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精修订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精修订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精修订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精修订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的学习内容。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小数有一定接触与了解,如商品价格等,但较为零碎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缺乏提升与概括。如何从生活的数学进行提炼为数学知识,我的做法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图形中找出分数,由分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教学片段:

在学生汇报调查商品价格并通过量身高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之

后,出示米尺。一位小数的教学: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每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

师:1/10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该怎样表示有什么理由

生:可以写为0.1米。因为1角是1元的1/10,写为0.1元。1/10米是1分米同样的道理写为0.1米。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 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师: 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出示米尺,用红色标示: 1/10米=0.1米。) 师:3分米,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

师:3/10米有( )个1/10米,0.3米有( )个0.1米。

出示:3个0.1米=0.3米。

生:3/10米有3个1/10米,0.3米有3个0.1米。

二位小数的教学:

师: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1 厘米是1/100米, 1/100米=0.01米。

师:1厘米是1/100米,就是0.01米。那么请你推理一下7/100米、

13/100米、75/100米各是几厘米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分别为0.07米、0.13米、0.75米。

师:对。0.07米、0.13米、0.75米各有几个0.01米或1/100米。

生:0.07米有7个0.01米;0.13米有13个0.01米;0.75米有75

个0.01米。

师:如果是7/100、13/100、75/100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0.07、0.13与0.75。

板书:7/100=0.07、13/100=0.13、75/100=0.75

师:0.07、0.13与0.75各有几个0.01?生:(略)。

师:谁能例举象这样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小数?并说一说它有几个

0.01或1/100?

四、案例反思:

1、把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抽象为纯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只有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它才成为数学,而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实际的教学中,“当然从最低的层次开始,也就是

对非数学的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同时还应进行到下一个层次,即至少能对数学内容进行局部的组织。”在弗赖登塔尔看来,没有数学化就没有数学,对数学的教与学,也就围绕着数学化来展开。执教者根据这一理论,组织了教学,让学生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在结合一些实际生活经验,如物价、量身高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之后,运用课件这较为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1分米,也就是1/100米,化为小数0.1米,进而引出1/10米=0.1米、

3/10米=0.3 米、7/10米=0.7 米、5/10米=0.5米接着抽象出1/10=0.1、

3/10=0.3、7/10=0.7、5/10=0.5这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了从生活数学抽象出纯数学,也就是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这样学生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的数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2、在数学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目的,就得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执教者在让学生学习几个特殊的小数后就由学生运用推想来举例,并通过课件来验证;在让学生学习三位小数时,讲清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之后,由学生自主地选定一个毫米的刻度用小数表示,并表述其意义,接着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推想——例证——概括中学习,学得主动,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联想、例举、推理概括的学习方法。

3、在数学化中获取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是数学活动中的根本想法,

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高度概括总结。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思想,反过来数学思想又帮助了学生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不管是以实物操作上升到模型化,还是由模型化的知识回到现实中,我想要有一个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数学情境,在这情境中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了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小数意义的教学是以“米尺”为情境,采用课件显示:3/10米=0.3 米,9/1000米=0.009米等,这样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由分数转换为小数,感受等值替换的数学思想。这样,为今后学习用“等量关系”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这里情境创设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小学生对“人民币”较有生活经验基础,应以“元、角、分”为情境。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小学生进行数学化的学习情境,值得探讨?

我想不管以什么为情境,小学数学进行数学化教学,首先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认识规律进行教学。顾泠沅先生提出:实现数学化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表象操作是一个中介,借助这个表象操作,实现了从动手操作到算式表示的过渡,越过了形式化的难关。由此可见,借助数学情境建立数学表象是数学化的关键;再者,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数学情境,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正如《标准》指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数学化教学更有实际意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规范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体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不是把题算错,就是把数字看错。明明题里面是352,他在解题时就变成325。计算结果明明是528,写到题上时就变成526,明明计算题里是减号,到他那儿就变成了加号。这个问题我曾以为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于是我找到这些同学谈话,说作业时一定要细心。别总是粗心大意。他们也乐于接受。想了许多方法来克服这个缺点。有些学生甚至还在桌子上刻上了细心的字样。在考试时还特别提醒自己。可考下来。还是犯这种错误。我觉得他们在考试时也够认真了。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怎么就很少有这种情况呢。班上其他同学怎么不这样呢?征对这些疑问,我再次进行了研究。将这些同学的作业,试卷拿出来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试卷对比。在对比中。我发现屡犯这种过失的同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业的格式差,书写差,卷面也不整洁。随意性较大。再观察他们平时的生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注意细节,责任心很差。由此,我产生了换种方式来教育他们——规范学生的作业。在学生作业、考试时。我首先强调的是书写格式。强调卷面整洁。让他们“慢”下来。不着急。不是强调他们别看错题。而是只要求他们把字写好。把每次作业完成规范。作业的量相应减少。要求写好。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整个班上的作业有了很大的改观。书写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对那些经常出现看错题目的同学。更加严格的要求,不说是要改他们看错题的毛病。而是要他们规范自己的作业。还让他们负责班上的一两件事情,同时也要求这些学生在家里面负

