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日数等几个概念

人日数等几个概念

人日数等几个概念
人日数等几个概念

营养学教材中的几个知识点补充

原创作者:高慎东

目录

一、以上概念产生的背景. 1

二、概念的举例解释。. 1

1、人日数. 1

2、标准人. 2

3、折合系数. 2

4、标准人日. 2

5、总标准人日. 3

6、混合系数. 3

7、标准人的平均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 4

在《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涉及到几个概念:人日数、标准人日数、折合系数、混合系数、总标准人日数、平均每人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等。由于教材是直接翻译自外文,语法不太适应国人习惯,造成众多学生的理解困难。为此,本人斗胆就这几个概念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出现谬误,还请同仁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作者简介:

高慎东,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学士,就职于中海油,营养师,渤海石油电视台健康讲师。

一、以上概念产生的背景

对于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一致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群的膳食进行统计,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获得其营养摄入情况。

但对于一个家庭中既有幼儿、青春期孩子、成年人、老年人以及三餐中有人部分在家吃饭的情况,他们的能量、营养素需要量就出现明显的差别,而且三餐就餐不完整,如何判断该家庭成员的营养摄入是否合理呢?如何对不同的人群营养摄入状况进行优劣比较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入了以上概念。

二、概念的举例解释。

由于《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已经有了相关的定义,在此不做赘述,仅通过举例来阐明概念的内涵。

1、人日数

一般我们一日三餐齐全看做1,把早餐看作0.3、午餐为0.4、晚餐为0.3。

例如:周一,爸爸在家吃了早餐和午餐,晚餐在外面吃。那么,爸爸周一的人日数为:

0.3×1+0.4×1+0.3×0=0.7

换言之,爸爸周一在家吃饭只是占有了0.7个人日数。

周二,妈妈早晨在家吃饭,中午、晚上都没在家吃饭,怎么计算呢?

0.3×1+0.4×0+0.3×0=0.3

2、标准人

标准人的概念教材上有,简言之,就是把能量需要值为2400千卡定为1。其他人可以用来比较大小。3、折合系数

不难理解,爸爸、妈妈的能量需要值是不同的,但是有了标准人之后,我们通过除以标准人的2400,就能够方便地比较其大小了,这就是“折合系数”

例如:爸爸每天需要的能量值是4800千卡、妈妈每天需要值是3600千卡(注:4800、3600这两个数值是为了方便计算设定了,实际值肯定小得多)。

那么,爸爸的“折合系数”为4800÷2400=2

妈妈的“折合系数”为3600÷2400=1.5

“折合系数”等同于“标准人系数”的概念。

4、标准人日数

爸爸、妈妈如果三餐都在家吃饭的话,他们的“人日数”都是“1”,但这两个“1”肯定是爸爸的能量高,他们体现不出差别来,更不能1+1=2个人日数。既然有了“折合系数”这个值,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标准人日数”。

计算公式为:

假如爸爸在家吃饭两整天、妈妈在家吃饭五整天,那么,爸爸吃饭的“人日数”是2、妈妈的“人日数”是5,这个好理解,但2、5还不能直接相加,因为两人的能量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转化成“标准人日数”(“标准人日”概念等同于“标准人日数”):

爸爸的标准人日=爸爸的人日数×折合系数=2×2=4个标准人日

妈妈的标准人日=妈妈的人日数×折合系数=5×1.5=7.5个标准人日

换言之,爸爸在家吃饭虽然只有2天,但相当于标准人吃了4天,妈妈虽然在家吃饭5天,但相当于标准人在家吃饭7.5天。

5、总标准人日

既然我们知道爸爸、妈妈的标准人日,那么,连同爷爷、奶奶、女儿、儿子等一家人全部把各自的标准人日加起来,就是一家人的“总标准人日”了。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人群有20人,那就把这20人每个人的标准人日加起来即可。

“总标准人日”的概念等同于“总标准人日数”概念。

6、混合系数

如果李家和王家两个家庭进行比较,两家的人群构成不一样,也就是说两家的年龄段、性别等都不一样,那么怎么来比较呢?这就需要用到混合系数了。可见,混合系数是比较不同人群的一个重要媒介。

教材上的定义是:将一个群体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以其人日数之和被其总人日数除即得出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系数(混合系数)。为此解释如下:

6.1混合系数的概念等同于“人群折合标准人系数”,是把一个人群变成一个新个体,这个新个体是标准人的多少倍。

“一个群体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以其人日数之和”等同于概念“总标准人日数”

