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个学期学习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收获很大,对古代中外文化有了很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玄奘西天取经,下面我想就他取经的事迹以及他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乡天竺,即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者。三国的时候有朱士行,东晋时有法显,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还是玄奘。他去印度取经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这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瑰宝,但是他的西去取经之路却非常坎坷。当他想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胁西北面,于是就规定处境要有通行证,而玄奘的申请又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首先,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被人请在凉州讲经。他混入商人队伍出关、被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了。而且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到了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堡垒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便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玄奘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盘陀一起出发,半夜他们成功偷渡出玉门关。在休息的时候,玄奘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盘陀说再走便是死路一条,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离去。他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玄奘知道躲不过了,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时,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啦,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就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持不住、便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下半夜,突然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到素叶城、赤建国、飒秣建国等地,到达睹货罗国,南下经缚喝国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

游历梵衍那国)、犍陀罗国,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以后,经磔迦国、那仆底国、烂达罗国等地到曲女城。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然后,他开始归国。玄奘在归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当他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祖国时,恰好是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当时,在京城西郊,人特别多,几十万僧俗聚集在那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带回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这时,天空中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由于玄奘的回国,京城万民停业五天,众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门。对玄奘的隆重欢迎,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以上是讲玄奘艰辛并伟大的取经路程,现在讨论玄奘西去取经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卓越的贡献。对于西方国家,他开创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天竺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往来,直到今天,中国佛徒和日韩佛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中国,玄奘实际上给国人西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种开放式的思路。他在印度精彩的演讲实际上也让唐朝的名声大噪。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经学传入中国、充实中国佛学。稍后印度的历法、医学、天算、艺术等亦传入中国,影响和充实中国文化。而玄奘亦把印度的逻辑学-因明学传入中国,振学了自先秦墨家、名家衰落而不振的逻辑学。而玄奘曾为戒日王讲解中国文化的情况,又介绍当时流行的“秦王破阵乐”,回国后受唐太宗之令把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传回西域及印度。唐玄奘声名大噪后,收了很多门徒,比如: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初;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还有,中国当时并不了解西域情况,而玄奘西行,受当时在西域势力大的西突厥礼待护送,把中西的交通路线重新“打通”。唐朝亦藉玄奘西行的经历与见闻,于高宗一朝平定西突厥与西域,设都护府,控制了该地百多年。而玄奘西行亦使中、印正式建立政治关系。对史地学的贡献方面,玄奘于回国后,把自己的西行经过口述,由位弟子慧立及辩机等整理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大唐西域记》二书。为研究玄奘、古印度及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玄奘为第一个曾往返西域南北两道,遍游印度多国,又详加记述的人,《西域记》记载西域的风土人文,为不少正史所无,对后人考证丝路极为重要。现在人们熟知的《西游记》,也因玄奘而来。他西去的路上碰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有暴虐的天气,路况,还有强盗等形形色色的人,可谓经历丰富多彩。这给《西游记》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这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宝藏。

玄奘不论在国内求学还是到印度取经,都不是为了追求富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追求得道,而宁愿放弃富贵荣华,玄奘的行为感动了当时的许多人,于是许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玄奘获得成功。丝绸之路,尽管以沟通东西方贸易而闻名于世,但由于玄奘这些求道者的足迹,大大丰富了这条道路的文化内涵。人生问题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终极答案,而是探索本身。但在今天,纯粹追求精神的人很少了,大多都带有商业气息了,相比玄奘,我们现在人太缺乏那种纯粹追求知识的精神了。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他实在是给国内外的人留下了太多极具意义的文化宝藏。他的译经事业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唐僧西天取经真正的原因

