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性研究和历史意义

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性研究和历史意义

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性研究和历史意义
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性研究和历史意义

诺曼底登陆的战略性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引言: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代号“霸王行动”。这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成功地扭转了盟军在二战开始后持续多年的不利局势,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开始,同时是盟军克服优柔寡断、孤注一掷以及战略分歧等缺点的重大成功,是二战过程中战略思想、训练体制、领导能力、协同作战不断发展的产物。这次战争中,盟军将“诡道”运用到极致,成功地为登陆作战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对这场战役战略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对现代军事的认识,开发我们的军事思维。在这“和平年代”,军事较量更加不容松懈,身为浙大学子的我们,承担着国家的未来,我们的军事理论能力尤其需要重视。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盟军德军

战略研究:

在迪耶普港的偷袭失利使得盟军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盟军也吸取了教训。正如孙子兵法中讲:“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示之近,近示之远”。就如之前选择诺曼底的理由一样,诺曼底德军的防御薄弱,倘若让德军知晓了登陆地点,在诺曼底布置了完整的军事部署,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关系到盟军几十万将士的性命,关系到欧洲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因此,盟军使用了大量的手段来干扰德军的判断。首先,盟军利用安插在英国的德国双重间谍精心的编排了大量的假情报,这些情报都在强调“盟军的进攻方向就在加莱”。为了与情报呼应,盟军特地打造出一支并不存在的部队:美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它的将领这是著名的美国将领乔治·巴顿。乔治·巴顿是美军名将,作风硬朗,打仗主张不断地进攻,往往战功最大而伤亡最小。因此,德军的一位元帅隆德斯塔德明确指出:盯住巴顿,盯住巴顿,巴顿在哪里,哪里就是盟军的主攻方向”。艾森豪威尔听到这句话,立刻决定:我就让你上当,并通过假情报向德军暗示:这只军队就驻扎在加莱对面的肯特郡。为了让德军相信这一情报,盟军做了大量的工作,盟军在无线电通信上模拟了一支集团军的标准模式,同时在肯特郡的田野中安置了大量的充气坦克、用木料帆布造的飞机,肯特郡沿线的港口也分布着大量假的登陆艇,用这样的方式瞒过德军的侦察飞机。情报显示:德军立刻向加莱增援了 18 个精锐师。然而,德军在英国张开了一张谍报网,代号“狼”。这张情报网有着强大的谍报能力,英国军情四处费尽心思也没有能够完全清除。盟军地面总指挥是蒙哥马利的消息很可能已经被德国人知道,为了让德国人无法把握盟军登录的时间、位置,英国特地找来了一个“特别演员”,名叫詹姆斯,是一名中尉。他长得与蒙哥马利极其相似,并且花了几个月跟着蒙哥马利学、看蒙哥马利的录像、学蒙哥马利的一举一动,之后连蒙哥马利的近卫也无法分别出来。英军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蒙哥马利送到了直布罗陀。下飞机时,机场上果然有“狼”,德国人于是在六月初收到情报“蒙哥马利在直布罗陀,盟军最近在欧洲不会开辟第二战场”。盟军为了让这个骗局能尽量持续下去,在交战开始后,他们在加来地区弄了个“只有在雷达上”才看得到的假空战,以及

其他装置来继续骗德军。

历史意义:

