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摘要:地方课程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是多学科渗透原则,第二个是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地方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

教学的过程中要旧能的将课程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自然以及生活中寻

找与知识的结合点。主题式教学主要是一种指向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各个学科的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提

升教学质量。本文接下来主要以浙江省的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为例,详细的讲

述如何加强对地方课程教材的使用,及时的发现地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地方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小学生

引言:

一般来说,地方课程主要跟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状况相关,浙江省地

方课程主要是以浙江省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能够满足

当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当然,浙江省地方课程也与国家课程具有一定的关联,地方课程在于国家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共同的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

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具有民族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

新时代人才。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地反思当前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地方课程教材的使

用效率。

一、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浙江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主要分为五大模块,但是每个模块的内容相对比较凌乱,不具有系统性。除此之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的一定的重复性,影响了地方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1]。

(二)地方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处于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同样如此,教师地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的轻松,而学生在学习地方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学的快乐。通过对当前地方课程教学过程的观察,不难发现整体课程教学氛围不佳,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课程教学沦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相对比较固定化,难以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的具体策略

(一)多学科内容整合,主题式教学创新

对于教师而言,在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主题式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详细的研究《人·自然·社会》这本教材。其次,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中寻找相同点,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主题。比如,在学习苏东坡、王安石等古代诗人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浙江省息息相关的古代诗人以及故事。第三,教师要主动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层次,按照学生的基础层次设定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内学生共同分工合作,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学生可以按照小组事先的计划以及任务,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当然,小组内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资料汇报。为了有效的提升教材的使用以及地方课程教学的氛围,语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讲故事或者是表演的方式呈现总结的材料。第四,教师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大学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主题,主题不仅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或者是其他书籍,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将人、自然以及社会充分的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浙江省的社会热点问题、浙江省的地方文化以及自然环境背景确定主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生资源整合,提升主题式教学活力

主题式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效的将教师以及学生的活力充分的体现出来。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可能关注的重点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教师的教学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想提升主题是教学活力,必须要有效的整合师生资源。整合教师资源主要是指将地方各种教学分配到每个教师的身上,而不是固定班主任或者是固定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同年段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兴趣。学科的教师可以分板块进行教学,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当然,不同学科教师也可以交换使用教学资料。一般来说,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兴趣以及特长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地方课程教学要有效的将教师的兴趣特长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地方课程学习积极性[2]。比如,音乐教师可能会比较喜欢浙江省的戏曲文化,因此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浙江省的戏曲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语文教师等其他学科教师的加入,美术教师可以尽可能的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戏曲,提升学生对戏曲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化知识以及素养的传播,加强学生对戏曲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主题式教学,谈谈当前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材使用以及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地方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柯育群.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J].[2023-07-06].

[2]鲍巧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初探[J].品位·经典, 2020(2):2.

