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地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

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方针,逐渐发展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4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

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有关单位和校友在学院设立了“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基金。

近五年来,教师在地学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其中36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约800名,硕士生200名,博士生60名,留学生10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左右。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资源勘查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备与相邻专业人员对话和合作的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面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地质工科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系统学习掌握地质科学和固

体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固体矿产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概略了解当代地球科学中某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与管理等相关的生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初步的固体矿产形成及分布规律等的综合分析和成矿预测的科学研究能力;

2.初步掌握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有关的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

3.具有对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信息处理、解释和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初步能力;

4.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经济分析的基本能力;

5.掌握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知识;具有矿产资源勘查设计、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从事矿山地质工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相学、矿床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和矿产勘查设计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将地质理论、勘查技术及资源经济学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设固体矿产勘查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固体矿产勘查方向侧重于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和管理,以区域成矿理论与评价、成矿预测和矿产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矿产勘查经济研究为特色。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备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达到学校规定的大学生德育和体育合格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按照规定内容取得相应学分:195学分。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方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方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方向)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

地球科学学院

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

(2009年4月15日修订)

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和规范学生课外培养工作,学院根据多年课外培养经验,制定本课外培养计划。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课外培养计划是本科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设置课外学分和组织课外培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实践科目学习的同时,发挥学习主动性,根据个人情况,围绕业务学习,自主进行旨在提高知识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学习、训练和科研活动。

二、本科生获得足够的课外学分,是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应主动参加课外学习和实践训练取得课外学分,学院应为学生获得课外学分提供必要条件。

三、院教学工作办公室统筹管理学生课外培养工作,编制课外培养计划,认定课外学分。

四、学生根据课外培养计划中所列科目,自主参加课外学习训练,达到要求的,取得相应学分(项目及其学分见课外培养计划表)。

五、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各系、院实验中心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科室,承担相应的课外培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六、院教学工作办公室建立学生课外学分档案,作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查依据之一;学生获得课外学分时,应及时到院教学工作办公室办理登记、确认。

七、学生参加课外培养计划规定项目以外的其他课外实践取得成效的,也可向院教学工作办公室申请认定课外学分。院教学工作办公室根据本规定第一条规定的原则并参照本规定第四条中的记分标准确定其课外学分。

八、本课外培养计划与2009版本科培养方案配套;从2009级学生正式实行。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方案(学科学时安排)

软件学院《09版培养方案》学生修读学分的规定 (2009级起适用) 教学计划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包括学制、教学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学时安排和进度计划等。根据教学计划和个人学习能力对四年的学习进行合理安排,是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将来发展做好准备的前提和保证。在选课之前,首先要对学校、学院的课程设置及相关的选课管理办法有所了解。 一、学制:吉林大学每学年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为理论教学学期,分别为16个教学周,1个考试周,称为秋季学期、春季学期;短学期为暑期实践教学学期,称为夏季学期,共6周。每学年假期为11周,机动教学周为1周。短学期的教学任务随春季学期安排,学分计入上一学年。 二、课程设置: 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1、必修课:是教学计划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类: (1)公共必修课:是全校本科学生都必须学习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数学、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必须学习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的课程,体现了所修专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选修课:是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或个人兴趣选择学习的课程,包括: (1)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该专业领域内可选择学习并达到一定学分要求的课程,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2)专业限选课:即限定选修课,是指根据专业方向,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自身实际,在教学计划规定的限选课程范围内选择修 读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

吉林大学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企业、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掌握机械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能在以下几方面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有较强的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初步具有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液压等知识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能力。 2.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能够制定机械产品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正确选择和设计工艺装备,具有加工质量及产品性能的检测、分析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 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熟悉数控技术,初步具有现代机械制造系统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能力。 4.初步具有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懂得机械产品及其制造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与管理知识;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电工学、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工程机械设计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结构先进,综合性强。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思路开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面广阔,发展迅速,需求巨大。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按照规定内容取得212学分。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 …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通知 (部门: 研究生院日期: 2005-4-26 14:38:44) 校内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调整,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二年。结合硕士研究生两年学制的推行,我校将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另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并将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安排。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调整培养过程,适当压缩学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要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好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及《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依据;以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2、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确定的二级学科修订,有一级学科授权的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针对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坚持

