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地震灾害情况-经济损失(万元)

四川省地震灾害情况-经济损失(万元)

四川省地震灾害情况-经济损失(万元)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 第2 页共4 页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 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https://www.doczj.com/doc/5a11153176.html,/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地震灾情评估

地震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发生后,对地震灾情进行应急评估的容、方法、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大和特别重震灾害的灾情应急评估。一般和较震灾害可参照使用。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208.4 2011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 24335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GB/T 24336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震灾情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地震的灾区围、等级,以及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破坏、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对社会影响的基本情况。 注:改写GB/T18207.1-2008,定义7.1。 3.2灾区围disaster area 地震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工程结构破坏、环境破坏的区域。

注:相当于地震烈度Ⅵ度及Ⅵ度以上的区域。 3.3灾区等级grade of disaster area 在灾区围,以行政区为单元,综合考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指标确定的灾害程度级别。 3.4极灾区extreme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一次地震中遭受灾害直接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包括对社会经济无直接影响的地震地质灾害区域。 注:改写GB/T 18208.4-2011,定义3.6。 3.5有感围earthquake felt area 以地震时少数人有感(相当于地震烈度Ⅲ度)为边界圈定的区域。 3.6救援区域search and rescue area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区域。 3.7救援目标search and rescue site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垮塌建筑和场所。 3.8灾区人数population i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灾区围的人口数量。 3.9极震区me:zose: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GB/T 18207.1-2008,定义3.8] 4 基本规定 4.1评估容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应包括以下容: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地震演练总结评估报告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灾害事故应急演练评估报告 一、演练概况 (一)演练题目:地震灾害事故专项应急演练 (二)演练时间:2016年2月5日 (三)演练方式:桌面演练 (四)演练地点:调度指挥中心 (五)演练目的: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习,进一步提高我公司的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提高职工的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通过演习,要检验出我公司应急救援预案的薄弱环节,发现预案中有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使应急救援预案真正能够指导应急救援工作。通过演练、评估、改进等手段,提高公司和各部门应对突发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综合应急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提高危机意识和防灾避灾意识。 (六)演练规则:由各单位负责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假设“发生地震灾害,危及井下工作人员安全”为演习背景。参演人员根据现场处置方案及有关规定,讨论应采取

的行动。在角色扮演式桌面演练中,由总指挥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应急处置活动。 (七)参演部门:调度中心、安全环保监察部、生产技术部、总经理办公室、地测防治水办公室、党群部、通防部、综放队、机电队。 (八)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名称:《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地震灾害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演练情况 (一)演练题目设置:2016年2月25日14:30分,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发生里氏4.5级地震,矿区震感明显,调度中心接到通报后,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和《地震灾害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要求,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井下各作业地点人员按避灾路线有序撤离。 (二)应急准备 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召集指挥部全体人员召开演练会议,

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出台了

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出台了 张律师:法律界人士对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有法人法语:不可抗力。5.12汶川地震后,到底灾害面积是多大,没有权威信息发部。现在有了。。。。。 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 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 民发〔2008〕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8〕54号)要求,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在实地调查核定和综合分析评估汶川特大地震致灾强度、灾情严重程度和地质灾害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已经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3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民政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地震局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 一、极重灾区 共10个县(市),分别是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

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二、重灾区 共41个县(市、区),其中: 四川省(29个):理县、江油市、广元市利州区、广元市朝天区、旺苍县、梓潼县、绵阳市游仙区、德阳市旌阳区、小金县、绵阳市涪城区、罗江县、黑水县、崇州市、剑阁县、三台县、阆中市、盐亭县、松潘县、苍溪县、芦山县、中江县、广元市元坝区、大邑县、宝兴县、南江县、广汉市、汉源县、石棉县、九寨沟县。 甘肃省(8个):文县、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徽县、西和县、两当县、舟曲县。 陕西省(4个):宁强县、略阳县、勉县、宝鸡市陈仓区。 三、一般灾区 共186个县(市、区),其中: 四川省(100个):郫县、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成都市新都区、成都市成华区、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青羊区、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市武侯区、名山县、邛崃市、金堂县、南部县、蒲江县、成都市龙泉驿区、射洪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巴中市巴州区、新津县、丹巴县、南充市顺庆区、夹江县、天全县、丹棱县、金川县、通江县、雅安市雨城区、洪雅县、双流县、仁寿县、乐山市沙湾区、峨边彝族自治县、康定县、沐川县、仪陇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井研县、南充市高坪区、彭山县、犍为县、荥经县、荣县、西充县、泸定县、乐山市五通桥区、峨眉山市、简阳市、马尔康县、青神县、南充市嘉陵区、蓬安县、资阳市雁江区、眉山市东坡区、华蓥市、平昌县、乐山市市中区、营山县、安岳县、达州市通川区、乐至县、大英县、遂宁市船山区、万源市、甘洛县、威远县、遂宁市安居区、红原县、岳池县、达县、武胜县、广安市广安区、自贡市大安区、资中县、越西县、渠县、蓬溪县、自贡市自流井区、自贡市沿滩区、富顺县、内江市东兴区、自贡市贡井区、内江市市中区、隆昌县、屏山县、宜宾县、南溪县、大竹县、宜宾市翠屏区、若尔盖县、宣汉县、美姑县、雷波县、泸县、邻水县、开江县、阿坝县、道孚县、冕宁县、九龙县、高县。 甘肃省(32个):礼县、宕昌县、清水县、崇信县、天水市秦州区、临潭县、武山县、

