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冯雪英(1972-),女,山西省天镇县人,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米市街小学任教,河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合作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信息化社会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生活国际化。任何一项高科技都不可能由某些个体和群体单独完成,而且人际交往日趋开放,相互协作、善于交流与合作、恪守集体纪律、乐群合众等品质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有关实验表明,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人际交往,有机地组织集体性学习活动,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普遍地提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成绩,并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开展集体性课堂教学。小组学习、集体讨论能够充分发挥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人际协作等社会因素的教育潜能,形成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风气,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观念的主渠道,有助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二)加强集体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游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工厂农村劳动等课外与校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情感沟通,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重视集体劳动。经常采用集体形式组织儿童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是培养集体意识、团结意识,促进交往的重要途径。

二、采取合作学习的教育

根据植物的共生原理,以树立学生的协作精神为立足点,以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为手段,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思维为目的,采用反馈互动的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根据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将传统的横竖成行的“秧田型”空间形态改变为可随时让学生进行集体学习活动的“马蹄组合型”空间形态。

(二)实施分组教学。传统的分班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单纯的注意力上的交流,且不易调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由5至7人组成的若干课堂学习小组实施分组学习,有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之间也不例外。当前绝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十分溺爱,有求必应,很多孩子更是惟我独尊,目中无人,养成了自私、孤僻的性格。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竞争与合作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这种理解要引起教师的注意,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便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载体,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伙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引导学生实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组,分组是个难题。一般来讲,教师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其结果就是优等生与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与后进生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可比性,课堂还是那些优等生的舞台,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教师应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对学生实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的特长学习新知,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又便于展开组间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学习策略,适用于任何学习任务和内容。但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还要依据课堂标准选择适合合作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合作学习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得不出答案,会降低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第三,培养合作技巧。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水平,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浅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现代社会,单靠个人能力做出事业上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创新成果要依靠集体智慧。因此,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对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1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日益增多,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政治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是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这是当前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且,今天的学生,将是未来的主人,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合作。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他们学会合作,分享成果。 2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不少学生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机会与对象,更容易形成“人人为我,我为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不明与人为善的重要性。严重的是除了自己,谁也不爱,谁也不管。个体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减弱。再加上家长在这方面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忽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自私自利,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合作精神,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学校因素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分功能绝对化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施压,学校一般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只是把要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现在仍然出现主科、副科的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尤其是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巨大培养作用的艺体类课程,在很多学校更是成了摆设。没有正规的场地,没有正规的教师,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该类课程。所以,单纯依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的。同时,现在很多的学校在政府的压力下,过分的强调安全的因素,学生的课外活动基本不开展,学生又更是失去了一块锻炼的领地。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为此,我学科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水平。一.营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唤醒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悬念导入、故事引入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而其中,活动设计也是新形成的方式,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优势,展开合作学习。并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促动学生知识的建构。 在实行教学时,让小组内成员发挥群体优势,团结协作。小组成员会充分理解每个人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特定任务,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偷懒。在一个利益一致、互相依赖的学习小组中,每个人不但把协助、鼓励小组同伴当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理解到每个同学都能为小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只有每个成员都认真思考、充分合作。才能使自己小组在班级中成为优秀的学习团体。他们不但是在学习知识,而且也是实行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相互之间协作、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二、大胆放手、明确规则、有序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 在实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是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实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每个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有礼貌的打断别人的讲话,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前,市场经济处于转型时期,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家庭教育缺失,许多教师又碍于学生是独生子女,学校教育又容易缺位,家长、老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在群体中往往缺乏合作精神,表现得自私、自卑、自闭,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行为走向偏激和极端。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小学生,如果只是对他们进行诸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空洞说教,收效甚微。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合作能力的提高。 1、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发一个瓶口较小的瓶子,每个瓶子里放五个用细线吊着的塑料球(瓶口比球的直径略大),要求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出五个球。(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只有有序地一个一个拎出小球才是正确的方法)。通过操作,学生更容易理解合作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单打一、鸣孤掌很难成就一件合作性的事情。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将全班分成四组,进行口算接力赛,每组都是同类型、同难度的题目,规则是如果一个同学答错了,后面的同学一定要先帮助订正,再算自己的那一道,看哪组既快又准。通过游戏,学生既培养了有效合作意识,又强化了集体主义观念。 3、在结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将全班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排查,组合成若干个一帮一对子,在学习上由优等生帮助指导、监督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优等生的热情和关怀给予后进生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补缺,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信心和希望。通过结对,不仅后进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而且优等生也在结对中受到各方面的启迪和升华,从而也使结对活动在合作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4、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开展合唱、乐队、集体舞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或开展一些如广播操等大型的团体比赛。学生在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摘要:现代社会是团结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就不会有发展。作为高中生,面临的不仅仅是高考,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阶段学会合作、学会共赢,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较大的发展。而目前的高中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脾气比较任性,性格孤僻,和其他同学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多年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合作共赢;体验;乐趣 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有些关联紧密,有些关联松散,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和其他人的合作中度过的。没有合作我们就不会有发展,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一、合作是必然的 我们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古人都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无论你自己有多么的强大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做,而且你也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事都懂,

