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

浅谈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理论

摘要:表面活性剂相互间或与其他化合物的配合使用称为复配,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应用中,如果能够选择适宜的配伍,可以大大增加增溶能力,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

关键词:复配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参数

一、协同效应

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目的是达到加和增效作用,即协同效应。即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人为地进行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性能比原来单一组分的性能更加优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1>2”的效果。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产生加和效应,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生产中,但其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只是近几年的事,其结果可以为预测表面活性剂的加和增效行为提供指导,以便得到最佳复配效果。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双组分复配体系。在复配体系中,不同类型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性能和复配效果,因此掌握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研究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基础。

二、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表面活性剂的两个最基本性质是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及胶束

的形成。因此,加和增效的产生首先会改变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一般情况下,当两种表面活性剂产生复配效应时,其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不等于二者临界胶束浓度的平均值,而是小于其中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的临界胶束浓度。造成这种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分析

34收稿日期:2001-12-08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分析 C B戈文德莱姆1等(印度),张健2 (11Anal y tical Chem istr y and S p ectrosco py S ection at the H industan Lever Research C entre,India) 摘要:介绍了一种使用经典的分析技术定量测定液体皂、皂胶、洗衣皂及香皂中存在的皂类、脂肪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分析混合表面活性剂系统时常常会碰到的问题。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肥皂;两相滴定法;萃取 中图分类号:T Q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64(2002)03-0034-04 现在市售的液体皂、皂胶及皂条中的活性成分大 部分是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肥皂(多半是脂肪酸的钠盐或钾盐)、游离脂肪酸(在富脂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S、LAS、S LS、S LES 和椰油基羟基乙磺酸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椰子油-单/二乙醇酰胺)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甜菜碱类)。 对于单独的表面活性剂类型和它们的一些混合物已有从基础的湿法化学分析到先进的光谱技术等许多分析方法的报道。在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是用乙醇从产品中萃取出活性成分,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的混合床分离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成分。这种技术的局限性在于脂肪酸不能被混合床截留而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起被洗提出来。有不少离子交换树脂可用来分离离子型的成分但是却未曾用于本文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用溶剂从产品中萃取表面活性剂是另一种已知的技术。乙醇几乎能溶解所有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据报道,肥皂不溶于丙酮,因此可用这种方法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肥皂分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是不定量的,特别是有肥皂存在的情况下。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肥皂、脂肪酸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可以用亚甲基蓝或混合酸性指示剂通过常规的两相滴定法来测定。 我们介绍了一种可以回避在分析复杂的混合表面活性剂时会遇到的限制和困难的方法,即在丙酮萃取时将脂肪酸及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起萃取出来;在用石油醚从经酸化的样品溶液中萃取总脂肪物时,将除肥皂以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脂肪酸一起萃取出来。所采用的分析步骤见图1。 1实验 111表面活性剂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将约015g~110g表面活性剂置于一试管中,然后加入10m L~15m L溶剂,在4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并记录观察到的结果(见表1)。112实验步骤的确证 日用化学品科学DETERGENT&COSMETICS V ol.25N o.3 June2002 第25卷第3期2002年6月 (总130 )

