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按照《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炭系统引进或培养煤炭相关专业研究生580人、本科学历7371人、专科学历11583人、中专(技校)学历8万余人。到“十二五”末,煤矿“六长”和副总工程师7%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B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煤矿班组长和特种作业人员全部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技校)以上学历,1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煤矿企业全部实现“变招工为招生”。

我们依托阳泉新景矿地域优势、井下真实教学实训基地环境以及每年接受毕业生人数多等的优势;依托太原市明仕达煤炭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实力强、设计符合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设计内容广泛等的优势,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在此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了职业能力,达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以上等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扎实,社会认可度高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我院最早成立的专科专业之一,原专业为采矿工程, 1999年更名为采矿与岩土工程。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专业设置的动态适应性和规范化管理,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2003年将该专业更名为煤矿开采技术。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各项教学活动已日趋规范,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在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特色明显,为山西省煤炭行业培养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社会认可度高。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现有专业专任教师25人,副高以上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44%;讲师10人,占专任教师40%;助教4人,占专任教师16%;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

人,占专任教师48%;教师队伍中,45-50岁6人,占专任教师24%,40-45岁5人,占专任教师20%,35-40岁10人,占专任教师40%,35岁以下4人,占专任教师16%;双师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44%。经过多年的办学,本专业拥有一支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工作认真、积极主动、热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近年来,该专业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行业规划教材10部,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煤炭基金项目2项,省级教研课题3项。

该专业现有一个山西省煤矿开采技术实训中心(下设开采技术仿真实验室、通风安全仿真实验室、测绘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和1个专用微机房及20个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校内实验设备总值520万元,实训设备261套。目前涉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馆藏图书资料12068种77967册,其中基本素质7742种49859册,职业基础2296种13413册,职业技术2030种14695册。

主要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2)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3)现有实训条件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紧贴产业发展需求

1.专业发展目标

以与阳煤集团新景矿对接为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实践基地。以解决以下主要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2)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3)现有实训条件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问题。达到以煤矿开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全面提升煤矿开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水平,使专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目标吻合。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懂采煤、掘进、通风、安全等技术操作,又熟悉生产管理和设备维修,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高技能、高素质、服务水平高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全面,利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推进校企对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以煤炭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2011年-2012年与阳泉新景矿、太原市明仕达煤炭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行“多证书”毕业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探索系统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围绕培养煤矿采掘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针对山西煤炭行业矿井灾害重、煤层结构复杂的特点,依据采矿职业资格标准,重新构建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实践操作技能突出的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推进中高职与继续教育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高等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高等与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高等与继续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建设集纸质、电子、网络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专业建设。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社会服务。2011年-2012年至少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服务1项,为阳泉固庄、卫东煤矿、旧街煤矿、坡头煤矿、汇能煤矿、上社煤矿等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500人次以上,联合培养学生不少于200人,2012年为山西平定汇能煤业编写职工培训教材16部,2012年派范鹏宏同志到企业锻炼8周。并在教学方案制定、支援煤矿生产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好有关服务,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煤炭产业发展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强化实践育人,提高教学效果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和阳泉新景矿合作利用废旧采区,建设和完善具有生产服务性、真实环境性的井下教学培训基地。

合作形式:与阳煤集团合作,建设完善新景矿井下培训基地。

完成任务:井下各工种培训项目,包括:巷道支护、井下地质勘察、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井下各工种上岗技能培训。

教育功能:地测知识,巷道支护演变,煤炭开采工艺演变;瓦斯监测系统,放炮撤人距离规定,一炮三检,三人联锁放炮制等安全知识以及风桥、风门、调节风窗、永久挡风墙、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目的: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对学生(员工)进行面对面的培训,让学生(员工)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让员工确切知道怎样做才是标准,怎样做就是违章,以达到规范统一。

培训运行模式:岗位培训----先后采取“三日一题,两周一考”、短期(脱产半脱产)培训、师徒结对子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课堂面授、电教辅助、基地实习等。

需要建设内容:利用井下废弃采区,建设涵盖井下各岗位工种的11个培训示范区,包括采煤、机电、掘进、开拓巷道、提升运输、通风、井下安全等七大工种矿井基本专业知识的培训。

建设成效:建起全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井下培训基地,将教材内容实体化、现场化、直观化,真正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由课堂回到工作现场,员工由工作现场回到了课堂。

保障措施:

