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为例

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为例

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

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为例

唐黎

【摘要】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选取2010-2014年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六市—区的19组数据,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计算福建省六市一区的旅游城市生态位.结合生态位测评结果,构建以福州、厦门为核心城市,泉州、漳州为节点城市,莆田、宁德、平潭区为网络城市的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构建对策,以优化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城市空间格局.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1)006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生态位;空间格局;旅游城市;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

【作者】唐黎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生态位理论首先在生态学领域得到运用,Grinnell是最早使用并对生态位定义的[1]。近些年来我国旅游界学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王刚等定义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体积[2],黄芳[3]、祁新华,陈烈等[4]、邹仁爱[5]等人将生态位与旅游结合进

行研究,空间格局在旅游应用方面也十分丰富,弗郎索瓦·佩鲁首先提出增长极概

念[6],靳诚等[7]卞显红[8]、庞闻等[9]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梁滨、

毛焱重构武汉城市圈“轴—辐”旅游空间[10],郭伟、暴向平等人运用生态位理论对特定区域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 [11-15],前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并且借助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研究基本缺乏。因此,本文利用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16],包括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莆田、宁德、平潭区六市一区的海陆区域。

文中依据2010-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2015《福建省统计年鉴》、相关地市年度公报、国家旅游局、相关地市旅游局网站及相关地市政府网

站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研究,当数据出现差异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或同一层次部门最新统计发表的数据为准。

本文计分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分值范围由百分制缩为十分制,同时,为避免0分的出现,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

六市一区均以1分作为资源维数据起始值。在计算过程中,将旅游资源的各个指

标转换为具体的分值,具体如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0分,省级风景名胜区 8分,国家级森林公园 8分,省级森林公园 3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分,省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分,国家自然保护区 10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5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5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0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花园城市

10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分,5A级旅游景区6分,4A级旅游景区4分,

3A级旅游景区2分。

1.构建指标体系

旅游城市生态涵盖内容丰富。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排他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维度19个测评

指标[17-20]的测评体系,详见表1。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不同的变量具有不同的单位,将这些数值直接代入进行生态位计算,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必须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这些误差,使各个变量能够有效的进行比较[21]。本文采用的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Xi为初始评价值,Xmax,Xmin分别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选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指标中各变量的权重。改进熵值法是为了克服指标值出现极端或负值等情况引起测度结果的偏差,对指标数据预先进行标准化变换,在此基础上进行熵值法的计算[22-23]。该方法能消除各变量之间存在的差异,还可以克服一些主观上的因素,从而提高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第一步,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即用标准化进行变换数据,所用公式如下:其中,xij为数据的初始数值;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数值;sj为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

第二步,平移各指标的坐标消除负值,所用公式如下:

其中x″ij是x′ij平移K 单位后的数值。

第三步,计算指标x″ij的比重Rij,公式如下:

第四步,计算第 j 项指标的熵值ej,公式如下:

第五步,计算第 j 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公式如下:

gj值越大,则说明它在整个指标xj的综合评价中越为重要。

第六步,计算指标xj的权重wj,公式如下:

结合上述改进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及公式,选取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城市2010—2014年的数据,分别确定指标的权重,将每年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平均值法计算,并确定为各指标最后的权重值。运用Microft Excel软件,计算得出19

项指标的权重赋值结果,详细情况见表2。

4.旅游生态位测评模型

运用生态位态势理论,以每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增长量作为“势”。以每年的平均增长量为1,即量纲转换系数。将标准化后的数值运用于生态位计算公式中,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城市 i的旅游生态位;Sj和Pj分别为城市j的态、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Sj+AjPj称为绝对生态位[24]。

将上述计算过程中得出的各变量的生态位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各城市生态位数值:式中:Mi为各城市生态位数值;Ni为每个变量要素的生态位;Wi为每个变量要

素的权重值。生态位的取值范围在(0,1),且各类生态位之和为1。某城市的

生态位数值越靠近0,其生态位宽度越小,表明该城市的竞争力越小,反之,该城市的竞争力越大,吸引力越强,地位越高[25]。

将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六市一区2010-2014年的数据及表2中各指标的权重数据代入到公式8和公式9,运用 Excel 软件,依次算出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城市各个维度的生态位及城市生态位,详见表3。

