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

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

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

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功用

作者:陈安、聂红琴点击数: 225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日期:2009-10-31 17:49:09

【内容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和谐社会和谐文

化功用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和谐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加以阐述,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②]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功用。

一、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汲取红色文化中“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

理想信念不仅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理想信念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是

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都把理想信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理想信念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比如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打土豪、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之付了出宝贵的生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③]可以说,正是不同历史时空下的阶段性的理想信念的引领,加上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召唤,我党才一步一步地领导人们朝着更高的理想迈进,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时代主题已由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要结合国际和国内两个实际,进一步精心挖掘红色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地拓展和谐文化资源,引导共产党员在合理、合法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树立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信念。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功用,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想信念,让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资源中更

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作用,进而逐渐让共产党人汲取更具时代气息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甘露,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其核心内涵之一便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把群众利益与革命的中心任务联系起来,把群众利益放在革命的中心任务的高度,反复教育中央苏区的党员和干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④]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

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⑤]中央苏区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红军将士,不仅牢记党和红军的宗旨,而且自觉付诸行动。他们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样,苏区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才能“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口号,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⑥]。从某种层面来讲,我们党最终也正是依靠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可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宝贵资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迁。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建设和谐文化中,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关注“柴米油盐”,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优良作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关注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让红色文化中的群众利

益无小事的先进性因子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资源中

更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作用。

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作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传家宝,是战胜敌人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曾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全党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⑦] 可以说,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致力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功用。

在红色文化中有着无数的艰苦奋斗的经典题材。比如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内的物质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以红薯、青菜充饥,节约粮食支援红军。苏区布匹匮缺,寒冬腊月,很多党员干部都是单衣过冬。没有盐吃,就发动群众收刮老墙土、地脚泥,弄到锅头里熬硝盐,又苦又涩,难以下咽。为了克服困难,节约经费,家住苏区本地的干部连伙食费也不要公家发,自己从家中背米办公。当时

有句很响亮的口号:“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对于党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的纯洁,加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对于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⑧] 当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与革命战争时期不同,艰苦奋斗精神会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建设和谐文化,应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契合新时代的内涵,让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先进性因子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

源中发挥其动力支持功用。同时,精心挖掘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精神的经典教育题材,让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强国之本。

四、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文化的“经济发展”功用

经济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支撑,是和谐建设的中心任务,是重中之重。同时,和谐文化对经济发展也能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大量事实说明,发展文化可以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道德推助和优良的文化环境,还能为其提供整合的力量,从而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文化发展滞后,从而导致思想落后、素质低下、道德失范、缺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红色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源,是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

和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革命战争时期所保存下

来的遗迹、旧址、旧居、纪念物以及反映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在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经济发展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起初,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用于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供人

们参观和学习。后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相当满足。人们的消费形态也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一些革命老区凭借已有的知名度,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逐渐将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市场,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由此可见,红色资源,不仅是党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而且是红色文化“经济发展功用”不可或缺的载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

成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挖掘、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努力把历史和现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等全面地结合起来,丰富主题,挖掘精神内涵,拓展教育功用,让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

源中发挥其经济发展功用,让红色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五、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弘扬红色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革命精神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红色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人类大我”的集体主义,让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作用。今天,建设和谐文化,同样要树立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这种集体主义不再是革命与战争年代所诉求的集体主义,而是继承植根于红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的因子,弘扬“人类大我”的集体主义,形成以“人类大我”的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从而体现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年代所具有的先进性。

六、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⑨],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国家、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其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使爱国主义呈现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⑩]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本身就包含着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用红色文化中的先烈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浴血牺牲的感人故事教育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向他们传递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只有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着深刻的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操,让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先进性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功用。今天,建设和谐文化,要与时俱进地弘扬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爱国主义价值体系,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之注入时代因子,增添新的内容;同时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

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总之,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沧海桑田,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迁,沉淀于历史的红色文化具有永恒的强大生命力。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经济发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功用,与时俱进地适应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而发展、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接和谐社会的文化热潮,传承红色文化,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源,必须秉承红色文化的根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精心挖掘植根于红色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让红色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动力支持功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是革命最主要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指出的人民大众就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2.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是指贫穷的,被雇用的农民和中农。他们占该国80%的人口,并负责社会的基本生产任务。同时,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大多数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他们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中。它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由于农民和工人阶级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被压迫和剥削的工人,大多数工人阶级来自破产农民。两者之间存在自然联系。因此,农民是无产阶级中最可靠的。盟友和自然盟友。中国革命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发挥农民的主要革命力量。 3.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