什么事都会做。完成一件事需要众多人的帮忙。因此,我们说合作是必须的,而且是唯一的选择。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自然属性,那就是要与他人合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古人选择集体狩猎就是典型的合作模式,选择群居也是合作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别人的合作中生活着。离开了群体个体将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说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二、要学会合作 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大家有共赢的需要,有每个人共同关心的东西存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思维习惯也不同,那么,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可能所有人的意见都采纳,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合作共赢,找到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一起来交流解决。求同存异,解决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成为合作者之间的纽带。只有把所有人的关切统一起来才能达成意见的一致,这也要求我们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成员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不能因为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就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这样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因此我们讲要合作共赢才是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不能只满足个别人利益而忽略其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合作是短暂的也是不成功的。合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共赢。这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终审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 力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探究角色 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情境,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进入学习角色,将兴趣倾注在合作学习中。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的第2-3页的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中,出示学校校园图,引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被激发。 (二)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要完成这一学习过程,必须从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明确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学习8的分成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8个小五星来,提出问题: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就是提出解决“8的分法”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我们根据教材,结合校园资源、网络资源制作一些好的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技能,使学生在得心应手中进行合作学习。如8的分成教学中,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材料、过程制作成课件,从情境引入,在视频中选

浅谈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举世闻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核心内容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著名命题。其中第三条谈的是“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由此说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 现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唯我独尊。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些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不懂与他人共处共事,在学习上各自为战,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同学“合不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协作进步、情感沟通、共同享受成功和共同承担失败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品格,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呢?现结合工作实际,谈我的几点做法: “合作”指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小学生从第一天跨进校门起,他们的学习、活动,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对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活动,对于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同伴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合作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系统地讲解,会成为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指导力量。 全国著名教师靳家彦于2005年7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曾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指导他们进行合作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信息的交汇,得到同伴的帮助,达到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通常按座位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学新课中的生字时,让学生前一天做完作业后,在家中先预习自学生字词,然后第二天课堂上小组中交流读字音情况、记字形方法,并给生字组词、用词说话。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李慧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先进教学思想为指导,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积极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

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及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合作发现、自我合作探究创新。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索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合作创作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求知识的好习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通过研究,可以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模式及评价方式,探讨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二)现代教育理论: 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因此,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学生都有好奇心,都希望被人尊重,都有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如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