从 1944 年 6 月 6 日至 7 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 万辆车辆,60 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 7 月 24 日,战争双方约有 24 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 12.2 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 11.4 万人。至 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 40 个师,德军的 3 名元帅和 1 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 20 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 3000 多门,摧毁战车 1000 多辆。德军损失飞机 3500架,坦克 1.3 万辆,各种车辆 2 万辆,人员 40 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诺曼底登陆战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到 1944 年 8 月 25 日巴黎解放为止,诺曼底战役结束。此时,西方盟军已在法国大片土地上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并消灭纳粹德国国防军四十个师(约一个集团军群),其中许多师在德军战斗序列中属第一流的王牌师。德军整体实力锐减,攻防力大大减弱,被压缩至法德、法比、法卢边境一带驻防。正是由于西方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同盟国在欧洲开辟至关重要的第二战场的战略目标才得以实现。自此,同盟国正面抗击法西斯的力量空前强大,士气高涨,信心倍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逆转,战略天平向着有利于同盟国方面倾斜。诺曼底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诺曼底地区的战败,是纳粹德国国防军的最大灾难,它比苏德战场任何一次败仗都更加损伤德军的士气,它标志着希特勒的士兵们对他的盲目崇拜将要消失。诺曼底战役后,希特勒为了挽救第三帝国最后的生存机会,将其主要作战力量集中调往西线抵抗西方盟军对德国本土的进攻,重兵严防死守莱茵-鲁尔工业区;在东线苏德战场则消极防御,作战兵力到最后已是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西方盟军则以诺曼底为跳板,以法国为基地,以三个巨大的陆军集团军群为前锋,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空地协同,步坦协同,先将盘踞在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境内的所有德军彻底肃清,接着果断粉碎希特勒。持续五年之久的欧洲战争终于在诺曼底登陆十一个月之后结束,饱受法西斯暴政蹂躏的欧洲人民终于被解救出来。

但是,从军事角度看,其战略意义是否能够与斯大林格勒之战甚至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相提并论,史界是有争议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甚至没有为诺曼底登陆花费太多笔墨。事实上,二战史的关键性战役,是苏联在 1942 年年底对斯大林格勒采取的大反攻及其决定性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英美在北非登陆合在一起,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伟大的转折点。”夏伊勒这样写道。但对比今天诺曼底登陆与斯大林格勒之战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和地位,是令人深思的。在很多二战史学家的眼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首次关键性军事失败,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向战略退却。瓜岛战役也同样标志着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区战略优势的终结。而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盟军开辟西线战场的重大胜利,当然值得纪念。但这一战役在军事上的意义并非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诺曼底登陆战役,是 20 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

参考文献:

《二战地图》陈泽卿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版

《诺曼底登陆》安东尼.比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年 7 月版

《诺曼底登陆》道格拉斯.鲍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版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资料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认识对象的内涵不同。从广义上说,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秦人修筑长城和秦代长城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强调这一点,对于反对和批评卡尔纳普、艾耶尔等学者否认价值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认为价值认识只表达认识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不是在表达一种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事实的内涵来看,作为历史事实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的属性、结构、本质、规律及其演变发展的事实;作为历史价值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意义的事实,即一定的历史现象(价值客体)与一定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结果的事实。因此,历史事实不同于历史价值,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也不同于对历史价值的认识。 (二)认识的目的不同。历史事实认识的目的是要回答历史是什么,或历史是怎样的问题。历史价值认识的目的是要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或有怎样的意义。它既包括历史原生的义,也包括历史的衍生和延伸意义。如秦长城对古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秦长城对我们今人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历史价值认识所要把握的对象。 (三)认识的方向和重心不同。历史事实认识反映的是历史的外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外的,认识的重心是在历史客体方面;历史价值认识反映的是主体的内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内的,认识的重心是在认识主体方面。关于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遵循两种尺度进行的。两种尺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的方向和重心又各不相同。 (四)认识的形式不同。历史事实认识以客观历史为蓝本。认识者力求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对象相符合、一致,凡符合和一致的,则是真的、正确的,凡不符合和不一致的,则是假的、错误的。历史事实认识是真与假、正与误、是与非的判断。历史价值认识是认识者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历史的意义,凡符合一致的,则肯定它是正当的、好的、善的;不符合不一致的,则指出它的不正当、坏的和恶的。在感情方面,或加以称赞,表明它是美的;或加以谴责,指出它是丑的。历史价值认识是正当与不正当、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判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形态的界定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先秦史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以及无奴派的理论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阐述社会形态学说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学说对社会形态的相关分析与研究,进而证明在不同时期理论转化对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不同学说的相互讨论与争辩的过程,客观上也推动了先秦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本文试图对以上的问题做简明的介绍,以期对读者有一些学理上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先秦史五种社会形态早期国家酋邦无奴派 引言 社会形态的研究程度的深浅,对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接受苏联斯大林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模式来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由此展开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先秦史的研究。之后又引入了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的理论来界定先秦时期的社会形态,并将酋邦理论用于先秦史的研究。针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无奴派提出自己的主张来指导先秦史的研究,使先秦史研究与之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理论模式的介绍,加深对先秦时期社会,国家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读者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组织所具有的家国同构,血缘纽带始终强劲的突出特点的理解。为先秦史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借鉴。 一.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及引起的古史分期讨论从上个时期三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便接受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学说来指导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则可以看出此一理论最早是从苏联所传入。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最早是由斯大林首先提出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在编著《联共布党