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劳动者;同样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时刻面临着失业、失学、破产的威胁,因而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也是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抑,使他们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革命的低潮时,又可能附和反革命。这是一个矛盾的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是其真实的写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他们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中国农村中的富农就是农村的资产阶级,其也是革命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内容概述】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吸取二七罢工的教训,1923年召开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始。进行东征,举行北伐,促进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重点讲解】 考点1:对“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理解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从此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致力于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当时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也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以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势力则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二者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奴役的总根源。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呢,那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不仅是由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而且也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使这种转变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国际条件。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社会的萧条与混乱,引起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文明价值的怀疑,他们第一次从世界范围内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已丧失光明的前途和魅力,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途中,认识到必须改变学习的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由于俄国与中国相邻,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其国情与近代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更为深刻,最终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条件。1915年,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起点,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冲出了统治人们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提高了民主主义思想觉悟,唤起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和继续追求救国真理的热情。他们创立各种团体,创办各种刊物,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这就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三,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课时 【史料探究】 1、材料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五四运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1926年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如同狂风暴雨冲击着旧世界,国民革命军犹如秋风扫落叶撼动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图一国民革命宣传标语图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简图 (1)A城属于北伐战争的什么战场?北伐的主要对象是谁?北伐战争的最主要功绩是什么?

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7.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8.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图一1839年图二1919年图三1937~1945年图四1949年4月21日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 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4.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它既不可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答: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决定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A: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C: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A: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B: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党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 C: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D: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结果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E: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D.革命对象不同

新民主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启迪

新民主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启迪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继承,但反对一 切落后的糟粕的文化内容,充分考虑人民的感受和时代发展。其主要 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作风和气派,又充 分考虑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整体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现实,为了劳苦大 众都能理解和享受,采取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扭秧歌、戏剧、说唱画报、腰鼓等,都既能够彰显民族特色 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扭秧歌,腰鼓起源于陕北、延安一带地区,扭 起秧歌打起鼓,它是一种表现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艺术形式,人民群 众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态度转化为一种精神享受,以此来表达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扭秧歌、腰鼓等文艺活 动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这些文化形式不但成为庆祝节 日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而且已经成为社区、乡村广场文化的主要 形式之一。同时,这些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活动也被广大国际友人所 喜爱,他们竞相模仿,不亦乐乎。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使其具有 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指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在内容上,要求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与封建文化的 侵蚀;在形式上,要求不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奴化文化等落后 的文化为伍,具有自己的特色。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充分显示其独立性,把争取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与封 建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体现着鲜明的民 族精神和民族内涵,在表达方式上使用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封建礼教、破除陈规陋俗,采用丰 富多彩的形式向农民灌输新的文化思想。在新文化的指引下,千百年

(完整版)高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测试题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测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 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 2.五四运动的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3.(2010东莞中考题)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B.长沙C.上海D.广州 4.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④北洋政府被迫垮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鸦片战争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举国同庆。如果你想要考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杭州 D.广州 7.“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记归踪。”这是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后题下的诗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南昌起义 B. 遵义会议召开 C.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D. 秋收起义 8.(2010东莞中考题)下列图中的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产生和诞生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它们对中国 革命的重大意义。 2、了解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和标志,理解其合作的方式和孙中山政策变化的 原因。 3、了解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情况,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4、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区别,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3、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历史小片段的介绍,如中共一大召开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注意对他们进行 激励:不忘五四精神,努力学习以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2.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 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 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

