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一项细致的任务,也是一项长远的工作。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蹴,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项工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为此我们针对本校特点,分年级段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要求。

1.小学低段目标要求。

小学段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合作精神方面,主要为自制力差,常会出现违规现象;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庭的过度娇宠,容易形成任性、自私、霸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表现为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尤为群体协调性差,针对低段学生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求学生达到遵守学校作息制度,同学之间相互友爱,不用污言脏语,并乐于参加群体活动。在具体方法上,通过以游戏型为主的合作学习及合作活动等多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低段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

2.小学中段的目标要求。

小学中段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合作精神方面,主要为在总体上与低段学生比已有所变化、发展,自制力有明显的进步,但行为的持久性较差,易冲动,同时对事物的行为态度开始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如:开始向往友谊,但又不能区别“哥们义气”和“真正的友谊”的界限,有时会发生盲目的合作等。针对小学中段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除继续小学低段的要求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达到要能很好维护集体利益,这个“集体利益”大可到学校的荣誉,小可到各种各样的小班小组荣誉。其二要求做到宽以待人。如:若不小心被同学撞倒以后怎么办?“三八线”的由来等实际事例中,教育学生待人要宽容,同学间要团结友爱,培养一种礼让宽容的合作精神。其三,要求学生关心班集体的各种活动,把乐于合作参与作为首要的内容。总之,在合作精神的培养上,要引导学生就事论理,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具体事例上升到具有一定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具体方法措施上,通过以合作学习为主体及其它合作训练为辅的以知识型为主的合作活动训练,重点培养提高中段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

3.小学高段的目标要求。

小学高段的学生特点,表现在合作精神方面,主要为他们对合作精神的认识深刻性较中、低段已有很大提高,对班集体感情的稳定性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学校及班集体的行为准则对他们的行为已有较强的约束力,很看重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对班集体、校集体中的各种活动有较强的合作参与意识,珍惜同学之情,自尊心强,此时的面子观念,是合作精神培养的一个软胁。针对小学高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达到:一是自觉做到与学校的合作,尊守学校守则,尊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自觉做到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友爱;三是自觉参与学校与班集体的各种活动;四是自觉做好校外的团队活动,如:放学回家时的路队,家作帮教、配合家长做适当的家务活动,维护村集体的财产。五是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学高段学生通过合作精神的培养,实现学校班队活动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让学生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位置,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让学生得到成熟感,并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通过以实践型为主的合作煅练,重在内化升华合作实践能力。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课题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平阳少艺校教导处》作者:陈碎林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

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一、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实施措施小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竞争,什么时候竞争,该怎么竞争,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竞争,给学生铺好垫子,让学生学会竞争,我们要从很多方面来帮助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星星评价的激励功能,为了给他 们提供竞争的平台,我在教学中还开展了许多游戏活动,比赛之前首先讲明这次游戏比赛的评比及奖励办法,如:做得最好的一组的每人发2 颗星星,第二名的发一颗星星。这样,使学生对努力争取星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才讲解游戏方法、规则、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认真听讲,很快就明白了方法规则;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始合作进行比赛,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非常努力,非常认真,把每个游戏都做得很好,因为做得好的组会非常光荣,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达成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巧用星级评价法,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安全、顺利、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通过各种措施鼓励 学生参与竞争,鼓励是好事,但是,如果盲目地鼓励学生竞

争,却没有让学生了解到竞争的意义,恐怕这种鼓励非但不会起到推进作用,还会导致学生为了得到鼓励而恶性竞争。 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竞争中要学会宽容 现实生活中,部分在竞争中失败的学生,往往会流露出不高 兴的情绪,会对获胜的一方充满敌对情绪,表现为不再和对方交朋友,甚至怂恿别的伙伴孤立他。这点也反映出这些学生还未能积极、正确地面对竞争,教师要教育学生在竞争中应学会宽容,让学生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 2. 竞争中的挫折与心态 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哪个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在每次竞赛结束后,我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对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学生,我们在批语中要对他的努力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赏,鼓其斗志,并坦诚地指出造成失败的各种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指点,学生愿意接受。经过一个阶段的心理调整,绝大多数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告别过去,以全新的姿态投入新的竞赛中。 在平时教学中,作为班主任,我在管理班级上更注重培养学 生的竞争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求思上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无论是学校活动的开展,还是各级各类的比赛,我班都能脱颖而出,中等生的成绩好