研究背景及意义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应用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理论在经济分析、生命科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因此研究特征值问题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应用一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处理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例1 设k 阶线性循环数列{n x }满足递推关系: n x =1c 1n x -+2c 2n x -+…+k c n k x -, (n=k+1,k+2,…)其中i c (i =1,2,…k)是常数,且k c ≠0。 方程组 1122112211 n n n k n k n n n n n k n k x c x c x c x x x x x x x --------+-+=+++??=?? =???=??…………… 可表示为矩阵形式: 121n n n n k x x x x ---+?? ? ? ? ? ? ??? =121121000010000 10k k n n n k c c c c x x x ----?? ?? ? ? ? ? ? ? ? ? ??? ?? ? (4) 令 1n k X -+=121n n n n k x x x x ---+?? ? ? ? ? ? ? ?? …,A=1 211 000 10000 1 0k k c c c c -?? ? ? ? ? ? ?? ? ,n k X -=12n n n k x x x ---?? ? ? ? ???… 则(4)可写成: 1n k X -+n k AX -= (5) 由(5)式递推得 1n k X -+=2A 1n k X --=…=A n k -1X (6) 其中1X =[]121,,,,T k k x x x x -…,于是求通项n x ,就归结为求1n k X -+,也就是求 A n k -。 如果A 可对角化,即存在可逆矩阵P ,使得Λ=-AP P 1.则n k A -=1--ΛP P k n ,

管理学案例分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造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指派和劳动方法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组织和管理不协调;生产设备、销售方法与市场不协调等原因。 采取的措施:工作定额,科学地确定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大批量培训工人;挑选,培训“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管理方法,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实行“例外管理”;改变生产模式、更新生产设备、改善销售方法,从而提高效益。 (2)行为管理认为造成生产量下降,缺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注重经济效益,强调工人是单纯的“经济人”,致使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采取的措施:强调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纪人”,通过改变人们对管理的方法的思考,视人为法宝;注重从工人的需求、动机、环境等方面对管理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处理上下级人员关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避免缺勤等不良现象,从而提高厂内效益。 (3)定量管理思想 (4)权变管理思想 案例一、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 1944年6月4日,盟军集中45个师、一万多架飞机、几千艘战舰,即将开始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发来令人困扰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气候恶劣的海峡一筹莫展。盟军司令部的司令官们都知道,登陆战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和潮汐等自然因素条件都有要求。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了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好转的天气。当时,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能满足登陆的起码条件。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做出最后决定:“好,我们行动吧!”后来虽因天气不好,使盟军空降兵损失了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一些登陆舰沉没,轰炸投弹效果差,但诺曼底登陆战一举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 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哪种类型?这一决策有何特点? 2、你如何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决策? 要点: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来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满意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就管理领域来看,由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2、这个事例说明艾森豪威尔在选择登陆日即“D”日时,并没有追求十全十美,他们选择的“D”日—6月6日并不理想,强风、低云,诺曼底海滩上的海雾,这对登陆是不利的,但6月6日的天气状况能满足登陆的起码要求,所以选择6月6日为“D”日,符合“满意准则”。反之,如艾森豪威尔为找一个适合登陆的十全十美的好天气而延期登陆,后果将不堪设想,诺曼底登陆很可能化为泡影,这将给战争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结束时间将推迟,盟军将会付出更多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语言和语言研究 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 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西方──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汉字。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①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也有汇集成书的。如陆德明的《经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练)(解析版)

1.1943年7月,德军集中精锐部队又一次对苏联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苏军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双方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库尔斯克战役 C.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等信息,可知为库尔斯克战役。B项正确。 2.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英美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次会议在图中何处召开()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位置是苏联的雅尔塔,图中②位置是埃及的开罗,图中③位置是伊朗的德黑兰,图中④位置是德国的波茨坦。据所学可知,1943年开罗会议结束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又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故C项正确。 3.以下二战期间通过的国际文件中,中国政府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①《联合国家宣言》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基础篇

