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2017年一般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执行情况的说明

一、上级转移支付收入项目情况

上级补助收入291537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158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0317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76776万元。具体项目情况是:

1、返还性收入11587万元。其中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588万元,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1174万元,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2792万元。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171万元,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收入6862万元。

2、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203174万元。主要项目是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99302万元,结算补助收入6947万元,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收入2504万元,城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收入9403万元,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收入13458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移支付收入32895万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收入2550万元,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收入4284万元,固定数额补助收入21830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收入1252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收入200万元,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收入8100万元。

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76776万元。主要项目是教育1103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24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0907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11451万元,农林水25896

万元,国土海洋气象等1029万元,住房保障5270万元。

二、上级转移支付支出情况

上级转移支付用于基数性上解10256万元,安排支出281281万元。

其中用于统筹安排基本支出部分140463万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机构运转。

用于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资金140818万元,主要用于教育20434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24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0907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11451万元,农林水25896万元,国土海洋气象等1029万元,住房保障5270万元。基层公检法司2504万元,基本养老金13458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2895万元,农村综合改革2550万元。

财政学中财政的基本特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并存的两个鲜明特征,即阶级性与公共性。 1.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具有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国家又是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并且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其公共性是指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属性,阶级性是指政府财政在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时总是优先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 2.公与私是相对应的。政府财政历来就是履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或办“公事”的一种分配形式,公共性是其天生的特质。在我国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政府包揽的事务过多过宽,但也没有包揽私人的全部事务,如没有包揽家庭理财,没有包揽企业财务,甚至国有企业财务也不是完全属于财政范围。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的公共性仍包含了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公共特质,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其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的,有其特定的内容,范围更广泛。这种市场经济下特有的财政模式即“公共财政”。因此,在财政的公共性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上应特别强调两点: ①财政的公共性是其天生的,不是因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 ②财政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但其天生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财政”。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财政的强制性是由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权力中心和政治统治机构的身份决定的。首先,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税收就是典型的强制性收入形式。其次,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众多的公民可能有不同的主张,但财政支出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愿进行决策。即使在民主政治下,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执行。由此而言,财政本质上是一种超经济的分配形式。 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来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因为财政从公众手里取得收入,还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其次,这种偿还不是直接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由于国家征税筹集的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费用,因此,就直接的税收征纳关系来讲,是无偿的。 财政的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一致或相互依存的。强制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是无偿或不直接偿还的。 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是财政区别于一般经济分配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运行的基本过程就是收入和支出,因而收支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处理财政收支的关系上,虽然久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但这都说明收支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平衡是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平衡是财政运行本身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要发挥财政的某种政策功能就需要打破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失衡性的政策操作也必须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不能过度和失控。有的国家规定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的上限,或通过立法来制约公债的发行,就是这个道理。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学?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早期财政思想(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现代财政理论 2.什么是财政现象?举例说明。 财政现象是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 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青海抗震救灾、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 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现象及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实证分析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么样”的问题。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指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评判的研究方法。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解释政府活动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由实证分析来完成;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即探讨“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之类的问题,则有赖于规范分析。但这样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二)比较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中外比较 2.纵向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找出差距;总结规律。(三)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五)学点中国财政史——继承与发展“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其及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无效或缺乏效率。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置领域- 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领域-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 2.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其特征有哪些?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主要特征:(1)社会集中性(2)非排他性(3)非竞争性(4)具有外部效应(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主要来自剩余产品 3.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财政活动? 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存在。 4.“公共悲剧”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 5.什么是财政?其特征有哪些? 财政(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通过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非营利性:财政的职责是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3.法制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政府的财政活动也应受法律的约束规范。4.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6.简述公平分配的含义。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市场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要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对称,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通过

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法规类别】转移支付 【发文字号】财预[2002]616号 【发布部门】财政部 【发布日期】2002.12.26 【实施日期】2002.12.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关于200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2002年12月26日财预[2002]616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1〕37号)规定,中央财政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规范的方法,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实施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扭转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近期内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目标是缓解财政困难地区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最基本的需要。

