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七章 倾斜叠加及其应用

第七章倾斜叠加及其应用 7.1 引置 在1.6节中,我们已知道二维傅氏变换是将波场分解成具有各自不同的频率,并以各自不同的与垂直方向夹角传播的各个平面波分量的一种方法。本章要讨论射线参数域并介绍把波场分离成平面波分量的其他办法。在炮检距轴线上面应用线性时差(LMO)和振幅求和能够实现波场[例如一个共炮点道集(CSG)]的平面波分解。这种方法叫做倾斜叠加。倾斜叠加的基本假设是水平的层状地层。处理是在中点-炮检距座标系中做的倾斜叠加,并用射线参量P轴代替炮检距轴(这个射线参量是水平相速度的倒数)。一个P值范围内的一簇地震道称作倾斜叠加道集。 在射线参量中点坐标中已设计出几种处理技术。其实例包括道内插(7.2节),倾角滤波(7.4节),多次波压制(7.5节),折射反演(附录E)及偏移和速度分析。Taner(1977)首先提出了中点-射线参数座标系。他论述了平面波叠加的解释应用,其中在限定的P值范围内,将若干个常数P的剖面叠加起来以便加强倾斜同相轴。随后还研究了其他的处理方法,例如偏移(Ottolini,1982)和速度分析(Schultz和Claerbout,1978,Diebold和Stoffa 1981以及Gonzalez-serrano,1982)。Alam和Lasocki(1981a)以及Alam和Austin(1981b)分别讨论了应用于道内插和多次波压制的可能性。 Clayton和McMechan(1981)设计了一个折射波场反演方法,它包括倾斜叠加域中的向下延拓。 McMechan和Yedlin(1981)设计了一种应用倾斜叠加变换获得散频波的相速度曲线的方法。根据倾斜叠加道集的向下延拓,Schlttz(1982)研究出了估算层速度的技术。 现在我们研究构成一个倾斜叠加道集,通常称做τ-P道集或就称为p道集的物理特点。这种道集中的每一道代表一个在与铅垂方向呈某一角度传播的平面波。实际上,用炸药震源时,能量是全方位传播的(图7-1)。由于震源和接收器之间的炮检距不同,所以反射能量以不同的角度到达不同检波器组。炮检距愈大或反射界面愈浅上行波的角度也就愈大。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一、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地震勘探是地 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 据去反演等步骤。其中: 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 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 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 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 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 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 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其中: 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 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 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 1.频率域反演法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1 第一章 时间序列分析基础