依据表3可知,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六市一区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及平潭区的城市生态位数值分别为:0.162 5、0.156 8、0.152 0、0.098 3、0.075 2、0.071 4 和0.033 8;呈现层次分明的4 类城市,其中厦门、福州、泉州的城市生态位居前3 位,而平潭排最后。

旅游资源生态位方面,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资源生态位差距较大,等级较为明显。其中生态位等级大的区域有泉州、福州和漳州。这些城市旅游资源不仅等级高,数量多,种类丰富,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较大优势。等级低的宁德和莆田,虽有不少知名景区,但是资源的种类毕竟太少,有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平潭的旅游资源较为稀缺,仍处于建设当中,所以其资源维数值低。

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方面,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客源市场总体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呈现两极化的现象。以厦门的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最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客源市场优势,福州、泉州次之,其他区域的客源市场条件普遍较低,与厦门市差距很大。

旅游社会经济维生态位方面,排前三的城市是福州、泉州、厦门,分别为0.211 2、0.194 6和0.161 3。这三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突出,交通覆盖面广且设施

设备完善,地区文化特色明显,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环境。而宁德、平潭的社会经济维得分排最后两位,这些区域大都在偏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旅游的发展。

从旅游环境维方面,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环境生态位都还不错,也表明各城市生态环境较好。但莆田、宁德和平潭3个城市的得分相对于其他4个城市低,且厦门是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

本文研究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六市一区旅游城市空间格局,依据生态位理论对其旅游城市空间格局进行构建,结合“点—轴”理论,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

缘依赖于核心,从而希望推动六市一区之间的旅游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业协调发展。因此基于以上测算和分析,构建了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空间格局。其中福州、厦门作为双核心城市,泉州、漳州是节点城市,宁德、莆田和平潭这三个城市是网络城市。

根据表3,厦门的城市生态位排名第一、福州的城市生态位第二,故把福州和厦门作为全省旅游系统的双核心城市。这两个城市都是福建省的重要旅游集散地,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虽然泉州的城市生态位得分与厦门、福州相差不大,但是泉州和厦门的区位条件相似,生态位高度重叠,为了避免竞争,在闽南地区选择生态位较高的厦门作为核心城市,而非泉州。

福州的各项生态位数值排名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强劲,是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

游带的核心。根据福建旅游“十三五”专项旅游规划,福州在升级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有重要影响,要发展温泉养生、商务会展;联动平潭,发展海滨旅游、商务贸易等;应充分利用其核心地位辐射整个周围地区,分流游客,推销周边城市,带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着力对闽东北及全省旅游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厦门城市生态位排名第一,相比省内其他旅游城市,在环境、社会经济和市场上有

明显优势。厦门在闽南三角洲,也应充分发挥其核心地位优势,依托自身优势带动泉州、漳州协同发展,塑造“厦、漳、泉”三地同城化旅游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同时发挥经济特区、“小三通”、自贸区三者优势的城市,辐射影响闽西南乃至全省全国。

节点城市一般指处于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的城市,其作用是仅次于核心旅游城市的旅游城市[26]。将泉州、漳州作为福建省的旅游节点城市,发挥连接福州、厦门和辐射带动莆田、宁德、平潭发展的作用。

泉州的资源生态位位居全省第一,可以联合厦门、漳州,制定旅游同城化策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厦门的市场优势,推广闽南旅游品牌,提升整体旅游影响力,推动泉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深化其在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和厦漳泉滨海闽南文化度假区的纽带作用。

漳州的环境维和资源维在福建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内处于优势地位。打出“花样漳州”口号,利用南靖土楼、东山岛、六鳌、长泰漂流等丰富旅游资源吸引客源,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拉动旅游收入增长,和厦门、泉州联营,塑造一个集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于一身的厦漳泉滨海闽南文化度假区,从而促进整个漳州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网络城市是指那些具有旅游发展潜力但是还未充分开发的城市,把莆田、宁德、平潭作为本区域旅游的网络城市,充分发挥其旅游中转中心的作用。

莆田、宁德各类生态位数值普遍较低,综合实力较差。在旅游资源方面,莆田的妈

祖文化,是福建省内的宗教文化旅游的重点,应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宣传。莆田、宁德在福州的辐射影响下,共同加强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建设。利用莆田宗教文化、福州名人文化、宁德山海文化联合发展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实力。

平潭的各项生态位都排在最后,这是因为平潭区之前只是隶属于福州的一个县,开发较晚,2013年获得设区市社会管辖权利,成为平潭综合试验区,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海岛,但具有政策优势,可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核心城市及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竞争力。

【相关文献】

[1] Grinnell J. 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 The Auk,1917(34):427-433.