①资金保障。启动运行资金由中央财政支持,后续运行资金由地方财政和阳煤集团提供。

②长效机制保障。地方政府介入,出台优惠政策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点。

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④建立安全运行体制,实现安全“零容忍”。

⑤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4.转变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如每年举行“煤矿安全知识及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职业技能试题库建设以及参与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教科研研究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主动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

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5.建设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建立优秀教师的人才引进机制、师资培养提高机制、教师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按照聘用、引进、培养三并重的原则,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011—2012年,将团队规模扩大到30人,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8名;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师4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名,两年内使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95%,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100%,高级职称比例达50%以上。为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2012年7月派姜有、范鹏宏老师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国内培训4周,8月安排范鹏宏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8周,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丰富实践工作经历。

6.实施第三方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统计报考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等指标,建立教学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考核毕业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工作态度、适应能力等指标,建立用人单位评价体系;通过考核学校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指标,建立学生家长评价体系。

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制定毕业生五年发展轨迹持续追踪方案,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经验。

四、改革举措有力,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1.制度保障

贯彻《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办法(试行)》,制定《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项目评价与考核办法》、《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管理细

则》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为专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组织保障

成立学院专业建设项目领导组,下设专业建设办公室。根据专业建设项目要求,成立分项专业建设项目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实施。

3.资金保障

学院制定专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各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保证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

学校对该项目高度重视,省级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联合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会同学校举办方,落实项目责任,实施过程控制,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五、绩效考核指标具体,督促薄弱环节建设

学院对专业建设项目建立整体绩效考核和分级绩效考核两级考评制度。

1.建设项目整体绩效考核

学院专业建设项目领导组负责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与考核,每学期学院建设办组织由校内外专家、领导组成的项目咨询与评价委员会,根据建设办提供的本期建设情况,及项目咨询与评价委员会对建设的现场调研情况,对建设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运行效能进行评估考核,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

2.项目建设分级绩效考核。各项目组长每月填写“项目小组月度考核表”,报建设办,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学院项目建设领导组对各项目建设组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3.绩效考核指标

(1)2012年预期绩效

①与阳泉新景矿等企业签订顶岗实训基地协议及联合培养协议。

②完成76.9万元的校内采矿、通风安全实验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购置。

③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制订。

④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4名,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师2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2名。

⑤为阳泉固庄、卫东煤矿、旧街煤矿、坡头煤矿、汇能煤矿、上社煤矿等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500人次以上,联合培养学生不少于200人。

⑥完成校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2项,创新型实验项目1项,汇能煤矿编写职工培训

教材10部,完成采煤、通风及井巷三门主干课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改革资料。

⑦初步建立专业数字化平台及1门主干课程网络建设。

⑧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耗材制度(包括采购、验收、入库、使用等)。

⑨建立学生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与保险公司签订人身保险协议。

⑩新生报到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2)2013年预期绩效

①与太原市明仕达煤炭设计有限公司签订顶岗实训基地协议及联合培养协议。

②完成63.1万元的校内实验仪器设备购置。

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④将团队规模扩大到30人,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4名,培养“双师型”优秀教师2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3名,两年内使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95%,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100%,高级职称比例达50%以上。

⑤为阳泉固庄、卫东煤矿、旧街煤矿、坡头煤矿、汇能煤矿、上社煤矿等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500人次以上,联合培养学生不少于200人。

⑥2012年7月派姜有、范鹏宏老师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国内培训4周, 8月安排范鹏宏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8周。

⑦完成校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2项、应用技术研究课题1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服务1项,汇能煤矿编写职工培训教材6部。

⑧为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育人,进行“煤矿安全知识及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1项、职业技能试题库建设以及参与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教科研研究项目等活动。

⑨完成专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与运行及3门主干课程网络建设。

⑩新生报到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4.对于考核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各项目建设组以及在项目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学院将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考核成绩差,影响项目正常建设验收的,学院追究项目责任人的责任。

六、专业建设预算可行,保障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

本专业央财预算共计28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4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140万元。

1.2011年央财使用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76.9万元,非设备购置费63.1万元。

2.2012年央财使用分项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63.1万元,非设备购置费76.9万元。

设备类分项分年度经费预算分项明细见表一

非设备类分项分年度经费预算分项明细见表二

中央财政支持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经费预算

表一设备类购置经费预算单位:万元

建设项目建设

内容

2011年2012年

设备名称型号单价套(件)数金额设备名称型号单价套(件)数金额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矿压实验实训

