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纲要新版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纲要新版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纲要新版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纲要新版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纲要

绪论部分: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了一种认识当今社会的观点。我们说,第三次浪潮就是网络的浪潮。

1995年,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将Internet定义为全球信息系统。即用唯一的地址连结、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网络传播的四大定律: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马太效应与达维多定律、吉尔德定律。

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共享的终极追求、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表现。

第一章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正式面世。(ARPANET)

1974年,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核心技术网际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诞生,这使全球的电脑联为一体成为可能。

1990年,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概念提出,1991年8月6日万维网诞生。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Internet提供资金,Internet从此完全走上商业化道路。在网络新闻发展史上,有一个被称为网络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即“克林顿绯闻”案与德拉吉报道。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1987年9月14日,由著名的网络专家、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之父”的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

第一个中国内地互联网上的BBS是建立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上的“水木清华”。

1997年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

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

一、系统的开放性和全球性

二、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

三、传递方式的交互性

四、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

五、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

网络传播的边际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

一、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二、传播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

三、传播的去中心化

交互性(Interactive)就是交流与互动的特性,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传播。从技术特征讲,它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多媒体(multimedia)在英语中由前缀“multi”(多)与词根“media”(媒体)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它是一种电脑技术和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讯等各种表现形式组

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互联网的信息结构是用超文本链接方式组合成网页,使得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路径呈现跳跃性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方式与功能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E-mail、网上聊天。

电子邮件诞生于1971年秋季,这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通信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子邮件的缺陷展示:

第一,垃圾信件泛滥,引起用户反感。

第二,网络安全问题更令人头痛。病毒邮件

第三,侵犯个人隐私权。邮件监控

第四,由于E-mail传递的信息都是数字化的,所以一些背景信息会削减。

第五,技术上的限制。

群体传播是指为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而进行的传播。群体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即为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书面文件、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进行。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第四媒介的提出: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web2.0的诞生条件(论述题)

1、技术的进步(客观条件):硬件设备的完善、软件系统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

客观条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短信、图像电话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跟专业记者有同样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个人电脑发布新闻,使受众从信息的消费者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成为可能。

2、互联网的特性(环境条件):自由、开放、互动、分享。

3、受众的需求(主观条件):自我表达的渴望、参与交流的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行为的动力在于对满足他们从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渴望。人们参与的动机在于对某一群体归属感的获得,在于通过做出贡献而建立自尊(self-esteem)并获得承认,在于为创建自我形象以及自我实现而学习新技能、寻找新机会。因此,受众很容易参与社会活动,在参与中获得尊重和满足。

web2.0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六度分隔理论、长尾理论、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技术基础P2P和Ajax。

在中国,Web2.0的的概念于2005年得到广泛的普及。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定义了Web2.0:

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少数资源控制者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2004年10月,在全球第一次Web 2.0主题会议上,奥莱理提交了一篇长文《什么是Web2.0》,被视为阐述Web2.0的经典之作。

WEB2.0常见的六种形态:博客、播客(网络视频)、维客、TAG社会化标签、RSS内容聚合、SNS社会化网络服务。

博客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的类型:个人博客、群体博客、机构博客、商务博客。

2003年,中国博客发展年。2003年底,木子美博客性爱日记的曝光引发了博客热。2004年是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开始引爆流行,开始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普遍现象。2005年是博客大众化元年,博客开始大众化,从精英向所有网民和非网民普及。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自2008年1月31日起施行,被称为“视频法”。

Wiki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即支持多人写作的在线写作辅助工具。自由编辑是维基应用的精髓。

RSS是一种“推”内容的技术,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里分门别类地收集各种感兴趣的Feed,而不必分别访问这些网站。

SNS:主要指采用六度关系理论的思想创建的对网络用户提供彼此交流平台的站点,帮助网络用户结识朋友的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关系圈。

网摘就是一个放在网上的海量收藏夹。其应有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移动互联、无线互联、W AP三个概念并无实质性的差别,都是利用手机或其他可移动的通讯工具(如PDA、手机)上网并获得与互联网有关的服务。起源:移动电子商务。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的理由:

从介质上看:移动通讯工具——个人多媒体信息终端———大众媒介

从内容上看:接收和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从方式上看:可以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终端限制自由传播

从传受双方看:既有内容提供商又有手机用户

手机媒体的典型产品:

短信SMS、彩铃CRBT、彩信MMC、手机声讯IVR、手机视频、手机游戏、手机报、手机搜索、手机广告、无线互联网W AP等。

2000年5月17日我国的第一条短信发送成功。

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中国第一家手机报,2005年开始,手机报在中国报业可谓遍地开花。2005年10月,中国移动推出“中国手机报”。

四家媒体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手机电视牌照:上海文广集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互联网出版”(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网络出版的优势: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决定。

(1)从传播角度看,出版主体多元化;作者出书容易;出版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2)从传播媒介角度看,由网络媒介特性决定。内容范围广;一种多媒体传播;传播

