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_陈扬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_陈扬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_陈扬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_陈扬

窖藏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窖藏一般是人们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自然灾害)对自己珍惜的物品的一种权宜性保存方式,因此,窖藏中出土的器物一般较精美,大多属于当时的上等产品,例如具有经济价值的钱币、带有礼制色彩的铜器等等。窖藏器物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物质文化发展的主流,如商周时期大多是青铜器窖藏,唐代多见金银器窖藏,辽宋金元则以瓷器窖藏为主。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四川地区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窖藏,出土的瓷器无论品种还是装饰都具有相似的特征,体现了共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四川地区的窖藏发掘集中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见附表)。配合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修建,大量窖藏文物出土。出土地点有什邡县[1]、郫县[2]、成都市[3]、大邑县[4]、崇庆县[5]、营

山县[6]、

平武县[7]、阆中县[8]、德阳县[9]、武胜县[10]、资中县[11]、成都市金牛区[12]、彭山县[13]、

峨眉山市罗目镇[14]、青神县[15]、雅安市[16]、广安县[17]、绵阳市[18]、巴中县[19]、三台县[20],出土器物以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和龙泉青瓷为主,也有部分四川本地的磁峰窑白瓷和广元窑黑瓷,北方定窑和耀州窑的产品则寥寥可数。器型以碗、

盘、碟最多见,湖田窑青白瓷的口沿大多镶银或铜扣,斗笠碗的印花纹饰相当精美,龙泉青瓷可见部分陈设器皿,如凤耳瓶、三足炉等。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发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个大型窖藏被发现,尤以遂宁市金鱼村南宋窖藏最为著名[21],出土瓷器多达985件,其入藏方式细致,瓷器大多完美无损。除此以外,在中江县[22]、忠县[23]、武胜县[24]、峨眉山市罗目镇[25]、绵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天津300071)

【关键词】四川地区;宋元时期;窖藏;瓷器

【摘要】窖藏中出土的器物一般较精美,多属当时的上等产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物质文化发展的主流,如商周时期大多是青铜器窖藏,唐代多见金银器窖藏,辽宋金元则以瓷器窖藏为主。本文主要以瓷器窖藏集中出土的四川地区为论述对象,对这一地区宋元时期瓷器窖藏的埋藏特点、窑口分布、器型种类、入藏原因等方面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究与探索

2011.5

文物春秋17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DOI:10.13635/https://www.doczj.com/doc/569513016.html,ki.wwcq.2011.05.012

竹市[26]也都发现了瓷器窖藏。出土器物的窑口基本相同,但器型多样,陈设器种类丰富,包括青瓷、蛙形水盂、五管灯、玉壶春瓶、观音像等,造型精美,艺术性强。

一、埋藏手段

从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看,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的瓷器窖藏埋藏手段有很多共性,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器物放置在大陶罐、陶缸或者铜盆中,其上覆盖一块平板石,也有的倒扣在疏松的细沙土上。这一类窖藏埋藏的器物一般较少,最多至60~70件,多相互重叠堆放。例如大邑县安仁镇窖藏、德阳县窖藏、广安县广福乡窖藏、什邡县窖藏等。

第二类,器物存放于相向扣合的两个大铁锅或者大陶缸内。在四川地区,这类埋藏方法最为多见,埋藏的器物多在百件左右,而且大多保存较完整,排列方式清晰可见。例如郫县窖藏、巴中县窖藏、武胜县团堡岭村窖藏、营山县窖藏、大邑县观音阁窖藏等。

第三类,地穴式埋藏方法。以遂宁市窖藏、阆中县窖藏和成都市窖藏为代表,出土器物较多,均上百件,器物藏于地表1米以下,重叠堆放,首尾相衔,形成多个层面,外层或者底层易受挤压部分往往放置铜器,内层或者上层放置器壁较薄的瓷器,其中遂宁市窖藏器物之间的空隙还充填细腻的土层,以防精美瓷器破损。

由此可见,窖藏器物的埋藏情况大致同器物的等级相一致,越是珍贵的器物所采用的埋藏方法则越复杂,保存得更完好。

二、窑口分布

宋代制瓷手工业是继三国西晋和唐代之后再次出现的发展高峰,不仅名窑辈出,且名窑的精品瓷器在很大程度上已替代金、银、玉器进入宫廷和官宦之家,广泛充作祭祀、陈设、文房用品和生活用器。

1、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窑系的产品,即所谓的青白瓷,在四川地区窖藏中最为常见。产品时代集中在北宋中晚期到南宋,器型仍以碗、碟、盘等常用饮食器为主。

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早期生产的器物主要是日用器皿,而且胎体厚重,使用垫饼烧造;北宋中晚期以后,其器型才逐渐丰富起来,器物造型、纹饰也越来越复杂、精美。江西曾发现北宋早中期的瓷器窖藏,均为瓷碗,其器物的共同特征即为圈足高且宽大,胎体厚重,内底不施釉[27],但这种特点的器物不见于四川地区的窖藏。

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开始发展起来,四川地区的很多窖藏出土了此时期的器物,如大邑县安仁镇窖藏出土的影青瓜棱小罐、影青瓜棱小瓷壶,遂宁窖藏出土的青白瓷刻花碗、花口碟、梅瓶、炉,中江县窖藏出土的影青划花碗,阆中县窖藏出土的影青划花碗、划花瓶。这些器物的共同特征是,造型上多为广口小足,腹壁斜弧,出现了直壁的“斗笠碗”;胎体成型上则上薄下厚,可以保持器皿平衡;器物多葵瓣瓜腹,大多饰有刻划花装饰。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吸收了北方耀州窑的刻花装饰手法,即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使得刻线深处积釉厚而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艺术效果极佳。这种装饰手法在遂宁窖藏中的青白瓷刻花碗和葵瓣碟、菊瓣碟上体现明显。