论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论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类学习资源。因此,我们极力提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便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良好和谐的互动合作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互动合作精神培养 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类学习资源。因此,我们极力提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便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与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师生之间构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师生在教学中能平等对话,不但老师有发言权,老师更应该保留学生的发言权。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探求知识。当然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一模一样。教师应该在平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教师从其职业确立的一开始就具备了先验的文化优势与文化主导性。在许多方面,比之与学生,教师都闻道在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不存在教师的绝对尊严。教师的作用也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由于学生在性别、年龄、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处理师生合作互动时要注意尊重和照顾个别差异。特别是对提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投注更多的目光,激发他们的潜能。 教师具体如何促进师生互动合作呢?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聆听学生的想法与反馈是一个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不能一味只顾备自己的课,上自己的课,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个别交谈、座谈、讨论、问卷等方法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程度,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你对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否满意?你对这堂课怎么看?它谈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到的?你觉得哪些教学方式对你有帮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你行不通?为什么会是这样?等等。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反馈。问题是教师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反馈呢?首先教师要相信表扬的力量。表扬可以鼓励学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坚信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不是好孩子容易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批评,而是批评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因此教师要学会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教师表扬学生要讲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这样的人才怎能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为此,我校为深化教育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我校的这一举措完全是正确的,我校学生的合作意识确实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要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性格等个性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组成合作伙伴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可以合作伙伴内讨论,也可以合作伙伴之间的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为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角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这时我先让各合作伙伴组内讨论,达到组内达成协议。合作伙伴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再继续讨论。课堂内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则行间参与讨论,适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但不直接说出最后结果。之后,教师让不同意见的小组选代表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合作越来越重要。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了,也是我们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的观念是合作的基础 1、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1)通过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在学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学生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集体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质。(2)通过合作形成集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集体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不会合作的集体,往往松松散散,矛盾众多,认为班里的一切与自己无关,形同一盘散沙,这就是缺乏凝聚力的表现。反之,同学们能互相合作,为班级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的活动与任务。(3)通过合作形成战斗力 今天的学生是将来的建设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不仅需要掌握高端科技的精英,更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才能具备很强的战斗力。 2、认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时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就必然影响到与他人的合作。这时就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新型)关系。而合作能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两种状况并不矛盾可互相依存,在合作中可以有竞争,在竞争中也可以有合作。 二、有效的指导是合作的保证 作为学生如何在学习中能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的组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进行均衡搭配。试想;如果是四个内向的,不善交流的同学组合在一起,那该如何合作呢? 2、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而不是走走形式而已呢?这就要牵涉到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分工的问题。 3、能及时处理好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协调解决。但老师不能总当“消防队员”,应帮助小组内部学会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冯雪英(1972-),女,山西省天镇县人,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米市街小学任教,河北省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合作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信息化社会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生活国际化。任何一项高科技都不可能由某些个体和群体单独完成,而且人际交往日趋开放,相互协作、善于交流与合作、恪守集体纪律、乐群合众等品质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有关实验表明,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人际交往,有机地组织集体性学习活动,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普遍地提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成绩,并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开展集体性课堂教学。小组学习、集体讨论能够充分发挥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人际协作等社会因素的教育潜能,形成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风气,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观念的主渠道,有助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 (二)加强集体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游戏、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工厂农村劳动等课外与校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情感沟通,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重视集体劳动。经常采用集体形式组织儿童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是培养集体意识、团结意识,促进交往的重要途径。 二、采取合作学习的教育 根据植物的共生原理,以树立学生的协作精神为立足点,以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为手段,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思维为目的,采用反馈互动的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根据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将传统的横竖成行的“秧田型”空间形态改变为可随时让学生进行集体学习活动的“马蹄组合型”空间形态。 (二)实施分组教学。传统的分班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单纯的注意力上的交流,且不易调动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由5至7人组成的若干课堂学习小组实施分组学习,有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