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

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及NaCI对其影响研究 ?作者:胡瑜,郑伟,杨亚玲,崔邶周,胡礼鸣 概述: *本文研究了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十二烷基聚葡萄糖苷(AP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与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0B-2)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协同增 效作用,实验表明,当"(1831) : n(08 . 2)=1 : 3、1, /(APG):丹(OB-2)--2-1 时,复配体系 的协同效应最明、显;并研究了NaCI对其表面活性的影响,当NaCI的含量分别为0.2%$qJ 0. 4 %时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 *内容: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多样。研究二元表面活性剂体系在水溶液中的复配规律,对于表面活性剂在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1、2]目前,对阴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阴离子.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以及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水溶液中的复配规律已有较多报道[3、4、5],但有关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复配规律报道甚少。本文主要通过测量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侧重研究比较了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复配的协同增 效作用及其NaCI对其表面活性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 1试剂与仪器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十二烷基聚葡萄糖苷(APG)、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B-2)均为工业品,NaCI为分析纯。 恒温水浴锅(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DJ. 1型增力电力搅拌器(rE苏大地自动化仪器厂);KRUS表面张力仪(德国)。 1. 2实验方法; 保持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变,改变I831与OB-2、APG与OB-2摩尔比测量其表面张力.找到表面张力的最低值的摩尔比即最佳复配体系。 配制不同浓度的最佳复配体系的溶液,测量其表面张力r(Mn/m),并以lg(c / mol .I -1) . 7(mN/ m)作图,通过图象的折点求出复配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NC值),并加入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测量表面张力。 由Gibbs公式1=1/2. 303RT X dr/dlgc求出气/液表面最大吸附量F max,通过 A min=(1/rmaxN A) x 1014求出吸附分子的最小截面积Amin(式中:R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 度;max为气/液表面最大吸附量,Amin为吸附分子的最小截面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 整个实验均在298K下进行。 2结果与讨论 2. 1复配体系的最佳摩尔比 固定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不变,改变复配体系的摩尔比例测量其表面张力,结果见图I。从图I可以看出,当I831 : OB-2=1: 3、APG OB-2=2 I时,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最小即协同效应最明显,因此本实验的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选此配比。

17种常用表面活性剂

17种常用表面活性剂 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DLS) 一、英文名: Disodium??Monolauryl??Sulfosuccinate 二、化学名:月桂基磺化琥珀酸单酯二钠 三、化学结构式:??ROCO-CH2-CH(SO3Na)-COONa 四、产品特性 1. 常温下为白色细腻膏体,加热后(>70℃)为透明液体; 2. 泡沫细密丰富;无滑腻感,非常容易冲洗; 3. 去污力强,脱脂力低,属常见的温和性表面活性剂; 4. 能与其它表面活性剂配伍,并降低其刺激性; 5. 耐硬水,生物降解性好,性能价格比高。 五、用途与用量: 1.用途:配制温和高粘度高度清洁的洗手膏(液)、泡沫洁面膏、泡沫洁面乳、泡沫剃须膏,也可配制爽洁无滑腻的泡沫沐浴露、珠光香波等。 2.推荐用量:10—6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MES 一、英文名:Disodium??Laureth(3)??Sulfosuccinate 二、化学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三、化学结构式:RO(CH2CH2O)3COCH2CH(SO3Na)COONa 四、产品特性: 1.具有优良的洗涤、乳化、分散、润湿、增溶性能; 2.刺激性低,且能显着降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 3.泡沫丰富细密稳定;性能价格比高; 4.有优良的钙皂分散和抗硬水性能; 5.复配性能好,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和植物提取液(如皂角、首乌)复配,形成十分稳定的体系,创制天然用品; 6.脱脂力低,去污力适中,极易冲洗且无滑腻感。 五、用途与用量: 1、用途:制造洗发香波、泡沫浴、沐浴露、洗手液、外科手术清洗及其它化妆品、洗涤日化产品等,还可作为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发泡剂等。广泛用于涂料、皮革、造纸、油墨、纺织等行业。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究与应用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究与应用 摘要:综合介绍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各种物化性能的增效效应,例如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表面张力的效率、降低临界胶束浓度的能力、改善表面吸附的能力,以及这些增效效应在去污、增溶、泡沫、润湿、乳化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提高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可配伍性之对策,诸如采用非等摩尔比复配、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引入聚氧乙烯链及加入非离子或两性表面活性剂进行调节等手段以优化配方性能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总结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用于洗涤用品的可行性配方技术,即采取无机助剂、水溶性有机高聚物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措施。 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增效效应;研究;应用 目前,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热点,如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物、高聚物或表面活性剂之间复配等,其目的是提高含表面活性剂配方的性能,优化使用并提高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在表面活性剂复配应用过程中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视为禁忌,一般认为两者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会产生沉淀或絮状络合物,从而产生负效应甚至使表面活性剂失去表面活性。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显示出极大的增效作用,这样的复配体系已成功地用于实际。由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一起相互之间必然产生强烈的电性作用,因而使表面活性大大提高。有人认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之后形成了“新的络合物”,并会表现出优异的表面活性和各方面的增效效应。 1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增效效应 1.1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 复配溶液所能达到的最低表面张力,即在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比单一组分的最低表面张力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8H17N(CH3)3Br(以下用C8N表示)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8H17SO4Na(以下用C8S表示)等摩尔复配体系的γcmc比两纯组分各自的γcmc低得多,尤其在正庚烷/水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的降低表现更为突出,等摩尔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可以低至0.2mN/m,而两种纯表面活性剂溶液相应的界面张力则高得多(分别为14mN/m和11mN/m)。事实

