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及准备

①术前应继续口服原有抗心绞痛药物。

②抗血小板制剂:术前3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对未服用过阿司匹林而须急诊PCI者应于治疗前立即给予300mg水溶性制剂口服。对计划行支架置人术者还应口服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应于6h前服用负荷剂量300mg(急诊PCI可于术前立即服用),此后每日75mg;噻氯匹定由于起效慢,应于术前72h开始给予250m g,2/d,2周后改为250mg,1/d。噻氯匹定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症,必须定期复查血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包括急性ST段高心肌梗死)还可合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

③对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于术前2~3h开始持续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lOOml/h,直至术后10h或出现充足尿量。对给予充足血容量后仍尿少或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可给予适量呋塞米静脉注射。

④患者术前应备皮、行碘过敏试验、当日晨禁食(安排下午手术者可酌情进少量流食),接患者入导管室前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向患者和(或)家属解释操作的大致过程及须与医师配合的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器材的选择

①引导导管:常用Juakins型引导导管。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为了增强导管支撑力还可选用AmplatzL、XB、EBU等类型导管。右冠状动脉呈钩形向上时,为增强导管支撑力可选用AmplatzL型引导导管,但操作须十分谨慎,因较易发生血管开口部及近端夹层。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者,还可选用一些特殊类型引导导管。

②导引钢丝:按尖端的软硬程度,可分为柔软钢丝、中等硬度钢丝和标准硬度钢丝三种类型。一般非闭塞性病变或急性血栓性病变可首选柔软钢丝,对慢性闭塞性病变可试用中等硬度钢丝或标准硬度钢丝。若不成功,对有经验的术者可使用专门用于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尖端变锐的硬钢丝,以利于通过病变。此外,还有带亲水涂层的钢丝,适于严重不规则狭窄及部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加强支持(ex-trasu pport)钢丝,适用于严重纡曲的血管狭窄病变。在使用时,导引钢丝尖端应根据血管走向、血管直径及病变特点弯成适当角度,以利于进入血管并通过病变。

③球囊导管:直径1.5~4.0mm,长度20ram者最常用,也有短球囊和长球囊,可根据病变长度进行选择。球囊由于材料不同,其特性不同,可分为顺应性球囊、半顺应性球囊和低顺应性球囊。这些球囊在一定压力(命名压)下达到指定的直径,以后对进一步增加压力引起的直径增加程度不一,术者必须对所使用的球囊特性有精确的了解。

④支架:多由医用不锈钢制成,按支架释放方式,可分为自膨胀型支架和球囊扩张型支架,后者按支架的基本设计又可分为管状裂隙支架、环状支架和缠绕形支架。球囊膨胀型支架最为常用,一般在血管开口部和血管近端病变常选用径向支撑力好的管状支架,远端血管或病变处极度弯曲的病变常选用柔顺性好的环状支架,附近有大分支的病变选用有较大侧孔的支架。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目前上市的药物洗脱支架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对糖尿病患者、小血管及长病变时选用药物洗脱支架意义更大。

⑤其余器材及设备同冠状动脉造影。

2.基本操作方法

(1)血管入路:可选用经股动脉穿刺途径,也可选用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进入(以右侧桡动脉常用)。选用桡动脉途径者,必须行Alle n试验,证实手掌动脉弓通畅者方可进行穿刺。

对个别患者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均不能进入者,可考虑经肱动脉穿刺途径进入。在相应动脉穿刺插入鞘管后,经鞘管注入肝素750 0~10000U(或根据体重调整用量lOOU/kg),使ACT维持在≥300s,手术每延长lh,补充肝素2500---3000U。

(2)球囊扩张的基本操作要点

①将适宜的引导导管送入病变所在的冠状动脉开阴,在X线透视下调整引导导管,使之与血管近端呈良好同轴状态又不引起压力嵌顿。选择能充分暴露病变、血管影无重叠的体位进行基础冠状动脉造影。

②X线透视下经引导导管送人导引钢丝,跨过狭窄病变,送至冠状动脉远端。在推送导引钢丝过程中,动作应轻柔,边旋转引导钢丝边推送,不应有阻力。对全闭塞病变,当导引钢丝跨过阻塞段后应造影确认其在血管真腔,再继续操作。