北宋末期到南宋是景德镇持续发展和改革时期。随着北宋的灭亡,北方名窑多被战乱所毁坏,大批工匠南迁,于是景德镇则兼具了良好的瓷土和优秀的制瓷工艺。四川地区的窖藏大量出土了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如大邑县安仁镇窖藏出土的影青双鱼莲荷碟,

研究与探索182011.5文物春秋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大邑县食品公司窖藏出土的儿童戏水刻花影青碗,什邡县窖藏出土的影青划花碗、影青瓷盘,巴中县窖藏出土的影青瓷盘,平武县南坝窖藏出土的影青印花薄胎瓷碗和瓷碟,罗目镇电机铸造厂窖藏出土的Ⅰ式瓷盘,成都市窖藏出土的影青瓷洗等。这一时期器物的特点是高圈足逐渐向低矮发展,受北方定窑的影响,开始流行覆烧法,因此出现了芒口器。这些做法有效地节约了窑位空间,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有利于产品的大量外销,但是也使得器物的质量有所下降,釉色偏黄,如大邑县食品公司窖藏出土的Ⅱ式瓷碗。斗笠碗仍然存在,也大量出现了弧壁器物,后期的盘、碟多无底。这一时期的器物大多胎薄如纸,质地坚细,刻划花和印花同时并存,时代越往后印花越流行,而且后期纹饰呈现出构图繁缛、层次较多的趋势,如成都市窖藏出土的影青瓷碗和巴中县窖藏出土的影青瓷盘,都出现了纹饰分区的特点。

2、龙泉窑系

龙泉窑系瓷器是四川地区窖藏出土瓷器的第二大类,其时代集中在南宋到元。目前还未发现有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在四川地区的瓷器窖藏中则大量出土,如遂宁窖藏、忠县中坝窖藏、武胜县谷坝村窖藏、资中县窖藏、阆中县窖藏、巴中县窖藏、什邡县窖藏、彭山县窖藏、成都市窖藏、中江县窖藏、三台县窖藏等,都有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出土。典型的器物如遂宁窖藏的龙耳簋、鬲式炉、葫芦壶,为南宋后期龙泉窑的典型器物。中江县窖藏出土的Ⅱ式豆青划花莲瓣瓷盘,外壁模印莲瓣纹,莲瓣凸起,胎体厚重,圈足底心无釉,有旋削痕,呈紫红色。南宋末,龙泉窑大量盛行浮雕的丰满莲瓣纹,主要饰于盘、碗的外壁,层次分明。此外,“紫口铁足”也是龙泉窑这一时期器物的一个特点,因其用垫饼来承托圈足器物,所以器物可以通体施釉,只把圈足着地部分刮去釉,烧

成后出现“朱砂底”和“铁足”。类似的碗、盘、

碟在罗目镇电机铸造厂窖藏、什邡县窖藏、彭

山县窖藏、成都市窖藏、崇庆县窖藏、巴中县

窖藏也有出土。另外,南宋时期的龙泉窑还经

常在器物内底模印双鱼纹,双鱼掩映于青翠

的釉层中,俏丽活泼,如忠县中坝窖藏出土的

Ⅰ、Ⅳ式碟,武胜县谷坝村窖藏出土的Ⅳ式

碗。这种模印双鱼纹的器物从南宋晚期到元

代在龙泉窑地区大量生产。

3、北方窑场

北方名窑的瓷器到目前为止出土并不

多,除了少量定窑、耀州窑产品外,其他北方

名窑如钧窑、汝窑、磁州窑等则一件未见。北

宋灭亡以后,北方窑场受到战争的影响,很多

名窑一蹶不振,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的格局也

对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阻

碍,北方产品要进入“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则

更不容易了。目前窖藏中出土的定窑器物有

遂宁窖藏的Ⅱ型白瓷碗,三台县窖藏的白瓷

杯,成都市窖藏的Ⅰ式碟,平武县南坝窖藏的

白釉印花瓷碟,罗目镇电冶公司的A、B型瓷

碟。这些器物大都芒口(除平武县的瓷碟,其

时代可能偏早),釉色白而泛黄,有的器物表

面有“泪痕”,这是定窑入宋以来的典型特征。

耀州窑的产品则更少,有成都市窖藏出土的

Ⅱ式盘,什邡县窖藏出土的虾青釉瓷盏,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胎体厚重,釉色青中泛黄,造型

简朴壮实。

4、四川本地窑场

出土数量虽然不如外地窑场多,但是出

土器物大多为精品,其中最多见的是四川彭

县磁峰窑器物。磁峰窑继承了唐代大邑窑的

白瓷传统,学习了定窑白釉印花、刻划花工艺

风格,是四川生产白瓷的地方名窑。虽然磁峰

窑的白瓷从制作工艺上仍比定窑略逊一筹,

但是从出土情况看,它的产品还是很受当地

2011.5

文物春秋

19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人的珍视,在窖藏中经常是与定器同出。尤其是在南北对峙的历史背景下,当定器很难输入四川时,磁峰窑白瓷满足了当地市场对高档白瓷的需求。郫县窖藏出土了大量磁峰窑产品,主要是碗、罐、盘、杯;另有遂宁窖藏出土的Ⅰ式白瓷碗,成都市窖藏和彭县窖藏的白瓷杯,中江县窖藏的白瓷盘,阆中县的白瓷印花盘,崇庆县窖藏的白瓷碗、盘。磁峰窑生产的白瓷一般胎体较厚,厚于定窑,胎色灰白,含有较多沙粒,釉色泛黄者居多,也有近似纯白者,釉不甚透明,表面不甚光莹,在烧造方法上多采用叠烧法,器心往往留有支钉痕或沙痕,印花装饰的线条也较定窑粗犷。