【答案】D 【解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是美、苏、英、中等26国;《开罗宣言》是美、英、中三国;《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三国。故选D项。 4.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我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这一现象说明() A.苏联的实力最为强大B.罗斯福称霸野心最大C.三国的争霸意图显现D.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答案】C 【解析】美、英、苏三国在“世界主宰”和“宇宙主宰”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C项正确。 5.加速下图所反映事件到来的因素有() 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④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未涉及日本问题,③错误;①②④均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故选C项。 6.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有()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本文选择钢铁企业员工满意度作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方面: 理论意义 ①使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员工满意度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工作制度的改进、措施的调整以及政策的制定都要依据员工满意 度的变化状况。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人力资 源丌发与利用等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使钢铁企业了解员工对哪些方面满意、哪 些方面不满意。有助于该企业找准工作的重心,使人力资源工作更有效、更彻底。发现钢铁企业人力资源潜在的问题。员工满意度反映了钢铁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的基本现状,是企业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工作就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体检,企业可以及时 了解员工对哪些管理问题的满意度有不满意的地方,及时检查其相应的问题,并找到不 满意的原因,此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实践表明,员工满意度管理工作就是 是企业员工对各种存在问题满意程度的晴雨表。 ③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沟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 是交换问题与建议的重要工具,员工是企业基层实践者,员工的思想状况、主动性和创 造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 的沟通和交流,使企业及时把握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与此同时,员工满意度调 查活动能够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归属认同感,能够使员工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内涵与 本质,从而对企业产生凝聚力、吸引力。 ④增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生产 效率的源泉,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满意的员工能 够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霍桑试验表明: 员工满意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中所有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它认为满意的员工才是有生 产力的员工。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生产 效率。 ⑤评估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能够有 效的用来评价组织政策和规划中的各种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的哪些政策需要加 强,哪些政策需要改进,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公司管理层可以了解到公司决策对员工满 意度的影响。 实际意义 加强人才工作,提高员工满意度对钢铁企业当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进入了高成本、原燃料价格持续攀升,节能环保压力日益沉重。 在这样的形势下,钢铁企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必须推动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 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其中,提高员工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②提高员工满意度、加强人才建设工作是建设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 汕满总垵研丨中优秀硕丨: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研究意义 本文选择钢铁企业员工满意度作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方面: 理论意义 ①使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员工满意度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七大队二队十一班陈辉扬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使得盟军成功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纳粹德国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谋略方面的出色运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析其成功的谋略运用对策,对于谋划未来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任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过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

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河后结束。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取胜的关键 佯动造势,上演“空城计”。运用佯动造势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用谋的一大特色,可谓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打造声势,把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强大的集团军,在北欧唱起了“空城计”:一是让该营不断拍发虚构无线电报,经常让“军”跟“师”讲话,“旅”跟“师”联系,“师”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电台和报纸也有意无意的报道一些该“集团军”官兵的各种消息,这些“合乎情理”的虚假信息令德国人不得不相信盟军将要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盟军有效达成了牵制对手兵力的目的。 假戏真唱,暗度陈仓。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为了是德军对盟军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情报深信不疑,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唱,在加来对岸的英格兰的东南部,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由巴顿将军领衔主演的假戏—指挥一支虚构的拥有百万人的集团军进行欺骗,以造成盟军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为此,那里一时间出现了越来越密集的无线电信号,而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用帆布制造的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和用橡胶制作的充气假坦克,都令人注目地在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各种管道、污物处理场和不少登陆艇。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双重间谍也纷纷向德国报告这个集团军的各种情报。盟军飞机对德军占领