③沿导簪l钢丝送入球囊导管,对不拟进行支架置入的病变,可选择球囊与血管直径之比为I~I.i:1的球囊导管,球囊送至狭窄病变部位后即可开始加压扩张。压力应在X线透视下逐渐增加,赢至球囊上病变的压迹消失,一般6,--10个大气压(取决于球囊特性、所选用球囊与血管直径的比例及病变特征)。若拟置入支架,可用小一号(或焉直径2.5ram)的球囊进行预扩张,可减少由于球囊扩张所致的夹层的发生。

(3)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基本操作要点:支架一般在球囊预扩张之后沿弓l 导钢丝送入。在较周限、非完全闭塞、近端血管无严重纡曲、无显著钙化的病变,也可不经球囊预扩张,直接墨入支架。支架直径的选择一般与血管直径之比l~ 1.1:1(血管直径的估计应在注入硝酸甘油之后进行)。经造影确定支架准确定位予病变部位之看,加压扩张,直至在X线透视下见支架球囊充分扩张,一般扩张

压力11~--13个大气压。压力的大小应根据病变特征、所选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之比等综合决定。对加压至16个大气压仍不能使支架满意扩张者,可使黑短的j≥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以免造成近、远端血管撕裂、夹层。

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应注意支架须覆盖全部病变,旦裔扩张的球囊不能超过支架近远端边缘,以免出现边缘再狭窄。

支架置入后应多体位(至少嚣个互相垂直的体位)投照,观察支架是否满意扩张,病变或夹层是否被支架充分覆盖,病变处残余狭窄情况等。

血管内超声(IVUS)有助于精确判断血管直径、病变特性,从而选择适宜直径的支架,并判断支架扩张是否充分和满意,但临床上一般并非必须,有条件者可考虑应用。

3.术后处理

(1)术后一般不必常规应用肝素,4h后ACT%150,---180s可拔除股动脉鞘管,桡动脉内鞘管可在术后立即拔除,加压包扎。

(2)继续抗盎小板治疗:应长期服用阿司匾林l00,--300mg/d(3个月后通常可服用lOOmg/d),置入裸金属支架者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 5mg/d,至少1个月,置入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者至少服用3个月,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者至少6个月,有条件者最好服用1

2个月以上。术前服用噻氯匹定者,术基250mg,2/d,2周后改为2 50mg/d,服用时间同前,但要严密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3)非完全血管重建的患者应继续服用抗心绞痛药物。

(4)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特征,。复查心电图、记录尿量,注意血容量的补充。注意穿刺部位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者,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中或术后有可疑缺血征象者如长时间胸痛、分支闭塞、心电图ST-T改变或盎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于术后6~8h和24h复查壶清标志物TnT或TnI、CK-MB和CK。

【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

1.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每次l00~---300~g,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也可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每次0.1~0.2mg,总量1.0~1.5mg;或地尔硫革每次0.5~2.5mg,总量5~10mg。

2.冠状动脉夹层轻度内膜撕裂通常不影响手术结果。严重的夹层,如造影剂在管腔外滞留成“帽状”、螺旋状夹层、管腔内充盈缺损、血流减慢或完全闭塞者,应紧急置入支架。

3.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动脉夹层或上述三个因素间的组合所引起。在术中发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应立即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除外冠状动脉痉挛。若不能缓解,

可重新沿导引钢丝插入球囊导管,在闭塞处扩张,使血管再通,并置入支架。对急性血栓闭塞可静脉注射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除用升压药物外,应立即经皮穿刺插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对急性闭塞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尤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若介入治疗不能使之再通,应及早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若闭塞血管较小或在血管远端,心肌梗死范围小,一般情况良好,试图血管再通不成功,也可内科药物治疗。

回病房后突发急性胸痛,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闭塞者,应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情况按上述原则分别处理。

4.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于冠状动脉夹层或急性闭塞所致,一部分与严重、长时间痉挛有关。少数患者在成功的PCI后发生,可能由于治疗部位的血栓形成所致。其处理原则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5.冠状动脉栓塞涵于术中引导钢丝或球囊导管周围形成的血凝块脱落,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导管碰撞或加压扩张而脱落所致。一旦发生可重新插入球囊导管扩张栓塞部位。为预防其发生,术中应充分抗凝,推送引导钢丝前进时尖端应保持游离状态。

6.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可无缺血症状,或有胸痛但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大分支闭塞则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如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必须预防其发生。术中应根据分支大小及分支开口部有无病变,决定是否应用双导引钢丝技术保护分支,或对吻球囊技术扩张分支病变。在