第一章时间序列分析基础 一维傅里叶变换 首先观察一个实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并悬垂,另一端挂一重物。向下拉重物使弹簧拉伸某一距离,比如说0.8个单位,使其振动。现假定弹簧是弹性的,那么它将无休止地上下运动。若将运动起始的平衡位置定为时间零,那么重物的位移量将随着时间函数在极限[+0.8—-0.8]之间变化。如果有一装置能给出位移振幅随时间函数变化的轨迹,就会得到一条正弦波曲线。其相邻两峰值间的时间间隔为0.08秒(80毫秒)。我们称它为弹簧的周期,它取决于所测弹簧刚度的弹性常数。我们说弹簧在一个周期时间内完成了一次上下振动。在1秒的观测时间内记下其周期数,我们发现是12.5周,这个数被称为弹簧振动的频率。你一定会注意到,1/0.08=12.5,这就是说频率为周期的倒数。 我们取另一个刚性较大的弹簧,并重复上面的实验。不过这次弹簧的振幅峰值位移为0.4个单位。它的运动轨迹所显示的是另一条正弦曲线。量其周期和频率分别为0.04秒和25周/秒,为了记下这些测量结果,我们做每个弹簧峰值振幅与频率的关系图,这便是振幅谱。 现在取两个相同的弹簧。一个弹簧从0.8个单位的峰值振幅位移开始松开,并使其振动。这时注意弹簧通过零时平衡位置的时间,就在它通过零时的一刹那,请你将另一弹簧从0.8个单位的同样峰值振幅位移处松开。这样由于起始的最大振幅相同,所以两个正弦时间函数的振幅谱也应该一样。但肯定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当第1个正弦波达到峰值振幅时,另一个的振幅为零。两者的区别为:第2个弹簧的运动相对于第1个弹簧的运动有一个等于四分之一周期的时间延迟。四分之一周期的时间延迟等于90°相位滞后。所以除振幅谱之外,我们还可以作出相位延迟谱,至此,这个实验做完了。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呢?这就是弹簧的弹性运动可以用正弦时间函数来描述,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正弦波的频率、峰值振幅及相位延迟来全面地描述正弦波运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弹簧的振动是怎样随时间和频率函数变化的。 现在设想有一组弹簧,每个弹簧的正弦运动都具有特定的频率、峰值振幅和相位延迟。所有弹簧的正弦响应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把该系统的运动“合成”为一个总的波动,来代替该组中的各单个分量的运动。这一合成是直接把所有记录道相加,其结果得到一个与时间相关的信号,在图1中由第一道表示。我们通过这种合成可以把这一运动由频率域变换到时间域。这一变换是可逆的:即给定时间域信号,我们可以把它变换到频率域的正弦分量。在数学上,这种双向过程是由傅里叶变换完成的。在实际应用中,标准的运算是所谓快速傅氏变换。通过傅氏正变换可以把与时间相关的信号分解成它的频率分量,而所有的频率分量合成为时间域信号又是通过反傅氏变换来实现的。图2概括了信号的傅氏变换。振幅谱和相位谱(严格地讲是相位延迟谱)是图1中所显示的正弦波最简单的表示形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第六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 6.1 引言 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对于陆上三维测量,共面无道集内与方位有关的时差是一个问题。 叠加之后,对三维数据体往往(但并非总是)作两步偏移。第一步,沿纵测线方向做二维偏移;然后对数据分类,并沿横测线方向做第二步的二维偏移。在第二步偏移之前,有时需沿横测线方向做道内插,以防止出现空间假频。 然后,三维数据体可按纵横两个方向 的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时间切片)方式供 解释员使用。时间切片可供解释员做标准 层位的等值线图。人机联作环境为移偏后 三维直方数据体的解释提供了快速而有效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震勘探包括三大阶段,野在采集,数据处理和室内解释。其中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出现于20时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是对光点记录和模拟记录进行处理,处理技术发展较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把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数据处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简单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以及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 正文 一、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一)地震数据处理的三个阶段 1.预处理,预处理就是把野在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在观测系统,野在静校正 2.常规处理,是对预处理后地震数据做必要的基本处理预算。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道均衡,抽取共中心点道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切除,叠加,偏移。 3.特殊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特殊的处理手段,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反演。 二、数字滤波 (一)数字滤波的有关概念 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对输入信号的改造作用都可看成滤波,实现这种滤波的系统称为滤波器,滤波器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 1.模拟滤波器,也称电滤波器,它由电阻、电感和点容等元器件组成,它组成的是一个低通滤波器(LCF)如图1。

由于模拟滤波器运算速度快,因此某些具有单一滤波功能的构件可由它来完成,但模拟滤波器一旦固定,不易修改,适应面较窄,成本也较高,所以模拟滤波器进一步发展成了数字滤波器。 2.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主要目的是压制噪声,信号要进行数字滤波,首先要进行采样。抽样过程要满足抽样定理,不然会使频谱混叠,产生假频,抽样定理可由以下两个公式描述。 (1)频率域 Ws=2WN>=2Wmax 式中Ws称为采样频率,WN称为折叠频率,也称为Niquist频率Wmax称为最高频率。 (2)时间域Δt<=1/2fmax 式中^t为采样间隔,fmax为信号的最高频率。 (二)一维滤波 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率差异,采用一维滤波,主要压制面波。 1.理想低通滤波器 有一些地区存在较强高频干扰,因此需要通过低通滤波把高频干扰除去,这种滤波器的形状像门一样,故又称门式滤波器。如图2

HGO静态数据处理流程

HGO静态数据处理流程 1.数据采集与准备 数据采集是HGO静态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地质数据主要包括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实验室岩石性质等;地震数据主要包括地震剖面、速度体积、 地震头波等;物性数据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岩石密度等。 这些数据能够全面揭示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数据采集完毕后, 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例如进行异常值处理、数据空缺填充 等工作。 2.数据解释与降噪 数据解释与降噪是HGO静态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对于地质数据,需 要对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揭示构造特征、层序格架、岩性分布等信息。对 于地震数据,需要对速度体积进行解释,提取出地层速度信息。对于物性 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平滑、滤波等处理,降低噪声干扰,提高数据质量。 3.地层划分与建模 地层划分与建模是HGO静态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在地质数据处理中,首先需要对地震剖面进行层位解读,将沉积物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元。然后,将地震解释结果与测井曲线、岩石性质等数据集成,建立储层模型。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需要将速度体积转换成深度体积,并进行速度模型建立。在物性数据处理中,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物性参数集成,建立物性模型。 4.结构和属性建模 结构和属性建模是HGO静态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在地质数据处理中,需要基于层位解读结果,建立构造模型,包括构造线和构造面。在地震数

