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最新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最新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最新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曙光临床医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咳嗽 (5)

喘证 (6)

胸痹 (7)

心悸 (9)

胃痛 (10)

泄泻 (11)

水肿 (12)

淋证 (14)

痹证 (15)

消渴 (16)

中风 (17)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咳嗽

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

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六、《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喘证一证主要涉及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

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咳嗽咯痰,有无胸闷、胸痛、肢肿、紫绀等症状。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胁满”。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素问·逆调论篇》:“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二、《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三、《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喘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也可由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所致,功能性疾患亦非少见。因此,在问诊辨证时应进行相应类证鉴别。本课程宜以冠心病心绞痛所致胸痹为主,予以辨证甄别,以免误诊错治。

一、问主证疼痛的性质、程度:

1、闷痛

胸闷、胸痛,如“堵塞”、“紧缩”、“窒息”,多属气滞之心痛;

闷压痛,如“磐石重压”,多属气滞血瘀之心痛;

闷痛隐隐阵阵、时发时止,多属气血或气阴不足之心痛;

闷痛伴眩晕、咳痰,多属痰浊之心痛;

闷痛伴畏寒肢凉多属心阳虚,伴汗出厥冷则属心阳虚脱,此时需注意:发作时心电图示ST-T特异性动态变化。

2、绞痛:

遇寒则剧,甚则胸痛彻背,多属阴寒凝滞或心阳虚衰,迟迟不解则成心阳虚脱;

绞痛如榨如锥,痛在心前,范围如掌,多属血瘀之心痛。

类证鉴别:

1、灼痛:痛如烧灼,或似盐腌酸浸,属火热(实火,虚火),偶发于心火之心痛。遇此当以与胃火鉴别,时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

2、刺痛:痛有定点、定线,如针刺、触电,多属风热,或胁痛、或郁证,多见于胸壁疾患: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肌肌炎,肋间神经痛等。

注意:“针刺痛”,“点压痛”,可以指间定点、成线,绝非心痛(心绞痛)也!

3、隐痛:隐隐闷痛,时如针刺,常伴怫郁寡言、烦躁少寐、心慌不安,多属肝气淤滞之郁证。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胸痛(心脏神经症)。

二、问疼痛的发作时间与病程(既往发作情况):

1、每次作痛时间短暂(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后缓解者病属轻。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如榨如绞、似感濒死者属病重。(可为心肌梗死之先兆)

2、胸闷、胸痛新近起病、发作稀疏、时间短暂者,属新病多较轻,但部分初发心绞痛属不稳定心绞痛,当加警惕;若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程度加重者多属宿疾重证。(可能为恶化性心绞痛,亦属不稳定心绞痛)

三、问疼痛的部位:

胸骨后或胸膺虚里(心前区)疼痛、牵掣左臂内痛者,属胸痹心痛。

类证鉴别:

1、胸闷且痛、牵掣心下(胃脘)者,当问有嗳气、泛酸等,多属胃脘痛。

2、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者,多属支饮。

四、问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

是否因情绪、饮食、劳累、受寒等因素诱发。是否用过硝酸甘油、保心丸制剂可以缓解。

五、问诊疗过程及病情演变:

本证既往及本次发病的诊疗过程,何种检查、检查结果、何种治疗、病情演变(尤其注意心电图检查情况)。

六、问疼痛分病症(结合十问,刻下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

1、胸闷心痛、神疲乏力、纳谷欠馨,多属气虚。

2、胸闷如窒、形胖肢重、痰多气短,多属痰浊。

3、胸闷胸痛、口干舌燥、渴欲引饮、心烦少寐、五心烦热,多属阴虚。

4、胸闷气短、心悸腰酸、畏寒肢冷,多属寒凝阳虚。

5、胸闷如堵、如榨如绞、重压胸膺,多属气滞血瘀。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最新中医问诊单

