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一

历史一

历史一
历史一

历史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技成就(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 工业革命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 巴黎公社

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 新民主主义革命(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

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 现代科学技术(1) 相对论和量子论(2) 现代信息技术

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 文学的主要成就(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

设(3) “文化大革命”(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 大众传媒的发展

5.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 毛泽东思想(3) 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 商鞅变法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王安石变法

4. 俄国农奴制改革

5. 明治维新

6. 戊戌变法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 “非

战公约” 国际联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

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 中东战争(3) 两伊战争(4) 海湾战争

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 秦始皇(2) 唐太宗(3) 康熙帝

2. 东西方的先哲(1) 孔子(2) 柏拉图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 克伦威尔(2) 华盛顿(3) 拿破仑

4. “亚洲觉醒”的先驱(1) 孙中山(2) 甘地(3) 凯末尔

5. 无产阶级革命家(1) 马克思、恩格斯(2) 列宁(3) 毛泽东、邓小平

古代史

政治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时间:公元前2070年人物:启

影响: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的重要标志。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分封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维护周的统治。

对象:授民授疆土,将人民与土地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政治);随从作战(军事);交纳贡赋(经济);朝觐述职(政治)。

诸侯权利: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再次分封(诸侯—卿大夫—士)征收赋税

影响: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

诸侯势力发展,易导致割据战争。

瓦解

根本:春秋时期,铁家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原因: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及势力的日益壮大。

直接:战国时期变法,废除分封制,行郡县制。

②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

知识点衍生:

3、宗法制

宗法制的特点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分大宗、小宗,小宗须服从大宗

3、血缘与政治的结合。

目的:保证贵族在政治特权与地位,利用统治者内部的稳定,巩固王权。

知识衍生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统一:前221年

原因:

1、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秦国经济军事势力发展。

2、政治: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

3、民心: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4 统治者: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 任用外来人才B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皇帝制

嬴政自称“皇帝”(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小知识:秦尚水德尊:黑

影响:皇帝制的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瓦解:民国建立1912年,皇帝制度废除。

建立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职责:丞相:主管行政,总领百官,国家大事基本上都归丞相处理。

御史大夫:同时负责监察百官,还要掌管百官的奏章

太尉:太尉主管军事

九卿: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将作少府。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意义:三公九卿既可互相配合,亦可互相牵制,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郡县制

目的: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背景: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内容:1、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

2、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县下设置:乡、里(三老—教育。秩—司法。啬夫—赋税征收。游缴—治安)

1)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

以华夏为主体的民族。

二、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

不断加强与完善。

2)消极作用:

①严酷的秦律(陈胜、吴广起义)

②政治的腐败,权力过分集中,容易腐化

③思想文化的控制(如焚书坑儒)、赋役的无度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知识:东至海(琅琊郡),西至陇西(郡)、蜀郡,南至岭南(象郡),北至河套、阴山、辽东。

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

王国问题的原因:汉初刘邦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大封同姓诸侯王。

问题的出现: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起七国之乱。

解决方法:汉武帝:1、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实力。

2、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

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中朝制: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

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

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察举制: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

名进行监察。

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政令。

尚书省:负责政令的实行。

门下省:中书省起草的政令进行审核,如果审核不过关。

六部:吏礼户工兵刑六部。

科举制隋到清

产生原因:

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政治条件: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发展改革于北宋:宋实行实行“糊名”与“誊录”制度,“锁院”制度。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第一名叫解(jie)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代的藩镇割据原因:1、均田制瓦解,行募兵制。为防止周边进犯,设置节度使。

2、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大的权利。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唐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影响:1、社会混乱。

2、藩镇割据,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封建集权。唐由盛变衰。

3、边疆不稳。

4、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一、三权分立,削弱相权

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资料、军事情报和调动军队。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权。

二、军事:1、杯酒释兵权

2、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三衙三帅分掌京:日常管理和训练。枢密院:调发军队)

3、更戍法”与兵将分离。

4、设置: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特点: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三、中央与地方:1、行政:地方设文官与通判,由文官担任。

