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尝试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尝试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尝试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尝试

“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尝试

——试析《新青年》与“人的现代化”

吴麟

【摘要】大众传媒在个人现代性的形成上具有独特力量。本文通过回顾《新青年》在促成民众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问题上的努力——发刊词《敬告青年》呼唤“人的现代化”、设置“通信”栏目有助“人的现代化”,以及失误-内在的思想缺陷、后人对其的误读;探讨《新青年》在这一问题上给予当今传媒的启示:构建自由开放的“公众论坛”、传播和谐的“传统-现代”观、在传媒上发言的专家学者应超越物质意识和功利意识。

【关键词】《新青年》人的现代化传统

1923年,胡适在其主编的《努力周报》上发表的《与高一涵等四位的信》中曾述: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1】将《新青年》看作“创造了新时代”的杂志,此言并非虚夸。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短短几年内竟有为数高达一千左右的认同它的理念的报刊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在此后的几十载的风云巨变中,出刊时间及发行量远超《新青年》者亦不胜枚举,但就影响之深之广而言,则很难有所超越。恰逢2005年9月15日是其90华诞,我们理应将目光再度投注于它。不过,对《新青年》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应找到它与当今时代的精神血缘。

有鉴如此,本文将试析——《新青年》与“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当年,《新青年》通过弘扬“人的精神”,为促使“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做出了独有的历史贡献;而今,“人的现代化”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人的现代化程度并不容乐观,但个人的现代性素质却已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以下将从观念宗旨、栏目设置等方面论述《新青年》在此问题上的努力;从内在思想缺陷、后人对其的误读等角度来剖析《新青年》的失误;同时期冀通过回顾《新青年》得失成败,来探讨今天的传媒该如何推动“人的现代化”建设。

一、《新青年》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努力

在具体论述之前,有必要界定何谓“人的现代化”?本文借用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所作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他把“现代人”概括为12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2】这12条基本特征,可概括为4个主要项目,即:现代人是一个见闻广博的、积极参与的公民;现代人有明显的个人效能感;现代人能独立于传统权威,有高度的自主性;现代人乐意接受新经验以及新的观念。参照这些标准,以下将从分析《新青年》的发刊词和“通信”栏目出发,探讨其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努力。

、发刊词-呼唤“人的现代化”

有论者认为:极力倡导和宣传“新人”思想,大声呼唤“人的觉醒”,是“五四”先贤们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触及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根本的一环。【3】笔者赞成这一论断,此外还想补充:当时“五四”先贤们主要通过在《新青年》等一批朝气蓬勃的媒体上撰文阐发宣扬他们的观念。20世纪30纪年代,胡适回顾往事时就说:“《新青年》的一班朋友在当年提倡这种淡泊平实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也颇能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4]《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5】就曾激切呼唤“人的现代化”,以下将通过解读这一宏文来展现《新青年》在“观念宗旨”层面所作的努力。

(1)提倡人格独立。《敬告青年》“谨陈六义”的第一义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文中疾呼“我等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号召国人“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与“现代人能独立于传统权威,有高度的自主性”观念不谋而合。

(2)提倡开放进取。“谨陈六义”的第二义为“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认为“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第三义便为“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分析是退隐主义导致了东方民族不如西方民族,即“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号召新时代的“新人”应该具有“进取”精神,说“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第四义为“世界的而非所国的”,号召在进取的同时要具备开放的世界眼光,不可固步自封、守陈不变,因为“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智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这些论述和英格尔斯总结的前三条标准——“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息息相关,因为倘若缺乏开放进取的精神,必然不能有如此乐新、求变、敏感的表现。

(3)提倡理性精神。“谨陈六义”的第五义为“实利而非虚文的”,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倘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那么“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垂教,政府之所提唱,社会之崇尚,皆一文不值也”。第六义为“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认为在认知领域里,认为“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因此国人“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维科学”;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些论述与英格尔斯的标准中所提及的“时间性”、“计划性”、“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和“教育与职业的志愿”颇有相通之处。

2、“通信”栏-有助“人的现代化”

除了在“观念层面”倡导“人的现代化”以外,《新青年》在栏目设置方面也颇具匠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现代化”,如“通信”这一栏目。

1915年9月,《新青年》(时名为《青年杂志》)创刊号的《社告》上刊出了一则有关杂志编辑体例的说明:

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

,或有所阐发,借可直缄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神志。

这是当时杂志的惯例,通常以向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倾听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回复读者的咨询为目的。但随着读者的主体性的萌发,自2卷开始,“通信”栏日渐活跃,逐渐发展成杂志中最具特点的栏目之一;并且占有可观的地位,常常占到整本杂志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此外,以讨论为特征的“通信”还是《新青年》最为持久的栏目,一直持续到第9卷,虽然其间杂志宗旨几经变化、编辑方针亦发生偏移。

对于“通信”栏目,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评价:其一,认为“‘通信’一栏,在许多方面成了中国杂志上第一个真正自由的公众论坛,许多重要的问题和思想都在这里得到认真的讨论和发展”【6】。其二,认为笼统地以“公众论坛”视之并不贴切,因为自第4卷始,由于主题的选择、学术性的加强、编辑方式的改动,“通信”栏目事实上已经由“公众论坛”转而趋向《新青年》同人“自己的园地”【7】。其三,认为“通信”栏目从来没有成为“公众论坛”,其“对话状态”不只是虚拟的、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感,只能是《新青年》同人创造的“另一种文章”【8】。

