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兼爱(1分)、非攻(1分)

24.A(2分)

25.(司马迁)推崇《晏子春秋》,但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情况。(2分)

26.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观点(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更信服作者的观点。(3分)

27.(2) (《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儒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3) (《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以后加以称赞。(4分)

《出师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14分) 【甲】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 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性行淑均()(2)拥大盖,策驷马() (3)身相齐国()(4)晏子怪而问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愚以为宫中之事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其后夫自损抑 2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2分) (1)诸葛亮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子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连云港(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 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10.(2分)君爱老/ 而恩无所不逮/ 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 11.(6分) (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阅读附答案 (2014广西柳州市)文言文阅读 【甲】因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处所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摆布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以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以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因而召而数之公前,日:”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妇摆布莫不私王(私:偏爱) B. 时时而间进(间:偶尔) C. 数烛邹已毕(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闻命:接受教导)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以下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和景公都擅长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居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取了奇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平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咱们一个启示:给他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4.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分)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3分)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的,受上等奖赏。(重点词语“面”“刺”) (2)让咱们的君王由于鸟的原因杀人。(重点词:“使”“以”)

文言文阅读《左传》《晏子春秋》练习及答案译文

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恒、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吠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人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廿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廿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升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口:“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费焉。宰大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共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共可以去其否。足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口可:君所谓否,据亦口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辅佐。 B. 人暑而疾驰疾:快速。 C.宰夫和之和:调和。 D. 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 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晏子春秋(高中文言文阅读)

晏子春秋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 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今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手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数量: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三请,不见许见笑于大方之家 B.令国致乐不已木已成舟 C.钟鼓不陈陈规陋习 D.晏子乃返失败乃成功之母 3.下列四组句子,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3分) 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屈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1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 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 1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注】○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

A. 一食或尽粟一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君使服之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B. 使内外异法也皆以美于徐公..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2分) 13、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2分) 答案: 10、C 11、(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 1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3、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晏子使吴》阅读答案及翻译

《晏子使吴》阅读答案及翻译 1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①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摈②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③。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就。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行人:官名,主管礼仪。②摈:同“傧”,导引宾客。③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20. (1) 晏子是春秋国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司马迁曾为他与该国另一位政治家写作了一篇合传。这位政治家的姓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文中晏子为什么多次“蹴然”?(2分) 参考答案: 19. 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 20. (1) 齐管仲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吴国时,吴王对行人说:“寡人听说晏婴是北方长于言辞、熟悉礼制的人。”(吴王)下令给手下导引宾客的官员说:“晏婴求见时,你让行人对他说‘天子请你相见’。”第二天,行人(对晏子)说:“天子请你相见。”晏子流露出局促不安的样子。行人再次(对晏子)说:“天子请相见。”晏子仍然局促不安。行人(第三次对晏子)说:“天子请相见。”晏子还是局促不安,(并对行人)说:“我接受齐王的命令,出使到吴王所在的国家,因为不明事理而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周天子的宫廷,冒昧地请问吴王他在哪里呀?”这之后吴王(马上改口)说:“夫差请你相见。”(于是)以合于诸侯身份的礼仪接待晏子。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辨《晏子春秋》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兼爱(1分)、非攻(1分)

《晏子春秋》节选阅读习题及答案

《晏子春秋》节选阅读习题及答案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束二缚一人诣王(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译文:

【3】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答案 【1】(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2】(1)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 【3】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4】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解析: 【1】试题分析:诣另有学问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意思;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绝大多数都是一字一词,解释时要以字为单位,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阅读答案附翻 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 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 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2)勿乘驽马() (3)则恶其鳋也() (4)何以亡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 1、(1)打开(2)劣马(3)讨厌(4)为什么 2、(1)好啊! 说的确实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 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 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 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4、略。 译文: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 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 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 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 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 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恳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 10.(2分)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 11.(6分) (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 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

晏子之晋晏子春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晏子之晋|晏子春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 译 晏子之晋|晏子春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 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 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 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 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

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 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暴躁B.士者诎乎不知己诎:屈从 C.请鬻于世鬻:卖D.免人于厄厄:困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己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

《晏子春秋-灵公好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晏子春秋|灵公好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灵公好饰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⑤:“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⑦,则外莫敢为也⑧。”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⑨。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②带:衣带。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④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⑤对:回答。⑥内:指王宫内。⑦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⑧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⑨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国人尽服之() B.公使吏禁之() C.犹悬牛首于门()

D.不逾月()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D.吾道一以贯之。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②为什么() ③很好()④您()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参考译文】 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善哉!”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比较阅读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比较阅读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 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 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 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4.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分)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3分)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重点词语“面”“刺”) (2)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重点词:“使”“以”)