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力求公平、公正。资金分配考虑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采用规范的公式化方式操作。二是循序渐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逐步实现转移支付目标。三是适当照顾老少边地区。在增加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同时,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给予照顾。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额的确定 一般性转移支付额主要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为: 某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该地区转移支付系数 凡标准财政收入大于或等于标准财政支出的地区,不纳入转移支付范围。此外,对难以按统一公式量化但又必须解决的特殊问题,增加特殊转移支付。 三、标准财政收入的确定 各地区标准财政收入由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中央对该地区税收返还和财力转移支付构成。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主要根据各税种的税基和税率计算确定。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转移支付(扣除各地区对中央的上解)按财政部核定数确定。 (一)增值税(地方分享25%部分)。税基按增加值、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二)营业税。按税目分别计算。其中,建筑业、餐饮业、销售不动产和公路运输等应税品目的税基按营业收入等计算,税率按平均有效税率计算;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不含公路运输)和转让无形资产等应税品目的营业税按实际收入计算。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基按消费税实际收入、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标准收入之和计算,税率按实际有效税率计算。其中,实际有效税率根据各地区城市维护建设税实际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实际收入之和的比例确定。

2017年春季《公共财政学》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纯公共物品 答:纯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 第一,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受益不会增加任何成本。 第二,非排他性,即要将个人排除在享受纯公共物品之外,通常很难做到或不可能做到。 2.财政收入 答:所谓财政收入,是指公共部门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3.消费税 答: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统称。 4.外部性 答:许多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企业或个人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不予考虑,成为外部化了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外部性。 5.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6.横向公平 答: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什么? 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 2.公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公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当政府职能日益扩大,仅凭税收不能满足开支以至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举债;二是社会上要有充足的闲置资金,可供政府借贷。3.财产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 答:财产课税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对象,向拥有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税主要包括一般财产税、特别财产税、财产转移税。

4.政府的收入再分配项目主要包括什么? 答:有两种主要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公共援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救济;社会保险——向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业者和病人提供保险金。 5.为什么在有些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干预市场? 答:第一,竞争性市场可能无法产生社会满意的收入分配。第二,有人认为,即使拥有完全信息的个人,也不能对他们消费的产品做出很好的判断,这样政府强迫人们消费某些物品(称为有益物品)就有了理论依据。 6.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包括什么? 答:基金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三、案例分析(共16分) 1.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 答:(1)促进公平。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一个孩子的前途显然不应由家长的财产状况所决定。 (2)具有一定外部性。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会使社会的运转更加顺利和平稳,增加国家整体利益。 (3)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为教育融资,它们担心得不到偿还,资金不足的人可能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