该如何给“通信”栏目定位,并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鉴于“通信”栏目的广受关注,如鲁迅曾言“《新青年》里的通信,现在颇觉发达。读者也都喜看”,笔者认为:由于“通信”栏目具有参与感、过程化、随意性等诸特征,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的“意见”得以“成长”,这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因为“意见的成长(the growth of opinion)”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与传统人相比,现代人才对大量的问题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对意见领域的取向更加灵活。

(1)“通信”的参与感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兴致。2、3卷的“通信”中,不少积极的讨论参与者都是青年或在校的学生;4卷之后,普通读者的来信虽然减少,但也并没完全消失。即使不是学人,或者对一个问题只有一知半解,只要自认为真知灼见,尽可以到“通信”中一试身手。如大量来自读者的讨论“我之青年观”、“我之孔教观”、“我之文学改良观”的信件不断在杂志上刊出,有些是针对《新青年》杂志内容或记者的态度与见解,有些则出自自我的感受与经验。这使得讨论能维持在一个相应的水平线的同时,兼顾专家与普通读者,扩大交流的范围。

(2)“通信”的过程化成功地使讨论渐趋广泛深入。自2卷开始,编读之间逐步形成多回合的、重交流的研究讨论,而不再是单纯的你问我答。读者来信明显增多,不仅内容不仅更趋丰富,而且持论愈发尖锐;相应地,记者对于来信的答复也更加深入,并因此不断鼓动更多的质询。杂志同人之间也通过信件方式,就相关问题展开思索与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各自的思想理路与具体主张。这使得讨论眉目清楚、有迹可循,且常常催发新的论题,从而深化了对问题的探讨,使新思想、新观念在论辩中深入人心。

(3)“通信”的随意性则让前瞻性的思考得以展示。这里的“随意性”是指“通信”的自由挥洒,类似于一种“即席发言”和“思想草稿”。这使得每期《新青年》上的“通信”,都是最具锋芒的言论或最具前瞻性的思考,而非无关痛痒的补白。如钱玄同之骂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提倡《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以及主张“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等。兼具“思想”、“性情”和“文采”的通信,对普通读者而言,在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方面比“正襟危坐”的专论更有感染力。

二、《新青年》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失误

在谈及《新青年》的影响时,有学者以“思潮的‘总发动机’”喻之:

如果我们翻看当时全中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各种白话刊物,或各种新兴社团之间讨

新青年》或《新潮》中的几个观念或几个名词,便冲泡成一大桶饮料。这几个大刊物中的文章,往往一出版,就在各地造成翻天巨浪了,而且文调愈激越,主张愈决绝,影响愈大。【9】

这种影响力迄今仍存在,有论者认为:“当下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社会运作方式、以及我们的思维习惯,都与九十年前《新青年》确立的新文化传统有关。”【10】鉴于《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力,我们更有必要正视其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失误。失误缘于以下两个方面,即《新青年》内在的思想缺陷以及后人对《新青年》的误读。

1、《新青年》内在的思想缺陷

有论者通过分析二十九位《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蔡元培、高一涵、陶孟和、李大钊、马君武、刘半农、吴稚晖、胡适、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鲁迅、陈大齐、钱玄同、蒋梦麟、王星拱、黄凌霜、王光祁、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孙伏园、陈衡哲、任鸿隽、杨昌济、朱希祖、顾孟馀、张申府的年龄、籍贯、国内外教育背景、党派渊源以及在1916-1919年间的职业,得出结论:《新青年》同人对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有一种整体的认同,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当中许多人对近300年来西方思想界的分化和各思想流派的理论分野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和认知还相当有限,对自由主义的信仰并不坚定【11】。抛开近代以来“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环境不论,这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青年》内在的思想缺陷——由于理论上的不彻底和思想上的不成熟,其所宣扬的一些观念具有歧异性,从而难以有效地进入实践领域。

(1)以陈独秀个人思想为例。作为《新青年》的领军人物,他倡导以“民主”和“科学”为主旨的价值取向,从逻辑上看确是能促进“人的现代化”;但其学说基理中存在难以厘清的诸多问题【12】——如中国近代化的本根价值是“救国”还是“救人”、“民主”的根基是“以个人为本位”还是“以社群为本位”、“科学”的质底是“权威思想”还是“怀疑精神”、“近代化”的最后之觉悟是“伦理的觉悟”还是“经济的觉悟”等。既然在原初价值中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二难矛盾,那么也就不难理解:缘何“民主”与“科学”历90年沧桑依然难以落实?缘何国人素质的现代化程度迄今难如人意?

(2)以对“民主”的阐释为例。虽然“民主”和“科学”一向被认为是《新青年》精神的实质,但有论者通过对杂志中“民主”这一关键词的计量分析发现:“民主”的出现远少于“科学”,且更具歧异性【13】。民主作为一种和君主对立的西方政治思想,应同时包括国家元首民选、多数支配、代议制这三重含义;但《新青年》在使用“民主”一词时下意识将议会政治和选举排除在外,使其价值核心由个人权利转向政治和经济平等、反常规和取消约束。此外,还有论者认为:《新青年》所代表的五四时期的民主诉求,是外铄的、激进的、批判的、观念突进的。与此相联系,其民主诉求还是精英式的,大体限于新知识界圈子之内,尚未真正深入到大众实际生活层面,转化为国民生活方式【14】。

这种内在的思想缺陷对中国此后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相当影响,至今仍时隐时显地呈现;由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解析它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所倡导的观念,以便。作出正确的取舍、扬抑。