表面活性剂最新设计研究进展

word整理版 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 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类生产活动,多种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表面活性剂科学不断发展,迄今方兴未艾,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分子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功能型表面活型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关系, 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单位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一般常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而讲的,通常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且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像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性质,广泛应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黏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因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在水中电离后亲水基所带电荷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甲基)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缩合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缩合烷基苯醚硫酸酯等。两性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丙烯酸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丙烯酸-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两性聚丙烯酰胺等。非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类共聚物等。阳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烯烃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亚乙基多胺与表氯醇共聚季铵盐、淀粉或纤维素高取代度季铵盐、多聚季铵盐、聚多羧基季铵盐等。 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

表面活性剂复配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药剂学) 2011-01-04 16:40 【大中小】【我要纠错】 表面活性剂相互间或与其他化合物的配合使用称为复配,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应用中,如果能够选择适宜的配伍,可以大大增加增溶能力,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 1.与中性无机盐:在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可溶性的中性无机盐,增加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了烃类增溶质的增溶量。相反对极性物质的增溶量降低。 2.与有机添加剂的配伍:一般以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原子在12以下的脂肪醇有较好效果。一些多元醇如果糖、木糖、山梨醇等也有类似效果。与之相反,一些短链醇不仅不能与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还可能破坏胶束的形成,如C1~C6的醇等。 极性有机物如尿素、N-甲基乙酰胺、乙二醇等均升高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3.与水溶性高分子的配伍:明胶、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及聚维酮等水溶性高分子对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吸附作用,减少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临界胶束浓度因此升高。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作者: chx|发布: 2011-7-21 (15:37)|阅读: 3961|静态地址 一、协同效应: 表面活性剂复配的目的是达到加和增效作用,即协同效应。即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人为地进行混合,得到的混合物性能比原来单一组分的性能更加优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1〉2”的效果。 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中混有少量的十二醇、十二酰醇胺等物质,可改善其在洗涤剂配方中的起泡、洗涤、降低表面张力、乳化等性能。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产生加和效应,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生产中,但其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只是近几年的事,其结果可以为预测表面活

性剂的加和增效行为提供指导,以便得到最佳复配效果。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双组分复配体系。在复配体系中,不同类型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性能和复配效果,因此掌握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研究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基础。 二、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表面活性剂的两个最基本性质是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及胶束的形成。因此,加和增效的产生首先会改变体系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一般情况下,当两种表面活性剂产生复配效应时,其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不等于二者临界胶束浓度的平均值,而是小于其中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的临界胶束浓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复配使用的两种表面活性剂,会在表面上形成混合单分子吸附层,在溶液内部形成混合胶束。无论是混合单分子吸附层还是混合胶束,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大小可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表示。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值和两种表面活性剂混合的自由能有关,β值为负值表示两种分子相互吸引;β值为正值时,表示两种分子相互排斥;β值接近0时,表明两种分子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近乎于理想混合。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验和计算发现β值一般在-2(弱排斥)到-40(强吸引)之间。

