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_枪炮病菌与钢铁

读书心得_枪炮病菌与钢铁

读书心得_枪炮病菌与钢铁
读书心得_枪炮病菌与钢铁

文明与野蛮,从来都是一个问题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贾雷德·戴蒙德教授通过对最近13000年来关于人类的近代史的全景考察,试图从地理学、生物学、病菌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解读人类社会的命运的起伏。

他认为答案存在于公元前11000年冰河结束期的年代,地理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大洲发展的不同。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尤其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万年前,澳洲土著和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互换位置,那么现在澳洲土著可能不但占领了欧亚大陆,而且也占领了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而现在的欧洲人可能已经沦为澳大利亚一些遭受蹂躏的零星分布的人口。

在冰河时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族群都过着四处飘荡朝夕不保的狩采生活,而地理禀赋的不同让各地的农业发展有所不同。气候适宜,物种繁多,作物茂密的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大部分人能够过着定居生活,人群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加大;农业生产带来的丰盛粮食则让某些人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技术创新,因此农业奠定了组织、文字、政治、以及技术等等文明基石。

由此看来,欧洲文明的霸权建构的三大优势:钢铁、病菌、枪炮,无不与农业息息相关。在欧洲人的征服史上,枪炮与钢铁的作用众所周知,但戴蒙德对病菌作用的论述则令人耳目一新。最为明显的例证在十六世纪,在墨西哥,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交锋中,使白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不是传说的先进枪火对土著的屠杀,而是天花病毒。1618年,墨西哥大陆的2000万人因传染病减少到160万,95%的原住民便是死于白人带来的天花和麻疹。科学证明,传染病菌多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先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欧洲农业历史悠久,家畜众多,欧洲人几千年来与病菌频繁接触,已形成适应性;而印第安人则不然,农业的欠发达让他们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触的经验,肌体很少遭遇此类病菌,所以在天花面前溃不成军。

可见,病菌的优势也间接来自于农业。

戴蒙德教授认为四点因素决定了各大文明的竞争劣势:首先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其次是大陆之内传播和迁移的速度,第三点则是各大陆之间传播和迁移的速度,最后则是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总数方面的差异。因为欧亚大陆在这四个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大陆,所以农业最为发达,这也为欧洲人扫荡世界铺平了道路。但是,为什么不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呢?

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观点来说,中国的落后是令人诧异的。中国农业产生早,而且从华南到华北不同的作物物种都有分布,加上广阔的幅员和众多的人口,中国在农业诞生一万年之后还能进行高产的集约农业。但地理的统一性在政治上表现为经常性的稳定,进而带来内部的集权以及对外在世界的漠视。最具体的例证,就是郑和下西洋在皇帝一声令下后就被停止,而哥伦布可以找到不同的国王来支持他的冒险。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帝王一个偶然而不可逆转的决定,就让本来在航海处于上风的中国走向后退与封闭。

从某种象征角度来说,枪炮可以看作技术,钢铁则代表着资源,病菌则可以被视为传播的隐喻。资源在技术的进步下得以被使用,再辅以传播使得优势得以放大。文明如水,流水不腐是自然之理,保守不变是文明难解之痒,没有传播带来外来的交流对话甚至冲突,任何文明都会走向灭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其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于1996年脱稿,1997年付梓,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本书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全力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政府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作者在本书的后记部分明确了自己的结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