2、后人对《新青年》的误读

《新青年》高张“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儒学,这确是对近代中国屡陷困境深入反思后得出的洞见,是诊治当时中国之疾的对症药石。但由于后人的误读,存在两股喧嚣尘上的思潮:一是从“前现代”出发,指责其破坏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是“民族虚无主义”,使中国不成其为“中国”;一是从“后现代”出发,指责其大体上是将欧洲的启蒙话语在中国做了一个横向的移植,在接受启蒙话语的同时接受了殖民话语,“以西方式的能指指认一

”,因而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粗暴不公正的简单否定态度。

在纪念其九十华诞之际,有专家特别强调“《新青年》不容误读”——在表示赞同之余,笔者以为需要在对待儒学的态度问题上还《新青年》以历史的本真,因为这正是其屡遭诟病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厘清这一事实将有助于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一即源于价值观念的混乱,而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笼统地看作了两个不相容的对立体,尤其是乱源之所在。”

(1)首先得剖析《新青年》的“反儒”言论【15】。不能孤立地、表面地看,而应“知人论世,顾及背景”。惟有将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有论者总结出四大特征,即: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第二,《新青年》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第三,《新青年》的“非儒”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辟的逆流而发,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第四,新文化派即使在他们态度最为激烈的时候,总是反复申明自己并不是真的反孔子或儒学。

(2)其次应怀疑一些陈陈相因的极端主张。如对于“打倒孔家店”这一纲领性的口号,有论者考证:这完全是以讹传讹、后人附加的历史曲解。胡适最初的提法是“只手打孔家店”,经过陈伯达等人在30、40年代的加工改造,便变成了“打倒孔家店”【16】。回归史实便知:当时激进主义只是《新青年》的支流,其主流应是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全盘否定孔子、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个别人物的个别言论,《新青年》编辑部大多数成员并不赞成这些偏激之见,并对之有所批评。

在了解相关史实后,可以认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传入与民族存亡纠缠在一起的时局《新青年》对待儒学采取了“评判的态度”——既有历史观照,又有具体分析。它承认儒学的历史价值,但否定礼教在现代生活中普遍的指导意义;还认为可以通过西方文明来改造儒学,使之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而,简单地把“评判”理解为否定意义上的“批判”或“打倒”是不科学的;但此种误读却流传甚广,如:一些很有造诣也很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在描述五四运动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打倒孔家店”这个提法;这在一定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血脉联系,并不利于个人由“传统人”转向“现代人”。

三、《新青年》的得失成败给予当今传媒的启示

对于“人的现代化和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已有不少相关研究。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搜集了五个国家的民众有关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注意到:即使在“目不识丁”的农民当中,凡处在大众传播媒介之下的人现代化程度比不处于其下的人高。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与个人现代性之间有一种相当规则而且很强的关系,并且明确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个人的现代性方面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力量”【17】。

鉴于传媒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可发挥的作用,本文以为:探讨《新青年》的得失成败给予当今传媒的启示将非常有意义;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尝试展开分析。

1、作为载体:构建自由开放的“公众论坛”

上文虽然论及“通信”栏目的设置有助于“人的现代化”,但有一个史实必须指出:“通信”栏转向《新青年》同人“自己的园地”之后,曾引起一些普通读者不满:一位署名“Y.Z”的读者就这样写道:“贵志的通信栏,不过一个雄辩场罢了,没有一些商榷的事情。我想我们中国正有无数青年男女,要与诸君商榷种种要事;你们可以新辟一栏么?”【18】对此,当今的传媒应该有所感悟:为促使个人在精神上趋向现代化,应该构建自由开放的“公众论坛”。

普通民众的“先行者”,而应以“使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19】自居。

欲构建自由开放的“公众论坛”,应从以下着手:(1)首要传递丰富的信息。所谓“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20】,因此传媒应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输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传播有助于增进个人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等等。(2)应该给普通民众探讨、发表个人观感提供空间。在态度和价值上变得较为现代后,一般个体也渴希望能够积极地参与决定他或她自身的命运,企盼通过媒介发言来引起决策者注意。如有位普通市民建议一家新锐报纸扩展读者参与讨论的平台,认为这样不仅“发挥了媒体了解民情、沟通民意、反映民声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以及民主参与意识,从而进一步塑造源自大众的真实舆论氛围”【21】。

2、内容传递:传播和谐的“传统-现代”观

上文曾论及因为后人的附会曲解,《新青年》对待传统的态度曾被误读。其实,被误读与《新青年》论调激越、重在“揭露与批判”亦不无关联。对于封建专制、宗法制度、三纲五常、文言旧学,它都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驳与痛斥,并为此“狠打了几次硬仗”。此外,在今日的全球化浪潮下,传统的地位不容低估,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重建的问题可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和转化的问题”【22】。这给予今日传媒以启示:为促使“人的现代化”,应该传播和谐的“传统-现代”观。

为此,传播这些观念至关重要:(1)“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的观念。因为完全撇开“传统”,“现代化”将无所附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2)对于本民族“传统”应采取“具体否定”的态度。“具体否定”不是不加分析的“抽象否定”;而是弘扬“传统”中那些历久而弥新的成分、培养和发掘本有的精神资源以为接引和吸收新资源的保证。

3、学者发言:必须超越物质意识和功利意识

上文中曾论述了《新青年》内在的思想缺陷是同人们思想的不彻底和理论的不成熟,这固然和他们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主义的传播途径有关;但同时和他们未能超越物质意识和功利意识亦有联系。这当然不是指责先贤们“浮浅”,民族长期屈辱所衍生“救亡”的心态容不得他们进行沉潜研究。但今日社会安定,因而常在传媒上发言的专家学者,在肯定《新青年》诸贤的“启蒙精神”同时,还应超越他们的思想境界,力戒偏颇的、狭隘的、不负责任的放言高论。