锚杆测力计MC60 0.1 4 0.4

100T刚性压力试验机YSJ 10.0 1 10.0

电热鼓风干燥箱101A-2 0.6 1 0.6

小型岩石直剪仪EGS-1 0.6 1 0.6

自动磨片机YBJM125 1.5 1 1.5

小型切割机SYGH-180 0.6 1 0.6

自动岩石切割机YBCB-5P 4.0 1 4.0

电子天平JY100001 0.2 2 0.4

锚杆安装机MJ60 0.3 1 0.3

强力风电钻ZM-157 0.5 2 1.0

锚索预紧力张拉器MS/5 1.5 1 1.5

钢绞线切断器MSQ—190 1.0 1 1.0

顶板动态仪(机械式)KY—82 0.3 2 0.6

各种锚杆树脂、倒锲、缝管0.01 40 0.4

综采、综掘虚拟

仿真实验实训

采煤机虚拟实训操作教学仪HLCMJ-M型 5.0 6 30.0

掘进机虚拟实训操作教学仪HLJJJ-M型 4.0 6 24.0

打印机HP LaserJet 9040 2.3 2 4.6

笔记本电脑华硕0.7 3 2.1

文件柜0.08 30 2.4

电脑0.55 80 44.0

服务器 3.0 2 6.0

投影仪 2.0 2 4.0

合计140 76.9 63.1

中央财政支持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经费预算

表二非设备类购置经费预算单位:万元建设项目

2011年2012年

建设内容金额建设内容金额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行业、企业调研

4.0

行业、企业调研

6.5 行业、企业、学校研讨工作会行业、企业、学校研讨工作会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调研与论证

10.0 12.5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建设职业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修订完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年会

4.5

工作委员会年会

6.0 调研与论证综合技能评价体系建设

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2.0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2.5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境外、国内考察及学术交流

23.0

专业带头人境外、国内考察及学术交流

27.0 骨干教师企业锻炼与培训骨干教师企业锻炼与培训

双师型教师企业锻炼与培训双师型教师企业锻炼与培训

兼职教师培训兼职教师培训

服务能力建设教研课题

9.6

教研课题

10.4 企业培训教材开发企业培训教材开发

创新型实验与专利开发创新型实验与专利开发

专业数字化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8.0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0.0 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

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训实习耗材补贴 2.0 实训实习耗材补贴 2.0 合计140 63.1 76.9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单元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发展背景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 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

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一九年八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方案综述

枣庄镇中心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突出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办学目标。我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传承、弘扬“以体促德、以体增智、以体健体、以体审美”传统,从自身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突现体育精神文化,形成鲜明风格,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童金海 副组长:刘伟吕维鼎史文同马栋良 组员:张涛孙应强金富童金亮程家慧 李坤强蒋华訾金狼李飞各班班主任 三、历史背景与现状分析 1、从我校发展历史来讲,枣庄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中学,多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传承中超越,在积淀中发展。在多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我校体育传统项目已呈特色,优势明显,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厚的资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育工作策略与方法。学校成立各项体育运动队,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集中训练,由专门老师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计划,并推荐优秀学员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如:我校学生参加区级运动会、区门球比赛、中学生篮球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2、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校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总体知识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拼搏

进取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以未来社会的需求来看,人才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掌握现代化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俗话说:“体乃载知识之舟”,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影响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可以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文化知识的汲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提高目标定位,确定了“先健体后强识”成为培养目标,“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并设想将体育运动发展成为我校的一项群体运动,并逐步引向深入并拓宽领域,并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使师生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拓展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创建目标与方向 (一)总体目标: “先健体后强识”——传承艰苦创业的精神,吸收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自身优势,谋求特色发展,传承、积淀、弘扬、升华我校体育特色。让体育与精神文化来构筑特色学校。我们将采用分层推进、分步发展的战略,努力实现特色教育的新跨越。 (二)第一阶段——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3、3) 体育运动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体育运动在我校的普及和提高,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我校拟定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工作目标。 具体如下: 1、依托我校传统资源优势, 组建好学校体育运动队,集中优势力量加强训练。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以“普及体育运动”作为我校特色项目,使之成为学校工作特色之一。 2、确立教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3、在发展整体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素质的训练,增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培训中心建设思路及方案

辉县市职业中专 培 训 中 心 建 设 思 路 及 方 案 电器专业组

一、培训中心建设的整体目标 培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周期,为国家的电子产业培养急需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和社会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基地。探索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转变,培养大批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中、高级层次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日益紧缺的新型电子产业及现代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为原则,进行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达到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市场、企业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培训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处理不同任务的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这些综合性的能力的最好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