2、财政:转运使,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余交中央。

评价:积极影响

(1)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影响:

(1)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2)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

元代的行省制度

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为中央直接管辖。

其余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权利:经济与军事大权。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为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明代的中央集权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丞相权利过重,妨碍皇权集中。

: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以致皇权不稳,内乱丛生。

废除:1380年,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事归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的出行:

背景: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

设立:明太祖设立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设立内阁,初参与事物决策,后有了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之权。

性质: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非法定机构。披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地方上:明代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布政司:政务

按察司:监察

都指挥司:军事

清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同时存在。其中议政王大臣会议握有实权。

二、康熙时设置南书房

目的:为了扩大皇权

提高行政效率,处理边疆事物。

内容:参与机务、替皇帝草拟谕旨。

作用:中栓权利一份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三、军机处(雍正)

设立原因:因处理西北政务军事的需要而设。

内容: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决策,诏令由军机大臣传给

六部和地方官执行。

评价:1、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评价君主专制强化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方面: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社会安定。

2、社会安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的保

障。

消极方面:权利的高度集中,易导致决策失误及官僚系统的腐败。扼杀了社会创

造力,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夏、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

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两汉时期:察举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皇帝征召

影响: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隋到清:科举制

1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3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

4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5改造于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

6结束于1905年。

古代的行政划分

九州”说

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

《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畿服说

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

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吞灭六国、统一中国

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定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汉郡国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文帝、景帝、武帝多次削藩,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授予,最后出现了郡大国小的局面。

东汉的州(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西汉王莽改制对十三州有所调整。东汉光武帝予以部分恢复。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3)

三国魏晋南北朝行州郡县制度

隋朝,行州县两级制度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

唐代道府节度使

唐太宗贞光元年(627)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后十道变为十五道。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唐玄宗新开的“府”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

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路府军监

宋太宗初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已设21路

宋代路下为府、为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

军则演变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

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

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元:行省制度

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明:省制度

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

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清:沿袭明省制

但其在边疆地区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

新政区域的化分特点

行政区划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变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2.(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

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

A.血缘亲疏 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4(2014·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5.(2015·广东湛江高三测试)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6.(2015·福建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

A.保护了贵族利益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

D.扩大了地方权力

7.(2015·雅安中学模拟)最近,北京大学出台的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路。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

8.(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5)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9.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10.(2012·北京西城期中检测,20)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D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11.(2015·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月考)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来,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D.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12.(2015·乐山一中检测)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

13.(2015·浙江温州平阳中学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14.(2015·福建漳州一模)《明史·太祖纪》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表明朱元璋要( )

A.裁抑相权B.加强军权C.建立内阁D.改革行省制度

15 (2015·广东茂名一模)“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16.(2015·北京东城区调研)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

①取代了相权②行政效率低下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B.③ C.①② D.③④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答案】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如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营者革命”,使管理日益科学化。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紧扣“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各章节——图说历史(必修一)

图说历史(必修一)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任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图片展示的是两千年前的秦朝铺地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十二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秦篆,故推测为秦代的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我们不受什么特别的专业训练,两千年后依然能够读出砖上所刻文字,这便是文化的传承。这要感谢秦始皇,是他在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为我们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宋太祖即位后,有感于自己的经历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最为有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上图就是后人根据当时真实的构图,经过北宋统治者的努力,以后历朝历代地方再无能力反抗中央。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在此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政治思考的第一要义。最初的宰相还是有地位的,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图左),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图中),而当皇帝他老人家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奏笔录”了(图右。那么,你猜猜,上面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君臣关系呢? 第5课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