主题式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课例研究

主题式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课例研究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课程改革具体目 标第二条明确指出: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 目过多和缺乏融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跨学科课程融合教学中,能够更深入的挖掘出与课 程相关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堂中, 让学生学会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专注度与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实践中创新, 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同时,跨学科融合课程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特色,通 过实施融合课程,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以更好承担起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 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要采用多学科课程融合的视角,探索多教 学之间的互相融合便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核心素养;课例研究; 现阶段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确立跨学科课程融 合的理念, 将课程结构综合化是顺应课改要求的重要举措。在跨学科课程融合教 学中,确立相关的统一主题,找出不同学科的交叉内容,减少了因单学科教学内 容重复二造成的资源浪费,丰富、有趣、发散式的融合课程教学将会极大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拓展课堂广度,有效提升课堂高效性。如何围绕一个统一主题,将不同学科内容有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结构 综合化,以及开展跨学科融合课例研究的意义,以我们的课例《美之密码》为载 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究活动: 一:活动开展的缘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当前大多数教师 教学教育观念老化陈旧、学校学科设置本位化,教学方式固化单一,因此要很好 地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课堂高效性,学校及老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尝试 跨学科课程融合便是顺应课改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目前国 内对小学数学融合课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及 操作指导建议,很多学校开展的相关课题及活动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但阶段性 成果的展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明显优势。目前我县小学课程融 合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循,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 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要完成跨学科课程融合,我们本身没有固定的教材, 这对于习惯了以教材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小学教师来说,感觉步履艰难,但是在 跨学科课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实验艺术小学结合本校实际,在以“学科教学为主,艺术教学增色”的学校特色下,进行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的选择。我们勇于尝试,在充分了解学习了国内外对于跨学科融合 理论的研究现状后,精准定位,展开了主题式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课例的研究。 二:活动开展的流程 跨学科融合课程并非单纯分科知识的组合、叠加,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 思考和设计,因此,我们规范课程流程如下: 1:确立活动主题 跨学科融合教学应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融合教学的 背景材料应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选择,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融合教学,同时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主题式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策略——以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为例 摘要:地方课程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是多学科渗透原则,第二个是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地方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 教学的过程中要旧能的将课程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自然以及生活中寻 找与知识的结合点。主题式教学主要是一种指向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主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各个学科的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提 升教学质量。本文接下来主要以浙江省的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为例,详细的讲 述如何加强对地方课程教材的使用,及时的发现地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地方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小学生 引言: 一般来说,地方课程主要跟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状况相关,浙江省地 方课程主要是以浙江省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能够满足 当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当然,浙江省地方课程也与国家课程具有一定的关联,地方课程在于国家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共同的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 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具有民族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 新时代人才。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地反思当前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地方课程教材的使 用效率。 一、浙江省地方课程教学以及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浙江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主要分为五大模块,但是每个模块的内容相对比较凌乱,不具有系统性。除此之外,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的一定的重复性,影响了地方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1]。 (二)地方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处于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同样如此,教师地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的轻松,而学生在学习地方课程的过程中也要学的快乐。通过对当前地方课程教学过程的观察,不难发现整体课程教学氛围不佳,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课程教学沦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相对比较固定化,难以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的具体策略 (一)多学科内容整合,主题式教学创新 对于教师而言,在人、自然、社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主题式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详细的研究《人·自然·社会》这本教材。其次,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中寻找相同点,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主题。比如,在学习苏东坡、王安石等古代诗人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浙江省息息相关的古代诗人以及故事。第三,教师要主动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层次,按照学生的基础层次设定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内学生共同分工合作,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学生可以按照小组事先的计划以及任务,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当然,小组内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资料汇报。为了有效的提升教材的使用以及地方课程教学的氛围,语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讲故事或者是表演的方式呈现总结的材料。第四,教师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大学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主题,主题不仅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学科,或者是其他书籍,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将人、自然以及社会充分的结合起来。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摘要:突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现实需求等方面,确立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任务、组织实践探究、开展表现评价,是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关键;坚守语文王道、找准连接点,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实践路径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主题如何确立?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要注意些什么?…… 一、确立主题:跨学科学习的基础 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就是学习的主题。选择、提炼和确立适合的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主题是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一)2022年版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表述 2022年版课标对于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学习内容,就是学习主题提炼的依据。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学习主题可以分为观察记录类、创意设计类、参观体验类、调查研究类四种类型。

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目标应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要求应呈进阶式、螺旋式上升。比如各学段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都有参观体验类主题。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学生能够知晓哪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过节时感受节日的氛围、习俗等即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学习语文。而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等相关文