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心甘情愿的吗? 到如来那里去取经,当然取的是佛经。可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呢?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些就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了。其实,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在自己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之下做出的一个决定!答案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唐太宗举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是一名状元,叫做陈光蕊。他的母亲更牛,是开过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喜道“果然举止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蹲守谢恩,受了大阐官爵。根源又好,这是真的。“德行又高”这是从哪里说起呢? 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可以看出来的是,陈玄奘这个人事很单纯,很单纯的。 菩萨送来了两件宝物,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唐太宗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有70多万了!尽管这样,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给他两队的侍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玄奘再拜谢恩,就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长安街里,行商作贾,公子王孙,文人墨客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手持禅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个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烛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菩萨对太宗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师根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讲的都是小乘的佛法,是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亡度脱苦,寿身无坏。太宗问道“你那大乘的佛法,在于何处”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执教:弘文学校邵琳班级:七(4)班 一、内容主旨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明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是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能通过地图、文献等材料获取所需的历史知识。从《西游记》与真实的玄奘西行故事对比中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价值。 感受历史人物的毅力与品质;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中日文化交流 难点:玄奘西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出主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以流行语激发学生兴趣,开门见山。 环节一:多国使者的大聚会——世界汇聚长安城 地图册p10《唐朝中外交流图》 提问:找出唐朝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仅凭地图好像并不能充分证明唐朝一定和这些地区有往来,我们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呢?提问:那么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国家甚至远及非洲欧洲的国家与唐朝有所交流呢?通过材料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广泛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文献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寻找唐朝文化交流昌盛的原因。 环节二:一群人的研学旅行——唐风洋溢“日朝”城 教师讲述遣唐使故事。 提问:同学们的印象中觉得日本有哪些方面是受到唐代文化影响的呢? 简单讲述日本学习唐朝的各方各面:建筑、文字、服饰等。 仿照日本对于唐朝的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日本与新罗对于唐朝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先进文明对于其他文明的深刻影响。 环节三:两个人的佛法无边——佛法无边“日印”行 教师讲授鉴真东渡的故事,了解鉴真对于日本佛教的影响。

团队——西天取经

国外有学者认为,最早阐述“团队”这一理念的是中国人。 《西游记》取经队伍——经典的团队这支取经队伍具备了现代管理学中团队所必备的要素。 那么,观音菩萨是怎么组建这支团队的呢? 沙和尚——维系取经团队的粘合剂他与两位师哥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君子之交,同时又深得领导的信任。他解决冲突从来对事不对人,处处以公心为重,努力寻求解决冲突的最佳均衡点。 在取经队伍濒临散伙的关键时刻,是老沙叫回了孙悟空,留住了猪八戒,多次遏制了冲突扩大化的苗头,挽救了团队。 猪八戒——正代表了社会上最大多数的人他参加团队的目的很实际,就是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 老猪憨厚中带着些小狡猾,勇敢中带着点怯懦,贪图安逸,总爱占个小便宜,但为人幽默、呆得可爱,充当着团队中的润滑剂。 尽管猪八戒经常在唐僧那儿给猴儿哥上点儿眼药,但是关键时刻,能够救孙悟空一命的却正是猪八戒。 白龙马——让别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白龙马一声不吭地只知道走路,但如果没有他驮着,唐僧是根本到不了西天的。 孙悟空——是成功团队中必不可缺的挑大梁、干实事儿的专业人才。 孙悟空有本事,所以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好显摆自己。不过他技术过硬,而且靠着一双火眼金睛对事物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考虑问题不拘一格,遇到困难也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总能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不仅如此,孙悟空还有着极其丰富的社会资源。他和各路神仙都能混个脸熟,有了困难他能知道该去请哪位,而且真就能把人家给请过来。 唐僧——虽然胆小怕事,是非不分,但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擅长用人,也擅长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去西天取经这一远大目标的化身。 就是这样一支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组成的团队,彼此相互包容——包容了愚气,包容了傲气,包容了俗气,甚至包容了妖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走向了他们的共同目标。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部编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识记: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 (1)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3)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4.重点、难点突破措施: (1)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2.学生认定目标 (1)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2)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 (5)明确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3.导学达标: (一)唐都长安 唐朝的都城在哪里?今天的哪个城市?讲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规模的不同。(今西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西天取经作文700字(高分作文)