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的民主革命运动?分别是哪些阶级领导的?有没有完成他们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崛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4课。 [板书]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板书]一、五四风雷 [过渡]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五四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 [图片资料]: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题组一聚焦河南中考 选择题 1.(2018河南,5,1分)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2.(2018河南,6,1分)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3.(2017河南,5,1分)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4.(2016河南,3,1分)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5.(2014河南,4,1分)“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6.(2014河南,5,1分)“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大革命 D.南昌起义 题组二模拟创新预测 一、选择题 1.(2018焦作一模)“关于这场运动的是非功过,如同当初一样,今天仍然聚讼不已,最大的争论是在于其对传统的态度……陈独秀等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全面西化,主张西学为体,断定中学没用。”材料中“这场运动”是( )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抗日救亡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2018南阳二模)民国九年,北京政府下令改全国国民学校国文为语体文(白话),随后改“语体文”一词为“国语”,确立白话(语体文)的法律地位。这一变革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内容有关(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18平顶山一模)史学界通常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B.它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更为彻底 C.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2018郑州二模)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5.(2018安阳一模)“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后来改变这一局面,使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工人阶级的罢工 C.上海商人的罢市 D.学界精英的支持 6.(2017焦作二模)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中李大钊的主张是(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在各方面对受到压迫和侵略,尤其是帝国主义: 政治上: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侵略中国,瓜分中国,奴役中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割让国土。就是在推翻清朝政府后的民国时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就连小小的日本都在中国大地上建立租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些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和罪行。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国家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独立。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帝国主义各自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造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了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航运,大肆的向中国倾销商品,加重人民的负担。同时获得了兴办工厂企业、铁路、进出口贸易的特权。牢牢掌握了中国经济的命脉。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通过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和吸引留学生,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的买办之人。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刊登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生和很大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于自身兵力不足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发开展,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力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明显。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晴日拍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张君励发表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小便去,取消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一边”。叶青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言论,不但破坏抗日团结,而且是广大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力表示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就是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一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汇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叫嚣,为了回答全国人民所关心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些列基本理论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阐述,说明自己对于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成熟的党,既有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胜利的经验,有由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既有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又有“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拉力严重损害的教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转变,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转变。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深刻理解,使毛泽东有可能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所说,《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在前后发表的一些论文、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客观上,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战局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使党和毛泽东有可能从事深入的理论研究,集中精力解答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近百年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这篇文章的发表,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前途的种种谬论,澄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及答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C)。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D)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C) A.《民众的大联合》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的论著是(B)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联合政府》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B) 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 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1.中国革命阵营实现壮大自己、孤立和瓦解敌人而采取的政策是(C) A.加强地方政权建设 B.实行军队内部民主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B)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中共一大纲领 D.中共二大纲领 1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A) A.对待农民问题上 B.对待小资产阶级问题上 C.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 D.对待地主问题上 14.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纲领,是一个政党公开建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有融合有斗争,同时也有渗透。可见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所以文化的实力不可小觑。 文化纲领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面旗帜,也是表明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志。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翻地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以我讲的关于这个主题主要围绕这九个字“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色。首先来看“民族性”,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也需要民族性,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带有民族色彩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而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还是有不足的。我国现在许多正在播的真人秀节目,都是从外国引进的,还有许多节目被批抄袭,缺乏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既要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因为这是本民族,有着民族性,也要引进外国优秀文化,融合入本国的特色,形成带有本民族特色文化。 在科学性方面,我国还是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可能是我国封建历史太长了,一些封建糟粕文化仍然存在。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暴力、涉黄文化充斥着网络。而在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

民主主义论》一书中在文化方面就指出“我们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的因而文明的中国”。所以为了继续解放思想,贯彻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也提到这方面。 最后就是“大众的”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可能是广电总局在这方面大力提倡,近些年出现了很多人民群众很喜欢的作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而新民主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文化纲领要有“大众化”。“三个代表”中其中就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种利益包括文化上的。文化市场需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而不是高端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到关于文化建设方面,并且在文化座谈会上,指出文化创作要扎根于人民群众,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以后我们不一定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学子以后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学习和领悟的。

专题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复习要点

专题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复习 1、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是近代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 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办学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理想和革命精神。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4、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出师北伐, 打击对象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在湖南、湖北。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胜利, 号称“铁军”。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 5、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在江西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6、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严重受损后,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江西)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摇篮)。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支军队)。 7、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①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战略转移)。 ②过程::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越雪山、过草地;1936年10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③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④长征精神:坚定革命信念,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一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 ★注意: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年抗战) 8、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铁路,借此攻占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沦亡,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目的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周恩来谈判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历史作用):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10、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1、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东北台儿庄歼敌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战场打败日军,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12、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军民大规模反攻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攻势下(美国向日投放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割占50年的台湾光复)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屡败的局面,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