据处理中,需要通过速度反演和速度插值,建立速度模型。在物性数据处理中,需要将物性参数与地震数据集成,建立物性模型。结构和属性模型构建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地质建模、流体模型建立等工作。 5.模型验证与优化 模型验证与优化是HGO静态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模型与观测数据存在差异,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对地震模型、物性模型、构造模型等的精细化调整和改进。此外,还需要进行不确定性评价,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HGO静态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准备、数据解释与降噪、地层划分与建模、结构和属性建模、模型验证与优化等五个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对静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建立出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和储层模型,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论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

论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 论文提要 地震数据处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其目的则是为了对采集的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从而对勘探事业能够提高更精确的解释信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地震数据处理进入了数字时代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准度的不断增加,对地震勘探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精度的提高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来获取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和各种地震属性剖面,以直接定量反演储层参数。评价储层质量和预测油气地质储量,达到增储上产的目的。 正文 一、数字滤波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从激发、在地层中传播到地面检波器接收,最终被地震仪记录下来,其中不可避免的混杂了干扰波。干扰波和有效波在频率、传播速度、传播方向和能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不是地下地质体的真实反映,需要去除和压制,从而突出有效波,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和精度。数字滤波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它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原理也是研究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的基础。 (一)地震波含有各种波 地震波含有各种波,有反射波、浅层折射波、面波、声波、风波、随机波。只有反射波为有效波,其余的都是干扰波。 (二)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包括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从滤波函数的角度看,一维滤波仅涉及一个变量,如频率、时间或波数。变量名称不同我们所用的滤波方法也不同,如频率域滤波和时间域滤波等。由于频率域滤波比较直观,用的也最多,而且容易理解,下面首先介绍频率域滤波。 1.一维滤波 频率域滤波的目的就是要滤除与有效波有不同频谱分布的干扰波。设计时通常采用最简单的零相位滤波器,即理想滤波器。这种滤波器按干扰波的不同分布,有以下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带 通滤波器、带陷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 1)理想低通滤波器 有一些地区,存在较强的高频干扰,因此需要通过低通滤波把高频干扰除去。 2)带通滤波器 地震有效波通常在一有限的频带内,把相对于地震有效波太低和太高的频率成分滤去。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提纲 引言 一、数据加载 二、置道头 三、静校正 四、叠前噪音压制 五、振幅补偿 六、叠前反褶积 七、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八、剩余静校正 九、倾角时差校正(DMO) 与叠前时间偏移 十、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 十一、叠后噪音压制

引言 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其中地震资料处理是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助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包这些信息是叠加在于扰背景上且被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常规处理流程,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DMo或叠前时间前移→叠后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 一、数据加载 1、数据输入: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 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 ●道头: 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如第8炮第2道,第126MP等。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按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井放入地震教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炮、哪一道? CI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8的处里,如抽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3、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三、静校正 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也影响查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三、静校正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子利用微测并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四、叠前噪音压制 1、噪音压制原因和目的 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条件及施工因素和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地震记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尤其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为了获得高频信号,不得不采用小药量激发、小组合或无组合甚至是单个检波器接收,各类干扰会更加严重。这些干扰,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压制。 4、50Hz工业电干扰压制 (3) 50Hz工业电干扰压制使用单频干抗圧制模坎:①判断干抗是否是单频干抗,井把含有単

地震数据处理【精选文档】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Focus地震处理系统高级用户参考手册