西天取经作文700字 一看到“西天取经”这四个字,我就想到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做人善良、孙悟空有火眼金睛、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做人正直。 今天我们玩了“西天取经”的游戏。因为是一个新游戏,所以我们得知晓它的规则。我们首先做的是唐僧的动作,左脚抬起搭在右膝盖上,双手在胸前合拢后慢慢地蹲下。朱芸靓发现刘旺源左右不分,她一只手捂着嘴,一手指着他说:“哈哈!高兴过头了吧,是左脚抬起来,不是右脚。”赵彦邦还没有抬上去,就掉了下来,像是一个积木总被人推倒,要不是后面有个桌子,他估计连一秒都做不了了。我做的腰酸背痛,但朱芸靓学过舞蹈,立在那轻轻松松的。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这么难,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接下来,我们做了孙悟空的倒搭凉蓬,猪八戒的睡大觉,沙僧的挑担子,共同的难点就是要单脚站立,稍有不平衡,就会倒下。 游戏开始了,我们用反心反背来决定妖怪组和唐僧组。第一轮,我被选为唐僧组的成员。“开始”,朱芸靓数起数来,还没有喊到九,我就摇摇晃晃,而此时,我的队友徐乐已经倒下了。时间定格在九秒,我走过去问徐乐是怎么倒下的?徐乐回答道:“那个该死的李泽斌吐着舌头,伸着手,做出哈巴狗的样子,笑死我了。”轮到我们当妖怪了,我坐在地上装出哈巴狗的样子,可是赵彦邦还是像一尊佛像一样立在那里,当第八秒时,刘旺源一声就倒下了,我们全队欢呼。我对付的赵彦邦还稳稳地做着,这就奇了怪了,他在练习时两三秒就倒了,这真是关键时候小宇宙爆发了呀!最后,我们以一秒获得胜利,真是险胜呀! 这个游戏告诉我们,只要有意志力、反干扰能力就能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从中取得的真经。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晚会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策划书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读者协会 一、活动宗旨 为了更好地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同学的语言学习、推动读者协会的健康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外语,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校同学的校园生活,为我校开展一个属于自己的并且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活动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同学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热情,以此推动校园内文化修养的建设,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三、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四、活动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二楼 五、活动主办方: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六、活动承办方:长沙理工大学读者协会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七、活动流程: 1.17:30 工作人员到场,布置会场 2.19:00晚会正式开始 3.入场前15分钟先用PPT展示外国文化风情,并配有英文歌, 提升会场气氛。 4.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以及应邀前来的外国朋友 5.节目演出 6.中外学生同台互动 7.外国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风土人情或讲诉留学生活心得体会 8.20:30晚会结束 六.活动宣传: 1.宣传时间:11月7日至11月13日 2.宣传内容: 在汀香园,甘怡园门口分别挂横幅 宣传栏上帖宣传海报 飞信通知协会各会员前来观看 3.向到场人员发放入场券 七.经费预算 横幅15*8米*2条=240 宣传海报40*5张=200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安徽吴云驾 [专题考点概括]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成就。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但总的趋势是融合。以中国为例,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双向互动中就明显呈现出冲突和融合的特征。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阶段。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总之,在古代伴随着交通和交往的发展,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业革命后,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开拓者,而是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和开放姿态走上了国际舞台,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产生影响。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如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使它的社会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落后不可怕,只要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崛起。另外如美国文化也是一个典型,它吸收了西欧文化和不同移民带来的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扩张,各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碰撞、嫁接和融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即在注入新的活力的 同时,也使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坚守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 [专题考点分析] 本专题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新材料中的新问题。 2007年高考可能的命题切入点有:(1)联系中Et关系、中印关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崛起等社会热点,考查对中国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突显新课改理念。(2)当前世界文化“西风烈”,如何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试题设计可以围绕“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的对话”或“东方与西方的对话”等问题,考查不同时期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异质文化的多重影响。(3)从古代交通和文科综合的角度人手(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以考查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强大的国势的认识,彰显人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西天取经的经历

