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交往并不是临时的,转瞬即逝的,而是保持比较长久的互动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定时间的交往。只有经过相对稳定的、持续的互动,成员才能相互了解,结成稳定的关系。

(5)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概括几种不同标准可以对群体得出以下几种分类:

1、从群体是否被真实感受到界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是指没有实际界限,只是为了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假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如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儿童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其实际界限,并被人们感受到其范围的群体。

2、按照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人数较多,成员间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和互动的群体称为大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接触,并经常发生互动的群体称之为小群体。

3、以成员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又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是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亲感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等。次级群体是以间接交往为基础,缺乏浓厚情感关系的群体。如党、团组织、企业、学校等。

4、按照群体建立的原则和方式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规定手续组成,有固定编制,为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而产生的;非正式群体是自然结合而成的,成员的关系没有明文规定,其组织也没有一定的形式,非正式群体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被包含在正式群体之中。

5、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成员实际所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成员在身份上并不归属但在心理上忍痛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使成员把该群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参照点。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参加的所属群体,也可以是所属群体以外的群体。

6、以群体功能为依据,可以将群体分为家庭群体、经济群体、政治群体、教育群体、宗教群体、游戏和娱乐群体等。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状况

个人存在于群体中,是以群体成员的面目出现的,是通过群体获得社会身份与地位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一个桥梁。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构造了群体的行动状态,所以研究群体结构可以使我们发现:第一,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其行为深受群体的影响;第二,作为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它在行动的时候或者说群体的行动也不是个人行动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地发生的。

一、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任何一个群体都要想办法形成对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对成员的凝聚和吸引。比如靠人际吸引、靠规范整合、靠目标来聚合。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个人与群体的这种关联源自于社会生活的本性。个人在许多时候需要通过维护群体的形象和利益来维护自我的形象和利益。个人对群体的隶属关系,是个人获得价值感的重要来源。

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是保证群体协调一致的有力工具。群体规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取决于规范内容能否符合群体成员的意愿,越被成员共同认定的规范,越有可能被成员遵守。

三、群体的内部关系: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包括群体的规模和群体的角色结构。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关系的数量和形式。详见教材。

2、群体的角色结构:群体的角色结构最终可以被分为两大层,即领导层和成员层。所以群

体的一般结构也是纵向的权利地位体系和横向的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最终会形成群体内一两个核心人物成为领袖,少数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围绕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权利中心,掌握着群体的命脉,指挥着群体的活动。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群体中存在着领导者和追随者,这是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一般说来,群体中有两种发挥不同作用的领导,一种是工具型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型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不同的领导人还可能采用不同的领导作风。领导作风大致不外乎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也叫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2、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一般而言,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但是社会学研究表明,群体决策也往往会发生失误。这主要是因为群体表面一致的压力和群体成员对保持群体和谐一致的高度关心,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受群体意识的束缚。例如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从众性;群体中的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干扰作用等等。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行动过程,个体对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性别助长;社会干扰作用是指在行动过程中,个体对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下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竞争观念和被评价意识。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会出现助长或抑制)。

第三节初级群体

一、什么是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有人称其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或直接群体。指成员间经常面对面互动形成的,有亲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属于此类群体的有家庭、邻里、老乡、伙伴、亲属等。

初级群体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早出现的群体形式。原始社会中的群体和农业社会中的群体,几乎都是初级群体。而次级群体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建立才逐渐发展壮大的;其次,初级群体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群体,是个人生长和进入社会最初所属的群体。他对个人发展起着最初步最经常的作用;最后,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和层次。初级群体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对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一切复杂的社会结合与结构都是以它为基点、为基础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初级群体是对社会的微观结构的把握,而次级群体则是对社会的宏观结构的把握。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但是至少它的规模不能太大,成员不能太多。一般讲,成员的数量在二、三人到三、四十人之间。在这种小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地位和角色,都会受到特别重视,都参加群体的互动。这样,每个成员才有可能和其他成员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交往,才会有机会形成较亲密的关系。

2.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数少,人们可能通过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直接发生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同时长期的、经常的互动使成员展示自己,增加彼此了解,建立浓厚的感情。