6.2混合系数的概念可以简化为:总标准人日数÷总人日数

6.2计算公式简化为:

混合系数=(成员A的折合系数×人日数a+成员B的折合系数×人日数b+……)÷总人日数

=(成员A的折合系数×人日数a+成员B的折合系数×人日数

b+……)÷(人日数a+人日数b+……)

=总标准人日数÷总人日数

例如,上面所提到的,爸爸的折合系数是2,妈妈的折合系数是1.5,假如,爸爸在家吃了2整天,妈妈在家吃了5整天,那么:总标准人日数=2×2+1.5×5=4+7.5=11.5

总人日数=2+5=7

那么,混合系数=11.5÷7=1.64

6.3混合系数的意义:混合系数表示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把爸爸、妈妈这个人群折合成一个人的话,这个新人是标准人的1.64倍。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群看做一个新人的话,那么,这个新人的混合系数就是标准人的倍数。例如,一个家庭有88个人,其混合系数是0.999,如果用88个完全一样的“机器人”来代替的话,每个“机器人”就相当于是0.999个“标准人”。这就实现了把复杂人群统一化的目的了,就可以进行不同人群的比较了。

7、标准人的平均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

这个概念是以上所有知识点的终极目的。

要比较两个人群(例如张家、李家),虽然人口多少不一、年龄长幼不一、性别男女不一、劳动强度高低不一,但是,同样可以进行比较,看看他们谁家的营养摄入更均衡。

比较的指标是“标准人的平均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例如要比较两家钙的摄入谁家更充足,那就是李家的“标准人的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和张家的“标准人的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之比较。

计算公式为:

张家的“标准人的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张家的人均钙摄入量÷张家的混合系数。

李家的“标准人的平均每日钙摄入量”=李家的人均钙摄入量÷李家的混合系数。

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可知,虽然张家人群钙的摄入量较低(800<875),但是,通过考虑混合系数,说明所对应的标准人较小(1.1<1.5),反倒是最后结果较高(727>583),张家要比李家钙摄入量更高。

必修教材1第一章第1课时教案: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课时质点、坐标、参考系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质点、坐标、参考系 教学内容:质点、坐标、参考系 教学目标:1、知道质点、坐标、参考系等的概念; 2、分析和解答有关这些概念的练习题; 3、掌握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难点:位移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①观察视频资料:《运动的描述》 ②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看看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吗?(→运动的绝对性)。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引入参考系)。凡物体运动就涉及到物体的位置变化,那怎样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入位移的概念)。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引进哪些物理量,怎样来描述运动?(→引入时间与时刻、路程、速度等)。但往往物体又具有复杂的形状,不便于描述,怎么办?(→理想化→引入质点)。等等。 先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学生看书并总结一些概念。最后解答相关的习题。 一、质点 1、概念: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把物体看成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条件:当被研究物体的大小相对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当质点处理。 3、理解:质点是理想的、简化的物理模式。是没有形状和大小、但具有质量的几何点,实际上并不存在。 4、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C.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一个物体可视为质点,那么在研究另一个问题时该物体也一定可以视为质点;D.象地球或太阳这样大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E.分子原子等肯定是质点; F.物体能否可以视为质点与物体大小无关,与具体问题有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研究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时,可以把列车当作质点; B.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速度时,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 C.在研究汽车从长沙到北京的运动快慢时,可以把汽车当质点; D.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当质点。 二、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2、理解: ①参考系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②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结果; ③要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相同的参考系; ④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该是为了问题研究的方便。 ⑤一般情况下都是选地面为参考系。

人日数的计算

调查某工厂全体员工年龄分布范围24—45岁;体力劳动分级构成:轻体力劳动男性15人,女性30人;中等体力劳动男性8人,女性6人,进行3天膳食调查:员工早、午晚三餐能量分布为20%,40%,40%;大米总消耗量62kg,每人蛋白质平均摄入量72g/d,就餐人数(见下表) 查表能量RNI:18—50岁轻体力劳动男性2400kcal/d,女性2100kcal/d 中等体力劳动男性2700kcal/d,女性2300kcal/d 膳食调查就餐人数登记表