迅捷;嵌入超链接和搜索功能。

(3)从受众角度看,实时反馈、自主性强;个性化强,可制作“个性化图书”。

电子书既包括具有版权的特定格式的电子文本,也包括硬件阅读设备(电子书阅读器、专用计算机浏览器或掌上电脑等)。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受众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当信息抵达受众时,他会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信息。

尼葛洛庞帝的推拉比特论述体现了传媒受众观的转变: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中心。“窄播”体现了媒介从大众向分众方向发展的新的运作策略。

受众差异:

(1)受众本身的差异。如心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素质等。

(2)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差异。

(3)受众需求、动机的差异。受众接触媒介出于三点需要:(1)获取知识。(2)宣泄压力。(3)获得社会认可。

网络媒介中的分众传播主要形式:

1、用不同的专题区隔不同的主题内容。

2、用不同的小型社区汇集不同的兴趣点。

3、用不同的论坛进行不同的主题式交流。

4、用个人主页的形式交换兴趣。

社会学将受众群体分为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三类。

网络受众心理分析:

1、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信息寻求心理。(2)参与心理。(3)新奇心理。

2、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2)渴望交流的心理。(3)代入的心理。(4)逃避的心理。

第五章网络新闻业的发展

网络新闻的定义:(闵大洪)

通过互联网(Internet)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Usenet News)、邮件列表(Mailing list )、公告板(BBS)、网络寻呼(ICQ)等手段的单一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

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将本报内容送上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从而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以率先发布克林顿绯闻而名闻天下的“德拉吉报道”,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个人网站。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从而拉开了报纸上网的序幕。(2002年更名为《每日商报》。)

1995年1月12日,由国家教委投资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第一家走进互联网的媒体。

美国人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和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开发的“瀛海威时空”网络在互联网概念普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接入国际互联网,开中央级媒体上网先河,引发新闻网站建设高潮。

1999年,一批冠以“XX网”、“XX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电脑报》网站改称为“天极网”,《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名为“赛迪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改称“申网”,《广州日报》网站改为“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网站改为“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了提供网络版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地方门户网站。

2000年11月颁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在第一次触网潮中,传统媒体钱花了不少,访问量却没有直线上升,经济成效更不理想。此时千龙网和东方网、中青在线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有名的公民新闻网站如诞生于加拿大的Nowpublic、有中国日报网站背景的直播客、韩国人吴连镐创办的OhmyNews。

网络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新闻迅速及时(快捷性)、全球化、海量性、多媒体化、渠道开放(系统的开放性)、交互性强、检索方便。

2、劣势:信息承载过量、新闻公信力低、技术依赖性强。

网络新闻业的竞合战略(论述题备选)

1、在合作中求发展(教材P280)

几种形态的合作:一体化合作、利益型合作、整合型合作、业务性合作。

2、在竞争中求优胜(教材P283)

(1)找准媒体优势。

A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

B可预知的重大事件,如两会、97香港回归、奥运会等。对此,报道要求:

先期预热报道,进行背景陈述(网络大容量、可检索查阅、长期保存);

事件过程报道(网络的即时性、随时更新,多媒体、交互性、及时的受众反馈)

事件后续报道(网络大容量、可保存、可检索,读者事后可随时查阅、把握事件的整体)

C、议题性新闻的报道要求:广泛参与、有效互动。

(2)明确市场定位。

3、以全时化为利器(教材P284)

4、寻找创新路径(教材P285)

第六章网络网络广告业的发展

网络广告: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1994年10月27日是网络广告史上的里程碑。美国著名的Hotwired杂志推出了网络版的Hotwired,首次在网站上推出网络广告。4月15日,https://www.doczj.com/doc/5918569812.html,与A T&T签订了第一份广告合同。

在中国,1997 年3 月,比特网出现了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广告主是英特尔,形式是468*60像素的动画横幅广告。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

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

1、网幅广告

2、链接式广告。

3、电子邮件广告。

4、网上分类广告。

5、自动弹出式网上广告。

6、网站栏目广告。

7、在线互动游戏广告。

8、网页广告。

9、其他网络广告形式。

第七章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定义:可称为网络社区,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为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

虚拟社区设计标准如下:

1、是否体现网络社区的强大交互能力。

2、是否能够显示网络上资源无限的优势特征。

3、是否服务基于人性、人情和人之所需。

4、内容是否丰富、完整,同时又便于使用和查询。

5、是否不断更新。

6、是否在全面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社区特点或风格。

7、是否能够使得虚拟空间与实在空间的生活密合无间。

第八章网络艺术与在线娱乐

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

1、暴力因素。

2、“游戏人”的负面效应。

网络游戏的未来发展

1、游戏与技术的整合。将电子游戏、电视游戏、电脑游戏将在技术的平台上进行整合。游戏硬件向无线信息终端拓展。

2、游戏与艺术的融合。目前的游戏软件受众向年轻化、知识化、男性化发展。

案例:新华网和搜狐网在2008年两会联合推出“两会科举”网络游戏,将严肃的政治主题与轻松的电子游戏结合一体,寓教于乐,吸引了大批的年轻网民参与。2008年一些商业网站在制作探月专题时,策划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了与网民的互动。