表面活性剂的分离与分析

第四单元表面活性剂的分析与分离 4.1 概述 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及在溶液中定向吸附并形成胶束的特性,由此表面活性剂具有湿润、乳化、分散、起泡、消泡、增溶、絮凝、杀菌、去污等一系列作用和功能。这些功能已在洗涤剂生产、纺织、造纸、皮革加工、金属加工、石油工业、农药制剂生产等诸多工业领域得以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 各种用途的工业表面活性剂产品通常是用几种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无机物、水或有机溶剂等复配而成。一般需要用物理、化学和色谱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析、分离和精制,再利用红外、紫外、核磁、质谱和色谱等仪器进行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组成与结构测试。 为什么分析表面活性剂? 目的是告诉大家关于怎样分析表面活性剂及含表面活性剂的产品。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繁多,主要的化学类型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应用十分广泛,除了人人皆知的洗涤剂外,表面活性剂在化工、轻工、食品、石油工业、纺织、医药、塑料、皮革、金属加工、化妆品、工业乳化、印染、采油、选矿等行业都有重要的用途。此外,也像其他化学工业部门一样,随之而来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也常遇到这类化合物。为了满足提高我国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水平,满足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应用要求, 表面活性剂产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不是一个纯净的化合物,而是有一定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的同系物混合物。例如,在烷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或烷基季铵盐工业产品中,烷基链长有一个分布范围;烷基苯磷酸盐存在烷基与苯基连接位置不同的异构体;至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最常见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由于工业原料和生产工艺的缘故,烷基可能为C8、C9、C10,甚至更宽的范围,氧乙烯(EO)的聚合度从零到几十,随产品的用途和工艺变化更大。所以表面活性剂的分析,不仅有总含水量的测定,还有分子量分布范围的测定问题。 4.2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分离 色谱是建立在吸附、分配、离子交换、亲和力和分子尺寸等基础上的分离过程,它利用不同组分在相互不溶的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对运动各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离子交换能力,亲和力或分子大小等性质的微小差别,经过连续多次在两相的质量交换,使不同组分得以分离并将其一一检测。色谱法高效快速且在测定物质含量时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 4.2.1 柱色谱分离技术 人们常用离子交换法分离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实验表明:对含烷基硫酸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分离,用氧化铝层析法优于用离子交换法。 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恰当比例复配可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这早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目前,许多性能优良的洗涤剂中的活性成份都是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相当多的是烷基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为了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控制,常需要分离这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同时,为了鉴定未知表面活性剂结构,也需先进行分离操作。分离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大多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中具有能离解的酸性或碱性基团,能与溶液中其它的阴离子或阳离子起交换作用。通过交换,把一些能离解的酸性、碱性组分吸附在树脂上,而与不能离解的非离子型物质分开。被吸附的物质可选用适宜的洗脱剂洗脱、分离。在实验过程中,用离子交换法分离烷基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

微乳剂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优化

第45卷第10期2006年10月 Vol. 45, No. 10Oct. 2006 农药Agrochemicals 农药微乳剂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筛选与优化 张春华1, 2 张宗俭 3 卜小莉1 (1.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94 3.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以高效氯氰菊酯为例 通过相图考察了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对农药微乳剂相 行为的影响 同等使用剂量下 并且存在最佳复配比例 对配方进行了优化 农药微乳剂 高效氯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 1006-0413(2006)10-0667-02 Scree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pesticide microemulsion surfactant mixtures ZHANG Chun-hua 1, 2, HUANG Qi-liang 1, WANG Zhong-wei 2, ZHANG Zong-jian 3, LI Feng-min 1, SHE Dong-mei 1, BU Xiao-li 1 (1.Key Lab of Pesticide 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eijing 100094, China; 2.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 China; 3.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n the microemulsion phase behavior of nonionic and anionic surfactants along with differentcombinations of the two were determined using phase diagrams with beta-cypermethrin as the pesticide. Givenequivalent use rates, combinations of anionic and nonionic surfactants produced larger phase diagram microemulsionregions than did anionic or nonionic surfactants used alone. An optimized surfactant mixture was identified forproducing the beta-cypermethrin microemulsion. Key words: pesticide microemulsion; surfactant; phase diagram; beta-cypermethrin 农药微乳剂(microemulsion, ME)是借助表面活性剂的 增溶作用 将液体或固体农药的有机溶剂溶液均匀分散 在水中形成的光学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 使用安全 主 要依靠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得到性质稳定的微乳制剂 但效果不 如混合表面活性剂好 我国农药微乳剂自20世纪90 年代开始研究以来 但目前农药加工中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仍采用随机法 工作量大 相图是研究多组分分散体系相行为直观而有效 的方法 对配 方优化有指导作用 利用相图考察 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不同配比对微 乳剂形成区域的影响 并在相图上取点配制了一系列微乳 剂 能对微乳剂的配方筛选起到一定的 指导作 用 磁力加热搅拌器(巩义市杜甫仪器厂) 电子天平(精度0.01g玻璃恒温水浴(精度 1 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A 为苯乙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浊点>60 1.2 实验方法 1.2.1 微乳剂配制方法 收稿日期2005-12-19 基金项目 张春华(1979- ) 黑龙江人 主要从事农药剂型加工原理研究 黄 电话 qlhuang@ippcaas.cn 万方数据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表面活性剂及其C-A复配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的种类、特性以及复配方法。并着重介绍了C-A复配体系的复配方法、性能以及应用。 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一、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及分类 表面活性剂是指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油性,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它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他们的性质极具特色,应用极为灵活、广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表面活性剂既含有疏水基又含有亲水基,总称为双亲分子。为了达到稳定,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在液面形成单分子膜。将亲水基留在水中而将疏水基伸向空气,以减小排斥。而疏水基与水分子间的斥力相当于使表面的水分子受到一个向外的推力,抵消表面水分子原来受到的向内的拉力,亦即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 2、形成“胶束”。胶束可为球形,也可是层状结构,都尽可能地将疏水基藏于胶束内部而将亲水基外露。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作用。如溶液中有不溶于水的油类(不溶于水的有机液体的泛称),则可进入球形胶束中心和层状胶束的夹层内而溶解。 按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的电性特征,表面活性剂可分为: 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为阴离子);