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环境决定论这个独特的视角演绎了13000年的世界人类历史,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不齐。人类从非洲大陆发源,一路迁徙、定居、壮大、发明文字、创造文明。而在这些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性地影响了这些进程的速度和方向。高山、沙漠、海洋阻碍了人类的迁移和信息、物质的传播,所以遥远的美洲大陆和大洋中的孤岛澳大利亚在很久之后才有人类驻足,且在物种驯化和技术、病菌传播中也相对延后;气候、动植物分布等客观地理条件决定了最早的粮食发源中心和动植物独立驯化发源中心是在新月沃地、中国、中美洲等地区。而地理环境对粮食和动植物驯化传播的影响,决定了不同地区种群的数量壮大,后者决定了不同地区种群文明的发展,即语言的发明、国家形成、政治体制和文化体系的建立等等。而随后在各地区以不同速度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如航海技术、钢铁冶炼技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2.(3分)“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人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D.法兰克王国 3.(3分)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 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 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 4.(3分)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 “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5.(3分)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6.(3分)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A.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B.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D.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7.(3分)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8.(3分)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9.(3分)“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据此可知,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10.(3分)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论述类文本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 题。 利瓦伊的狩猪部落和著名战士的土地都被迁移来的白人农民抢走了。这些农民又是怎样战胜这些著名的战士的呢? 不同部族在史前的不同时期学会了粮食生产。有些部族,如澳大利亚土著,却从来没有学会粮食生产。从间接的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不同大陆的族群是否或何时变成农民和牧人存在的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第一个因果关系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佳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在野生动植物物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或值得猪捕或采集。通过对我们能够吃的那几种动植物的选择、饲养和种植,使它们构成每英亩土地上的生物量的90%' 结果,每英亩土地就能养活多得多的牧人和农民一一般要比以狩措采集为生的人多 10 倍到100 倍。这些没有感情的数字所产生的力量,就是生产粮食的部落取得对狩猪采集部落军事优势中的第一个优势。牲畜在四个不同的方面养活了更多的人:提供肉类、奶脂、肥料以及拉犁。这就是动植物驯化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能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从而导致更桐密人口的直接因素。 另一个比较间接的因素涉及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定居生活方式。许多狩猎采集社会里的人经常跑来跑去寻找野生食物,但农民必须留在他们的田地和果园附近,固定居所缩短了生育间隔期而促使人口变得更稠密起来。经常变换营地、以狩猜采集为生的母亲把孩子出生的间隔安排为大约每 4 年一个。相比之下,许多农 业部族的生育间隔期是两年左右。定居生活的另一个结果是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用于养活不生产粮食的专门人材。到处流浪的狩猪采集社会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这类专门人材。专门人材有两类:国王和官员。狩措采集社会往往比较平等,它们没有专职的官员和世袭的首领,只有在族群和部落层次上的小规模的行政组织。国王和官员组成的复杂的行政单位比平等主义的措人群体能更好地发动持久的征服战争。与之关系最直接的是,剩余粮食储备还可以用来养活职业军人。这是不列颠帝国最终打败新西兰武装精良的本土毛利人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储备还可以养活为征服战争提供宗教理由的神职人员,养活像制造刀剑、枪炮和发展其他技术的手艺人。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在 19 世纪铁路发展起来之前成为主要的陆路运输手段,从而进一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剧变。动植物驯化对征股战争的最直接的贡献是由欧亚大陆的马做出的,它们在军事上的作用,使它成了那个大陆上古代战争中的吉普和谢尔曼坦克。当马在后来被套上马车和其他车辆时,马拉战车开始在近东、地中海地区和中国使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剧变。 在征服战争中同样重要的是在驯养动物的社会中演化的病茵。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这类传染病作为人类的专化病菌出现了,它们原是动物所感染的十分类似的祖代病茵由于突变而衍生出来的。驯养动物的人成了这些新演化出来的病菌的第一个受害者,并逐步形成了对这些新疾病的杂大抵抗力。当这些有部分免疫力的人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接触时,流行病于是产生了 , 99%的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因之丧命。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太平洋诸岛的土著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贾雷德·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_心得体会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苏州现场班朱从义 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关于历史的疑惑,值得认真拜读。 作者写书的起因是为了解答新几内亚人关于一个问题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人,西方国家在近代却发展迅速,成为了优势人种,而新几内亚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会形态,落后很多。这个其实放到中国人身上也是一致的:为何我们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中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人类起源及发展史,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答案:地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演进史。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而事实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来源于古巴比伦王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两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可是据考古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祖先来自于500万年前的非洲,那为何不是非洲成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迁徙的后代在两河流域和黄河区域创建了璀璨的文明?经过对比,作者发现,在这两个区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驯化的植物(大米、小麦等)和动物(牛、马、羊等),这些动植物的驯化使得农业发展,从而使原始狩猎部落的人开始定居。而居民的出现使得国家文明和其他手工艺者得到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使文明进步。反过来,非洲地区缺乏可驯化的植物,动物尽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驯服而不能驯化,因而最终阻碍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同样,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样的问题,特别是动物。人类早期的祖先迁徙到这些地区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狩猎技能,而那些从未接触过人类的动物并不知道害怕和防范人类,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遭到灭杀。可驯化动植物的缺乏使得美洲土著长期处于落后的社会形态之中。 除了影响这些文明出现的因素,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两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扩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腊和西欧地区,却没能传播到非洲、美洲?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早期的人类传播手段是有限的,无法跨越时空的界限,这导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个南北分布的地形,这使得在一个地区驯化的动植物往往无法快速传播,只能局限在一个局域内,从而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动,