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宋濂《王冕传》 1.分别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①窃入学舍 A.偷东西 B.偷偷地 C.私自(谦辞)( B ) ②儿痴如此 A.痴呆 B.痴迷 C.白痴( B ) ③恬若不见 A.安静 B.安适 C.坦然( C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个“其”都是代词“那个”) A.暮归,忘其牛查无其人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而)喻之以理(用)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它)赤子之心(的) D.录为弟子(作为)为虎作伥(替,给)3.文中“儿痴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D 指“父怒,挞之”,仍如先前一样)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B.暮归,忘其牛。 C.或牵牛来责蹊田。 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王冕白天放牛”,不合文意) A.王冕放牛而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直到傍晚才回家,忘记了放牛的事。 B.因牛踩坏了农田,王冕遭到父亲责打,可过后他仍然如先前一样去听学生读书而忘了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对着长明灯读书。 D.韩性听到了王冕好学苦读的事,收王冕做弟子,王冕后来成为博通的学者。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译文: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牛踩了地里的庄稼。(“责”是“责备”之义)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译文:安阳人韩性听说此事以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异之”是“以之为异”)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楚将)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通“嘱”,交给)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战国策·楚策》)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①求:寻找②信:说话真实③走:跑 ④地方:土地方圆⑤其实:他们实际⑥犹:如同

辨《晏子春秋》参考答案

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第23-27题。(1 3分) 辨《晏子春秋》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2016年高考文言文《晏子春秋》-附译文翻译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山东省2016年高考文言文《晏子春秋》|附译文翻译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 题网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是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

《晏子春秋》节选的阅读附答案

《晏子春秋》节选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小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2)寡人反取病焉。( ) (4)晏子辞( )

小题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小题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1)犯罪,(2)它们的果实,(3)辱 (4)推辞,不接受 小题3: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4:(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臣到了。 小题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1)“缚者曷为者也”的含义是“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即“缚者/曷为者也”。(2)“是寡人之过也”的含义是“是我的不对”,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是我的、不对”,即“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试题分析:①“坐”,古今异义词,古义:犯罪。②“其实”,古今异义词,古义:它的果实。③“病”,古今异义词,古义:辱。今义:疾病,患病。④“辞”,一词多义,推辞。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乐之,国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君其图之!”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 【译文】 翟王的儿子翟羡靠能用十六匹马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景公看他驾车,很不喜欢。景公的宠妾婴子想要观看,景公说:“等晏子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站在园子里的高台上来观看。”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于是就替翟羡请求说:“给他优厚的俸禄。”景公答应了。晏子病愈后谒见景公,景公说:“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我很喜欢,让他驾给你看看吗?”晏子说:“驾驭车马的事,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景公说:“我对他驾车感到很高兴,想要给他万钟俸禄,大概够了吧?”晏子回答说:“过去卫国人姓东野的驾车,您很喜欢,可是婴子不喜欢,您也说不喜欢,于是就不再看他驾车。现在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您不喜欢,可是婴子喜欢,您于是也就喜欢了。婴子替他请求俸禄,您就答应了。那么,这就是被妇人制约了。况且不乐于治理人民,却喜欢调理马匹;不给贤德的人优厚的俸禄,却给赶车的人优厚的俸禄。从前我们的先君齐桓公的领土比现在狭小,他整顿法纪,推广政教,因而称霸诸侯。现在您不能让一个诸侯亲附,年成不好,道路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您不以此为忧,不以此为耻,却只顾贪图享乐;不继承先君的功业,却只讲求驾驭车马的技巧。那么,您不关心百姓疾苦、忘掉国家盛衰也太过分了。况且《诗经》上说:‘三匹马驾车四匹马驾车,是诸侯到来了。’用八匹马驾车,本来就不符合制度了。现在又用十六匹马驾车,这样不符合制度不是更严重了吗?况且您如果以此为美,以此为乐,国内一定有很多人这样做。驾这么多马去打猎就很不方便,到远方去就更不可以,可是使用的马匹却多了几倍。这不是驾驭臣下的办法。过分追求享乐,不妥善处理百姓的事务,这是圣贤的君主所禁止的。您如果以此为美,以此为乐,诸侯一定有人效法我们,您没有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治施加于诸侯,却用邪僻的行为来影响他们,这不是爱民如子、使名声显赫、使远人归附、使邻国亲近的办法。况且贤良的人被废弃,孤儿寡妇不得救济,却听信宠妾的话增加赶车人的俸禄,从而加深人民的怨恨,这是与人民为敌的行为。《诗经》上说:‘聪明的男子可以使国家稳固,聪明的女子却能使国家颠覆。’现在您不考虑如何让国家稳固,却只干些使国家颠覆的事。国家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景公说:“您说的好。”景公于是不再观看驾车,罢免黜退了翟王的儿子翟羡,而且疏远了婴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