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练习题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练习题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练习题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进食障碍:

2.神经性厌食

3.神经性贪食

4.失眠症

5.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6.催眠时相

二、单选

1.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2.神经性厌食常发生于()

A.青少年男性 B.青少年女性 C.中年男性 D.中年女性 E.老年女性

3.神经性厌食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

A.无故意控制进食量的愿望B.比平时体重减轻30%以上

C.不伴有间发性暴饮暴食D.包括躯体疾病所致厌食

E.患者有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行为

4.神经性厌食患者因担心发胖,常采用下面哪些措施?()

A.间歇禁食和滥用泻药

B.自我诱发呕吐

C.使用厌食剂或利尿剂

D.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的使用

E.以上都可以出现

5.神经性厌食患者为了减轻体重常使用多种方法,下面哪项说法不正确?()

A.患者并不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B.采用过度运动的方法

C.自我诱发排便

D.自我诱发呕吐

E.服用厌食剂或者利尿剂

6.下面关于神经性厌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性厌食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

B. 患者对治疗多不予合作

C. 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D. 神经性厌食不等于食欲减退

E. 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同,厌食症患者不会出现暴饮暴食

7.神经性厌食与正常节食比较,错误的是()

A.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节食行为在体重达到理想标准时能适可而止

B.神经性厌食患者一般情况下伴有内分泌紊乱

C.正常节食者一般无体像障碍

D.神经性厌食患者与正常节食有本质上的不同

E.神经性厌食患者可伴有抑郁症状

8.与进食障碍不符合的是 ( )

A.采取极端的节食手段B.无端地害怕体重增加

C.过分努力地增加体重D.否认体重是问题所在

9.进食障碍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A.纠正不正常的进食习惯B.矫正进食障碍

C.增加病人的体重D.将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

E.改变错误的认知

10.可能导致进食障碍的心理学因素是()

A.人自我控制感较低、缺乏自信B.家庭关系不和睦

C.先天的易感性D.崇尚苗条的文化强制性

11.患者,女性,18岁。半年前患者的体重轻度肥胖,因过分担心自己会变得更加肥胖而开

始节食。初期拒绝进食肉类食品,可进食米饭和面食,但饭后常自我催吐。近期只喝少许菜汤和果汁,体重明显下降,月经已经停止,但患者认坚信自己还是太胖。

(1)你认为该患者可能患了()

A.抑郁症B.神经性贪食症C.神经性厌食症D.消化系统疾病E.精神分裂症(2)对该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除了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以外,下列哪项措施最好()A.与患者共同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自觉按计划执行

B.为患者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执行

C.要求患者每餐自觉地按量进食

D.与患者共同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执行,达到目标体重后给予表扬或奖励

E.要求患者每餐有固定的进食量,否则施以惩罚性措施

12.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3.某女,56岁,自诉“难以入睡且睡眠不深、易醒八年”。服用安眠药效果不佳。对其最

可能的诊断是()

A.睡眠困难B.失眠症C.睡惊症D.梦魇E.药物依赖

14.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

系统的兴奋现象,这是()

A. 夜惊 B.梦魇 C.睡行症 D.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15.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睡前1、2小时内锻炼能使睡眠加深

B. 对失眠者不要对其睡眠进行限制

C. 睡行症发作期间被人唤醒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D. 早醒是健康的行为

E. 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能有助于失眠的治疗

16.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刺激限制治疗

B. 催眠疗法

C.睡眠限制治疗

D. 矛盾意向法

E.放松治疗

17.有关嗜睡症的说法,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嗜睡,不能诊断为嗜睡症

B.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睡眠过多,也可诊断为嗜睡症

C.患者有时有睡眠发作,但频率不高,患者能有意识地阻止其发生

D.嗜睡症可运用小剂量的精神振奋药物治疗

E.患者无夜间睡眠的时间减少,但白天睡眠过多

18.有关睡行症的描述,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睡行症多见于男孩

B.事后对发作过程常能回忆

C.患者发作时常呈朦胧状态或中毒混浊状态,表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及运动技能。可在室内走动,做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