请你完成下列工作 1、计算各类人员就餐人日数和总就餐人日数。 2、计算员工平均每日大米摄入量 3、计算不同能量需要的各类人员折合标准人系数 4、计算被调查员工的混合系数 5、计算被调查员工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摄入量 1、各类人员就餐人日数和总人日数 轻体力男性的就餐人日数=(10+13+12)×20%+(15+15+15)×40%+(14+12+14)×40%=41(人日) 轻体力女性的就餐人日数=(25+20+28)×20%+(30+30+30)×40%+(20+25+18)×40%=75.8(人日) 中体力男性的就餐人日数=(8+8+6)×20%+(8+8+8)×40%+(8+6+6)×40%=22(人日) 中体力女性的就餐人日数=(6+4+5)×20%+(6+6+6)×40%+(4+6+5)×40%=16.2(人日) 就餐总人日数=41+75.8+22+16.2=155(人日) 2、员工的平均每日大米摄入量 平均每日大米的摄入量=62÷155=0.4kg/人、日) 3、不同能量需要的各类人员的折合标准人系数 查表能量RNI:18~45岁轻体力劳动男性2400kcal/d,女性2100kcal/d,中体力劳动男性2700kcal/d,女性2300kcal/d; 轻体力男性的折合标准人系数=2400÷2400=1.0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得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得概念:总体就是指客观存在得、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得许多个别事物组成得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得目得与任务居于支配与主导得地位,有什么样得研究目得就应该有什么样得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得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就是研究得总体,其中得每一位教师就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得学习情况,则总体就就是该班得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就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得得不同,我们要选取得研究对象也就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得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就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就是有限得总体。 如一个企业得全体职工、一个国家得全部人口等都就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得单位数目就是无限得,或准确度量它得单位数就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得,这样得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得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得鱼得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得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得特征: ★大量性:就是指构成总体得单位数要足够得多,总体应由大量得单位所构成。大量性就是对统计总体得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得现象或表现有很大得偶然性,而大量单位得现象综合

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得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得汇总综合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得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得总体得特征,达到我们得研究目得。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就是构成统计总体得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得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她方面具有一定得差异。差异性就是统计研究得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得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就是该总体得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就是个体之间得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就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就是它得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得三个问题: ★变异就是客观存在得,没有变异得事物就是不存在得;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就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得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与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就是错误得。 2、总体单位 就是构成总体得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得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就是什么?总体单位就是什么? 总体得同质性就是什么?变异性就是什么? 3、总体与总体单位得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十分重要得,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得与认识对象得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得得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就是不容混淆得,二者得含义就是确切得,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数据的调查方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第一章:导论 1. 只能归类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分类数据 2. 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顺序数据 3. 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称为数值型数据 4. 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总体 5.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的元素的集合称为样本 6. 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7. 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统计量 8. 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分类变量 9. 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顺序变量 10. 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称为数值型变量 11. 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 12. 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 第二章:数据收集 1.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的数据收集方法,称为抽样调查。 2. 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3.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 式 称为统计报表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1. 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2. 把各个类别及其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 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称为频数分布 3. 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比例 4. 将比例乘以 100 得到的数值,称为百分比或百分数,用 %表示 5. 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比率 6. 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 pareto 图,对比条形图,饼图 7. 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称为累计频数 8. 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累计频率 9. 顺序数据的图示:累计频数分布图,环形图 10. 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称为数据分组 11. 分组后的数据称为分组数据 12. 把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单变量值分组 13. 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 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称为组距分组 14. 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15. 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称为组距 16. 各组组距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等距分组 17. 各组组距不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不等距分组 18. 每一组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重点值称为组中值 19. 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即面积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称为直方图

数论中的基础概念

1群、环、域概念 A1:加法的封闭性:如果a 和b 属于G ,则a+b也属于G A2:加法结合律:对G 中的任意元素a,b,c,a+(b+c)=(a +b)+c A3:加法单位元:G 中存在一个元素0,使得对于G 中的任意元素a,有a+0=0+a A4:加法逆元:对于G中的任意元素a ,G 中一定存在一个元素a,使得 ? a+(-a)=(-a)+a =0 A5:加法交换律:对于G中的任意元素a 和b ,有a+b=b+a M1:乘法的封闭性:如果a 和b 属于G,则ab也属于G M2:乘法结合律:对于G 中的任意元素a,b,c有a(bc)=(ab )c M3:乘法分配了:对于G中的任意元素a,b,c,有a(b +c)=ab+ac 和(a +b)c=ac+bc M4:乘法交换律:对于G 中的任意元素a ,b 有a b=ba M5:乘法单位元:对于G 中的任意元素a,在G中存在一个元素1,使得a1=1a =a M6:无零因子:对于G 中的元素a,b,若ab=0,则必有a=0或b=0 M7:乘法逆元:如果a 属于G ,且a 不为0,则G 中存在一个元素1-a ,使得 111==--a a aa 满足A1---A 4称为群 满足A1---A5称为可交换群 满足A1---M 3称为环 满足A1---M 4称为可交换换 满足A 1---M6称为整环 满足A1---M 7称为域 2循环群:如果群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固定元素)(G a a ∈的幂k a (k 为整数), 则称群G 是循环群。我们认为元素a 生成了群G ,或者说a是群G 的 生成元。 循环群总是交换群 3模运算 )mod ()mod (n b n a =则称整数a和b 是模n 同余的,可以表示为:)(mod n b a ≡ 若b 整除a。则用符号:a |b 表示。其性质可表示如下: ①如果a|1,那么a=-1或1。 ②如果a|b,且b|a ,那么a=b 或a=-b