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从初中时开始接触这门课程,但对历史的兴趣却止于应付考试的俗套之中,高中时也是功利性地学习了历史这门课程,作为文科学生,免不了要死记硬背很多重大的事件的原因、背景、影响等一系列。现在作为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也开始思考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必要性。 透过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扩展自己的见识,培养出对祖国几天年历史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增强对自身的认识,提升个人品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为后世所赞叹所唾弃的,大有人在。有大圣人孔子,有大恶人秦桧、和珅。然而,很多时候,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必然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正如武则天,她所作所为,是具有争议性的,而透过这样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也可以思考很多。因此当我们品味历史时若能还原人最本性的特点,那我们将看到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历史。 诚如刘灿荣在《向历史借IQ》中所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内在的生命完全相同。所以前人误闯失败的陷阱,仍是今人企图觉醒的噩梦;而前人获致成功的旅程,仍是今人内心欢喜遵循的道路。”“从许多历史故事里,发现一种特定、典型的成功者规律;从每一段历史故事中,找寻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帮助我们在强健内在意志、省思自我人格的发展,以避免危机和缺憾的造成。” 下面以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故事来举例说明,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无疑是令人关注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因为两人的实力有很大的差距,刘邦却能以弱胜强。(《史记心得》王宇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市安定路)这里就从谁是真的英雄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并从中来吸取教训获取经验。 根据王宇在《史记心得》中的客观分析,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是流氓与贵族之间的PK,成败跟身份地位及与此相关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很显然,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不能仅仅看结果,历史是死的,但是人却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生命。 据《史记》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二人之间的差别。虽说在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个人能力哪个方面,刘邦都不及拔山盖世之雄项羽,但是刘邦却是个有远谋的人。“秦王朝覆灭后,刘邦在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亲信萧何入秦宫将秦之律令图书案卷,保管收藏”,体现出刘邦在洞察人性方面是很厉害的,通过这种方式在自己力量斗不过项羽时麻痹了项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使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过了自己。另外,也赢得了秦国百姓的心,说明刘邦很善于笼络人心。另外,刘邦本来是很好色的,但是在咸阳却能克制自己,树立自己在秦朝百姓中的形象,看来刘邦真的是很有远虑。在后来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麻痹了项羽的危机意识。 狄更斯曾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而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客观地评价了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问了群臣一个天下人都很关注的问题,“刘邦何以拥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最后刘邦自己总结说“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输军粮而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胜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此所以我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为我所擒。(《史记.》)这就反映出了刘邦知人善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很谦虚,能有