D.每次发作的时间通常为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E.睡行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2-3小时内

19.下面症状中哪项是嗜睡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A.抑郁伴发嗜睡

B.脑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睡眠过多

C.白天睡眠过多

D.睡眠中呼吸暂停

E.睡眠时间不足

20.失眠患者最常见的形式是下面中的哪一项()

A睡眠缺失 B.入睡困难 C.睡眠表浅 D.早醒 E.维持睡眠困难

21.指出下面中的哪一项不符合睡行症的特点()

A.癔症可出现睡行症

B.在睡眠中起床活动

C.无言语反应,不易唤醒

D.发作后自行回床继续睡眠

E.清醒后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22.夜惊现象一般出现在睡眠非快眼动睡眠中的哪一项()

A.Ⅰ期

B.Ⅰ~Ⅱ期

C.Ⅱ~Ⅲ期

D.Ⅲ~Ⅳ期

E.Ⅳ期

23.指出下面有关梦魇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

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B.事后能详细回忆

C.发生在快眼睡眠阶段

D.梦魇只发生在儿童期

E.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所占据的梦境体验

24.夜惊发作每次大约多长时间()

A.持续1~10分钟

B.持续10~15分钟

C.持续15~20分钟

D.持续20~30分钟

E.持续30~40分钟

三、填空

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贪食症,或称暴食,以及__ __两类。

2.神经性厌食症最普遍的并发症是__ __,这个明显的特征,也是禁食程度的一个客观躯体标志。

3.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中,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

4.根据神经性贪食的诊断标准,其特征为__ __ 以及__ __。5.病人从睡眠中起床,穿衣,在室内走动,表情茫然,难以唤醒,20分钟后重新上床睡觉,醒后对事件不能回忆,这是___ __。

四、简答

1.简述神经性贪食的诊断标准。

2.简述进食障碍的可能原因

3.简述进食障碍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4.简述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5.简述失眠的心理治疗方法?

五、案例

1.梅某,男,9岁。因发作性入睡后起床活动多次入院。1年前,患儿看完电视后,上床入睡,约过1小时,突然起床,开门走到五层楼上同学家门口,停留一会儿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认有此事,以后常常入睡后不久,即自行起床,饮水,开抽屉取物,或走到妈妈身边用手抚摸妈妈,口中念念有词,对旁人说话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数分钟后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诊前两晚,患儿又突然起床,提起同走下四楼,在百米外到了垃圾,又提着空桶回家,对母亲问话不答,双目直视,口中喃喃自语,要他的躯体也无反应,后又酣然入睡。次日却否认此事。从无瘫痪、抽筋或其他发作性疾病史。