闭塞环境对拉美土著文明的影响_读_枪炮_病菌与钢铁_有感

收稿日期:2010205222 作者简介:李博(1989—),女,山西运城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7级学生.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24卷 2010年06月 闭塞环境对拉美土著文明的影响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 李 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 16世纪,欧洲文明和拉美土著文明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碰撞,结果是印第安人的彻底失败———拥有几千万人的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被区区数百名西班牙人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征服.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表面上看,是欧洲人的枪炮、病菌、钢刀、马匹打败了印第安人,其深层原因是印第安土著社会在闭塞的环境下交流的缺失,从而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关键词: 闭塞;地理环境;交流;拉美土著社会;欧洲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等现代世界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拉丁美洲的,这对于我们更深地理解 16世纪的拉美征服史有很大帮助.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总结 新大陆和亚欧大陆西部地区13000年的历史,可以弄清楚欧洲对美洲的征服只不过是两条漫长的通常互不相干的历史轨迹的顶点.这两条轨迹的差异表现在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定居年代、大陆轴线走向以及生态障碍等方面.二者在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和农业传播的地理障碍上的差异是构成亚欧大陆社会与印第安社会之间差异的终极原因.首先,美洲只有一种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美洲驼/羊驼,欧亚大陆则有13种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且遍布各地;美洲大陆供给人们卡路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直到公元前3500年才驯化了的玉米,亚欧大陆在公元前8000多年即有多种谷物.其次,在亚欧大陆动物、植物、思想、技术和人员的交流比在美洲容易,因为与美洲的南北主轴不同,亚欧大陆的东西主轴使这种交流不用经历纬度的变化.因此印第安社会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无力生产足够多的粮食供养单纯从事文化、行政等工作的非农业阶层,导致美洲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滞后,另外在农业发达的亚欧大陆的密集人群经常被各种传染病侵袭,逐步形成了免疫力和抵抗力,这也是以后欧洲人对印第安人征服中的一个重要武器. 读了这本书,笔者认为导致拉丁美洲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终极原因是在闭塞环境下交流的缺失.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旧大陆上的亚洲、欧洲、非洲挤在一起延东西向发展,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东半球,南北向延伸的新大陆则像 一叶狭长的孤舟漂浮在西半球的海洋上.古典农业文明时代以前,地理环境对人文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便进入文明时代,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碰撞和单个文明的发展也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受其恩惠,也被它束缚.交流对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社会经常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碰撞,其间擦出的火花往往会给它带来质的变化,若是 闭门造车,这个社会就只能在自己内部进行缓慢的量的积累,也许是某个杰出的人物作出了惊人的发明创造,也许人民群众在君主的命令下建起来伟大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却很难实现质的飞跃.那么,“交流”对欧洲的历史进程起了哪些作用?为什么说拉美印第安土著社会缺乏交流?地理因素对其交流又起了什么样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欧洲地貌支离破碎、海岸线曲折、海洋深入内陆,从内部交流来看,几大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大陆之间的海上交通十分便捷,内部交流的最大屏障阿尔卑斯山脉虽然高大陡峻,但也有许多河谷和山口,成为中欧与南欧之间的重要通道,公元前3世纪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就曾成功翻越它进入意大利,公元前1世纪凯撒大帝也曾越过阿尔卑斯山远征高卢和不列颠.对外交流上,欧洲位于亚欧大陆西端,东南面是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带,南面是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文明.早期爱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3000字【精选】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骑士阿来骑士阿来爱写字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花大力气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作者是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网上认识的一些大神都推荐过这本书,包括李笑来,的确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相比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读起来自然是费力不少。再加上我读的中文版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相比原著有些偏差,影响到阅读。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给读者一个读书建议:尽量去读原著,不要读译本。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着去读这本书的英文原著。 上网查了作者戴蒙德的基本资料,他现在已经年过八旬,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研究人类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学者。作者能创作这样一部巨作,归功于他对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语言文字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可见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作者为了学术研究实地探访了全球很多地方,非洲、新几内亚、欧洲、澳洲等等。戴蒙德在美国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教师,他本人获得了博士学位,美国的院士,他的妻子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由此可以推断,父母对他从小悉心培养,能取得这么大的学术成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写出这样一本具有上帝视角的书是欧美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提问:为什么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美洲?(美国是欧洲移民国家,这里的美洲指的是中美洲和南美。)又,为什么在领先的欧亚大陆上,欧洲人主导了世界,而不是中国人? 我对我的疑问的思考答案是: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启了欧洲人对其他大陆的殖民时代,与此同时,欧洲文明开始和其他大陆的文明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这包括中国人、印第安人、非洲人、新几内亚土著、澳洲土著等。在这个殖民的过程中,逐渐使欧美人具有了全球性的视野。 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中国处于明朝统治时期。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中国人还在和海洋接触。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清朝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中国人从此不再去探险海洋,错过了海洋时代。不再和其他文明接触,自然无法形成这种全球性的开放视野。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欧美人而不是中国人,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成人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大陆的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拥有了集约型的粮食生产,也就是产生了农