分支部位置入支架时应选择侧孔较大的支架以减少影响分支,一旦大分支闭塞,应用导引钢丝穿过支架孔眼进入分支,并用球囊再次扩张,使之再通。对大分支直径>2.5mm者,若单纯球囊扩张后效果不满意,可考虑置入支架。

7.“无再流”(no-reflow)现象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富含血栓的病变及退化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及斑块旋磨术治疗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应立即在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或钙拮抗药(用法及剂量见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试用腺苷冠状动脉内注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除用升压药物外,应立即开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无再流的预防:对富含血栓的病变可考虑术前开始应用血小板GPⅡb/Ilia受体拮抗药,术中可使用远端保护装置。

8.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大多由于导引钢丝穿破冠状动脉所致,少数由于球囊导管或支架造成,在治疗完全闭塞病变时较易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用球囊在穿孔处近端低压扩张,阻断血流,预防心脏压塞发生,并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对小的穿孔多可奏效。无效时,对直径>3ram、附近无大分支的血管穿孔或破裂可考虑置入带膜支架,封闭穿孔部位。若已出现心脏压塞,应扩充血容量,并行心包穿刺引流,对经上述处理后穿孔不能闭合者应急诊外科手术。

9.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须立即电转复治疗。

10.穿刺处血管局部并发症。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诊疗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 It e 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起病6-1 2h )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 I;或心肌梗塞患者梗塞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 治疗。 6 ?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 C 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禁忌症: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 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 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 .出血性素质。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术前规范化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般化验包括血、尿常规和肝肾功检查,以及血电解质、凝血四项、

病毒系列。 3.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ECT心脏检查。 4.碘过敏试验。 5 .局部清洁和备皮,选好准备穿刺的血管,选择桡动脉作为入径时行 术前Allen试验。 6?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手术单签字。 7?术前4小时禁食。 8?必要时术前注射地西泮10mg,或给予口服苯巴比妥0.0 6 -0. 1g。 9?准备好必要的器械。 操作步骤: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步骤: 1?多选择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部位,患者仰卧导管床上,手臂平伸外 展3 0O,手腕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以上。 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桡骨茎突上1.5-2.0C m处桡动脉搏动最 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继续向前推送2-3cm,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见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将导丝送入一 定长度后推出针芯,,用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沿导引钢丝插入 5 F桡动脉鞘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2 00ug,以防血 管痉挛;注入肝素3 00 0 u。 2.用肝素盐水冲洗泥鳅导丝和造影导管,将泥鳅导丝插入TI G造影导 管,尖端与导管尖端平行,进入血管鞘后将泥鳅导丝探入,尖端在导管前方4-5cm,然后将导管与导丝一起送入,直到将造影管送至主动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心脏造影的时候,利用特制的头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的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是非常危险的(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的冠状动脉造影术。 4 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的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的CAG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试卷答案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试卷(答案) 科室:姓名:成绩: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52分): 1.青霉素类药在静脉或肌肉注射等给药途径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口服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X) 2.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关系成正比。(X) 3.临床在应用各种剂型,各种给药途径的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做青霉素皮试试验,阴性者才可使用。(V) 4.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须问清患者曾否用过青霉素类药物,有无过敏反应史。(V) 5.患者曾有青霉素过敏或皮试强阳性史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无需谨慎。(X) 6.青霉素皮试结果局部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在用药后一定不会出现过敏反应。(X) 7.观察皮试结果时虽然局部呈阴性反应,但患者若有胸闷、头昏、哮喘、皮肤发痒等症状,也不应给予 青霉素类药物。(V) 8.因皮试时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皮试前应备好必要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品。(V) 9.对属于过敏体质的患者用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无论皮试和用药均须十分谨慎。(V) 10.青霉素类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关系。(V) 11.使用氨苄青霉素时,可用青霉素G盐配制皮试液替代氨苄青霉素皮试液。(X) 12.通知要求在使用青霉素皮试液时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得只换针头不换针管。(V) 13.做皮试前禁用碘剂消毒皮肤。(V) 14.青霉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乳汁,可能在母婴间引起交叉过敏反应。(V) 15.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患者应用头孢类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V) 16.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需用所选品种进行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V) 17.对青霉素类有过敏性休克史者,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V) 18.通知要求:对一种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所有头孢类药物。(V) 19.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若规定要求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 必须作皮试。(V) 20.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若患者为过敏体质,既往有对青霉素类药物 过敏史应行皮肤过敏试验。(V) 21.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的皮试液进行皮试,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 替。(V) 22.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可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 试验。(X) 23.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若药物说明书规定该药不需要做皮试,则不需要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X) 24.过敏反应虽然难以预测,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V) 25.皮试观察期间护士应嘱患者不能离开护士视野范围以外的空间。(V)