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 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此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既要考虑使其具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要注意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贯通,要充分体现出“连读”的特点。 5、各专业应在保持总学分及学位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尤其是选修课的课内学时。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一般应在40学时左右。 6、各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对跨学科及同等学历研究生列出补修的课程。 7、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此项工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培养单位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学位课程教学大纲直接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位水平、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须通过培养单位的学位分委员会的审定后方可定稿。 8、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 9、继续实行三年制的硕士学科、专业也应重新修订一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完成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同时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为规范课外培养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工作,依据《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校教字[2016]64号),学校现就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一、成果审核与学分认定 1.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档案袋”管理方法,学院为在校本科生建立“课外培养计划”个人专属“档案袋”。通过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网上管理。 2.学生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需提交相应的成果证明(纸质版),经学院审核后方可认定学分。 3.学院组织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工作组,针对学生申请成果及相关证明进行鉴别审核,并提交至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确认。 4.学生所提交的成果通过审核后,即可获得学分。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即可在吉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该环节成绩。具体成绩根据完成学分来确定。完成本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基本学分要求,记60分;每超出1学分,成绩增加3分;成绩上限为100分。 5.学生完成课外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所有成果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学院加盖公章后装入本人档案。 二、成果提交 1.学生所有课外创新实践成果须提交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在线管理。 2.成果提交程序的设置遵循便捷、高效、准确原则。

3.成果提交权限分为教务处、学院、学生三个层次。 4.提交的课外实践成果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客观、有效。 5.提交成果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将成果提交后,学院、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成果核对与确认,必要时通过系统提交“更正申请”。 6.全校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成果由教务处提交;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开放实验、实践成果展演(展示)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成果,由学院或组织单位提交;其他成果由学生自己提交。 三、学分赋值原则 1.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训练等环节,拓展实践空间、锻炼实践能力,设定学生各模块可核算学分上限;超额完成学分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 2.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含社会实践),学校设定成果的总学分上限及“有效计分名次”,学院规定各角色所得学分值,并作为统一标准、相对稳定。 3.本科生取得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按照角色获得相应学分。如成果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协作完成,本科生应得的分值,按自然排序计算;取得学分的资格由“有效计分名次”确定。 4.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撰写论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只计算大创项目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5.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所得分值全校统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按照项目结题结果及成员排名取得学分(依表1);学科竞赛获奖,团队成员获得相同的学分(依表2)。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

汽车工程学院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1955年由原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以及山东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相关专业组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86年正式成立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并,汽车工程学院仍以其独具特色在新吉林大学占据了重要位置。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汽车工程学院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最早的车辆工程(汽车)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及热能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内最早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家汽车风洞实验室和轿车车型开发中心,拥有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身工程3个博士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以及车身工程等8个硕士点;目前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队伍205人,教师125人,其中教授35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40人、讲师32人、助教18人;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人员80人。学院有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汽车车身)、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2100余名,硕、博研究生500余名。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5000 余人,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汽车行业中有影响的领导、企业家和专家。 学院非常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我院常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或进修;聘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每年聘请多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接收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来院学习与工作。 我院本科生深造和就业条件好,学生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供选择。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或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25%,免试生约占10%。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主要去向是独资、合资、三资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设计院所,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等,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沿海大中城市均有本院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单位,每年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 70%。由于教育质量高、专业设置合理,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既有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又有汽车爱好者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学生团体,常年坚持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创新工程和社会实践,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学校统一设立的奖贷学金外,为奖励学习勤奋、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还设有陕西法士特齿轮奖助学金、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奖学金、山东五征集团奖助学金、丰田汽车奖学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终稿

吉林大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牵头修订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参加修订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生物与工业工程学院 一、培养定位及目标 针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对高层次机械、车辆、农机与仿生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机械领域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2.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