所以,需要真正理解并身体力行以下数点:(1)退而结网、甘于寂寞,具有“为学术而学术”的超越精神。如此,才不会犯下王安石所言的学人大忌——“其道未足以为己,而其志已在于为人”。(2)“视西籍为神圣”的心态则必须代之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保持开放心灵、提倡输入西方学理的同时,也应“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同时应自觉反省和检讨传统的价值系统,使其与时俱新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发言时应兼顾“意向伦理”和“责任伦理”。中国人对于“立言”一向注重责任感,孔子早已有“一言可以兴邦”和“一言可以丧邦”的警告;所以学者在“发言”时不能缺乏“责任伦理”,不能仅仅自以为“动机”或“用心”是好的便可以放言高论,还应慎重地考虑到可能会引发的社会影响。因为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是惊世骇俗的偏激言论便越容易得到一知半解的人的激赏。这是很危险的,有论者就曾经警告“一旦激荡成为风气之后,便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挽救的了”【23】。

【1】胡适:《与高一涵等的四位的信》,《努力》周报第75期,1923年10月

转引自陈平原《思想史视野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p1页

【2】【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25-p30页

【3】陈勤、杨乃良:《人的现代化:“五四”先贤们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江汉论坛》(2005.2),p78页

【4】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见《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

【5】《敬告青年》一文的引文参见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43-p349页

【6】【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93页

【7】李宪法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通信”栏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p37页

【8】陈平原《思想史视野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p125页

【9】王汎森:《<新青年>如何影响了旧中国》,《国际先驱导报》,2005-09-15

【10】朱寿桐:《<新青年>不容误读》,《国际先驱导报》,2005-09-15

【11】董国强:《论1910-19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发展流变》,《民国档案》(2003.2),p51-p52页、p57-p58页

【12】参见胡建:《二难取向中的近代化思致》,《哲学研究》(2003.11),p49-p54页【13】参见金观涛、刘青峰:《<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12)转引自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页

【14】参见冯天喻:《<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p33-p42页

【15】参见欧阳军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中国文化研究》(1999.2),p66-p68

【16】参见王东:《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问题辨析》,《哲学动态》(1999.4),p37-p38页【17】同【2】,p220页

【18】《新青年》5卷3号“通信”,转引自【7】,p40页

【19】美】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17页,书中认为“社会通讯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20】同上,p9页

【21】周训梅:《给新京报提几点意见》,《新京报》,2005-10-28,“读者来信”栏【22】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见《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p430页