财政学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的分配商品或劳务的状况,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表现):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的分配商品或劳务的状况,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2)原因:1公共产品,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尤其是纯公共产品)2.外溢性(外部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另一个人另一个企业生产数产生远非本意的影响3自然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不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4信息的失效(市场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自由,平等)要求市场中的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要充分的信息。5社会分配不公6宏观经济的波动(失业,通话膨胀)主要从有限的资源的利用效率衡量与宏观经济的主体无关7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原因:1.保险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私人产品而不是公共产品a.保险服务是面向个人提供的因而可分的的b.保险是排他的人们必须先尽交费义务,并在合符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这一服务c.保险具有竞争性,增加一个人的保险带来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接近平均成本,而不为零2.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遵循自己的利益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市场因信息部对称而导致市场残缺问题。3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及各种不确定性。3体现了父爱原则4相对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a.可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 b.有利于分散风险 c.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 三)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公共财政收入规模即公共收入总量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取得的公共资金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财力的重要指标,反映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体现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便于政府根据经济目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与经济效益的高低2.价格水平对的制约,可通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价格再分配,税制以 产品比价来进行调整3收入分配制度对 的制约4.政府职能活动范围的大小 四)税制的构成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 税率,减免税(起征点)纳税环节,纳税 期限,附加加成,违章违法处理。中纳税 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三个最基本的 构成要素。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直接享有 纳税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是缴纳税款的主体。纳税人可以是自然 人,也可以是法人。课税对象也称课税客 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针对的目的物,即 对什么征税计税依据也称税基,它是计 算应纳税额所依据的标准税目是课税对 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 征税的广度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 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了 课税的深度。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 家取得财征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 程度,它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分为(1) 定额税率。(2)比例税率。(3)累进税率。 五)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1.商品 因素: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税收 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因素。因为对商品 或生产要素的课税能否转嫁,转嫁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弹性决定的。2. 市场因素: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生产者 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 别的,由此决定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 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成为制约税负转嫁的重要因素3.税制因 素: 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具有决定性作用:a. 若课税范围较窄,则课税商品的替代性较 大,消费者可减少对其的需求而增加其他 商品的需求,因而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 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若课税范围较大, 涉及到所有同类商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 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避让税收负担,则 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 承担b.对生产资料课税,特别是对资本密 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课税,由 于其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亦小, 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六)现代税收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 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 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税收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 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入公共部门的 额外负担最小或额外收入最大,包括了行 政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税 负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稳定原则。 七)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 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 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 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规模也相应的扩 大。解释1)工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专 业化加强,一方面带来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社会矛盾突出必然要求加强政府的管 制和保护,财政支出,行政性支出增加2) 具有外部性的行业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资 源配置低下所以经济性支出就需要加大。 3)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和 公共需求的要求越来越大导致政府性支 出增加。局限1)瓦格纳只解释绝对量增 长的原因没有解释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 速度超过经济增长2)考察的是西方工业 化时期建立在经和数据的基础上的3)瓦 格纳是站在需求的角度分析公共支出扩 张的原因。很显然供给方面公共支出增长 才可能现实存在。 八)增值税的特点及类型:特点:1征收 范围广泛税源充裕2道道课征但不重征3 具有税收中性效应4税负转移向前推移 性5便于出口退税,便于外向型经济发 展。类型:1生产型:在计算增值税的增 值时不允许将任何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从 商品销售额中抵扣2收入型:在核算计税 依据时只准将当期的固定资产折旧这部 分可以扣除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相当于 国民收入3.消费型:在确定增值税依据时 允许将当期购进用于应税产品生产或流 通的全部固定资产价款从劳务收入和商 品销售额中扣除。 九)我国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1.进一步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2.严格 公共预算管理:编制预算,批准,执行, 加强预算监督,严格推行绩效预算3.强化 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 益。 十)如何根据不同的经济政策来选择财政 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 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对政府工作的指导, 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财政政策:1. 经济过热阶段财政政策的选择:在社会总 需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通货 膨胀压力加大,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 以压缩会总需求,抑制社会通胀。紧缩性 政策:压缩财政支出规模与投资规模,增 加税收,缩小国债规模,增加社会节余, 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灵活 掌握。如何掌握?a.必须恰当掌握紧缩力 度,不宜过度过急,以免紧缩需求是紧缩 了供给b.实行紧缩同时,必须结合结构因 素来考虑,不宜“一刀切”全面紧缩,而 应针对不同领域的供给变化,做到紧中有 松,缓解供求矛盾。2.经济过冷阶段财政 政策的选择;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供给 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过 冷阶段,应实行扩张性政策,以刺激总需 求,但也要掌握适度:a.财政支出与投资 规模的扩大,要同支出与投资规模优化相 结合,以增加有效需求与供给,实行总量 平衡。b.减税幅度要考虑财政减收的承受 能力和扩大支出的需要,不因减税过多而 弱化财政调控实力 c.将财赤控制在一定 范围内,更不能用财政性货币进行弥补 d.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国家财政的 还本付息能力。3.经济正常发展发展阶 段: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 但这并不等于刻意追求财政收支的绝对 平衡,而是要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即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允许收支略有结余和 赤字 十一)公共预算的原则:计划性,全面性, 合法性,政治程序性,迷惘性 十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物价 相对稳定,扩大就业,收入合理分配,经 济适度增长,人民生活质量足部提高 十三)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 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 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