[2] 王刚,赵松岭,张鹏,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

报,1984,4(2):119-123.

[3] 黄芳.优化旅游系统的生态学原理[J].生态经济,2001(11):19-20.

[4] 祁新华,陈烈,程煜,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

学,2005,21(1):74-78.

[5] 邹爱仁,陈俊鸿,陈绍愿,等.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

理,2006,21(5):36-40.

[6] Myrdal G. Economic The ory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 1957:26.

[7] 靳诚,陆玉麒,徐菁,等.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9,19(1):114-119.

[8]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19(1):105-108.

[9] 庞闻,马耀峰.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J].人文地理,2012,27(1):152-

155,37.

[10] 梁滨,毛焱.武汉城市圈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7):1214-1217.

[11] 郭伟,郝娟,王会层,等.基于生态位测评的区域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生态经

济,2011(3) :126-129.

[12] 暴向平,薛东前.基于旅游生态位测评的关中地区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16,34(3):323-327.

[13] 李淑娟,刘海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179-185.

[14] 王健菊,尹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贵州旅游城市空间格局[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23(4):73-76.

[15] 冯辰浩,周世健.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 江西科学,2014(6):189-194.

[16]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Z].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闽政办〔2016〕34 号, 2016-3-21.

[17] 赵丽丽,张宝春.基于生态位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城市竞合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4(4):40-41.

[18] 张广瑞.关于对可持续旅游的几点认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9] 甘茂枝,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11.

[20] 彭华,保继刚,周亮亮,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探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3-45.

[21] 王少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

报,2013,43(5):533-539.

[22] 杨卫涛. 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1) : 61-69.

[23] 郭显光. 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1998(12): 98-102.

[24] 朱春泉.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 324-332.

[25] 郝娟.基于生态位测评的河北省区域旅游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 2010.

[26] 晋迪,宋保平,高楠,等.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96-202.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1、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 气候:指的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是景观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貌或形态,式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土壤(发育):作为景观的主要成分,是连续分布在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客体,其发生、发展与景观密不可分,是反映景观的一面镜子。 植被: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自然干扰 2、干扰 定义:在目标尺度内,改变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现象的不连续事件,或造成

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为例

基于生态位评价模型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省 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为例 唐黎 【摘要】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选取2010-2014年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六市—区的19组数据,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计算福建省六市一区的旅游城市生态位.结合生态位测评结果,构建以福州、厦门为核心城市,泉州、漳州为节点城市,莆田、宁德、平潭区为网络城市的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构建对策,以优化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旅游城市空间格局.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1)006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生态位;空间格局;旅游城市;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 【作者】唐黎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生态位理论首先在生态学领域得到运用,Grinnell是最早使用并对生态位定义的[1]。近些年来我国旅游界学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王刚等定义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体积[2],黄芳[3]、祁新华,陈烈等[4]、邹仁爱[5]等人将生态位与旅游结合进