五:问胸腹。胸口有没有不舒服?()是胸闷()还是胸痛()两侧肋骨那里胀痛吗()肚子有没有不舒服?()腹胀()还是腹痛()肚子发凉怕风吗?()睡觉一定要盖肚子吗?()胃胀吗()痛吗(),暧气()泛酸吗?()打嗝吗()肚子有没有肠鸣声咕噜咕噜叫?() 答: 六:问饮食。喝水多()还是少(),喜欢喝温水()还是冷水(),喜欢喝水()还是讨厌()?胃口饭量如何?不喜饮食()或饥不欲食()或食欲亢进() 答: 七:问聋(耳朵)。耳聋()耳鸣吗(),听力如何?() 答: 八:问睡眠记忆力。睡眠好()或差(),入睡困难吗(),爱做梦()或不做梦(),记忆力差() 或好()? 答: 九:妇科单独加强问诊。月经周期,有没有不准时(),提前()还是退后(),月经天数(),量多 ()或少(),疼痛轻微()或剧烈()或不痛(),血块多()或少()或无(),月经颜色淡红()深红()暗红()。白带量多()还是少(),颜色黄稠()还清稀(),还是白色()有()无()异味。 答: 十:望诊。形态,包括全身和局部。脸色,眼睛,舌,皮肤。白天有没有精神萎靡疲劳乏力()面色萎黄()暗淡()黧黑()面色红润()嘴唇暗紫()暗淡()鲜红() 舌质淡红()暗红()舌苔薄白()黄腻()白腻()水滑()水嫩()有()或无齿痕()舌面干燥光滑无苔()眼睑淡红()鲜红充血()眼皮黑肿() 没有学医跟过诊的,眼睑颜色可以不写,以照片代之。还有眼皮自觉有没有肿。下眼睑皮拉下来拍照,还有舌头拍照。 触诊:局部,腹部,下肢,手,脉。 答: 十一:儿科加强触诊。摸额头温度,凉()烫() 手脚温度温暖()或凉()肚子温度暖()还是凉()肚子按压柔软()还是紧() 眼睑照片颜色,舌头照片颜色。 答: 十二: (男)房事是否正常() 无早泄阳痿?() 是否遗精?() 或者其他症状() 答: 十三:舌质如何?如:淡、淡红、红。舌苔厚腻?薄白?黄?舌体胖?瘦?边有齿痕?

常见病中医问诊经过流程

医学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 培 训 材 料 常见病中医问诊流程 曙光临床医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咳嗽 (5) 喘证 (6) 胸痹 (7) 心悸 (9) 胃痛 (10) 泄泻 (11) 水肿 (12) 淋证 (14) 痹证 (15) 消渴 (16) 中风 (17)

咳嗽一证主要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慢性咽炎或花粉,异物过敏所致的咳嗽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受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劳累,情绪因素。 三、主症特点: 1、咳的特点:声音,节律,时间及加重因素。 2、痰的特点:痰的色,质,量。味等。 3、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有无盗汗,有无咯痰,有无咯血,有无咽痛,有无咽中异物感,有无喉痒,有无胸痛。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风热--咳嗽频剧,气促声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黄。 风燥--干咳喉痒,咽喉干痛,口干鼻燥,无痰痰少,不易咯出。 内伤:痰湿--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色白。 痰热--咳嗽气粗,痰多粘黄,咯血不爽。 肝火--上气咳逆,咽干口苦,痰滞咽喉,量少质粘,胸胀胁痛,随情绪增减。 肺阴亏耗--干咳声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口干消瘦。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三、《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为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四、《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动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五、《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胸膈门》“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六、《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咳嗽》“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中医问诊单

中医问诊单 千年人参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 A、现在的最痛苦、最明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有无其它伴随证状? B、最初是如何引起的?患病多长时间了? C、以前得过什么病?做过那些治疗?有无住院史、家族史、手术史? 二、详细问诊病情 (一)寒热情况 1、恶寒:○虽近火、加衣被不能缓其寒。○畏寒:近火、加衣被可缓其寒。 ○夏天特别怕冷。○冬天特别怕冷。冬季睡时双足不暖(睡前需热水泡脚后可慢慢转暖)。○冬季睡时整夜双足不暖(需厚被或电热器)。 2、发热:○体温升高。○体温不高自觉热感。○午后或入夜自觉热感。○发热下午为甚。○五心烦热。○夏天特别怕热。○夏天不怕热。○寒热往来。○高热不退。○低热持续。(二)汗出情况 ○平时宜汗出,活动后尤甚。○平时不出汗。○睡时汗出。○醒后汗出。 ○但头汗出。○手足心汗出。○半身汗出 (三)疼痛情况: 1、疼痛的部位:○头顶。○头左侧。○头右侧。○前额部。○头后部。○胸骨后痛。○左肋痛。○有肋痛。○双肋痛。○上腹部(左中右)。○下腹部(左中右)○腰(左中右双)○四肢关节(注明哪一个)。○浑身痛 2、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隐痛。○绞痛。○重痛。○空痛。○酸痛。○固定痛。○走窜痛。 (四)、饮食、口味情况 1、饮食:○食欲一般、○食欲不振、○食欲较好、○食欲旺盛、○喜清稀饮食、○喜干躁饮食、○饮食喜甜、○饮食喜咸、○饮食喜酸、○饮食喜辣、饮食喜温、热,饮食喜冷、凉 2、口味:○口淡乏味、口苦(晨起口苦)(夜半口苦)(全天口苦)、○口甜、○口咸。 3、口渴:○口渴饮水较多、○口渴但不欲饮水、○口渴饮水多而不解渴、○口渴饮水多反而更渴、○口渴喜冷饮、○口渴喜热饮。 4、口感:○口粘腻、○口干、○偶而咽喉干躁、○咽喉干躁明显、○夜半时咽干。 (五)二便情况 1、大便:○大便每天一次。○大便每天二次。○大便每天二次以上。○大便二天一次。○大便三天一次。○大便4---10天一次。○大便偏干。○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大便先干后稀。