枪炮病菌与钢铁演讲稿整合版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过论文200多篇 概述 为什么这个现在这个世界“染上了西方的颜色”(用二次元话就是“英米色に染まる”)中国救国图存一百的探索给出了三个答案:开始洋务运动学器物技术,其次戊戌变法学政治制度,最后五四运动学思想文化。本书的作者戴蒙德是以印第安人与西方殖民者的差距来讨论这个问题。答案简单粗暴:就是器物问题使得英国殖民者征服了美洲,具体来说,枪炮、病菌与

钢铁这三大典型武器。这种说法虽然很不上档次,但实在。比起民主、自由、基督教精神、新教伦理、科学革命、货币商业思维、剩余价值……形而上学的原因,脚踏大地。 第一部分,作者概述人从猿人到智人过程,再从智人到文明人。智人在灵长目人科脱颖而出历史绝对不是“温良恭俭让”、“伸左脸打右脸”尼采嗤之以鼻的基督教的道德,而是杀光了人科人属所有同类,灭绝无数大型哺乳动物的纳粹式殖民征服。虽然作者没有明确强调,但是两个事实是无疑的,一、古代人从来不懂什么环保,走到哪就吃到哪,走到哪就屠到哪,比蝗虫还厉害;二、被殖民者有一颗殖民者的心,只是太弱。西方殖民者与当地土著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野蛮的征服了后者,但还有反思之心。野蛮人之间的屠城,不仅活吃人肉,还理直气壮。当然作者并没有像“妹控采”那样鼓吹西方殖民者征服者的道德!而是强烈批评他。不过逻辑性就不足了。 第二部分,为什么西方会领先?作者认为这个领先从农业革命就开始了!先发生农业革命的地方就会产生阶级与社会,人口滋生会产生庞大帝国。而印第安人因为缺少必要畜力(因为他们把可能驯化的动物都吃光了),农业革命历史比西方晚了好几千年。所以当西班人登陆,当地印加帝国武士最多也就能骑在羊驼背上拿着木棍作战。这是商君的农战思想。这东西不能解释农业极为发达、人口极为众多的中华帝国落后西方(比如开田制,西方十八世纪才普遍实行)。 为什么农业革命先产生于亚欧大陆,作者给出两个原因,第一,是两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具体来说,人类的农业是建立在能产生大量种子一年生的植物的基础上的,而只有两河流域的小麦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粟米才是最佳的热量来源,而且更好改良品种。而畜牧也是如此!大多数动物,比如斑马与北美野牛根本无法作为畜力驯化。新月沃地又独占先机。第二,亚欧大陆是同纬度的东西走向的大陆,农耕·畜牧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障碍较小,也就是在法国种植的小麦在日本同样可以种植。(注意,这种障碍不是过是相对的,在《小麦的征服》(?)一书,作者提出小麦→燕麦→大麦→青稞(?),这样的占主导地位的粮食的变化)而南北走向的非洲·美洲大陆则不利于农业在各个文明(文化)之间普及。另外,山川形胜阻隔也是农业·技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萨哈拉大沙漠与巴拿马地峡,让技术隔绝。而中国活字信息(指信息而不是技术,见《文明是副产品》)很快就能传播到了欧洲。

