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识记物质的定义;

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

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②④⑥都是主观的,①③⑤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课堂练习:

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来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现代化工业,也有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既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又表现出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可见,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课堂练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2.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故选B。

四、板书设计

4.1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什么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自然现象:水往低处流;宇宙运动不息,展示太阳系模型;四季更替;珠穆朗玛也在运动;举例五中运动方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师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有五种运动形式。从物体位置的移动到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由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更替,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都在动。

设疑:那么,什么是运动?

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设疑:刚才的图片中到底是什么在运动,假如没有运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板书)

设疑: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物质离不开运动,那么,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呢?世界是否存在非物质的运动呢?

提问: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主体到底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电荷、光子等,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生命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脑。这说明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板书)

总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资料显示:惠能的观点;刻舟求剑的故事。

提问: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惠能的观点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刻舟求剑者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这两个观点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板书)

综上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讨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人之所以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是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河水处于不断的流动中,第二次踏入的河水和第一次踏入的河水不同了。这个观点既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又看到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材料: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借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借钱的我了,我没借你的钱,李四起的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他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提问: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张三和李四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张三和李四都看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事物在发展变化的同时,还具有一定时期的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提问:现在教室里,什么在动?什么处于静止的状态?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动。但如果相对于教室、桌椅来说,你的位置没有发上变化,从每个同学本人来说,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止的两种情形。

(1)静止的两种情形(板书)

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事物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设疑:这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还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虽然从空间位置来看,我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地球时时刻刻在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景致,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所以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刚才故事中的张三和李四,尽管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但他们一直是张三和李四,没有变成王五和赵六,即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他们的理由完全是诡辩。

材料: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想一想: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

讨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观点否认了静止的存在

阅读:32页,思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情。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

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以每秒800米一900米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速度逐渐降下来,而在它的射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只有每秒40米。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

问: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飞行员能抓住子弹说明静止有什么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板书)

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材料:诗: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提问:以上说明什么问题?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材料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材料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材料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的文字为识记材料,对人们学习时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的关系通过实验做了深刻研究,结果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这一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和巩固所学知识,必须趁热打铁,赶在遗忘之前及早复习,及时巩固。例如,每堂课上对所学内容尽量当堂消化巩固一次,晚自习或做作业时再巩固消化一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下次上课之前再挤时间回忆印证一次,单元小结再巩固一次,期中期末再纳入知识体系系统复习,这样多次重复,看似烦琐,实则高效,对熟练掌握大有益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讨论:揠苗助长,“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必须遵循规律,而不是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举例: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在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

四、板书设计: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两种情形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五、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 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辩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补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_第四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有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 (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特别提醒] 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_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要使教案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切实更新备课观念,深入挖掘学习资源,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主备教师:穆立娜 一、学习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3、规律以及规律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问题诊断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四、学习过程 (一)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1、阅读课本28页探究框体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问题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3、阅读课本30页探究框体及正文,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唯物论部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案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理知识体系 明高考趋向 考查 内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近五年的 高频考点,全国卷曾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有过关注。 材料设置 多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贴近生活的实例或自然科学成就、诗词古语等为背景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理解。 题型设计 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以选择题居多,以体现类设问为主。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 因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过程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依赖于物质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2.把握——物质概念 (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2)理论意义

1.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都是物质现象。 3.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说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考点二运动与规律 1.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理解侧重点错误倾向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强调物质离不开 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离不开 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唯心主义 (1)区别 运动静止 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 和过程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 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 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 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错误倾向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知识纵贯]认识相对静止 范围表现 唯物论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发展观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矛盾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辩证否定观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2—1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与规律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无所作为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选题 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 1.物质概念:不_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探 究 世界 的本 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___________;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_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__,又不能被_________。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参考答案: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变化过程运动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承担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创造消灭遵循规律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点精析】 要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解: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相区别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区别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不同。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2020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框 世界的物质性课后素养演练4

世界的物质性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D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D符合题意;A、B、C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2.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即“虚拟地球”。下面对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数字地球一经我们创造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B.数字地球的出现说明真实地球已经被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C.数字地球相对于真实地球而言,只是我们形象化的想象 D.数字地球佐证了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解析]数字地球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属于客观物质现象,不是我们的“想象”这一主观范畴了,C说法错误。 3.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入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D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