3.个人的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互动是一种全面性的交流,每个成员在互动中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品德、兴趣、受好等人格因素全部投入到互动中。而不是以某一专业角色就事论事地出现于互动中

4、以感情交流为主。初级群体的主要本质在于感情,感情关系是成员间的基本关系。成员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种感情关系,原因在于初级群体成员的交流是以感情为主的。

5.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的成员由于具有强烈的感情关系,他们之间便产生了相互寄托性,每一个成员在其他成员心目中都是一个特定的对象,起着特定的作用,这种特定的作用是其

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因为情感是专一性的,总是指向特定对象。不同的对象便会有不同的情感。当某一情感对象不存在或离开了不这一对象的情感也会随之而消失。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发展,就在于它对社会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不同的初级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功能,简要概括各类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如下功能:

1.社会化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在初级社会群体中经过教化才能获得社会性,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初级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满足感情需要的功能。在次级社会群体中,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是就事论事的活动,它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反,初级社会群体由于以情感关系为核心,因此,人们可以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从中获得精神和感情满足。

3.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是人们社会结合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一切复杂的社会结合与社会结构都是以它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初级社会群体的稳定性、凝聚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4.初级社会群体的反功能。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功能,能够产生正向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产生反向作用。具体来看,初级社会群体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级社会群体会限制成员的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其次,初级社会群体可能会对社会组织产生干扰。最后,初级社会群体还容易形成小集团意识,影响群体的正确决策。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

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是呈衰落趋势,但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看到它的某些衰落现象,又要看到它的某些增强趋势。

1.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现象。

(1)功能的外移。在传统社会中,初级社会群体有多种功能,但随着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工厂、公司、机关、学校等社会组织的兴起,使原来由初级社会群体承担的功能逐渐由这些社会组织所取代。初级社会群体功能的外移使初级社会群体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的影响都普遍下降了。(2)社会作用的降低。初级社会群体自产生以来,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迅速代替了初级社会群体的许多功能,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逐渐下降,丧失了往日的优势。

(3)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瓦解。随着初级社会群体功能的外移,使一些初级社会群体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如大城市中的邻里名存实亡,邻里观念已非常淡薄户里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已趋于解体。

2、初级社会群体的增强趋势。在初级社会群体某些现象衰落的同时,其功能也

有增强的趋势。

首先,从初级社会群体的本质来看,它是情缘关系,成员之间感情的满足是初级群体的最本质功能,而生产功能、教育功能等等都是非本质的功能。既然它是非本质的东西,就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外移,逐渐被淘汰,回归到本质所属的社会组织中去。所以,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外移,是非本质功能的外移,而不是功能本质的外移。本质的功能外移后,会使本质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即使人们更加重视情感的联络和满足。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人们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情感满足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最后,初级社会群体社会作用的降低,恢复了初级社会群体的本来面目。因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其本质不是为了生产,不是为了教子女读书识字,而是情感满足。但是在传统社会里,生产和教育的功能由初级社会群体来承担。这本身是生产落后的一种产物。

综上所述,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衰落,是非本质功能的衰落,随着非本质功能的衰落,本质功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本章思考题

问题1社会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1.先回答社会群体的概念;2.五个基本特征或要素: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有持续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问题2什么是参照群体和所属群体?

参考答案要点:1.参照群体和所属群体是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进行的群体分类;2.所属群体是成员实际所属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成员在身份上并不归属但在心理上忍痛归属的群体,参照群体使成员把该群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参照点。参照群体可以是自己参加的所属群体,也可以是所属群体以外的群体。

问题3初级群体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1.先回答初级群体的定义;2.初级群体具有五个基本特点:规模小、经常的面对面互动、个人的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以感情交流为主、成员的难以替代性。

问题4初级群体具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社会化的功能、满足情感的功能、稳定社会的功能;2.初级群体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

问题5如何看待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的“衰落”?