责一件家务。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在作业上有很大的改观。在完成作业时,看错题的现象的也犯得少了。成绩也有了进步,在主题班会上。我们研究了数学学科特点。那就是严谨,经得起检验。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的严谨性。知道了该怎么样达到数学的严谨性。从作业开始,注重细节,对自己的作业负责。 经过这种转化,也让我明白了,学生学习,不应该存在粗心大意这一说法,所谓的粗心,实际上是学习不够严谨造成的。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的表现。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们不要粗心大意时,靠苦口婆心的劝说,靠反复多次的抄写,所起的作用非常小,我们如能从规范学生的作业,规范他们的行为,规范他们的书写格式,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从细节入手,这样坚持下去。他们的转变会非常大,带给我们的将是我们期待的成绩。也一定会成为考试中的黑马。 所以,在学习中我不再认为有粗心大意这一说法。如对学生看似“粗心大意”的过失,熟视无睹,必将造成学生的成绩极不稳定,时好时坏,心里没底,对这样的过失,得治根本,规范他们的作业。严谨治学。 小学二(2)班班规 一、安全方面 1、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前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感触颇深。“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一节概念课教师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单位“1”的理解。 说学具,充分利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师:请大家想想,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师:一个 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来表示, (1)师: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卫存旺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活跃起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及分析_四年级数学教案.doc

四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及分析_四年级数学教案 True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 50 240 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

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 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1)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的教学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的学习容。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小数有一定接触与了解,如商品价格等,但较为零碎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缺乏提升与概括。如何从生活的数学进行提炼为数学知识,我的做法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图形中找出分数,由分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教学片段: 在学生汇报调查商品价格并通过量身高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之 后,出示米尺。一位小数的教学: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每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 师:1/10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该怎样表示?有什么理由? 生:可以写为0.1米。因为1角是1元的1/10,写为0.1元。1/10 米是1分米同样的道理写为0.1米。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 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师: 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出示米尺,用红色标示:

1/10米=0.1米。) 师:3分米,就是几分之几米? 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 师:3/10米有( )个1/10米,0.3米有( )个0.1米。 出示:3个0.1米=0.3米。 生:3/10米有3个1/10米,0.3米有3个0.1米。 二位小数的教学: 师: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1 厘米是1/100米, 1/100米=0.01米。 师:1厘米是1/100米,就是0.01米。那么请你推理一下7/100米、13/100米、75/100米各是几厘米?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分别为0.07米、0.13米、0.75米。 师:对。0.07米、0.13米、0.75米各有几个0.01米或1/100米。生:0.07米有7个0.01米;0.13米有13个0.01米;0.75米有75 个0.01米。 师:如果是7/100、13/100、75/100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0.07、0.13与0.75。 板书:7/100=0.07、13/100=0.13、75/100=0.75 师:0.07、0.13与0.75各有几个0.01?生:(略)。 师:谁能例举象这样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小数?并说一说它有几个 0.01或1/100? 四、案例反思: 1、把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抽象为纯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word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 闫大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材简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常识引入: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并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种很多树,那种的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我们现在种8棵树,这中间有几个间隔呢?同学们画画,算算。 接着,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 20 +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 20 +1=2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阐述 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材代替学生的思考,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可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完善。 下面就以我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教学预案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⒉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⒊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工地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3分钟左右)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最新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 与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 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sorry,只知道这 |评论 1997i 2009-02-10 18:37 普通答案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 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提问者认可]||评论 安楚凡 2011-05-03 20:17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 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的学习内容。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小数有一定接触与了解,如商品价格等,但较为零碎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缺乏提升与概括。如何从生活的数学进行提炼为数学知识,我的做法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图形中找出分数,由分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教学片段: 在学生汇报调查商品价格并通过量身高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之后,出示米尺。一位小数的教学: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每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 师:1/10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该怎样表示有什么理由 生:可以写为0.1米。因为1角是1元的1/10,写为0.1元。1/10 米是1分米同样的道理写为0.1米。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 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师: 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出示米尺,用红色标示: 1/10米=0.1米。) 师:3分米,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 师:3/10米有( )个1/10米,0.3米有( )个0.1米。 出示:3个0.1米=0.3米。 生:3/10米有3个1/10米,0.3米有3个0.1米。 二位小数的教学: 师: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1 厘米是1/100米, 1/100米=0.01米。 师:1厘米是1/100米,就是0.01米。那么请你推理一下7/100米、 13/100米、75/100米各是几厘米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分别为0.07米、0.13米、0.75米。 师:对。0.07米、0.13米、0.75米各有几个0.01米或1/100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的“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 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烙饼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谜语: 煮熟一个鸡蛋要用6分钟?煮熟5个鸡蛋最快需要多少分钟? 师:很好!煮熟1个鸡蛋6分钟,5个鸡蛋也可以6分钟。而不选择30分钟,这样节约了很多时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最合理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去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妈妈解决她的煎饼问题。(板书:煎饼问题) (点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学生一下明白今天的学习目的,选择最合理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索发现 (一)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每次只能煎两张饼,两面都要煎,每面3分钟。 师: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师:“每次只能煎两张饼”是什么意思?出示:用一只锅煎完203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师:那么根据上面的煎法,煎203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师:同学们都茫然了,看来203张饼的确有点偏多了,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数量变小一点) (点评:烙饼这一生活情境对现在江浙一带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而且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经验少。让学生烙203张饼的问题一提出,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遇到了问题,思维产生了碰撞的火花。然后教师及时提出数量变小一点,从煎一张、两张饼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为探究新知识铺好垫。)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煎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煎饼规则(略)

(2)探索3张饼的煎法 师:如果3张饼你打算怎么煎,才会时间最少?生:举手。师:等待3分钟 师:将你想的方法用一副图来表示出来。(巡视,寻找方法。)反馈结果: 生:①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时间计算:6+6=12分) 板书:3 3×4=12分 ②优化方案板书:3 3×3=9分 (1)学生尝试或优生引领 师:谁能看明白这张图?说说这是怎么煎的? (2)教师演示 (3)学生再次操作 师:你们也用这种方法煎一下试试。可以用你们的手来代替饼,同桌合作交流。 (分析:学生缺少的就是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折一折、画一画、 剪一剪,能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课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课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让学生以圆形纸片替代饼,与小伙伴进行烙饼活动。这一环节学生用学具 同桌模拟烙饼,一人烙饼,一人记录。有多种方案的请轮流记录。每位学生可以准备 圆形纸片至少5张,正反两面都标上1正1反、2正2反……,总比让学生用手当煎 饼更为形象。从后来的课堂效果看,探究“3张饼的煎法”是教学的关键,更是难点,本堂课教师没有抓住要点,没有运用合适的教具、学具来演示帮助教学,最后导致煎 饼的个数与时间的规律没有得出。) (4)学生说理与记录。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那里?这是谁想出来的呀?方法命名:陈氏煎饼法哪位同 学再来介绍一下这个陈氏煎饼法。 师:刚才两种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上面这种为什么时间要长? 生:(还是要让锅子一次都煎两个饼,不浪费就是节约时间) 小结:运用?氏煎饼法刚好做到了,不浪费锅子的空间,不浪费就是节约时间(3) 探索单数、双数的煎饼规律 师:如果现在煎4张饼?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生:(你是怎么煎的?锅子有没有浪费?) 板书:4 正正反反正正反反 6*2=12分 3*4=12分 师:这种方法跟煎几个饼的时候是一样的?做了几次两张饼煎法?师:如果煎5张饼呢?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生:举手 师:请用一段话将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分析:煎饼的方法用一段话记录下来,先这样再怎样,最后怎样,费时费力,而且 说不清楚,听的同学也是云里雾里,效果不好。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听说过有关克隆牛的事情吗?克隆牛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从一头牛身上提取细胞进行培育,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长成了一头小牛。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习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 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纸板 好比把马铃薯切成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又好比把仙人掌切成块种到地里,就会长成新的仙人掌,是一种自身繁殖的科学。这就是10月在莱阳农学院出生的两头克隆牛“健健”和“壮壮”。 (课件出示情境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与有关它们的信息。 读一读,看懂了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胸围指的是哪?(点击出示弧线)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吗?(根据学生回答,贴示:健健出生时的胸围是0.77米,壮壮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壮壮出生的胸围是多少?)【设计意图:用形象的比喻介绍克隆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克隆技术”