药物皮试液配制操作规程

药物皮试液配制操作规程 一、青霉素类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青霉素类药物在应用前可用青霉素G钠皮试液进行皮试。另外也可用青霉素类原药做皮试(供选用的试液浓度为300μg/ml或按说明书规定)。 青霉素G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规格:80万单位 配制方法:取注射用青霉素钠8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至4ml溶解摇匀,用1ml注射器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2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每ml稀释液含青霉素钠500单位);将0.1ml注入皮内。 规格:160万单位 配制方法:取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至8ml溶解摇匀,用1ml 注射器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2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每ml稀释液含青霉素钠500单位);将0.1ml注入皮内。 其他青霉素类原药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1、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 (1)规格:0.5g (即50万μg) 配制方法:取0.5 g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溶解摇匀,用1ml 注射器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3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每ml稀释液含氨苄青霉素钠300μg);将0.1ml注入皮内。 (2)规格:1.0g(即100万μg) 配制方法:取1.0 g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加生理盐水至5ml溶解摇匀,用1ml 注射器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稀释液0.1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每ml稀释液含氨苄青霉素钠300μg);将0.1ml注入皮内。 2、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规格:0.5g (即50万μg)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 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Ⅱ)[7,10,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试卷答案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试卷 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试卷(答案) 科室:姓名:成绩: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52分): 1.青霉素类药在静脉或肌肉注射等给药途径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口服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X) 2.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关系成正比。(X) 3.临床在应用各种剂型,各种给药途径的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做青霉素皮试试验,阴性者才可使用。(V) 4.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须问清患者曾否用过青霉素类药物,有无过敏反应史。(V) 5.患者曾有青霉素过敏或皮试强阳性史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无需谨慎。(X) 6.青霉素皮试结果局部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在用药后一定不会出现过敏反应。(X) 7.观察皮试结果时虽然局部呈阴性反应,但患者若有胸闷、头昏、哮喘、皮肤发痒等症状,也不应给予 青霉素类药物。(V) 8.因皮试时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皮试前应备好必要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品。(V) 9.对属于过敏体质的患者用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无论皮试和用药均须十分谨慎。(V) 10.青霉素类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关系。(V) 11.使用氨苄青霉素时,可用青霉素G盐配制皮试液替代氨苄青霉素皮试液。(X) 12.通知要求在使用青霉素皮试液时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得只换针头不换针管。(V) 13.做皮试前禁用碘剂消毒皮肤。(V) 14.青霉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乳汁,可能在母婴间引起交叉过敏反应。(V) 15.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患者应用头孢类时需谨慎,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V) 16.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前需用所选品种进行皮试,皮试阴性方可使用。(V) 17.对青霉素类有过敏性休克史者,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V) 18.通知要求:对一种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所有头孢类药物。(V) 19.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若规定要求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作皮试。(V) 20.头孢菌素用前是否要做皮试,如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若患者为过敏体质,既往有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应行皮肤过敏试验。(V) 21.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的皮试液进行皮试,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V)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在沈阳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期间正式重磅发布! 该指南由韩雅玲院士牵头,113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完成,刊登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年第五期,是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结果(共收录了31篇中国专家的文章),参考ACC/AHA以及ESC等国际权威组织发布的最新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相较于2012版PCI指南,该版指南有几点重要更新: 一、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从2009年开始,PCI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运行。此后,国家质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了省级和军队级质量控制中心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改善质量控制技术和团队协作,新版指南首次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以期对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

