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象主义的时代蕴涵和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的时代蕴涵和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的时代蕴涵和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的时代蕴涵和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的时代蕴涵和艺术风格【摘要】文章通过简述十九世纪欧洲革命和社会的特殊背景,借助对欧洲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绘画艺术流派的简单对比,引出了对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印象主义的深刻描绘,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的欧洲文艺思潮。

【关键词】印象主义;社会;艺术

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冲击了整个欧洲,法国成了革命的中心,同时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洪流一般的革命运动急切地要求艺术为它服务,要求艺术表现它。于是,一下子题材没有了限制,只要能激发人们的想象的、引起人们兴趣的都可以作为绘画和雕塑的题材。

另外,当时的巴黎学院和以后的伦敦学院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画展。此时学院派占统治地位,人们只关注只选购前代大师的作品,而当代画家的创作无人问津,这种年度展览则成为一种补偿,在这种年度画展上展出当代画家的作品。这样一来,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画家们选用激动人心的题材,采用大副的尺寸和艳丽的颜色。于是,在画展中壮观而做作的作品受到欢迎,那种单纯质朴的作品被淹没了。

社会和艺术的双重原因,造就了冲破古典主义禁锢契机,19世纪成了艺术思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的多彩时代。

随着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兴起,浪漫主义是第一个起来怀疑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19世纪反对古典主义第一次浪潮。

印象派作品赏析

印象派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 hpu chang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在后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梵高。梵高的画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印象派客观地看这个世界,而梵高则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不过他的涂色法多少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喜欢印象派画家所表现的色光效果。他使用厚涂大笔触.让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漩涡般打转。 梵谷的作品是激烈的个性反映,不安而神经质,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向日葵》、人物自画像《割了耳朵的凡高》、室内画《夜间咖啡馆》,还是风景画《星夜空》,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不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时候甚至于赤裸裸地说明了他自己。凡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他画的《向日葵》。 塞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那么赏析这幅画之前,我还是查了下梵高的生平经历。在梵高一生中,悲惨、痛苦、混乱和贫困与他如影随形。他从27岁学习绘画,很长时间并没有获得成功,没有人买他的画,甚至没有人欣赏和赞扬他的

画。梵高的艺术道路短暂而辉煌,他27岁学习绘画,37岁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画家。然而,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可惜的是,梵高本人却在还未获得正确评价之前,就自己拉下了人生的帷幕。 转折点发生在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这一年的2月,梵高到了法国南方的阿尔,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 难怪他可以用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 那是有些神经质和悲情色彩的梵高对生命的狂

浅谈艺术发展自律性

浅 谈 艺 术 发 展 自 律 性 与 装 潢 专 业 的 关 系 艺术设计学院 07装本三 王会(070180196) 2010年5月10号

要谈到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我们装潢专业的关系,就要谈到好多方面的内容。譬如,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什么是装潢艺术设计,然后才能明确的判断出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其有何关系与影响。 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现代艺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社会其他价值领域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世界。“它原本是纠缠在社会的各种目的关联之中的,因而美并非是具备自身权利的现象。”随着艺术从宗教和文化的目的关联中解脱出来,其自身也获得了自律。为了确定艺术自律性的意义,我们必须将它置于历史的角度,分析何为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以及对艺术发展自律性的反思。 首先,什么是艺术发展,艺术发展就是艺术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的不断辩证统一,是艺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艺术纵向发展来看,对本民族艺术优秀传统和遗产的吸收和接受。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对优秀艺术传统和遗产的借鉴和吸纳。其中,继承与借鉴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装潢艺术设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有效的传达信息设计过程,它的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讯息,去创造一些具有物质实体性质