核心素养导向引领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引领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 学设计与实践——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 例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在系统地 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能力等方面,逐步提 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积极探究语文教学 改革策略,比如实施大单元教学,通过确定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既可以构建知识网络,也可以逐步强化自身的各项能力。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着重分析和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优化设计、良好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引言: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教学观念指导的语文教学活动越来越不适用,无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人才培养做准备。对此,教师应当深入研学新课 程标准,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其引领下正确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教学价值,利用此种教学方法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确定单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科学合理地展开语文大单元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良好 发展,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单元内容,明确单元文本之 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恰当的、适合的单元主题。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学生的学情,包括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制定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并 在其指导下制定可行性的单元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探究 “教无定法,学贵有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事半功倍 的作用。鉴于此,核心素养引导下良好地展开语文大单元教学,还需要教师注重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使之能够主动学习、思考及探究,从而获得良好 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 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也就在自主阅 读文本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尝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考及探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组织学生进行三年 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故事会情境下合作学习单 元文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寻找 关键信息,思考文章主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考及探讨,可以促 进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真正掌握文章。 三、融合课外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引领下科学合理地展开语文大单元教学,还应注意依托教材单 元内容,融合课外资源,以此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等,对于学生良好地成长与发展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准确把 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同时结合语文单元内容,依托信息技术来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予以筛选、加工及处理,将其 巧妙地穿插在教学活动之中,那么组织学生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 完成单元文本阅读与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呈现相关的图片、文本或视频,帮助学 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验证他们理解、猜想及假设,如此可帮助学生纠正思想偏差,准确理解文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的核心素 养得到提升[1]。 四、组织单元反思,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 学、跨学科学习 与旧版相比,此次修订的2022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方案有哪些变化?新课标对于统编教材下的教学有何新的导向?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如何读懂新课标并进行实操?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可不是像从2001年版升级到2011年版那样“不过尔尔”,其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与高中基本一致,但提法不同,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分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 达”“梳理与探究”。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就是创造性的了。

其一,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新版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 为了找到一种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以六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来厘清课程内容。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二,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那么,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学业质量的追求,对课程实施,尤其是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和媒介的课堂教学实践,会有什么样新的理念和实践要求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很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 当下,各学科都在探索大单元教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也成为了单元教学实践的热门。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教学,大单元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统编教材六年级鲁迅单元项目为例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统编教材六年级鲁迅 单元项目为例 【摘要】新时代教育变革中,大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 注重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现整体化的教学思维。以项目化 学习的方式整合单元知识要点,完成一个个任务,串联大单元教学,实现知识间 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运用,在“做中学”“用中学”的活动中构建语文学科知识 体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大单元 一、定位:以“课程链”重构单元教学框架 本文阐述的大单元教学基于统编教材固有单元结构进行内容重组、资源补充 与教学整合,基于教材的要求,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把零散的碎片的知识点、能 力点以任务为组织,形成一个个有关联的课程。 (一)教材内容课程化。右图是鲁迅单元 的课程链,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鲁迅 的内容,“鲁迅”一直是学习的难点,根据学 生的认知能力,挖掘和整合课内外的教材内容, 按照“思、演、知、展”系列主题进行课程设 计,“思鲁迅”作为起始课程的学习,学生与 鲁迅建立联系,通过“五个一”内容实施,了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开 展后续的课程学习。 (二)学科知识实践化。大单元教学提倡主题性整组教学,以任务的形式来 构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本单元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好的故事》是第二篇课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结合相关资料,以朗诵方式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化解了知识难点,在应用中领会与表达。 (三)任务群组关联化。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主要体现在知识、经验 与活动的关联中。 1.知识关联:任务中所用所学的知识都有内在联系,相互补充,每个小任务 都对应一个小目标。 2.经验关联:项目化学习常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开展,形成的参与、沟通交流的经验会自然迁移到下一个任务中。 3.活动关联:任务之间有承接有梯度,体现“分——总”的关系,前3个相 对独立的课程承载本身的目标,但成果又是大项目“鲁迅展馆”的学习资料,让 大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 1. 思“变”:以“项目”实现学教方式转变 项目化学习与大单元教学进行联结,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更具指导性活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 1. 学习方式之变 1.多轮探究式学习。在任务链中解决了一个任务的同时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引起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项目是一轮一轮递进,多轮滚动实施,不断进阶。 2.问题解决式学习。项目化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课内学习延申课外,课 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协同合作式学习。协同式的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心智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超 越日常课堂学习的范畴,在活动中能应对多种情境,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 习活动设计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更好的指引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向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指导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教学结果来反思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运用、英语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及思维品质的提高,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文章就详细论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项目化学习内涵,分析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英语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优化措施 一、引言 核心素养理念是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灵魂指导思想,也是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该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优化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那么如何进一步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将是教师当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英语核心素养及项目化学习概述 1、英语核心素养内涵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科属性,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学科的学科属性和目的,这就使得核心素养理念在具体的运用中就更加具体和明确,才会更加准确的指导学科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运用何种形式和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学习、了解、接受、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并在这个过程