参考答案要点:1.先回答初级群体“衰落”的集中现象即功能外移、社会作用的降低、某些初级社会群体的瓦解2、初级群体的衰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并非绝对的衰落,即初级社会群体某些功能的外移,是非本质功能的外移,而不是功能本质的外移。相反,本质功能会进一步得到加强。问题6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参考答案要点: 1.先回答群体凝聚力的概念;2.回答群体凝聚力的形成;3.最后回答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1990年出版

2.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社会学:社会群体性质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笔下的鲁宾逊·克 鲁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人物。现在你来想象自己就身处一个充满危险 和陷阱、完全孤独、荒无人烟的岛上,长时期地与人类断绝了所有的交 往接触,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可能一段时间你觉得很自由,没有他 人打扰和要求你去做什么,想玩就玩,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无 需担心别人是否喜欢;但也许你一刻都不能坚持,因为你恐惧。对我们 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会坚持很久,即使是最反社会的个体,不久也便 会开始想要人来陪伴。大家想一想,长期与人隔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标识事实上,长期被迫忍受与世隔绝的人,经常体验到深刻的迷惘,甚至可能因没人陪伴而发疯。大家都知道关禁闭,可能传统监狱中大多数最严厉惩罚可能就是关禁闭。还有在许多宗教社区群体中,可以实行的最强烈的惩罚性制裁就是“隔离”或者说强迫离开群体。汤姆·汉 克斯在影片《漂流者》(《CAST AWAY》,又名《荒岛余生》)中演绎了现代版 的克鲁索。这些例子都说明与他人接触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需要食物、空气和住所一样。 社会化就是与他人互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 由于社会群体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我们意义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本章将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性质 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社会 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类属中的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具有共享特征。尽管社会类属是非结构化的,但同属于某一类别则有可能在成员中激发起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导致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集合(aggregate)。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例如,同乘一辆公交车的乘客,候诊的患者,车站的旅客。虽然他们也存在一些最基本的共识--乘客遵循先下后上,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但总体看来,集合中的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互动,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团结和普 遍认同,更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与社会类属一样,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因某种原因而开始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就可能由此而发展起来,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就可能得以产生。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合力去救助一个发病的老人,这样的集合就可能转变为一个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

第八章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

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教案四第五讲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6学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初步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的关系,学会运用社会 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家庭问题。 教学内容:1.家庭的涵义 2.家庭的特点 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4.家庭的结构 5.家庭社会功能 6.家庭问题 教学重点:1.家庭的涵义及家庭的特点 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3.家庭的结构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观看录像和阅读媒体报道。 具体内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涵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性质主要是指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家庭从本质上是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家庭关系就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把握家庭的性质。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每个人都可能与其他人建立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大体包括父族亲属关系、母族亲属关系和妻族亲属关系等。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种称谓。这些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影响。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群体,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2.家庭的特点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其他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然而,家庭或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延续至今。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无论什么人,都同家庭发生着一定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之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 三、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2)是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社会学概论填空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 (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8.(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冲突)和(调适)。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请输入答案:非组织性、突发性、 反常性 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请输入答案:骚动、传 闻、社会动荡不安、时间 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和()。请输入答案:家庭、学 校、邻里社会 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和()。请输入答案:能力、气质、性格 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是(),后天的()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请输入答案:生理素质、社会实践 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和()的个人。请输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 人 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请输入答案:大同书 19.社会学把()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请输入 答案:社会整体 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请输入答案: 群学肄言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1-4

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A.普雷毕什 2.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B.孔德 3.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B.米德 4.以下()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春游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 C.人际关系密切 6.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C.群体 7.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D. 8.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C.制度化逃避 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是() B.标签论 10.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和婚姻家庭制度。

B.经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8道试题,共40分。) 11.社会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社会历史条件 B.科学发展条件 C.思想理论根源 12.社会学研究的程序一般包括()。 A.选择课题 B.拟定计划 C.实施调查 D.分析总结 13.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人数划分,可分为()。 C.个别访谈 D.集体访谈 14.问卷法主要有()类型。 A.封闭式问卷 B.开放式问卷 15.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16.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17.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 B.一般性访谈 C.深度访谈 18.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两部分。 A.社会静力学 D.社会动力学 三、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相似。 B.正确 2.斯宾塞是社会唯名论者。 A.错误 3.韦伯是社会学之父。 B.正确

社会学概论习题(有答案)