随时说声谢谢你---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随时说声“谢谢你”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2、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孩子缺乏感恩心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感恩心的途径,引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形式: 现场互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卷调查表、学生贴在课桌上的心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家长朋友们下午好,感谢各位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首先请大家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愿这首歌能为您解除一些工作的疲劳,使您轻轻松松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家长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引入主题) 师: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禁使我们想起身边一件件感人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我们怎能不幸福呢?作为成年人,大家都知道有恩于自己的人一定要报答他们,那现在的孩子们知道吗?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有关孩子“感恩心”的一些问题。二、探究原因 师:为了了解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是否有感恩心,我对班级8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课件出示调查问卷)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22人不知道:58人) ②父母批评你时,是不是很恨他们?(是:60人不是:20人) ③你为父母洗过袜子吗?(洗过:18人从未洗过:62人) ④向父母要钱买东西,父母不答应你会生气吗?(会:56人不会:24人) ⑤帮父母做家务,你想要报酬吗?(想:45人不想35人) ⑥妈妈每天为你做饭洗衣服,你说过谢谢吗?(说过:16人没说过:64人) ⑦同学或朋友帮助了你,你会说谢谢吗?(会:70人不会:10人 ) (设计意图:调查现实状况,增强家长们培养孩子感恩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当前绝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很多孩子更是惟我独尊,目中无人,养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这种理解要引起教师的注意,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便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载体,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引导学生实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组,分组是个难题。一般来讲,教师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其结果就是优等生与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与后进生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可比性,课堂还是那些优等生的舞台,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应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实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的特长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又便于展开组间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学习策略,适用于任何学习任务和内容。但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水平,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营造促进合作学习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带动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创新。首先,转变教者的观念,把结论的发现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创新潜能的探求者。合作学习中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者的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教学过程中要宽容接纳学生的失败和失误。其次,转变学生的观念。对习惯于生活父母安排,学习靠教师授受的学生要进行学习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帮助其克服依赖性。学生要做到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要懂得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才能

学好知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合作成功的自信。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把微笑、鼓励、幽默、接纳等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带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促使其自动与他人交流合作。 二、小组团队的组成要科学明主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义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小组规模:一般情况,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比较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班主任 - 通过达标争章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班主任- 通过达标争章培养学生正确的竞 争意识 导读:本文班主任- 通过达标争章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十多年前,一位法国的资深记者来中国访问,中方的一位知名人士问他:“现在的法国孩子在想什么?”这位记者回答说:“他们在想如何占领空间。”听者哗然。那么,时过十余载,中国的孩子在想什么呢?他们想的最多的恐怕是如何考取重点学校。相距十年,两国儿童表露出的是两种不同的竞争心态:前者是寻求共同发展的、超脱了竞争的竞争;后者是低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距离二十一世纪越来越近,科技的日益发达,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趋向,摆在我们的孩子面前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竞争能力已成为下世纪人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笔者曾做过一次心理调查,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当班中有一位成绩不如你的同学连续三次考试成绩比你好,你心里会怎么想?近五分之一的同学的回答是:可能是他运气好,也可能是老师批错了;近五分之一的同学说的是:这样看来我没他聪明,我不如他了;也有近五分之三的同学写道:课后我要向他讨教一下学习方法,下一次考出好成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纷繁的竞争中已滋长了妒忌和消极这两种的畸形竞争心态,其中妒忌的危害最为严重。如何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竞争心态,去参与深刻广泛的竞争已成为教师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达标争章活动为我们全体教师提供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充实空间。下面我就争章达标活动的定、争、考、颁四个环节来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一、自主定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找差距,自定目标,避免在争、考、颁过程中出现消极思想。 定章是争章活动的第一环节,原来的由大队部统一定章的做法已日显其不科学性,由于争章内容过于集中,极易造成在整个争章过程过程中学生的盲目攀比,从而产生变态竞争。这里可以采用“少必多选”的方法,即少定必修章,多定选修章。具体做法:(1)每学期初,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定一枚必修章,然后选取一定数量的选修章,再结合地区、学校特点增设多枚选修章,如科技、体育、艺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兴趣章,以供学生选择。(2)展示奖章,全面发动宣传。教师将所在年级制定的奖章向全体学生公布,并组织学习各枚章的争章细则,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制定争章计划。(3)自由选章。通过学习之后,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弱项自己选择争章内容。由于选修章的数量较多,选择性强了,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找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选修章。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独立自主性,争章就避免了单调划一,帮助学生在起始阶段就树立起信心,将消极竞争心态的产生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点。 二、集体争章。通过自由发展和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共同进步的