【23】余英时:《论文化超越》,同上,p509页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成人礼”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部落、氏族中都曾经存在或至今还依然存在着的通过礼仪。它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惊讶不已。它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是人类对于生殖现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对于婚姻文化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习惯性规则。确实,“成人礼”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有人会认为,那仅仅是在原始社会,至多或者是在传统社会中,今天,人们对于“成人礼”已经淡弱甚至放弃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于传统“成人礼”的叙述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的发掘,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或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让从传统中回归的“成人礼”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一、传统“成人礼”形式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成人礼”是对于一个人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他们已经从青少年进入了成人行列,并相应地获得成人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权力,尤其是婚姻——性关系权力。 从我们所知的“成人礼”习俗来看,所有的“成人礼”都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只有通过所有的仪式,才能加入真正的成人行列,获得并拥有成人的各种权力义务。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冠礼”和“笄礼”作为“成人礼”。而“冠礼”和“笄礼”,尤其是“冠礼”,下面的内容是其仪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年龄限制。这就是男子在20岁,女性在出嫁即十六七岁时举行仪式。《礼记·乐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笑。” 第二,行“冠礼”时须裸祭祖先,即以酒来祭把祖先。《孔子家语》载:“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将之。”裸,以酒灌祭祖先。这与“女子许嫁,笄而醒之,称字”②相似,醴为甜酒。说明“冠礼”或“笄礼”须举行向祖先祷告的祭祀仪式。 第三,冠笄礼时仪式非常隆重。首先,须择吉日佳宾,即“冠礼喜筮日筮宾。”③其次是于祖庙之中行“冠礼”,并须备有礼乐之器。其三是亲朋齐集,司礼人发表祝辞。其四是“冠礼”后取字。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④ 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部落、氏族、民族中,则有五花八门的“成人礼”礼仪,如古吴越的“断发文身”,百越民族中的凿齿、拔牙、染齿,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礼,以及象澳大利亚土著的割痕、拔牙、耐苦考验等礼仪,这些“成人礼”也都有各自与习俗相结合的仪式。人们只有通过这些仪式,“成人礼”才算完成,成人的权力和义务才能最终获得。 世界上流行过的“成人礼”不仅仪式多样而繁杂,且由于各自对“成人礼”仪式及认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⑤: 1.标志型这是一种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它的目的是将成人与未成人者用非常直观的形态加以区别,以使成人者享受到成人权利的同时,也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电脑前面… 2.已经很久都没用过\"真的纸牌\"来玩游戏。 3.只是要联络3个人,却有9个以上不同的电话号码。 4.会传e-mail给坐在你隔壁桌的同伴。 5.和朋友失去联系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电子信箱。 6.从漫长一天的工作中回到家,仍用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讲电话。 7.在家打电话,会不小心按到\"0\"拨外线。 8.和朋友聊天的话题总是网路游戏。 9.车子永远改不完… 10.你从10点半的夜间新闻中得知:自己失业的消息。 11.老板没有处理你手中事情的能力。 13.约聘人员超过固定职员,而且更有可能长期做下去。 14.有只寄网路笑话、图片,却已经很久没见面的朋友。 15.假日时总是想睡觉,即使醒着也不想出门。 16.看完新闻报导,会有想扁人ㄉ冲动… 17.即使电视上播映的电影是看过的,因为无聊还是再看一遍。 18.除了从电视上看到以外,已经很久没有亲眼看到青山绿水19.除了同事以 外…身边真正的朋友以剩下寥寥无几了? 20.对生活上的抱怨总是比快乐ㄉ多。 21.决定他的价值是取至於网路游戏的等级 22.如果他没有玩网路游戏,你除了问他姓名、年纪、在哪上班(上学)或住 那外,已经不知道要和他聊什麽了。 23.时间总不是自己的? 24.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陪朋友的多。 25.即使三餐吃泡面,也要帮自己的电脑升级… 26.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某些东西,过了三天完全忘记钱花到哪里去了。 27.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工作了四年,却换了三家公司。 28.买了高科技产品後,不到3个月就发现你买已经是次级品了… 29.每天都在烦恼今天要吃什麽? 30.你读了整篇文章,还边笑边点头。 31.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到要把文章转寄给朋友。 32.你太忙了,以至於没发现少了第12项。 调查预测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 近日,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与河北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山西同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全国21家调查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海口、兰州、西安等22个城市联合进行了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调查,预计今年22城市购房77万套,价值1000亿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2城市居民住房结构以六层以下砖楼的高层楼房为主,分别占47.5%和28.4%,拥有独门独院的居民家庭占7.0%,居住别墅和公寓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作者简介 英克尔斯(Alex Inkeles,1920—),汉语译名为“艾利克斯·英克尔斯”,或“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及哈佛大学任教。研究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及社会变迁,其中对现代化的研究最为著名。主要作品有《社会学是什么》,《人的现代化》和《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他主张从比较社会学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提出世界社会学,主张在世界性社会学分析层次上研究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1).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找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 是什么,及对社会学最初阶段的一类创始人思想分析。 (2).经验主义途径,即以问题展开,当代社会学家对那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他们要把这些社会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中去。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 2.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英格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理论: (1).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如果国民的的心理和精神处于传统意识之中,他就构成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人的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人民必须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此外,个人现代性还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个人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最有价值的目标。 (2).个人现代性的特征,英格尔斯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12各方面的特征: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了解生产及过程。、 (3).通过跨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个人现代性起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工厂工作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环境。 二、作品介绍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原理、测量个人现代性、现代化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总结与结论。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作者在这一部分总体阐述了他的团队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法和原理,以及他的五个写作动机。在引言中,作者提出个人现代化