②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为阳离子); 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为一些极性基,如在水中不能解离的羟基或聚氧乙烯醚,即溶于水时不带电); ④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头既含有阴离子又含有阳离子,即溶于水时带正电和负电)。 二、表面活性剂复配系统概述 不同表面活性各自有其特点。通常,改变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计合成新型表面活性剂,另一种是通过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得到具有优异性能的产品。开发表面活性剂新品种往往难度很大,而且进行毒性安全性试验也很困难。相比较而言,通过复配的方法改进体系的特性就比较迅速、经济、有效。近年来,对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增效的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配体系不仅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体相缔合结构,而且在界面上可以发生协同吸附,比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界面张力的力更强,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提高界面活性已经成为强化采油等应用领域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表面活性剂复配后,一方面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性基团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减小,排列更为紧密;另一方面,二者的碳氢链由于疏水效应也会相互吸引。因此,在溶液内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更容易聚集形成胶团;在表面吸附层中,表面活性剂分子排列更为紧密,吸附量更大。因此,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对于表(界)面吸附和溶液中胶束形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复配表面活性剂表现出的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为优越

常用表面活性剂

6501 用椰子油为原料,经精炼后直接或间接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是高品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一、英文名:Coconut diethanolamide 二、化学名:椰油酸二乙醇酰胺6501 三、化学结构式:RCON(CH2CH2OH)2 四、产品特性: 1.具有显着的增稠、增泡、稳泡性能; 2.具有显着的乳化、去污能力; 3.同其它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复配性和协同效应; 4.具有抗静电、防锈、防腐蚀等性能; 5.特别适于配制透明产品; 6.是性能价格比很高的品种之一。 五、技术指标 型号1∶1 1∶ 特级不含甘油型 外观常温下(25℃)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气味无异味 游离脂肪酸(%)≤ ≤ ≤ 游离胺(mgkoH/g)≤ ≤ ≤ 色泽(APHA)≤250 ≤250 ≤300 PH值(10g/L10%乙醇) 六、用途与用量: 1.用途:添加于香波、沐浴露、洗洁精、洗衣液、洗手液等产品中作增泡剂、稳泡剂、增稠剂,乳化去油去污剂。 2.推荐用量:2—6% 本品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没有浊点。性状为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易溶于水、具有良好的发泡、稳泡、渗透去污、抗硬水等功能。属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呈酸性时与之配伍增稠效果特别明显, 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配伍。能加强清洁效果、可用作添加剂、泡沫安定剂、助泡剂、主要用于香波及液体洗涤剂的制造。在水中形成一种不透明的雾状溶液,在一定的搅拌下能完全透明,在一定浓度下可完全溶解于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中,在低碳和高碳中也可完全溶解。 TX-10/NP-10 别名:NP-10,TX-10,NPE-10