问:考虑诊断?诊断依据?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解读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解读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尚伟 分类的历史演变 ?1979年ASDC-APSS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 Arousal Disease ?1990年AAS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ICSD) ?2005年AASM ICSD-2 ?2014年AASM ICSD-3 睡眠和觉醒障碍分类: DCSAD-1979 ?睡眠过少(Disorders of initiating &maintaining sleep,DIMS,失眠) ?睡眠过多(Disorders of excessive somnolence,DOES,嗜睡症)、 ?睡眠与觉醒的周期障碍(sleep-wake schedule)?异态睡眠(Parasomnias) ICSD-1、2、3疾病分类对比 ?ICSD-1 ?Dyssomnias -Intrinsic sleep disorder (Insomnia,narcolepsy,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Extrinsic sleep disorder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 ?Parasomnias -Arousal sleep disorder -Sleep-wake transition disorders -Parasomnia of REM sleep -Others ?Medical/Psychiatric sleep disorders ?ICSD-2 ICSD-3 -Insomnias -Insomnias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Sleep related disorders breathing disorders -Hypesomnisa(e.g -Hypesomnisa(e.g narcolepsy) narcolepsy) -Circadian rhythm sleep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 sleep disorders -Parasomnias -Parasomnias -Sleep related movement -Sleep related disorders movement disorders -Isolated symptoms, -Isolated symptoms, apparently normal apparently normal variants,& unresolved variants,& unresolved issues issues -Others sleep disorders-Others sleep disorders Ⅰ.Insomnia 失眠 失眠的分类 ICSD-2 –急性失眠(Acute insomnia) –心理生理性失眠 –(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 –特发性失眠(Idiopathic insomnia) –睡眠卫生不良(Inadequate sleep hygiene) –儿童行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 –精神疾病,药物/物质,药物所致 失眠(Insomnia due to mental disorder,drug/substance,medical condition) ICSD-3 ?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 ?短期失眠(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 ?其他失眠障碍(Other Insomnia Disorder) 内 部资 料请 勿转 载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谈谈睡眠障碍的危害与治疗 一、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危害 据近年的全球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因失眠、易醒、多梦等睡眠时间不足与睡眠质量问题而存在睡眠障碍者高达42.5%。面对4成国人睡眠障碍的严重局面,已引起有关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对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观察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多层次的且危害深远。常见的危害有: (一)导致各种疾病:睡不好觉,不仅仅带来第二天的精神萎靡、眼胞浮肿、头昏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还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糖尿病和性功能障碍等。研究发现,睡眠缺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40%,长此以往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可能是普通人

的两倍。在一些心理门诊里,有90%的患者因为睡眠障碍而引起精神疾患。 (二)加速机体衰老:长期睡眠不足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同时体内的器官因无法获得适度的休息而过度消耗与功能衰退,在人体肌肤颜面外观上则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如黑眼圈与皮肤晦暗、粗糙、皱纹、头发枯萎易脱、精神萎靡、头昏心悸、腰膝酸软、易寒易热,抵抗力差而容易感冒与慢性感染等老化现象。研究表明,经常失眠者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5~3倍;一天睡眠不足,76%的人第二天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因此,睡眠不足易催人衰老。 (三)破坏记忆能力:失眠病人常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忘记物品的存放地方,想不起来熟人的名字,上课的内容记不住,看完书后没什么印象。当长期失眠或失眠症状严重时就会出现健忘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脑神经衰弱,大脑长期处于弱兴奋状态,导致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或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走神,同时对自身的病情或症状过于关注,而对工作、学习、生

我国成人失眠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

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失眠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严重的失眠不仅给患者身体、人际关系、生活和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恶性事故发生。据报告:在中国,有45.4%被调查者在过去的1个月中,有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生命质量,失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子。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及历史沿革 2.1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病程超过3个月)、短期失眠症(病程在1~3个月内)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2.2历史沿革: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精神类疾病(焦虑、抑郁症等)与失眠三者互为因果,原有的原发与继发性失眠的诊断是不严谨的。因此,对失眠障碍

