红细胞主要作用是携氧) 1 Hb>100g/L可不输红细胞。 2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系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3 Hb<70g/L,应及时输注红细胸。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输血: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如血友病患者。 b术前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Hb—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输血量计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Hct实测值)×55×体重/0.6输血量计算:(血浆主要提供凝血因子和血桨蛋白) 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失无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在缺乏白蛋制剂时,用作扩容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5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输血小板指征:(补充血小板) 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定输注血小板),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L血小板数量。 输冷沉淀指征:(补充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800mg/dl; 2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3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4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Ⅷ因子浓缩剂。 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使用20单位冷沉可恢复到必要的纤维蛋白浓度。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实践指南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实践指南 一份来自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围术期血液管理工作队最新的报告 实践指南是系统开发的建议,协助医生和病人关于医疗保健的决策。这些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和约束可以采用、修改或拒绝,并不是为了取代本地制度政策。此外,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开发的实践指南并不是作为标准或者绝对要求,他们的应用并不能保证特定的结果。实践指南的修订根据医学知识、技术与实践的发展。他们通过综合分析最新文献、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公开论坛的评论和临床可行性数据提供基本的意见。本文档是2005年由ASA改编,2006年出版的最新材料,“围手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一个由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特别工作组更新的关于围手术期输血与辅助治疗的最新的报告。” 方法论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定义 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围手术期的输血和辅助疗法。围手术期血液输血是指术前、术中、术后血液和血液成分(例如异体或自体血、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离子产品新鲜血浆冷沉淀FFP、PF24或解冻血浆)的管理。辅助治疗是指用药物和技术来减少或防止血液损失和异体血输注的需要。 指南的目的 最新指南的目的是提高输血的围术期管理和辅助治疗,减少关于输血、出血或贫血的风险。 重点 这些指南的重点放在围术期管理经历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或预期的出血量。这包括但不限于:1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急诊手术、产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以及非心脏手术2之前存在的血液病或获得性凝血缺陷患者3危重病手术或其他介入过程手术患者4不接受围术期输血的患者。这些指南以外的重点是新生儿、婴幼儿、儿童体重小于35kg和不接受手术的病人。 专责小组认为出血的生理可能受麻醉药的舒张作用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临床或者手术等情况,这些指南的建议可能不能应用。从业者需要用他们自己对临床情况的判断应用包括在这些指南里的更广义的建议。 应用 这些准则适用于住院和门诊手术,在操作室内的介入手术以及其他需要输血或辅助治疗地方(例如介入放射科、重症监护病房)。这些准则直接适用于由麻醉医师和提供医疗护理方向或者麻醉医师超级视野下的管理的个人管理的护理。这些准则也趋向于向其他医生和涉及病人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人员的提供资料。 工作队成员和顾问 2012年,标准和实践参数的ASA委员会要求对于2006年出版的更新指南进行重新评估。本次修订由文献评价和由专家顾问和ASA成员通过最新的调查发现所做的评估组成。总结建议见附录1. 这个修订是由ASA委任的10名成员小组组成的,小组成员有私人麻醉医师、来自美国不同地区有学术实践的麻醉医师、专攻于输血医学的病理学家和来自标准和实践参数ASA委员会的两名咨询方法论者。 工作队通过七个步骤的过程完成指南。首先,他们在有效输血证据和辅佐治疗的标准上达成共识。第二,涉及接受输血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的最初调查研究被审查。第三,要求专家顾问小组1参加各种围术期管理策略有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英伟左云霞李师阳连庆泉(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姜丽华张建敏曾睿峰(共同执笔人) 目录 概述 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围手术期输液 围手术期输血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 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