中医诊断:问诊-问现在症状

页眉内容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的全部症状。 症状是疾病的反映,是临床辨证的主要根据。通过问诊掌握患者的现在症状,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并围绕主要矛盾进行辨证,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判断。因此,问现在症状是问诊中重要的一环。为求问得全面准确,无遗漏,一般是以张景岳“十问歌”为顺序。 《十问歌》即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询问患者有无冷与热的感觉。寒,即怕冷的感觉;热,即发热。患者体温高于正常,或者体温正常,但全身或局部有热的感觉,都称为发热。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因此,通过问患者寒热感觉可以辨别病变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盛衰等情况。 寒与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问诊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寒与热的感觉,二者是单独存在还是同时并见,还要注意询问寒热症状的轻重程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兼症等。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以下4种情况: 1.但寒不热 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经络,以及内伤虚证等。根据患者怕冷感觉的不同特点,临床又分别称为恶风、恶寒、寒战、畏寒等。 恶风:是患者遇风则有怕风战抖的感觉,避风则缓。多为外感风邪所致。风邪在表,卫分受损,则失其温分肉司开阖的作用,故遇风有冷感而避之可缓。此外,恶风还可见于素体肺卫气虚肌表不固者。 恶寒:是患者时时觉冷,虽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多为外感病初起,卫气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及衣火,仍不能使肌体的阳气宣达于表,故得温而寒冷感无明显缓解。可见于多种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性多属于实。 寒战:患者恶寒的同时伴有战栗者,称为寒战,是恶寒之甚。其病机、病性与恶寒同。 应注意,外感病中恶风、恶寒、寒战症状独立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会出现发热症状,成为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亦有少数病例存在时间较长,一般亦必然会出现发热。这些对于掌握疾病的进程有一定帮助。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页脚内容1

中医问诊单(常规)

问诊时间:年月日姓名:年龄:性别: 婚否:工作:身高:体重:KG 主诉:现有最主要不适及症状(尽量详细): 答: 一:有畏寒怕冷吗?还是怕热?或者忽冷忽热有没有汗出?气候变化症状是否加重,哪些症状加重? 答: 二:头部有无异常?如胀、痛、晕等?颈椎、背部、腰部有无疼痛、胀满、冷感? 答: 三:眼、耳、鼻、喉、口,是否有异常?如鼻塞、鼻涕、咽干、口苦、口唇干燥、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痛、目眩、目赤、迎风流泪、眼干、眼屎、视物模糊、耳鸣、耳聋、流脓等等。 答: 四:精神状态如何?是否容易劳累、犯困?有无心烦、易怒、喜叹息等?健忘? 答: 五:小便如何?一日几次?每次尿量多吗?颜色?是否有尿滴沥、尿不尽感?是否刺痛?夜起几次?答: 六:大便如何?有无便秘?几日一次?拉肚子?大便成不成形?干燥?放屁多不多?放屁或大便后主诉症状是否减轻? 答: 七:胃口如何?食欲好还是差?还是饥不欲食?喜欢什么口味的饮食? 答: 八:是否口渴、想喝水?喜欢喝温热水还是冷水?或者口渴却不想喝水? 答: 九:睡眠如何?是否失眠?睡觉会烦躁吗?是否多梦?大概梦些什么内容?打呼噜?说梦话?磨齿? 答:

十:胸部、两肋、胃脘部、腹部、小腹部有无异常?如:心慌、惊悸、喘累、烦闷、烧心、疼痛、胀满等? 答: 十一:四肢是否异常?如:四肢冰冷手足不温、伸屈不利、浮肿、沉重、拘挛、麻木、手脚心烦热、沉重疼痛、关节肿痛、手热脚冷、手脚心出汗?脚后跟干裂?等等。 答: 十二:(男)房事是否正常?有无早泄阳痿?是否遗精?是否经常手淫?或者其他症状? 答: 十三:(女)月经和白带是否正常?有无痛经?月经量多还是少?月经提前还是推后?来月经到结束一般几天?月经色淡红还是暗红有无血块?白带多还是少?白带颜色如何? 白带有无异味?生育情况? 答: 十四:脉有没有力?一分钟多少次?有没有早搏? 答: 十五:既往病史及治疗经过,既往病史诊断及症状,恢复情况,用药情况(包括西药治疗经过及中医治疗用药情况) 答: 十六:除了上面的,身体还有其他异常之处吗? 答: 补充:用手机或相机拍舌苔照片,拍好的照片粘贴在这里,拍照的时候,要轻伸舌头,自然伸出,舌头不能使劲。双手、面部以及异常皮肤照片。 中医问诊单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答案 1 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孙思邈 我的答案:B 2 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D、《易经》 我的答案:B 3 中医的哲学体系不包括()。 A、五行学说 B、阴阳学说 C、经络学说 D、细胞学说 我的答案:D 4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它的特点是天、地、人三道融合。() 我的答案:√ 5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四者统一的有机整体。()我的答案:√ 1 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我的答案:D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扁鹊 B、孙思邈 C、华佗 D、皇甫谧 我的答案:D 3 用阴阳五行学说看天地万物,阴中之阳指的是()。 A、月亮 B、河流 C、高山 D、树木 我的答案:D 4 用五行学说看人体的五脏,肾脏对应的是()。 A、金 B、木 C、水 D、火 我的答案:C 5 朱丹溪的中医理论属于湿热派。() 我的答案:√ 1 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地之四海对应人之四海,其中髓海指的是()。 A、心脏 B、胃 C、肝脏 D、大脑 我的答案:D 2 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B、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C、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贫富之分