的诊断不再进行原发、继发的分类,失眠障碍能单独诊断,也可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3.流行病学 3.1危险因素:(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 4.0%、青年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 5.4倍。(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3.2失眠症的现患率: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失眠有哪些诊断标准 据统计,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在失眠人群中有73%的患者从未看过专科医生或用药物治疗,失眠成为困扰很多人的精神疾病,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医书上对失眠定义得非常简单,即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叫做失眠,只要是睡不着觉的、睡不醒的、睡不好的统一都叫失眠。其实,失眠是有诊断标准的,下面我们就请广州协佳医院精神科的专家张可斌来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可供大家参考。 失眠的四大标准 标准一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 标准二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 标准三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 标准四夜夜做噩梦,噩梦连篇,噩梦的情节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样。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晚上睡得不好,但是第二天人精力很充沛,情绪很愉快,上班不出错,按照美国的标准,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失眠,只能认为是睡眠时间不够。 失眠是人们最容易得的一种病,但如果只是偶尔或短暂性地发生睡不着觉的现象,且情况并不属于以上四种标准之内,那就不应该将自己的睡眠状况定性为失眠,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失眠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精神压力造成的?有多大比例是生理上的原因?根据医院门诊或者病房内失眠的病人的案例,大概80%以上都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压力造成的,所以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就是解决心理上失眠的负担,抑郁和焦虑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大学一年级的男学生,失眠三个月,一晚上也睡不着,什么药都吃遍了也没用。原来小伙子交了两年的女朋友三个月以前结婚了,新郎却不是他。从此以后他就失眠,后来吃了很多安眠药都没治好,依然睡不着。我给他开一张方子,让他试一试,他一看方子笑了,上面写了四个字“再找一个”!果然不到两个星期,他接受了另外一段感情,自己的失眠症状也消失了。实际上想要根治失眠,就要先解决自己的心病。 对于其他治疗失眠的方法,比如睡前喝牛奶、热水泡脚等等,这些都能辅助人体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或者提高睡眠的质量,但是如果本身是由于精神压力造成的失眠,恐怕只有排除自身压力,才是正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睡眠是身体保存能量、恢复精力的过程,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 发育至关重要,与儿童的发展、学习和健康息息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显示,高达50%的儿童有睡眠问题1,其中4%曾被确诊为明确的睡眠障碍2。即使如此,儿童睡眠问题也通常被父母或初级诊疗机构所忽视,因为对孩子来说,理想的睡眠时间具有争议,可能是临睡过程、睡眠 时间比睡眠本身对健康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大3。睡眠不足导致最重要的后果是白天的困倦,儿童的困倦通常表现为易怒、行为问题、学业 不佳等4。准确地识别睡眠障碍富有挑战性,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睡眠行为、方式随着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而改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带来一定的困难。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 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紊乱的表现5。与成年人一样,儿童通过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度过夜晚,不同 的是儿童的REM睡眠比成人多,所以经常被称为“不安分的”睡眠者6。儿童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在进入REM睡眠之前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然后进入REM睡眠状态,随之进入非REM睡眠状态。这种模式在夜间 循环重复,每个周期在婴儿中持续40min,所以新生儿往往表现支离破碎的睡眠模式,而成年人则会增加2~90min7。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影响了儿童的日常作息,可能也增加了儿童神经、心血管和代谢并发症等 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检测儿童的睡眠问题非常重要8。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实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儿童睡眠障碍的识别及干预做出建议。 1病因分类

对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应该分类为 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但根据年龄不同,疾病的易感因素 也在持续变化9。也有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儿童睡眠问题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应该归类为疾病或行为起源导致10。考虑到药物对于儿童睡眠 问题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解决办法,所以为有利于临床操作,本文按后 一种分类方式实行综述。 1.1常见与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的疾病 1.1.1睡眠呼吸障碍(SDB) SDB在儿童睡眠障碍中较为普遍,估计有8%~12%的儿童睡眠时 经历过习惯性打鼾,其中,大约1.2%~5.7%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低通气综合征(OSAHS)11。后者指患儿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阻塞,睡 眠呼吸时上呼吸道阻力增加,最终导致间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不宁、觉醒次数增加等睡眠问题。通常在学龄前时期达到顶峰, 2~8岁为淋巴组织的发育高峰(扁桃体和腺样体在此时最大),导致气 道软组织过多,上呼吸道体积减小12。肥胖也是普遍的风险因素,据 估计,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可达60%。其他与儿童OSAHS相关的易感因素包括罹患神经肌肉疾病、特定种族的解剖特征(亚洲和非 裔美国人)、早产、21三体综合征、皮埃尔罗宾综合征(PRS)、颅面综