四川地区窖藏出土的黑釉瓷大多为广元窑产品。这种黑釉瓷主要是饮茶具,以碗、盏为代表器物。宋代从宫廷至民间都流行“斗茶”,即把一种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然后用煮沸的水点注入,茶面即浮起一层白沫,因此以黑釉瓷饮用为最佳。在当时“斗茶”风靡的氛围影响下,全国各地窑场尤其是南方烧造黑瓷的窑场相互借鉴,竞相模仿。在盛产茶叶的四川地区,广元黑瓷则应运而生。南宋时的广元窑不仅在露胎的外底上仿建窑的乌泥黑,还仿吉州窑的鹧鸪斑及北方黑釉窑的油滴盏,同时还独创了金色和银灰色的星点釉,其纯黑釉器物光亮如黑漆一般,有的底露胎呈“铁足”,器表有“泪痕”。因此,广元窑发展到南宋,可以说既集全国各黑釉名窑的特点,又有独创。广元窑瓷器的特点是胎骨一般厚重,断面以黄白色为主,含铁量多,未上釉的部分在焙烧的过程中由于氧化作用而呈现红褐色乃至黑褐色[28]。广元窑出土的黑瓷碗的基本特点是:玉璧底,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底有涩圈,外底不施釉部分会露白色或者米黄色的化妆土[29]。中江县窖藏出土的Ⅶ式黑釉瓷碗,彭山县窖藏出土的黑釉杯,郫县窖藏的黑釉盏,德阳县窖藏的黑釉瓷碗都为广元窑产品,特征明显。

除此之外,忠县中坝窖藏还发现有四川乐山西坝窑和巴县清溪窑产品[30],均为碗、盏,是常见的日用器型,质地也比较粗糙。

三、器型分类

1、饮食器:碗、碟、盘、盏几乎是每个窖藏都出土的器物,而且出土量大,形式、造型各异。此外,还有各式杯、壶、注子、钵等。

2、陈设器:主要是瓶,有梅瓶、玉壶春瓶、竹节瓶、方瓶、瓜棱瓶、贯耳瓶等。有的口沿为荷叶口,全身有划花装饰,有的以镂空莲花为底座,其用途也各不相同。遂宁窖藏出土的青白瓷梅瓶Ⅰ型,有盖,盖外撇,方便开启,应为储酒器。花口瓶、贯耳瓶、玉壶春瓶,应为养花、插花之用。

3、仿礼器:仿礼器大多为龙泉窑产品,与北宋后期的崇古之风有关。三台窖藏出土的瓷觚,罗目镇窖藏出土的瓷鼎,忠县中坝遗址窖藏出土的瓷,均仿铜器。遂宁窖藏出土数量最多,有仿铜器的龙耳簋,仿玉器的琮式瓶及各式炉。该琮式瓶同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的完全相同,这是龙泉窑仿南宋官窑的可靠证据。在北宋以后的确出现以瓷器作为礼器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瓷礼器的使用仍被垄断在宫廷和地方官府之中。四川地区窖藏零星出土的礼器性器物,时代一般在南宋晚期到元,笔者认为,这类器物是作为带有仿古色彩的陈设器销往四川地区的,而非真正的礼器用瓷。

四、入藏原因分析

四川地区出土的瓷器窖藏时代大都集中在南宋晚期至元,考证这一时期的相关文献,可以知道,四川地区在此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宋元战争,涉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严重地破坏了四川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并使得人

研究与探索202011.5文物春秋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们纷纷将家中宝物埋藏,以避战乱。我们可以将四川地区的宋元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1、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借道伐金,攻袭四川,宋廷采取议和政策,加之川民防守意识薄弱,使得巴蜀之地损失惨重。“蜀报蒙古兵深入,事势颇危。又闻七方关已溃散,才透文、陇,便入绵、汉,皆是平地,蜀便难保。”[31]这是蒙古军第一次侵入蜀地,只是还未深入四川内部,宋守将均向四川腹地撤退。

2、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太宗)八年……秋七月,……阔端率汪世显等入蜀,取宋关外数州,斩蜀将曹友闻。冬十月,阔端入成都。……十一年己亥春,……皇子阔端军至自西川。”[32]此次元军大举攻蜀,旨在夺取西蜀重地成都,破坏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根据记载,元军兵分三路,最终汇集于成都附近。“盖敌骑自八月分道入寇,犯兴元,犯沔阳,犯阶、文。九月兵破大安。十月一日哨朝天,七日闯益昌,十日至阆中。又分为三:涉江而西者,以十二日入普城;顺流而下者,以十三日入顺庆;由新井、盐亭而东者,以十六日入潼川。并三道之兵,以十九日破成都,二十七日掠眉山,二十九日焚青神。”[33]这次战役以后,宋廷开始意识到四川地区的重要性,改变了先前的防守政策,投入大量兵力,蜀地渐次收复,任命余治理四川,恢复了四川的生产和发展。

3、南宋宝六年(1258年),图谋一统大业的蒙哥汗实施其图蜀灭宋的计划,元军从汉中、西南两路入蜀。1258年前后,川西平原已尽在元军统治之下,“成都、彭、汉、怀、绵等州悉平,威、茂诸蕃亦来附。”[34]元军可谓势如破竹,1258年底就占领了巴蜀土地的三分之二,“所未附者,巴江以下数十州而已”[35]。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南宋灭亡,元朝基本确立在四川的统治。