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英语意识、能力和情感,用英语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 涵养,这是一种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观念与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表现。语言基础、文化态度、思维品质以及学习 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2、项目化学习是当前运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新型、合理且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单元主题思想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 计出系列任务,并以问题的形式搭建起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桥梁,然后引导学 生积极探究、思考、互动,进而学习和掌握、运用英语知识,培养和发展听说读 写能力。而教师也能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来获悉学生实际的学情,作为后续教学 调整和优化的参考依据。它具有开放式教学、综合素质评价、教学理念创新等显 著特点。从本质上分析它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1、项目主题的确定 新课改下的教材结构是以“大单元”形式为基础,单元整体教学已成常态, 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想设计出科学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就必须要结合单元主题确定项 目主题,这是项目化学习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比如人教版PEP四年级下册英语第 一单元讲述的是有关学校校舍建设的话题,文本内容中涉及到的句型、词汇等都 是用以描述“学校各种设施”的。像Where is the teachers’office? Do you have a library(gym, playground),然后教师对这一单元进行分析之后确定每 个课时需要讲解的知识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将项目主题定 义为“我是学校的小导游”,引导学生来丈量校园、了解校园结构,并将绘制的 校园地图、风景等装订起来,形成小小的英语绘本。这项主题的确定不仅可以帮 助学生练习对词汇、句型的运用,也能为学生多样化的表达需求提供一个平台, 最终将语言的组织、绘画能力等融合起来,最终达到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驱动性问题就是“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帮助他们 不迷路、能够顺利的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项目内容的设计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成为众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基于此,今天我想与各位教育同仁,就《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颁布的高中新课标,2020年基于时代需要进行了修订,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升级迭代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目标体系由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转型。新颁布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延续了此前2017版2020修订版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宗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已经来临。 这意味着,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更多地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记忆,转变为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科知识,还要从学科的逻辑性转向培育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迁移的素养,真正实现五育融合,立德树人。大单元教学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并成为一线教师较为推崇并积极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指向课程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落实双减政策,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这为“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

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那么做为一线教师如何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贡献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呢?关注大单元,驾驭大单元,高质量实施大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叙写大单元目标及学业评价,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迁移、结果反馈、根据需求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特征,即最小课程单位或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这里的“结构化”,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在大概念(主题)、大任务、大情境的统领下,整个大单元的教学活动条理化、纲领化,纲举目张。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是“左顾右盼、上挂下连”,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视野从学习放大到了生活,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学习即生活”。 现在有多种理念在推行,如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这些理念最后的抓手和载体都是单元。我在这里做的大单元分类,这个分类不一定十分严谨,但是比较通俗,便于老师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项目式 学习”策略研究 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着一味追求多媒体、文体泛滥等现象,学生成为了围绕老师问题,配合解答问题的“工具”。 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生的 内在学习驱动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拥有多元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和提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呢?我们进 行了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一、教材立“本” 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内容的确定是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项目内容主题决定了项目从哪里开始。项目内容无 论是哪一类,主题的确定都不能脱离课标,远离教材。总之,在项目式学习设计中,课标是“根”,教材是“本”。 (一)围绕目标选取教材知识,整合学习内容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者识斯真。"这都揭示了教师要把握教材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就得纵观大局, 揣摩编者的旨意,分析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 部编语文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和系统性。各年级教材内容的编排和选择,“既突出了宽 泛的人文价值,又凸显了明确的语文要素,使学习内容依据 双线脉络循序渐进地展开”。项目式学习需要围绕项目主题 进行,学习内容是为达成活动目标服务的,其涉及的知识决 不仅限于教材某一章节。教师在过程中需通览不同年级的语 文教材,立足项目主题和活动目标,分析、比较、选用教材 中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将其整合到项目式学习内容之中。 如在项目学习《赏美景奇观记畅游天下》中,围绕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展开,从横向上看,每篇文章的设定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导语”点明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 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学习成果。从纵向上看,本单元的设置是承上启下,在能力目标上体现了 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设计思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三上))到推荐一个好地方(四上)再到我喜爱的一个地方 (四下),方法的培养上也是由浅及深,点面结合,从围绕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跨学科教学课堂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跨学科教学课堂 设计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改革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重视与关注。现代教学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观念,不仅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还可以为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打开独特的视角。不言而喻,学生发展的关键是和好的课堂教学策略分不开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西师版数学中段为例,就数学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数学教学进行主题式跨学科课堂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式;跨学科教学;课堂设计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数学学科当中,构建出具体可行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教师教的过程作为重点来重视,却将学生学的效果这个很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却忽视了数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降低,而且也使得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影响。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过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及空间相对有限,教师难以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