英文名称:Polyoxyethylene(10)nonyl phenyl ether 化学成份:壬基酚与环氧乙烷加成物外观:本系列产品在室温下为无色至棕色油状物或膏状物。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浊点 61-67℃ 活性物含量(%)≥99,水分≤% 色泽(APHA) ≤79 灰分(%) ≤0.4 PH值(1%水溶液) 6-7 性能及应用:TX-10 易溶于水,具有优良的乳化净洗能力,是合成洗涤剂重要组分之一,能配制各种净洗剂,对动、植、矿物油污清洗能力特强;是合成纤维工业油剂组分之一,除显示乳化性能外,且具有除静电效果;在合纤短纤维混纺纱浆料中做柔软剂,可提高浆膜的平滑性和弹性,该乳液对胶体有保护作用;一般工业作乳化剂,配制乳液稳定;用作防腐剂、润湿剂、电池缓蚀剂;印染工业中作匀染、扩散、润湿、洗涤等用途的助剂,均有良好效能;用作羊毛低温染色新工艺的匀染剂;在农药、医药、橡胶工业用作乳化剂,建筑行业可作为乳化沥清的乳化剂,又是金属水基清洗剂的重要组成之一;油田用润湿剂、起泡剂、泥浆活性处理剂。 OP-10 乳化剂OP—10 英文化学名:Emulsifier OP-10 组成: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的缩合物,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质量技术指标: 外观: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粘稠液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 PH值(1%水液): 6—7 HLB值: 浊点: 61—67℃ 产品特征:具有优良的匀染、乳化、润湿、扩散,抗静电性能 产品用途: 1、在合纤工业中做为油剂的单体,显示乳化性能,抗静电性能,在合纤短纤维混纺纱浆料中做柔软剂。可提高浆膜的平滑性和弹性,该乳液对胶体有保护作用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在三次采油中,二元复合驱是有效利用聚合物的粘度和活性剂的活性的驱油技术。与单一注聚相比,能更加有效地获得降水增油效果,更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目前胜利油田复合驱项目规模逐年扩大,驱油效果逐渐显现,其中:在孤东油田、孤岛油田见到明显的效果。 在复合驱中活性剂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组分起着增加洗油效率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区块的油藏地质条件差别较大,我公司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适用于不同区块复合驱的活性剂。即HX系列新型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 HX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适合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使用的新型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既保持了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优点,又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是一类性能优良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HX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是由多种活性成份组成,兼具非离子、阴离子活性剂的优点,但比阴离子活性剂耐盐能力更强,又比非离子活性剂更耐高温,并且与聚合物有良好的兼容性。该剂地层条件下稳定,不分解,可在高达270℃的条件下使用。其主要特点:能显著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0.5%的活性剂即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10-3 mN.m-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具有极强的增溶性能和突出的分散性能;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配伍性。可广泛应用于油田二元、三元复合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体系,或直接做驱油剂使用。

1、HX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技术指标 项目指标 外观浅黄色至棕黄色均匀液体密度(20℃,g/cm3)0.95-1.10 固含量,% ≥45 PH值(1%水溶液)7.0-9.0 水溶性(10%水溶液)与水混融,均匀,无沉淀 界面张力(mN/m)≤1×10-3 洗油效率(%)≥70 2、HX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 根据胜利油田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研发的表面活性剂有以下要求: ◆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能稳定,在油砂上吸附量小,并能够显著降 低界面张力; ◆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剂,所研制的产品与之配伍性好; ◆与石油磺酸盐的复合体系与聚合物配伍性好; ◆经济可行。 研究思路:以常用的适应性较强的聚醚类活性剂为主,经过适当的改性合成阴离子非离子两性活性剂 根据以上思路,合成了如下结构式的活性剂: R1—C--O R2R3M 其中:R1为聚醚碳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