地震灾害综述

地震灾害综述 041005084 王小莉城环1001 摘要:地震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全球地震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洋区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弱。本文以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分析地震构造因素以及震后的影响和治理方案。探究在地震预警和预报方面有无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地震、构造、治理方案 引言 地震灾害当指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祸害。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是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现象,地震是岩石的破裂,严格地讲是断层的粘滑失稳只有在破裂贯通时才产生失稳和压力降。本文探讨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特征,并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最后分析了地震的预报和预警的可行性。 地震的形成原因 浅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地壳内部应变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并且和断层的活动密切有关,显然这种能量释放的过程、破裂机制及构造格局是受地壳活动和地壳内部介质的物性条件所控制。因此对地壳活动的规律、介质的特性以及深部构造与强震关系的研究是了解地震形成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最根本的因素渊源于地慢深处物质的上涌和沿上地慢顶部的侧向移动,控制了断裂活动和地震的形成。从山东地区上地慢的几何形态及地壳结构,显示了上地慢物质由沂沐壳隆带向东西两侧流动的状态。沂沐断裂带及聊考断裂带的深部分别为两个地慢隆起带即沂沐地慢隆起带和聊考地慢隆起带。两个隆起带之间为泰沂蒙地慢凹陷区。沂沐地慢隆起带以东是胶东地慢凹陷区。这种上地慢形态控制了沂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及鲁西断块、胶东断块中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如中生代时期地慢物质大幅度的上涌引起沂沐断裂带的扩张,产生强烈断陷并充填了数千米甚至近万米的沉积物伴有大量的基性岩浆溢出。 针对于地震这种地质作用过程,特殊情况有:当断裂作用发生、并向地壳深部扩展,该断裂向上与地表连通,由于断裂减压,使得含水区域上方的压力接近水临界压力时,从而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的临界值时,此时热容等物理化学参数出现奇异性变化,而趋于无穷大,相应的热压系数及热压也将趋于无穷大,出现瞬时压力的增加,从而触发地震。简言之,即断裂与水物理化学性质临界奇异性变化的耦合可触发地震。 这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 地壳(包括整个岩石圈)中局部降温过程是缓慢的,而局部降压可以是很快的,如出现连通地表的深断裂时、就可造成地壳中局部区域压力的快速下降。 地震的分布 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 ( l )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这里的地震活动是除4个环太平洋俯冲地震区外全球第5强的地震活动区绝大部分地震活动分布在中国及其邻区。 ( 2 )北美洲:北美大陆中部为稳定的加拿大一格陵兰地盾和中央台地组成的地台,西部为科迪勒拉褶皱带。北美洲板块主要地震活动位于西部,即在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附近,而又被胡安德福卡板块分为南北两区。 ( 3 )非洲: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近纪末以来,东部非洲在区域隆起的基础上出现裂谷运动。裂谷西支规模比较小, 发生过一系列7级大震。东支火山活动比较广泛,未记录到M7以上地震活动。东支向北的红海裂谷,主要地震活动发生在裂谷之北的死海转换断层上。

地震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地震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

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治理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科技局对存在和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明确责任,把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和排查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对可在短时期完成治理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治理排除的,制订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事件发生,确保能够妥善处置、减少损失。

地震灾情评估

地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发生后,对地震灾情进行应急评估的内容、方法、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大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的灾情应急评估。一般和较大地震灾害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18208.4 2011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GB/T 24335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GB/T 24336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震灾情 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地震的灾区范围、等级,以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破坏、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对社会影响的基本情况。 注:改写GB/T18207.1-2008,定义7.1。 3.2灾区范围disaster area 地震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工程结构破坏、环境破坏的区域。