综上所述,自1231年到1276年这40余

年时间里,川蜀大地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

这应该是这一时期集中发现大量窖藏的最直

接原因。

五、从四川地区出土瓷器窖藏看

宋元时期瓷器的发展

1、青白瓷一枝独秀,龙泉青瓷异军突起

北宋灭亡以后,北方的五大名窑相继衰

落甚至停烧,被辽金占领的窑场产品风格趋

于粗犷,缺少了汉文化所欣赏的雅趣。而此

时,拥有良好瓷土资源的景德镇湖田地区的

制瓷业开始异军突起,它在吸纳了北方工艺

的基础上,发展了深受南宋士大夫阶层喜爱

的青白瓷体系。四川地区瓷器窖藏的80%以

上都有青白瓷出土,时代从北宋早期到元代,

时间跨度基本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的生产历

史。南宋中期以后,以厚胎厚釉器物为特色

的龙泉窑开始崛起,四川地区宋末元初的瓷

器窖藏基本都有龙泉青瓷出土,尤以瓷瓶多

见,且造型各异,可见其是当时的蜀地相当流

行且常见的陈设器。并且往往时代越晚,龙泉

青瓷所占的比重越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南宋晚期之后龙泉青瓷的盛极一时。

2、窑址遍地开花

成都平原四面环山,“蜀道难,难于上青

天”,地理条件制约了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物

质、文化上的交流。尽管如此,隋唐时期的四

川地区即开始了瓷器生产,至宋代窑址进一

步增多,遍布于今广元、崇庆、成都、郫县、灌

县、彭县、巴县以及重庆等县市,大多数是仿

烧当时的名窑产品,如广元、巴县等的黑瓷,

彭县的白瓷,尤其是彭县磁峰窑的白瓷,印花

装饰水平较高。

3、瓷器生产的世俗化和商品化

瓷器生产发展到南宋,世俗化和商品化

是不可抗拒的两个趋势,而且二者又相互促

2011.5

文物春秋

21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进,将宋代的制瓷业推向了顶峰。四川地区窖藏出土的瓷器,无论是青白瓷还是龙泉青瓷,都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特点。遂宁窖藏的出土情况最能说明问题,985件的瓷器数量绝非家用瓷器,器物中重复器型、重复纹饰的数量巨大,仅青白瓷菊瓣碟的数量就多达百余件,龙耳簋、琮式瓶、鬲形炉等有礼制色彩的器物出土说明这一类器物已经世俗化,脱离了宋代官窑陶瓷礼器的使用范畴,作为商品销往四川地区,是日常生活所用器物。因此,在南宋时期,瓷器贸易是推动瓷器生产大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

——

——

——

——

——

——

[1]丁祖春:《四川省什邡县出土的宋代瓷器》,《文物》1978年3期。

[2]梁文骏:《郫县出土的宋代瓷器窖藏》,《文物》1984年12期。

[3]翁善良:《成都市发现的一处南宋窖藏》,《文物》1984年1期。

[4]a.大邑县文化馆:《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出土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7期;b.大邑县文化馆:《大邑县发现宋代窖藏》,《成都文物》1984年1期。

[5]四川省文管会等:《崇庆县发现唐宋瓷器窖藏》,《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6]刘敏:《营山县发现宋代窖藏》,《四川文物》1985年1期。

[7]冯安贵:《四川平武县发现两处宋代窖藏》,《文物》1991年4期。

[8]张启明:《四川阆中县出土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7期。

[9]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德阳县发现宋代窖藏》,《文物》1984年7期。

[10]刘家同:《武胜县出土宋代窖藏瓷器》,《四川文物》1985年1期。

[11]杨祖垲:《资中县亢溪乡宋代窖藏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7年6期。

[12]高凤薏:《金牛区发现南宋瓷器窖藏》,《成都文物》1984年3期。

[13]帅希,彭方明:《彭山发现南宋窖藏》,《四川文物》1996年1期。

[14]陈黎清:《峨眉山罗目镇出土宋代窖藏》,《四川文物》1990年2期。

[15]鲁树泉:《青神发现宋代窖藏瓷器》,《四川文物》1989年4期。

[16]李直祥:《雅安市发现元代窖藏瓷器》,《四川文物》1988年5期。

[17]李明高:《广安县出土宋代窖藏瓷器》,《四川文物》1989年3期。

[18]何志国:《绵阳刘家乡发现宋代瓷器》,《四川文物》1989年5期。

[19]程崇勋:《巴中县出土宋代窖藏》,《四川文物》1989年4期。

[20]景竹友:《三台出土宋代窖藏》,《四川文物》1990年4期。

[21]遂宁市博物馆等:《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文物》1994年4期。

[22]王启鹏,王梅:《四川中江县出土宋元窖藏》,《四川文物》2005年2期。

[23][3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宋代瓷器窖藏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1年2期。

[24]武胜县文管所等:《武胜县谷坝村宋代陶瓷器窖藏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2年3期。

[2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峨眉山市罗目镇宋代窖藏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3年1期。

[26]宁志奇:《绵竹宋代瓷器窖藏》,《四川文物》2008年6期。

[27]杨道以:《江西高安市发现北宋瓷器窖藏》,《考古》1999年7期。

[28]《四川古陶瓷研究》编辑组编:《四川古陶瓷研究》(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2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3年3期。

[3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6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25-926页。

[32]明·宋濂:《元史》卷1《本纪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35页。

[33]宋·吴泳:《鹤林集》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2-193页。

[34]同[32],卷129《纽传》,第3144页。

[35]同[32],卷129《来阿八赤传》,3141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

研究与探索222011.5文物春秋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洗、高足碗、高足杯、盘黑釉高足杯

《四川文物》1985年1期宋元45件碗附表

年代出土数量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四川本地

窑场北方窑场

其他窑场

资料出处

南宋

巴中县

盘(扣银边)、碟莲瓣纹碗

广元窑黑釉兔毫盏

灰绿釉碗、

酱釉碗、黑釉碗、灰

青釉盏

《四川文物》1989年4期南宋彭山县斗笠碗、盘、碟莲瓣盘、浅腹碗、盆式杯

磁峰窑白瓷杯、广元窑黑釉杯

《四川文物》1996年1期

南宋广安县斗笠碗、盘、碟、瓶黑釉碗、钵、杯

《四川文物》1989年3期南宋成都市斗笠碗、洗(扣

铜边)、碟(扣铜边)、瓶

莲瓣纹碟磁峰窑白瓷杯、广元窑黑釉盏

耀州窑盘、定窑碟

《文物》1984年1期南宋165件

碗、盘、碟

《四川文物》1985年1期南宋32件婴戏纹碗(扣

银边)、盘、斗笠碗

《成都文物》1984年1期

南宋42件碗、碟

定窑白釉碟

《文物》1991年4期南宋

16件

盘(扣银边)、碟(扣银边)凤耳瓶、四方瓶、鼎式

炉、莲瓣纹盘、碟《四川文物》1990年2期

南宋81件

瓶、碗、碟、盘、器盖炉

白釉盘

青釉碗、玳瑁釉盘《文物》1984年7期南宋

34件

碟、壶、罐、粉盒

青釉炉、玳瑁釉瓶、绿釉瓶

《文物》1984年7期

南宋69件

杯(扣银边)、盏(扣银边)