西天取经,取回的是真经还是废纸 唐僧玄奘出发取经1276年之后,又一支来自东土前往西天的取经团即将踏上征途。跟玄奘的私人行为不同,这次的取经团是政府行为,高品质大规模上档次。 1904年,日本跟沙俄在中国的东北作战,结果日本大胜而俄国惨败。被八国联军打趴下了的清朝上下忽然觉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嘛!日本国土小资源少,之所以能打败横跨欧亚的沙俄大帝国,还不是因为立宪?各地封疆大吏如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纷纷上奏:立宪吧,再不立怕是来不及了哦。 慈禧深受震动,决意向世界潮流靠拢,但要立宪首先要知道宪法是什么东东,于是决定派出一支由满汉精英组成的考察团,前往西方世界取经。取经小组成员如下: 镇国公载泽,29岁,康熙帝的第六代重孙,纯正的爱新觉罗血统出身,年轻有为。 军机大臣戴鸿慈,52岁,主政地方多年后进入中央权力中枢,对国情有切身的长期认识。 闽浙总督端方,44岁,著名的满洲三才子之一,锐意新政,其筹划督建的湖北、湖南图书馆是近代以来最早的省立公办图书馆。 商部左侍郎绍英,44岁,满人,曾任京师大学堂提调。 还有刚刚进入军机处的徐世昌,50岁,后来的中华民国总统。 为了尽量从各方利益的博弈中考虑全局,取经考察团老中青兼备,皇族、中央和地方势力并存。但一开始慈禧就画了一条底线:派各位出去是考察立宪,不是让各位回来逼皇太后和皇帝下课的。 9月24日,北京正阳门车站,为取经团准备的隆重送行仪式正在上演中。忽然一声巨响,炸弹爆炸。 混上车的革命党人吴樾是激进的暗杀派,他即将踏入车厢时,引起卫兵怀疑而被询问。吴樾怕暴露,趁卫兵刚刚转身,突然点燃炸弹导火线,准备投向五大臣。结果这一瞬间火车头后退与车厢挂钩,炸弹被震落车厢地板引起爆炸。车厢被炸毁,五大臣中只有绍英、端方、戴鸿慈三人受轻伤,吴樾则当场身亡。 清廷很快表示:本次取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会因为一枚炸弹而取消。但因为事发突然,取经小组成员也有变动:山东布政使、皇亲国戚尚其亨,还有曾经出任日本大臣的李盛铎临危受命,换下了重伤的绍英和改去加强治安管理的徐世昌。 取经小组第二次分成两批出发,没欢送也没仪式,很是低调,毕竟谁也不想再来一枚炸弹。 2 两批取经小组,考察的第一站都是日本。因为这个近邻是学习的典范:变法不过三十年,就连败中国和俄国。而且君主立宪,本身也是日本的强项。 日本也是从取经路上一路走来的。1871年,日本右大臣岩仓具视率领日本政府使节团,前往欧洲十二国考察取经,30岁的伊藤博文是出使随员之一。当年他们的考察极其认真辛苦:每到一地白天夜晚都奔波在铁臭煤气之间,睡觉的时间都不多。当时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文明,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大清国前来向他们取经了。 日本人接待取经团,极为认真。他们当时觉得把邻居教好了,才能共同抵御西方欧美对于亚洲的文化和经济侵略。除了天皇接见、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现身说法之外,前首相伊藤博文还专门前来拜会。就载泽的日记记录来看,伊藤基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载泽问:我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应以何为纲领? 伊藤博文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载泽问:我国立宪,应该师法哪一国家为最好? 伊藤博文答:有君主立宪国,有民主立宪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而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似宜参用日本政体。 载泽还问:君主立宪与专制有何区别? 伊藤博文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宪国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议决,呈君主裁定,然后公布。不像专制国的法律,君主一个人说了算。法律公布之后,全国人民都得遵行,没有一个人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场谈话,伊藤博文全部以英语作答。日本对于西方学习之透,可见一斑。 日本的下一站是美国,当时从日本坐船到美国需要二十天左右。取经团本来计划在船上开会研究考察心得和考察方法,结果大海上晕船晕得一塌糊涂,会都开不成。 在美国,取经团所到之处,美国民众无不倾城相告,空巷来观。原来每逢国内派来钦差大臣,驻外中国使馆的全体人员都必须到码头或是车站,摆好香案铺好地毯,等钦差来时跪在那里口唱“奴才某某率全体馆员恭请皇太后及皇上圣安!”取经团心知肚明:这样公然下跪,徒惹洋人耻笑——但又不能废除这一程序,于是把公开迎接礼改成了使馆内的内部表演。