日工资标准如何计算

日工资标准如何计算 正算法:工资=月薪÷21.75×月计薪天数×(出勤天数比例) 反算法:工资=月薪-月薪÷21.75x缺勤天数×(出勤天数比例) 月计薪天数=(月出勤天数+法定节假日天数) 出勤天数比例=21.75÷(当月应出勤天数+法定节假日天数) 同样举上面的案例: 案例一:某员工月薪2175元,7月份有23个工作日,员工缺勤 1天,出勤是22天,本月月薪多少? 正算法:2175÷21.75×22×(21.75÷23)=2080.4元 反算法:2175—2175÷21.75×1×(21.75÷23)=2080.4元 案例二:某员工月薪2175元,5月份有21个工作日,5.1为法 定节假日,员工缺勤1天,出勤是20天,本月月薪多少? 正算法:2175÷21.75×(20+1)×(21.75÷(21+1))=2076.14元 反算法:2175—2175÷21.75×1×(21.75÷(21+1))=2076.14元 2014年的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即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目前,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 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工资总额由 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 下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 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运动员体育津贴。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 工会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 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机关、事业单位的奖励工资;其他 奖金。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 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 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应用统计学概念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只能归类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分类数据 2.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称为顺序数据 3.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称为数值型数据 4.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总体 5.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的元素的集合称为样本 6.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参数 7.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统计量 8.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分类变量 9.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称为顺序变量 10.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称为数值型变量 11.只能取可数值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 12.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区间中取任何值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 第二章:数据收集 1.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 的数据收集方法,称为抽样调查。 2.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3.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数据的调查方 式称为统计报表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1.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 2.把各个类别及其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称为频数分布 3.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称为比例 4.将比例乘以100得到的数值,称为百分比或百分数,用%表示 5.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值之间的比值,称为比率 6.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pareto图,对比条形图,饼图 7.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得到的频数称为累计频数 8.将各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累计频率 9.顺序数据的图示:累计频数分布图,环形图 10.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组别称为数据分组 11.分组后的数据称为分组数据 12.把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单变量值分组 13.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称为组距分组 14.在组距分组中,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15.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称为组距 16.各组组距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等距分组 17.各组组距不相等的组距分组称为不等距分组 18.每一组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重点值称为组中值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2.1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人日数 标准人系数 标准人日数 混合系数

食物摄入量: 平均每人每日每种食物摄入量=某种食物实际消耗量(克)÷总人日数 标准人每日每种食物消费量=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摄入量÷混合系数 总人日数=早餐餐次总数×早餐餐次比+中餐餐次总数×中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晚餐餐次比 全家的标准人日数=成员1标准人系数×人日数+成员2标准人系数×人日数。。。 混合系数=全家总的标准人日数÷全家总人日数 =某人群总的标准人日数÷各年龄组总人日数 (例题) 某住宿中学某日全天就餐人数统计如下:13岁男生65人,13岁女生58人,14岁男生60人,14岁女生62人,15岁男生55人,15岁女生60人,男教工(50岁以下)22人,女教工(50岁以下)19人(其中孕妇一人)。 (1)计算各人群标准人系数。 (2)计算总人日数及总标准人日数。 (3)计算混合系数。 (4)计算该人群折合标准人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 答: (1)人群划分并查表确定能量需要量 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划分为以下9个人群:

A、13岁男生能量需要量2400千卡 B、13岁女生能量需要量2200千卡 C、14岁男生能量需要量2900千卡 D、14岁女生能量需要量2400千卡 E、15岁男生能量需要量2900千卡 F、15岁女生能量需要量2400千卡 G、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能量需要量2400千卡 H、成年女子轻体力劳动者能量需要量2100千卡 I、孕妇能量需要量2300千卡 计算各个人群标准人系数 以体重60公斤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为标准人,标准人能量需要量为2400千卡 A、13岁男生的标准人系数=2400/2400=1 B、13岁女生的标准人系数=2200/2400=0.92 C、14岁男生的标准人系数=2900/2400=1.21 D、14岁女生的标准人系数=2400/2400=1 E、15岁男生的标准人系数=2900/2400=1.21 F、15岁女生的标准人系数=2400/2400=1 G、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的标准人系数=2400/2400=1 H、成年女子轻体力劳动者的标准人系数=2100/2400=0.88 I、孕妇的标准人系数=2300/2400=0.96 (2) 确定每个人群的人日数

统计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社会性、综合性 3、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统计调查的质量要求: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 6、专门调查的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7、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实验调查法、网上调查法 8、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9、统计表的结构,从组成要素看,由总标题、横行与纵栏标题、指标数值等三部分组成 10、统计表的结构,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宾词两部分构成 11、统计分析方法: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相关回归、抽样推断 12、综合指标从它的作用和方法特点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3、相对指标的种类: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14、平均指标的种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5、测定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16、动态数列按构成其指标数值的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

17、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18、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19、测定长期趋势常用的主要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20、指数按其反映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1、指数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22、相关关系按其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3、相关关系按其涉及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24、相关关系按其形式不同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25、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6、总体参数的抽样估计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统计分析 1.某市某“五年计划”规定计划期最末一年甲产品产量应达到75万吨,假定每天产量相等,实际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吨)。试计算该市甲产品产量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56 58 62 第四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6 17 18 18 第五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 19 19 20 23

1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单位上三角阵即为主对角线元素为1的上三角矩阵。 对称矩阵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的各阶主子式都为正。 2 矩阵分解 将数域P 上的某个已知矩阵写成若干个满足一定条件的特殊类型矩阵之和或矩阵之积的形式,将这种矩阵表示成为矩阵的分解。 矩阵分解可以使矩阵的结构简洁明了,从而减少矩阵的各种相关运算量。 3 矩阵的三角分解 若A 为n 阶方阵,如存在单位下三角矩阵L 和上三角矩阵U 使得 A LU = (1) 则称A 可以进行三角分解。矩阵三角分解的存在唯一性可表述如下: 设A 为n 阶非奇异矩阵,则A 可唯一的分解为一个单位下三角矩阵L 和一个上三角矩阵U 的乘积充分必要条件是A 的所有顺序主子式均不为零。 4 Cholesky 分解 设A 为对称正定矩阵,则存在唯一的三角分解: T A LL = (2) 其中L 为下三角阵,且对角元大于零。 4.1 Cholesky 分解的计算公式 利用Cholesky 分解容易求得下三角阵L 的元素,用L ij 表示L 的元素,且i

计算题

1. 某机关食堂,早餐有30人进餐,午餐有50人进餐,晚餐有20人进餐,三餐功能比为30%、40%、30%,计算总人日数? 30×30%+50×40%+20×30%=35人日 2. 某人一周之内在家中用早餐7次,午餐5次,晚餐4次,其餐次比为0.2、0.4、0.4,计算个人总人日数? 7×0.2+5×0.4+4×0.4=5人日 3. 某食堂早餐用餐人数100人,午餐120人,晚餐80人,每餐能量分别为600kcal、1000kcal、800kcal,计算总人日数? 三餐热能比:早餐=600/(600+1000+800)=25% 午餐=1000/(600+1000+800)=42% 晚餐=800/(600+1000+800)=33% 总人日数=100×25%+120×42%+80×33%=101.8人日 4.某食堂早、午、晚餐用餐人数分别为200人、280人、160人,每餐能量分别为600kcal、1000kcal、800kcal,计算总人日数?若全部为男性,其中早、午、晚餐轻体力劳动者100、180、80人,早、午、晚餐中体力劳动者60、50、30人,早、午、晚餐重体力劳动者40、50、50人,计算混合系数?若平均每人每日摄入蛋白质82g,计算标准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 1)三餐热能比:早餐=600/(600+1000+800)=25% 午餐=1000/(600+1000+800)=42% 晚餐=800/(600+1000+800)=33% 计算折合系数:以轻体力活动男性为标准人,轻体力男性折合系数为1,中体力男性折合系数为2700/2400=1.125,重体力活动男性折合系数为 3200/2400=1.33 总人日数=200×25%+280×42%+160×33%=50+117.6+52.8=220.4人日 标准总人日数=(100×25%+180×42%+80×33%)×1.0+(60×25%+50×42%+30×33%)×1.125+(40×25%+50×42%+50×33%)×1.33=127×1.0+45.9×1.125+47.5×1.33=127+51.6+63.2=241.8人日 混合系数=标准总人日数/总人日数=241.8/220.4=1.097 2)标准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摄入蛋白质/混合系数