【推荐】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历史留下的总会让人深思,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欢迎阅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就了这一代雄图霸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他只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一样,它讲述了一段段为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史实。 然而,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笔下,这些史实被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带领读者演绎出一段关于人类社会所以然的思维历程。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 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 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 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 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 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 出迷宫。 枪炮、病菌与钢铁,乃至文字、天气甚或某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都可 能会导致历史的重大转向,如果不是那位司机很偶然的一次错误转弯,费迪南 大公就不会遇刺于1914年6月28日的那个时刻,尸横遍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晚一些发生。 这并不是说戴蒙德的历史追溯就因此而丧失价值,他的视野不同,他的目 光在历史的夜空中动则数千年的跨越,这样的跨度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影响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毕竟太短了。 在戴蒙德的笔下,也许“枪炮”所指明的是一条政治的线索,“病菌”所 暗合的是一条传播的线索,而“钢铁”则意味着技术的线索。 很显然,率先掌握枪炮武器的、最先适应了病菌的、最早能够熟练生产钢 铁的群族将更具有竞争力,更可能,事实上也是这样,征服、吞并、同化其他 的群族。 但思想的脉络总是这样,它会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为什么是“这些”群族率先拥有了枪炮、适应了病菌、打造了钢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暗指了“耶利的问题”,它追问的就是关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的终极 答案。 很显然,要拥有或适应枪炮、病菌和钢铁,首先客观条件必须允许,率先 打造出钢铁的群组的生活区域附近必定要有铁矿,不具矿脉的地区不可能在意 念中打造出坚刚利铁来,而率先适应病菌的种群必然是率先接近动物的种群(因

《枪炮 病菌与钢铁》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笔记 (一)引言 最初听一位好友提到《枪炮、病菌与钢铁》时,我还以为名字这么怪诞的书,该是西方某位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直至一次在广外图书馆的书架上把它取下,方知这是一本得过普利策奖的关于人类历史的著作。翻开目录一看,各章节标题的风格一如书名: 前言:耶利的问题(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走上起跑线(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二章历史的自然实验(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五章历史上的穷与富(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七章怎么识别杏仁(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食物) 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十章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为什么在不同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礼物(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蓝图和借用字母(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政府和宗教的转变) 第四部分:在第5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耶利的族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中国是怎么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第十九章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非洲的历史) 后记: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有感

开放、吸收、复制、超越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感小时读史,只知史就是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一度认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教科书上教条式的论断已经非常明了,也没有其他更加新颖的解释了,然而,近来偶尔翻阅《枪炮、病菌与钢铁》,幡然醒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理解,文明的进程有其必然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思考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厚厚的一本世界近代史,是一部欧洲的殖民史,也是一部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侵略史,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进入近代后为何落后和被侵略,为什么会被起步更晚的欧洲赶上并超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历史上的中国,曾今长期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尤其是明清以前,铸铁、罗盘、火药、纸、印刷术,都远远领先于西方,有资料显示,即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若干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仍然高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然而,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拉开中西差距,并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建立的西方文明将古老的农业文明摧古拉朽。诚然,工业革命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妨将思考的角度拉长,借助《枪