注:相当于地震烈度Ⅵ度与Ⅵ度以上的区域。 3.3灾区等级 grade of disaster area 在灾区范围内,以行政区为单元,综合考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指标确定的灾害程度级别。 3.4极灾区 extreme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一次地震中遭受灾害直接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包括对社会经济无直接影响的地震地质灾害区域。 注:改写GB/T 18208.4-2011,定义3.6。 3.5有感范围 earthquake felt area 以地震时少数人有感(相当于地震烈度Ⅲ度)为边界圈定的区域。 3.6救援区域 search and rescue area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区域。 3.7救援目标search and rescue site 需要对受困人员实施搜寻和施救的垮塌建筑和场所。 3.8灾区人数 population i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灾区范围内的人口数量。 3.9极震区 me:zose: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GB/T 18207.1-2008,定义3.8] 4 基本规定 4.1评估内容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局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副局长任组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地震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局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各个阶段步骤。 二、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5月22日,科技局召开了会议,及时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并要求各股室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工作,根据排查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工作。一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情况检查。对西河村庙嘴山地震监测台的供电、网络进行了检查确保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二是加强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三是继续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共印制2万分地震科普宣传单张免费发放给群众。四是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检查工作。5月22日至6月17日,联合住建局对我县教育系统的83所中小学校、8所幼儿园的198栋单体建筑物、对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的35栋单体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 三、加强日常监管,夯实基础工作 为了便于获取风险隐患信息,科技局依靠群众,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健全风险隐患监测体系。加强全县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异常落实制度,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

范和处置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治理整改,建立长效机制 科技局对存在和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明确责任,把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和排查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对可在短时期完成治理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治理排除的,制订整改方案和应对预案,落实治理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责任人和期限等,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事件发生,确保能够妥善处置、减少损失。 内容仅供参考

地震应急与灾害评估所需的几种地图数据类型

地震应急与灾害评估所需的几种地图数据类型 一、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面模型 DTM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系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 单的统计表示,或者说,DTM就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一般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 它被用于各种线路选线(铁路、公路、输电线)的设计以及各种工程的面积、体积、坡度计算,任意两点间的通视判断及任意断面图绘制。在测绘中被用于绘制等高线、坡度坡向图、立体透视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地图的修测。在遥感应用中可作为分类的辅助数据。它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合理规划及洪水险情预报等。在军事上可用于导航及导弹制导、作战电子沙盘等。 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 GIS、地图学中的常用术语。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DTM的另外两个分支是各种非地貌特性的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层深度、地价、商业优势区等等。实际上DTM是栅格数据模型的一种。它与图像的栅格表示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图像是用一个点代表整个像元的属性,而在DTM中,格网的点只表示点的属性,点与点之间的属性可以通过内插计算获得。 建立DEM的方法有多种。从数据源及采集方式讲有:(1)直接从地面测量,例如用GPS、全站仪、野外测量等;根据航空或航天影像,通过摄影测量途径获取,如立体坐标仪观测及空三加密法、解析测图、数字摄影测量等等;(3)从现有地形图上采集,如格网读点法、数字化仪手扶跟踪及扫描仪半自动采集然后通过内插生成DEM等方法。DEM内插方法很多,主要有分块内插、部分内插和单点移面内插三种。目前常用的算法是通过等高线和高程点建立不规则的三角网(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 简称TIN)。然后在TIN基础上通过线性和双线 性内插建DEM。 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工程建设上,可用于如土方量计算、通视分析等;在防洪减灾方面,DEM是进行水文分析如汇水区分析、水系网络分析、降雨分析、蓄洪计算、淹没分析等的基础; 在无线通讯上,可用于蜂窝电话的基站分析等等。 三、DSM(Digital Surface Model)——数字表面模型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早期恢复和灾难风险管理项目
汶川地震救灾救援 工作研究报告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二○○九年三月

汶川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研究报告
目 录
引言.......................................................................................... 4 1 汶川地震概况 ........................................................................ 6 2 汶川地震应急救灾救援工作................................................... 9 2.1 成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救灾工作 ........................ 9 2.2 全力解救被困群众 ....................................................... 10 2.3 抢通抢修受损生命线 ................................................... 16 2.4 安置受灾群众 .............................................................. 20 2.5 科学排除堰塞湖险情 ................................................... 21 2.6 救治伤病员 .................................................................. 23 2.7 保障灾区市场供应 ....................................................... 24 2.8 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 25 2.9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 ....................................................... 26 2.10 加强信息公开 ............................................................ 28 2.11 呼吁国际社会援助 ..................................................... 29 3 汶川地震救灾应急工作经验总结 ......................................... 30 3.1 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提供了救灾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 30 3.2 军队武警发挥了救援主力军的作用 ............................. 30 3.3 全社会参与为应急救灾救援提供了强大人力物力支持 31 3.4 现代科技成功运用于应急救灾救援实践 ...................... 31 3.5 信息公开对救灾救援产生了积极影响 .......................... 32
2