2020公需科目《人工智能与健康—睡眠与睡眠障碍》答案

睡眠是()产生的一种主动调节过程 A、外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 C、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D、大脑组织 答案:B 2、(单选,5分) 大脑神经元和相关组织的恢复、重建和再生,只能在()状态才能完成 A、静息 B、运动 C、睡眠 D、放松 答案:C 3、(单选,5分) 当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 A、消失 B、减少 C、增加 D、不变 答案:B 4、(单选,5分) 睡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B、促进生长、延缓衰老 C、增强免疫力 D、保护大脑、保存脑能量 答案:D 5、(单选,5分) 睡眠的心理作用不包括() A、维持智力、巩固记忆 B、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 C、积蓄能量 D、稳定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答案:C

梦大约占据每天睡眠时间的(),正常情况下,人每晚都会做()个梦 A、1/5,4-6 B、1/4,3-5 C、1/4,3-4 D、1/3,1-2 答案:A 7、(单选,5分) 我国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全球水平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答案:A 8、(单选,5分) 以下对失眠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主观体验 B、对睡眠的时间不满足 C、对睡眠的质量不满意 D、对白天的社会功能没有影响 答案:D 9、(单选,5分) 失眠的主要临床表现,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入睡困难 B、睡眠维持困难 C、睡眠质量差 D、总的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 答案:D 10、(单选,5分) 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对失眠症状的发生率要求是() A、每天都发生,并持续1周以上 B、每天都发生,并持续1月以上 C、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D、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 答案:C 11、(单选,5分)

睡眠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 第一节概述 睡眠与觉醒的平衡调节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活动。睡眠与觉醒活动不仅受机体内在因素影响,更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诸多精神及躯体疾病都与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密切相关,而睡眠障碍也是日常就医行为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睡眠障碍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原发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某些精神或躯体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为9%~15%,每年因睡眠-觉醒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还会增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痴呆、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躯体及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主要的睡眠障碍分类系统。《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ICSD)是睡眠专科医师使用的主要分类方法,而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也对睡眠疾病进行了分类。ICSD 第3版(ICSD-3)涵盖了近100种已经确定的睡眠-觉醒障碍,根据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七类: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睡眠相关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SDB)、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睡眠与睡眠障碍

睡眠与睡眠障碍 【人类睡眠的时间】 人类睡眠的时间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成人的睡眠需要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八成人睡7-9个小时,其次为睡4-5个小时的短睡眠者以及睡9-11个小时的长睡眠者,而少于4个小时的超短睡眠者,大于11个小时的超长睡眠者所占比例非常小。 爱因斯坦是历史上著名的长睡眠者,他每天睡眠10小时,而拿破仑和爱迪生因每天只睡不到4小时成为短睡眠者的代表。 一般来讲,出生时睡眠时间最长,婴儿达20小时,7—15岁约9—12小时,15—20岁约9—10小时,成年人约6—8小时,老年人约5—6小时。 根据生物钟效应分析,睡眠最佳的时间是晚10时至11时,此后1个小时将出现生物“低潮”,所以许多人晚上11时还未入睡,就很难在12时前入睡了。 实际上,一个人睡眠质量的好坏,并不仅指睡觉时间的长短,而是主要针对深睡眠时间的多少。 只要有足够时间是处在深睡眠阶段,翌日照样会体力充沛,反应敏捷,反之则不然。 【睡眠是一个深浅交替的过程】 1953年,美国芝加哥睡眠研究专家雷曼,采用了多导睡眠描记仪(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眼动电图、呼吸监测、氧饱和度等)观察了人类睡眠的全过程,并将人类睡眠分为两个睡眠时段。 1、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时期会出现显著的快速眼球运动,此时大脑的活动与清醒时相似,除大脑外,全身代谢率降低,人的呼吸浅、快、不规则,心率增快,血压波动,瞳孔时大时小,体温调节功能丧失,各种感觉功能减退。 2、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期没有明显的眼球运动,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减少,大部分区域的神经细胞活动减少。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可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是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及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 如果白天从事剧烈运动,当夜的非快速眼动时间可延长1倍以上。生长激素有助于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外伤或疾病的修复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阶段,脑垂体的各种激素分泌增多,特别是生长激素主要是在非快速眼动期分泌。 睡眠过程并非一入睡就由浅入深至天明,而是深—浅,浅—深,深浅睡眠不断交替。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周期变化。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睡眠周期越长。各种动物比较,人的睡眠周期是90—120分钟,猴30—60分钟,猫10—20分钟,大白鼠5—10分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越成熟的个体,睡眠周期也越长。睡眠周期的出现是与哺乳动物高度进化的行为表现及脑的高级功能密切相关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同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为了规范失眠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历经多次修订,于2006年正式发表。该共识对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治已经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有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町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眼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进食障碍: 2.神经性厌食 3.神经性贪食 4.失眠症 5.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6.催眠时相 二、单选 1.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2.神经性厌食常发生于() A.青少年男性 B.青少年女性 C.中年男性 D.中年女性 E.老年女性 3.神经性厌食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 A.无故意控制进食量的愿望B.比平时体重减轻30%以上 C.不伴有间发性暴饮暴食D.包括躯体疾病所致厌食 E.患者有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行为 4.神经性厌食患者因担心发胖,常采用下面哪些措施?() A.间歇禁食和滥用泻药 B.自我诱发呕吐 C.使用厌食剂或利尿剂 D.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的使用 E.以上都可以出现 5.神经性厌食患者为了减轻体重常使用多种方法,下面哪项说法不正确?() A.患者并不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 B.采用过度运动的方法 C.自我诱发排便 D.自我诱发呕吐 E.服用厌食剂或者利尿剂 6.下面关于神经性厌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性厌食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 B. 患者对治疗多不予合作 C. 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D. 神经性厌食不等于食欲减退 E. 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同,厌食症患者不会出现暴饮暴食