的物象形态,尽可能的从理性上控制好各种形象之间、形象与空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等的组织和比例关系。 那么,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装潢艺术设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对装潢专业有何影响?确实如此,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对装潢专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其实,直白的说我们装潢专业也是一种艺术,它的自律性对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的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于艺术诸要素相同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艺术源于生活”理解成为艺术依赖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艺术就一定不存在。艺术绝对不是,也绝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艺术情感不但不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艺术就是艺术,尽管它有与生活中诸多事物相共性的一面,但我们不可以就此否认它独特性唯一这种个性化的一面。我们常常在描述和解释艺术的时候有语言贫乏、似是而非、力不从心、画蛇添足之感,其原因就在于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上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性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对一些艺术有时也能够做出大略的、某种程度上的、意向性的解释,这又是因为艺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他律性。艺术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

浅谈艺术的时代性

精品文档 Word 可 编辑值浅谈艺 得收藏术的时 代性 /h1 -- 本站首 页免费 课件免 费试题 整册教 案教育 资讯计 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

得收藏育文书 写作海 量教案 免费论 文 网站地 图 设为首 页 收藏本 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得收藏中考备 战高考 备战高 考试题 中考试 题教学 论文作 文园地

得收藏 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 全免费 ,无需注册 ,天天更新! 浅谈艺术的时代性 摘要 :时代需要艺术。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 ,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家受时代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 度看待艺术。关键词 :艺术时代文化心理结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 ,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 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 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 ,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 ,或是拖在时 代后面 ,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 ,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 ,宗教 ,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 , “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派别最早的发端,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派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它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极力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2]。 起源与发展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1873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和西斯莱等人的作品遭到沙龙展览评审团的拒绝,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促使他们以不寻常途径,组织与“沙龙展”相对的独立展览以便展出自己作品的直接动因。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于1874年4月在摄影师纳达尔(Nadir)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画展。他们以自称“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作为此次展览的组织者,而与沙龙文化圈对立。展览中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的名称被《锡罐乐》杂志记者李洛伊(Leroy)不怀好意地引用以称呼此团体为“印象派”,认为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而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却被莫奈、雷诺阿等人接受,“印象派”这个名词也就成了标示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目标的代称[3]。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之后,至1886年这群画家先后共举办了7次画展[4],“印象派”随之诞生,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名声响誉全世界,“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代表人物

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印象主义音乐初体验——优雅写意 很多人对于印象主义的认识来源于莫奈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作,偏向于中国国画的写意风格,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印象主义的音乐同样起始于这个时期。19世纪末在欧洲,这种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它的音乐形式与表现手法都和之前的古典、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 德彪西的音乐有着浓厚的印象主义风格,他往往能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某一时间点头脑里产生的印象。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还经常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之前听过他的《牧神午后》,我认为这首乐曲节奏感没有古典音乐那么有力度,有规律,也不像是浪漫主义音乐给人以或热烈激昂或悠扬婉转的情感体验。 《牧神午后》讲述了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

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这首乐曲就像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午后,竖琴声中夹杂着弦乐部轻轻颤动的震音仿佛就像是对画作《日出印象》的一个续写版本。整个音乐使人非常放松,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间。 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中,除了德彪西之外,还有一位管弦乐配器大师——拉威尔。就像用不同的材料能配制出各种有滋有味的佳肴一样,交响乐中不同音乐家使用的不同手法使音色更是绚丽多彩。作曲家拉威尔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传承者,但他与德彪西在钢琴音乐创作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拉威尔偏向于古典形式,他的旋律线更加清晰,更为广阔、明朗和直率。他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来发挥钢琴音响的色彩性。其钢琴作品以组曲《镜子》、《夜之幽灵》两首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印象乐派的音乐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二十世纪各种音乐流派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众多作曲家的创作技巧的启发都已被承认为不容质疑的事实。印象主义音乐是乐曲天空中飞扬的音符,也是我们的艺术瑰宝。 二、风格特征——印象中的印象音乐 印象主义的音乐朦胧、梦幻、美丽,打破了西欧几百年来的音乐传统 创造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言。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