上图是土耳其人在特洛伊遗址上设置的一座十几米高的大木马。从马肚子下面的梯子进入马的腹部,通过开启的窗户可以俯瞰特洛伊全貌。特洛伊木马是希腊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产物。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它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相信希腊人送的礼物。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这是某个班级学生绘制的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幅简笔画。图中的男士告诉妻子要去参加公民大会了,妻子也想跟着去。但在雅典,这种要求就是奢望。雅典的公民大会,只能是男性公民参加,妇女在雅典是没有民主权的。这也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筑 杰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 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 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 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 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 为它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 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 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 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 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 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10、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1、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 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 姆雷特》。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 12、1689年,英国议会为限制国王的权力,通过了《权利法案》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13、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标志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7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 的美国政治体制,并选举北美独立战争的-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为美国 第一任总统。 14、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 1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是从发明和使用机 器开始,最早在英国发生,首先在棉纺织业展开。工业革命中英国人 瓦特改进蒸汽机;美国人富尔敦制成第一艄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 火车。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5、法国革命前夕的三位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 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⑴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初一历史整理笔记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世界历史第一册复习资料

世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 南方古猿的生活时间是300多万年前,生活的地区在非洲. _______ 2. 三大主要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3.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 A:母系氏族成员以母亲血缘为纽带,父系氏族成员以父亲血缘为纽带 B:在生产生活中,母亲氏族中的妇女居主导地位,父亲氏族中的男子居主导地位. C:母亲氏族社会中,没有私有制.成员地位平等.父亲氏族社会中,出现了私有制 和阶级现象. ______ 第二单元 1. 亚非大河流出现的文明古国: A:非洲的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_ a:约在公元前31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成在孟斐斯,国王称为法—老. b: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修建的陵墓,其中最大是是胡夫金字塔. ________________ B: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 a: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 _ b: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国家,首都在巴—比伦,他在位时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C:南亚古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 a: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出现一些城邦。 b:公元15世纪雅利安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c:古代印度形成的等级制度称为种姓制度,它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 2. 欧洲文明古国 A: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希腊文明的中心是 雅典。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执政时达到顶峰。B: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____________ C: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建立者屋大维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中古亚欧文明 1.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 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2. ----------------------------------------------------------------------------------------------- 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 3. 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 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中国世界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太祖时(1380年)明成祖时 清雍正帝时 1839年6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虎门销烟 1640年(明朝末期) 1688年(清康熙年间) 1689年 1721年 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 1775—1783年 1787年 1789年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光荣革命”,英国资革结束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 立宪制确立。 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 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清后期(1840—1912年) 1840--1842年1841年 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 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4年1900—1901年1901年 1905年 1911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 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割台斗争 兴中会成立 八国联军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831、1834年 1836年 19世纪40年代 1844年 1848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5年 20世纪初 1903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 主义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普法战争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③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 主义诞生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1月 2月12日 3月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4—1918年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四月提 纲》③七月事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一切(真)历史是当代史vs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是当代史。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出自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克罗齐认为,编年史是假历史,它只是一堆名字或事件的记载,是没有生命的死资料的堆积。而真历史,是一种活历史,一种与现在的生活相关联的历史。他说:“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历史。历史本身就是生活,只有“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过去的事实才能成为真历史。因此,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仅仅研究何时何地如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研究那些事情的结果及其教训对现在的意义。 要理解这个命题,还必须明确克罗齐所指“当代史”。克罗齐所指的“当代史”跟我们通常所指的“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历史”不同。他所指的“当代史”,是“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作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他说:“当我正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撰写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历史;它是我的写作思想,这种思想必然是和我的写作工作相联系的。”由此可见,克罗齐认为,历史是当代人思想的体现。当那些没有生命的死的资料被现在的人所感兴趣,并被用于对现在人的生活有所启发,即被赋予了现在人的思想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当代史,成为了真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句话出自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认为,一个事件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指的是“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而内部指的是“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研究的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行动。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而识别这些思想的方法则是“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行思想它们。”因此,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是对事件外部和内部的思想的过程。 从上述的对两句话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柯林伍德的命题是对克罗齐命题的发展。首先,两者强调的历史都不仅仅是事件的外部,或说是事件是起因、经过、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人对那些事件的思想,即那些事件对人的现在意义。继而,克罗齐认为,只有是被人感兴趣的过去的事件,才能成为真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已经被赋予在那些事件中,这正是柯林伍德所说的事件的内部。因此可以说,柯林伍德的“思想史”是克罗齐的“当代史”在字面上的替代和逻辑上的发展。 我认为,历史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是不包含人的价值判断的“确实存在”。可以说,这些事情正是构成整个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就像一间房子的每一块砖头,没有了砖头,也就无所谓房子,也即没有了这些事情的发生,就不会有现在的世界。 二是指人们对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情的记载和研究。在这一层面上的历史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确实存在”的理解,是人们对其的一种价值判断。因此可以说,同一件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克罗齐和柯林伍德的历史正是属于这一层含义。 因此,我无法完全认同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我认为“真历史”除了包含克罗齐所认为的对当代有指导意义的历史,还包含“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这一意思。克罗齐把过去发生的、对当代没有意义(或者说人们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世界历史第一册