7.神经性厌食与正常节食比较,错误的是() A.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节食行为在体重达到理想标准时能适可而止 B.神经性厌食患者一般情况下伴有内分泌紊乱 C.正常节食者一般无体像障碍 D.神经性厌食患者与正常节食有本质上的不同 E.神经性厌食患者可伴有抑郁症状 8.与进食障碍不符合的是 ( ) A.采取极端的节食手段B.无端地害怕体重增加 C.过分努力地增加体重D.否认体重是问题所在 9.进食障碍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 A.纠正不正常的进食习惯B.矫正进食障碍 C.增加病人的体重D.将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 E.改变错误的认知 10.可能导致进食障碍的心理学因素是() A.人自我控制感较低、缺乏自信B.家庭关系不和睦 C.先天的易感性D.崇尚苗条的文化强制性 11.患者,女性,18岁。半年前患者的体重轻度肥胖,因过分担心自己会变得更加肥胖而开 始节食。初期拒绝进食肉类食品,可进食米饭和面食,但饭后常自我催吐。近期只喝少许菜汤和果汁,体重明显下降,月经已经停止,但患者认坚信自己还是太胖。 (1)你认为该患者可能患了() A.抑郁症B.神经性贪食症C.神经性厌食症D.消化系统疾病E.精神分裂症(2)对该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除了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以外,下列哪项措施最好()A.与患者共同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自觉按计划执行 B.为患者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执行 C.要求患者每餐自觉地按量进食 D.与患者共同制定进食计划,要求患者执行,达到目标体重后给予表扬或奖励 E.要求患者每餐有固定的进食量,否则施以惩罚性措施 12.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3.某女,56岁,自诉“难以入睡且睡眠不深、易醒八年”。服用安眠药效果不佳。对其最 可能的诊断是() A.睡眠困难B.失眠症C.睡惊症D.梦魇E.药物依赖 14.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 系统的兴奋现象,这是() A. 夜惊 B.梦魇 C.睡行症 D.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15.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睡前1、2小时内锻炼能使睡眠加深 B. 对失眠者不要对其睡眠进行限制 C. 睡行症发作期间被人唤醒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D. 早醒是健康的行为 E. 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能有助于失眠的治疗 16.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刺激限制治疗 B. 催眠疗法 C.睡眠限制治疗 D. 矛盾意向法 E.放松治疗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到的关于失眠障碍和诊断标准陈列如下: 标准A-F必须满足。 A.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 (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更早醒来; (4)在适当的时间不肯上床睡觉; (5)难以在没有父母或者照顾者的干预下入睡。 B.患者、患者父母、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因为夜间睡眠困难而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1)疲劳或缺乏精力; (2)注意力、专注力或者记忆力下降; (3)在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习等功能损害; (4)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5)白天嗜睡; (6)行文问题(比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 (7)驱动力、精力或动力缺乏; (8)易犯错误或易出事故; (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担忧。 C.这些睡眠和觉醒的异常不能完全被不合适的睡眠机会(比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者不合适的睡眠环境(比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所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症状至少每周出现三次。