D、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我的答案:C 3 人体与治国理政是相通的,人体十二官之中,“君主之官”指的是()。 A、脑 B、肝 C、肺 D、心 我的答案:D 4 中医学讲的人体经络实际上就是西方医学中的血管。() 我的答案:× 5 人之四海中,胃是水谷之海,五行之中属土。() 我的答案:√ 1 中医学病理的八纲辨证不包括()。 A、阴阳 B、虚实 C、寒热 D、盛衰 我的答案:D 2 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看,肝脏是阴中之阳,对应的是四季中的()。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我的答案:A 3 中医学认为,人体中的水液代谢与三个脏器的相关,其中不包括()。 A、肾脏 B、脾脏 C、肺脏 D、心脏 我的答案:D

中医诊断:问诊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问诊的主要内容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项目、主诉和病史、现在症状等。 ?一、问一般项目 询问和记录一般项目,可以加强医患联系,追访病人,对患者诊治负责。同时也可做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性别不同,则疾病不一。男子可有遗精、早泄、阳萎等病;妇女可有经、带、胎、产等病。年龄不同,发病亦多有不同,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病多见于小儿。同一疾病,因年龄不同而有虚实差异。一般来说,青壮年气血充足,患病多实证;老年人气血衰,患病多虚证。问职业可帮助了解某些病的病因,如水中作业,易中湿邪,还可了解某些职业病,如铅中毒、矽毒等。问其婚否?女子已婚可了解有无妊娠、妊娠病及生产史,男子已婚可有男性机能衰退与过亢等病。问籍贯、住址可以了解地方病。以上这些都是诊断及治疗上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并为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主诉包括不同时间出现的几个症状时,则应按其症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一般主诉所包含的症状只能是一个或两三个,不能过多。记录主诉时,文字要准确、简洁明了,不能繁锁、笼统、含糊其词;不能使用正式病名做为主诉;不能记录疾病演变过程。 (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起病情况:要询问起病的环境与时间,自觉有否明显的起病原因或诱因,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起病的轻重缓急,疾病初起的症状及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程度等。 病情演变过程:要按时间顺序询问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症状的性质、部位、程度有无明显变化,其变化有无规律性,影响变化的原因或诱因是否存在,病情演变有无规律性,其总的趋势如何? 诊察治疗过程:要询问起病之初到就诊前的整个过程中所作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疾病初起曾到何处就医?作过何种检查?检查结果如何?诊为何病?作何治疗?服用何药物,以及剂量、用法、时间、效果如何?有否出现其它不良反应等。以上都应重点扼要地加以记录。 现在症状:要询问这次就诊的全部自觉症状,这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于后详述。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1、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

尔雅中医基础理论

1.1作业已完成 1 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孙思邈 我的答案:B 2 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D、《易经》 我的答案:B 3 中医的哲学体系不包括()。 ?A、五行学说 ?B、阴阳学说 ?C、经络学说 ?D、细胞学说 我的答案:D 4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它的特点是天、地、人三道融合。()我的答案:√ 5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四者统一的有机整体。()我的答案:√ 1.2作业已完成 1 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我的答案:D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扁鹊 ?B、孙思邈 ?C、华佗 ?D、皇甫谧 我的答案:D 3 用阴阳五行学说看天地万物,阴中之阳指的是()。 ?A、月亮 ?B、河流 ?C、高山 ?D、树木 我的答案:D 4

用五行学说看人体的五脏,肾脏对应的是()。 ?A、金 ?B、木 ?C、水 ?D、火 我的答案:C 5 朱丹溪的中医理论属于湿热派。() 我的答案:√ 1.3作业已完成 1 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地之四海对应人之四海,其中髓海指的是()。 A、心脏 B、胃 C、肝脏 D、大脑 我的答案:D 2 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B、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C、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贫富之分 D、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我的答案:C 3 人体与治国理政是相通的,人体十二官之中,“君主之官”指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常用问诊文档