诺曼底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2) 战役准备 为隐蔽战役企图,美、英对登陆地域的选择进行了周密分析比较,认为加来地区距英海岸仅20海里,便于航渡和支援,但德军防御很强;诺曼底地区距英海岸64.8海里,缺少良港,科唐坦半岛东部又有河网沼泽地和遍布灌木树篱的田块,不利于部队行动,但距英国的上船港口和战斗机基地较近,且德军防御薄弱,海滩和内陆条件较好。因此,最后选定奥恩河口至科唐坦半岛南端为登陆地域,由西向东分为5个登陆地段,代号依次为"犹他"(美军)、"奥马哈"(美军)、"哥尔德"(英军)、"朱诺"(加军)和"斯沃德"(英军)。 登陆部队编成第21集团军群,辖美第1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海军编成西部和东部两个特混舰队:西部特混舰队分为"U"和"O"登陆编队,输送美第1集团军2个师上陆,由美战术空军第9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东部特混舰队分为"G"、"J"和"S"登陆编队,输送英第2集团军3个师(含加拿大1个师)上陆,由英战术空军第2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每个登陆编队各有一个舰炮火力支援队担任炮火准备和炮火支援。两个特混舰队还各有一个后续登陆编队("B"和"L"编队),输送第二梯队上陆。另外,在登陆之前,计划在美、英登陆地段分别空降2个师和1个师。为实施登陆战役和发展陆上进攻,要求在英国集中近300万人的部队、5000余艘舰船(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1万余架飞机,以保证登陆后增加兵力的速度超过德军调动预备队的速度。 战役前的准备工作周密而充分。盟军以飞机和舰艇进行长时间侦察,查明了登陆地域内德军的防御配系,掌握了较完整的情报资料。在登陆前几个月内,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铁路枢纽、桥梁、公路及其他重要目标进行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塞纳河上24座桥梁被炸毁18座,使德军运输系统瘫痪,部队机动受到极大限制。登陆前三周,对诺曼底周围机场进行轰炸,使其85%遭破坏。登陆前一周,英空军袭击德远程雷达站并使其大部受损,因此盟军登陆时基本未遇到德空军的抵抗。盟军还采取一系列战役伪装措施:在英格兰东部虚设一个由G.S.巴顿中将任司令的"美第1集团军群",原驻该处的部队调走后,营地仍伪装得和往常一样;在德机能侦察到的地方设置许多假登陆舰艇、坦克和滑翔机;飞机对加来地区的投弹量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登陆日(D日)前夜,小型舰只和飞机进行佯动,利用电子干扰器材模拟庞大登陆编队和机群。此外,还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上述措施旨在使德军在D日前后都一直认为盟军将在加来登陆并将大量预备队部署在该地区,从而为登陆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证大量后续部队登陆,盟军还设计、制造了在登陆海滩由空心钢筋混凝土沉箱构成的人工港,并制定了铺设海底输油管计划。同时,在英国本土储备大量作战物资,部队反复进行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和陆海空三军模拟登陆联合演习。 战役实施 6月1日,登陆部队开始分别在英国南部15个港口上船。原定登陆日为6月5日,由于天气恶劣推迟24小时。各登陆编队从上船港驶抵怀特岛东南会合区后,沿五条航线航渡,由扫雷舰作先导,火力支援舰和飞机担任掩护。通过海峡中心线后,各登陆编队的航道由一条变为二条,分别供快速和慢速舰船使用。 6月6日凌晨,美第82、第101空降师和英第6空降师第一梯队共1.7万人,乘1200架运输机分别在科唐坦半岛南端和奥恩河口附近伞降着陆,任务是夺取海滩堤道和主要桥梁,占领主要登陆地段翼侧要点,阻止德军增援和保障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空降兵后续梯队使用滑翔机机降。伞降按计划完成,机降损失较大。5日午夜至6日5时,由25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投弹约1万吨,轰炸登陆地域及其附近地区。登陆舰艇抢滩前,由大量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5时30分,100余艘火力支援舰对80公里登陆正面实施舰炮火力准备,随即转入火力支援,取得良好效果。在登陆后的纵深战斗中,舰炮继续实施有效的火力支援。登陆部队按各自的登陆时间(H时,6时30分~7时45分)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突击上陆,至9时基本突破德军阵地。除"奥马哈"登陆地段外,各登陆部队都已夺取较稳固的立足点。美军在"奥马哈"地段遭德军顽强抗击(隆美尔在盟军登陆前下令加固该地段防御工事并调去第352师),至日终前仅前进1.6~2.4公里。德军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卡朗唐和卡昂。6~7日,盟军陆军部队达17.6万人,车辆2万台。两个人工港构件已拖过海峡,于16日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19日遭风暴袭击,损坏严重)。 至6月12日,各登陆地段连成正面80公里、纵深13~19公里的登陆场。17日,希特勒飞赴西线,命令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从巴约向海岸发起反击,分割盟军部队,并不惜代价守住瑟堡。18日,美登陆部队切断科唐坦半岛,21日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向瑟堡发起总攻,迫使德国守军于29日投降。但由于在遍布灌木树篱的地形上作战,进展缓慢。英军预定D日夺取卡昂,因遭德军装甲师顽抗,至7月9日才攻克该城奥恩河北岸部分,19日占领全城,吸引德军大量预备队,有利于卡昂以西地区美军作战。 德军损兵折将,处境危急。6月10日,德西线装甲集群司令G.von施韦彭堡被盟军空军炸伤;28日,德第7集团军司令F.多尔曼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前线;7月3日,伦德施泰特被免去西线总司令职务,由H.G.von克卢格接替;7月17日,隆美尔被英国飞机炸伤,返回德国,其职务由克卢格兼任。 至7月初,美、英、加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余辆,补给品近60万吨。因登陆场过小,盟军展开扩大登陆场的作战。7月18日,美军攻占交通枢纽圣洛,分割德军"B"集团军群。美、英、加军抵达卡昂、科蒙、莱赛一线后,形成正面150公里、纵深13~35公里的登陆场。至7月24日,地面总攻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攻占法国的第一阶段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具有重大意义,为组织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苏军在苏德战场胜利反攻,战争形势有利;战役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成功地进行伪装与欺骗;正确选择登陆方向和时间;在主要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以及严密组织各种战役保障和后勤保障;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的有力配合。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和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盟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部队攻击力不强,建立登陆场的速度较慢,加之受风暴影响,使战役计划的完成推迟了43天。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五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6月6日早上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 双方兵力: 盟军:2,876,000 (7月25日) 德军:1,380,000(7月23日) 伤亡 美国: 29,000 人阵亡,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 11,000人阵亡,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 5,000人阵亡,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上好《信息技术》开篇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一.背景 经历了三年的新课程教学,现在又回归到了起点上来了——执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对第一章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感知。 