吉林大学交通工程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能够从事本领域的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交通系统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交通及其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具有运用交通工程学基础知识和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等技术,能够解决交通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具有开发相关系统的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相应的标准规范; 5、了解国内外交通工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主要课程:交通工程学、工程力学、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设计、交通分析、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等。 主要专业实验:交通控制与管理实验、交通设计实验、交通工程实验、交通分析课程实验、工程测量学实验、智能运输系统实验、交通安全工程实验等。 四、主要专业特色 加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学习,为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控制奠定基础。专业方向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 五、修业年限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各环节要求的总学分19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9学分,实践教学47学分。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地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 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方针,逐渐发展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4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 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有关单位和校友在学院设立了“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基金。 近五年来,教师在地学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其中36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约800名,硕士生200名,博士生60名,留学生10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左右。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资源勘查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备与相邻专业人员对话和合作的能力,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面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是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地质工科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系统学习掌握地质科学和固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学院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我国培养公共卫生、放射医学、医药信息管理和医事法学人才的摇篮,它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长春市新民大街南端西侧,占地3万平方米。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开始招收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目前有硕士点8个:放射医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和医学基因组学,1984年放射医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共有博士授权点3个:放射医学、卫生毒理学、医学基因组学。1991年,放射生物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目前成为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2002年学院被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权单位。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突出专业特色,不断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家开办医事法学专业方向的学院,放射医学专业在国内教育部直属院校中我院是唯一的院校,学院具体承办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如下:放射医学专业(影像与核医学专业方向、放射损伤临床专业方向);预防医学专业(含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检验专业方向);医药信息管理专业;六年制双学位医事法学专业。上述6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每年本科生累计招生150人。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现有院属研究所四个:放射医学研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神经内分泌研究所和毒理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卫生检测中心、卫生部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也挂靠在公共卫生学院。学院学科梯队完备,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讲师2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6人。 自建院以来,共培养本科生1712名,硕士研究生303名,博士研究生108名,成人学生845名。目前在校生1133名,其中,本科生603名、硕士研究生147名、博士研究生66名、MPH学生171名、成人教育学生146名。 2001年以来,承担科研课题146项,其中国家级(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部级29项,科研经费总额73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8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5篇;获科研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5项。著名放射生物学专家刘树铮教授等一大批专家、教授以其优异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谱写着我院的辉煌,他们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善于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支持送派教师、研究生出国进修、讲学、访问。学院与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关院所建立双边合作。近年来,共有7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目前为止,出国留学人员已达60余人。

吉林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很强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数量经济建模、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风险分析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也可以满足政府机关、高校、金融机构、保险行业、社会保障机构和企业等经济管理工作需求。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数量经济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经济和金融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2.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3.应当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如人文学科、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4.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5.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事。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7.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能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金融学。 核心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运筹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选读、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国际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培养方案

行政学院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是政治学系,始创于198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首批恢复建立政治学专业的院系。1993年8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行政学院,下设政治学系、国际政治系、行政管理系、办公自动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学院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顾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惠岩先生和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朱日耀先生。现任院长是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光辉博士。 学院现有四个专业,设五个系,分别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国际政治系、行政管理学系、电子政务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等;设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平行设有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17人(有15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助教4人。现任教师中已获得博士学位1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人。此外,学院还聘请1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10余位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外国专家为客座教授,聘请10余位政府官员为兼职教师,学院已建设了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 学院设有专业性图书、期刊两个资料室,拥有政治学科、管理学科各专业中文图书(包括港台图书)17000余册,外文图书6000多册,中外期刊100余种。设有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子政府实验室、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室和开放实验室,还拥有多间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的多媒体教室。 学院倡导求实、创新、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科研成果显著。1996年以来,教师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论文千余篇。在1995年全国高等院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学院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获得三等奖1项;在2001年全国高等院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王惠岩教授的《论民主与法制》论文获得2001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张贤明教授的《论政治责任》博士论文获得200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陈秉公教授受聘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张创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政府论纲》被推荐为2004-2005年度教育部研究生推荐教材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已建成比较完备的教学、研究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行政学院已具备了雄厚的办学实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在国内具有强劲优势、独具特色的政治学与行政学教育与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交通工程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交通工程培养方案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施工与管理、交通系统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能够从事本领域的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掌握交通系统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交通及其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具有运用交通工程学基础知识和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控制系统等技术,能够解决交通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具有开发相关系统的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相应的标准规范; 5、了解国内外交通工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主要课程:交通工程学、工程力学、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设计、交通分析、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等。 主要专业实验:交通控制与管理实验、交通设计实验、交通工程实验、交通分析课程实验、工程测量学实验、智能运输系统实验、交通安全工程实验等。 四、主要专业特色 加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学习,为智能化交通管理与控制奠定基础。专业方向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 五、修业年限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各环节要求的总学分19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9学分,实践教学47学分。