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引导语: 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正文: 回顾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才更能够清晰发现中国人在娱乐方式、娱乐思维、娱乐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娱乐业如同空气一样,充斥我们身体所及的每一个空间。梳理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老国家在经过了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封闭与开放等观念碰撞之后,娱乐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形态。 1.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 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 2.洋风吹开国人眼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同时,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3.方圆九州几重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扭秧歌成了经常性的活动。每天晚饭后,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聚集在路边,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强健身体。进入新时代,秧歌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而且形成不少相对固定的民间表演场所。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长春,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使出浑身解数,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秧歌队一到,长春主要街路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可达上万人。 4.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新中国时期,依然是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同时有革命歌曲、文艺演出,有线广播、电影逐渐普及到街坊村头。在作品内容方面,禁止古装戏和古代题材的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必须反映工农兵。造成“高、大、全”式的理想化、完美化英雄充斥舞台。而且在数量方面非常少,文革10年,总共才拍摄了20几部故事片。那时最流行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板戏,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都会来上一段。但是那时因为思想控制比较严,造成文化娱乐形式特别少,内容单调,数量匮乏。人们的集体活动是那么高度统一。学红宝书、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看样板戏——是人们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从六十年代开始,露天电影逐渐走进了城市与乡村。农村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电影。那时候没有车,放映员用马驼着放映机器,在村中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就可以放电影了。放映的内容也比较单调,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在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跳“忠字舞”和唱“样板戏”是全民参与的政治活动,也是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你会不会跳,会不会唱,都得学着跳,学着唱。露天电影院提供的娱乐,并不是电影带来的单一快乐,它同时也是农村家长里短的各种信息的交汇地,是八卦消息的隐秘传播场所,当然,对于孩子而言,电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纵观2000年到2010年近十年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流行风潮,业之峰总结已往住宅室内设计的文化后,首次系统地提出室内设计应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主创思路,以生活方式决定风格方式的设计思想来提升设计文化及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方向,总结出怀旧、时尚、简约、舒适、健康这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演绎出十大设计风格—新古典、新中式、浪漫主义、现代前卫、北欧风情、现代简约、乡村风格、雅致主义、地中海风情和东南亚风格。这十大风格基本囊括了当今社会人群的主要的社会活动与生活文化,是现阶段国人思想意识,消费理念、审美情趣演变后的一种归纳和展现。 一、主流生活定义: 主流生活:主导现阶段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家居文化的五种生活形态(健康生活、舒适生活、简约生活、时尚生活、怀旧生活。 1,怀旧的生活方式 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忆、对传统的向往、对古老的怀念。怀旧不是仿古,不是在追求过去的形式,而是文化,历史,哲学和精神。怀旧是岁月的痕迹。是自然于人之间的平衡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更加缠绵微妙的情感。 当瑶剧卷土重来,当黑胶唱片慢慢复活,当《变形金刚》被拍成电影,当费玉清唱起《青青校树》,当徐志摩的老情书被出版……毫无疑问,一个怀旧的时代正悄无声息地来到。按照精英人士的说法,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增大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怀旧。怀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抚慰或者心理麻痹。 适合人群:新中式风格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合现代人生活。整体典雅,庄重又不像中式古典那么生硬,现在正逐渐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 年龄层:中年以上(35岁以上) 职业身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军官干部及国家公务员 适合户型:别墅,大户型,中等户型均可。 提示:1 新中式的家居陈设与传统不同,多为西式陈设方法。 2 重新强调舒适性。木材质居多。 图片赏析:图片1 古典的中式风格 统帅装饰工作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鲍宗豪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文化看作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或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综向考察世代交替中生活经历的社会烙印;或把生活方式当作阶级辨别指标来研究;或把生活方式当作消费方式来研究。各种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试将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些探讨。 一、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社会现代化视角,其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然而,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21世纪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全球社会现代化的取向,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与方式也有所交叉、重复。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一致、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又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了由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正为“生命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所取代。在“后现代化时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关注、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如何解决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断提高都市公民生活的幸福感?已成为全球都市公民的普遍追求与期待。 但是当今全球社会的现实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相当突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居民,他们生活在70多个国家,讲着5000种语言(UNESCO 2004);其中大约 520万人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Schweitzer 2000),约占世界人口的0.08%;2001年,世界上大约 16%的人(9.6亿)生活在高收入国家,84%的人(52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45%的人(约27亿)每天生活费不到 2国际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的人(约11亿)每天生活费不足1国际美元(WB 2005);而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矛盾仍在扩大。① 在我国,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我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我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在我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 2,900万人,比 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我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上述分析表明,以全球社会现代为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新变化,不仅使我们能更科学合理地解读当代我国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使我们认识,提高我国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对于和谐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2006)第1页。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世意义上的主体精神信仰。儒、释、道三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杂糅、统一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共同作为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历时千年、土生土长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在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占据了主体性影响及支撑性作用。尤其是孔子的“仁”思想,其将儒家的入世进取、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传统人格精神与现代人文思想及价值取向和谐地熔铸一体,从而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独特丰实的人性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丰富的文化精髓。 从儒家主流价值观出发,结合内外部历史环境的变动及演绎,我们总结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性本善的生命理念;平等的、无差别的博爱思想;践行仁义、牺牲自我而又能追求自由、至情至性的入世态度;重义轻利、诚实敦信的价值取向。这几方面的辩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现代人自身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协同、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仁”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全面修炼及协调发展。孔子在传播“仁”思想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学生及信徒自我修炼的引导及教育。要求他们进行深刻认识、全面修习,逐步达成“道”、“德”、“仁”、“艺”等四个方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及自由发展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借鉴意义。这就要求现代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素养的修炼、理想人格及社会终极关怀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砥砺、不断修炼过程中成就现代人自身全面、健康的素质与人格,以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起点及动力源泉。 其次,“仁”思想注重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交流、互动发展。孔子的“仁”思想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社会化哲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它会结合具体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教给人们在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互动发展中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算符合规范及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在与血脉亲人、周围朋友的相处中学会“爱人”,“爱人”正是孔子“仁”思想的实质和第一要