艺术的时代性

摘要:时代需要艺术。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家受时代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艺术。 关键词:艺术时代文化心理结构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或是拖在时代后面,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着,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 09124796 金雨佳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一)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一) 摘要]在设计领域,“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有没有“常青”的设计暨“经典设计”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辨证的、历史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结合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设计的有无及如何界定;经典设计的时代性等问题。并侧重从审美的意义上将经典设计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又将设计大而化之,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范畴对经典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出未来经典设计的几大趋势或者说特点,即:国际化与民族化并重;技术化与艺术化互生,最终更侧重艺术化;侧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谐即美”的观点。 关键词]经典、经典设计;时代性、经典设计的时代性;文化 从蔡琴说起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歌声悠远,“琴”韵依依。动笔的时候,耳畔恰放着蔡琴的这首老歌,遂拿来作了开篇之句。蔡琴,台湾著名歌手,经她演绎过的许多歌曲像《你的眼神》、《南屏晚钟》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传唱久远而不衰。一谈到她的经典之作,也便和本文的主题挂上了钩——“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不过,在论及“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时代”。 一、经典设计及其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经典”的解释①是: 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对“时代”的解释②是: 1)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对以上的释义大致又可以作如下的延伸,即:由经典的传统性衍发出的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即其时代性;由其权威性而来的代表性及深刻性等等。 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是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这个回旋运动的黑白对比图形,运用相辅相成的对比关系构成条理分明的‘阴阳圈’”,③表现天地事物一分为二及白天与黑夜,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太极图形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杰出设计,它不仅单纯简洁,更显示出对立依存的哲学内涵,体现出对比中见精神“反衬中生光辉的图形美”,④并且不仅仅是如此,太极图形除了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还暗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有着“物我相融,物我双忘,天人合一的思想”,⑤有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⑥这简单的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之内,有着参悟不尽的奥妙与玄机。历千百年而不为过时,显示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例二是我国铁路的标志,它由变形的“工”、“人”二字组成,并暗含了路轨的形象,整体又构成一个火车头的图案,形式单纯和谐,冲击力强,识别性好,“更可贵的是确切的表现了鲜明的内涵——人民铁路”。⑦ 标志是浓缩度极高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好的标志既要形象简练,美观大方,易识易记,又要表意准确,个性鲜明,能将标志的表象层与表意层完美结合于一体,并成其为经典实属不易,故此上举范例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功用价值,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先来界定一下何谓“经典设计”。 所谓经典设计,是指符合特定时代潮流(趋势)、审美要求、功利要求,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者共通性(恒常性)的设计作品。换句话说,凡具有共时、恒常的特性,影响久远,代表某一时代乃至跨越时代的作品皆可以称之为经典设计。当然,这里的设计不是狭义的,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宏观地看这个展览,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首先,展览的策展理念非常完整,虽然反映党的90 年光辉历程时间跨度很大,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代表作,以此反映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彩带;其次,展场的整体布局层次鲜明,段落清晰,作品层层递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通达顺畅;第三,中国美术馆在承办这一展览过程中体现了其专业实力。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还是从对整个建党90 年这一个宏大主题活动的整体把握上,策展团队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学术诠释。可以说,展览既把握住了主题的思想性和文化意义,又彰显了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 年, 反映党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描绘人民群众火热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何看待美术反映党的历史和时代业绩的创作意义,如何结合艺术家自身的实践看待党史主题的创作经验与方法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展览中每件美术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倾向。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对相同主题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另外,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数艺术家都参与了国家组织的艺术活动或艺术工程,在这种艺术生活中,它们是新中国美术“国家团队”的一分子,而且,艺术家在进行相关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以我这次参展的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在刚开始接受这件作品的创作任务时,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十分深刻,于是我一边构图,一边深化构思。 随着创作的一步步发展,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考证也越来越准确。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在以党史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们要比一般的创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恰当的形式手法,作品才能够打动人,才能够传世。 《陈独秀与(新青年>》这件作品的创作是历史的真实和“我”的真实之结合。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作品可以表现陈独秀和当时几个轮值编辑

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目录 介绍 重要成就 社会影响 诞生 新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主要画家 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画家 塞尚 高更 凡·高 展开 介绍 重要成就 社会影响 诞生 新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主要画家