改良十问诊单(以下问项每个问话必须回答,无论有否异常,每个字都不能漏,问不到处自己补充,要求尽量详细。陈述必须是近期情况,除了病史项之外) 姓名:性别:年龄: 联系电话: 病情主述(病名及主要症状): 细节问诊: 一、问寒热: 1.发冷?发热,或又发冷又发热? 2.畏寒还是畏热,喜饮凉还是热? 3.寒热有否局部差异?如手心热脚泠,胸热小腹泠;身体上下、左右冷热不均等.... 4。发泠或热有否时间特性,如午后,夜间,早上...... 二问汗:

1。易汗?不易?稍动即汗?饿时自汗乏力?饭时多汗?感觉出冷汗还是热汗? 2。汗出有否局部性,如脚,头,背,面,。 3。有否时间特性,如午后,夜晚,傍晚..... 三问头身: 1.额头,太阳穴或侧头,后脑,头顶何不适?痛?紧?胀?沉?刺痛?游走性痛?时冒凉风的痛?咽喉痛否或不适否如何不适? 2.咳嗽,或偶尔咳?轻咳?或欲咳的感觉否? 3.痰白?痰黄?痰稀清?痰粘白? 4。胸何不适?闷?痛?痛连背心?胸膈中央? 5.肋胁胀?闷痛?刺痛? 6.腰何不适,?酸?累?刺痛?

7.腿软?....或何不适 8.眩晕,恶心,痰,心悸,呼吸浅弱?呼吸欲断时不时须大口呼吸否,或呼吸的其他情况? 四问二便: 1.大便软溏不成形,软而成形,或硬难解,或软溏却粘腻难解,日次数,色黄赤,色暗黑? 2.小便淡,清,黄,频,淋漓不净,涩痛,夜尿几回,或尿等待即早起等一会才解得出?小便无力,膀胱胀满? 五问饮食胃口消化 六问腹内: 1.硬堵,肠鸣咕噜叫,膀胱胀?下沉坠胀,痔疮痛?出血? 七问耳鸣耳聋 八问:渴?多饮?少饮?渴而不欲饮? 1.口感:口中自生苦,酸,咸,辣,甜,涩,腥味。。。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郭阳 中医诊疗的发展 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自身和自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但是,中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即是望诊。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中医网络问诊单

中医网络问诊单 中医十问顺序: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请在符合您的症状后面打",可多选;若后面的选项均不符合您的情况,您可以在选项 后面写出具体症状) ?、基本情况 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出生年月曰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 出生 地 ____________ 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 婚否______ 二、基本体质 身高: ___ 厘米。体重_______ 公斤。一分钟心跳_________ 次。血压:低压_____ 高压_ (没准数的不写) A、现在的最痛苦、最明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B、最初是如何引起的?患病多长时间了? C、以前得过什么病?做过哪些治疗?有无住院史、家族史、手术史?

D、还有哪些其他不舒服的感觉(这也很重要)? 三、详细问诊病情 (一)寒热情况 1、寒 A 恶寒:虽近火、加衣被不能缓解寒冷。 B 畏寒:近火、加衣被可缓解寒冷。 C 夏天特别怕冷或怕风。 D 冬天特别怕冷或怕风。 E 冬季睡时双足不暖(睡前需热水泡脚后可慢慢转暖)。 F 冬季睡时整夜双足不暖(需厚被或电热器)。 2、热: A 体温升高。 B 体温不高自觉热感。 C 午后或入夜自觉热感。 D 发热下午 3— 7 点为甚。E五心烦热。F夏天特别怕热。G夏天不怕热。H寒热往来。H高热不退。I低热持续。 (二)汗出情况 1 平时宜汗出,活动后尤甚。 2 平时不出汗。 3 睡时汗出。 4 醒后汗出。 5 但头汗出。 6 手足心汗出。 7 半身汗出。 8 汗出以后怕风。 (三)头部情况 A 有痘。 B 头晕。 C 头痛。 D 耳鸣。 E 口腔溃疡。 F 牙痛。 (四)便况 大便: A 便稀。 B 便干。 C 肛周便痛。 D 多日未便(几日)。 E 一日多便。 F 便无形。 G 多屁。 H 大便排解粘腻、不爽、下坠。 I 大便时肛门灼热。 小便:A小便清淡。B小便色黄。C小便不畅。D喝完水后很快就想小便。 E小便淋漓不尽, 刚解完不久又想再解。 F 无夜起小便。 G 夜起小便一次。 H 夜起小便二次。 I 夜起小便二次以上。 J 小便时涩痛或余沥不尽。