F o c u s地震处理系统 高级用户参考手册https://www.doczj.com/doc/571931370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FOCUS系统概述 1.1 FOCUS系统简介 FOCUS是美国CogniSeis公司(现为以色列Paradigm公司收购)的一个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它将二维和三维、陆地和海洋、叠前和叠后、交互和批处理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窗口,是全球第一套交互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FOCUS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交互性好,灵活方便,由用户而不是软件来决定处理的方式。应用软件既可以以交互方式运行,也可以以批处理方式运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批处理方式强大的生产能力,又发挥了交互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灵活性。整个FOCUS系统都应用了图形工具,提供了地震道显示、地球物理数据分析、图形化参数选择等综合能力。 目前Focus/Disco系统的最新版本是Focus4.2/Disco12.0,总计包含近400个模块,其中增加了一些包含新理论、新方法、新算法的新模块,如地表一致性处理、基于神经网络的初至拾取和折射静校正、三维保真DMO处理、基于波动方程反演的多次波压制、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 1.2 FOCUS系统的特点 从系统实现中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方面来看,Focus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标准化:系统运行于X-Windows环境下,使用工业标准的图形用户界面和开发工具,如OSF/Motif、OpenGL、OpenInventor,使得系统使用方便、灵活,用户界面友好。 ⑵真交互:系统提供了“真交互”环境,包括交互作业流程生成和交互参数分析。交互参数分析生成的结果可直接输入到作业流程中的Focus模块参数编辑器中或其数据库中。Focus是一个模块化的系统,用户可以交互地、自由地用不同模块或分流程合并成复杂作业流程,作为交互作业或批作业提交。交互生成作业时可以在运行作业前检查作业流程的正确性。 ⑶交互处理和实时质量监控:交互处理和实时质量监控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的始末。用户在参数试验阶段可以实时地对流程、方法和参数同时进行测试,无须作业全部完成即可作结果对比、重叠显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也节约了消耗材料。 ⑷分布式处理、网络功能:批处理和交互处理的一体化设计,为用户提供了分布式处理环境,Focus系统支持异构网络结构和多厂家的机器(如Sun、SGI、IBM、Cray等),支持远程磁带机、绘图仪等设备的调用。 ⑸并行处理:Focus系统实行三级并行:系统级并行、应用级并行和循环级并行,系统采用CSD公司发展的高效消息传递软件提高了并行处理效率。Focus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地震勘探仪器使用教程 一、地震勘探仪器的种类 地震勘探仪器主要有地震仪、地震传感器和地震仪器的数据处理系统。常见的地震仪有万向测震仪、动态应变仪、低频地震记录仪等。地震传感 器有地震传感器、水平加速度计等。数据处理系统有数据记录器、数据处 理软件等。 二、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准备 1.了解地震勘探目的和要求,明确地震测量范围。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仪器,并对仪器进行仔细检查和 校准。 3.配备合适的电源和数据储存设备。 4.确定测量位置,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清除杂物、平整 地面等。 三、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步骤 1.安装仪器:根据使用说明书,将地震传感器和地震仪安装在合适的 位置上。确保仪器稳固可靠,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加装护罩、避免 仪器受潮等。 2.设置参数:根据地震勘探要求,调整仪器的参数,如采样频率、测 量范围等。确保参数设置正确,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3.开始测量:启动数据记录器,开始地震测量。根据需要进行持续观 测或单次观测。如果需要进行多个测点的观测,需要在每个测点上进行相 应的操作。 4.数据处理:测量结束后,将数据存储到电脑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5.分析和解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地震波分析和解释。结合其 他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四、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在使用地震仪器时,要注意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避免仪器受损或操作人员受伤。 2.仔细校准:在使用地震仪器之前,要对仪器进行仔细的校准,确保 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避免干扰:在进行地震测量时,要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如电磁干扰、机械震动等。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地点,减少干扰。 4.调整参数: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仪器的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如果需要连续地震观测,要选择合适的数据记录间隔和观测时间。 5.数据处理技巧: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熟练掌握数据处理软件的使 用技巧,避免误操作和误解结果。 通过以上的使用教程,相信大家对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使用地震勘探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壳运 动规律,为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信息。在使用地震勘探仪器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工作流程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工作流程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是至关重要的工作流程。通过地震勘探,石油公 司能够确定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为勘探和开采活动提供重要的指 导和决策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 地震勘探是通过使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获取地下地质结构和储 层信息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推断地下岩石的性质和石油储集层的分布情况。下面将介绍地震勘探的主要 工作流程。 首先,地震勘探需要进行区域调查和勘测。在这一阶段,地震勘探团队 会对特定的勘测区域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 征的分析,以及前期的数据收集和研究。这些准备工作旨在确定勘测区域的 潜力和可行性。 接下来,需要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流程中最重 要的环节之一。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设置地震仪器和传感器,收集和记录地震 数据。这些地震仪器通常被布置在地表或埋入地下以进行地震波的观测。地 震数据的采集通常通过震源的活动来实现,例如人工震源、爆炸震源或重力 震源等。 在地震数据采集之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成像。数据处理的目标是将 采集到的原始地震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滤波处理、去噪和增强等,以得到更 清晰和可解释的地震图像。这一阶段通常使用各种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和算法 进行数据处理和重构,例如地震波反射、逆时偏移等。