行研究,空间格局在旅游应用方面也十分丰富,弗郎索瓦·佩鲁首先提出增长极概 念[6],靳诚等[7]卞显红[8]、庞闻等[9]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梁滨、 毛焱重构武汉城市圈“轴—辐”旅游空间[10],郭伟、暴向平等人运用生态位理论对特定区域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 [11-15],前人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及方法,并且借助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研究基本缺乏。因此,本文利用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16],包括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莆田、宁德、平潭区六市一区的海陆区域。 文中依据2010-201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2015《福建省统计年鉴》、相关地市年度公报、国家旅游局、相关地市旅游局网站及相关地市政府网 站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研究,当数据出现差异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或同一层次部门最新统计发表的数据为准。 本文计分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分值范围由百分制缩为十分制,同时,为避免0分的出现,福建省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 六市一区均以1分作为资源维数据起始值。在计算过程中,将旅游资源的各个指 标转换为具体的分值,具体如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0分,省级风景名胜区 8分,国家级森林公园 8分,省级森林公园 3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分,省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分,国家自然保护区 10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5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5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10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花园城市 10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分,5A级旅游景区6分,4A级旅游景区4分, 3A级旅游景区2分。 1.构建指标体系 旅游城市生态涵盖内容丰富。依据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排他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维度19个测评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 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 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 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 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 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 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1、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气候:指的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是景观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貌或形态,式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土壤(发育):作为景观的主要成分,是连续分布在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客体,其发生、发展与景观密不可分,是反映景观的一面镜子。 植被: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自然干扰 2、干扰定义:在目标尺度内,改变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现象的不连续事件,或造成生态不整合的不连续事件。 描述指标:干扰频率、恢复速率、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景观范围的大小。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在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增强竞争力,维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区域旅游合作旨在建立关联紧密、具有结构强度的城市旅游合作体系,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抵御风险。然而,传统的城市旅游发展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内部资源配置上面,忽略外部资 源的引入和整合。从而造就了个体城市旅游产业结构“大而全”的状态,引发了区域间壁垒高筑,阻碍旅游合作体系的建立。 基于目前城市旅游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旅游发展排他性强的特点,区域城市旅游合作的理念很难得到推广和贯彻。而城市旅游品牌联合就成为城市旅游合作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也可以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初试引入方式。因此,区域旅游品牌合作的理念成为当前的研究的热点,并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区域旅游发展中。目前的区域旅游品牌合作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品牌合作体系大多建立在历史经验判断以及阶段性市场表现的基础上,缺乏对品牌内部结构的剖析。 研究的局限性明显的降低了品牌体系确立的科学性和研究模型的普适性。同时,这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传统旅游品牌的演变危机,弱化了新生旅游品 牌的优势。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在区域旅游品牌体系的研究中引入生态位理论的数理研究方法,着眼于区域旅游品牌体系内部生态系统的分析,明确单体品牌 在体系的地位,分析品牌面对的竞争环境。从而得出层次明确,主次分明的品牌合作体系,并且确立个成员品牌的发展倾向和竞争的区间。 本文旨在分析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以及相互间竞争态势,来进一步明晰品牌合作机制和策略的选择。研究把城市竞争理论、生态位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区域品牌联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先判断生态位重叠度,后测度生态位强度”的品牌生态位测度模型,并从旅游品牌支撑维度、旅游品牌维护维度和旅游品牌实现维度三个层面分析旅游品牌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研究思路是首先设计城市品牌生态位强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进行品牌间生态重叠度和生态位强度的测算,明确单体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与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同时,提炼出品牌体系中的承担“关键种”作用的城市旅游品牌,并以其为核心重新构建层次分明的区域旅游品牌合作体系。 本文还进一步介绍了泛化与特化、错位竞争与扩充与强化以及和谐共生的品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摘要: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异。国外研究者在多领域研究的基础上,比较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国内研究者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包括理论研究、模式研究、空间结构研究、影响因子研究等,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普遍深入性不够,仍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旅游合作在提升国家和地区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各国专家研究的焦点。笔者通过整理收集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发现,国内外专家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比较注重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颇受重视,同时还比较注重组织行为关系的研究。而国内专家则注重旅游地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一、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一)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 首先,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方面。1984年,利益相关者理论由美国学者freeman在其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明确提出,并被引入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关注持续时间较长,成果较多。20世纪