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派 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画家 塞尚 高更 凡·高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1]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5598778.html, 论梵高绘画创作的风格演变 作者:高天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梵高是在现代艺术早期画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梵高的作 品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喜欢明亮的色彩和极具表现力的厚涂笔触,梵高的创作生涯短暂,他先后受到了诸多画家和画派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的感染,本篇就是具体来讨论这位传奇画家创作演变历程。 关键词:梵高;表现主义;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70-01 一、绪论 在古典时代的西方美术,画家们都很注重题材的表达,他们基本上都围绕着历史叙事和宗教人物展开创作线索,作品的叙述功能始终在绘画艺术中占据着第一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主题系列让人们看到了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性,画家可以将内容叙事剥离开,把形式纯粹地放到绘画表现的高度上,印象派画家以直觉取代了对自然的缜密推敲,以色彩取代了素描造型,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依赖于明确线条的造型目的“轮廓”被生动的色彩和模糊形象替代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和主题表达的旧有秩序被颠覆,内容与题材成为了色彩表现的载体。 二、梵高早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内容 梵高的早期创作思想深受他的画友和他所游历过的地方的影响,在巴黎的旅居生活也让梵高接触到了米勒和杜米埃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他们的作品风格理念的影响,我们从他早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如图1所示)一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在他的初期创作阶段还是很注重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与表达,并且这种内容的表达基本都集中在现实主义的主题上,《吃土豆的人》描写了一个普通荷兰农民之家的穷苦生活场景,明暗光影对比手法让观众想到了17世纪荷兰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形式,真实的场景描写和朴实的人物塑造体现了梵高早期作品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在这幅梵高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已经能够从粗狂有力的笔触与扭曲夸张的形象等这些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元素中窥见到梵高即将在他后期艺术创作阶段爆发出来的强烈的表现主义力量。 三、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绘画形式对梵高的影响 梵高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因为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在现代艺术的短暂发展历程中,有无数的艺术家受到梵高绘画艺术理念的影响。梵高深

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印象派音乐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倾向于表现宗教题材,并且华丽而复杂,且作品时间冗长。但与中世纪不同,用调性概念取代了教会制定的调式音阶,拓宽了音乐的创作领域。 在音乐手法上,多采用复调手法,多旋律线配合进行,强调复调对位手法。 巴洛克的另一音乐特点是对于浑厚低音的需求。其特定手法“通奏低音”或“持续低音”,使作品从头到尾都被饱满的低音部托起。 巴洛克的主要形式为复调,包括对比式复调(旋律线的互相对比)与模仿式复调(旋律线的先后模仿);“卡农”“赋格”为常见曲式。 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 《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J.S.巴赫音乐中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 代表作品:《阿尔米拉》,《尼罗》,《哈利路亚》 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则更是以其震撼的气势,洗练而悠长的旋律,以及教堂圣歌的庄重典雅,而成为传世佳作。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手法是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并用。 由于相比较巴洛克的宗教性,古典主义更加理性与自然,故曲式更加的自由,章节之间的情感变化较呆板的巴洛克更为起伏。但曲式与节奏依旧非常规则整齐。 古典乐乐章包括四部分