关于生物统计学基本概念及公式

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应用数学科学。涉及到医学科学研究的设计、资料搜集、归纳、分析与解释的一门应用性基础学科、 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一个欲待研究的问题: 2、科学研究设计:专业设计、统计学设计: 确定研究对象,拟定研究因素及其分配,如何执行随机、对照与重复的统计学原则,如何观察与度量效应,以及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方法,通过合理的、系统的安排,达到控制系统误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及可信的结论,使效益最大化。 3、获取试验与观察的资料,又称为搜集资料 4、数据审核与计算机录入 5、分析资料 规律进行检测与描述。 (confidence interval)估计与统计学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统计学分析过程按变量的多寡可分为单变量分析与多重变量分析。 6、分析结果的合理解释(Explication of results):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统计学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研究样本对研究总体的代表性。 2、尽可能地控制系统误差是统计分析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保证。 3、随机化抽样是确保样本数据对研究总体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过程。 ,个体的许多属性(如年龄、性别、血浆胆固醇等)存在变异性,统计学上将反 ; 针对不同类型的属性,需采用不同类型的变量,因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观察单位的集合成为总体(母体)。从同一总体中通过随机化过程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称为样本(子样)。 组与对照组的过程。 与总体的参数不等,或多个样本的统计量存在差异性称为抽样误差。 A的发生概率记为P(A)。 概率的取值在0 到1之间,若P=1或P=0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若0

人日数等几个概念

营养学教材中的几个知识点补充 原创作者:高慎东 目录 一、以上概念产生的背景. 1 二、概念的举例解释。. 1 1、人日数. 1 2、标准人. 2 3、折合系数. 2 4、标准人日. 2 5、总标准人日. 3 6、混合系数. 3 7、标准人的平均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 4 在《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涉及到几个概念:人日数、标准人日数、折合系数、混合系数、总标准人日数、平均每人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等。由于教材是直接翻译自外文,语法不太适应国人习惯,造成众多学生的理解困难。为此,本人斗胆就这几个概念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出现谬误,还请同仁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作者简介: 高慎东,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学士,就职于中海油,营养师,渤海石油电视台健康讲师。 一、以上概念产生的背景 对于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一致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群的膳食进行统计,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获得其营养摄入情况。 但对于一个家庭中既有幼儿、青春期孩子、成年人、老年人以及三餐中有人部分在家吃饭的情况,他们的能量、营养素需要量就出现明显的差别,而且三餐就餐不完整,如何判断该家庭成员的营养摄入是否合理呢?如何对不同的人群营养摄入状况进行优劣比较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入了以上概念。 二、概念的举例解释。 由于《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中已经有了相关的定义,在此不做赘述,仅通过举例来阐明概念的内涵。 1、人日数 一般我们一日三餐齐全看做1,把早餐看作0.3、午餐为0.4、晚餐为0.3。 例如:周一,爸爸在家吃了早餐和午餐,晚餐在外面吃。那么,爸爸周一的人日数为: 0.3×1+0.4×1+0.3×0=0.7 换言之,爸爸周一在家吃饭只是占有了0.7个人日数。 周二,妈妈早晨在家吃饭,中午、晚上都没在家吃饭,怎么计算呢? 0.3×1+0.4×0+0.3×0=0.3 2、标准人 标准人的概念教材上有,简言之,就是把能量需要值为2400千卡定为1。其他人可以用来比较大小。3、折合系数 不难理解,爸爸、妈妈的能量需要值是不同的,但是有了标准人之后,我们通过除以标准人的2400,就能够方便地比较其大小了,这就是“折合系数” 例如:爸爸每天需要的能量值是4800千卡、妈妈每天需要值是3600千卡(注:4800、3600这两个数值是为了方便计算设定了,实际值肯定小得多)。 那么,爸爸的“折合系数”为4800÷2400=2 妈妈的“折合系数”为3600÷2400=1.5 “折合系数”等同于“标准人系数”的概念。 4、标准人日数 爸爸、妈妈如果三餐都在家吃饭的话,他们的“人日数”都是“1”,但这两个“1”肯定是爸爸的能量高,他们体现不出差别来,更不能1+1=2个人日数。既然有了“折合系数”这个值,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标准人日数”。 计算公式为: 假如爸爸在家吃饭两整天、妈妈在家吃饭五整天,那么,爸爸吃饭的“人日数”是2、妈妈的“人日数”是5,这个好理解,但2、5还不能直接相加,因为两人的能量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转化成“标准人日数”(“标准人日”概念等同于“标准人日数”): 爸爸的标准人日=爸爸的人日数×折合系数=2×2=4个标准人日 妈妈的标准人日=妈妈的人日数×折合系数=5×1.5=7.5个标准人日 换言之,爸爸在家吃饭虽然只有2天,但相当于标准人吃了4天,妈妈虽然在家吃饭5天,但相当于标准人在家吃饭7.5天。 5、总标准人日 既然我们知道爸爸、妈妈的标准人日,那么,连同爷爷、奶奶、女儿、儿子等一家人全部把各自的标准人日加起来,就是一家人的“总标准人日”了。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人群有20人,那就把这20人每个人的标准人日加起来即可。 “总标准人日”的概念等同于“总标准人日数”概念。 6、混合系数 如果李家和王家两个家庭进行比较,两家的人群构成不一样,也就是说两家的年龄段、性别等都不一样,那么怎么来比较呢?这就需要用到混合系数了。可见,混合系数是比较不同人群的一个重要媒介。 教材上的定义是:将一个群体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以其人日数之和被其总人日数除即得出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系数(混合系数)。为此解释如下: 6.1混合系数的概念等同于“人群折合标准人系数”,是把一个人群变成一个新个体,这个新个体是标准人的多少倍。 “一个群体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以其人日数之和”等同于概念“总标准人日数” 6.2混合系数的概念可以简化为:总标准人日数÷总人日数 6.2计算公式简化为: 混合系数=(成员A的折合系数×人日数a+成员B的折合系数×人日数b+……)÷总人日数 =(成员A的折合系数×人日数a+成员B的折合系数×人日数