磁峰窑白瓷

瓶、罐、碗、杯、缸、盏;广元窑黑釉盏

《文物》

1984年12期

南宋收回8件瓶《四川文物》1989年4期出土地点72件

100件

37件

116件

武胜县营山县大邑县平武县峨眉山市罗目镇

阆中县大邑县安仁镇

郫县青神县四川地区宋元窖藏瓷器出土情况一览表

《四川文物》1997年6期

南宋

资中县

5件

粉青釉碗研

究与探索

2011.5

文物春秋23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年代出土数量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四川本地

窑场

北方窑场其他窑场资料出处

出土地点

宋元忠县121件碟、碗、盘、

、玉壶

春瓶

乐山西坝窑

碗、巴县清

溪窑盏

《四川文物》

2001年2期

南宋成都市

金牛区

132件罐(嵌螺钿)

磁峰窑碗、盘

(扣银边)、杯;

广元窑黑釉盏

《成都文物》

1984年3期

宋元遂宁市985件梅瓶、鬲式

炉、八棱形

炉、鼎式炉、

尊、蟾形水

盂、笔洗、印

盒、水注、执

壶、瓶、盆、

钵、小罐、杯、

碗、碟、盘(扣

铜边)、器盖

荷叶盖罐、龙

耳簋、琮式

瓶、竹节瓶、

贯耳瓶、鼓腹

瓶、葫芦壶、

炉、樽、五管

灯、碗、钵、

杯、洗、盘、器

磁峰窑白釉碗

耀州窑青

釉钵、盘、

器盖;定窑

白釉碗

《文物》

1994年4期

宋元三台县48件碗、盏、碟碗、盘、碟、莲

座瓶、觚、罐

定窑

白釉杯

黑釉碗

《四川文物》

1990年4期

南宋280余件碗(扣鎏金银

边)、盘、杯(扣

银边)

莲瓣纹碗、盘、

碟、洗、盂、葫

芦瓶、长颈瓶、

盘口瓶

耀州窑

青釉盏

《文物》

1978年3期

什邡县

南宋绵阳市7件碗青釉碗、

白釉碗

《四川文物》

1989年5期

元末雅安市

盖罐、盘、卵

白釉高足杯

竹节形高足杯绿釉碗

《四川文物》

1988年5期31件

宋元中江县97件斗笠碗盘、碗、高足

碗、瓜楞杯、贯

耳瓶、三足炉

磁峰窑白釉盘、

碗;广元窑黑釉

碗、高足杯

《四川文物》

2005年2期

宋元武胜县22件盏碗、碟《四川文物》2002年3期

南宋峨眉山市

罗目镇

61件

斗笠碗、碟

(扣银边)

广元窑黑釉盏

定窑白釉碟

(扣银边)

《四川文物》

2003年1期

南宋绵竹市

自在观音像、

玉壶春瓶、铺

首方瓶、三足

炉、盘

黑釉盏

《四川文物》

2008年6期几十件

南宋崇庆县36件碗磁峰窑白釉

碗、盘

葵口绿釉碗

《考古与文物》

1983年5期

南宋德阳县16件广元窑黑釉碗

《文物》1984年7期

南宋石棉县1件莲瓣纹

青釉碗

《四川文物》

1991年2期

研究与探索242011.5文物春秋

四川地区宋元瓷器窖藏综述

宋代瓷器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 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碗为倒置斗笠形。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 “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 钧窑大碗,宋代瓷器。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直口,深腹,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 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碗外遍刻花草纹。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 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 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 ? ? 7 3 1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 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 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 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 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 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 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 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 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 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 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比较

CHINA CERAMIC INDUSTRY Aug.2009Vol.16,No.4 中国陶瓷工业 2009年8月第16卷第4期文章编号:1006-2874(2009)04-0041-02 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窑青白瓷的比较 杨建军 欧阳之川 (1.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1;2.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景德镇: 333000)摘 要古人崇尚青瓷和青白瓷,它们温润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多不同色阶和感觉的青绿釉色,并且瓷釉的玻化和玉结下了不解之缘。众所周知, 耀州窑和景德镇窑分别以烧造青瓷和青白瓷闻名,然而在耀州窑青瓷发展过程中也烧造出具有青白瓷特征的产品,那就是五代的天青釉瓷。本文通过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景德镇青白瓷的对比,认为耀州窑天青釉瓷是青白瓷的早期形式。 关键词青白瓷,天青釉瓷 中图分类号: K876.3文献标识码:B 宋代文献中的“青白瓷”,据考证是我们今天所指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当今学术界对青白瓷的定义则要宽泛得多,凡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都可以称为青白瓷。 根据新的考古资料推断和证明,青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并不仅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窑场。 众所周知,耀州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但值得注意的是,耀州窑在其发展过程也生产过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瓷器,那就是五代天青釉瓷器。 文献记载我国天青釉瓷创烧于五代时期的柴窑,柴窑的存在与否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从出土实物来看,五代耀州窑是我国目前发现烧造此类色釉瓷最早的窑址。研究耀州窑的著名专家禚振西考证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与文献记载的柴窑瓷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特征吻合。 半个世纪前国内外很多人以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论瓷器》书中关于柴窑瓷的描述为依据,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结果符合条件的只有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前人形容五代柴窑的特征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若用以形容影青瓷器却是比较恰如其分。”从专家们的论证中,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耀州窑天青釉瓷器和景德镇窑青白瓷应该有相同的特征。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唐五代时由于辖属不一,又名黄堡窑,宋时属耀州辖区,故称耀州窑,主要以生产青瓷闻名。唐代,该窑就烧造白瓷和青瓷。五代,该窑青瓷已占主流,胎料精细,造型丰富,瓷釉滋润,从釉色、器型到制作工艺,都与越窑秘色瓷有很多相似处。其中耀州窑创新的剔、划花装饰工艺和淡青、淡天青、天青色釉,比越窑更胜一筹,在全国青瓷发展中,均处于领先地位。五代黄堡窑是国内青瓷窑中目前出土“官”字款青瓷标本数量最多的窑址,此情况说明该窑在五代时期绝非一般瓷窑,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五代景德镇窑烧造白瓷并仿效越窑烧造青瓷,“青白瓷是在唐末五代南方地区崇尚白瓷的背景下出现的”。宋代景德镇窑最大成就在于生产青白瓷。成熟期的青白瓷具有胎质细 腻、 体薄透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滋润清雅、晶莹夺目等特点。它既不像白瓷那样素净、也不像青瓷那样青翠欲滴。景德镇窑以烧造质优的青白瓷而冠绝群窑,并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宋元“青白瓷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五代耀州窑天青釉瓷与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两者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1)釉的比较 五代耀州窑青瓷,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天青釉色是经过色调由青到淡的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其瓷釉的透明度好,亦有开片,是该窑历代所烧青瓷中釉色最为淡雅的瓷器。 成熟期青白瓷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 从釉色上看,两者虽然有不同,但可以同属于天青色这个色系。而成熟期青白瓷釉色的完美主要还依赖于工艺技术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五代耀州窑天青釉是青白釉的初级阶段。 (2)胎体的比较耀州窑五代前期的青瓷胎体为黑胎,呈黑灰或铁黑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后期青瓷的胎体为白胎,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化妆土。而耀州窑的天青釉瓷从唐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止,是耀州窑烧造瓷器中胎体最白的。此种白胎颜色虽白,然而因淘洗太过,导致了胎体致密度差,呈现出一种略微疏松的状态。“我国科学家经过对各时代瓷片的理化科学测试后得知,‘在东汉到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与时代发展成正比关系。’因此,五代时期根本 收稿日期: 2009-05-27通讯联系人:杨建军,男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