四川省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doc

附件: 四川省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开展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等预案。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工作。 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地震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以及核和辐射

事件时,按照相关预案执行。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加强宣传;依法规范,响应及时。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指挥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其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省卫生厅成立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负责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医疗救援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指挥协调全省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组织协调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厅主管厅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厅卫生应急办公室、医政处、疾控处、执法监督处、办公室、计财处、农卫处、妇社处、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人民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工作。 必要时根据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现场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向灾区派出现场工作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现场工作。 2.2日常管理机构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标准状态:现行)

I C S91.120.25 P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 B/T79 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E a r t h q u a k e d i s a s t e r a s s e s s m e n t b a s e do n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E a r t h q u a k e-c a u s e dd i r e c t e c o n o m i c l o s s 2018-12-26发布2019-03-01实施 中国地震局发布

目 次 前言Ⅰ 引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遥感评估区确定和评估单元划分2 6 基础资料收集2 7 评估单元建筑物面积统计3 8 建筑物损失估算3 9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估算5 10 成果产出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评估单元建筑物面积及重置单价信息表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损失遥感评估结果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统计示例9 参考文献11 D B /T 79 2018

D B/T79 2018 前言 本标准是‘地震灾害遥感评估“系列标准中的一项三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建筑物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公路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铁路系统震害;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重点目标破坏;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极灾区范围;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烈度;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产品产出技术要求;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三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三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25)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地震局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二天津市地震局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熙海二王晓青二窦爱霞二丁香二邱虎二温和平二王龙二毕雪梅二刘博雅二肖飞二高飞三 重要提示: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建议发送至d i b i a o w e i@126.c o m并抄送b i a o z h u n@c e a.g o v.c n,或寄送至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81),并注明联系方式三 Ⅰ

高中地理_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2012阳江市社区学校地震演练_高清 导课: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大自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有时也会带来深重灾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避震,防震知识呢?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由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今天的学习计划 第一部分,世界及中国地震带的主要分布 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毗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而且又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

的国家。 过度.......... 那么大家又对地震知识了解多少呢? 同学们,认真研读学案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理解有关地震的术语名词。(接力赛)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生:震源 生:震源深度 生:震中 生:震中距......... 过度 ........ 大家知道吗?全球每年大概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感觉不到了,极少数破坏性较大。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呢?对…..是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的。那他们怎么区分呢?你们可以讨论讨论。看看谁的表达更明确。(随机提问) 生:讨论...... 过度.............. 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面对地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生:阅读汶川地震实例材料。分角色写出防震,避震措施。 记者采访:政府官员 记者采访:社会人士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题目: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提交时间: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摘要】强烈的地震,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破坏,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统称之为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被称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容易引发其他次生灾害,破坏力大,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和极大的生理、心理伤害,负面影响深远。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玉树、雅安地震,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出现,给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为了更加全面了解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知识,尽量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防灾、抗震意识和能力。本文从地震灾害的危害、成因与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出发,来浅要地分析地震灾害,提升人们对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认识。 【关键字】地震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我国 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当今地震不能准确预报的情况下,要减少地震伤亡,主要有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两格渠道。所谓硬件是指房屋等建筑的抗震能力,软件是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抗震减灾意识,这在我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这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1、地震灾害概述 1.1、地震灾害的概念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要想预测甚至预防地震,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以此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即是地震灾害。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 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 课题组成员: 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 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

目录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 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 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 1、汶川地震的地点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 27分到28分。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 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 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 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 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 °,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 、矩震级达8.3Mw ,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受地震破坏的极重灾区有10个,是四川省的汶川县(处于震中)、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29个),其次是甘肃省(8个)和陕西省(4个)。一般灾区有一百多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汶川地震也会造成了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物植被受到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瘟疫疾病传播传染等灾害。 3、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地理分布 (1)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 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在五个区 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 震带上。其中地震强度较大和频度 较高的地带有华北和青藏高原地震 区,我国地震分布如右图所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 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①郯 城-营口地震带;②华北平原地震带;③汾渭地震带;④银川-河套地震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