统计学 概念定义

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且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2数据分析: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的统计方法;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3.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4.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他是研究者想了解的总体的特征值。 5.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的特征的概括性的数字度量。6概率抽样是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的与每个单位都要一定的机会被选入样本。7非概率抽样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8.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进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9.非样本误差指除了样本误差之外的,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样本的观察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差异。10.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11.饼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角度来表示数值的大小的图形。12.茎叶图是反映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它是由茎和叶两部分构成的,其图形是有数子组成的,通过茎叶图,可以看出数据的分布形状及数据的离散状况。13.集中趋势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的位置所在。14.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众数主要用于测度分类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用于作为顺序数据以及数值型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15.平均数也称为均数,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16异中比率指非众数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17.方差是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18.离散系数也称变异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对应的平均数之比。19. 概率古典定义:如果某一随机试验的结果有限,而且各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某一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该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与样本空间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n的比值。20.概率的统计定义:在相同条件下随机试验n次,某事件A出现m次,则比值m/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21.主观概率定义:对一些无法重复的验,确定其结果的概率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为确定这个时间的概率。22.当某一事件B已经发生时,求时间A发生的概率,称这种概率为时间B发生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23.统计量概念:设X1,X2.。。。。。Xn是从总体X中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个样本,如果由此样本构造一个函数T(X1,X2,…Xn),不依赖于任何未知参数,则称函数T(X1,X2,…Xn)是一个统计量。24.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称为估计量。25.点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的某个取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2 6.区间估计就是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一个区间范围,该区间通常由样本统计量加减抽样误差得到。2 7.如果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多次,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系数。2 8.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有效性指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标准的估计量更有效:一致性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计总体的参数。2 9.原假设Ho为真却被我们拒绝了,犯这种错误的概率用a表示,称a错误或弃真错误:原假设为伪我们却没有拒绝,犯这种错误的概率用B表示,称B错误或取伪错误。30.如果样本是从总体的不同类别中分别抽取,研究目的是对不同的目标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称为拟合优度检验也称一致性检验。31.在研究问题时有时会遇到要求判断两个分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使用X2检验,判断两组或多组的资料是否相互关联,如果不相互关联,就称为独立,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成文独立性检验。32.方差分析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33.当方差分析只涉及到一个分类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34. 当方差分析只涉及两个分类自变量时称为双因素方差分析。