吉林大学培养方案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咨询业务,在金融证券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和企业等单位从事财会工作,具有良好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注册会计师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掌握获取、处理和分析经济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相关会计软件的使用; 5.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数据库; 6.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专业文献。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筹学、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税法、会计理论专题、财务报表分析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迫切需求,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利用商学院充实的商科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学科基础,又广泛的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满足注册会计师职业要求。 五、学制 一般为四年。 六、学位授予 管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及各环节所要求的1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63学分,实践教学22学分)。

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培养计划

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培养计划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考古学及博物馆专业各研究方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旧石器考古 主要内容:研究更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以及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带头人:陈全家、陈胜前 2、研究方向:新石器考古 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与谱系研究,区系类型理论及史前考古方法研究,文化起源与文明起源研究,农业起源与畜牧业起源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社会组织关系研究,原始宗教与艺术研究,聚落与城的研究,区域性史前考古专题研究。

带头人:赵宾福、陈国庆、李伊萍 3、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主要内容:中原地区与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区及发展过程与动因的研究;各地区重要遗迹和遗物的研究。 带头人:林沄、王立新 4、研究方向:战国秦汉考古 主要内容:中原地区东周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区、源流、与其他地区古代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 带头人:滕铭予 5、研究方向:魏晋-隋唐考古及高句丽考古 主要内容:魏晋-隋唐时期考古及高句丽渤海考古的最新发现与研究;城址研究;墓葬研究;其他重要遗迹和遗物研究。 带头人:魏存成、王培新 6、研究方向:宋元明考古 主要内容:宋辽金元明时期城址研究、墓葬研究、瓷器研究、金属器研究、宗教遗迹遗物研究等。 带头人:冯恩学 7、研究方向:东北考古 主要内容:东北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分期、源流及与周邻古代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先秦两汉时期东北古文化遗存与族属的研究。 带头人:朱永刚 8、研究方向: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

吉林大学材料工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领域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共设研究方向4个。各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及带头人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16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考试。 2、外国语: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4个学分。 3、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6学分。 变分理论与数值分析方法; 40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授课教师:蔡中义。 力学冶金; 40学时,2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连建设; 最优控制及算法; 40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刘纯国;以上两科中任选一科。 材料制备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40学时,2学分;第一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周宏。 4、选修课修满4学分以上 焊接冶金及金属焊接研究进展;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孙大千。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姜启川。材料表面与界面;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刘耀辉。界面物理与化学;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于思荣。超塑变形解析理论;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宋玉泉。柔性成形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李明哲。金属精密塑性成形理论与应用;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杨慎华。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模拟;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寇淑清。塑性大变形理论与有限元方法 20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课;授课教师:蔡中义。 五、文献阅读 要求每位博士研究生必须阅读与研究课题相关文献多于10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50篇。并于第二学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专业组成考核小组,学生进行答辩。 六、开题报告 在第二学期学生应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初步的实验方案。专业组成考核小组,学生进行答辩,考核小组进行评定。如果开题报告未达到要求,3个月后重新进行。 七、中期考核 在入学第三学期末,专业将对每位学生进行论文工作期中检查。主要考核学生论文的进行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以及进行的情况。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本科培养计划

通信工程学院 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通信工程学院是由原吉林工业大学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原长春邮电学院的通信工程系整合组建的。学院面向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突出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保持特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学院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现有2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几年来,在全国和省内组织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个人和团体多项大奖,这此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毕业生的灵活性和竞争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经过50多年的辛勤建设,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而且拥有先进完善的实验系统及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测控与通信仪器、控制科学与工程、光通信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工电子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5个教学系和2个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181人。其中,含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4人,副教授65人,高级工程师11人。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2人,现有教师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5人。 学院现设有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并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前2个专业同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另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专业。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一批横向科研任务,科研成果斐然。现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学院所设的各个专业都是通信与信息领域的急需专业,尽管近几年每年招生数量750人左右,但毕业生在人材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大多就业在通信信息领域、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电子信息通信行业等其它相关部门。目前,在校的本科生3058人,硕士生429人,博士生89人。2004年本科生毕业就业率为97%,保送研究生率为8%,考取研究生率为18%。学院现已成为我国培养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Ymtima吉林大学资源勘查培养方案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 Shakespeare 地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 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方针,逐渐发展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4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 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有关单位和校友在学院设立了“五四”青年奖励基金、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基金。 近五年来,教师在地学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余项,其中36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约800名,硕士生200名,博士生60名,留学生10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