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二、提出最新的EuroSCORE Ⅱ和SYNTAXⅡ危险评分系统 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指南首次提出了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Ⅱ)和SYNTAXⅡ评分,新的评分系统更加符合临床需求,为患者后续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统一、科学的标准。 EuroSCOREⅡ通过年龄、性别、肾功能损伤、外周动脉疾病、严重活动障碍、既往心脏手术史、慢性肺脏疾病、活动性心内膜炎、术前状态差、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CCS 心绞痛分型、左心室功能、近期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紧急外科手术、是否为单纯CABG、胸主动脉手术等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而上一版推荐的EuroSCORE评分因过高地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率,已不再推荐使用。 SYNTAXⅡ评分在SYNTAX评分11项因素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而变成了12个影像因素,并联合应用了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血管病)。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4年或以

皮试注射操作评分标准.doc

皮内注射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有无酒精过敏史、合作程度;解释、问二便、 询问药物过敏史→ 有→报告医生,停医嘱→记录 无→继续以下操作 准备核对医嘱→查病历过敏记录 用物准备:注射盘、无菌治疗巾、注射器(1ml 、5ml )、药物、常规消毒剂、棉签、 砂轮、急救药品(1:1000 盐酸肾上腺素、氧气等) 铺无菌治疗盘→配制皮试液(稀释药液时更换针头)→将皮试液置于治疗盘内 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建议卧位) 选部位 部位:前臂掌侧下1/3 处、尺侧优于桡侧、避开血管 消毒:75%酒精按常规消毒皮肤,范围大于5×5cm 消毒、进针 查对 进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 固定固定:左手拇指固定针栓 推药:右手推药0.1ml,局部隆起呈半球状皮丘,隆起的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 推药、拔针、查对拔针:快速拔针、勿按压、记录时间 查对 观察观测20 分钟,判断结果 整理床单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整理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 记录 备注常用皮试液浓度(0.1ml 溶液的药物含量): PG 50u SM 250u TAT 15u 普鲁卡因0.25%溶液取0.1ml 其他溶液浓度参照药物说明书。

皮内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实扣分项目 项目 扣分细则 得分 操操作者仪态 5 着装不规范-3 未洗手-2 未评估病情、注射部位情况各-1 作 评估 6 未评估合作程度、未询问过敏史各-1 未解释、未问二便各-1 前核对医嘱 2 未核对医嘱-2 用物准备 5 少一件各-1 摆放乱、未铺盘各-1 安全、舒适 4 未注意患者安全-2 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2 未检查药物、跨无菌区一次各-2 选择注射器针头不当-1 操配皮试液18 稀释药液时未换针头-1 稀释不正确、浓度配错各-4 摇匀药液手法不当-4 选部位 4 未再核对、选择部位不对各-2 作 消毒范围小、不规范各-1 消毒 未待干进针、未绷紧皮肤各-1 查对10 进针前未查对、角度或深度不对各-2 进针 过固定 2 固定手法不正确-2 推药、拔针、 查对 量不准、漏药液、未形成皮丘各-2 未查时间、未查对各-2 10 未交代注意事项、未在床边观察各-2 观察9 判断方法不正确-5 程 未整理床单位-2 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2 整理10 污物乱放、遗留用物在病房各-1 未分类放置、未洗手各-1 一项未记录各-1 态度沟通4 态度不认真-2 沟通技巧欠佳-2 评价整体性 计划性 操作时间15 分钟 6 整体性不好-2 无计划性-2 超时 1 分-1 相关知识 5 相关知识不熟悉各-1 总分100

规范临床皮试操作制度

xxx关于规范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的通知 青霉素类药物皮试操作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时,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发病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不明显,对本类药物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也能引起休克。过敏机制可能与青霉素本身、其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有关。临床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做青霉素皮试试验,皮试阴性者才可使用,对有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应选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在使用青霉素皮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问清患者曾否用过青霉素类药物,有无过敏反应史。对于无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成人在7日内未用过青霉素者、小儿在3日内未用过青霉素者均应进行青霉素皮试。 2、患者曾有青霉素过敏或皮试强阳性史者,10年内不宜再做皮试,10年后也应谨慎。 3、皮试液是由青霉素G钠溶于等渗氯化钠注射液(500单位/ml),以无菌操作法制成,4℃下保存可用1周,室温则只限当日使用。 4、将皮试液0.05-0.1ml注于前臂肘内侧皮下内,等待20分钟观察结果,呈阴性反应时始可用药,阳性反应者禁用。因青霉素皮试的准确率为60%,故有时虽皮试局部呈阴性反应,但患者有胸闷、头昏、哮喘、皮肤发痒等症状出现,也不应给予药物。