转移支付的形式模式及现状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transfer payment美[tr?ns?f??pem?nt]转拨款项,转移[让]支付,转让性付款,<美>用于失业救济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开支;转付款项;汇划支付transfer美[tr?ns?f?]vt.使转移;使调动;转让(权利等);让与vi.转让;转学;转乘;转会(尤指职业足球队)n.转移;调动;换乘;(运动员)转会过去式:transferred过去分词:transferred现在分词:transferring第三人称单数:transfers Payment美[?pem?nt]n.付款,支付;报酬,报答;偿还;惩罚,报应体现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一、主要形式 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1、政府的转移支付 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2、企业的转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业对非盈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动的幅度和强度,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

用。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总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转移支付的模式与原则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中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中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 001 天涯 MSN 本词条由文质彬彬创建,共 有 4 位协作者编辑了 3 次。最新协作者:魏延章,bike1000 ,政府采购,文质彬彬。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 产生和发展的, 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它 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 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 具。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 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 展的不协调、 不平衡状况。 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 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 ? ? ? ?
1 分类 2 模式 3 目的 4 作用 5 弊端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和组图相关影像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分类
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 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 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②企业的转移支付。 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 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 伤害赔偿等等。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减轻总需求摆 动的幅度和强度, 稳定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 通常在萧条来临时, 总收入下降, 失业增加, 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也必然增加。这样,可以增强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从而可 以抑制或缓解萧条。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可以抑制总需求水平 的升高。当然,对于过度膨胀的需求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③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020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第九章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分配活动。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三种经济体制,从而相应形成三种财政类型:(1) 家计财政,这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财政模式的一种概括;(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3)计划财政,特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的一种类型。计划财政通常称为“生产建设财政”。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 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财政的基本涵义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考试内容:理解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 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是社会公众共同的需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也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有的需要,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通过纳税、付费等形式付出代价,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致力于弥补这一缺陷,所以需要财政。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缺陷: (1)不能排除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2)不能校正外部效应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 (3)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4)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5)不能有效解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 市场失灵领域就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体从社会上取得收入,并将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大家可配合试题进行练习:2020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典型例题:第九章公共财政的基本涵义 (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居民 收入差距的影响 陈焱陈建东 [摘要]我们认为初次分配很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调节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二次分配来实现.而目前个人所 得税的调节力度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利用分布函数拟合 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布,估计了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距,研究指出目前的财力可以满足新增的 扶贫救助支出.另外,我们测算了财政转移支付前后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 建议.’ [关键词】二次分配;个人所得税;救助支出;转移支付;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2)03—oo9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趋势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居民收入分布函数的视角” (1lBJY0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焱(1970一),男,浙江桐乡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博士后,研究方向:现代金融与公共财政.北 京100029陈建东(1967一),男,安徽合肥人,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 与收入分配.四川成都611130 一 ,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 题,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同 步”的目标.然而,根据曹兴植(2007)¨的研究, 发达国家改善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收入再分配而 非初次分配来实现,例如通过再分配,1995年瑞典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降幅比初次分配下降了 52.8%.通过提高”两个比重”并不意味着收入分 配的格局会自动得到改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只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偏 向个人.然而,如果新增加的社会财富更多的被 高收人群体占有,收入不平等还会加剧.虽然工 资收人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如 果企业管理阶层工资水平或垄断企业工资水平的 增幅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幅,收人差距不但不会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对策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 题与完善的对策 1999年以来,我国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2000年投入800亿元,2001年多于1000亿元,2002年的投入超过4025亿,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财政转 移支付补助7330亿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一 些体制性补助,用于推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资金超过10000亿元(吴睿鸫,2007)。然而,我国实施了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 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的分税 制财政体制以来,对财权的划分还比较明确,而对事权的划分界定不清晰。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各级政府之间对事权和 财权支出范围的随意和盲目划分,拨付出去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随意性很大,产生上下级政府对同一项公共服务重复提供