E.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白天相关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 F.这些睡眠和觉醒困难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 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障碍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其他类型失眠障碍的诊断适用于那些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但是不符合慢性失眠障碍和段爱失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个诊断是暂时的,只是因为缺乏更多的信息来讲他们归类为慢性失眠障碍或短期失眠障碍。 针对失眠障碍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尽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避免因失眠障碍造成身体、生活、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在不断调整自身作息习惯同时,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去借助外力进行自我睡眠调节。寻医、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等其他手段。PEGASI倍佳睡智能睡眠眼镜就是通过一种非药物物理光照调节方式去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水平,从而帮助优化睡眠质量。利用可见光短波比长波有更强的褪黑素抑制效应和更像的时相转移能力,采用可见光波(蓝光)进行自然光照模拟,通过柔和的光照调动自身细胞活性,通过物理光照,激发ipRGC细胞下黑视素(Melanopsin)放电,调节体内褪黑激素分泌水平,安全有效。

进食与睡眠障碍

进食与睡眠障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的分类、可能原因;掌握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重点掌握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各个主要类型的诊断标准;了解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原则及方法;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初步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进食障碍 1、进食障碍的概述: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除此之外,进食障碍还包括暴食症、反刍障碍、异食癖等。 2、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1)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是个体担心发胖而采取限制饮食、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减轻体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个体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甚至已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常有内分泌紊乱,女性表现为闭经(至少已连续3个月经周期)。神经性厌食病人对自己的节食行为和对进食的成功控制感到非常自豪,这也是与神经性贪食病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神经性厌食的临床描述有以下四点:一、过分节食;神经性厌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会导致病人体重逐渐减轻,体形消瘦及神经—内分泌改变;二、神经性厌食普遍开始于对体重、体形非常敏感的人

群;三、神经性厌食的病人不会自己的体重满意,他们看到的想到的自己总是还需要再减种形象;四、神经性厌食的病人很少主动求医,通常是迫于社会和家人的压力才会这样做。 神经性厌食的危害: 神经性厌食最常见的医学后果就是闭经,这在神经性贪食中也偶尔发生。这个特征是一个客观性的生理指标,具有诊断价值。引发的其他生理症状还有皮肤干燥,头发或指甲易断裂,对低温敏感且无法忍受,肢体和面颊上长出类似胎毛的绒毛,心血管问题,经常性的呕吐会导致体内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心脏和肾脏问题。神经性厌食病人经常会伴随有各种精神症状,如焦虑、烦躁、抑郁、悲观等情绪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强迫症状等。此外,物质滥用在神经性厌食病人身上也很常见。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六条:一、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二、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三、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四、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五、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六、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2)神经性贪食:神经性贪食的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精神压力加大,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研究表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存在着严重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使脑力活动发生衰退,长期的睡眠障碍还可使大脑的感觉和智力的敏感度降低,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丧失 1、睡眠障碍的病因和患病率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 一般认为,睡眠障碍与日常生活习惯、吸烟、咖啡类饮料的摄入、职业因素有关。 调查资料显示约5%-35%成年人患有睡眠障碍,妇女、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患病比例更高。睡眠障碍不仅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工作效率,还增加事故隐患及精神疾病危险。 2、睡眠障碍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2.1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常用的有《精神类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指南(ICSD)》。这些标准大体上类似,在一些亚型划分上有所不同。 2.2 我国睡眠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我国多采用中国精神基本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其有关睡眠与