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 清代雍正皇帝最爱单色釉瓷器,不仅爱其恬静之釉质、素净之风格,更爱其娇美之形体,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不过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大段时间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实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清雍正胭脂红釉盘红釉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

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吕成龙)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钧窑匜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如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 清雍正年间 高28.6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10.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乌金釉碗一对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纹盖盒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炉钧釉长颈瓶 清雍正 高16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7.4厘米 直口,长颈,牢肩,圆筒状腹,平底,圈足。通体施炉钧釉,外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由于其做法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上各色彩釉二次入炉。低温烧成钧釉风格的瓷器,所以俗称“炉

钧”。雍正炉钧釉器还有玉壶春瓶、钵、缸、天球瓶、灯笼尊、锥把瓶、如意耳葫芦瓶、纸槌瓶、莲蓬口长须瓶、弦纹瓶等品种。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瓶 清康熙 高44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9.5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部堆两道弦纹,长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折枝花卉纹,腹部海水云龙纹,四爪蛟龙,双目圆睁,龙身蟠曲成弓字形,腾跃于汹涌翻滚的海面上,表现出翻江倒海,叱咤风云之势,尽显巨龙之霸气。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伪托款。康熙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制作精工,胎质坚细洁白,青花色泽鲜艳,装饰题材丰富,纹饰描绘层次分明。此器展现出康熙民窑青花瓷独特的艺术风韵。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官窑贯耳六方尊. 物馆清雍正仿哥窑暗花云纹双耳扁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汝釉牺耳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窑变釉绶带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窑变釉绶带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 清

论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特色与兴盛原因

CHINACERAMICINDUSTRYDec.2011Vol.18,No.6 中国陶瓷工业 2011年12月第18卷第6期文章编号:1006-2874(2011)06-0025-03 论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特色与兴盛原因 周媛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 要瓷盒是景德镇宋代青白瓷中的代表产品之一,在宋代瓷盒中处于优势地位,在造型和装饰等方面显示出鲜明而突出的特色。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的兴盛局面是在当时经济、贸易、文化、宗教、战争等各种因素共同推动下形成的。 关键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盒;特色;兴盛原因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高峰期,以如玉器般的青白瓷制作而享誉天下。瓷盒是景德镇青白瓷中的典型器物,行销海内外,是最主要的品种之一。专家学者对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细致、系统的学术探索,而对这一名品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把握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风格特色。 1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发展概述 宋代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范围广大的青白瓷系。景德 镇青白瓷釉色介于白与青之间,又习惯称之为影青瓷,莹润似玉,为宋代青白瓷代表。景德镇青白瓷产量巨大,在湖田、白虎湾、黄泥头等处至今遗存有规模宏大的窑址群。青白瓷种类繁多,以日用器具为多,有各式各样的日用杯碗碟,酒具有注子、注碗、盏托、执壶,还有各类壶罐、瓷盒、瓷枕、香炉、瓷俑、盖瓶等。其中数量与制式最为丰富的为各式盒子,主要为盛装各种香料和化妆品之用。 盒子在古代写作合,由盒盖和盒身扣合而成,因材质不同而形成许多品种,如金、银、玉、玛瑙、漆和瓷盒等。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瓷盒最早出现于西晋晚期或者更早一些,南北朝、隋代、唐和五代时期均有生产,而至宋代时则步入发展高峰,元代时出现衰退,进入明清时期时后又得到复兴。在瓷盒发展史中,以宋代瓷盒发展最为兴盛,除景德镇外,宋代各瓷窑几乎都出产瓷盒,如龙泉窑、南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德化窑等等都生产大量瓷盒,而以景德镇青白瓷盒最为著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盒生产达到全盛程度,涌现出许多专门制作瓷盒的大型作坊。北宋时期瓷盒的底部往往印有作坊的标志,均以姓氏命名,如“段家盒子记”、“吴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等等。就国内外出土情况来看,计有吴、许、段、潘、余、汪、蓝、朱、徐、程、张等大约十三家之多。凡印有姓氏的瓷 盒均属胎釉精致、造型美观之品,可见以上均为大型作坊名称,如加上普通中小型作坊,其实际作坊数量应远远大于此数,可见当时瓷盒产量之巨大。笔者亦曾在探查湖田、白虎湾、银坑村等宋代窑址时,发现规模颇大的瓷盒窑址遗存。这些瓷盒大量销往全国各地,国内外有关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出土的报道层出不穷,可见其在瓷器贸易中具有颇为突出的地位。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盒种类丰富,用途广泛,在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用途上来区分,可以大致将瓷盒分为梳妆类和非梳妆类两种。梳妆类包括粉盒、油盒、奁盒、镜盒等,非梳妆类则包括香盒、印盒、药盒、花盒等。而出口至国外的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究竟作何用途尚难以知晓,其中日本发现的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盒多数出土于经塚中,其用途显然与国内瓷盒有区别。从型制上来看,景德镇青白瓷盒种类除单盒外,还有复杂的套盒、子母盒等。 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在整个宋代均保持兴盛,不过在北宋与南宋时期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盒型制较南宋时期更为丰富多样,而南宋时期瓷盒式样虽然趋于单一,但其生产量却显著增长。 2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特色解析 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不仅是青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亦代表着整个宋代瓷器的艺术与工艺特色。北宋与南宋青白瓷盒虽然从特征上十分相似,但在造型与装饰上仍有明显区别,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貌。 从造型上来看,北宋青白瓷盒造型要较南宋丰富,复杂多变,显得更加精美,因不同功用而制作成各种形状。有扁圆形、八方形,六方形、圆筒形、鼓形、瓜果形、竹节形、六瓣形、八瓣形、十二瓣形、十八瓣形、多瓣花形、子母盒等。子母盒一般塑造成莲瓣、菊瓣等形状。造型之丰富显示了北宋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纯熟,盖纽亦常常做成各类瓜果缔的形状。而南宋时期造 型上则要显得单纯很多,崇尚质朴简洁之风,大都为扁圆形 收稿日期:2011-10-08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