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和实训操作能力训练为辅的模式,大胆采用以实训操作训练为主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训操作教学模式,即实训操作需要什么知识,理论教学才教什么知识。依据这个原则,对市场进行调查,再依据市场需求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 三、我县发展概况 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县级热电、重工、冶金工业基地。全县各大企业进入强势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许多企业职工、社会学员也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 四、培训中心建设及使用现状 学校现有的电工电子培训中心除了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直流稳压电源、各种仪表等以外,共有5个大型实训室,分别是: ◆电气装配实训室 ◆电工技术实训考核室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室 ◆电视技术操作实训室 ◆制冷操作实训室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二〇年五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永城职业学院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城**学院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一、课程简介 永城**学院《大学体育》是公共基础课。是在我校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是学校覆盖面最大的课程。我校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长期以来体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模式。近几年来在体系、内容、方法上不断的完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等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批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上都能体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示范性课程。 1. 在加强课程建设的教育思想研讨、开展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深入比较与研究、明确我们的优势和差距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规划。 2.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制订科学完善的教师培训、引进计划。 3. 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4.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的课程模式。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 现有基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

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方案

(试行)为贯彻落实《全民建设计划纲要》,拓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空间,促进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模式,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尤其是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营地建设的意义和性质: xx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任务是: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体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利用户外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土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资源,开发新型的全民健身体育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旨在广泛吸引青少年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形式;其主要任务是使广大青少年从室内走向户外,认识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运动、娱乐、休闲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二、营地的规模和基本地域条件: (一)交通便利的自然山川、湖畔海滨等,距离中心城市不超过两小时路程,可全年开放或具有明显独特的季节性特征的地域。 (二)具备必要的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周边有可供参观学习的历史文化景观或工农业生产基地。 (三)拥有可同时安扎200个左右露营帐篷的开阔地带,营地面积不少于6000平米。 (四)远离滑坡、巨浪、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安全区域。 三、营地构成: (一)活动区:

户外体育营地活动主要包括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徒步登山、野外露营、团队拓展、航海模型、航空模型、无线电测向、野战定向等一系列绿色体育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组织青少年“体验一次野外露营”、“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参加一次团队拓展体育活动”和“参与一次户外体育比赛”等形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参与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露营区: 露营区是青少年户外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之 一。必须可同时满足400人左右(安扎200个双人帐篷)露营;露营区要有足够的空地、除有厕所、盥洗台、清洗台、必要的照明设施等最基本的设施外,尚需要有整洁的环境卫生、安全警卫系统。 (三)服务区: 服务区是保障青少年在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安全、快乐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除能够提供户外活动必须物品的租赁及相关服务,尚需含餐厅、日用品商店、淋浴设施、消防急救设施、医务室、休闲生活空间、便利的交通网以及丰富的临近游憩点的服务设施、休闲设施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 四、管理: (一)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是全国组织实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工作的业务部门,负责营地建设的发展规划。 (二)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营地建设的选址工作,并对营地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为避免营地运营不当而造成政府部门的长期投入,贯彻“营地自行运营”的方针,亦可由营地依托单位(如共青团属青少年活动基地、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代为运营管理。 (三)各地拟建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的依托单位需报有关取得建设营地所需土地的相关协议,经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批。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对组成零件的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制造方法已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部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被引进和使用。开发设计、引进和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的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在生产、制造、管理、维护和服务第一线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针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今后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修改调整: (1)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进组织方式,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增加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个性化实验内容和实践项目。 (2)为了满足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适当增加文化科学基础及人文、社科类教学内容。 (3)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方向,采用模块式课程及模块化教学内容,配合弹性计划以适应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的需要。 (4)为更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从内容、体系、组织方式、训练模式、考评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实训教学。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方案 学校名称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代码14060 专业名称运动训练 专业代码 660302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建设背景 (1)运动训练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旺盛 (2)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3)专业建设优势 2.专业发展现状 3.存在问题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 (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6)师资队伍建设 四、专业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1.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施课程改革与创新工程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体系

4.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实效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6.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五、预期绩效 六、专业建设进度、建设经费预算 七、保障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运动训练专业服务行业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闽政〔2011〕47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1]19号)、《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要求,特制定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建设背景 (1)运动训练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旺盛 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2011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都为福建省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福建省体育产业调研报告,2008年与运动训练相关产业人才缺口1.15万人,2009年与运动训练相关产业人才缺口1.25万人,近2年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福建省社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 调 研 报 告 九江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二零一六年四月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负责人:金春花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成员:李美长舒展熊凡陶炎芬