炮、病菌与钢铁》中的分析,近代中国落后不是历史的偶然。 首先,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束缚了民族的创新能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特点之一就是中央高度集权,中央集权利弊参半,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抵御外族的侵略,有利于政令的行使和经济在统一的政策下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将权利集中在极少数的统治者的手中,封建君主一人独裁,这就会造成政令上的“一言堂”,君主如果举措不当,将抑制一个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造力。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宋元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明朝中叶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举措不当,重农抑商的政策直接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也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次,封闭的文化交流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后不难发现,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明清以前,中国总体上领先于世界这就不论,明清以后,中国慢慢落后于西方,从文化交流层面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从统治者因素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的发展,直接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从自然地理因素来看,中国与欧洲之间间隔了长长的草原和沙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笔记 (一)引言 最初听一位好友提到《枪炮、病菌与钢铁》时,我还以为名字这么怪诞的书,该是西方某位现代派小说家的作品。直至一次在广外图书馆的书架上把它取下,方知这是一本得过普利策奖的关于人类历史的着作。翻开目录一看,各章节标题的风格一如书名: 前言:耶利的问题(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走上起跑线(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二章历史的自然实验(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五章历史上的穷与富(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七章怎么识别杏仁(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食物) 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十章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为什么在不同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礼物(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蓝图和借用字母(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政府和宗教的转变) 第四部分:在第5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耶利的族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中国是怎么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读书心得_枪炮病菌与钢铁