班级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班级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内容摘要: 团结合作能力是现代青少年必需具备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人格、敢于拼搏、敢于创造,有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团结他人。 关键词:团结合作集体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都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集体的力量却不容忽视。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谚语无不说明了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几年前,一位学者在哈佛大学作报告时,讲述了一个别有哲理的事实:在现存的植物中最高大的是美国加州的红杉,高约90米。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一般来说,植物越高根就越深,但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上而已。那么高大的植物如何能屹立不倒呢?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红杉总是一大片一大片地长在一起,他们的根紧密相连,一株接着一株。自然界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相连,占地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由于红杉的根浅,便于快速吸收水分,使得他们快速壮大。红杉的生长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成功不能只靠自己的强大,需要依靠别人,只有帮助更多人成功,自己才能更成功。团结合作能力是现代青少年必需具备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人格、敢于拼搏、敢于创造,有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团结他人。那么,在班级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呢? 一、使学生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见,孩子学会交往与合作是多么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与别人真诚合作,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红花需要绿叶扶持才显得娇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如果没有爱因斯坦、费米、西得拉、罗斯福等人的共同合力,那团辉煌的“蘑菇云”就不可能冉冉升起。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们产生良好的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团结合作方面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如《折筷子》、《将相和》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了解我们在生活中的成功,取决于我们与他人合作得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善于合作的习惯,那么他今后的道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二、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心理。 孩子产生自私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阶段”表现为封闭性、自私性等,这时的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满足这些欲望。二是在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养成的。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专家的关注。由于独生子女一般处在比较优越的家庭条件中,受到更多的照顾和保护,所以在独生子女身上容易表现出某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品

学生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生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3-14T15:05:46.90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4期供稿作者:刘告根[导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刘告根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创设情境,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特别时期。针对城乡结合的我校及特殊家庭组成的我班为例,80%学生都是单亲留守儿童,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是年迈的公婆,老一辈的“隔代亲”使得学生养成了严重的自我意识。作为班主任的我,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形,我不得不采取些有效措施对他们的合作团结意识进行培养,既能让“自我意识强烈”学生学会如何接纳他人,又能让“内向封闭”学生变得乐观。 关键词:合作团结单亲留守儿童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支持扶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收用来修建工厂,而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更多的都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父母离异,留下子女和公婆生活在一起,在公婆的护翼下,他们的集体与互助协作意识较差。加上在家庭的一般教育态度上,溺爱型的教育态度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以至造成单亲留守子女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上的独处性、独占性,中心主义和人际关系简单化等欠缺。这些心理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是相悖的,这些不良品质如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矫正,他们成长之后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事,加强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就我班的学生情况而言,作为班主任的我,特意用了一节班会课给孩子们“上上课”。这节课与平时的上课模式有所不同:我事先准备了几十条布条,让孩子们在操场集合,当孩子们得知是在户外做游戏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三五成群的自行组队。我给孩子们准备的游戏叫做“三人两足”,男女分队,以5——6人为一对,男生4对,女生2对,尽量保持身高统一。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时,分发布条给每一对,交代好活动内容后,剩下的时间就留给孩子们。 男生1组:这对男生的个子相对集中,相对他们的协调能力来说应该会是比较和谐。6人中有4人是单亲留守儿童,通常喜欢发号施令的A同学这次却遭到队伍中其他5人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的进度还停留在各自应该出哪只脚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看着他们还在纠结于此,其实我真的很想去帮他们,但活动是他们的,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不仅可以让A同学知道此时的个人意见只能作为参考意见,最终的还是要统一大家的意见,让自己的自我意识得到弱化,而且还能在活动过程中磨合他们各自的脾气。 男生2组:这对男生有6人,基本上属于班上的“问题学生”,虽然平时喜欢犯一些小错误,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是能表现出异于其他孩子的冷静,在一旁捣鼓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当他们的行动由笨拙慢慢的形成流畅时,我突然发现,其实,“问题学生”只是在学习上的不认真或者一些行为习惯上被老师不认可,可当他们真正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可以是最先完成任务的人。 女生1组:被分到这组的女生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完整的家庭,并且父母对她们的教育是很严格的。一开始,她们并没有让所有人的腿绑在一起,而是把队伍“拆散”进行练习,两两一组,为她们的最终成功提供了保障。她们的小组练习得非常顺利,很快,将“拆散”的队伍又组合在一起,有了之前的“分组训练”,她们的速度明显的快于其他组。因此,从她们这组我可以看出,完整家庭的孩子,不管是自己的想法还是整体的想法,她们都能更快的接受,并且出于女生天生拥有的细致,她们还会把所有问题出现的每种可能都考虑进去了。 男生4组:本组学生的6位成员属于萧条懒惰型,平时的课外活动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更不要说奔奔跳跳的了。当他们听到这个活动的时候,一脸的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