中外文化交流之电影

中外文化交流之电影 中外电影交流的平台——世界著名电影节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 奖项由来: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与会者一致同意并由当时参加会议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画了个草图,后由刚从艺术学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乔治.斯坦利塑成铜像。这尊铜像是个手握长剑、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的男性人体塑像,高10.25寸,表面镀金,所以叫金像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名称由来:1931年的一天,学院的新任图书管理员玛梅丽特.赫丽发现办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奥斯卡。一个记者把她的话在第二天报导了。从此“奥斯卡”之名逐渐被人们运用,学院奖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 主要项目: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倡议下设立,第一次颁发欧洲奥斯卡---欧洲电影奖。该奖的宗旨是永久树立欧洲各国都遵循的电影的艺术精神,意在唤醒全球观众对欧洲艺术人文电影的信心及支持。原来欧洲电影奖总部一直设在德国柏林,进入90年代后期,欧洲电影奖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庆典移师伦敦。2000年欧洲电影奖在法国的巴黎举行。1988年1996年德国电影导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导演IngmarBergman担任拥有1000名成员的欧洲电影学术学院主席。最初的奖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艺术家Markus Lupertz设计,1997年原奖座被一位身着欧洲星长裙的长发美女取代,由英国设计家TheoFennell 设计。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国电影学院奖创建于1947年,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相当于英国的奥斯卡奖,后来提名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提名,奖项改为面向世界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奥斯卡奖类似。1959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和电视学会,1975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1947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纪录片奖。第2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3届增设联合国奖。第6届增设最佳英国女演员、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最佳外国男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5项奖。以后几乎每几届就有新的奖项产生。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个学期学习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收获很大,对古代中外文化有了很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玄奘西天取经,下面我想就他取经的事迹以及他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乡天竺,即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者。三国的时候有朱士行,东晋时有法显,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还是玄奘。他去印度取经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这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瑰宝,但是他的西去取经之路却非常坎坷。当他想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胁西北面,于是就规定处境要有通行证,而玄奘的申请又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首先,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被人请在凉州讲经。他混入商人队伍出关、被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了。而且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到了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堡垒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便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玄奘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盘陀一起出发,半夜他们成功偷渡出玉门关。在休息的时候,玄奘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盘陀说再走便是死路一条,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离去。他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玄奘知道躲不过了,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时,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啦,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就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持不住、便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下半夜,突然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到素叶城、赤建国、飒秣建国等地,到达睹货罗国,南下经缚喝国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下面是我带来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

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名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团队给我们的启示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团队给我们的启示 西游记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唐僧师徒历经百险求取真经的故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这个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互补性,领导有权威、有目标,但能力差点;员工有能力,但是自我约束力差,目标不够明确,有时还会开小差。但是总的来看,这个团队是个非常成功的团队,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但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一个坚强的团队,基本上要有四种人:德者、能者、智者、劳者。德者领导团队,能者攻克难关,智者出谋划策,劳者执行有力。所谓“德者居上、能者居前、智者在侧、劳者居下”是也。 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要说降妖伏魔的本领,他连最差的白龙马都赶不上,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一是目标明确、善定愿景。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二是手握紧箍,以权制人。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但唐僧从来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只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才动用自己的惩罚权。奖励胜于惩罚,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原理。三是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最初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尊重唐僧,老觉得这个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好歹,但是在历经艰险后,唐僧的执着、善良和对自己的关心也感化了孙悟空,让他死心塌地保护唐僧。 再说能者居前: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刚刚认识不久,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遭到唐僧斥责,结果孙悟空一生气,自己走了,但后来在东海龙王那里,看了一幅画,说的是“张良三次为黄石老人桥下拾鞋,谦恭有礼,后被黄石老人授于天书,成就了张良传世伟业”的故事,老龙王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孙悟空一盘算,觉得有道理,自己被唐僧搭救,而且还可以变妖为仙,自己怎么能这么轻率地就走了呢?所以后来他又回到了唐僧身边。第二次被赶走是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决意不能留他,悟空无奈,只好离去,但“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由于已经心系唐僧,一听说师傅有难,马上不记前嫌,重新回到团队中去,还要在东海里沐浴一下,生怕师傅嫌他。唐僧用什么方法让孙悟空这么死心塌地?一是靠规矩(紧箍咒)。规矩是权威,唐僧如果没有了权威,估计孙悟空早不把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