90年代,jane robson 和ritchie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合作中的程序和方法。aas(2004)与manoni (2007)通过对老挝和玛雅遗产旅游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益主体合作能促进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互动发展。philip (2008)通过分析英国两大旅游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指出发展旅游业必须考虑到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并揭示了开放空间的潜力,用以解决旅游合作中的伙伴关系[1]。 其次,在社区参与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关旅游社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成为研究热点。murphy 于1985年出版的《旅游:一种基于社区的方法》一书较为全面地吸收这一时期旅游的研究成果,并被jamal、mitchell、reer等众多学者引用至区域旅游合作中。基于此,murphy 又于2004年在其新著作《旅游社区战略管理》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应将本地社区与旅游业结成一种利益伙伴关系,促使目的地成为一种有益于当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旅游产品[2]。 最后,在生命周期理论方面。huxham (1994)等强调维持组织间长期合作的难度,指出合作的两条路线:合作疲软和合作成熟[3]。jamal (1995)等汲取waddock的演化思想,用于社区旅游规划合作,提出合作三阶段:定问题、定方向和实施[4]。 (二)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及组织行为模式研究

基于MaxEnt模型的黑颈鹤夜宿地生境适宜性分析——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基于MaxEnt模型的黑颈鹤夜宿地生境适宜性分析——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LI Rong;JIAO Yuanmei;LIU Xin 【摘要】确定物种生境的潜在分布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的重要迁移地和越冬地,但是目前的黑颈鹤夜宿地生境分布较为破碎.本研究通过ArcGIS和MaxEnt模型,使用黑颈鹤夜宿分布点和环境特征变量预测了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夜宿地生境的分布,并进行了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AUC =0.975表明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其中通过对黑颈鹤夜宿地生境的环境因子敏感性分析可知,主要环境因子是距水源地的距离(54.8%)、坡向(26.1%)和海拔(17.2%);保护区中部和南部的水库及周边地区是黑颈鹤的主要夜宿地分布区;保护区黑颈鹤夜宿地最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面积为23.7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5%,不适宜生境面积为68.28 km2.通过黑颈鹤夜宿地生境适宜性评价,为黑颈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需要对缓冲区和实验区的边界合理性给与更多的关注.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4 【总页数】6页(P352-357) 【关键词】黑颈鹤;生境适宜性;MaxEnt模型;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者】LI Rong;JIAO Yuanmei;LIU Xin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导致野生动物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关键因素是生境的破碎化甚至丧失[1],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境首先要对物种进行生境评价[2]。对野生动物进行生境评价,需要明确并分析野生动物的生境需求,从而分析该种群减少及致危的原因,为保护对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物种栖息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中使用的模型有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景观连接度模型、回归模型和生态位模型等[4-8]。其中,生态位模型中的最大熵(MaxEnt)模 型从2004年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即便是物种出现点较少时也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准度,被专家们普遍认为是当前预测物种潜在分布的较好模型,许多物种的生境保护都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并且较为成功[9]。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15大鹤中唯一的高原鹤,1998年被列入中国 濒危动物红皮书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部黑颈鹤种群最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黑颈鹤越冬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之一,目前在该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大约为1 200多只,占全国黑颈鹤总数的16% ~20%[10],所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孔德军[11]、高立波[12]、吴承照[13]等均采用遥感技术对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的繁殖栖息地适 宜性进行过探讨与分析,但其潜在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尚未受到重视。本文以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海拔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和测点,用MaxEnt模型对其夜宿地生境进行评价,分析黑颈鹤的生境空间分布及主 要影响因子,以期为保护黑颈鹤及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和保护管理意见。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0603景观生态学课程考试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课程考试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园林 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景观生态学【0603】 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一、名词解释(12个小题,选做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人类产生后,尤其是农业出现之后,地球上才逐步留下文化的印迹。尽管地球上已不存在不为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空间,但是严格来说,只有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才是文化景观。由于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演变。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评价文化景观必须基于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文化景观主要包括城市、乡村等聚落形态、田野道路等土地利用形态及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因此,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成就,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甚至可以反映出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 2. 干扰斑块 由局部性干扰(如树木死亡、小范围火灾)事件形成的与周边基质不同的斑块。 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例如在一片森林里,发生森林火灾,形成一个或多个火烧迹地,这种火烧迹地就是干扰斑块。 3.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系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其中,属性可以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任何变量,或者是类型变量(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或者是数值型变量(如动物分布密度、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温度等);变异性包括不均质性和复杂性。 5.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 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效用 9. 