感恩教育论文

附件1 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

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单靠个人能力做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创新成果要依靠集体智慧。因此,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对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是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这是当前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且,今天的学生,将是未来的主人,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合作。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他们学会合作,分享成果。 2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不少学生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机会与对象,更容易形成“人人为我,我为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不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严重的是除了自己,谁也不爱,谁也不管。个体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减弱。再加上家长在这方面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忽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利,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学校因素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分功能绝对化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施压,学校一般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只是把要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现在仍然出现主科、副科的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尤其是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巨大培养作用的艺体类课程,在很多学校更是成了摆设。没有正规的场地,没有正规的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该类课程。所以,单纯依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的。同时,现在很多的学校在政府的压力下,过分的强调安全的因素,学生的课外活动基本不开展,学生又更是失去了一块锻炼的领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在这些成就中,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常州路小学陶雪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会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集体,失去竞争就会陷于瘫痪状态,一个人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就不能充分发挥主体自我的能动性,容易产生惰性,养成依赖思想和等待思想,不懂得应该领先自己去创造生活,不懂得应该靠自己干一番事业。只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集体或个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奠基阶段。它为人的身心多方面发展打基础,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打基础。为人的身心潜力充分发展打基础。故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我处处、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精神。 我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选择竞争目标。竞争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发,只有恰到好处的目标,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目标,既不能让人垂手可得,也不能让人望而怯步,而应该是让人经过一番努力,即必须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斗志。在目标的选择中我采用层层提高的原则。 竞争目标有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一)集体目标。集体目标是,某一个集体的学生共同努力追赶的对象,选择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组强的班为竞争目标,有利于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个体目标 1、以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优秀学生为竞争目标 班级不少学生身上凝聚着许多闪光点,有的刻苦好学,有的助人为乐,有的意志坚强,有的严守纪律,有的------这些学生自然成了他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况且,目标就在眼前,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受其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直追猛赶。 2、以自我为竞争目标 小学生人人都想当一个好孩子。引导学生以旧的自我为竞争目标,实际上是让小学生自己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断地和旧的自我挑战。战胜自己的缺点,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学生在次次的超越中,逐渐完善自己、改造自己。 3、教师为竞争目标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教师是伟大的,崇高的,是孩子们依赖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成了他们的竞争对象,和教师争高低,吸引力多大,他们怎能不跃跃欲试呢! 二、充分为学生创造竞争机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种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三天五日之功。它需要日日时时的熏陶、铸炼。要让竞争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必须时时让学生长期处于竞争的氛围中。因此我在教学中,处处时时为孩子创造竞争的机会,让其在不自觉中愉悦地参与竞争。 (一)让竞争意识在课堂中萌发。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让竞争走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讲授新课、复习巩固等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创设竞争机会。比坐姿,学生个个挺直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也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许多学生,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感恩之情渐渐淡忘,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并学会感恩,将感恩思想自觉的传递。 1.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知道感恩的重要,就要懂得感恩生命,懂得感恩社会和团体,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感恩朋友和他人。 2.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学生面临任何进步或成功时、面临任何问题或困难