文明与野蛮,从来都是一个问题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贾雷德·戴蒙德教授通过对最近13000年来关于人类的近代史的全景考察,试图从地理学、生物学、病菌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解读人类社会的命运的起伏。 他认为答案存在于公元前11000年冰河结束期的年代,地理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大洲发展的不同。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尤其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万年前,澳洲土著和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互换位置,那么现在澳洲土著可能不但占领了欧亚大陆,而且也占领了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而现在的欧洲人可能已经沦为澳大利亚一些遭受蹂躏的零星分布的人口。 在冰河时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族群都过着四处飘荡朝夕不保的狩采生活,而地理禀赋的不同让各地的农业发展有所不同。气候适宜,物种繁多,作物茂密的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大部分人能够过着定居生活,人群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加大;农业生产带来的丰盛粮食则让某些人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技术创新,因此农业奠定了组织、文字、政治、以及技术等等文明基石。 由此看来,欧洲文明的霸权建构的三大优势:钢铁、病菌、枪炮,无不与农业息息相关。在欧洲人的征服史上,枪炮与钢铁的作用众所周知,但戴蒙德对病菌作用的论述则令人耳目一新。最为明显的例证在十六世纪,在墨西哥,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的交锋中,使白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不是传说的先进枪火对土著的屠杀,而是天花病毒。1618年,墨西哥大陆的2000万人因传染病减少到160万,95%的原住民便是死于白人带来的天花和麻疹。科学证明,传染病菌多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先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欧洲农业历史悠久,家畜众多,欧洲人几千年来与病菌频繁接触,已形成适应性;而印第安人则不然,农业的欠发达让他们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触的经验,肌体很少遭遇此类病菌,所以在天花面前溃不成军。 可见,病菌的优势也间接来自于农业。 戴蒙德教授认为四点因素决定了各大文明的竞争劣势:首先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其次是大陆之内传播和迁移的速度,第三点则是各大陆之间传播和迁移的速度,最后则是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总数方面的差异。因为欧亚大陆在这四个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大陆,所以农业最为发达,这也为欧洲人扫荡世界铺平了道路。但是,为什么不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呢? 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观点来说,中国的落后是令人诧异的。中国农业产生早,而且从华南到华北不同的作物物种都有分布,加上广阔的幅员和众多的人口,中国在农业诞生一万年之后还能进行高产的集约农业。但地理的统一性在政治上表现为经常性的稳定,进而带来内部的集权以及对外在世界的漠视。最具体的例证,就是郑和下西洋在皇帝一声令下后就被停止,而哥伦布可以找到不同的国王来支持他的冒险。在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帝王一个偶然而不可逆转的决定,就让本来在航海处于上风的中国走向后退与封闭。 从某种象征角度来说,枪炮可以看作技术,钢铁则代表着资源,病菌则可以被视为传播的隐喻。资源在技术的进步下得以被使用,再辅以传播使得优势得以放大。文明如水,流水不腐是自然之理,保守不变是文明难解之痒,没有传播带来外来的交流对话甚至冲突,任何文明都会走向灭亡。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 题。 利瓦伊的狩猪部落和著名战士的土地都被迁移来的白人农民抢走了。这些农民又是怎样战胜这些著名的战士的呢? 不同部族在史前的不同时期学会了粮食生产。有些部族,如澳大利亚土著,却从来没有学会粮食生产。从间接的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不同大陆的族群是否或何时变成农民和牧人存在的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第一个因果关系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佳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在野生动植物物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供人类食用,或值得猪捕或采集。通过对我们能够吃的那几种动植物的选择、饲养和种植,使它们构成每英亩土地上的生物量的90%' 结果,每英亩土地就能养活多得多的牧人和农民——一般要比以狩措采集为生的人多 10 倍到100 倍。这些没有感情的数字所产生的力量,就是生产粮食的部落取得对狩猪采集部落军事优势中的第一个优势。牲畜在四个不同的方面养活了更多的人:提供肉类、奶脂、肥料以及拉犁。这就是动植物驯化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能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从而导致更桐密人口的直接因素。 另一个比较间接的因素涉及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定居生活方式。许多狩猎采集社会里的人经常跑来跑去寻找野生食物,但农民必须留在他们的田地和果园附近,固定居所缩短了生育间隔期而促使人口变得更稠密起来。经常变换营地、以狩猜采集为生的母亲把孩子出生的间隔安排为大约每 4 年一个。相比之下,许多农业部族的生育间隔期是两年左右。定居生活的另一个结果是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用于养活不生产粮食的专门人材。到处流浪的狩猪采集社会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这类专门人材。专门人材有两类:国王和官员。狩措采集社会往往比较平等,它们没有专职的官员和世袭的首领,只有在族群和部落层次上的小规模的行政组织。国王和官员组成的复杂的行政单位比平等主义的措人群体能更好地发动持久的征服战争。与之关系最直接的是,剩余粮食储备还可以用来养活职业军人。这是不列颠帝国最终打败新西兰武装精良的本土毛利人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储备还可以养活为征服战争提供宗教理由的神职人员,养活像制造刀剑、枪炮和发展其他技术的手艺人。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在 19 世纪铁路发展起来之前成为主要的陆路运输手段,从而进一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剧变。动植物驯化对征股战争的最直接的贡献是由欧亚大陆的马做出的,它们在军事上的作用,使它成了那个大陆上古代战争中的吉普和谢尔曼坦克。当马在后来被套上马车和其他车辆时,马拉战车开始在近东、地中海地区和中国使战争发生了革命性的剧变。 在征服战争中同样重要的是在驯养动物的社会中演化的病茵。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这类传染病作为人类的专化病菌出现了,它们原是动物所感染的十分类似的祖代病茵由于突变而衍生出来的。驯养动物的人成了这些新演化出来的病菌的第一个受害者,并逐步形成了对这些新疾病的杂大抵抗力。当这些有部分免疫力的人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接触时,流行病于是产生了 , 99%的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因之丧命。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太平洋诸岛的土著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粮食生产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多数动植物是不能用作食物的。 B.生产了更多的粮食而使人口增多,这是农业部落相对于狩猎部落的一大优势。 C.狩猎采集社会的剩余粮食储备,除了养活国王和官员,还能养活其他专门人材。 D.古代战争中的吉普和谢尔曼坦克就是动植物驯化对征服战争的最直接贡献。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导读:读书笔记《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逸爸对探究事物本源的书籍没有抵抗力。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一本探究人类社会命运本源的社会学巨作。很多读者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感到好奇:枪炮、病菌与钢铁?代表着什么?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挑选出来的三项在16世纪前先进文明所拥有的、但落后文明所没有的事物。 那么,为什么这三样我们现代人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分水岭呢?这就是戴蒙德教授想在本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个看似简短的问题,本书用了尽500页的篇幅阐述,读完后让逸爸有种久违的酣畅淋漓之感,甚至胜过了读完另外两本社会学巨作的感觉(《人类简史》和《人体的故事》) 写此书的起念来自戴蒙德的一个政治家朋友,一个新几内亚人。有个疑问一直萦绕着这位朋友心头:欧洲人的文明与新几内亚人的存在很大差异,为什么新几内亚人的文明落后这么多?为了寻找真正的答案,戴蒙德教授开始到处搜集信息。与此同时,他将这个问题扩展了一下:来自欧亚大陆的民族,尤其是仍然生活在欧洲和东亚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控制着世界的财富和权力。为什么财富和权