5、皮试本身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皮试前应准备好必要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品。皮试期间对患者应密切观察,如发生休克,应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必要时数分钟内重复注射一次或静脉注射。 6、皮试呈阴性者,在用药过程中也还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注射药物后,应严密观察患者20分钟,无不良反应发生方可离开。 7、对属于过敏体质者(如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者)必须用青霉素时,无论皮试和用药,均须十分谨慎。 8、青霉素类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关系。青霉素过敏的根源主要在于其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其中所含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是主要的致敏原。目前应用进口的高品质青霉素类药物是不作皮试的,这在西方的多数国家亦成惯例。鉴于国产药物因不同工艺流程所含致敏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使用不同种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不宜一律应用青霉素G盐替代皮试,临床用哪种青霉素类药物就用哪种药物做皮试。用药中途更换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生产批号的药物时亦应重新皮试,以保证安全。 9、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因后者可使青霉素产生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 10、做皮试前的皮肤消毒常规用75%乙醇,如果患者对乙醇过敏,可采用生理盐水消毒,禁用碘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且挽救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同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风险,术后仍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脏骤停,有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监测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1、出血及伤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加压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皮下组织松弛引起,包括局部穿刺点淤血,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消化道出血。 2、低血压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 3、尿潴留。由于术后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前未训练床上排尿而造成。 4、心包填塞。术中冠状动脉损伤可发生心包填塞,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迅速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等症状。 5、肺栓塞。肺栓塞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的局部创伤,高凝状态,术后绝对卧床、从而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并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制动过度,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解除包扎后,下地行走时深静脉内血栓脱落,特别是大便用力时,不仅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对长期卧床并发静脉血栓具有抽吸作用,可导致栓子脱落,通过静脉系统到达肺循环而并发肺栓塞。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 6、心脏骤停。发生可能是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阿-斯综合症。(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 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重点介绍本病围手术期的配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为术后监测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2、出血及伤口感染。“8”字绷带加压法固定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把穿刺部位重新加压包扎;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以免加重肿胀〔1〕;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如果效果不加,尤其较大的动脉瘤,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压迫包扎法,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呕血、黑便;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呕血、黑便,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扩容药物,并配血备用;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3、低血压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血压、脉搏,1/30 min,监测4 h。如发现患者血压降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加快静脉输液速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2、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3、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3、皮肤准备: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备皮。 4、行桡动脉穿刺者需做 Allen 试验,判断能否行桡动脉穿刺及插管。 5、碘过敏试验。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6、术前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7、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二)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 24 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期并发症。 2、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比较。 3、鼓励患者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4、术侧肢体的护理

(1)经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 4 小时拔出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 1 千克左右的沙袋压迫 6 小时,术侧肢体制动至少 12 小时。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观察肢体皮肤颜色与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等。防止动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经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经桡动脉 PCI 术后即可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或专用止血工具装置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2 小时后可放松弹力带,术后 6 小时可拆除绷带或止血装置。加压包扎期间需观察术肢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尿潴留、低血压、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导尿、扩容、压迫止血、溶栓等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的检查。 3、指导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继续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其他药物,定期门诊随诊。 四、注意事项 1、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及时处理。 2、注意用药反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注意事项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主要的特征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为特点。其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主要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并不是在做完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冠心病是终身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不断进行,PCI后仍然会有支架内再狭窄及其他非PCI血管新的狭窄形成,因此术后康复和自我监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改善生活方式: PCI术后要注意健康生活,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应永久戒烟,合理膳食,低脂少盐,控制总热量和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摄入(<200 mg/d)。对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建议通过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降低体质量,在6~12个月内使体质量降低5%~10%,并逐渐将体质指数控制于25 kg/m2以下。存在有睡眠障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问题者,应寻求心理干预。 2、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2/3的冠心病是这四种因数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PCI术后应重视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将血压、血糖及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不有效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PCI术后可能面临支架内再狭窄或其他血管原有狭窄加重,患者可能需要再次PCI。因此患者应绝对戒烟,包括避免被动吸烟。规则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3、坚持服用他汀类等抗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不仅仅是用来将血脂的,其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抗粥样硬化作用。血脂正常了就停用药物,这是一个误区。导致血脂异常的因素会在体内长期存在,虽然化验单显示血脂正常,但是身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会马上消失,一旦停药,粥样硬化将会继续进展,血管再狭窄的机会增高。因此,PCI术后应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是肝酶升高和横纹肌损害,但发生率较低,PCI术后应每1-2月复查肝功能及肌酶谱,如ALT和或CK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应及时停药,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疲劳、肌肉酸痛,需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应及时就诊,监测肝功能及肌酶谱。