或对某些地区急需的公共服务因上下级政 府推诿责任而无人提供的现象,而且事权划分的模糊和财政支出范围划分的混乱导致 许多政府机关人浮于事,也很难对其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很难快速和明确地界定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分配,由此导致财政支出整体效益的低下。 (二)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尚小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一级的财政收 入有将近30%—40%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的 财政转移支付,有的基层组织如美国的学区有近60%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到2003年已上升为%。如果计入预算外收入部分,这一比例约45%。税收返还是中央政府的法定义务,其目的不是为了扶危济困,更不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把税收返还看作是地方对共享税收入的分享。如果把税收返还约4000亿元计入地方收入,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的真实比重应该在30%左

公共管理学 试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以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为主的收支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是以克服市场失灵为范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克服市场失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要矫正市场缺陷,应涉足市场不愿参与或无力参与的领域。政府既要引导竞争,又要限制垄断;既要讲究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既要经济稳步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关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职能。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的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首先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因此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由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问题。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是由竞争和效率决定的,往往导致收入结果的不公平,客观上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三、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8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1、公共财政的内涵: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公共财政的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2)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治性。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 1、公共财政管理的内涵: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2、公共财政管理的特征: ①公共财政管理主体是公共部门;②贯穿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③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各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分析技术都有可能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得到应用;⑤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 3、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1)效率目标。(2)公平目标。(3)稳定目标。 4、公共财政管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地位: ①公共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必然使其在政府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②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制度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③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变动性很大的领域,因而具有更多的活力。

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 一、公共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1、公共预算的概念: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包括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两部分。 2、公共预算的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二、公共预算的分类: ①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中央公共预算和地方公共预算; ②按照不同的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③按照不同的预算作用时间,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④按照不同的收支管理范围,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三、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是一种产生时间,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的模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2、规划——计划——预算模式。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五角大楼首先使用;1965年约翰逊总统将此制度推广。包括①确定预算项目目标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设计实现各目标的备选方案。④说明实施这些方案的以后各年度成本⑤对这些的实施效果作长期评价衡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由1971年的美国尼克松政府首先倡导。包括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②确定预算主次目标③设定可供考核的指标,管理者与下级交换意见以确保可行性④列出具体时间进度供监督。 4、零基预算模式。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是

关于预算安排转移支付情况说明

关于年预算安排转移支付情况说明为便于社会公众理解政府预算,监督财政预算安排和执行,现将年预算草案中转移支付安排情况说明如下: 一、郓城县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 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万元。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万元,是上级财政对困难地区实施的均衡地方财力的转移支付;老少边穷转移支付收入万元,是上级财政对革命老区财政困难县就民生性、公益性等项目而下达的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万元,是上级财政对存在基本财力缺口的财政困难县给予的转移支付补助和奖补资金;结算补助收入万元,是上级财政就某些领域的事权划分、收入划分等下达的转移支付,其中万元这地税部门下划经费补助、万元为工商部门下划经费补助,其余资金作为财力统筹使用;企业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收入万元,主要是我县煤炭生产企业实现的原市级收入部分继续上缴市级,以负数形式反映补助;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用于公检法司部门公用经费及装备、办案经费;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安排用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免杂费、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和低保等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是针对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和落实低保家庭政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优抚安置等而实施的转移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是针对实施城乡