世界历史第一册 一、填空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筑杰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10、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1、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

大一历史重点

1) 1.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 2)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中,中华民族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 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5)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村庄被烧数千居民被枪杀淹死 6)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的瓜分中国。 7)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的民 族意识开始觉醒。 8)1895年严复写就了《救亡绝论》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甲午战争后还翻译了 《天演论》提供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9)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0)《天朝田亩农耕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1)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 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12)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分别培养翻译人 才,电报铁路矿物西医等其他人才人才,军官人才。 13)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源;欲开民智,非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 谋亦在此。 14)1894年11月孙中山于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5)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此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16)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 生发起的辛亥革命开始的 17)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 发展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18)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权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的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 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由于孙中山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所以不得不依靠和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意识到靠南方军阀对抗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19)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大力鼓吹过 “中间路线”或者“第三条路线”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20)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中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 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国民性不改造,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1)新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基本口号。 22)1922年夏吴玉章杨闇公等20余人在四川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发表《赤心评论》。 23)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

初三《世界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

1、时间:37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人类到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 2、四个社会: A、原始社会:特点是时间漫长,社会发展缓慢,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低。人类社会的平等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基础上的。 B、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引起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氏族瓦解,阶级产生,国家出现,人类步入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是社会的主要阶级,奴隶承担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而奴隶主占有全部的劳动成果。世界东西方国家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封建社会: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确定了政治上欧洲封建国家的长期的分裂性和不统一性的特点;基督教会在思想上控制着整个欧洲。 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生产资料高度集中,资产阶级无偿榨取工人的劳动果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大批垄断集团,他们不但控制了国家主要的经济领域,也把触角伸向国家政治生活,要求瓜分世界。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日本的封建化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3课法国大革命 相同点:原因相同---资产阶级想掌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领导阶级相同---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动力相同:人民都处死了封建君主 影响相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广泛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2019-2020年初中三年级世界历史第一册期末测试题

2019-2020年初中三年级世界历史第一册期末测试题 1.标志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事件是[] A.凯撒夺取政权 B.斯巴达克起义被镇压 C.凯撒被刺杀 D.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2.因为坚持科学最后受火刑而死的意大利科学家是[] A.达·芬奇 B.伽利略 C.布鲁诺 D.拉斐尔 3.下列各项,哪些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①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②新贵族形成,并和资产阶级利益一致,成为反封建的力量 ③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苏格兰人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4.按顺序排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①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②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③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开会④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5.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6.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是在[] A.16世纪中期 B.16世纪晚期 C.17世纪 D.18世纪中期 7.从哪一年开始,独立战争的形势对美国有利[] A.1777年 B.1776年 C.1783年 D.1781年 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第三等级包括[]

①教士②资产阶级 ③广大农民④工人、小手工业者和其它下层贫民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发动“热月政变”的热月党人,代表谁的利益[] A.资产阶级民主派 B.工商业资产阶级 C.大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0.1804年,海地摆脱了哪国的殖民统治,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1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包括[] ①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③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9世纪上半期,著名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①圣西门②傅之叶③欧文④托马斯·莫尔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13.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 A.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B.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C.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起义 14.以下情况符合林肯的是[] ①民主党人 ②主张限制奴隶制 ③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④1864年领导南方军队取得内战的胜利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 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 ;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1.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制海权全军覆没。 12.1900-1901八国联军清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