浅析通信现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9537964.html, 浅析通信现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姚晓丹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21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给人们的购物、工作、教育、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都带来了较大便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毫无疑问,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通讯现代化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进一步拉大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人际冷漠现象已在人们社会交往和生活中悄然而生,网络安全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在享受通讯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正视其给现代人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现代通信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TE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104-01 通信,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通信现代化,是指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方式不断变革,使之越来越方便人们的联系和沟通。现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手机、电视、网络等介质平台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通信现代化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 (一)购物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的大规模使用,以淘宝、京东、当当、美团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交易购物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不必在炎炎烈日之下去商场,仅仅动动手指,货物就会很快上门;家电水费、交通地税等,也可以通过手机与互联网的关联,实现网上支付平台缴费的便利。在这种情况下,零食、水果、海鲜等都以外卖的形式一小时送货上门,极大方便了购物消费。今年以来,共享单车等新的消费形式出现,更是刷新了人们?的消费思维。 (二)工作方式 计算机的普及之下,ERP、OA系统的开发应用,使得工作办公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在家办公、旅游办公成为现实,货物下单、商品入库、盘点、出库、售后等环节都一体化、流程化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提倡开发的电子政务工程既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方便群众监督,又提供了窗口化工作方式,便利处理群众诉求。 (三)教育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应该怎样来看待自身的健康问题呢?健康长寿是人人都企望的,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并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有人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进补”,其实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虚则补之”,只有体虚的人,才需进补。每天大鱼大肉,其实膏梁厚味反伤脾胃。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 饮食 就以饮食而言,汉民族以谷类与蔬菜为主,倒是“绿色食品”。不过就总体而言,蛋白质略嫌不足,所以上海市政府的“菜蓝子工程”中就有增加蛋、奶、肉的措施。一般而言可以多吃点禽蛋、牛奶之类。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脂肪饮食已嫌过多。 高盐亦是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问题。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盐分摄入过多可使胃炎、胃溃疡发病率因而增加,致癌物质易于入侵,胃癌亦因此高发所以,低脂、低盐的饮食应该提倡。新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能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形成。水果如柑桔之类还含有黄酮,有抗癌作用,故还需要提倡多吃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吸烟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高于不吸烟者的10倍,而发生喉癌、食管癌的危险性也分别高出8倍、6倍和4倍。吸烟者冠状动脉易于痉挛,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酒精损肝,偶尔为之尚可,酒精尚是促癌物质。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病率增高。所以烟应戒绝,酒不可多饮。 另外,早婚分娩后不授乳者乳腺癌的危险增大,妇女不可不加注意。 运动 缺少运动也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弊病。上楼有电梯、出门有汽车、洗衣不用手、微波炉一烤可以饭来张口,不但缺少运动,连一般的劳动也被简化了。人的体能被节约,日久便退化,于是肌肉无力。脂肪堆积、肥胖、腰椎病、颈椎病随之而生。所以运动也是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当然,运动量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不过持之以恒却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事实上疾病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疾病都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好。又如有人患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于这些疾病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就置之不理,时间一久各种并发症出现,或是神经炎、足坏疽,这时懊悔已来不及了。又有人听说有的病需要终身治疗,就认为反正治不好,就不去管它。高血压病也好、糖尿病也好,只要认真治疗,血压完全可以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也可以维持正常,他们完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当然,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身心两个方而的健康,和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心理的健康问题过去比较忽视,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人际关系,从大道理来说,我为人人是基础,不能只要求人人为我。具体一些来说,对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责人宽,责己严,大家都能这样的话,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他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人对自身的健康也应该有一个科学文明的观念,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关于阅读《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美]戴维.H.史密斯,作者利用其在印度、孟加拉、以色列、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亚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使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几个重要因素。 在文章的最开始,可以看出作者打算采用的研究方式是定量分析,因此先试图寻找一个有效的量表,以测量人的现代性,这个量表在经过大量的分析证明后,被证实是可行的,随即展开了研究。 在阅读的起初,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是定义,究竟什么是“现代性”,什么又是“传统”呢?如果说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对此作出一个确切的概念,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定义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对这本书的探索。 开篇作者就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到工厂是培育现代性的学校,教育是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有力的预报器,不论什么因素对人的现代性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窥探出来的是,本书的工作者们对工厂和教育的关注可谓是十分深刻的,这一点贯穿于此书的全程。研究者们的各种实验和测量,都建立在对工厂者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考察上,当然,也包括许多其他的因素,只是说这两个因素是主要关注的。 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六个发展中国家的越6000人提问访谈之上。风笑天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说到,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研究者们通过实地研究,走访六个国家,期间需要投入的成本极高,包括时间、精力和财务等等,当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而易

见的。 一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同时又能够探讨新颖的主题,显然这本书很好的做好这一点。读此书的过程中,令我十分惊喜的是,作者每抛出一个问题,实施一项研究,总要花几分心思去反向思考,关注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以及坦诚去面对各界提出的挑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科学精神,这是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虔诚,是一种尊重科学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追求完美的态度,时刻告诫后人做研究也需要尽善尽美,考虑周全。 研究者们非常善于针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测量表和问卷以及其他实证研究,以应对那些挑战。不禁让我想到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及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在提到人类文明诞生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作者提出自己的挑战应战理论。汤因比并不认为安逸的环境可以给人类带来挑战,只有相对恶劣的环境才能给与人类充分的挑战,对于持续不断的挑战能够持续成功的应战,文明就不断地成长,一旦挑战消失,或者人类不能成功应战的话,那么文明就解体或者消失。因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能过应对这些挑战。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各位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给与的挑战,并且能够用严谨的精神和学术态度去探索,一次次成功应对那些挑战,正是这本书和这项研究所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开篇和末尾处都强调了国家发展除了高水平国民生产总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搜索引擎/网络全文数据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存取, 国外科技报告检索 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PB报告AD报告DOE报告NASA报告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著录形式的不同划分/目录型、题录型、索引型、文摘型、全文型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卡片式检索工具、缩微式检索工具、机读式检索工具 ?按照检索手段的不同 ●手工检索工具、机械检索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机电检索工具如打孔机和光电 检索工具如缩微机)、计算机检索系统 ?按收录范围划分 ●综合性检索工具、专业性检索工具、单一性检索工具 ?语言类检索工具 ●单语、双语和多语词典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OCLC的NetLibrary The Knovel四种免费参考书SpringerLink 电子图书Ebrary 电子图书John Wiley电子图书美星外文电子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利权的特点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的种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科技报告的类型 ●按报告的形式划分, 主要有:技术报告书、技术札记、技术论文、技术备忘录、技 术通报、技术译文、特种出版物。 ●按研究阶段划分有:初期报告,进展报告,状况报告,中间报告,年度报告,终结 报告。 ●按报告的性质划分有:正式报告,非正式报告,试验报告,交流报告,专题报告, 经济报告,评估报告,生产报告。 标准及其概述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水平的管理,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复应用特征的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指按照规定程序编制并经过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包括一整套在特定活动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定额、规则、要求的技术文件。 专利制度的特点法律保护提出申请科学审查公开通报国际交流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申请 ●延迟审查制(中——发明专利) ●形式审查制(中——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实质审查制 选题的几个原则 (1)要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2)自身对此选题要有兴趣(3)材料搜集的难易度适中(4)研究、写作时间较宽裕 题目确定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不能发生概念或逻辑歧义(2)题目确定要简洁、有美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 我们的教育对策 (简称ISE) 成都市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本文共四个部分:1本问题的相关背景研究,2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的几个方面,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特点和新问题,4我们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I nformation technology)学习方式(S tudy mode)教育对策(E ducative countermeasure) 一.本问题的相关背景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20世纪赠送给21世纪的最大礼物。生物学方面的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材料科学方面的超导技术、纳米技术;宇宙空间的探测和开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这其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直接和最密切的莫过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人们把当今时代“更本质地”称为“数字化时代”。也因此,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现代科学技术之一。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们的交流方式的影响上,交流是人们的主要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影响交流方式就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我国拥有移动电话的用户数已超过拥有固定电话的用户数,人们可以随时地、随地的、快速地和远程地相互交流,大洋彼岸不再遥远,地球几乎变成村落。更重要的是这个势头还在蓬勃地发展,这种影响的程度还在无限制地增加。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观念,比如拥有信息就意味着拥有知识和财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信息社会等观念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判断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的评价。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大容量,会尽量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计算生命的指标可能不仅是生命的绝对时间长度,还有单位时间拥有的生命内涵。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催生基地、发明基地和传播基地,也是最先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自己的影响的行业之一。因此,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引发教育内部对自己的反思或改良或革新甚至革命。近20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之所以一浪高过一浪,除了中国社会变革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之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育改革的发展表现了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这首先表现在硬件方面的现代化,比如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学实验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现代办公系统逐步走向基层学校。由此,催动人们去充分开发这些现代化设备的潜在功能以强化教育手段的表现力,又同时引发了一个新兴的产业——教育软件的开发,使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意义超越了教育硬件现代化的范畴进入了软件领域,再进一步影响人们去思考更深刻的问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甚至教育理念,因此,这股教育现代化之风吹进了观念领域。 第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社会形态之变革和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再思考,比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目标如何确立?教育内容如何选择?教育对象有什么变化?由此,形成了反映时代特色的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认识。这其中最典型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新认识——①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群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群 1