中医问诊能力及病例分析

中医问诊能力 1、患者,男,31岁。发热,流涕,咽痛3天。 提示: 围绕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关的鉴别诊断。 主诉特点:体温高度及体温波动情况。 伴随症状:是否伴有恶寒、咳嗽、咯痰、有无恶心呕吐。 结合中医十问歌,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 如:口渴、身痛、头痛、流清涕或流黄涕,寒热情况。 问诊中应能表现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辨证依据。 诊疗经过。 做过哪些检查及其结果。 经过何种治疗,病情有无变化。 相关病史。 有无受凉史,或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病史。 个人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特殊嗜好等。 问诊技巧:围绕主诉问诊,条理清晰,语言规范。 2、患者,女,28岁。高热、寒战,伴腰痛、尿热痛l天。 提示: 围绕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关的鉴别诊断。 主诉特点:体温高度和波动情况,尿痛性质(灼痛、刺痛)。 伴随症状:有无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尿中有无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 中医十问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如有无口渴口苦、喜饮凉水,有无大便秘结、小便色赤。 诊疗经过。 做过哪些检查及其结果? 经过何种治疗?病情有无变化? 相关病史。有无馒性泌尿道感染病史或不洁生活史。个人饮食习惯、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问诊技巧:围绕主诉问诊,条理清晰,语言规范。 3、患者,男,30岁。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2天。 4、患者,男,32岁。因饱餐后右胁隐痛1个月,近3天明显加重。 5、患者,男,49岁。发作性胸闷半年,近日加重。

6、患者,女,42岁。喘憋1年余,时轻时重,近两日不能平卧。 7、患者,男,16岁。发热、腹痛、脓血便2天。 8、患者,女,44岁。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半年。 9、患者,女,19岁。下肢关节疼痛半年,因淋雨加重,发热一周。 10、患者,男,65岁。发音不清晰一周余,今自觉右手无力就医。 11、患者,女,51岁。上腹部疼痛,返酸数年,近3日症状加重。 12、患者,男,26岁。中上腹痛3年余,3天前呕吐,色如咖啡,黑色大便4次。 13、患者,女,29岁,颜面、眼睑水肿1周,伴乏力。 14、患者,女,31岁.本次月经已经三周未净。 15、患者,女,45岁。心悸,头晕多年,今日晕厥一次。 16、患者,男,68岁。反复咳嗽、咳痰多年,发作3天。 17、患者,女,49岁,头痛、头晕、面红4个月。 18、患者,女,51岁.反复胸闷2周,加重3天。 19、患者,男,18岁,咳嗽、咽痛、出汗,发热4天。 20、患者,女,31岁,自觉咽喉不适半年,近日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补充:2009年警惕两类新题型: 1、腰椎间盘脱出:(1)病历采集(中医问诊),(2)答辩——鉴别诊断,(3)技能操作——扳法。 2、颈椎病:(2)病历采集(中医问诊),(2)答辩——鉴别诊断,(3)技能操作——扳法。

著名中医详细问诊单

著名中医详细问诊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医详细问诊单 中医治病,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症状体征叙述的具体准确,是辨证无误的基础。为保证咨询切合你的病机,诊断准确,请按照如下内容提供详细资料(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缺乏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婚否:民族:职业: 身高: cm 体重:公斤地址: 家中兄弟姐妹几个自己在家排行第几: 二、病证简述(附中医病历) 主诉症状: 西医诊断病名: 发病经过:(按时间顺序叙述,越详细越好) 用过哪些药物: 是否做过内脏手术: 既往病史:曾经得过何种疾病何时何地如何治愈有无复发 家族病史: 三、头面症状(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 1、面色:(重点叙述气色有无异常,是光泽明快,还是灰滞暗淡) 额心和鼻头颜色:(青、黄、红、白、黑) 面颊颜色:(青、黄、红、白、黑) 2、声音:声音洪亮、声音细微、声音沉闷、不愿说话、兴奋欲言 3、头:(头痛、眩晕、麻木、昏、沉重) 4、眼(左右):干涩、昏花、眩晕、流泪、目痛、目胀、目痒、红肿 (视力、白睛色青、色黄、有血丝、有瘀斑、有黑点、眼下色青、眼皮肿、瞳仁色灰) 5、耳(左右):耳鸣、耳聋、耳痒、耳痛、流水 6、齿:整齐、龃龉、有缝、颜色、齿痛、齿胀、齿酸、活动、有斑、咀嚼无力