关于“多体系结合”审核人日的计算公式

“多体系结合审核”每位审核员审核时间的计算办法 1.目的: 为维护公司和审核员的切身利益,体现“合理、合规、合法”的经营理念,特制订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多体系结合”各审核员审核时间的安排和审核补贴的结算。3.职责: 3.1审核部负责根据本办法计算“多体系结合”审核组各成员在审核组中所需承担的审核时间并报财务部; 3.2审核组长负责根据确定的审核组各成员在审核组中所需承担的审核时间编制审核计划; 3.3 财务部负责按每个审核员实际承担的审核时间结算审核补贴。 4.管理内容及要求: 4.1“多体系结合”审核各审核员所需承担审核时间的计算 4.1.1参与每个单体系审核的审核员审核人日数计算公式: (单体系理论审核时间×任务书下达的总审核时间/理论总审核时间)÷参加审核人数 注: a.单体系理论审核时间:是指按照CNAS-CC15《管理体系审核时间(QMS、EMS、OHSMS)》附表中所列出的时间; b.理论总时间:为“注a”中查表得出的各“单体系理论审核时间”之和; c.任务书下达的总时间:是指公司在合同评审阶段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的需实际执行的“审核人日”。 d.参加审核人数:是指实际参与每个“体系”审核的审核员人数。 4.1.2 经计算后实际值的“修正”,执行以下规则: 0.25人日以下修正为0.25人日; 0.25-0.5人日修正为0.5人日; 0.5-0.75人日修正为0.75人日; 0.75-1人日修正为1人日;

4.1.3 审核时间计算方法的应用: a.多体系结合审核,应首先计算参与审核人数多的体系,再计算“风险程度高”的体系; b.最后一个体系审核人日的计算应为:任务书下达的总审核时间减去“已计算过的”体系审核时间总和(不修正)。 注:若参与EMS、OHSMS审核的审核员数量一致,也可将任务书下达的总审核人日减去“QMS”的审核人日均分审核人日。 c.参加多体系结合审核的审核员时间为参与每个体系审核计算的时间数的总和。 举例说明: 例如:参与多体系审核的审核员为3人,其中1人为三体系,1人为两体系(Q+E),1人为单体系(Q);体系涉及人数为:200人(含设计);EMS、OHSMS 的风险等级分别为高风险和中风险。 经评审和查表得知:各体系理论时间分别为(QMS)9人天、(EMS)13人天、(OHSMS)10人天;总时间为32人日。公司在考虑各种情况(如:多条生产线、体系结合的成熟度、客户为认证所作的准备情况)后,确定的“任务书下达的总时间”为29人日。 则: a.每个参与QMS审核的人日数为:(9×29/32)÷3=2.72≈2.75(人日) b.每个参与E审核的人日数为:(13×29/32)÷2=5.89≈6(人日) c.参与S审核的总人日数为:29-8.25-12=8.75(人日) d.三体系审核员所得的审核人日为:17.5人日;两体系审核员所得的审核人日为:8.75人日;单体系审核员所得的审核人日为:2.75人日; 4.2管理要求 4.2.1审核部审核方案管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a.安排多体系审核时,应安排具有多体系资质的审核员(可以是实习审核员)实施审核; b.下达任务书时,同时应计算好每位审核员在审核任务中所参与的审核人日,并随任务书一起通知审核组成员。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和总体单位 1.总体 (1)总体的概念: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 在统计研究过程当中,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居于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统计总体与之相适应。例如:要研究我们学院教师的工资情况,那么全体教师就是研究的总体,其中的每一位教师就是总体单位;如果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就是该班的50名学生,每一名学生是总体单位。根据我们研究目的的不同,我们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总体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2)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量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总体。 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指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或准确度量它的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如企业生产中连续生产的大量产品,江河湖海中生长的鱼的尾数等等。 划分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我们设计统计调查方法。很显然,对于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3)总体的特征: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个别单位的现象或表现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单位的现象综合则相对稳定。因此,现象的规律性只能在大量个别单位的汇总综合中

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数量足够的多,才能准确地反应我们要研究的总体的特征,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同质性: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以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一个总体,则“专业”是该总体的同质性,而“性别”、“籍贯”等则是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以我院全体教师为一个总体,则“工作单位”是其同质性,而“学历”、“月工资”等则是它的变异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三个问题: ★变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 ★变异性和同质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同质性否定变异性或用变异性否定同质性都是错误的。 2.总体单位 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 【思维动起来】 对2015年10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总体是什么总体单位是什么 总体的同质性是什么变异性是什么 3.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在统计研究中,确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于统计研究目的和认识对象的性质。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