社会学概论习题(有答案)

一、单选题 1、社会学创立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3、对解释的准确理解:(B ) A.描述事物的本来面貌 B.由结果找原因 C.由所知道的过去找将来的趋势 D.探索改造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 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5、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C ) A.个案调查 B.抽样调查 C.普遍调查 D.典型调查 6、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对特定的个别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D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个案调查 7、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B) A.抽取出来要进行调查的单位 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C.统计出来的全部调查结果 D.调查资料的汇总 8、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

A.鲁思·本尼迪克特 B.塞缪尔·亨廷顿 C.玛格丽特·米德 D.博厄斯 10、“性善论”是由(A )提出的。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11、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中,最重要、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A )。 A.家庭 B.同辈群体 C.学校 D.大众传媒 12、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化机构是(C )。 A.家庭 B.同辈群体 C.学校 D.大众传媒 13、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D )。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14、在青年时期,影响人们社会化的主要是因素是(D )。 A.学校 B.同辈群体 C.社区 D.工作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涵义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持续的互动而形成的、并对彼此行动有着共同期待的 人群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 期待。 2)集群:成员之间往往是互不认识的,只是出于某种偶然相同的动机聚集到一起, 其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共同的期待和归属感没有相互的作用,无法形成稳定 的社会结构。 2.特征 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②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认识和期待。 ③群体中一定有核心人物。 ④群体本身具有直接、稳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⑤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①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现代社会 各种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 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正式 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2.内群体和外群体(“我群”和“他群”) ①萨姆纳认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 是内群体。 ②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①所属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 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②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和聚集成员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影响因素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否保持一致; ?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到新潮的冲击而呈现出不同的新状态,人们有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不断地包容下,这些新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说认可,但是我们应该冷静一点的看待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家庭做出慎重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的享乐。 【关键字】:家庭;新型生活方式;社会学思考 一.生活的基本结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等环节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家庭的变化。家庭作为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远古的时代起,男女组成家庭的观念就已经渐渐根植于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家庭的出现,才使得人类的发展稳定起来。人类因为家庭孕育后代,繁衍生息的功能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站住脚跟。也是因为家庭给社会群体社会化的功能,使得人类的社会逐渐变得稳定,文化开始繁荣。家庭有如此多的功能,就像一个小小的细胞,虽然看起来规模小,功能简单,但正是这样无数个小的单位,才能构建起庞大的社会。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形式,初级社会群体的英文是primary group,primary不仅是“初级的”的意思,还有“主要的,基本的”的意思,这也印证了家庭类似于细胞的比喻,简单但是重要。 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家庭具有规模较小,持久的直接交往,较强的内聚力,综合性的功能,个性的全面投入,浓厚的情感色彩,成员的难以替代,非正式的控制手段等基本特征。 二.新型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像古时简单的家庭结构一样:男耕女织,养育着若干的子女,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

社会学概论.doc四次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试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人的社会化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5分)人的社会化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15分)要求举例与人的社会化问题一致,文字叙述清楚。 2. 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答: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3. 什么是社会问题?列举某一社会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参看报纸、杂志或相关书籍。针对你所列举的社会问题,谈一谈自己对该问题产生原因的基本看法。照抄教材不得分) 答:(1)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5分)(2)列举某一社会问题(5分)。(3)分析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10分) 简答: 1.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5分)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5分)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5分) 2. 科层制的功能 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由此看来,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3. 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①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难点: 1. 社会群体的特征; 2. 群体内部关系; 3. 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交往并不是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由中性运行向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也使我们懂得了改革健康发展的途径:就全社会范围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子系统的改革应当保持同步关系,某一子系统的改革过分超前或过分滞后都会对改革产生不利影响。可以说,社会运行论提倡的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学表达。 2、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回答的问题。 3、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1)科学理性功能集中表现在他是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P24 (2)人文价值功能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所谓促进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减缩社会代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的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3)服务建设功能在实践中社会学的科学理性功能和人文价值功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他们是综合起作用的,从而集中体现为一种服务建设功能。社会学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提供学理支持。 4、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现为社会多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6、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联系。 7、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8、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9、文化的类型: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是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越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