7、口:口苦、口干、口酸、泛酸、口臭、口甜、口咸、口中无味、口腔溃疡、口中流涎 口渴:口渴者喜凉喜温是否饮不止渴不渴者,有没有只想漱口不想咽下的情况 8、鼻:(鼻塞、流涕清稀、流涕黄稠、鼻涕腥臭、鼻子发干、流鼻血) 9、咽喉:咽干、咽痛、咽痒、吞咽困难 四、胸腹症状 心胸:胸满、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心烦、发紧、心区闷痛、绞痛、早搏、血压、心率、气急、气喘 心下(即胃部及食管):痛、满、闷、堵、胀、热、冷 乳(左右):乳胀、乳痛、增生、肿块、乳出 胁肋(左右):胀痛隐痛刺痛热凉 两胁(左右):痛、胀 腹(脐上):胀、满、痛、隐痛、刺痛、肿、硬块 小腹(脐下):发凉、发热、胀、痛、膨隆、肠鸣、腹部有无静脉曲张 外阴:(肿胀痛痒热凉如烧坠胀挛缩白斑) 五、项背症状 项:(僵痛酸重不能转动) 肩(左右):痛凝沉重萎缩凉热 臂(左右):痛麻木胀酸颤凉热 腰背:(疼酸重背寒背部如压大石) 背:(痛酸重胀寒热) 腰(左右):酸重痛胀寒热 六、大小便 大便:(溏泻、便秘、恶臭、粘腻、下血、干、湿、失禁、色黑、色黄、色白、多、少、次数) 小便:(频尿、尿急、尿痛、清白、黄色、红色、白色、不畅、淋沥、不禁、血尿、多、少) 七、四肢症状 手(左右):手凉、手心热、手干燥、手出汗、手麻、手颤、指痛、甲痛、萎缩

中医远程诊断问诊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住址电话 主述:现在最不舒服的情况是什么(复诊患者需要描述对比上诊症状有什么变化)? 答: 一问寒热。有无怕冷,怕风,还是怕热,有无发热。 答: 二问汗。出汗多,还是少,还是不出汗,还是汗量正常?全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出汗后怕风吹吗?汗凉吗?稍微动就出汗吗?吃热的就出汗吗?晚上睡觉出汗否?干活跟多或者激烈运动才出汗? 答: 三问头身。头有没有什么不舒服,晕,还是痛,哪里痛,晕是旋转还是仅仅是眼睛发黑,有没有眼花?有没有痘痘?红吗?个头大还是小?哪个部位?有没有脓头?有没有刷牙流血?有没有耳鸣?有没有鼻涕鼻塞鼻血?鼻子干燥吗?口臭吗,口苦吗,口干吗,口渴吗,口黏吗?身上有没有哪里痛,肌肉有没有酸痛,手脚关节肩膀脖子腰?有没有哪里生疮?有没有皮肤过敏,有没有麻木,有没有手脚冷或者热,还是温度正常?手脚心发烫否?走路脚后跟疼吗?睡觉时身上或者腿肌肉酸烦吗,觉得不知道要怎么摆放吗?下肢有没有肿,下肢皮肤干燥或者脱皮吗?按压凹陷不能马上恢复吗?小腿后面皮肤温度凉还是热还是温度正常?有没有袜子痕? 答: 四问二便。大便情况,质量成条还是软?还是烂?还是稀水?还是前干后稀烂?还是硬如羊粪或者便秘不拉大便?次数每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小便次数多少,量多还是少,颜色清还是白还是深黄还是淡黄还是红色?有没有半夜起来小便?夜尿几次?小便疼痛或者吗?小便灼热吗? 答: 五问胸腹。胸口有没有不舒服?肚子有没有不舒服?肚子发凉怕风吗?睡觉一定要盖肚子吗?胃胀吗,痛吗,嗳气泛酸吗?肚子有没有肠子咕噜咕噜叫? 答: 六问饮食。喝水多还是少,水温如何要求,喜欢喝水还是讨厌?胃口饭量如何? 答: 七问聋(耳朵)。耳聋耳鸣吗,听力如何? 答: 八问睡眠记忆力:睡眠如何,入睡如何,做梦多少,记忆力如何?

-著名中医详细问诊单

中医详细问诊单 中医治病,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症状体征叙述的具体准确,是辨证无误的基础。为保证咨询切合你的病机,诊断准确,请按照如下内容提供详细资料(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缺乏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婚否:民族:职业: 身高:cm 体重:公斤地址: 家中兄弟姐妹几个?自己在家排行第几: 二、病证简述(附中医病历) 主诉症状: 西医诊断病名: 发病经过:(按时间顺序叙述,越详细越好) 用过哪些药物: 是否做过内脏手术: 既往病史:曾经得过何种疾病?何时何地?如何治愈?有无复发? 家族病史: 三、头面症状(选择对应自己的选项,其他的删除,或者补充) 1、面色:(重点叙述气色有无异常,是光泽明快,还是灰滞暗淡) 额心和鼻头颜色:(青、黄、红、白、黑) 面颊颜色:(青、黄、红、白、黑) 2、声音:声音洪亮、声音细微、声音沉闷、不愿说话、兴奋欲言 3、头:(头痛、眩晕、麻木、昏、沉重) 4、眼(左右):干涩、昏花、眩晕、流泪、目痛、目胀、目痒、红肿 (视力、白睛色青、色黄、有血丝、有瘀斑、有黑点、眼下色青、眼皮肿、瞳仁色灰) 5、耳(左右):耳鸣、耳聋、耳痒、耳痛、流水 6、齿:整齐、龃龉、有缝、颜色、齿痛、齿胀、齿酸、活动、有斑、咀嚼无力 7、口:口苦、口干、口酸、泛酸、口臭、口甜、口咸、口中无味、口腔溃疡、口中流涎 口渴:口渴者喜凉喜温?是否饮不止渴?不渴者,有没有只想漱口不想咽下的情况? 8、鼻:(鼻塞、流涕清稀、流涕黄稠、鼻涕腥臭、鼻子发干、流鼻血) 9、咽喉:咽干、咽痛、咽痒、吞咽困难