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 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 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 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3、幼儿期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步接近成人水平,在不同前、后负荷情况下,维持正常心输出量的能力以及肾小球的滤过率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已与成人接近,对液体的管理与成人相似。 三、围术期输液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术期输血指南(2014)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 姚尚龙、黄文起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 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1-5]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 一般体格检查; 7.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病人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 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目录 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巴中市巴州康达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廖刃: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关键字: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2013-10-15 13:1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目前,约2/3的围术期输血和相关治疗都由麻醉医师执行,因此需要有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指南以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以实施合理输血和节约用血。根据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1]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2]可知,当患者血红蛋白(Hb)<6 g/dL或7 g/dL应考虑输入红细胞悬液,Hb>10 g/dL不必输入,Hb水平在6~10 g/dL之间则应根据器官缺血的速度和程度,患者是否存在血容量及氧合不足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肺代偿能力、机体代谢和耗氧情况等危险因素来决定是否输入红细胞。 在围手术期,很多患者的Hb介于6~10 g/dL之间,但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目前还没有针对手术和创伤患者的血红蛋白为6~10 g/dL之间的生理输血指征,因此这些患者是否输入红细胞悬液均基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主观判断,而缺乏理论依据,因此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定围术期Hb水平在6~10 g/dL之间的同种异体红细胞的输注指征。 如何解决我们发现的临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生理学基础寻找理论依据。红细胞的基本功能是携带氧气,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维持机体氧供/氧耗平衡。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的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输出量(CO)等反映氧供的因素和氧耗因素(临床上主要是机体代谢和体温来反映)。因此,临床上判断Hb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取决于SaO2、CO和氧耗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将这三个因素以评分来表示,就可根据评分来判断Hb的安全水平。此外,心脏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机体氧供/氧耗失衡最为敏感,也应该做为评分的一个指标。 基于这一生理学基础理论,我们提出了“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即POTTS评分。我们希望这一评分可达到以下的目的:1. 作为Hb在6 g/dL~10 g/dL之间患者输入红细胞悬液的指征以指导临床输血。2. 可由任何一位麻醉医师或其他医师在手术室或病房进行,具有普适性,可应用于任何一家医院,无论是基层医院还是三级甲等大型医院。3. 可为全世界修订输血指南提供依据。

小儿围术期液体与输血管理的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 版) 2017-12-14 06:15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1159 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 一、概述 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 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 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

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 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 体液总量80706555~65 细胞内液35404040~45 细胞外液45302515~20 间质液40252010~15 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 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2 小儿体液成分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 渗透浓度(mmol/L)290~310 290~310 阳离子(mmol/L) 155 155 Na+138~142 10 K+ 4.0~4.5 110 Ca2+ 2.3~2.5 Mg2+ 1.5 20 阴离子(mmol/L)155 155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血红蛋白v 70g/L ; (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山?W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 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 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 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 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

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90g/L ;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X 55X体重-Het实际测定值X 55 X 体重)/0.60。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 X 109/L ,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V 50 X 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 X 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X 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 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 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围手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叶铁虎、田玉科(执笔/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 目录 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围手术期输血指南2014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叶铁虎、田玉科(执笔/负责人)、吴新民、杨辉(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目录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 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 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 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 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 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 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 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 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

小板功能评估;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

围手术期输血指南

围手术期输血指南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一)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二)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三)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四)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五)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六)一般体格检查; (七)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八)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九)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一)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三)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四)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五)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六)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七)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八)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一)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手术用血管理规定。 二、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三、措施 (一)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2.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 Hb\Hct ,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卫生部输血指南( 2000 年,手术及创伤): (1) Hb>100g/L 不必输血; (2) 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3) Hb70-100g/L 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 而决定是否输血。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 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4) 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 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 才有效(至少

600-800ml); —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 ,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血小板>50X 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 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卫生部输 9 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X 10/L,可以不输;血小板<50X 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X 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在输血小板时,因输注后的血小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避免多次小量输注,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10 单位。 (二)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 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正确使用止血带,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 3. 直视下动脉阻断:止血效果明显,但方法复杂,可能增加手术伤口、新的出血源,如伤及大动脉则造成严重后果。 4. 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明显控制术中出血,形成少(或无)血术野;配合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可不异体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管理更加容易;减少治疗费用。 (三)自体输血:现代自体输血包括: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血液回收三种方 法。 1.术前自体血储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1)术前自体血储备: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 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 周。采血400ml 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术中可能出血600-800ml,可自体储血4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