二.问题 理论上,由于初中新课程的开展已经经历了一轮,这一批高一级新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应相对较好。但按照往年的经验,学校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郊或周边城中村,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这是本模块教学严重的障碍。而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的开篇章,这一章的教学是学生能否热情参与到以后的学习的关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节课有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这将是以后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另外,第一章教学内容说教式的多、理论方面的多,从教学目标上看了解的也多,因而应考虑从教学方式上制胜,但这也是一个挑战。 三.问题解决 1.教材分析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和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开篇章,本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列举和剖析典型例子,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把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活动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2.目标分解 本章所涉及的课标内容为: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国宣布“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诞生是在( C、1839年8月19日) A、1816年8月19日 B、1826年8月19日 C、1839年8月19日 D、1841年8月19日 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 D、《汉堡大火废墟》) A、《窗外景色》 B、《巴黎寺庙街》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3、人类首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是在( C、1902年) A、1888年 B、1892年 C、1902年 D、1908年 4、最早用照片代替绘画刊登在画报上的是( D、《伦敦新闻画报》) A、法国《画报》 B、《时代》画报 C、《莱比锡画报》 D、《伦敦新闻画报》 5、1902年梁启超最早使用照片创办的报纸是( A、《新民丛报》) A、《新民丛报》 B、《世界》画报 C、《图画时报》 D、《神州日报》 6、中国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于(D、1952年) A、1945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7、布列松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总结,出版了( A、《决定性瞬间》) A、《决定性瞬间》 B、《瞬间决定论》 C、《决定瞬间论》 D、《瞬间决定性》 8、世界新闻摄影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 C、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9、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在( C、1958年) 10、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第一支新闻纪录电影队伍是在( B、抗日战争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阶段 11、2005年7月7月,伦敦“连环爆炸案”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最佳图片,这组照片拍摄的方法是(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A、专业摄影记者现场抢拍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C、业余爱好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D、专业摄影记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12、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能够连续拍摄的( B、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培训资料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诺曼底登陆战役分析 七大队二队十一班陈辉扬 诺曼底登陆战役,代号“霸王行动”,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困难、最危险的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使得盟军成功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纳粹德国腹背受敌,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成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在谋略方面的出色运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析其成功的谋略运用对策,对于谋划未来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任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战略背景 1944年初夏,苏联军队在东线战胜德军已成定局,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军,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 二、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过程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剑滩、五处海滩;此后,

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河后结束。 三、诺曼底登陆战役取胜的关键 佯动造势,上演“空城计”。运用佯动造势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用谋的一大特色,可谓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空城计”。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的地区,盟军打造声势,把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强大的集团军,在北欧唱起了“空城计”:一是让该营不断拍发虚构无线电报,经常让“军”跟“师”讲话,“旅”跟“师”联系,“师”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电台和报纸也有意无意的报道一些该“集团军”官兵的各种消息,这些“合乎情理”的虚假信息令德国人不得不相信盟军将要在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盟军有效达成了牵制对手兵力的目的。 假戏真唱,暗度陈仓。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为了是德军对盟军将要在加来登陆的假情报深信不疑,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唱,在加来对岸的英格兰的东南部,大胆地上演了一出由巴顿将军领衔主演的假戏—指挥一支虚构的拥有百万人的集团军进行欺骗,以造成盟军在加来登陆的假象。为此,那里一时间出现了越来越密集的无线电信号,而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用帆布制造的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和用橡胶制作的充气假坦克,都令人注目地在英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各种管道、污物处理场和不少登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