到课程学习当中来,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创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要 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依照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积极探索、学会学习、掌握规律,以此来探究学科的本质,强化学生自主思考和 学习的能力。 2、重视学习情境构建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结合特定的情境来开展,并且需要长久的坚持和积累才能 得以实现。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接收和理解程度来构建和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教学 情境,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丰富其学习经验,以此来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获得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依照学生 的个体特点和知识的特性,通过学生熟悉且富有兴趣的教学情境来带领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将数学课程的教学和情境相融合进行,确保学生能够在创新型的教学 情境当中总结出新的知识内容。最后通过有效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再次利用,让 学生真正做到知识从情境当中来,在实践当中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大部分数学课堂教学都需要引入情境教学法,它能够让学生在丰富有效的情境当 中展开学科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引入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小学数 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和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3]。 3、学科融合,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学科融合的理念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 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要基于学科融合的发展得以落实。数学学科具有较强 的逻辑思维特点,能够引入诸多课程的属性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以实现学生数 学素养的整体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情境当中掌握更多的数学 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发展,培养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在 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学科教学融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个体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是,教师可以结合美术绘画的内容来助力学生 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通 过画出简单的图形或剪窗花来感知对称的含义,体会图画或剪纸当中的数学问题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主题式单元教学研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主题式单元教学研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摘要:深度学习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开展深度学习,就要整体设计学习单元,以单元的方式来进行系统性教学。深度学习 过程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 的整体理解,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本文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通过整体架构的方式将分散在不同年级的同一领域知识及其育人价值 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主题式单元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主题式单元教学 引言: 深度学习逐渐成为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反观当前的一 些课堂教学,教师多以单一化、碎片化的方式理解教材,知识点的教 学较为松散,缺乏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 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并没有真正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造 成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不牢,也限制了学生根据知识脉络 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单一化、 碎片化到整体化、结构化的方向转型。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主题式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聚焦核心内容,实现单元主题建构关联

在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设计一节课时通常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但教师们更多的是把关注点聚焦在“怎么教”这一问题上,备课时往往纠结于如何设计和展开一堂课,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一课时一课时地备。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过分依赖教材、割裂单元整体知识结构的现状,教师因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认识而偏离了学科课程目标,因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而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长期培养。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关注“怎么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根本上考虑“教什么”的问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加里·鲍里奇在其专著《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单元和课时的关系,要求这一阶段过程应采取系统观,即:必须设计好系统或教学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把单元计划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二)实施课堂变革,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 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是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会学得力不从心。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起点向既定的课堂学习目标迈进的认知发展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依赖教材的编排逻辑出发,因为这样不必应对太多的学习问题,而这种选择会造成教师读不懂学生的困难所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去琢磨学生知识理解的“内因”和“内在图式”,抓住学生的“真问题”,整体架构教材,把握数学本质,从而设计出既关注数学本质属性又关注学生认知特质的“生动且深刻”的问题进行单元教学,让课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时若瑜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48期 摘要:单元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在简要介绍单元主题式教学内涵及其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 在新教育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题。而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倾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未能合理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单元主题式教学作为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在聚焦主题的基础上推动深度教学,以实现学生深度理解和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探讨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内涵及其重要价值概述 1.教学的内涵 单元主题式教学指的是根据课程目标,在遵循知识系统完整性和学生基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设计若干个教学主题,以实现知识点的重构,并进行连续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突出主题来进行单元教学,与传统聚焦单元主题的课时教学有着显著差异[1]。 2.重要价值 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核心是“主题”,强调以主题为立足点来展开知识点整合的深入学习活动,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多向关联。同时,单元主题式教学基于主题,突破了学科、时空等桎梏,建构了跨学科、全天候的学习体系[2]。在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知識点,且可以在理解各知识点的同时,辩证认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各知识点。这对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3]。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研究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 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实 施方法。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对策,包括选取合适的主题、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等。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学 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主题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 整合和应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将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 主题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注 重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获得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跨学科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 段和活动,如阅读、写作、讨论、实践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此外,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 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 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性学习的特征包括:以主题为中心,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策略研究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各门课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于广大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个新课题。当务之急,要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课程板块意义、开发策略和单元设计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凝聚更多共识。 01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板块意义 作为各门课程的重要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既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考虑,也有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意味。 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为培养跨学科素养而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内容开展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安排,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从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规定来看,新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定为基本原则,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并进一步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就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加强课程综合和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课程板块,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2.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 长期以来,“在这种指向标准化考试的课堂中,每门学科之间并无交集——学生在科学课学习科学知识,在数学课学习数学知识。但