55项临床护理_技术操作标准[详]

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 目录 一、口腔护理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 二、鼻饲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 分) (5) 三、热水袋使用法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 分) (10) 四、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评分标准 (13) 五、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7) 六、一般洗手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23) 七、穿脱隔离衣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25) 八、皮内注射(青霉素皮试)法评分标准 (28) 九、肌内注射法评分标准 (33) 十、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评分标准 (38) 十一、密闭式静脉输血法评分标准 (43) 十二、头皮式体表静脉留置针法评分标准 (49) 十三、氧气吸入技术(壁式)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54) 十四、氧气筒式氧疗法评分标准 (标准分100分) (58) 十五、静脉采血技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62) 十六、动脉血标本采集技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67) 十七、自动洗胃机洗胃技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71) 十八、注射器洗胃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77)

十九、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82) 二十、电动吸引器吸痰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87) 二十一、胃肠减压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92) 二十二、更换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97) 二十三、膀胱冲洗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00) 二十四、心电监护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03) 二十五、除颤术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06) 二十六、简易呼吸器使用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09) 二十七、早产儿暖箱的应用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12) 二十八、生命体征测量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15) 二十九、外科手消毒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22) 三十、女患者导尿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24) 三十一、男患者导尿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30) 三十二、灌肠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36) 三十三、换药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40) 三十四、氧气射流雾化吸入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43) 三十五、血糖测量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46) 三十六、静脉注射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49) 三十七、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评分标准 (标准分100分) (153) 三十八、冰袋冷敷法操作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58) 三十九、输液泵或微量泵的使用(标准分100分) (161) 四十、轴线翻身法评分标准(标准分100分) (16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详细)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 (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 (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冠状动脉介入术 概述 冠状动脉介入术,又简称为PCI,它只需在皮肤作一小切口,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插入腿或手部的动脉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使心肌的供血得到改善。手术中病人是清醒的,一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术后12小时或2天后可以回家。新的仪器和药物增加了长期预后效果,并减少并发症。为了预防治疗过的血管再次梗阻,医生会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冠脉支架是微小的不锈钢网状合金管,被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入血管内起到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 治疗过程 通常在术前将手术的动脉区域剃毛和清洁,需要时会给病人服用安定类镇静剂,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送入导管室后,病人会被安排躺在导管床上。医生将选用股动脉,或肱动脉、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醉剂,穿刺后将鞘管插入所选的动脉,指引导管通过此鞘管到达要治疗的冠状动脉。通过指引导管,医生将导丝送过冠脉梗阻部位,再通过此导丝,将带有球囊扩张器的导管送到梗阻部位,然后气囊充气,通过挤压斑块和扩张动脉使梗阻解除,就像用手撑开弹性袜一样。逐渐用大球囊减轻梗阻程度。成功的球囊成形术使狭窄减少到20—30%以下。

支架植入术是先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一个支架紧贴在球囊扩张器上,当球囊充气时,使支架沿冠脉壁打开,然后支架固定在撑开部位,使动脉扩张。 梗阻的冠脉单独用球囊扩张治疗时,再梗阻的机会和再次出现症状的机会是1/3,如果植入支架,再梗塞的机会降到1/5,现在运用的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降得更低,但是并不是每个血管成形术的血管都适合植入支架,血管成形术中还有包括其他的方法如旋切、直接冠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等。 手术中医生在特殊的屏幕上用X线观察冠脉。此手术可以短至30分钟,长到数小时。 治疗准备 冠脉介入术可以解除冠状动脉梗阻,使病人活动时无胸痛,同时也可以预防。手术之前医生会告诉病人为什么要做此手术,手术怎样进行,以及它的危险性如何。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很安全。但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手术,有一定危险性。这些危险包括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中风和肾功能损害。被治疗的冠脉也许会损伤。还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有时需紧急做搭桥手术。发生严重的危险依赖于很多因素。对多数病人来说,需要进行紧急外科手术或出现死亡的危险性是很低的。 手术前的早上你不能吃东西或饮水。医生术前会给你吃药(如或其他防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如)。不要服降糖药或血液稀释剂。护士会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