接下来,需要进行地震解释和地质建模。地震解释是根据处理后的地震 数据,对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地震解释的主要目标是确定 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区域,找到可能的石油储集层,以及分析储集层的 性质和分布情况。地震解释通常需要借助地质学的知识和经验,并结合其他 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需要进行地震模型验证和油气勘探决策。在这一阶段,地震模型 会与实际钻井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以评估地震勘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地震勘探结果还将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和地质模型进行综合和比较,以 获取更全面的地质认识。基于这些信息,石油公司将作出是否继续或放弃勘 探和开采活动的决策。 总结起来,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工作流程包括区域调查和勘测、地震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成像、地震解释和地质建模,以及地震模型验证和勘 探决策等阶段。地震勘探作为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手段,对于石油公司确定潜 在资源、优化勘探方案和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波选取处理教程

地震波选取处理教程 地震波选取处理是地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以及地震预警等。本文将从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选取原则、地震波的预处理、地震波的有效范围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震波的选取和处理过程。 首先,地震波是指在地震发生时由震源传播出来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面波等几种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动方式各不相同。地震波记录是通过地震仪器测量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到时信息,地震波选取和处理是在大量地震波记录中进行挑选和优化,以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地震波数据。 其次,地震波的选取原则是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质量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地震波。一般来说,地震波应具备以下特征:1)符合所研究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2)震源距离适中,既不过近也不过远;3)信噪比高,即地震信号清晰可辨;4)到时信息准确可靠。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类型、距离和振动方向的地震波数据。

在地震波的预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滤波, 消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保留地震信号。常用的滤波方法有带通滤波、陷波滤波和小波变换滤波等。其次,还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修正,包括仪器响应校正、地震波形叠加和剪切等。仪器响应校正是指将地 震记录中的仪器响应效应去除,以恢复地震波的真实幅度;地震波形 叠加是将多个相似地震波记录叠加在一起,以增强地震信号的振幅; 剪切是指截取地震记录的有效时间窗口,去除无效数据和干扰信号。 最后,在地震波的有效范围选择中,需要考虑地震波的距离和振 幅衰减等因素。地震波的传播距离越远,地震信号强度越弱,因此需 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要求和数据质量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地震波距离 范围。另外,地震波的振幅衰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地 震波的振幅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此需要注意选择距离合适的地震波。 总之,地震波选取处理是地震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 影响着地震研究的质量和成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并进行 预处理和有效范围的选择,可以提高地震波数据的清晰度和可靠性, 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地震波

地震检测仪的使用步骤流程

地震检测仪的使用步骤流程 1. 确认地震检测仪的准备工作 地震检测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地震活动的设备,使用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确保地震检测仪电源充足,可以正常工作。 •查看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2. 安装地震检测仪 地震检测仪的安装是使用前的重要步骤。 •找到合适的位置安装地震检测仪,通常地震检测仪需要安装在开阔的地方,远离干扰源。 •确保地震检测仪安装稳固,并避免发生倾斜、摇晃等情况。 3. 连接地震检测仪与数据采集设备 地震检测仪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必要的,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连接。 •使用合适的数据线连接地震检测仪和数据采集设备。 •确保连接稳固,并避免数据线被拉扯、折断等情况。 4. 开机与设定参数 在使用地震检测仪之前,需要进行开机和设定相关参数的操作。 •将地震检测仪的电源打开,等待其启动。 •根据具体需求,设定检测仪的相关参数,如采样频率、检测阈值等。 5. 启动地震检测仪 在设定参数之后,可以启动地震检测仪进行实际的地震活动检测。 •确保地震检测仪的连接正常,数据采集设备可以正常接收地震检测仪的数据。 •启动地震检测仪,开始进行地震活动的监测。 6. 数据采集与分析 地震检测仪会实时采集地震活动的数据,可以使用数据采集设备对数据进行存 储和分析。