觉醒障碍分类(1995)包括各种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节律紊乱,不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因素引起的睡眠与觉醒障碍。 2.2.1失眠诊断标准: (1)睡眠障碍几乎为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2.2.2嗜睡症诊断标准: (1)白天睡眠过多,持续1月以上。 (2)不存在下述情况:I睡眠时间不足;II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III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麻痹、睡前幻觉或醒前幻觉等);IV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嗜睡;V以睡眠障碍为症状之一的其他精神障碍。 2.2.3 睡行症诊断标准: (1)在睡眠中起床活动,一般持续数分钟,不到1 h。 (2)无言语反应,不易唤醒。 (3)发作后自行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眠。 (4)次晨醒来对经过不能回忆。 (5)无痴呆和癔症的证据,可与癫痫并存,但应与痫性发作鉴别。 2.2.4 夜惊诊断标准: (1)幼儿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

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和处理 (1)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 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觉醒性异态

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 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 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 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

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

【关键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诊断分类;icd-10;应用;修改 中图分类号:r74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7-0513-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16 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 1 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的应用 在睡眠障碍方面,虽然中国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用ccmd-3为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论文居多,icd-10(v)使用频率较低,但是由于ccmd-3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分类与诊断主要向icd-10(v)靠拢,所以ccmd-3在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及其他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方面与icd-10(v)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实际上icd-10(v)对中国的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和研究活动影响较明显。 2 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修改建议 建议1:在f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亚型诊断标准中增加睡眠问题(亚临床或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说明。例如,在f51.0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说明”中,增加以下内容:“如果失眠症状已经符合症状标准、严重标准和排除标准,但不满足病程标准(如病程短于1个月),应诊断为失眠亚临床状态。其中症状较轻,尚未达到严重标准者,则诊断为失眠亚健康状态,两者统称失眠问题。” 理由:在编写格式上,考虑到icd-10(v)需要在世界各国应用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以便提高诊断标准的信度和效度。故建议icd-10(v)的诊断标准内容上,注意考虑分项阐述描述性定义,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和必要的说明。这样的编写格式照顾到不同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各级医疗机构应用时的操作规范性,可以提高诊断标准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3:要注意处理常见的失眠症状与各种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在分类与诊断方面的关系。在“icd(v)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某些大类的说明”中,建议增加一节“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与其他章节的关系”。具体说明:“只要病人的主诉中有失眠症状,应当将具体的睡眠障碍诊断与所有其他的精神障碍诊断开列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描述该病例的精神病理和/或病理生理状况。”必要时还需要在icd(v)各个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予以提示。例如,在“f32 抑郁发作”一节后面,增添说明:“只要病人的主诉中有失眠症状,睡眠障碍的诊断成立,应当将具体的睡眠障碍诊断与抑郁发作及其所有亚型诊断开列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描述该病例的精神病理和/或病理生理状况。”假如失眠症状很突出,成为患者的主诉之一,但是尚不满足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建议在具体精神障碍的诊断中描述为伴发症状。又如,由强烈应激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时伴发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也应在诊断时写明,以便临床工作中予以关注和处理。 理由: 根据icd-10(v)“引言”的“使用者应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中已经提出:建议临床医生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概括临床表现时需要多少诊断就记录多少诊断。当记录一个以上的诊断时,最好将一个诊断放在其他诊断之前以表明其为主要诊断,同时注明其他任何辅助诊断或附加诊断[2]。因此建议应注意处理失眠症状与各种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在分类与诊断方面的关系,提倡使用多轴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