关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旅管19-1徐欣 现如今时代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因为这些,人们可能也会被影响很多,这样节奏下的人们,坏习惯变得越来越多,而好习惯却十分难以养成。坏习惯起先是一个陌生的访客,后来是一个熟友,最后会与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一同破裂。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主宰人生。”因此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和建立各种好习惯,摒弃坏习惯。 这次的调查就是为了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好习惯或者坏习惯,着重分析他们的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来让人们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与必要。 由于最近疫情的影响,不宜外出到处走动,所以这次调查采用了线上调查的方式,同时也让调查变得更方便以及提高了效率。 首先,这次调查共采访了45个人,受访者中女性占大多数,但这并不影响调查效果,因为任何一个习惯都不仅仅局限于男或女。 【年龄分布图】 接下来就是年龄分布了,如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大多数受访者的年龄都在18-22岁,正是众多青年大学生的年龄阶段,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调查数据更能直观地感受一个大群体——大学生的日常习惯。 【睡眠时间图】

如上图,调查的是每个人平均一天的睡眠时间。从饼图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的睡眠还是比较健康的,6-8小时是正常人最佳的睡眠时长。 但其次就是睡得比较多的,8-10小时,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赖床,即使是没有熬夜。定了闹钟也不管用,关掉,继续睡。前一天熬夜,第二天可以睡到日上三竿甚至更久,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不应该是个长期持续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恶性循环。熬得更晚,第二天醒的也更晚,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小毛小病,一整天都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大白天也会出现随时都会犯困的现象。前一天晚上没有早点睡缺失的睡眠是在第二天白天多睡多少都补不回来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人习惯午睡,但并不调闹钟,导致一睡就是一下午,晚上睡不着。 还有一部分人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甚至没有,只能说这部分人熬夜是绝对的,熬夜加班赶工、熬夜打游戏、熬夜看小说等等,最严重的就是通宵,都不存在第二天补觉,是比睡8-10小时的更可怕的生活方式。 没有人睡10小时以上。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睡眠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状态,经常的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各种毛病的出现,最严重的是毫无预兆的猝死。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什么都比不上身体健康,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享受而将自己的身体弄垮,这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睡眠质量图】

上海市宝山区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学期语文二模考试卷及答案

宝山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渐黄昏,,都在空城。(姜夔《》) (3)杜甫《登楼》中“, ”两句借三国典故抒发诗人的忧虑感慨。 2.按要求选择。(5分) (1)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真正的蔑视,,,。因为,如果你让一个你所看不起的人知道你轻视他,你就不过是表露了对他的某种尊敬。 ①总是不露声色 ②作为真正荣耀的对应面 ③不让任何人发现自己的存在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 ① D.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现代人与创新人格 刘铁芳 ①创新品质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

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 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②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 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 ③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指称,也就是说,创新所直接关注的只是观念和行为的“新”,并不直接指涉观念和行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简单地说,创新所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是事实而非价值。换言之,创新本身并不足以确保其自身的价值。由此可见,在个体的人格整体中一定有比创新更基本、也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德性等。创新说到底只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乃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的手段,人格就是目的。也许,就我们的惯于听从、服从的人格现实而言,强调独立人格比创新人格更有价值。 ④当然,也有人把创新所需要的个体人格特质,诸如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与创新相关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尽管如此,这种看似完整的“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个体人格中有些因素实际上跟创新与否并无多大关联,比如道德感、审美感、人生信仰等。如果我们要勉强把它们都牵连起来,笼而统之地名为培养创新人格,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格丰富性、 完整性、多样性的削减。 3.第②段加点词“打入另册”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