力的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某种别的方式呢?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杀害、征服或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呢? 作者用了十九章内容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论证和总结,逻辑之严密,举例之精当,观点之震撼,让人折服。接下来,逸爸把作者的观点总结一下,尽可能精炼地摊出来。 我们知道,世界近代历史开启于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后来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略知一二:西班牙人占领了南美洲,英国人和法国人战略了北美洲。简单地说,战胜美洲大陆土著人的“秘密武器”就是:枪炮、病菌、钢铁,当然还有作者补充两点——文字与政府组织结构。 书中第三章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一个西班牙将领皮萨罗,是如何带领仅仅168名士兵,俘虏了秘鲁高原城市卡哈玛卡中当时新大陆最大、最先进国家的专制君主——阿塔瓦尔帕。保护阿塔瓦尔帕的军队人数多达8万之多。故事具体的细节在此不展开了,归纳皮萨罗军队胜利的原因就是: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那么,为什么美洲新大陆的土著人没有欧洲人拥有的优势呢?答案是粮食生产在美洲大陆落后。我们不禁会问,粮食生产与文明的先进有何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看粮食生产的好处是什么。首先,粮食生产能够获得

黄政嘉:《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黄政嘉:《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_ 读书笔记 Jared Diamond在其书中给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其结论是简洁的: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并非源于各种族自身的不同,而是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环境导致不同地区发展的速度不同,因为发展有自催化作用,随着时间积累,文明间的差距也愈加明显。最后,积累的差距导致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 Jared 的论证其实要基于两点假设,这两点假设他在书中未曾提及。 第一点假设是,不同地区的人曾经在同一时刻站在了发展的同一条起跑线上。即,在环境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之前,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曾经是平等的。追溯人类的起源,现在学界最为人接受的观点是,人类曾两次从非洲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的祖先都生活在非洲。约10万年前,最早的一批非洲人来到了沙特阿拉伯、两河流域和印度地区。约万年后,他们到达东亚、欧洲大部分地区、东南亚和大洋洲(东南亚和大洋洲的人后来又在公元前一万年部分被南岛人征服)。再万年后,亚洲人向北方发展,一部分人跨越白令海峡来到了美洲大陆。又过了万年,北极圈地区和南美洲南端成为最后被人类涉足的地区。我们至多假设,选择走出非洲的那部分人类,在走出非洲时都是平等的,但是当他们离开非洲后,不平等就开始萌芽。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原书论证的两点漏洞。我们如果只看走出非洲的人类,而抛去非洲大陆本身,我们会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从非洲到达各地区的人类迁徙的距离与他们文明发展的先后时间正相关。距离非洲发源地越远的地区,如美洲、大洋洲,人类社会文明的脚步较落后,当地动植物驯化较晚;而距离非洲发源地越近的地区,如两河流域、中国、欧洲,文明发展的较早,当地动植物驯化早。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把驯化的时间做个排序:西南亚BC8500,中国BC7500,印度和新几内亚BC7000,西欧BC6000,中南美洲BC3500,美洲东部BC2500。这种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从人类到达东南亚,到人类在东南亚驯化出植物和动物组合,中间用了约9万年的时间。除非地球各地的人们相互约定同时开始研究动植物驯化,否则率先被人类踏足地区的那部分人比要更晚到达自己后来定居地区的人有着时间优势。他们会更早地开始积累当地动植物的知识,了解地形。更重要的是,当地动植物的自然选择过程会更早的受到人类影响,使得它们在长久时间后变得更适宜与人类共存,以便于人类驯化。当地的病毒也会开始沿着从感染动物植物到感染人的方向变异,人类到达先后几万年的差距对当地感染人的病毒的传染性、多样性都会造成影响。简而言之,某些地区的人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人早已有了先发优势,这就是原书论证的第一点漏洞。第二点漏洞是,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