1.快板,奏鸣曲式等,戏剧性的陈述两个对立主题 2.慢板,为三段体或变奏曲,赋予哲理性与思考 3.小快板,小步舞曲等,表现出矛盾后的闲暇 4.快板,呈现胜利凯歌的欢庆场面 古典主义确立了近代古典曲式,包括协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等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在音乐表现上,充满豪迈的气息,并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浪漫主义】 主题悠长而不均匀,相比较古典派,节奏更自由随性,更加不稳定,且与古典派和巴洛克的感情控制相反,浪漫主义的情感变化非常大。 浪漫主义乐派更加情感化,曲式非精确化,主题节奏非整齐化。 “弹性速度”手法多见,并且摒弃了“通奏低音”的手法,不使用固定音型。相比较古典乐,除了情感的大起伏,音乐变幻也更加的不可预料,以体现非理性。 代表人物:肖邦,舒曼 主要以《钢琴协奏曲》,《叙事曲》等钢琴曲为主,被誉为“钢琴诗人”。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他运用优雅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 来源:DJ嗨嗨网https://www.doczj.com/doc/5815598778.html, [摘要] 在设计领域,“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有没有“常青”的设计暨“经典设计”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辨证的、历史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结合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设计的有无及如何界定;经典设计的时代性等问题。并侧重从审美的意义上将经典设计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又将设计大而化之,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范畴对经典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出未来经典设计的几大趋势或者说特点,即:国际化与民族化并重;技术化与艺术化互生,最终更侧重艺术化;侧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谐即美”的观点。 [关键词] 经典、经典设计;时代性、经典设计的时代性;文化 从蔡琴说起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歌声悠远,“琴”韵依依。动笔的时候,耳畔恰放着蔡琴的这首老歌,遂拿来作了开篇之句。蔡琴,台湾著名歌手,经她演绎过的许多歌曲像《你的眼神》、《南屏晚钟》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传唱久远而不衰。一谈到她的经典之作,也便和本文的主题挂上了钩——“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不过,在论及“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时代”。 一、经典设计及其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经典”的解释①是: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对“时代”的解释②是:1)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对以上的释义大致又可以作如下的延伸,即:由经典的传统性衍发出的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即其时代性;由其权威性而来的代表性及深刻性等等。 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是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这个回旋运动的黑白对比图形,运用相辅相成的对比关系构成条理分明的‘阴阳圈’”,③表现天地事物一分为二及白天与黑夜,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太极图形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杰出设计,它不仅单纯简洁,更显示出对立依存的哲学内涵,体现出对比中见精神“反衬中生光辉的图形美”,④并且不仅仅是如此,太极图形除了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还暗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有着“物我相融,物我双忘,天人合一的思想”,⑤有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⑥这简单的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之内,有着参悟不尽的奥妙与玄机。历千百年而不为过时,显示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例二是我国铁路的标志,它由变形的“工”、“人”二字组成,并暗含了路轨的形象,整体又构成一个火车头的图案,形式单纯和谐,冲击力强,识别性好,“更可贵的是确切的表现了鲜明的内涵——人民铁路”。⑦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民族的史诗,时代的缩影!纵观历史,环游世界,我们总是能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的建筑中看到其被赋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在人类历史的最初,建筑或许只是一个以满足人们居住的空间,这正如《墨子》描述的那样,建筑只需要“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就行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便很快超越了单纯居住的需要,突出了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内容,从而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用艺术。 由于建筑受产权所有者的制约和建筑功能性的制约,建筑师本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某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再加上建筑艺术创作的抽象性,使得建筑师主要不在于表现他本身的艺术个性,而在于更为本质、更为概括地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感情等等。所以建筑艺术在本质上是和某一时代、社会群体文化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建筑,它的造型和风格,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造物和结晶,因此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深深的时代性和浓浓的民族性。 一、建筑艺术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创造除了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同时也其在所创造出的建筑中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闪烁着其智慧的结晶! 如果你读过戴望舒的《雨巷》,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中那条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悠长悠长的雨巷;如果你钟情于法国,你一定知道所谓的枫丹白露,你一定沉醉于夕阳下的塞纳河,你一定很想领略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如果你醉心于神秘的埃及,你一定很好奇尼罗河畔古老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如果你心驰神往历史悠久的东方,你一定很想穿越时空,走上雄伟磅礴的长城,走进壮丽辉煌的故宫……江南的雨巷,法国的枫丹白露、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及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中国的长城、故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每个民族智慧结晶和风俗文化的缩影,诸如此类的优秀的建筑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所以在建筑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即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礼”一直贯穿于其中。在建筑方面,礼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等等。再比如具有鲜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由于它采用了框架式的肋骨拱券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