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八音图】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 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 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

宋代瓷器的发展

摘要 北宋时期因为政策的影响,“修文”政策给这一时期的人们的素质教育都有普遍的提高。而这一时期工艺发展继承了唐代时期陶瓷的特点,打造出精美的工艺美术,为后来打造典雅,优美的工艺美术奠定了基础。 宋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城市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坊制和商店逐渐被新兴的集镇所代替,社会经济相对繁荣,宋代的市民和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都为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和物质基础。 “修文政策”的推行,是研究古代器皿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给工艺美术在器皿的品种,造型,图案,纹样,装饰的方法上带来了一些改变,使之与之前的陶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修文工艺发展经济繁荣器皿社会主流独特风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首先是全社会对瓷器的喜爱与重视。唐代的达官贵人仍重金银器而轻视瓷器,到了宋代,商业发展,饮茶风盛,社会对生活饮食器具的需求量加大,而官僚贵族由于受社会动荡、国力衰弱的影响,也无法再像唐代那样大量使用金银器。另外,晚唐五代以来瓷器生产水平提高,精品迭出。北宋初,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其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向创制精品瓷器努力。当然,由于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也都趋向使用瓷器,造成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宋代瓷器艺术特征还可以表现在,多个窑系均烧制了独具特色的器皿,如定窑的柏油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加上黑釉的兔毛,油滴,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各种产品争胜斗奇,异彩缤纷。 宋代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烧制技术上采取了“火照检查”控制窑炉温度,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工艺,使陶瓷的质量,产量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新的器皿不断出现,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这一时期陶瓷受政策的影响,在花纹上大多都有山水魔纹,鸟纹和人物等生活气息的纹样。 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北方窑器和南方窑器。 北方窑器以定陶,耀州窑,汝窑钧窑出品的最具特点。 1)定窑 定窑始于唐,兴于北宋,终于元,窑址分布在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因唐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它的特点是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如黑瓷,紫釉,红釉,绿釉。其特点是瓷胎细致,有光泽,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的造型为碗,盘,瓶,碟,盒,枕等日用品。他的纹样丰富多彩,常有龙凤纹,植物纹,样纹秀丽典雅,装饰印花有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

明清时代瓷器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中国瓷器可以说是艺术上的一支奇葩。而明清瓷器是瓷器发展的成熟时期, 自然在瓷器史上占有足够的分量。两个时期,人们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珍品是后人永远的财富。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瓷器的特点及成就方面加以分析。 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呈上起下,它夹在两个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之间,虽略显逊色,但起艺术成就是同样不可忽视的。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靖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无不显示着明代人的才智。宋代瓷器造型追求简明,追求绚丽至极的平淡。而明代造型追求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同时,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以下分别从明青花和斗彩说明。 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时期(1465 —1487 )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幵辟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 种彩瓷。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 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成化瓷器的胎质细腻纯净,釉层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

似青还白 饶玉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69513016.html, 似青还白饶玉之美 作者:徐标 来源:《中国收藏》2017年第01期 近几年,随着高古瓷逐渐在拍卖市场上升温,宋代青白瓷器也宛如走出深闺的少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窈窕的曲线”和青白如玉的颜色,无不流露出秀雅的文人气息。 宋代五大名窑各领风骚,而惟有景德镇窑统领全国最大的窑系,其生产的青白瓷为数以万计的南方窑口所争相模仿,它也为元明清景德镇瓷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德镇青白瓷窑早在宋代就名满天下,但是明清以来受古玩收藏错误观念的影响,景德镇青白瓷窑的地位长期不被看重,常常把宋代景德镇窑看成一般的民间窑场。如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在《清秘藏》中正式提出了“五大名窑”说,即“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后来“五大名窑”又演变为汝、官、哥、定、钧等内容。所谓“五大名窑”,追究其原委,谁也无法说清。直到1990年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亮相,才弃置所谓的“五大名窑”之说,把宋代瓷窑归纳为六大瓷窑体系,即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及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等。 评价一个古代窑场的地位,主要看其生产瓷器的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陶瓷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而景德镇青白瓷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 曾在宋代影响大半个中国 | 1990年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指出:“青白瓷系是江西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由此可见,青白瓷是宋元瓷器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品种,生产的窑口遍及大半个中国。据有关统计显示,已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共8个省、自治区的34个县发现了宋代青白瓷窑。青白瓷窑址烧造规模是其他五大窑系所不及的,应列宋代六大瓷窑体系之冠。 | 曾以“饶玉”之美独创特色 | 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青白瓷是宋代仿青白玉效果而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其釉色青白淡雅、明澈光润,胎质坚硬细白、体薄透光,造型丰富、挺拔,装饰精巧、秀美,打破了唐代以来制瓷领域“南青北白”的沉闷局面。玉素以晶莹滋润的色泽、坚致细腻的质地、不惧水火的特性而深受世人的青睐。青白瓷在色泽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玉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问世,立即博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条引“彭器质尚书文集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较琼玖。”南宋词作家李清照在她《醉花荫》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是赞美青白釉瓷枕为美玉的诗词,此类青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