•确保数据采集设备可以正常接收地震检测仪的数据。 •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保存到数据采集设备中。 •使用相应的地震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地震活动的相关信息。 7. 结束使用与关机 使用地震检测仪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关机。 •关闭地震检测仪,断开电源。 •将地震检测仪进行正确的拆卸和包装,以备下次使用。 结论 地震检测仪的使用步骤流程包括确认准备工作、安装仪器、连接数据采集设备、开机设定参数、启动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结束使用与关机。正确的使用地震仪器可以有效监测地震活动,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重要支持。请在使用前仔细阅读操作手册,遵循相关规程和安全要求。

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最新文档资料

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0引言 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中,地下能量的积累与释放过程必然会引起岩石圈介质性质,如温度、应力等状态的改变。这一性质的改变将通过各种震磁效应引起岩石磁化率的改变(黄平章等,1990;郝锦绮等,1992,1993;侯登录等,2003;李海燕,张世红,2005),从而在地面产生能观测到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因此通过监测地面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地震活动性是地 磁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国的地震学者通过监测地磁台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了某些可能的地震地磁异常现象,取得了如“低点位移”“转换函数”等理论(冯志生等,2000,2004;刘哲,2002;史勇军等,2002;王文,2003;陈伯舫,2003;丁鉴海等,2004;王世昌等,2004;张淑兰,江在森,2004;吴小平等,2004;李树华,2004;李琪等,2005;张继红,乔惠珍,2005;蒋延林等,2005;杨涛等,2005),但由于地磁台站的空间间隔较大,这一类研究对空间的辨识率不高。流动地磁研究者也使用空间高分辨率的流动地磁数据进行了地震地磁相关性的分析(解用明等,2001,2002,2005;詹景立,黄健,2004),但仅重点分析以震中为中心的某一段时间-空间区域的变化,缺乏全时间-空间尺度的辨析,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地震活动对应的地磁变化形态并不一致,这可归因于其中的某些变化是磁场的正常变

化。自2010年初以来,中国地震局流动地磁技术团队在大华北、南北地震带和南北天山3个区域持续开展了年尺度的矢量地磁 复测,发现了一些与地震相关地磁异常现象,如围绕地震震中出现高梯度分布或者磁偏角零变线等现象(顾春雷等,2010,2012;倪?吹龋?2014a,b,c;苏树鹏等,2016)。本文主要阐述了流动地磁技术团队采用的的数据处理过程,并分析数据处理过程中误差的可能数值范围。 1监测目标 按照来源的不同,地球磁场可分为内源磁场和外源磁场。内源磁场可细分为源于地球液体外核磁流体动力学过程的主磁场 和源于地壳及上地幔物质磁性的岩石圈磁场。外源场可细分为源于固体地球之外的各种电流体系产生的磁场和固体地球内部产 生的感应磁场。 由于岩石圈磁场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状态和结构的丰 富信息,因此通过对岩石圈磁场的研究可以推进对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演变及成矿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从地震监测预报目的来看,发生在地表60 km范围内的浅源地震往往比同级别的深源地震会带来更大破坏(傅淑芳等,1980;许忠淮,2014),所以地磁场的地震监测目标重点应为对应浅源地震深度的岩石 圈磁场。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岩石的状态,如温度、应力状态、岩石颗粒度及铁磁性物质含量等发生改变时,其磁性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产生如压磁效应、膨胀磁效应、感磁效应、

地震数据现场处理

地震数据现场处理

目录 一、前言 (1) 二、现场处理系统硬件的构成 (1) 三、地震数据现场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功能 (2) 2.1 Geometry QC (2) 2.2静校正(Statics Correction) (3) 2.3反褶积(De-convolution) (5) 2.4动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与叠加(Stack) (6) 2.3偏移(Migration) (7) 四、通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对比介绍 (8)

一、前言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极为重要的一种勘探方法,而地震数据处理又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地震数据处理通过对采集资料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实现对野外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监控、参数的优选等,另一方面,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各种处理应用于资料解释。作为普及性的现场处理辅助材料,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对野外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监控、分析以及相关的内容﹑概 念。 二、现场处理系统硬件的构成 地震资料的处理过程时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数据转换成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内部数据格式并通过一系列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的处理实现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质量监控并最终提供处理成果,如叠加剖面等。要实现上述功能,地震处理系统必须包括两个部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主要实现原始地震数据的输入、应用各地球物理功能模块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成果的输出。针对上述功能的定义我们可将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可分为外设和主机,外设主要包括磁带机、绘图仪和打印机等,它们实现原始地震数据的输入、分析处理成果的输出。主S e i s m i c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F e e D a t a i n p u t 图1 F i e l d s e i s d a t a e q u i p m e n t 图2 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