四、胸腹症状 心胸:胸满、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心烦、发紧、心区闷痛、绞痛、早搏、血压、心率、气急、气喘 心下(即胃部及食管):痛、满、闷、堵、胀、热、冷 乳(左右):乳胀、乳痛、增生、肿块、乳出 胁肋(左右):胀痛隐痛刺痛热凉 两胁(左右):痛、胀 腹(脐上):胀、满、痛、隐痛、刺痛、肿、硬块 小腹(脐下):发凉、发热、胀、痛、膨隆、肠鸣、腹部有无静脉曲张 外阴:(肿胀痛痒热凉如烧坠胀挛缩白斑) 五、项背症状 项:(僵痛酸重不能转动) 肩(左右):痛凝沉重萎缩凉热 臂(左右):痛麻木胀酸颤凉热 腰背:(疼酸重背寒背部如压大石) 背:(痛酸重胀寒热) 腰(左右):酸重痛胀寒热 六、大小便 大便:(溏泻、便秘、恶臭、粘腻、下血、干、湿、失禁、色黑、色黄、色白、多、少、次数) 小便:(频尿、尿急、尿痛、清白、黄色、红色、白色、不畅、淋沥、不禁、血尿、多、少) 七、四肢症状 手(左右):手凉、手心热、手干燥、手出汗、手麻、手颤、指痛、甲痛、萎缩 腿(左右):凉热?痛否?内侧外测?筋紧否?无力否?骨发空否?站立觉累否?是否静脉曲张?痛酸重麻木肿胀僵软凉热 膝(左右):痛肿凉热软骨痛无力 足(左右):凉热?麻否?跟痛否?足和足跟或足趾:痛胀麻木软凉热 八、饮食起居 问饮食:(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饮:(多少喜凉喜热喜温喜酸喜辣喜苦喜咸喜甜) 食:(多少喜米喜面喜粥喜油腻厌油腻厌食)

中医实践技能-中医问诊答辩

中医实践技能中医问诊答辩来源:杨凯的日志 临床答辩 试题 1 简要病史:男性,56岁,头晕反复发作3年,左侧肢体无力1天。 要求: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评分要点:(12分) 一、问诊内容:10分 (一)现病史:8分 1.根据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诊治经过及相关的 鉴别诊断:7分 (1)询问发病时间、起病缓急、病因和诱因;(2分) (2)了解头晕、肢体无力等主要症状的发生、发展、程度、与体位的关系等;(2分) (3)是否有头痛、意识障碍、耳鸣、肢体麻木、吞咽困难等伴随症状?(2分) (4)结合中医十问了解目前疾病的情况。 (1分) 2.诊疗经过:1分 (1)是否到医院诊治?是否做过血流变、颅脑CT等检查?(0.5分) (2)用过何种药物治疗?效果如何?(0.5分) (二)相关病史:2分 1.是否有烟酒嗜好?有无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1分) 2.既往类似病史、中风家族史、药物食物过敏史。(1分) 二、问诊技巧:2分 (一)条理性好,能抓住重点;(1分) (二)围绕病情询问;(0.5分) (三)问诊语言恰当。(0.5分) 试题 2 简要病史:女性,56岁,肢体关节疼痛1年。 要求: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述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评分要点:(12分) 一、问诊内容:10分 (一)现病史:8分 1.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7分 (1)有无发病诱因(居住环境、感受寒湿)?发病时间、起病缓急?(2分) (2)肢体关节疼痛的部位(一个或多个关节)、性质(痠痛、重痛、热痛)、程度,痛有定处还是游走不定,是否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冷热喜恶?(2分) (3)有无恶寒?有无发热?有无关节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有无口渴?有无心悸气短?(2分) (4)饮食、二便、睡眠状况。(1分) 2.诊疗经过:1分 (1)是否到医院诊治?作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0.5分) (2)治疗情况如何?(0.5分) (二)相关病史:2分 1.药物过敏史,有无烟酒嗜好;(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