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广博浩瀚为世界仅见,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宋元两代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窑场林立,名窑辈出。随着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瓷器作为主要贸易品,运销海外,赢得了亚非人民的赞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长期以来,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陶瓷之路被丝绸之路所取代,但陶瓷的工艺特点、艺术价值、运输方式,特别是陶瓷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丝绸文化所不能涵盖。全国各窑口的陶瓷通过水陆联运,转长江出海,到宁波、泉州、或由闽江水系出海到福州、泉州、厦门;或由珠江水系到广州、澳门,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绕马六甲海峡西达非洲、欧洲。陆海比较,陆路主要靠马车、骆驼运输,运量小,易破碎,难以形成大的经济规模;海路主要是舟船、商舶,运量大,不易碎,成为关税的主要来源。以海运为特征,陶瓷之路逐步形成。 宋元时期我国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很多,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产品品种。其中越窑青瓷、耀州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品种深受喜爱,出口量很大。此外,像磁州窑系彩绘瓷器,建窑系黑釉窑变碗以及元代青花瓷器等也都有出土。从海外考古发现来看,不同品种瓷器畅销区域也有所不同,青瓷、青白瓷几乎遍及亚洲各地乃至非洲东海岸,但建窑系各式窑变黑釉碗就多见于日本、朝鲜这样茶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元代青花瓷器则在西亚阿拉伯地区有惊人的发现,仅土耳其的托普·卡普·撒莱博物馆和伊朗的德黑兰考古学博物馆两家所收藏的元青花就有约二百件,这个数字对中国这个元青花瓷器的原产地来说也是惊人的。 宋元时期外销瓷的产地比起唐代末明显增多,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八大窑系中的一般民窑,以生产内销瓷为主,兼烧一些外销瓷,比如属于越窑系统的上林湖窑、上虞窑,属于耀州窑系的耀州黄堡窑以及河南诸青瓷窑场,龙泉窑系诸窑场,江西景德镇等诸青白瓷窑场等。再一种是专门生产外销瓷或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窑场,这类窑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它们的大量兴起源于瓷器的大量外销,而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原因,则主要与外销瓷的运输方式有关。 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这条路至迟汉代已经存在,它以长安(今西安)为出发点,向东可延伸至朝鲜、日本;向西出河西走廊,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葱岭可到中亚地区,再向西可到西亚阿拉伯地区乃至地中 海东岸和东北非洲的埃及;向南从云南过横断山脉可至缅甸、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海路主要是从中国长江以南诸港口出海,向东到日本,东南到菲律宾群岛,向南经南中国海可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再向西经过马六甲海峡可至印度洋,航行可达印度、阿拉伯地区直至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又以其载货多为瓷器,也称“陶瓷之路”。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用瓷数量激增,仅靠龙泉、景德镇等窑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瓷器在运销过程中容易破碎,为避免陆路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以降低成本,入宋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沿海地区外销瓷窑场应运而生,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纷纷设立瓷窑,尤以泉州最为集中。从福建北部的浦城、松溪、政和,直到围绕泉州港的福清、仙游、南安、同安、莆田等地都建立了瓷窑。广东地区建立瓷窑的有广州、潮安、惠阳、南海、佛山、三水、新会、

探析中国宋代瓷器纪年款

大瓷网(daciwang)讯: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大多为北宋年号,只有少数为南宋年号,主要见于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既有刻划、模印款,又有墨书、彩书款。磁州窑系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釉下彩书。 越窑、龙泉窑瓷器上的纪年款多为刻划。目前已发现北宋瓷器上的纪年款有“大观”、“大观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庆历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岁”、“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兴国三年)、“元封内用”、“元丰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贰年记(碗)徐蒋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张家记”、“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绍圣四年四月十六日钟博士谨记”、“绍圣五年”、“崇宁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宁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纪年款见有“嘉定四年月”、“绍兴永和舒家造”、“绍兴三年”、“绍兴五年”、“淳熙年制”等。 总之,宋代瓷器上的纪年款,比以前各代数量明显增多,持别是内容单纯的年款明显增多,五花八门的大段文字则明显减少。浙江余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窑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与后代的同类款识已无大的区别。有的虽然在一器之上同时书有纪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开刻划或书写,如英国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国永安”,右侧书“赵家枕永记”,左侧书“熙宁四年”。内容较复杂的纪年款如现藏召肃省博物馆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侧题:“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纹瓷枕,枕面左侧刻:“绍兴五年,为乱事纷纷。白阳山人作。”另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北宋景德年间,真宗命景德镇烧造进御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见实物。 至于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刻有“隆兴纪元春二月张冲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纹枕,被认为是民国时期的伪作。 原文标题:探析中国宋代瓷器纪年款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569513016.html,/news/201305/30/news3274.html 大瓷网【中国陶瓷网】,成就中国大瓷商!大瓷网致力于打造中国陶瓷行业门户网,弘扬陶瓷艺术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