一、调研简介 (1)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1)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2)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总量需求分析 (2)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3)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分析 (7)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10)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六大优势 (10) (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10)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 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3) (一)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和行业的依存度 (13)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3) (三)积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五、调研总结 (10)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体现“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自主学习、开拓创新和积极实践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较高质量的制定出具有九江职业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进行专业建设和更准确的进行专业定位,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及“九江职业大学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院特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简介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调研的对象主要以发达地区电子企业、九江地区电子企业、九江职业大学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省内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省内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等为主体。调研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当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和办学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企业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专题调研选择了广州世沃电子有限公司、九江旭阳雷迪高科技有限公司、海麟拓邦乐群(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需求等内容展开调查。 2.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高职院校专业调研选择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所省内的国家级示范级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的电子教研室作为学习对象,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如何安排、生源的复杂化专业教学如何展开、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XX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 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 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 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 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 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 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 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竞技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 竞技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2009年首批招生,主要面向优秀运动队现役运动员招生,是学院的主干及重点建设的专业。它服务首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运动员。 一、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具有竞技体育专业素养,掌握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能胜任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及指导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引领型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及职业转型教育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学训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法”“学法”为途径,保障和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加强和改善实训基地和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通过两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课程体系较为合理,具备高素质与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具有竞技体育特色的高职专业。 三、建设步骤与内容 第1步:建立学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训练基地双方

共建,教师教练“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实施共同培养体育应用型体育人才。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学习、训练、就业岗位工作中,实现学习与体育市场就业岗位的对接。以过程控制为中心,多环节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建立教学工作规范,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师教学测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能力测评,注重过程考核,以考试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2步: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体育产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执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重组项目课程体系。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力争建立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学习平台,进一步解决运动员学习训练的矛盾。 第3步: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 在现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训练基地与学校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共同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条件。 第4步: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建设研究的教学团队 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管理团队”。 四、改革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措施 1、针对现役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外出训练比赛造成的学习断续

网站平台建设方案-网上培训平台建设方案

网站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1.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4) 1.1企业网站的作用 (4) 1.2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 (5) 1.3网站——现代企业的现代“门户” (6) 1.4综合性门户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6) 2. 网站规划论述 (7) 2.1网站建设的目标 (7) 2.1.1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CI (7) 2.2.2 充分展示企业文化 (7) 2.2.3建立商务平台 (8) 2.2网站功能解决方案 (8) 2.2.1网站功能定位 (8) 2.2.2网站功能需求概述 (9) 2.2.3网站技术实现及功能模块内容 (9) 2.3网站页面设计规划 (13) 2.3.1整体页面规划 (13) 2.3.2首页设计 (13) 2.3.3内页设计 (13) 2.3.4图片的应用 (14) 2.3.5 图片处理 (14) 3. 网站建设定位 (14) 4.网站建设项目实施准则 (15) 4.1先期信息搜集整理和准备 (15) 5.2整体规划 (15) 5.3文件开发标准 (16)

5.4人机界面设计溶合 (16) 5.项目预算与实施 (16) 5.1项目预算 (16) 5.2项目开发控制 (17) 5.3项目实施 (18) 5.3.1实施准备 (18) 6.3.2 项目进度 (18) 6.网站推广 (18) 6.1网络推广现状 (18) 6.2网站推广计划 (19) 6.2.1搜索引擎加注推广 (19) 6.2.2网络广告推广 (22) 6.2.3借助传统媒体的普及效应 (23) 6.2.4目标邮件组、BBS宣传 (23) 6.2.5网上活动不断推出 (23) 附件:北京凯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维护服务手册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为进一步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建设, 根据学院“十二五”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特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以突出本专业的鲜明特色,发挥本专业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 一、专业建设基础 运动训练专业是我院2001年根据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该专业属于文化教育大类体育类。本专业任务是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2001年起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2002年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2007年,本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精品)专业”。 该专业目前已成为我院主干专业,也是特色鲜明的专业。该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工学结合”办学优势和“科教训一体化”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持续发展方面得到了安徽省体育局强有力的支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2.3亿建设了新校区,运动训练专业的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全面改善。目前,本专业拥有全省运动训练较为优越、先进的专项教学、训练设施条件和人力资源,对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本专业的建设日趋完善,专业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现有五年制后两年高职在校生 305人、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82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10年底就业率达100%,超过全省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本专业师资配备较为合理,已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与训练“培育、培养、培训”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0人,“双师素质”教师7 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学历2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