基质或本底 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 景观是由若干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10. 生态流 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11. 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对其所模拟物种地理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以茶翅蝽为例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对其所模拟物种地理分布和生态位的 影响——以茶翅蝽为例 朱耿平;原雪姣;范靖宇;王梦琳 【摘要】[目的]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有建模 工具中,MaxEnt是最流行和运用最广泛的生态位模型.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于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并非一定为最佳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分布点较少的物种.[方法]以茶翅蝽为例,通过设置不同的特征参数、调控倍频以及背景拟不存在点数分别构建茶翅蝽的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入入侵地 来验证和比较模型,通过检测模型预测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潜在分布在 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位映射以及潜在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探讨3种参数设置对MaxEnt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结果]在茶翅蝽的案例分析中,特征参数的设置对MaxEnt模型所模拟的潜在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最大,调控倍频的影响次之,背景拟不存在点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特征相比,基于特征H和T的模型其响应 曲线较为曲折;随着调控倍频的增加,响应曲线变得圆滑.[结论]在构建MaxEnt模型时,需要从生态空间中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模型参数对预测物种分布和生态位 可能造成的影响. 【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 【年(卷),期】2018(027)002 【总页数】6页(P118-123) 【关键词】生态位模型;MaxEnt模型;特征参数;调控倍频;背景拟不存在点数 【作者】朱耿平;原雪姣;范靖宇;王梦琳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谱系生物地理学及传染病空间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朱耿平等,2013)。随着全球物种分布数据的共享和GIS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性方案的生态位模型快速发展(朱耿平和乔慧捷,2016;朱耿平等,2017)。在现有建模工具中,MaxEnt模型最流行,应用最广泛(Elith et al.,2011)。MaxEnt模型基于最大熵 原理,即在满足已知约束的条件下,选择熵最大的模型,它利用物种的存在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来推算物种的生态需求和模拟物种的潜在分布(Merow et al.,2013)。由于其简单直接的操作、简洁清晰的图形界面及参数自动配置的功能,被广大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所青睐(王梦琳等,2017)。 MaxEnt模型应用中主要有2种不同的模型构建方案。当以模拟物种的潜在分布为目的时,所构建的模型不需要转移,为物种分布模型;当以模拟物种的生态位为目的时,所构建的模型需要转移,为生态位模型(Peterson et al.,2012)。最新研究表明,使用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对采样偏差敏感,容易产 生过度拟合(overfitting),其转移能力也仅在阈值低的情况下较好(朱耿平和乔慧捷,2016; Morales et al.,2017)。此外,多数研究者在地理空间中建立模型,未能从生态空间中去思考所模拟物种的生态需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导致所模拟的潜在分布与现实分布差距较大。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评价研究r——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例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评价研究r——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 为例 刘曦子;王彦博;陈进 【摘要】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为对象,从平台绩效、价值管理、进化能力和风险防范四个维度建立了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此评价模型能较客观和系统地评价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情况.应从"组织+机制+技术"入手防范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风险,以大数据为手段支持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实现价值创造创新,以及在监管方面实现"监管与培育"的动态平衡.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7(033)003 【总页数】7页(P133-13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作者】刘曦子;王彦博;陈进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29;中国民生银行公司业务战略规划部,北京 10003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9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这些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地形成了以自身主要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规模与日俱增其网络购物、娱乐等网络消费衍生的金融需求旺盛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平台从内部逐步衍生出金融小圈子并且演化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互联网金生态系统或生态圈。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研究是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以互联网企业建立的互联网金融子生态圈为对象来进行的。 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使得企业的竞争逐步从单个企业竞争转变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肖红军2015)[1]。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加快了金融生态的布局集中开展了几乎包括所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业务以此吸引市场利益各方和海量用户向其聚拢并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打造以自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并力求其建立的生态系统更加具有竞争力。 本研究试图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建立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对企业级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竞争力进行客观、系统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包括经营绩效、风险防范构等方面综合竞争力。这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更好地理解平台经济、商业生态系统竞争、生态化的商业战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监管机构使用生态系统的整体视角、大数据的视角、开放的视角来评价和监管市场上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涵和特点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或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或商业生态系统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本文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或生态系统的定义为:包括蚂蚁金服或京东金融等互联网企业通过构建一个多边群体合作共赢机制使得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从事或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聚集在以互联网作为合作和竞争平台的圈子内在核心业务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