合作医疗保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补助、医疗卫生重点事业发展经费补助政策等而实施的转移支付;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是针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而实施的转移支付;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收入万元,是上级针对产粮油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的转移支付,统筹用于全县民生项目县级配套;固定数额补助收入万元,主要包括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和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收入等,用于保障县乡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万元,主要是离休干部“两费”、军转干部、村干部工作报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二)专项转移支付 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收入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万元,主要是用于补助党委、政府等行政机关的专项支出;公共安全万元,主要是补助用于武警、消防和公检法司部门的专项支出;教育万元,主要是补助用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支出;科学技术万元,主要是补助用于科技研究开发、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专项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万元,主要是用于文物保护、三馆免费开放、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方面的专项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万元,主要是补助用于老弱病残孤寡、支持就业和抚恤、退役安置方面的专项支出;医疗卫生万元,主要是补助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专项支出;节能环保万元,主要补助用于生态环境建设、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专项支出;城乡社区万元,主要补助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维修维护等方面的专项支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各级政府间财政支付能力的均等化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构建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必须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转移支付形式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提出,①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制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渐趋规范,其作用也为各国理论学界所承认。 财政转移支付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切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支付行为,政府、企业和私人这三类主体之间的一切非购买性的无偿支出构成了广义转移支付的范畴。而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仅指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和同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其目的在于解决政府间的财政不平衡,以实现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狭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即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在既定的事权和财权框架下,为实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而进行的财政资金转移行为,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等。财政转移支付实质上是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其具体方式主要包括税收返还和补助金两种方式,其中补助金又被分为四种具体方式:一是无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的不规定专门用途且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二是有条件的不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付给下级政府的规定其用途但无须地方配套的资金;三是有条件的不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但并不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四是有条件的封顶配套拨款,指上级政府拨给下级政府的规定专门用途且限制该专项支出总额的资金。 第二个方面是由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转移资金,即传统的财政资金“上解”。 ①庇古著:《财政学研究》将财政转移支付分为真实的经费(或消费的经费)和转移的经费两种。前者主要用于邮政、煤气、教育、陆海军等财货及劳务,即我们所称的购买性支出;后者主要用于支付本国人民利息、抚恤金、养老金等,即我们所称的转移性支出。

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大纲)

一、为什么 美国公共预算学者克利夫兰在《民众控制政府》一文中讲到,如果国家是一条船,政府首脑是船长,那么,要控制政府首脑,只有通过控制“燃料”才能实现,而“燃料”就是资金。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利己是人的根本属性,无论是整个政府部门还是部门中的公务人员都是利己的。在分配和使用预算资金过程中,代理人总会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公共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更加助长了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某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为此,公众需要监管政府以防其侵害自己的利益。监管政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监督政府的预算过程。这就要求政府预算要公开且透明。 1、预算透明与财政民主 预算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即从本质上来讲,公共预算是各政治利益相关方为实现自身及其代表利益的最大化而争取预算资金的过程。一旦各政治相关方达成了一致,就会形成体现为法律文件或者政府的资源配置计划等形式的预算结果。因此,这必须要求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民主制度。 2、程序民主的基础环节 预算公开和透明是程序民主的基础环节。财政民主细化到具体的财政行为,则表现为财政收入与支出行为的民主化。这要求财政行为的决策程序、执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须具备公开性和透明性等特点。 二、是什么 预算公开与透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预算公开是预算透明的前提条件,但公开并不意味着透明。而预算透明则是通过预算透明度构建的一些量化指标来测量的。透明度涉及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预算信息的范围?如何界定预算实体?哪些信息必须在预算中披露?预算数据应按权责发生制还是现收现付制实行? 从国际上看,预算透明度研究是具体化在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之中的,是透明度问题在公共财政领域中的延伸,是一个与财务透明度相关联的概念。 最早提出财政透明度概念的是考皮兹和克雷格(Kopits and Craig, 1998),他们在提出财政透明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内涵,即财政透明度是指向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关于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详细的、及时的、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比较的。 预算透明的质量要素 一、完整性(充分披露性) 完整性是预算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准则》中的透明度要求以及时和系统的方式对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包括预算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二、及时性 所谓及时性,就是在信息推动决策作用之前,就为决策者所拥有。如果在事项发生很以后才提供信息,这样的信息其效用就会递减甚至无效。 三、可靠性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必须真实、可靠。政府必须如实地向公众报告其相关的财政收支、政策取向等具体信息。 四、可理解性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这里的信息使用者指的是“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 五、一贯性和可比性 为了全球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准确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政府预算信息公开必须保持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