时,教师以不同的语言模式反馈和强化学生的成就或挫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形成各种积极品质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有一位小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成为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来看看他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老师,是你帮我争取到了参加演出的机会,让我有了展示的平台,非常感谢您,我忘不了您。其实您完全可以让更好的学生念读教学目标,但您却选择了我,是为了让我在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您让我喜欢上数学”。教师的语言模式对学生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教师运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心,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其信念增强,成绩提高。教师采取积极行为,使学生行动与教师所期望的培养目标发生联系,并能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和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师爱,并表达出尊师的感激之情。只有学生认为感恩很重要,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常常想起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总是心怀感激,并且希望别人过的好。 3.给学生感恩的机会 由于学生表达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需要的,或者学生没有说出“我太谢谢你了”,“我非常感谢你”,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有的学生不但不感激我,还常常气我。学生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是不会感恩,也不是不想感恩,而是我们大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为此,我学科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一.营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悬念导入、故事引入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而其中,活动设计也是新形成的方式,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展开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动学生知识的建构。 在实行教学时,让小组内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理解每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组中,每个人不但把协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理解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在班级中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他们不但是在学习知识,而且也是实行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相互之间协作、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二、大胆放手、明确规则、有序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在实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是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实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每个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有礼貌的打断别人的讲话,

小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实践研究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小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实践研究准备阶段工作总结在这期间,我们对课题任务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积极开展研究,已初见成效,现将准备阶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基本情况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又称共同学习。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生本的课堂中,例如数学新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预习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完成数学新知的教学。 遵循课题研究原则,公开教学研究。用课改理念反思教学、寻找策略,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创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观课、思课、评课总结出优化操作活动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2.经验总结法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研究成果。 3.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谈话、交流、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困惑和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期望进行分析、比较,为 有效开展研究提供真实材料。 4.文献研究法——查阅、研究、分析有关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以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 5.个案研究法: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6.案例研究法: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从掌握的文献资料中摄取信息、材料,帮助了解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 方法。 三、立项以来所做的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 (1)学习国内外创新教育理论,阅读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学习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学习过 程中,坚持记读书笔记,写读后反思,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中得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三、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进行教材的再创造。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我们通过新课改的学习培训,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中小学生德育纲要》提出小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具备创新和合作的精神,而培养竞争意识正是锻炼意志、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 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竞争会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因而努力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可增强学生的参与精神。竞争意识可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保守心理和自卑心理,提高对于善抓机遇的意义的认识;3.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才能,会使学生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4.可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在竞争中所取得的成功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奋发向上; 5.可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竞争者不能都取得胜利,竞争免不了遭受挫折。从小品尝竞争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 6.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竞争可使学生看到集体的力量、群众的智慧,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从现状分析来看,当前许多数学生不求上进,学生没有竞争,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玩耍,课堂上平平淡淡,把学习当成一个苦差事,像是给别人学习,一切应付了事。课外也没有发展自己兴趣、个性的空间。对事情缺少热情与激情,存在无所谓的心理,在处理事情上缺乏自信心,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反而处处依赖别人。到了初中,学习内容增多,学习困难增大,产生了厌学思想,缺少上进心,学习成绩一路下降,从而导致辍学。分析原因,就是因为缺少竞争意识,没有上进心。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角度看,小学生正处在长身心、长智慧的时期,好奇心、好胜心都很强,受教育快,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课堂与课外情境的创设,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个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儿童自发组织的游戏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每一个游戏都有竞争性,不是比快慢,就是比高低。他们之所以玩得兴趣盎然,快乐无比,就是因为有竞争在里面。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可行的,而且越早越好。 一、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各行各业都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