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与克隆牛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生活问题及时转化成数学问题,,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紧密结合。】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壮壮出生的胸围是多少?”,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1、独立尝试,探索算 (1)独立列式谈话:怎样列式? (2)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板书:小数加减法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尝试计算谈话:想不想自己算一算?在本子上试一试,不仅会算,还要想清楚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方法后,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列式并及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交代了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鼓励学生有根据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算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谈话:这个同学是用竖式算的,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3”为什么要和0.77百分位的“7”对齐? 谈话:百分位对百分位、十分位对十分位,一句话叫相同数位对齐。(板

四年级数学上册案例分析

四年级上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分析 二街中心小学李仁敏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精修订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 析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的学习内容。虽然四年级的小学生对小数有一定接触与了解,如商品价格等,但较为零碎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缺乏提升与概括。如何从生活的数学进行提炼为数学知识,我的做法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能够在图形中找出分数,由分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教学片段: 在学生汇报调查商品价格并通过量身高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之 后,出示米尺。一位小数的教学: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每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 师:1/10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该怎样表示有什么理由

生:可以写为0.1米。因为1角是1元的1/10,写为0.1元。1/10米是1分米同样的道理写为0.1米。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 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师: 1分米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出示米尺,用红色标示: 1/10米=0.1米。) 师:3分米,就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 生: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 师:3/10米有( )个1/10米,0.3米有( )个0.1米。 出示:3个0.1米=0.3米。 生:3/10米有3个1/10米,0.3米有3个0.1米。 二位小数的教学: 师: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 生:1 厘米是1/100米, 1/100米=0.01米。 师:1厘米是1/100米,就是0.01米。那么请你推理一下7/100米、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认识垂直》教学案例 姚王庄镇中心小学:王美玲 一、复习引新:判断下面每组中两条直线,那几组是平行线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追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表示的是一种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二、在现实情景中感知并认识垂直。 1、出示教材中的两幅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两幅照片中的两条相交的直线, 3、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4、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验证。 三、揭示概念。教师结合图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四、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吗? 五、寻找生活中的垂线。问: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及时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正确的表达。 【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具体场景--抽象出标准图形--回归生活举例。”的顺序。从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对垂直的科学认识,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 六、探讨垂线作法。 1、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问:下面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追问:判断是否互相垂直,关键要看什么? 3、画一画。(1)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2)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尝试。集体交流方法。有的学生利用方格纸画,有的学生用量角器画,让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方法,同时让其他学生对介绍的方法作出评价。(3)过直线上的一点画垂线。让学生尝试操作。交流方法,教师小结掌握正确的步骤。(4)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学生自主探讨操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演示教学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精品文档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3分钟左右)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规范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体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不是把题算错,就是把数字看错。明明题里面是352,他在解题时就变成325。计算结果明明是528,写到题上时就变成526,明明计算题里是减号,到他那儿就变成了加号。这个问题我曾以为是粗心大意造成的。于是我找到这些同学谈话,说作业时一定要细心。别总是粗心大意。他们也乐于接受。想了许多方法来克服这个缺点。有些学生甚至还在桌子上刻上了细心的字样。在考试时还特别提醒自己。可考下来。还是犯这种错误。我觉得他们在考试时也够认真了。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怎么就很少有这种情况呢。班上其他同学怎么不这样呢?征对这些疑问,我再次进行了研究。将这些同学的作业,试卷拿出来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试卷对比。在对比中。我发现屡犯这种过失的同学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业的格式差,书写差,卷面也不整洁。随意性较大。再观察他们平时的生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注意细节,责任心很差。由此,我产生了换种方式来教育他们——规范学生的作业。在学生作业、考试时。我首先强调的是书写格式。强调卷面整洁。让他们“慢”下来。不着急。不是强调他们别看错题。而是只要求他们把字写好。把每次作业完成规范。作业的量相应减少。要求写好。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整个班上的作业有了很大的改观。书写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对那些经常出现看错题目的同学。更加严格的要求,不说是要改他们看错题的毛病。而是要他们规范自己的作业。还让他们负责班上的一两件事情,同时也要求这些学生在家里面负责一件家务。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在作业上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