“恶搞”文化(Kuso)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题型版)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一、填空 1.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2. 1.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3.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1)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3)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4.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5.新闻价值的要素及各要素的含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6.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传播职能、出发点、归宿点传播方式均不同 7.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是:实时性、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 8.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信息获取型、人际联络型、信息获取与人际联络结合型 9.新闻工作者需要经常访问的网站:权威传媒网站、商业综合门户网站、与自己的报道领域有关的网站一些政府和机构网站 10.搜索引擎的种类:严格意义上的搜索引擎、目录索引引擎、元搜索引擎 我国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Google搜索、百度、雅虎中国、新浪网搜索引擎、搜狐、网易搜索、天网中英文搜索 11.新闻工作者常用的数据库:文献摘要数据库、书籍与名录数据库、法规与政府文件数据库、人物查询与公众记录数据库 我国的数据库存在问题:资源缺乏保证,更新频率低,服务范围窄。 12. 电子邮件采访的局限性:互动性较差、采访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安全性较差 13.网络寻呼机即ICQ,以及由此衍生的OICQ,CICQ,PICQ等。网络寻呼机的功能:在线提醒、网上闲聊、发送消息 13.网络BBS的分类(六种):校园BBS,商业产品BBS,小型局域BBS,兴趣BBS,商业网站BBS,网络新闻媒体建立的BBS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类处理的信息分为五种形式: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15. 新闻报道策划的要求:创新性、动态程序和稳定性、适应性与反馈性 16. 新闻的筛选:标准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与平衡性 二、名词解释 1. 网络新闻传播 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 多媒体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 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 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 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 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 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 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1、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了亿,居世界第一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3、“信息爆炸”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 4、1883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采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创造了一种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点、划两种信 号的信技术 5、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莱特香农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被认为的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6、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知后的再现 7、信息的主要特性: ①客观性;②可处理性;③可识别性;④可存储性;⑤可传输性;⑥时效性;⑦共享性 8、①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②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章符号的产生和运用;③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④第四次信 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这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9、“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日本著名学者梅田中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情报产业论》。第 二年,《朝日放送》杂志又刊登了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岛的论文《论情报社会的社会学》,第一次使用了“情报社会”这一概念 10、早在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 11、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 12、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员”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大具有上几节历史意义的时间,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端 13、从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来看,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②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③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④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14、信息技术又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和基本力量 15、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①微波通信;②卫星通信;③光纤通信;④移动通信 16、根据美国政府的NII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要点为: ①铺设覆盖美国的光纤网络 ' ②用光纤网络联结所有的通信系统、数据库和电信消费设施 ③让光纤网络能够传输视频、声频、数字、图像等多种媒体 17、第一个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威廉斯卡德,1623年他制造了第一台计算器,并称之为“计算器” 18、目前公认的第一条使用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与1623年制造的 19、巴贝奇的设计已经于现代计算机十分接近了,因而她被后人尊为“使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遇见自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在日本广岛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 计算,就是由Mark-I完成的 21、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8——1958);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③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④第四代大规 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22、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23、任何一个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②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 通道;③一些保证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规则 : 24、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一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为应用组,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 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 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2、受众的特点: 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3、受众的类型: 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 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 “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 “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 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 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 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 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 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3、社会关系论:(“社会分类论”的进步) 该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产生重大影响。 4、满足需要论:(又叫作使用与满足论,由卡茨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与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把受众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的。 5、社会参与论:与我们最近的理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拉斯韦尔“5W模式”:查书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 绪论,总述。 第一单元(1-3章),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历史、传播原理、传播方式。 第二单元(4-7章),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的特征、信息使用方法、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的革新意义。 第三单元(8-11章),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传播的政治、伦理、法律内涵。 第四单元(12-16章),应用。网络新闻、出版、广告、文娱、社区发展等。 绪论 第一节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也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种社会环境,以创造信息和享受信息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是核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信息时代的基础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光导纤维、电脑技术、电脑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因特网等。网络在整合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崛起,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具潜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并迅速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 ●互联网 英文Internet,在我国也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网际网路等。 从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Internet是媒介。如相对传统媒介它是新媒介(new media);具有数字化传播特点称为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因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效应被称为泛媒介(pan media);因诞生晚于报广电三大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媒介。 1995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定义:Internet是全球信息系统。1是全球性的,网上每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地址。2主机按共同规则连接,可以进行通讯。3在前述技术基础上,Internet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WWW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web,是Internet的主干网。WWW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文本、影像、声音等信息。 是网络信息服务中使用最广、功能最强的信息系统。 ·本质上WWW仅是Internet的一个系统。Internet的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万维网服务。核心是万维网服务。但由于WWW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功能最强,往往被认为是Internet的同义词。 ·WWW起源可追溯到1940年。有人提出使用线索(trails)提供相应链接,以共享信息的构想。 1965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1989提姆.本纳斯.李(tim burners-lee)提出WWW计划,推出世界首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1993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发明WWW浏览器Mosaic。这是第一个能够支持图形、超文本等的浏览器,标志着WWW浏览器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网景公司推出navigator;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等。 ·WWW随着Internet的普及,WWW迅速被应用于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WWW所赋予传播者、受众的信息查询和互动沟通的功能也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