是,现实世界可不是作数学题。现实世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要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放在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获得更多跨学科主题学习经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更多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应对更为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脱离学科而单独存在,应以学科内容,尤其是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为主干,运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任务、项目或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更需要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尤其是要从简单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拼盘,转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整合和价值关切,重视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的世界观,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 3.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2001 年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课程综合化实施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如综合素质培养主要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学科教师关系不大等认识误区,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师资不足、人事编制少和职称晋升机制不畅等现实困境。现在新方案规定,每门课程都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就意味着,每门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基础和整体氛围,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 实施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 1.1.1.课题提出背景 (1)基于统编教材编排特点的需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教材中呈现的语文要素都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要点,不是具体的学习目标描述。由于教师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客观上的差异,对同一语文要素产生不同理解,这样同一语文要素,不同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差异很大,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不一样,这样严重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2)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单篇课文为教学设计单位的教学模式因内容少、目标多而杂,常常使得课堂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情境,难以保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形成。而以教材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依据单元内容资源确定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再依据目标整合资源、丰富课型。这种整体设计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梳理分解目标,强化读与说写、课內外阅读资源、学习与生活等相关联系,可更好地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基于改善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我县现有小学37所,农村小学34所。统编教材使用以来,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定势上: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字词和课后习题,教师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特别是农村教师,备课主要是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自以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有可能考试的内容)编写成教学设计,然后按教学设计分析讲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从近3年的抽测情况看,农村学校小学语文各年级测试人平分都一般在60分左右,有部分学校部分年级语文测试平均只有40多分,全县农村学校学生及格率也只达到60%左右,这种状况令人堪忧。如何提高我县小学教师驾驭和实施统编教材的能力?如何指导教师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来展开教学?如何切实把单元语文要素融入到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突出了语文要素,语文课会不会变成一种知识性的教学,变成一种纯粹的语文要素的训练?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英语主题式戏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2017.5.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第二批课题 “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英语主题式戏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开 题 报 告 所属实验区:重庆市南岸实验区 承担单位:重庆市天台岗小学校 2017年5月8日

“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小学英语主题式戏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倡开发特色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对戏剧教学的关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实现人文性是新课改的强烈要求。目前,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初期,虽然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随着应试色彩的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师资不足、大班额教学、教师个人讲授过多、学生语言环境缺失、英语教学过于关注语言的学习等因素也制约着英语教学的发展。而将英语教材戏剧化改变,将戏剧引入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学科领域获取了知识,其智力开发、性格养成、身心锻炼也得到了全方位培养,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整合。所以英语戏剧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意义 1.小学英语主题式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助力增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

出:“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轻松的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本课题所研究的英语戏剧校本课程正是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沿用当前儿童热门动画而进行主题式创编的。其独特的形式深深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 2.英语主题式戏剧校本课程的教学,使语言学习和戏剧表演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热身——情境创设——语言学习——默剧表演——串联表演”的教学模式,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自然、自由、自信和自主发挥的平台。戏剧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生动、真实的戏剧场景和人物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等素养的养成。 3.为学校的“幸福教育台阶课程”添砖加瓦。我校贯行的“幸福教育台阶课程”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模块为基础,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深入构建课程体系。本课题研究的小学英语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属于活动课程里面的学科活动课程,这项课题的研究将丰富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多方位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 4.促进学校英语学科的持续性发展。我校英语教学师资不足、大班额教学、学生语言环境缺失、英语教学过于关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